谈法家的管理思想

谈法家的管理思想
谈法家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法家的管理思想

总的特点:1)有相当专业技能的职业官僚——职业经理人。

2)掌握了国家政权

3)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力推动上层建筑变革——变法运动。

●强力推动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并想方设法将他们固定于土地上。

●建立社会新价值观: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

●注重官员队伍建设,使之高效率运转。

4)经济发达状况的不同,造成不同区域法家思想的差别

5)法家思想的大本营:秦晋地区。

6)与儒家代表人物相比,他们是实践家。

法家与儒家关系、法家与道家关系、法家与墨家关系(墨家学派在秦国受到礼遇)、法家与齐国稷下之宫的关系。

第一节:早期法家的管理思想

战国时代最先发达起来的国家是韩、赵、魏三国。魏国最先变法,改革上层建筑。

一、李悝变法:

1、按功授禄,取缔了旧的宗法制或宗法残余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只有立功的人才能封官,才能获得俸禄。

2、“尽地力之教”。提出尽力生产,发觉地利;加强储备,应付荒年。制定平法,均衡农民和市民之利。

3、制定《法经》,加强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法经》有《盗法》、《贼法》、《网法》、《捕法》等。

●西门豹治邺:运用科学打破迷信,消灭落后势力,建立新经济的基础。(李冰与堵江堰,二郎神的故事,运用传统的方法打破传统势力)。西门豹与官员的考核。

二、吴起变法:

吴起个人情况:曾子门人,杀妻求将。后到魏国任西河守,提倡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文侯死后,受到排斥到楚国,协助楚悼王于前383年实行改革。

变法情况:打破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同时宣布“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

三、齐国的变法:

前386年,田(陈)齐代姜齐。

●稷下之宫的设立;

●齐威王改革,即墨大夫和东阿大夫的故事,驺忌讽齐王纳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飞则冲天。(官员的考核,楚庄王的故事)

第二节:商鞅的变法思想

商鞅(前390——前338年)简介:卫国贵族后裔,魏国成长,秦国立业。有深厚的法

家思想理论修养,有丰富的从政实践,对社会通达,“刻薄寡恩”,车裂而死。

一、商鞅的经济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治(社会安定)、富(国富)、强(国强)、王(天下统一)。

“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强必王”。

其中,富、强是近期目标,治、王是远期目标。

实现途径是农战,且长期坚持农战,名之曰“作壹”。“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千岁强者王”,即统一天下。

为何农战政策能导致富强,进而“王”——统一天下呢?“国不富,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

何谓“富”?“所谓富者,入多而出寡。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女事尽于内,男室尽于外,则入多矣”。“故民壹务,其家必富”。

二、商鞅经济管理的原则与措施

1)在促进土地与劳动力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家庭生产方式。

“作为土地、货财、男女之分”,建立家庭生产方式。

实行“粟爵粟任”、“武爵武任”的政策,使“耕织致粟帛多”的地主和富裕农民,可以免除徭役并取得官爵;使在对外战争中立军功的人可以按军功大小得到相应的官爵、田宅和“庶子”(依附农民),从而增强新兴地主阶级经济、政治力量。

颁布“垦草令”,鼓励私人开垦土地,“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任地待役之律”:“民胜其地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为鼓励开垦和进行招徕,制定一系列的相应优惠政策,如任民恳种,不限多少;对外来移民在一定时间给予免税、免役的优待。

以种种法令、措施将劳动力固定于土地上,如制定严格的户籍管理办法,“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使民无得擅徙”,实行什五连作法,使邻里互相监督等。

主张保持农民的闭塞、愚昧,认为这是保持劳动力与土地结合的一个重要条件,故提出愚民政策。认为农民“休居不听则气不淫,行作不顾则意必壹。意壹而气不淫,则草必恳矣”,禁止音乐、杂技等文化娱乐活动下乡,使农民耳目闭塞。他们。

2)限制农业以外的其他经济活动,使全国的劳动力尽可能多地投入农业。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

“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宣扬“能事本而禁末者富”,认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殃心目中的“农”实际上等同于粮食种植业或至多是指“耕织”、“农桑”,因而提出“壹山泽”的主张,即禁限人民入山泽进行采用渔猎等生产,“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

重本抑末的政策的内容包括

第一,在赋税方面的歧视:“重关市之赋”、“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等第二,在徭役方面的歧视:一方面对努力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减免徭役,“致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另一方面加重商户的徭役负担,使“农逸而商劳”.第三、商业、价格方面的歧视:提高粮食价格,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尤其是不许其从事粮食贸易,以防止商人剥削农民,限制商业对封建农业自然经济的分解破坏作用.

第三,其他方面的歧视:如主张“度逆旅”、“贵酒肉之价”,以增加

行商的困难。

(3)对农业剩余产品的管理.

反对轻徭薄赋的原则,公然主张“家不积粟,上藏也”。即百姓除了家庭的必耍口用外,剩余的粮食要统统上缴于国。

(4)其他管理原则和要求。

第一,“国富而贫治”。认为“目富而贫治”能做到“重富”、“重强”,

反之,“目贫而富治”,则“重贫”。

第二,“国贵少变”。一方面主张变法,“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另一方面,主张“少变”,提出“国贵少变”的主张。

第三,“知数”,提出“强国知十三数”:“境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

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指出,“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国愈弱至削”。

第四,整顿吏治。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作到“无宿治”,并且全国各地制度“百

县之治一形”。

(四)商鞅经济管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认为人类的天性是自私自利的.人们在这种天性的支配下必然要追逐名利、营求

富贵不择手段而且是终身不知厌足:“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民之欲富贵也,其

阖棺而后止”。

“以义教民则民纵”。所谓的“民纵”.即不肯听从国家,不服从农战需要。

国家必须而且能够利用人的这种天性来推行农战政策:

1)“利出一空”;把农战以外的其他一切可以获得名利、富贵的途径统统堵塞住,使百姓只能靠从事农战获得名利、富贵.

2)用赏、刑驱使人们致力农战。“刑于九而赏于一”,“刑多则赏重”。

第三节:齐法家的管理思想

《管子》一书与齐法家:系托名管仲而做,实际上是战国至西汉前期的作品,是崇尚管仲思想和事业的学者而作。《管仲》一书就是这些人的文集,非一人之作和一家之言,法家、道家、儒家、名家思想参杂其中,而以法家思想为主。

一、管子管理思想的要点是:

1、富国富民思想。

管子既主张富国,也主张富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是一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2、要富国富民,惟有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关键是不夺农时,因为农民出于牟利的动机自己会想办法去发展生产的。

3、国家怎样做到“不夺农时”呢?方法是善于管理经济。“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分之”。

所谓“分”就是善于安排和调节各种物质经济活动,善于分配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于各生产部门。“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惟圣人为善托业于民”。

《管子》特别强调统治者,特别是封建君主的偏好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他说,“一人之治乱在其心,一国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主好本则民好恳草莱,主好货则人贾市,主好宫室则工匠巧,主好文采则女工靡”。

4、要善于管理经济,就必须懂得并遵循经济活动的规律性。《管子》曰:“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治而未必富也,必知富之事,然后能富”。所谓“常道”、“常法”均指客观经济活动的知识和经验。违背客观规律的经济管理活动则是妄举,“妄举者事不成,起功不立”。

二、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1、均地分力,建立封建土地制度。

“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无以致财”。“慎富在务地”。

首先,要懂得各种土地在生产中的作用,因地制宜:“相高下,视肥瘠,观地宜……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

其次,要保护土地资源,“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山不童而用瞻,泽不弊而养足”。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要解决土地占有制度问题,使劳动力能够和土地结合在一起。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管子》认为,使农民“田备”,即人均拥有土地三十亩,是富国富民的关键,也是“均地”、“正地”的最重要的内容。

《管子》还认为合理的土地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极大的促进生产的发展。

他说,“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与之分货,则民知得正矣;

审其分,则民尽力矣;是故不使而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2、重尽民力,减少对劳动者时间的侵占。

《管子》指出,“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用力之所生,生于劳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故善者势利之在,而民自美安,不推而往,不引而来。

不烦不扰,而民自富”,根本用不着国家去经营。

《管子》认为,国家对百姓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必须取之有度,用之有止,不能无限征发。“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而上下相嫉也。是以臣弑起军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少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无止,国虽大必危”。

《管子》主张,国家征调民力必须在农闲时节进行,否则,“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

《管子》“重尽民力”思想的本质,就是要求在解决土地占有制度之后,国家管理经济的基本准则,就是尽量减少对百姓活动的侵占,使人民能把更多的剩余劳动用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上。

3、“四民得均”,促进农工商各业共同发展。

《管子》认为,农业很重要,“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途,治国之道也”。

农业的范围不限于粮食,其他如瓜菜、丝麻以及林、牧、渔各业也是富国富民所不可缺少的,“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国之富也;

桑麻殖于也,五谷宜于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

《管子》同时认为,手工业和商业也是富国富民所不能缺少的,“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手工业关系国家安危,“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商业对国计民生也非常重要,“市者,货之准也”,“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岁有市,无市则民乏”。

《管子》提出的处理各经济部门关系的原则是:

(1)国家从外部为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主要是民间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如山泽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水利的兴修与管理、农业的技术指导和生产的指导、手工业生产的宏观监控等,分别由国家的虞师、司空、乡师、申田、工师等各级官吏来指导。

(2)调节农工商各部门的利益,使各行业每年所获利益大体相等,以免出现百姓顾此失彼,或弃此趋彼的现象,“故先王使农、士、工、商四民交能易做,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恳,得均则奸巧不生”。

解决四民得均问题,关键是提高农民的收入,实行“利农”政策。“利农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薄征敛,轻征赋,弛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老,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赈疲露,资乏绝,此谓胗其穷”。也就是通过赋税政策和赈济政策,调节四民利益,保证重农政策切实贯彻执行。

(3)禁止末技文巧。禁止奢侈品的生产与经营。

特殊的思想:“侈糜论”:

第四节: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也,荀子的学生。

韩非子的世界观:主张“法后王”,主张“霸道”。“上古竟于道德”“中古竟于智谋”,“当今竟于气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口过剩论者”。

韩非子的社会观:“互市”。“人为婴儿也,父母养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养薄,父母怒而诮之”。子父至亲业也,而或诮或怨者,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利出也”。“王良爱马,勾践爱人,为战与弛。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雨人仁而匠人贱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故后妃夫人太子之党成,而欲君之死也。君不死则势不重,情非憎君也,利在君之死也”。

这意味着,统治者得舍得自己的财产才能换来别人的死力效忠,此其一;统治者得警惕、防止别人犯错误,尤其是警惕别人利用你身边的人犯错误。正因为此,韩非子才提出,“法、术、势”三者并重的法家集大成思想。“法”为制度安排,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因此得靠“术”(监督、考核的种种办法及制度安排)来弥补,“术”的执行必须有“势”才能来维持,因此统治者必须紧紧掌握住手中的权力。

“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因任而授官,循明以责实”。

韩非子的人性观:认为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因此治国离不开刑、赏。他说,“以过受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还说,“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他不仅主张用刑法,而且主张严刑峻法,“明主峭其法而严其刑”。他主张封建的专制主义,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政,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是春秋以来第一个明确提出统一意识形态的人。他的主张,在秦统一后曾得到实现。

其政策主张:

1)坚决执行农战政策,重本抑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 区别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最终达到用儒家理念治国的目的。 二,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 道家思想的主旨,基本上是以“道”为中心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所谓的道,其实就是一种支配世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基本规律。道家认为应该自发的遵从这种规律,根据自身对道这个观念的理解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动。道家的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体现: 1.无为而治 人们往往会误解道家“无为而治”的内涵,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无作为观点。其实道家无为而治的真正内涵,是不做出有违自然规律的事,在最大程度上主动顺应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这一角度来说,道家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思想。

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影响

法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影响 法家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重要学派。 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等人。 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加以综合,集法家学说之大成。 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 他们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 法家思想又叫黄老法家。 黄指黄帝,老指的是道家学说。 有人说“道法不分”,这实际是说法家后世继承了道家的自然主义世界观—即因顺天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主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中国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是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 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春秋以来,周礼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威力,法家旧有的典章制度随之衰落。

为适应封建土地关系发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 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 管仲和子产既强调法制,又重视道德教化。 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迷信观念。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的需要,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学派。 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方策上亦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治国。 韩非认为,法令应该"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齐国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也说: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他们积极主张通过变法来打破贵族统治,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将最高权力集中于封建君主手中。 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布法令,统一制度,奖励耕战,富国强民。 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 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 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

法家管理思想的文献综述

法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的文献综述1.前言 法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是先秦 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形成于战国时期,衰落于西汉,因其强调“法治”,故自西汉以后被称为“法家”。历经2500余年,法家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后世之人,并和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其他 流派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仍然 产生着极其有益的的帮助。首先我们还是了解一下法家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吧。先秦法家的治道思想是以法家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知识论为基石,这四 论构成了法家管理思想的哲学观;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 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 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道---管理本质观,治强---管理目标观,法---管理行为观,势---管理组织观,术---管理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治道模式。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 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从法家思想的源流出发,探讨其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和借鉴,同时对其历史局限亦作出大胆扬弃,以进一步辩识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今天我们追源溯流, 寻找法家思想的智慧滥觞并探索它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和借鉴,同时,对法家思 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历史局限作出大胆扬弃,借古鉴今,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法家思想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2.1现代常用的法家管理思想理论 一、法家没有久远的谱系,法家的法律思想也难以在战国前找到其理论的前身。这种在战国时期盛极一时的思想体系不是春秋或春秋以前已经存在的某种学说的发展的结果,而是伴随着中国法的成文化,在制定法律、使用法律的摸索中,在对成文法及其应用的讨论中产生的。战国前的中国法制没有进入成文法时代。不仅“禹刑”、“汤刑”、“九刑”不能证明夏、商、西周的法已经成文化,《吕刑》不是周代成文法,而且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 也没有从根本上把周天下的法制从非成文法改变为成文法。春秋时期的私有化运动,春秋 战国时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等的变化,推动中国法走向成文化。法家的法律 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制定、实施成文法的实践中与成文法一起走来的。儒家、法家等称号是汉代人在总结先秦学术时加给其前人的“谥号”,并非先 秦时期本来就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百家”。按照司马谈等人设定的法家标准,结合今人对法家的认识,可以在春秋时期找到若干法家先驱。除管仲、子产之外,范宣子、邓析、赵鞅、越王勾践等都各有与法家法律思想接近的政治或法制实践,或者发表过与法家类似的言论。

浅谈法家思想

浅谈法家思想 博物馆专业张羽1112361 兴起于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曾为秦朝所用,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流传至今,仍有着借鉴意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西周以来鼎盛的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内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战乱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战争一触即发,以掠夺人口和土地为目的的争霸时代,仁义道德显然已经无法遏制这种战争的形式,不可能给予一个国家行王道的机会,使得孔子连连遭拒法家思想应运而生。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深受当时诸侯的推崇,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历史进步论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法治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秦朝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秦原本是一个“僻在雍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小国,无权参与中原各国的事务,常受中原诸侯的鄙视,直至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弃礼任法”,实行“法治”而使秦一跃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可见其“法治”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可见,法家法治思想中有很多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可供现代法治借鉴的东西。 法家的法治也有诸多负面性。一法律万能主义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是万能的,有其滞后性,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法作为人类阶级社会的调节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秦二世而亡即是明证。法家要求“事皆断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犯了法律万能主义的错误。现代法治社会虽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依然需要道德的调解作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如果一切都用法律来调节,除非是机器人才能做到。二、法律专制主义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王手里,臣下不得

论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f8038960.html, 论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方钊 来源:《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第11期 法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形成于战国时期,衰落于西汉,因其强调“法治”,故自西汉以后被称为“法家”。历经2500余年,法家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后世之人,并和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其他流派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仍然 产生着极其有益的的帮助。 首先我们还是了解一下法家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吧。 先秦法家的治道思想是以法家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知识论为基石,这四论构成了法 家管理思想的哲学观;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 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道---管理本质观,治强---管理目标观,法---管理行为观,势---管理组织观,术---管理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治道模式。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下面,我们以扬子空调有限公司为例,从企业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来详细阐述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 扬子空调有限公司自2001年1月改制以来,一直将“成为业界最有价值和最受尊敬的企业之一”作为组织的远景目标,同时,每一个战略年度,公司都会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年度经营目标,目标涵盖销售收入指标、产量指标、产品研发指标、工程设计指标、成本控制指标、利润指标、员工收入指标、文化建设指标等各个方面。正如法家所言:治强才是管理的目标,企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强大,这只是企业的短期目标,只有强大、更强大才能逐步实现组织的远期目标。 扬子空调有限公司成立之初,采取的是直线式管理模式,其最大的好处是决策层能够亲自掌控企业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没有过多的中间管理环节,减少多余的层级,快速反应、高效运行,这在企业初期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所要经营的业务范围越来 越宽泛,原有的组织架构就无法满足管理的需求,于是从2005年起,企业大胆尝试对组织架构进 行改革,从原来的直线式管理模式变革为事业部制管理模式,成立了5个事业部,在所有事业部之上,成立一个纯粹的职能管理机构---扬子空调总公司,对全公司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事业部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划小了核算单元,真正做到了通过组织的分工与协同实现经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并最终促成总体管理目标的达成,为企业的

法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蕴

法家管理思想的现代意 (摘要)在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新旧势力斗争非常激烈,社会动荡不安。为求富国福民,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相继走上历史舞台,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 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了优势,法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则应首推韩非子,他的言论突出法家的进步思想。他综合了前期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中,融汇并发展了道家、荀况以及商鞅、管仲等人的思想,创造出一套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建立了“法”、“术”、“势” 想结合的法治理论。 【关键词】法家,韩非子,管理思想; 在那个年代,诸侯割据,战火不断。一种旧的体制已经运行到了尽头,一群有识之士在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勾画着宏伟蓝图。但在诸侯的战场和朝堂上,法家成为了最后的赢家。法家的的特点是主张用客观的、具体的、铁定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惩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确保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位置都必须达到最高和最大限度的工作效率,同时对没有达到甚至是消极怠工、腐败浪费等现象进行最严厉的惩罚。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法家是有相当地位的,“用儒家的心肠,法家的手段”来进行管理被认为是管理的最优状态。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之道,是当前管理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发源于西方的管理科学,只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才能真正成为在中国企业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被誉为“霸者之道”的法家管理思想具有许多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宝贵见解,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独特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法家相信,如果坚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进行管理;但若抛开法制,才能超卓的人也必然会面临失败。法家还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管理制度,没有强力、灵活的推行措施,也不行。所以,管理权威和管理技巧也是必须的。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以下我主要介绍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法家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但是,在管理领域中尤其在国家管理的领域中,韩非的管理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韩非管理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赏誉同轨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赏也均。赏者有诽谤,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

浅谈法家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浅谈法家思想在当代管理学中的应用 摘要:法家管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中重要的一支。它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先驱可以追溯到管仲,李斯。它形成于战国,衰落于西汉时期。经过2500多年的荣辱兴衰,法家思想依然一起持久的生命力影响着后人,它在国家管理,公司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并和我国古代其它学派的管理思想一起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时至今日,它依然对我们的管理学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其思想的优缺点也被我们所认识,所改进。本文就将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浅谈一下对法家思想与当代管理学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法家思想,管理思想,应用价值,优缺点 正文: 1、法家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先秦法家管理思想体系以价值论,历史论,人性论,知识论这四大支点为基石。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强国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他们主张使用客观的,具体的,强制的法律,通过铁面无私的奖罚制度,进一步强化司法的威严和检查的力量。它以提倡愚民政策,强调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严肃无情,激烈强制的手段,在这种管理思想的指导下,法家的管理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来实现其社会理想。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法家管理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法家明确赞同“法治”而反对“人治”,主张时时事事都必须严格遵循既定的法令、规则,而绝对不能只依赖管理者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好恶。他们认为,如果坚守法制,哪怕是平庸普通的人也能成功地进行管理;但若抛开法制,才能超卓的人也必然会面临失败。法家还看到,“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管理制度,没有强力、灵活的推行措施,也不行。所以,管理权威和管理技巧也是必须的。法家将管理权威分为“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前者指管理者在既成条件下(如受委任)所获得的权威,后者指管理者利用各种资源自行创造的权威。法家尤其注重充分利用和强化“自然之势”,主动创设“人为之势”,并以此为后盾,保证管理制度的实施。法家通常较少理会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准则,往往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嫌,但其管理技巧却比其他各家都要丰富。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 2、以担保公司中为例,看法家管理思想的积极意义 先秦法家的治道思想是以法家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知识论为基石,这四论构成了法家管理思想的哲学观;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道---管理本质观,治强---管理目标观,法---管理行为观,势---管理组织观,术---管理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治道模式。

法家管理思想浅谈

法家管理思想浅谈 【摘要】:中国有极厚重的历史,有各种成败得失的体验。中国也因而孕育了灿烂的文明,积淀了丰富的智慧。——这一点无可质疑。今天的问题是:如何对中国本土的智慧,尤其是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智慧,加以现代化的诠解,并运用到现今的管理过程中。法家管理以“法”即管理制度为核心,注重“法”、“势”、“术”即管理制度、管理权威与管理技巧的完美结合。在组织机构的建立、职位的设置、人员的选拔、授权、监督、考查等方面,法家提供了中国古代管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极佳范例。即便在今天,我们也仍能从中不断寻求启示。本文浅析了法家思想及其对我们今天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家,思想,商鞅,韩非子 一、法家管理思想概述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一)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二)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三)“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四)“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

法家思想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法家思想总结 篇一:浅谈法家思想 浅谈法家思想 博物馆专业张羽1112361 兴起于动乱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法家思想,曾为秦朝所用,经过千百年的融合,流传至今,仍有着借鉴意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的时代。西周以来鼎盛的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内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战乱的年代,百姓流离失所,战争一触即发,以掠夺人口和土地为目的的争霸时代,仁义道德显然已经无法遏制这种战争的形式,不可能给予一个国家行王道的机会,使得孔子连连遭拒法家思想应运而生。

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深受当时诸侯的推崇,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物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他还认为只有实行严刑重罚,人民才会顺从,社会才能安定,封建统治才能巩固。历史进步论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根据。 法家的法治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秦朝的商鞅变法。众所周知,秦原本是一个“僻在雍州”的经济政治文化相对落后的小国,无权参与中原各国的事务,常受中原诸侯的鄙视,直至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弃礼任法”,实行“法治”而使秦一跃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可见其“法治”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可见,法家法治思想中有很多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可供现代法治借

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文/蔡钰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家管理思想,其包含的法治精神和强调规章制度、奖惩相结合等手段,在今天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企业文化的建设包含多方面内容,它的建设过程是持久而漫长的。但是一旦形成鲜明的企业文化,将使企业在竞争和发展中脱颖而出。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今天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想要突破发展的瓶颈,法家管理思想尤其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 一、法家思想的具体内容 尽管法家管理思想服务的对象是专制皇权,但在今天仍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尤其是揭示出来的法治管理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倡法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1.势是胜众之资。要推行法治,统治者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权势。韩非认为,君失去权势,如虎失去爪牙,无力控制百兽。势位、威严、力量三者是法家权势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中势位是前提,威严是条件,力量是手段。 2.法治是治世之宝。法治主要是指以法律制度作为治国的依据。法家主张,以法为本,以法为教。 二、法家管理思想的现实作用 (一)针对企业精神文化 1.法治是治世之宝:法治理念而不是人治理念 韩非子所提倡的法治思想,强调的是法治,去除多余的人治。在当今中国,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管理者本身将自己的领导权威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可撼动,企业中无人质疑或者不敢质疑领导者的决策,这些问题都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在紧张急迫的情况下,集权是合理有效的,但对于多变的环境,人治很难让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脱颖而出。中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重要因素是人治色彩浓厚,所以企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在企业管理上实行法治,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在企业发展不成熟阶段。 2.罚赏要相结合:有效的激励-惩戒机制 严厉的惩戒机制,树立起员工对企业的敬畏尊敬之心,以此确保企业制度的执行和高效运行。目前企业激励制度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效的激励机制,有针对性的实施激励制度,能够让员工快乐地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提高员工执行力,最终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二)针对企业制度文化 1.以法治国:法治理念与完善的管理机制 经验管理阶段的企业,往往无法实现系统全面的规范机制和程序。因此要运用法治的思想突破经验管理,过渡到科学管理。韩非的法治强调的是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将其运用到解决问题上,将企业的规章制度运用到企业的计划、生产、组织、销售中去,建立成熟的、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才能解决企业管理混乱、运行无序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建设初期。同时在管理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上,法家诸子还倡导法治的“公平、公开、公正”的执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这一点在现代企业文化上,也尤为重要。如果企业的管理者任人唯亲,或者有所偏袒,这是对企业的管理制度的破坏极大。在家族式企业中任人唯亲体现得很明显,这也限制了企业进一步发展。

儒家 道家 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的区别 上海交通大学陈昊闻 摘要:作为先秦时代的三大主要思想代表,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对管理的理解上有所不同。本文简要介绍了三家的思想内容及其在管理学上的体现,并横向进行比较,来探究先秦时期几种主流观点对管理学的理解。 关键词:儒家道家法家管理思想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根源可追溯到周朝,在先秦时期孔子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使其在几千年来不断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在儒家的思想中,其基本精神是人性本善论,儒家讲究以人为中心,讲究以德服人,讲究以教化为手段,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儒家思想强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其目标: 1.政治与伦理合一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人不仅是根据个人行为利益最大化来制定决策,而是在复杂的2价值取向下进行综合的评判和抉择的个体,即人不仅仅是作为经济人,而更是作为社会人的存在。根据这一点,儒家曾数次被统治者奉为全社会共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统治者们希望通过儒家的这一思想的宣传,来创建一个全社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准则,来保证所统治的社会秩序稳定和正常运转。儒家也确实能做到这一点,大多数的官员以及知识分子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推动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平稳发展。 2.礼的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礼不仅仅代表了礼仪,典礼的意思,还代表了一种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思想。孔子认为,庄重的礼仪会使人虔诚,有所敬畏,所以制定了包括祭天祭祖,节庆婚丧等各类活动的及其详尽的礼仪流程,来规范各个不同角色的行为,达到各得其所,秩序稳定的目的。从这一点来说,礼可以看作是儒家体现其核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和贯彻其思想的一种工具。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儒家看来,平天下要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只有每个人修身养德,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会有秩序,天下也才能长治久安。这个思想也体现了儒家认为个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元素,体现其对人的关注。儒家认为,构成社会的稳定和正常运转需要从个人这个基本元素入手。只有使每个人都自发地遵守其制定的秩序,才能更深刻的在国家层面贯彻其理念,

浅谈道家思想分析

浅谈道家思想 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等,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道家思想已经深刻的融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道家思想;道;无为;老子;庄子;黄老学派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1.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构成 1.1道家思想的发展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评价。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其短处。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效果。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1.2道家思想的构成 先秦各家内部,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东汉班固所作《汉书?艺文志》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大多作于先秦时期。道家思

谈法家的管理思想

第三章:法家的管理思想 总的特点:1)有相当专业技能的职业官僚——职业经理人。 2)掌握了国家政权 3)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强力推动上层建筑变革——变法运动。 ●强力推动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并想方设法将他们固定于土地上。 ●建立社会新价值观:论功行赏,而不是论血缘关系行赏。 ●注重官员队伍建设,使之高效率运转。 4)经济发达状况的不同,造成不同区域法家思想的差别 5)法家思想的大本营:秦晋地区。 6)与儒家代表人物相比,他们是实践家。 法家与儒家关系、法家与道家关系、法家与墨家关系(墨家学派在秦国受到礼遇)、法家与齐国稷下之宫的关系。 第一节:早期法家的管理思想 战国时代最先发达起来的国家是韩、赵、魏三国。魏国最先变法,改革上层建筑。 一、李悝变法: 1、按功授禄,取缔了旧的宗法制或宗法残余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只有立功的人才能封官,才能获得俸禄。 2、“尽地力之教”。提出尽力生产,发觉地利;加强储备,应付荒年。制定平法,均衡农民和市民之利。 3、制定《法经》,加强对私有产权的保护。《法经》有《盗法》、《贼法》、《网法》、《捕法》等。 ●西门豹治邺:运用科学打破迷信,消灭落后势力,建立新经济的基础。(李冰与堵江堰,二郎神的故事,运用传统的方法打破传统势力)。西门豹与官员的考核。 二、吴起变法: 吴起个人情况:曾子门人,杀妻求将。后到魏国任西河守,提倡开垦荒地,发展生产。文侯死后,受到排斥到楚国,协助楚悼王于前383年实行改革。 变法情况:打破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同时宣布“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 三、齐国的变法: 前386年,田(陈)齐代姜齐。 ●稷下之宫的设立; ●齐威王改革,即墨大夫和东阿大夫的故事,驺忌讽齐王纳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飞则已飞则冲天。(官员的考核,楚庄王的故事) 第二节:商鞅的变法思想 商鞅(前390——前338年)简介:卫国贵族后裔,魏国成长,秦国立业。有深厚的法 家思想理论修养,有丰富的从政实践,对社会通达,“刻薄寡恩”,车裂而死。 一、商鞅的经济管理目标和实现途径: 治(社会安定)、富(国富)、强(国强)、王(天下统一)。 “强者必治,治者必强;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强必王”。 其中,富、强是近期目标,治、王是远期目标。 实现途径是农战,且长期坚持农战,名之曰“作壹”。“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

法家管理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 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众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儒家提倡"礼治"、"德治"或所谓"人治",法家则崇尚"以法治国"。很明显,法家比儒家更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 法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可以上溯到管仲、李悝,真正的奠基者是商鞅以及申不害,集大成者则是韩非。法家的思想主要包括:特别强调法的作用,以法治国。倡导耕战。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关于社会的基本理论是历史进化说和人性好利说。在那个百花争鸣的时代中,法家以其独特的姿态向统治者展示其魅力。 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治齐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对内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工、商、渔、盐、冶、铁;举贤任能,寓兵于民,对人才、兵役、官吏等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收到了富国强兵的奇效,从而使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王。 韩非子身处古代中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历史巨变时期,是战国末期崛起的法家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以其审视的目光、冷峻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为当时的社会及其最高统治者献上了一份精湛周密而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其中的管理思想集中展示了这位先哲在国家行政管理中的睿智与深刻。 下面着重探讨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早期法家大致分为三派: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集早期法家之大成,主张三者相结合,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工具,从而系统地发展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对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的这些主张,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说:“法者,编著之图藉,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强调“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是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宗法制度的否定。韩非“法治”管理思想,可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来论述: 依法管理: “依法管理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强调必须保证如有人作出了法律规定应予奖赏的行为,他一定真的得到规定的奖赏;如有人作出了法律规定应予惩罚的行为,他一定真的得到规定的惩罚。这样便能取信于民,法律指导人民行为的功能才能发挥 法不阿贵: “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厚赏重罚: “厚赏重罚赏莫如厚,使民利之;誉莫如美,使民荣之;诛莫如重,使民畏之;毁莫如恶,使民耻之。”。韩非子提出了通过“赏罚二柄”使人们趋利避害,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思想,主张应通过“法”、“利”来管理民众。 赏誉同轨: “赏誉同轨刑之烦也,名之缪也;赏誉不当则民疑,民之重名与其赏也均。赏者有诽谤,不足以劝;罚者有誉焉,不足以禁。……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在管理问题上,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继承了重视制度革新或制度重构的法家传统,在商鞅变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建构大一统封建国家组织制度的理想模型。要求中央政府的权力最终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实现君主专制独裁统治。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以法律的形式把国家管理的所有权都汇集

法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法家思想与现代管理 法家(Legalist School)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思想产生于激荡大争之世的社会背景下,经过学术锤炼成为完整体系,其目的是强国富国,并在当时的弱势诸侯国秦国实践,最终为秦一统天下奠定基础。现在的企业正面临国内外激烈竞争,商场上的大争也迫使企业寻求强企富企的管理思想。同时现代管理理论的普及也让企业认识到必须走制度化管理的道路,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艺术。这正是法家思想所推崇的,所以法家思想可以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指引。 1.以法治国的行政管理思想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行政管理决定了公司日常运行的效率。法家的法制思想,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行政管理提供了启示。一个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为公司管理提供制度依据。 2.贤能并举的人事管理思想 法家坚持人们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物质基础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当社会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时,人们就会行仁义、讲道德。利乃是人们的行为的唯一动因,这既是社会事实,也是社会应该倡导的原则。在企业人事管理中,管理者如果想让员工尽自己的努力为企业出谋划策,必须给予其相应的报酬,使之在发挥才能的同时也能保持相应的道德水准。

3.“富国以农”的经济管理思想 企业盈利,必须掌握某种核心技术或拥有某种重点特色产业。法家提出“富国以农”的管理思想,是以农业为核心加大力度发展。同理,一个企业倘若将人力资金分散过多,就难以取得集成效应。应该重点发展某个项目,并以其他项目为辅,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胖梦帆 会计151

浅析法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浅析法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现实意义 ——以担保公司为视角 我国古代相继出现了“兵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种管理思想。管理是一种方法,从远古的“结绳而治”,到现代的工程控制,皆因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需要而起。管理是一种文化,无论“图腾崇拜”、“行业禁忌”、还是“组织制度”、“品牌标识”,都同时具有工具属性和文化观念属性。管理与文化密不可分,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下面我们以法家思想看待现代的企业管理。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众多管理思想里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支。它是先秦的一个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和子产,形成于战国时期,衰落于西汉。因其强调“法治”,西汉以后被称为法家,历经2500余年,法家的管理思想至今仍在影响着后世之人,并和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其他流派之间取长补短,相互交融,时至今日,对我们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仍然产生着及其有益的帮助。 一、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意义 先秦法家的治道思想是以法家价值论、人性论、历史论、知识论为基石,这四论构成了法家管理思想的哲学观;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即:道---管理本质观,治强---管理目标观,法---管理行为观,势---管理

组织观,术---管理控制观,以此构建了管理型法家治道模式。法家治道的管理内涵是:具备把握管理对象客观化基础和执掌事物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 以担保公司为例,从企业目标、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方面,来详细阐述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担保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将“以诚实守信的作风取信于金融机构,以积极扎实的工作当好“桥梁”和“纽带”,共建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为组织的远景目标,同时,每一个战略年度,公司都会制定出一个详细的年度经营目标,目标涵盖存量指标、新增担保金额指标、成本控制指标、员工收入指标、文化建设指标等各个方面。正如法家所言:治强才是管理的目标,企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强大,这只是企业的短期目标,只有强大、更强大才能逐步实现组织的远期目标。 担保公司成立之初考虑到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职能部门,特设立五大部门即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担保业务一部、担保业务二部、风险管理部。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所要经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宽泛,完善的组织架构是现代企业管理所必须的。担保公司通过上述五个部门之间的密切的配合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在法家看来,一个理想的、足以控制全局的组织结构,必须有一个能决定和支配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设立有这样一个控制中心的的组织系统,是实现对组织的有效控制与管理的根本条件。企业的运营,仅有目标和组织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完善的制度是基本的保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制度同

浅析法家“法治”思想与中国当代法制建设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课程考试试卷封面 教师姓名: 日期:

浅析法家“法治”思想与中国当代法制建设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也是一种特殊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法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改革家、思想家、政治家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效仿。本文主要从法家的法治思想进行阐述:首先对法家“法治”思想及其发展作以介绍,尽可能客观地展示法家思想的本来面貌,而不是按本人的思想去任意诠释。在此基础上,着重从法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出发,探索法家“法治”思想与当代中国法制的渊源传承,结合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实际,深入阐述法家“法治”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法家;法家思想;法治;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社会剧烈动荡和重大变革时期:社会急剧转型,经济急速发展与变革,传统价值信仰崩溃的局面已经形成并愈演愈烈,天下割据,时局动荡。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蜂起;战国时期更形成了齐、楚、燕、赵、韩、魏、秦并立的“战国七雄”局面。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1。这一社会大变革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思想竞争序幕由此展开: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极力主张‘为国以礼’,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复礼’为目的的理论。即通过‘礼治’、‘德治’、‘人治’来恢复旧的统治秩序。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则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坚持‘兼相爱、交相利’,反对人与人之间‘别相恶、交相贼’,以期建立一个‘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理想社会。以老子和庄周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以‘道’作为其思想的主旨,主张‘绝圣弃智’、‘清虚自守’的‘无为而治’;反对礼义,否定忠孝,抨击法令,排斥兼爱,诅咒战争,向往‘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2” 1马志冰:《中国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