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著名教育观点

李希贵著名教育观点

李希贵著名教育观点

在我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也许会更清楚: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你就不能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我的一位老领导总是喜欢跟我们这些希望事业得到超常规发展的同事说这样一句话:“你没有超常规的思路、没有超常规的办法、也没有超常规的措施,你却想达到超常规的目标,这怎么可能?”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可是,长久以来,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生活得幸福吗?心情好吗?脸上有笑容吗?“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优质学校主要是从学校外部人们的感受来定位,而理想学校则更多的是要遵从学生和老师的感受——他们是否感到愉悦和幸福”。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很多数据,但数据并不等于信息。只有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才能真正为管理服务。“领袖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能力最强的,但一定要是心胸够宽广的,敢于大胆授权让别人去干”。“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管理你的下属,更重要的是管理上司和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我相信“管理者是动员他人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如果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最多只能做成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要有更大目标,就必须学会向上下左右来寻找支持你的力量。能够动员他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李希贵教育思想

李希贵:有思想的人生从读书开始 钟宇 李希贵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有思想的人生是从读书开始的,因为我真正的学习生活从读书开始,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从读书开始。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读书让人有思想 李希贵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也培养儿子。他的儿子在学习阶段,语文成绩一直十分优秀。李希贵十分注重培养儿子的阅读能力。“他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能提高他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儿子读初一时,李希贵让他写下“你最喜欢的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认为,读书不只是长知识、学谋略,更多的是跳出书本,形成一种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读书让人有思想。 要有思想地读书 一名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阅读多大量的文字是可行的、合适的呢?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语文出版社《书法》教材顾问柳斌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 如何阅读常常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李希贵向老师和家长们提了几点建议。 他反对从成人的视角出发为孩子们选择读物,主张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图书。他借用卢梭的话说:“儿童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他举例说,把朱自清的名篇《匆匆》《春》这些成人喜欢的文章编到小学教材里,就是没有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表现。他对小学生的一次调查表明,他们并不喜欢《匆匆》和《春》之类的名篇。 “小学生需要的是大量的故事书、历险记和童话。”他说,“我们喜欢不等于孩子喜欢。九年制课标修订之前,我们课标推荐的那些书,哪一本是学生喜欢的呢? 几乎没有。为什么?因为是我们成人的视角。” 一些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但李希贵说,他至今还没有发现不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不喜欢读书,是因为不喜欢大人们给他的书,我们从小要培养孩子一种意识,就是要有思想地读书,不能有什么就读什么,更不能…尽信书?”。 要有思想地教语文 李希贵在山东高密四中任教时,有一年,高一新扩建的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当同学们感到实在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他们放到阅览室里读书,或者把图书馆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7日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九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共同成长。P4 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駤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P5 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形象就会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回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第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即使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劳,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帮助、欣赏在校园灿烂,能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着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P7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样,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这种学习生态必然的基本特征。P9 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心也会留下许多创伤。——弗洛伊德 一个人只有敢于也能够在云谲波诡的人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了,他的人生才是安全的,也才有可能是丰富多彩的。P14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铜山县大许实验小学解玲兰 捧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细细品味,反复思量,只觉如春风扑面,又觉如醍醐灌顶。李老师以不加粉饰却饱含智慧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 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一幅幅真实动人的教育图景。读来平实而亲切,如友人促膝谈心,细嚼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全书共分四个篇章,李老师用三条主线将若干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小故 事串联起来,每个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认真思考。第一条主 线是教学线,主要介绍了他进行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主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李老师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主线是管理线,讲述了他自己从教师 到校长到局长到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变化与 实践。每章每节的标题和内容无不折射出一个改革的实践家、一个创新的教育 家崭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教育智慧,捧读此书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也是一 次心灵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启迪和思考。 一、关于他的语文教改观的思考 李老师指出,“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 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 和体验,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认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 正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于是,在教学中,他从履行一个语文教师的 职责做起,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与改革为依托,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语文教学蓝图。他在语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阅读,在他看来读书与实践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源泉,读书,能给人智慧和力量,能开阔人的视野和博大的襟怀,也能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哪里有教育,就应把 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 他要求学生每天阅读十分钟:首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可阅读的材料, 归类整理,加上阅读提示,打印后,每天定时发到学生手中。材料的内容多样,获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选择材料的自主性,提 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这项活动进行了好多年,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这一改革他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教育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 血和时间经营的—例如课堂教学中老师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中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长成了一棵大树, 让他们受益终身。 为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项改革就是他的“语文实 验室计划”,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 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 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他的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冒着极 大的风险,最终还是成功了,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刘会宝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书”,或者”识得几个字”而已。如果你说你是做”教育”的,人们往往就难以理解了。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似乎只有教育家才有资格谈教育。我以为,这不是一个良性的社会生态。人们只懂教师这个职业,却不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也就被简化为”教师负责把我孩子的成绩提高”这样一个线性结论。 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的部分章节,应该说他把教育说的很朴实,很接地气。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

李希贵: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 2019年2月26日,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莅临“青岛教育大讲坛”,以“新时代教育管理者的10项修炼”为题,以自己40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为佐,令岛城数千名教育管理者饱享一席教育思想的“饕餮盛宴”。 1、全面理解新时代育人目标 李希贵说,新一代的需求并非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的,而是从看重顶层,他们要实现自我价值。并且,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自我实现已经不再是顶峰。能不能自我实现之后,进一步超越自我,打破自己,把自己清零,重新开始,这将是未来的一个新的挑战。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对未来的认识、对未来教育的判断,全世界各个国家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趋向一致。 如新加坡“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把核心价值观放在正中央,把充满自信的人、主动学习的人、积极奉献的人放在中间。 美国“21世纪素养”的框架中,也把核心科目和21世纪主题放在正中央,学习与创新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放在中间。《2018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从1978年开始至今第一次使用了“学习”为标题,题为“学习,实现教育的承诺”,以此把学习作为主线,对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构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让教育发生在最佳环节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学校有很多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支持人员,如自习管理、常规管理、小学段管理等,为其提供帮助、提供服务的。这些

支持人员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产生服务和被评价的关系,支持人员服务于学生成长责任中心;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老师和学生可以评价他们的服务质量,北京十一学校将其称为“内部客户”。 学校还设有研发平台,由咨询师、教育顾问等组成,提供大量教育策略、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的每一位老师提供“弹药”,比如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什么好招;遇到抑郁的孩子怎么教育……学生成长责任中心使用研发中心的产品,对其研发的产品进行评价。 如此,将教育力量全部集中到责任中心,他们之间既有“客户”又有“产品”,最终形成一个互动、运行的机制,产生教育效益。 3、以系统思维寻求系统解决方案 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脱离不了“教”?李希贵说,是因为在坐标之中没有选对位置。在纵坐标也就是认知的复杂性这个维度上,大部分课堂陷入了第一级“回忆与再现”知识,到不了到第二级“技能与概念”。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层级上,所以其对应的横坐标也就是学生自主性同样处于低层级。 真正要达到“学”的层级,课堂必须在第三个层级“问题解决与应用”和第四个层级“思维迁移与创造”中展开学习任务,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就相对比较大,横坐标上学生的自主性也比较高,就会走到比较高的层级,这才是一个理想状态。 李希贵说,北京十一学校从第一级到第四级设计每个星期、每一个单元,包括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以第三级为例,学习任务可以是使用逻辑图展示三个主题的异同;设计一份问卷并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制作流程图展

李希贵

李希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教改后语文科目越来越重要,而阅读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并且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以下是北京名校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演讲,详细讲述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更管用。 1996年,李希贵让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初中四年级的侄女,参加了高三上学期的语文期末考试,他们分别获得了82分与85分的成绩,而高三年级(含两个复读班)的平均分是84.5分。李希贵至今还保存着那两份试卷。后来,他又让儿子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大量的阅读让孩子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他们取得这些令人惊讶的分数,不是语文老师的功劳,而应归功于阅读。“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李希贵说。这两个孩子在他的指点下,阅读了大量适合他们年龄、年级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他们买的书不能满足需求的时候,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他们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了他们的名字”。 李希贵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10本书及其理由”。儿子给出的答案是:《纸牌的秘密》——以引人入胜的童话式故事将人引入最原始的哲学思考;《涅克维奇精选集》——宏大的叙事场面和难以抑制的爱国热情;《死水》——杰出学者在新诗发展中的一大贡献;《鹅掌女王烤肉店》——诙谐的文笔、美妙的谈吐和随处可见的讽刺;《伊豆的歌女》——细腻的叙述、缠绵的感情,让人产生一种奇妙的共鸣;《唐宋名家词选》——偏重大家而稍有遗珠之憾;《雍正王朝》——将复杂的官场揭露得一览无遗;《苏菲的世界》——很好的哲学启蒙书;《契诃夫精选集》——深刻的讽刺,特别是短篇小说;《戴高乐传》——略带感情地公正评价了伟人的一生。其中的《戴高乐传》,这个初一的小孩先后买了3个不同的版本,“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这本传记写得比较好,那本传记写得有问题”。 李希贵让儿子和侄女参加高三语文考试的结果是,统一了学校老师和家长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1996年,这位山东高密一中的校长启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6节,改成2节由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教材,4节由学生进入阅览室自主阅读。为此,高密一中专门建了一栋能同时容纳1600人的“自修楼”。这场改革带来的效果是: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潍坊市遥遥领先,而且带动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李希贵说,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们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他相信,阅读的

学习李希贵教育经验心得体会

学习李希贵教育经验心得体会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 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李希贵教育理念_0

李希贵教育理念 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最近出版《学生第二》。 当人们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人生需要光明,阅读滋润心灵 土炕上,留着长须的爷爷,戴着老花镜,用苍老的嗓音,与幼年的李希贵一起吟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李希贵爱读书。XXXX年到潍坊就任教育局长,家还没搬,却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分析

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7日 当教育成为服务业,师生平等成为校园生活的基本状态,尽量的姿态、高高在上的架势、教训的口吻、不屑的眼神全都将无法在这样的校园里藏身,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以长者的责任和平等的身份九孩子们对话、沟通、合作、交流,共同成长。P4 教育不是万能的钥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学会等。其实,只要我们把心态调整好,就会发现校园里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教育需要小火慢炖,成长必须慢慢拔节,只有把心态调整好,我们才能够回归駤教育规律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畅自如。P5 当我们手里挥舞着警察的大棒时,布道的牧师形象就会丧失殆尽。在威武的大棒面前,每一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全自己。于是,孩子们表面上变得很乖,而内心想的到底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追问。学校就这样把一批又一批看上去规规矩矩的孩子送出了校门,而任由他们在社会上暴露自我,教育在校园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需要面对真实的学生。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回到真正的起点;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教育可以在第一份耕耘里有着相应的收获,即使这份真实的耕耘远比过去辛劳,在真实的学生面前,方能锻打出教育智慧的利剑。 尊重、包容、倾听弥漫在课堂里,爱、帮助、欣赏在校园内灿烂,能最少的管理和最小的行政权力推动着教育的巨轮,平等的师生关系才会姗姗现身,真实的学生才会驻足校园。P7 在传统的教室里,所有的学科教学都面对同样空洞、苍白的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资源无法进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天壤之别的学科却用着完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样,违背规律必然成为常态,单调、无聊、低效、枯燥也一定是这种学习生态必然的基本特征。P9 一个孩子即使在最慈爱的父母那里长大,他的内心也会留下许多创伤。——弗洛伊德

李希贵教育箴言录

李希贵教育箴言录 ?在我们学校,有一句话说起来似乎有些拗口,叫做“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应该说,这不算什么难事,更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要求,但仔细想起来,要真正做到特别是要天天做到、处处做到还真是不简单。 ?一般人只学会了取却没有学会舍,于是他便取得很有限,取得不多不精。那些表 面看来什么东西都抓在手里的人,由于他两手都抓满了很多不见得那么重要的东西,因此在碰到真正喜欢或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不是茫然而不自觉,错失机会,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没有多余的手去掌握了。 ?在每个方面都杰出不是一个可行的目标。一一联合利华前首席执行官佛罗里斯?梅尔杰斯 ?滴水能够穿石,只因它永远打击一点。 ?没有超常规的思路,没有超常规的办法,没有超常规的措施,绝不可能达到超常规的目标。 ?我诚挚的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 到成功,最重要的是继续尝试。一一玛丽?凯《掌握人性的管理》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学生诵读、涵咏、感悟和积累的过程,语文是自己学会的。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广种博收”,仅仅几本教材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必须加大阅读和写作的总量。 ?学生应该到寻找写作的激情,把体验当作写作的源泉。一一莫言 ?教育时机有时就是这样奇怪:我们耗尽心血和时间经营的一一例如课堂教学中苦心孤诣的讲解辅导一一很快就会被孩子们忘掉,而我们无意间播下的种子却在孩子生命的

原野中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终生受益。每一位善于思考的老师都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 活:我们究竟该怎样把这种"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结合起来。 ?忙碌可以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但不能表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智慧。 ?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 ?教育的成功是用情感去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一切的教育应该从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 ?在中学里,教师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一一叶圣陶 ?只有当规定演化为学生发自生命自觉的习惯,教育管理才能达到它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其实,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错误,就像学习走路的幼儿跌跟头,绝大部分跟道德品质没有多大关系。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一份成长过程中特别需要的宽容。 ?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了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一切纪律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的工作完全做好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一一夸美纽斯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育的伟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艰难也在此。 ?办任何一件事情不可能从良好的开端跳向令人沉醉的成功,因为这中间必然要有挫折,只是我们如何对待的问题。 ?绝大部分切实有效的奇谋妙计来自于扎扎实实的第一线的工作。工作分工的原因,毕竟有一部分人或多或少的失去了一部分第一线的感受。什么时候盛气凌人了,什么时候就 是失败的前奏。 ?什么时候都应该以工作为中心为重点识人用人评价人,任何个人的好恶都是科学

李希贵主要教育思想

李希贵主要教育思想 李希贵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其主要教育思想简介如下: (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师生观 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只有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李希贵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二)“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的素质教育观 “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他在高密一中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启动“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各种竞赛、评比,学生社团活动,自办电视台,有体育节、文化技术节等。还面向全体提供可选择的教育:开设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如三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课堂教学民主化:创造能力培养的土壤,多向交流,每堂课留出10分钟,鼓励学生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等。所以他提出的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实验室计划” 在任高密一中校长时,李希贵进行了语文教改,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得了老师、学生们的积极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实验室计划”最醒目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余的四课时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在自修室里,配备了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书报刊进行阅读学习。自修室同时配备有投影仪、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等教学器材,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达知识信息。 (四)学校管理改革——“四制改革” 1990年,高密四中6个毕业班3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只有两名同学超过了本科录取线,超过专科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就在此时,李希贵当上了高密四中的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老师们的“房子、炉子、妻子、孩子、票子”等一系列切身利益上大做文章。实施了“四制改革”(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这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后来,高密四中形成了“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这个机制规定,在聘任过程中,校长只聘任学校的中层部门负责人,教职工由中层部门负责人选聘;尤其重要的是,中层部门与教职工的选择是双向的,任何一个教职工都可以面向全校所有中层部门的任何一个岗位填报志愿,而中层部门的负责人也有聘与不聘的自主权。在这样一个机制下,一个教职工被聘任到一个什么岗位,或者说是否被聘任,

名教育专家李希贵的教育观察

名教育专家李希贵的教育观察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著名教育家李希贵先生近影 美国学生怎样上厕所 李希贵先生用36天时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短期访问学者。 面对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庞大的教育,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才能把握其精髓,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李希贵敏锐的目光穿越了美国宏大繁富的教育体系,穿越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教育改革和成就,聚焦到一个又一个细微得不能再细微、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细枝末节上。尤其让人感到新鲜和惊异的是,李希贵所捕捉到的,都是些被常人所忽略、所遗忘的细节,因而也就格外引人关注、格外发人深思。 例如,上厕所。有谁会注意到美国的学生如何上厕所呢?李希贵就注意到了:“在美国的中小学,课间基本是5分钟,还有的学校是3分钟、2分钟甚至1分钟,确定课间时间的长短,依据的是教室之间相隔的距离,只要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跑到下一个教室即可……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孩子们既要跑教室,又要去厕所,时间够用吗?” 有意思吧!这就是李希贵。他总是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 果然,连美国的校长都感到匪夷所思:这还算个问题吗?因为,“在美国的学校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当然包括上课时间,只要需要,随时可以不需任何人的批准就可以到厕所去,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人权的一部分。” 原来是这样!小小的上厕所问题,居然关系到对少年儿童人权的尊重。 再如,美国老师怎样记住学生的名字。 就是在国内,又有谁会关注这样的鸡毛蒜皮呢?但李希贵关注了,他特意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泰德·莱戈教授,“这位教授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专门研究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名字的方法。更有意思的是,这位老先生还在学院里成立了一个有关这一课题研究的教师俱乐部,还真就有那么一大批优秀老师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这个俱乐部,共同分享着记住学生名字的好方法。”记住学生名字看起来是小事一桩,但他却关系到师生关系和情感的建立,关系到教学的效率。 再如,中小学生的班级组织运作,这也是李希贵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番考察,他发现:“美国学校的班级里根本没有学生干部。班里所有的班务分给所有的学生,而且定期轮换。在美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我们经常会发现墙上挂着班务分工表:作业分发——比尔;图书角管理——约翰;教学助理——汤姆;供应经理——亚历山大;邮政员——以马内利…… 有多少位同学,就有

李希贵著名教育观点

李希贵著名教育观点 在我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也许会更清楚: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你就不能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我的一位老领导总是喜欢跟我们这些希望事业得到超常规发展的同事说这样一句话:“你没有超常规的思路、没有超常规的办法、也没有超常规的措施,你却想达到超常规的目标,这怎么可能?”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可是,长久以来,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生活得幸福吗?心情好吗?脸上有笑容吗?“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优质学校主要是从学校外部人们的感受来定位,而理想学校则更多的是要遵从学生和老师的感受——他们是否感到愉悦和幸福”。生活中我们常常面对着很多数据,但数据并不等于信息。只有将数据转化为信息,才能真正为管理服务。“领袖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能力最强的,但一定要是心胸够宽广的,敢于大胆授权让别人去干”。“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管理你的下属,更重要的是管理上司和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渴望自己成为重要人物,管理的成功就在于使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我相信“管理者是动员他人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如果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最多只能做成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要有更大目标,就必须学会向上下左右来寻找支持你的力量。能够动员他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夜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整理学习笔记如下: 【阅读笔记】 一、作为服务业的教育 1.教育是服务业,我们通过开发我们的产品——课程,为我们的学生的成长服务; 2.选择性的课程必然造就有选择权的学生,而有选择权的主体,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 3.学生的选择一旦进入校园,教师的角色就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必须认真研究不同学生的需求,潜心开发适合不同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体系。 4.教育变成服务业后,对话、谈心、咨询、诊断成为教育工作的重头戏; 二、如何让教室迸发力量? 1.教室是学科学习的重要载体,每一个角落都应当彰显着专业和学术,尊重学科学习的规律,完全按照学科学习的需要配置资源,学生在这里可以观察、演示、实验、模拟、讨论交流和网上游历,学习就变得有趣了。 2.教室的力量来自他的人格。有了主人的教室洋溢着个性。 3.教室的力量还在于在这里可以找到那些志趣相投的伙伴。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培育他们的创造性,推进他们的社会性。拥有志趣相投、鼎力相助的同伴是人在社会中搏击风浪的重要支撑资源。学校应当将孩子们能结识到未来社会生活的同伴作为自觉的、理性的使命。 三、课程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1.课程的拉丁语意思为"跑道",因此,课程即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而它的动词形式则是指"奔跑",这样一来,课程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建构上。 2.课程的价值应该是尊重特定孩子的需求和不同的成长方式,如果我们能够开辟一些孩子"奔跑"的"跑道",课程的价值将会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身上显现的更加明显。 【阅读思考】 每当人们问我是做什么的?我总回答我是当老师的。如果我要说是做"教育"的,人们可能会愣一下。因为在中国的语境里,"老师"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行业,他无非是"上课"、"教

李希贵教育管理系统金点子

李希贵教育管理金点子 一、教育局管理 1.向社会购买服务,比如请新闻界人员采录校园安全隐患,请社会人员调研“学校走向衰败的30个征兆”,建立“教育硕士流动工作站”帮助学校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 2.培训招标,让有资质的培训机构竞标,中标的培训机构每个学期向每所学校公布培训菜单,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只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选择了培训内容,才能存活下来。 3.管理艺术是在不使人们变成经理的前提下提升他们。在全市设立学科带头人、市内特级教师、特聘教师、重大课题主持人、人民教育勋章、市政府教育顾问等重要称号。 4.取消中小学校长行政级别,根据业绩对校长实施职级管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是避免矛盾、减少改革阻力的办法。 5.把现状设计成一种危机是一种策略。向成功开刀,其实是一种创新性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保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开展“查查身边问题,找找自己弱点”的活动。 6.当教育局长期间,推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系列方案。通过认定不同层面的教学骨干,引导教师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通过评选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市级区级特级教师等,不断给教师创造成长与成功的机会。 7.多头进行的达标、验收、评优活动,确实是“折腾”基层,带来许多弊端。将先进乡镇、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素质教育示范校、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等10几项评估工作都划归督导室。一次性评估,一次性完成。建立督导备忘录,实行跟踪整改制度。校长的职级也由督导的结果来认定。 8.将一部分年轻有为的教育干部选派到教育部有关部门挂职锻炼,接受前沿的教育信息来指导我们的决策,这是我们最大的收益。 9.成立教育硕士流动工作站,整合智力,解决潍坊教育遇到的问题,也为教育硕士搭建一个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平台。 10.开展一个学校制度评估活动,进行学校管理制度大梳理,查一查影响学校教育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到底有哪些。 11.公办学校的教师可以自由向民办学校流动,身份不变,待遇不变,将人为的人事壁垒在教育系统打通。 12.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全部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实行校长职级管理,按照校长的工作业绩,每两年评定一次,将校长级别评定为六级,并以此确定校长的工资待遇。新任校长分六个职级,最高是特级校长,其次是一级至五级校长。校长的职级根据其工作业绩、自身能力素质、群众评议等分别由市、县两级中小学校长评审委员会认定。市评审委员会负责对高中校长和其他学校特级校长职级的评审认定,县市区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其余校长职级的评审认定,并推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

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1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在北京十一学校实施走班上课和选课走班改革历程中的感悟。好久没有读到这样让人喜欢的随笔集了!读完,又浏览了一遍;不过瘾,还想写一写。不敢写书评,那就选几篇出来,批注一下自己的感悟吧! 发现那棵树 在原始森林中穿行,我们很容易被大自然的造化震撼,可是,当我们走出森林,让我们描述其中每一棵树的样子时,却常常语焉不详,因为我们心不在树木,满目不过一个壮阔的林子罢了。 那棵树与这棵树并不一样,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则需要在河边茁壮;有的习惯于云山雾罩,有的却渴望阳光普照。经营森林的大自然无法关照千姿百态的树种,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有了黄山险峰的松涛和长白山白桦林的色调。 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淘汰那些生而平等的孩子,我们的职业操守不允许我们只会欣赏松涛、呵护白桦。于是,如何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让百花争艳、百舸争流,让乌龟和兔子各显风流,发现每一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就成为校园里的重大挑战。 刘丹会感悟: “不见树木,只见森林”,让人想到“强大”的中国,在宣传中常见“世界排名第几”的报道,十几亿人口的“森林”的确雄伟壮观,可是“树木”呢,似乎从来没人看见,也从来没有被重视。还想到我们学校里强有力的班集体,把学生铸造成我们希望他们变成的样子,让他们全都变成“好”学生。至于树木与树木之间的不同,我们似乎也无暇顾及,或者干脆视而不见。这让我想到一幅漫画,学生就是一棵棵树,却被老师拿着大斧全砍成了方脑袋,成了所谓的“人才”。 李希贵想到了造就一种新的学校生态,发现每一棵树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虽然明知是挑战,但是他敢于实践。发现那棵树,他为孩子们搭建了合适的成长平台,丰富了可供选择的课程。发现那棵树,他去除了校园里的权威,取消了班主任,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老师们,我们都来发现那棵树吧!“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李希贵的教育思想

李希贵的教育思想(二) 1.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就是发现和帮助,就是激发,就是发现学季的潜能,让学生找到人生的方向,并朝着这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 2.学校文化二十条:包括“共和国的利益高于一切;领先一步,就领先一个时代;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要包办”,这二十条成为学校的宪法,是学校我文化建设的根本大法。 3.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第一次。 4.知名度很容易造就行色匆匆的校长,他们被务种峰会和讨人论坛裹挟到了校园之外;知名度很容易让校长头脑发热,学校里的决策往往越来越多地带上了校长个人的主观色彩;知名度很容易造成封闭的胸怀和排斥的头脑,不再学人之长,丧失反思能力。如果我们不提防知名度带来的负面效应,时间久了,就会应了诸如“墙内开墙外香”,甚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老话。 5.当我们能够排除干扰,从容淡定地在校园里春种秋收,我们才有可能拿出真材实料,用自己的智慧影响别人,改变教育,甚至改变世界,当然,我们并不一定在乎这些东西一定要打上自己的注册商标,只要它影响了社会,确有成效,我们就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6.阅读的一个重要技巧是把读书和要做的事情联系起来,即做什么读什么,做什么学什么。校长着手做的工作,需要高度、宽度、厚度,这些东西仅仅靠本人的体验或借鉴周边人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从眼前遇到一出发,去找这个领域最顶尖、最经典、最新的书籍来学习,这样一种急速充电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校长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这一领 域的动态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不仅能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而且也解决了读书的动力问题和时间不够的苦恼。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我主张读经典。教育学的书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读懂、读通,一通则百通,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多少遍都不为过,教育上产生的一些问题几乎都能在经典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7.过去在办公室里拍拍脑袋就可以在校园里“全面实施”的方案,今天已经变得不可思议,因为方案再好,也必须得到实施者的认同,而只有认同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落地生根。 8.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富有个性的高级劳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都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变革,让他们走在一样的道路上,甚至连行走的速度都一样,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一旦实现了这样的目标,那肯定也是违背了许多规律,是个不可信的目标。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心得

什么是教育?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可是,处于一线的老师,到底缺什么呢?我一直在思索着。这几天,一口气读完了教育家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方后悔自己其实曾错过了无数的收获与感动。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书的字里行间充满着智慧,李先生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一个个生动的、亲历的教育案例,展现了他的心路历程。揭示了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在书中,李先生紧紧抓住三条主线:一条线是教学线,主要写语文教改的起因和过程。第二条线是教育线,主要写了作者的学生观的变化。第三条线是管理线。细细读来,从李老师的成长经历中,我获益匪浅。 一、学习中,让读书滋养心灵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到松下幸之初的《经营人生的智慧》;从约翰?基西克的《理解艺术》,到玛丽?凯的《掌握人性的管理》……从教育理论专著到别类书籍,李老师从不同种类的艺术中挖掘出教育的思想,将其用于教学、教育、管理。也正是有了这些思想,李老师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他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二、教学中,让思维自由飞翔 李老师善于自我反思。悟,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最可贵的则是其中闪耀的人文思想的火花。正如他所言:“长期以来,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验,水平便不可能提高。”他指出:“不好‘读书’,而好‘甚解’正是当前教学的最大弊端。”他的“每天十分钟”让阅读成了孩子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切实拥有了语文学习的自主权和阅读选择权,他还提倡“说你想说的,写你想写的,让写作成为情感的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成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需要。”因为他相信,“一项改革只要触及了教育的真谛,只要接近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它没有理由失败!” 在教育中,他深刻反思了自己学生观的渐变过程,那是一个在无数次错误和失败中摸索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大师对话,从阅读中汲取养分的过程。正是一颗好学又善于深思的心灵,让他一步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地融入自己的学生观中。他眼中的学生是天真可爱的,有灵性、有梦想的一群;他们会常常犯错,常常摔跟头,但在错误中成长、在摔倒后爬起来是他们必须学习的功课;他们的心灵美丽而稚嫩,需要我们去呵护、去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容不得我们贸然闯入……他们的身上都流淌着渴望尊重、渴望认可、追求公平、追求自主的血液,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得以萌芽的种子。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 三、管理上,让学生自由呼吸 他注重经营学校文化,在高密四中提出了“永不屈服”、在高密一中提出了“为四十岁做准备”的极具个性化的校训,以振奋师生的斗志,内化为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始终站在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经常思考教育应给学生留下什么?提倡民主从课堂开始,着力造就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