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案

教案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片)

在面对如今追求物质、金钱的社会,我们会面临许多的诱惑。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在这个社会中,我们终究会舍弃什么,什么东西才是我们值得留下来的:健康,金钱,机遇,美貌,诚信,才学

问:这里有几个词,同学们认真思考,哪一个是我们应该留的,哪一个是我们应

该舍弃的。说说你的理由?

过渡: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都有了一个明确的选择。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古人的选择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朗读训练

1、(出示幻灯片)听朗读

注意听准字音,体会语气语速。

2、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幻灯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尽量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注意语调。③处理好语句停顿,读出节奏。

3.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同学评议朗读情况。

(优缺点。你特别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

一句没读好,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重音。

4.全班朗读。

过渡:要想读得更好,还要明白课文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字

句的翻译还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解决

三、译后再读,合作学习。

1.小组交流,疏通大意

要求:

①根据课下注释,试着翻译文章大意。

②不明确的字词或句子,小组内部交流。

如重点词语:“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先在小组中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提出,全班一起讨论解决。

2.展示重点字词,让学生翻译,

(见幻灯片)

期:约定

至:到

去:离开

行:走

舍:放弃

乃:才

委:丢下舍弃

则:就,便,那么

引:拉

顾:回头看

3、课本剧

让三个同学为同学们表演自己排练的课本剧。

四、内容探究

(见幻灯片)

1、小组提出本文应该主义和提出的问题?

如:期日中是否合理?陈太丘为什么不再等一会?有人为什么骂人?

2.辩论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参考:A、不失礼(客人得知太丘已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所以,这一则的核心是“无信”、“无礼”,宣扬的是正直不阿,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礼,因为是“友”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之父。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以改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间的事)

2.课文告诉我们:(见幻灯片)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讲礼貌。

我们要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诚信有礼宽恕

五、课外拓展(见幻灯片)

诚信,有礼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过时了?

六、谈收获

学习了本文,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为人处世的道理,诚信有礼宽恕。现在老师就把

它当做礼物送给每一位同学,希望每位同学动能做一个诚信有礼的好孩子!七、结束语:(齐诵读)

(见幻灯片)

下面让我们一起为诚信宣誓:

言必行,行必果。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以诚信换取诚信,以诚信换取成功。用诚信开启知识之窗,以诚信扬起前进之帆。我诚信,我光荣;我诚信,我自尊;我诚信,我成功!

教案2

一、导入

1、同学们平时喜欢看故事书吗?

老师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是由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晋代名士言谈、行事的一本书,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陈太丘与友期》。

2、陈太丘,就是陈寔,因曾任太丘县令,所以称陈太丘。期,就是约定。整个题目连起来的意思就是“陈太丘和友人约定”。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什么,发生了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读读全文。

二、读文释义

(一)初读课文——出示无句读全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全文,你能读准字音、读对停顿吗?

2、请一个学生读,让另一生从字音、停顿进行评价

3、打开课本,齐读课文

(二)疏通文意

1、同学们刚才自读的时候,能看懂这篇文章的意思吗?有哪些字、词、句不太清楚、不太理解呢?提出来,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放开声音翻译全文

3、师读一句,生齐翻译一句

4、字词梳理

三、品文研析

1、读了这篇短文,

......

8、大家觉得,这篇短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才七岁、把喜怒都还摆在脸上的孩子来指责友人的迟到失信呢?(更能突显“信”的重要)

9、刚才同学们读友人和元方的对话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所使用的称谓?“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今天的“您”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尊”是敬词,用于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比如“尊姓大名”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称;“家”是谦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亲属中年长于自己的人,比如“家父”

中国乃礼仪之邦,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体现了对人的尊重。恰恰今天人际交往中没了这些礼貌用语,见面必呼职位,充分体现官本位社会的特点。元方这个七岁小儿,即便是在生气状

态下,也仍然尊称对方为“君”,而没有爆粗口,说脏话,更加显示出“礼”的重要。

四、课堂回眸

1、陈太丘严格遵守约定,决不姑息不守时守信的人,是一种正直;

友人面对一个孩子合理的批评,能放下大人的架子知错能改,是一种正直;

元方不因对方是大人,有理有据地指出对方过错,对自己的爱憎不遮不掩,也是一种正直。

一篇135字的小文,讲了一个关于信和礼的故事,塑造了三个正直的形象,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守信讲理的人,要做一个正直不阿的人,这恐怕就是编者要把这篇文章收录在“方正门”的意图了。

2、这么涵义丰富的小文,不把它背下来总觉得有点缺憾。我们一起背背这个小故事把,老师背旁白,同学们背友人和元方说的话。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的第2小题

3、课外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

七、反思

本次教学比较顺利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落实了教学目标,在朗读中解决字词积累与运用,通过分析三个人的语言、动作描写,体味人物内心、品格,把握人物形象,都是正直的人,符合刘义庆把这个故事收入“方正门”的意图。课堂总会有一些遗憾,时间把握上还有一点欠缺,还要努力加强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利用率能更高效。在品析部分,还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引导他们更多元化地理解。自己再尽量少讲一些,让学生再多讲一些。

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概说故事中,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结合文中描写,评说人物形象。

3、了解魏晋文人率性而为,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评说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在元方身上体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择机进入文本。

二、内容梳理

1、强调重点词语

A、期、舍、去、引、顾信、礼

B、尊君君家君: 分两类谦辞:家敬辞:谦

2、同座之间完完整整的说说这个小故事。

3、指名1-2生讲述故事并点评。

三、评说人物

结合文中的词、句,评价三个人物。

1、教师给范例

“尊君在否”的“尊”:用语文雅,可以看出这位朋友还是有很高的修养,是知书达理之人。

“下车引之”的“下车”:友人放低姿态,对元方表示亲近。可以看出他对元方的赞赏,也可以看出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有羞愧之情。

2、师生交流

3、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三个人物形象。

陈太丘:潇洒、洒脱、率真

友人:暴躁、易怒、不懂礼貌、直率、知书达理、率性而为、有错就改

元方:聪颖机智,有礼有节,懂信识礼、落落大方

四、拓展延伸

1、陈寔的故事

梁上君子、蒸饭成粥

2、《世说新语》

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借助一个个人物形象,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人生追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