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毒理学试题2

遗传毒理学试题2
遗传毒理学试题2

环境遗传毒理学期末试题1

小组成员:杨积程、周冬梅、郑雅婷、陶斯莹、陈杨、王亚玲

一、名词解释

遗传毒物、生物富集、生物转运、生物积累、毒物代谢动力学、II 相反应

亲电子物质、亚慢性毒性、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错义突变、胚胎毒性作用

自由基、污染物的迁移、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FO)、移码突变、致畸作用

慢性毒性试验、点突变、环境诱变剂、微粒体

二、填空题

1、遗传毒理学研究表明,“三致效应”的本质是环境污染物的遗传毒害。

2、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三种基本形式。

3、元素汞或无机汞盐会被细菌转化为甲基汞,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是

甲基化作用和还原作用。

4、致癌物在体内激活的部位是细胞的微粒体,催化这些反应的酶主要是各类氧化酶,其中主要是MFO。

6、绝大多数 II 相反应遗传毒物排出速率加快与分子的亲水性增加相关。

7、自由基可攻击细胞DNA,引起DNA单链断裂和碱基羟化,启动或促进化学毒物致癌作用。

8、生物转化包括氧化、水解、还原、结合四种反应。

9、土壤中,在pH较低时,金属溶于水而成离子状态易于迁移;在pH较高时,金属易与碱性物质化合,呈不溶态沉淀难迁移。

10、脂溶性污染物,以被动扩散吸收;水溶性污染物,以特殊转运吸收。

11、气溶胶和颗粒状物质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吸收,吸收情况与颗粒大小有关。

12、体内的毒物贮存库有:血浆蛋白、肝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四种。

13、在芳香族化合物经羟化作用后产生羟氨基化合物,它的毒性与羟化部位

密切相关。

14、致突变作用按其改变的终点分为两大类:一是分子水平的微损伤,即基因突变

;二是染色体畸变。

15、染色体在遗传毒物的影响下,出现多种损伤,但其基本类型仍分为两类即染色体型

和染色单体型。

16、由于染色体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畸变有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四种类型。

17、从DNA碱基顺序改变来划分,突变一般可划分为碱基替换突变和

移码突变。

18、DNA损伤修复时,其中光复活修复中 PR酶起决定作用。

19、r射线、X射线照射细胞后,由于细胞内水所产生的自由基可使DNA分子双链间氢键断裂,使得DNA被损伤。

20、任何污染物在环境中包括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两个方面。

21、生物迁移分为生物富集,生物积累,生物放大三种类型。

22、求得水生生物中某种物质的浓缩系数有两种方法:实验室饲养法和野外调查法。

23、遗传毒物对生物体发生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接触的剂量,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24、生物膜有三个特点与毒物转运密切相关:镶嵌在脂质中的蛋白质成分,膜的脂质成

分,生物膜的多孔性。

25、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机理,分为被动扩散,膜孔滤过,特殊转运,膜动转运。

26、外来化合物经表皮屏障吸收包括两相:渗透相,吸收相。

27、肾脏排泄机理是:肾小球被动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动转运。

28、常见活性代谢物可分为以下三类:亲电子反应物,自由基,活性氧。

29、发育毒性的具体表现可分为:生长迟缓,致畸作用,功能不全和异常,胚胎致死作用。

30、核小体的是由H2A、H2B、H3、和 H4 四种组蛋白各自以两个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其形状近似于扁球形。 DNA 双螺旋就盘绕在这个八个组蛋白分子的表面。

31、在大气中,污染物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32、在生活环境中外来化学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33、I 相反应,即降解反应,可直接改变物质的基团使之分解,并使之增加新的功能基因而增加极性,以利进行II 相反应。

34、II 相反应中的硫酸化反应不仅需要 PAPS 作为硫的供体,而且需要磺基转移酶的参与。

35、SOS修复的特点是出现易错性DNA修复。靠这种修复形成的 DNA聚合酶由于识别碱基的精确性低,易造成复制的差错,进而引起突变。

36、DNA损伤的修复方式有光复活、切除修复、重组修复和SOS修复。

37、目前已在使用的化学致癌生物标记有接触标记、生物效应标记和敏感性标记三类。

38、突变是指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变异,突变实际上是指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39、慢性毒性作用带比值越大表明越易发生慢性毒害。

40、胎儿出生时即具有整个身体或某一部分的外形或器官的解剖学上的形态结构异常称为先天畸形。

41、同一种动物的不同品系可对同一致畸物呈现不同敏感性。

42、基因突变的细胞可以使生殖细胞也可以是体细胞。

43、与环境相关的外来化学物质,统称为异生物质。

44、在遗传毒理学中,减数分裂的知识对某些实验的设计十分重要;在实验过程中应考虑染毒、交配、检查的时间和方式的配合。

45、“三致毒”是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

46、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取决于风、湍流、浓度梯度等因素。

47、酒精中毒是由于人体遗传缺陷造成醛脱氢酶活力较低。

48、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富集程度首先取决于它在水中的溶解度,其次还与生物体内的脂肪含量有关。

49、突变与癌发生的过程息息相关,当原癌基因变为癌基因后,可刺激细胞异常增殖;而抑癌基因的突变可导致细胞增殖失去抑制作用,细胞进入“疯狂”模式。

50、致癌作用是多阶段多步骤过程,一般包括引发、促长、进展三个阶段。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遗传毒物标志物的特征是( D )

①、专一性②、预警性③、广泛性④、适用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 )

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3、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 )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4、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 )

A.甲基化 B.羟化 C.脱烷基作用 D.环氧化

5、下列哪种物质与生物转化中的结合反应无关。( A )

A、 Ile

B、SAM

C、PAPS

D、UDPGA

6、下列各种物质不属于活性氧的是( D )

A 、超氧化阴离子自由基 B、羟自由基 C、H2O2 D、OH-

7、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 B )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8、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而使得突变后密码子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正常称为( A )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移码突变

D、无义突变

9、由于UV照射形成二聚体最常见的有( A )

A、T=T ;

B、A=T;

C、G=C;

D、A=G

10、下列哪个不是参与结合反应的酶(D)

A.GT

B.GST

C.NAT

D.FMO

11、外来化学物经生物转化的结果是活化还是灭活,与下列哪项无关(C)

A.机体吸收化学物的剂量

B.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C.机体吸收化学物的种类

D.体内代谢酶的相对活力

12、染色体数目异常原因不包括(A)

A.染色体断裂

B.染色机遗失

C.染色技桥的影响

D.核内在再复制

13、结合反应的主要类型有(C)

①、葡萄糖醛酸化②、硫酸化③、甲基化

④、乙酰化⑤、甘氨酸结合⑥、谷胱甘肽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

14、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C)

A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黏附在上呼吸道。

B.5~10微米的颗粒阻留在气管。

C.1~5微米的颗粒阻留在支气管。

D.小于1微米的颗粒到达肺泡并沉积。

15、污染物在生物体的浓度为10mol/ml,在水体中的浓度为0.2mol/ml,生物富集系数(A)

A.50

B.0.02

C.2

D.100

1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三致毒物”?( D )

A、致癌物

B、致畸物

C、致突变物

D、致变异物

17、生物膜有三个特点与毒物转运密切相关,不包括下列的哪一项?( A )

A、生物膜的流动性

B、生物膜的多孔性

C、膜的脂质成分

D、镶嵌在脂质中的蛋白质成分

18、生物转化的特点有哪些?( A )

①代谢反应的连续性②反应类型的多样性③毒和致毒的双重性④代谢反应的缓慢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19、污染物转化形式可分为那三种类型?(A)

①物理转化②化学转化③机械转化④大气转化⑤水体转化

A、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②⑥ D 、②③④

20、带有一个不同取代基苯类化合物,其降解难易程度与取代基种类有关,以下苯类化合物取代基讲解速率的快慢依次为(A)

A、 -NO2 > -SO3H > -OCH3 > -NH2 > -COOH > -OH > 带有两个取代基的苯类化合物

B 、-NO2 > -OCH3 > -SO3H > -NH2 > -COOH > -OH > 带有两个取代基的苯类化合物

C 、-NO2 > -SO3H > -OCH3 > -COOH > -NH2 > -OH > 带有两个取代基的苯类化合物

D、 -NO2 > -SO3H > -OCH3 > -OH > -NH2 > -COOH > 带有两个取代基的苯类化合物

21、下面哪个表示最大耐受量(B)

A、 MTD B 、EMTD C 、PCD D、 TPA

22、某些化合物可具有干扰胚胎的发育过程,影响正常的发育作用,即(B)

A 、生长毒性

B 、发育毒性 C、胚胎毒性 D 、母体毒性

23、大多数有机磷农药具有( A ),可通过完整皮肤引起中毒或死亡

A.高度脂溶性 B高度水溶性 C.都溶 D.都不溶

24、亚慢性中毒指机体相当于( B )左右生命期间,少量反复接触某种化学和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损害作用

A. 1/10

B.1/20

C.1/30

D.1/40

25、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致畸物所致的发育毒性表现为以下哪种形式(D )

A.不孕

B.胚胎重吸收

C.发育迟缓

D.以上都是

26、环境遗传毒理学在环境诱变检测及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不包括下面哪一个?(D)

A.环境中复杂混合物遗传毒理学监测和评价

B.环境化学物的“三致”效应检测

C.环境放射污染监测

D.对特定环境中的动物健康进行监测

27、根据急性试验的LD50,设计( C )天为亚急性试验;

A、12天

B、13天

C、14天

D、15天

三、判断题

1、多数研究表明,砷对细胞DNA损伤修复功能有抑制作用,且认为是通过抑制与DNA修复有关的DNA聚合酶而达到的。(×)

2、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原核生物的细胞周期只有DNA的复制期包括

G1 、S 、G2 三个时期。(×)

3、I相反应可使一些强极性基团与II相反应产物结合,使之水溶性增加,有利于排出体外,使机体解毒。(×)

4、生物转化过程主要进行生物氧化,氧化反应是在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其中酶包括细胞色素B还原酶和细胞色素P-450 。(×)

5、黄曲霉毒素G1已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能力低得多。(×)

6、从酶的反应类型来看,硝基还原、偶氮还原和羰基还原均属于微粒体还原。(×)

7、染色体不分离、染色体遗失、染色体桥的出现和核内再复制是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主要原因。(√)

8、染色体结构畸变可由单条染色体的断裂和重接以及两条或以上染色体的断裂和变位重接所引起。(√)

9、由于单个碱基置换导致出现终止密码子时使多肽链合成终止提前,此种突变称为终止密码突变。(×)

10、基因突变是在生物体的特定时期和特定细胞中向不同方向进行的。(×)

11、二聚体结构不能作为模板指导互补链合成主要因为RNA聚合酶不能越过二聚体,使复制停止。(×)

12、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的积累是通过食物链迁移产生的生物放大。(×)

13、化学物在全身各器官的其实分布取决于血量而最终分布取决于亲和力。(√)

14、21体综合症属于非整倍体系染色体畸变。(√)

15、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或者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所取代的置换称为颠换。(×)

16、化学突变的模式为“损伤,修复,突变”形成的。(√)

17、畸形等同与变异。(×)

18、化学物在全身各器官的起始分布取决于血量,而最终分布取决于亲和力。(√)

19、乙醇的毒性主要来自于乙醛。(√)

20、谷胱甘肽(GSH)是体内的重要解毒物质。(√)

21、重组修复必须在DNA进行复制的情况下进行。(√)

22、土壤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是土壤对农药最彻底的净化。(√)

23、所有的II相代谢反应都伴随分子亲水性的增加从而促进遗传毒物排除。(×)

24、DNA是生物体内唯一能进行自我修复的分子。(√)

25、肝脏是集体代谢外来化合物的主要脏器,肝脏细胞中内质网细胞色素P450是其生物转化主要的酶系统。(√)

26、有机磷农药中对硫琳和马拉硫磷,可因水解作用使酰胺键和脂键断裂而失去毒性。(对)

27、对环境中污染物质具有降解作用的生物只有微生物。(错)

28、一种物质通过肝脏转化后,其毒性大多数变小,但个别也可增强。(对)

29、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以确定化学毒物的下限。(错)

30、洗衣粉在合成洗涤剂生产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实用较多,其主要成分是支链烷基苯磺酸钠;(错)

四、论述题

1、生物降解有机物的难易程度与生物体本身的特性相关,除此之外生物降解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试论述汞生物的甲基化机制以及对毒作用影响。

3、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4、简述黄曲霉毒素B1致癌作用的机理。

5、有些情况下亚硝酸的作用下不会引起基因的突变,尝试叙述其中的分子机制。

6、1958年Hill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即使不经过可见光照射也能修复UV照射所引起的损伤即切除修复,简要叙述其过程。

7、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一个重要来源,试叙述基因突变的特点。

8、试阐述致畸作用的机理。

9、染色体数目异常是由于染色体形态异常或复制异常,其具体原因是什么?(P89)

10、现在人们“谈癌色变”,但癌症亦有基因所调控,试叙述何谓抑癌基因与原癌基因以及它们主要有哪些功能?(P136)

11、母体毒性与致畸作用的关系有哪几种情况?(P150)

遗传毒理学期末试题2

组长:张凯副组长:闵武霞成员:李娟、方彩虹、杨凡、光吉梅、谷婉容、孙倩文

一、名词解释

环境遗传毒理学p1、随体p17、生物积累p45、光化学烟雾p52、微核p172、生物转化p58、生物活化p82、移码突变p96、遗传毒性致癌物p127、癌基因p133、生殖毒理学p148、致畸物p149、重组修复p113、生物浓缩p43、易位p91、发育毒性p148、染色体的迁移p41、细胞毒作用p164、自由基p83、急性毒性实验

二、填空题

1、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

2、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效应三者简称“三致效应”。

3、生物标记是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包括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

物和易感生物标志物三大类。

4、染色质是构成染色体的物质,主要由脱氧核糖核酸、组蛋白和非组蛋白性染色体蛋

白质所形成的复合体。

5、根据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染色体臂的长短和随体的有无,可以把染色体分成:

中间着丝点染色体、亚中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6、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效应的一段特定的核苷酸序列,根据DNA分子一定

区段的功能差异,基因可分为: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基因。

7、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称之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8、肺泡对于气态物质的吸收主要通过自由扩散方式。

9、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10、生物迁移可分为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11、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

12、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为主。

13、光化学烟雾最具危害的两种物质是臭氧和过氧乙酰硝酸酯。

14、皮肤吸收的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表皮脂质屏障,二是通过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

肤附属器。

15、单位时间内毒物消除量与血浆中毒物浓度之比称作消除率。

16、排泄是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

17、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是肝脏,还有肺、胃、肠和皮肤等。

18、毒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包括:被动扩散、膜孔滤过、特殊转运、膜动转运。

19、生物转化类型:I相反应即降解反应,II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20、化学毒物体内生物转化Ⅰ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内质网。

21、II相反应的主要类型: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甘氨酸结合、谷

胱甘肽结合。

22、外来化学物经表皮屏障吸收包括渗透项和吸收项。

23、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以及经肝胆通过肠道

随粪便排出。

24、致突变作用按其改变的终点分为两大类: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25、化学物质引起染色单体还是染色体畸变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1)染色体断裂剂的

性质;(2)在接触该中化合物时,靶细胞所处的细胞周期阶段。

26、染色体畸变的基本损伤是断裂,如果断裂后,断片没有远离原来所处的位置,则会

表现出两种损伤,包括染色体型和染色单体型。

27、如果一个细胞只有一个微小体存在,应疑为染色单体的断片;如成对出现且为数不

少,则认为并非源于染色体断裂,而是基因扩增的结果。

28、染色体数目的异常多由于配子细胞发生过程中或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和行

动异常所致,而染色体结构畸变则是由染色体断裂后发生重接而形成。

29、从DNA碱基顺序改变来分,突变一般可分为碱基替换突变和移码突变两大类。

30、碱基替换会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氨基酸组成的改变而影响蛋白质酶生物的功能。

31、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有三方面的因素,即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32、电离辐射的波长较短,穿透力大,含能量高。

33、元素汞或无机汞盐会被细菌转化为甲基汞,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甲

基化作用和还原作用。

34、当鸟嘌呤的N-7位受到烷化后,分子内部的电子质子位置重新排列,鸟嘌呤由酮式

异构体变为烯醇式异构体。

35、在高等真核生物中,DNA损伤的修复有两种主要方式:切除修复和复制后修复。

36、致癌作用是多阶段、多步骤的过程,它包括引发、促癌(促长)和进展三个阶段。

37、遗传毒性致癌物就是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最初的生物学活性表现是改变DNA编

码的遗传信息,导致癌变的化学物质。

38、在化学致癌形成过程中存在着对立面——“失活”。第一类“失活”是机体的代谢

解毒所致,第二类“失活”是机体内DNA修复机制所致。

39、生物膜的脂质成分、蛋白质成分、多孔性三大特性与毒物转运密切相关。

40、癌基因指一类在自然或实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或是指参与或直

接导致正常细胞发生恶性变化的任何基因。

41、化学致癌物的非遗传机制是通过对转录与翻译改变基因的表达而起作用,而对DNA

的初级序列没有影响。

42、致突变试验主要是对致癌物的筛选,其依据是化学物的致突变性与致癌性相联系。

43、目前已在使用的化学致癌生物标记有以下几类:接触标记、生物效应标记和敏感性

标记。

44、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有害因素对胚胎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

评定方法称为发育毒性试验。

45、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发育要经历着床前期、胚胎期、胎儿期和新生儿期。

46、胚胎细胞经分化、游移、组合而形成细胞原基。

47、砷致畸及引起流产的机制是干扰了脏层卵黄囊的发育。

48、非特异性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是对全部胚胎组织细胞基本生命现象的干扰。

49、环境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分析方法直接测定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含量,

从而了解环境是否受到污染及污染的水平。

50、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的作用,干扰动物体内正常的内分泌功能,即产

生所谓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三.选择题

1.染色体不包括以下哪个部分?(C)

A:着丝点 B:次缢痕 C:纺锤体 D:随体

2.以下哪种密码子是起始密码子?(B)

A:AUC B:AUG C:UAA D:UGG

3.以下吸收速度最快的是?(C)

A:皮下组织 B:皮肤涂布 C:经口摄入 D:腹腔注射

4.环境诱变剂一般包括?(D)

A:物理性环境诱变剂 B:化学性环境诱变剂 C:生物性环境诱变 D:以上都是

5.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C)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6.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A)

A:肾脏 B:胃肠道 C:汗液 D:唾液

7.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8.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活性代谢物引起,常见活性代谢物为?(D) A:亲电子反应物 B:自由基 C:活性氧 D:以上都是

9: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B)

A:滤过 B:简单扩散 C:载体扩散 D:吞噬

10:代谢活化是指?(C)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

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成致癌物

D:减毒和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

11: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B)

A:单倍体 B:二倍体 C:三倍体 D:四倍体

12:诱发基因突变的物理因素不包括?(A)

A:农药 B:X射线 C:快中子 D:紫外线

13:DNA损伤的修复方式不包括为?(D)

A:光复活 B:切除修复 C:SOS修复 D:低温修复

14:化学致癌过程不包括?(D)

A:引发阶段 B:促长阶段 C:进展阶段 D:失活阶段

15:引起婴儿脑性麻痹及精神迟钝的药物为?(A)

A:甲基汞 B:苯 C:甲苯 D:铅

16: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是(A)

A:有致癌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B:无致癌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陡峭,物种差异明显

C:有致癌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D:无致癌敏感期,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平缓,物种差异明显

17:下列哪组致癌物为非遗传毒性致癌物(C)

A:免疫致癌剂,无机致癌物,促癌物

B:激素,固态物质,无机致癌物

C:免疫抑制剂,石棉,激素,苯巴比妥,促癌剂

D:促癌剂,前致癌物,细胞毒

18:以下哪种不是常见致畸作用的环境毒物?(D)

A:铅 B:镉 C:砷 D:X射线

19: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B)

A:着床期 B:器官发生期 C:胎儿期 D:新生儿期

20:DNA的合成在细胞分裂的哪个时期?(C)

A:G1期 B:G2期 C:S期 D:M期

四、判断题

1.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正确

2.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错误

3.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雌雄各半。正确

4.转换是指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所取代或一个嘧呤被另一个嘌呤所取代。错误

5.上世纪60年代初期,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让人们认识到化学物的致畸。正确

6.脂肪族和环状化合物较芳香族化合物更易被生物降解。正确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包括甲基化、氧化、还原。错误

8.染色体结构畸变是由染色体断裂后发生重接而形成的正确

9.遗传毒物的吸收主要经呼吸道吸收、消化道吸收和皮肤吸收这三种途径吸收。正确

10.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后果不包括癌症。正确

11.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物理因素。错误

12.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胚胎期。正确

13.有毒物质在体内贮存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具有保护作用,二是可能成为慢性中毒的来源。

正确

14.化学物在全身器官的最终分布取决于血量。错误

15.生物转化的过程通常是将亲水化合物转变为亲脂化合物,从而加速其排出。错误

16.实验剂量的最低剂量最好相当或低于人类实际可能接触的剂量,最高剂量应尽可能减小以免造成致死现象。错误

17.在体内检出化学毒物,机体才可能出现相应的机能改变并表现出中毒的病理征象。错误

18.微核的行成是细胞受遗传毒物作用后的一种遗传学终点。正确

19.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行为只取决于污染物的理化性质。错误

五.论述题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有何区别?(P15)

2.简答基因的类型与基因的功能?(P34)

3.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有哪几种类型?影响污染物的因素有哪些?(p41)

4.毒物通过细胞膜的主要方式?(P60)

5.简答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P84)

6.叙述染色的畸变类型及其产生原因?(P88—95)

7.何为DNA修复?有哪几种类型?(P111)

8.叙述环境致癌因素并说明其作用特点?(P120)

9.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有那些?(P155)

10.何谓遗传危险性评定?如何进行遗传危险性评定?p235

遗传毒理学期末试题3

组长:王松、席锋,组员:魏军伟、胡钛俍、吴珠普、赵蕾蕾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转化(P58)

2、排泄(P68)

3、微粒体氧化(P71)

4、基因突变(P87)

5、化学致癌物(P126)

6、细胞凋亡(P137)

7、母体毒性作用:

8、致畸作用:

9、发育毒性:10、胚胎致死作用:11、生物积累12、污染物的转化

13、生物富集14、生物半衰期15、污染物的迁移16、生物放大

二填空

1 遗传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接触的剂量,二是到达作用部位的效率。

2 生物膜的三个特点与毒物转运密切相关,其特点分别为膜的脂质成分,镶嵌在脂质中的蛋白质,生物膜的多孔性。

3 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机理有被动扩散,膜孔滤过,特殊转运,膜动转运。

4 在生活环境中外来化学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5 消化道任何部位都有吸收作用,但主要是小肠。

6 影响消化道吸收的因素: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机体方面的影响。

7 毒物的储存分别有白浆蛋白,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四种。

8 肾脏是外来化合物及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其排泄机理有肾小球被动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主动转运

9 生物转化过程通常将亲脂化学物转变为极性较强的亲水化学物,从而加速其随尿或胆汁排出。

10 生物转化分为Ⅰ相和Ⅱ相反应两种类型,其中Ⅰ相反应即降解反应,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11 乙醇的毒性主要来自乙醛。

12 断片是无着丝粒染色体片段,而环状染色体有着丝粒。

13 染色体结构畸变则是由染色体断裂后发生重接形成。

14 突变一般分为碱基替换突变和移码突变两大类。

15 诱发基因突变的原因有三方面因素即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6 DNA损伤修复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分别为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17 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其主要致癌机制是促进细胞过度增殖。

18 细胞具有恶性转化能力,才转变为癌细胞。

19 Sager认为可抑制肿瘤生成和发展的因素都可称为抑癌基因,并将其分为四类:癌基因产物的拮抗物,干扰素,生长抑素,抑制染色体稳定性的因素。

20 凋亡的抑制剂能引起肿瘤,凋亡的诱导剂能治疗肿瘤。

21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中动物的选择中,选择的动物其性别应为同等数量的雌雄两种性别的动物。

22 人的出生缺陷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占重要地位。

23 致畸作用在外源化学物发育毒性具体表现中,对存活后代机体影响较为严重,是一种(不可逆)过程。

24 胚胎毒性作用一般指外源化学物引起胚胎发育生长迟缓和功能缺陷不全的损害作用,其中不包括(致畸)和(胚胎致死作用)。

25 影响致畸作用中生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致畸),(寄生虫感染致畸),(细菌感染致畸)。

26 从化学分析角度说,水中有机污染物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是:(挥发性物质),(非挥发性物质)。

27 细胞转化从本质上讲是(遗传物质结构)或(表达异常)所致;细胞转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引发期),(促长期),(发展期)。

28 从受精卵到新生儿的发育要经历着床前期,(胚胎期),胎儿期和(新生儿期)。

29 环境复杂混合物的遗传毒性监测通常采用(室内)和(室外)两种方法。

30 非特异性发育独行的特点是对全部(胚胎)细胞基本生命现象的(干扰)。

31 机体的形态结构或生理功能,在同一物种的子代或子代的个体之间,有时出现较大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

32遗传毒理学是分析和_(鉴定)____对生物体遗传物质起毒性作用的一门科学。

33突变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突然地、根本的_(可遗传)__的变化,这种变化起源于基因和染色体。

34环境因素造成的遗传毒理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突变形成_癌形成_、_致畸效应_,简称“三致效应”。“三致效应”的本质是(污染物的遗传毒害)。

35生物标记是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包括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_、_易感性生物_三大类。前两类对预防具有重要意义,后一类儿属(遗传毒性)标志物。

36区隔化是细胞的高等性状,它不仅使细胞(内表面积)增加数十倍,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细胞代谢能力也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

37细胞质基质并不是均一的溶胶结构,其中还含有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组成的细胞骨架结构。

38在一对有功能的基因中,当一个为显性基因另一个为隐性基因时,则往往显性基因得以表达,表现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只有(成双存在)才能表达。

39着丝粒和着丝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_中_染色单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特殊部位,后者指主镒痕处两个染色单体外侧表层部位的特殊结构。它与(纺锤体)相接触

40(染色体带型)是鉴别染色体的重要依据。

41不同的染毒方案在显性致死和遗传易位测试中,因其各自的特点,决定了(交配次数)的不同。

42在三种基因类别中,_结构_决定蛋白质(包括酶)结构的基因,(操纵)基因操纵结构基因的的基因。

43生物迁移分为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三种类型。

44在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中,(物理-化学迁移)决定了污染物存在的形式。累积程度及潜在的危害情况。

45生物富集程度与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生物体内的_脂肪含量有关。

46生物对污染物的富集能力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或富集因子)表示。

47水生生态系统,单细胞的浮游植物能从水中很快的积累污染物,其摄取主要通过(吸附)作用。

48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现象时,都可用(生物浓缩系数)的值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49在大气中污染物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50生物放大是针对(食物链关系)而言的。

51各种污染物转化的过程取决于它们的理化性质和(所处环境)条件。

52污染物的迁移包括机械迁移、_物理化学迁移_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形式。

三、单项选择

1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A)

A 代谢饱和状态

B 外源化学物的性质

C 化学物的理化性质

D 生物膜的多孔性

2 下列非整倍体性染色体畸变的是(B)

A单倍体 B三体型 C 三倍体 D 四倍体

3 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原因不包括(D)

4 基因突变的特点(C)

A 膜的脂质成分 B解毒和致毒的双重性 C突变的低频性 D突变的定向性

5 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的类型包括下列的哪一项(C)

A 脱氨基化

B 环氧化 C葡萄糖醛酸化 D非微粒体氧化

6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A)

A: 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B: 吸收途径。

C: 剂量。 D: 作用时间。

7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因为(A)

A: 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 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 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 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8 X-射线可引起以下哪些先天缺陷(B)

A: 短肢畸形。 B:脑小畸形,小眼球症。C: 脑性麻痹。 D:神经迟钝。

9环境样品的前处理包括(D)

A: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样品及地面水,废水前处理。

B: 土壤及沉积物样品前处理。

C: 动植物样品前处理。

D :以上都是。

10 发育毒性具体表现可分为(D)

A: 生长迟缓。B: 致畸作用,功能不全和异常。C: 胚胎致死作用。D: 以上都是。11下列密码子中,是起始密码子的是(A)

A 、AUG B、UAA C、UAG D、UGA

12环境遗传毒理学的研究不包括(D)

A、环境污染物致突变机制的研究

B、环境介质中诱变剂的监测

C、遗传危险物评定

D、环境毒物的清理和净化

13 DNA加合物的形成及持久性不是由(B)决定的。

A、生物体暴漏于化学物的浓度及时间

B、生物体对化学物的敏感度

C、生物体对化学物的吸收、代谢

D、生物体对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14、下列属于第二信使的是(B)

A、CO 2

B、CO

C、NO2

D、CO32-

15、环境污染物通常是(C),这是各种毒物对生物影响的基本方式。

A、低水平,短期,恶性暴漏

B、高水平,短期,恶性暴漏

C、低水平,长期,慢性暴漏

D、高水平,长期,慢性暴漏

16、生物标记是指示污染物危害效应的生物信号,不包括(D)

A、接触生物标志物

B、效应生物标志物

C、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D、抗性生物标志物

17、肿瘤和癌症对于正常人来讲(B)即可达到抑制其恶性生长甚至将其灭杀的效果。

A、组织癌细胞分化

B、阻止癌细胞分裂

C、阻止癌细胞基因表达

D、敲出癌细胞基因

18、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各时期顺序正确的是(A)

A、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B、偶线期、细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C、粗线期、偶线期、细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D、粗线期、偶线期、双线期、细线期、终变期

19、镉在环境中,与下列各种无机配位体组成的配合物最稳定的是(A)

A、SH-

B、OH-

C、CO32-

D、Cl-

20、在细胞分裂中,原核生物只有(B)

A、G1期

B、S期

C、G2期

D、M期

四判断题

1、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四种机理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膜的被动扩散。(√)

2、特殊转运的特点为被转运的毒物必须与生物膜组成成分发生可逆性结合,并形成复合物。(√)

3、CCl4可以经皮肤吸收引起肝损害。(√)

4、只有同时具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物质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5、一般情况下,反突变(回复突变)的频率低于正突变(正向突变)。(√)

6、土壤中农药可通过如下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土壤→食草动物→陆生动物→食肉动物→脊椎动物。(×)

7 一般情况下,变异出现率低,而不呈现剂量与效应或反应关系。(对)

8 畸胎发生于胚胎的基因型有直接关系。(对)

9 细胞内各种生物合成必需的能量和原料供应不足或代谢过程受到干扰不是致畸作用的原因。(错)

10 细胞膜结构的正常及一定好的渗透压为维持细胞增殖及细胞代谢所必需,一旦受到损害,将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及增殖过程,导致畸形。(对)

11 采集来的环境样品,经前处理后可保存一段时间在进行毒性测试。(错)

12 现场生物的间接测试,是用现场被污染的生物直接进行遗传毒理学检测来评价环境遗传危险度。()

13卵细胞对化学物质的敏感性高于精子。(错)

14DNA是遗传物质,其一级结构的变异往往会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对)

15操纵基因的作用是控制结构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是调节结构基因表达的基因。(错)

16合成多肽过程,基因转录的起始和终止由独立的一组操纵基因调控。(对)

17hg+2被甲基化生成甲基汞和二甲基汞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对)

18遗传毒物的迁移转化又称为遗传毒物的行为或归宿。(对)

19紫外线能诱发生物突变,其最有效的波长与DNA所吸收的光谱是一致的。(对)

20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是大气环境具有自净能力的一种表现。(对)

21农药对微生物的生活有影响作用,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不能对农药进行最彻底的净化.(错)

22由于同一种生物在发育的不同阶段或相同阶段,可能属不能营养级,所以同一种生物可以扰乱生物防的。(对)

五论述题

1、叙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P60)

2、何谓DNA修复?有哪几种类型?(P110)

3、叙述环境致癌因素的类型,并说明环境致癌因素的作用特点。(P125)

4 简述环境因素引起出生缺陷的两种情况。

5 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6 简述化学物质诱变性危险度评价的主要目的和重点。P5

7 简述DNA二级结构模型的内容。P33

8 求水生生物中某种物质的浓缩系数有哪些方法?并比较各自的优点、缺点。P47

9 影响生物浓度系数的因素有哪些?P48

10 简述汞甲基化的过程。P53

遗传毒理学期末试卷3

组长:张静,袁慧组员:张秀妹,廖萍,唐旭花,张倩,乔银屏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遗传毒理学(P1)

2.细胞核(P13)

3.着丝点(P16)

4.核仁组织区(P17)

5.染色体核型(P21)

6.有丝分裂细胞周期(P24)

7.生物浓缩(P43)

8.生物积累(P45)

9.生物迁移(P43) 10.生物放大(P46) 11.生物转化(P58) 12.屏障(P66) 13.生物活化(P70) 14.突变(P87) 15.移码突变(P97) 16.遗传毒性致癌物(P127) 17.癌基因(P133) 18.细胞凋亡(P137) 19.生殖毒理学(P148) 20.先天畸形(P149)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环境因素造成的遗传毒理效应的是(D)

A:突变形成 B:癌形成 C:致畸效应 D:以上都是

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两条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但任有若干处交叉连接的时期是(C)A:偶线期 B:粗线期 C:双线期 D:终变期

3.下列不属于遗传毒物储存库的是(B)

A:肝脏和肾脏 B:胃和肠 C:脂肪组织 D:骨骼组织

4.下列属于生物转化中Ⅱ相反应的是(D)

A; 环氧化 B:脱烷基反应 C:水解反应 D:葡糖醛酸反应

5.下列哪些形式不属于基因突变(D)

A:颠换 B:倒位 C:移码突变 D:大段损伤

6.下列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多肽链中氨基酸顺序发生改变的是(C)

A:同义突变 B:错义突变 C:移码突变 D:无义突变

7:下列不属于生物标记的是(C)

A:生物标志物 B:效应物标志物 C:适中性生物标志物 D: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8:下列属于体细胞突变引起的是(A)

A:动脉粥样硬化病 B:苯丙酮症 C:心脏病 D:糖尿病

9:低等生物及原核生物比真核生物多存在的一种DNA损伤修复方式是(D)

A切除修复: B:重组修复 C:SOS修复 D:光复活修复

10:下列过程不是致癌作用的三个阶段是(A)

A:突变 B:引发 C:促长 D:进展

11: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变现不包括(A)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多倍体

12:下列属于常见活性代谢物的是(D)

A:亲电子反应物 B:自由基 C:活性氧 D:以上都是

13:下列不属于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的主要机制是(D)

A:促进细胞过度增殖 B:改变内分泌系统平衡

C:对病毒诱发的,移植或转移的新生物具有刺激作用 D:损伤遗传物质

14:下列属于常用的动物主要染毒的途经是(C)

A:经口染毒 B:经皮染毒 C:静脉注射 D:吸入染毒

15:在致癌试验中,动物选择考虑最优先的是(D)

A:物种 B:品系 C:年龄和性别 D:具有特生靶器官的物种

16.致畸作用的敏感期是(B)

A:着床期 B:器官发生期 C:胎儿期 D:胚泡形成期

17.下列细胞不可进行细胞转化实验的是(C)

A:原代细胞 B:细胞株 C:细胞系 D:病毒感染细胞

18.(A)方法检测染色体易位畸变对长期小剂量受照人员进行细胞遗传是一种准确,灵敏,可行的方法。(P222)

A:FISH B:原位杂交技术 C:R检测 D:RUSS

19.目前人类防癌斗争吧最有效方法是(A)(P217)

A:尽量避免与致癌物接触 B:喝预防癌症的药物

C:对环境做风险评估 D:远离癌症患者

20.(B)动物在食物链中具有水陆两栖的独特地位,在遗传学实验中作为指示生物。(P212)A:爬行类 B:两栖类

C:飞禽类 D:食草类

三.填空题。

1.环境因素造成的遗传毒理效应包括三个方面(突变形成)、(癌形成)、(致畸形成)

简称“三致”效应

2.(区隔化)是细胞的高等性状,它不仅使细胞内表面积增加了数十倍,各种生化反应

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且细胞代谢能力也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

3.环境污染物的迁移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三种基本形式

4.(物理化学迁移)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形式。

5.生物迁移分为(生物富集)、(生物积累)、(生物放大)三种类型。

6.有机磷农药中的对硫磷和马拉硫磷,可因水解作用使其(酰胺键)和(脂键)断裂而

失去毒性。

7.(PAN)不仅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有害物,而且是植物毒剂,造成皮肤癌的可能

试剂。

8.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甲基化作用)、(还原作用)。

9.多数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需要经过两相反应,Ⅰ相反应即降解反应,包括(氧化)、

(还原)、(水解),Ⅱ相反应,即结合反应。

10.染色体畸变分为两类(染色体数目异常)、(染色体结构畸变)。

11.以DNA碱基顺序改变来分,突变一般可以分为(碱基替换突变)、(移码突变)。

12.在用动物做实验时,一般要选择(啮齿类)、(非啮齿类)两种动物。

13.评价联合毒性的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14.DNA修复的方式有(光复活)、(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

15.遗传毒物对生物体发生作用,取决于两个因素(接触的剂量)、(到达作用部位效率)

16.环境致癌因素中物理致癌因素包括(电离辐射)、(紫外线)、(异物)、(慢性机

械性刺激)和(创伤)。

17.目前较公认的学说是化学致癌作用至少包括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

(进展阶段)。

18.对一种化学物质是否具有致癌性作出判断,往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定性评价),

二是(定量评价)。

19.先天性水俣病是母体在妊娠时期摄入(甲基汞)通过胎盘引起的胎儿中枢神经系统障

碍。

20.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

21.在大气中,污染物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反应)为主。

22.污染物转化的条件(土壤的PH)、(温度)、(湿度)、(通气)和微生物种群。

23.有些环境化学物质本身即为(自由基),不需要酶的参与进行生物转化。

24.生物活化的代谢物可以分为三类(亲电子反应)、(自由基)、(活性氧)。

25.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添加剂为(亚硝酸钠)、(亚硫酸钠)。

26.生物效应包括观察(细胞遗传学改变)、(基因突变)、(DNA损伤)。

27.沉积物中存在间接致突变物质的积累,而(多环芳烃)是导致沉积物遗传毒性的主要

风险因子之一。

28.从理论上讲,(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凋亡异常的疾病

29.在正常的细胞内,发生恶变后转变癌基因的基因序列称为(原癌基因)。

30.有机体的代谢解毒功能具有抑制(癌瘤)形成的重要作用。

31.自然环境中天然存在的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是发射(a)(b射线)的

放射源。

32.在微生物遗传毒性测试中,(Ames试验)已广泛用于水源水、饮用水的遗传毒性评价

33.环境监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分析方法)直接测定环境介质中污染物含量。

34.细颗粒物是指质量中直径为(2.5微米)的颗粒物。

35.(PCD)是胚胎发育中一个正常过程,如致畸物使其扩大化或缩小化将导致畸形。

四、判断题。

1、染色质是构成染色体的物质,也是间期染色体的存在形式。(T)

2、随体是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染色体节段,通过主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F)

3、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I变化复杂,根据其变化顺序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

期、终变期五个时期。(T)

4、细胞增殖周期中,间期是细胞生长、新陈代谢与物质合成最活跃的时期。(T)

5、后期I,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染色质,核膜和核仁重新出现,胞质分裂,形成两个

子细胞。(F)

6、根据DNA分子一定区段(基因)的功能差异,可将基因分为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

基因。(T)

7、污染物的转化形式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T)

8、在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T)

9、元素汞或无机盐会被细菌转化为甲基汞,微生物参与汞形态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甲基化作

用和氧化作用。(F)

10、光化学烟雾是指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

雾现象。(T)

11、生物转化中,I相反应又称结合反应,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水解反应。(F)

12、“三致”反应是指致畸、致癌致突变,属慢性毒物范畴,是由于药物影响了细胞的DNA

从而在分裂过程中发生遗传异常,诱发畸胎和癌变。(T)

13、葡糖醛酸结合反应过程中会形成葡糖醛酸结合物,其水溶性增高,易于排出体外。(T)

14、活性氧又称活性自由基,通常包括超氧化阴离子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和单线

态氧。(T)

15、突变是指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以及引起的变异,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的

变异。(T)

16、染色体的倒位、异位、断裂属于染色单体型畸变。(F)

17、基因突变中碱基替换突变分为无义突变、错义突变、同义突变三类。(F)

18、基因突变本身就是一种生物化学反应,与各类生化反应过程一样,具有可逆性。(T)

19、DNA损伤的修复方式包括光复活、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T)

20、DNA是生物体内唯一能进行自我修复的分子。(T)

21、内酯类、亚胶类、硫酸类酯、芥子气和氮芥等都属于直接致癌物。(T)

22、化学致癌过程包括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三个阶段。(T)

23、凋亡的诱导剂能引起肿瘤;凋亡的抑制剂能治疗肿瘤。(F)

24、恶性转化试验又称细胞转化试验,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类似。(F)

25、染毒主要途径有经口、经皮和吸入三种。(T)

26、荧光原位杂交是指通过荧光标记的各类DNA和RNA探针与细胞或组织进行杂交。(T)

27、可用危害性、危险度和安全性来进行危险度评定。(T)

28、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分为染毒、取样制作、观察和计数4个步骤。(T)

29、Ames试验比SOS/umn试验快速简便。(F)

30、铅、镉、砷多氯联苯等环境毒物都有致畸作用。(T)

五、论述题

1、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有哪几种类型?(P41----P45)影响污染物迁移的因素有哪些?(P48)

2、环境污染物吸收有哪几条途径?(P63---P65)并阐述影响吸收的因素。(P65---P66)

3、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P68)

4、环境中常见的化学诱变剂主要来源有哪些?(P101)

5、DNA修复的类型。(P111——P113)

6、影响致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P155——P162)

7、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33)

8、MFO催化的氧化反应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P71)

9、阐述化学致癌的分子机制。(P132)

10、简述环境遗传毒理学在环境诱变检测及环境检测中的应用。(P195)

遗传毒理学期末试题4

组长:申田田、汪文鑫,组员:王婷、梁苑、吴志祥、吕缜一

一、名词解释

1、环境遗传毒理学:就是利用遗传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因素,即大气,水,土壤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健康及遗传毒理性产生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生物浓缩: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活难分解的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浓缩,又称生物富集。

3、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污染物,也有气溶胶)所形成的烟雾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4、生物转化:由于使污染物发生化学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转变成新的衍生物(即代谢产物),故称之为生物转化。

5、毒物代谢动力学:以定量的概念研究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称为毒理代谢动力学。

6、自由基:是指化合物中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含奇数电子或不对称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分子或离子。

7、断裂作用:染色体结构异常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受损而发生断裂,且断段不发生重接或虽重接却不在原处,这种作用的发生及其过程称为断裂作用。

8、核内复制:当含有四组染色体的细胞进入下次有丝分裂时,每一次染色体都回到正常的复制和分离状态,在中期细胞核内便可看到每四条染色体单体整齐排列的现象,称为核内复制。

9、点突变: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或者是DNA分子长链中碱基对的改变,称为点突变。

10、化学致癌作用:是指化学物质(有机、无机、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引起生物体产生肿瘤的过程。

11、发育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有害因素对胚胎发育以及出生幼仔发育的影响及其评定,评定方法为发育毒理试验。

12、母体毒性作用:是指有害环境因素在一定剂量,对受孕母体产生的损害作用,具体表现包括体重减轻,出现某些临床症状,直至死亡。

13、异生物质: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工业“三废”生活垃圾以及这些废物在焚烧,腐烂过程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正大量地进入到环境中,这些与环境相关的外来化学物质称为异生物质。

14、活性氧:又称活性基氧自由基,通常包括超氧化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化氢和单线态氧。

15、细胞凋亡:即细胞的程序性死亡。是在生理或病理的条件下,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程序化死亡的过程。

16、胚胎毒性作用:是指外援化学物引起的胎仔生长发育迟缓和功能缺陷不全的损害作用。人群监测:是评价人类在生活和职业环境中接触遗传毒物的水平以及对人体的生物效应。

17、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呼吸、吸附、吞噬等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致随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18、生物转运:吸收、分布和排泄使未来化合物在体内发生移位。

二、填空题

1.5-环境遗传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__。(环境遗传毒物)

1.“三致”效应是突变形成、癌形成和_______________。(致畸效应)

2._______________参与广泛的内源和外源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对药物的疗效,对化学

致癌物的代谢活化,以及基因多肽性与癌的关系等问题备受关注。(P450酶系)

3.生物标记包括接触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和_______________。(易感性生物标

志物)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组蛋白对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个过程中染色线会

卷缩成染色体,其中第一个层次是DNA分子超螺旋转化形成_______________。(核小体)

5.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所构成的图像称为_______________。

(核型)

6.列举出三种环境与生物(人和动物)体中的“三致”性毒物: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环境中的污染物的迁移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_______________三种基本形式。

(生物迁移)

8.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现象,都用_______________的值来表示相应

的数量关系。(生物浓缩系数)

9.对于污染物的迁移,低价离子的水迁移能力_______________高价离子的迁移能力。(大

于)

10.环境污染物的毒性取决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浓

度)(存在形态)

11.在汞的生物甲基化途径中,由甲基钴氨素把负甲基离子传递给汞离子形成

_______________本身变为水合钴氨素。(甲基汞)

13.____________作为农药的储藏库和集散地,是农药在环境中迁移转化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土壤)

14.遗传毒物对生物体发生作用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接触的剂量、二是

_______________。(到达作用部位)

15.外来化学物质经表皮屏障吸收包括两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渗透相、吸收相)

16.化合物在全身器官的起始分布取决于_______________,而最终分布取决于亲和力。(血量)

17.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经_______________排出。(肾脏)

18.在I相反应中,外来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_______________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OH、—SH、—COOH)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水解)

19.多数亲电子反应物易与_______________结合而解毒,而当体内这种物质被耗尽时可出现毒性。(GSH)

20.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______________。(移码突变)

21.突变从原因上可分为自发突变和_______________。(诱发突变)

22.食品污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物性污染,二是_______________。(化学性污染)

23.终毒物可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_______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物)

24.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_______________。(排泄)

25.致突变实验主要是对致癌物的筛选,其依据是化学物的_______________与致癌性相联系

。(致突变性)

26.在致癌实验中,最常选用_______________作为实验动物。(大鼠或小鼠)

27.胎仔检查一般在大鼠受孕后第19-20天,小鼠受孕后第_______________天。(18-19)

28.接触标记、生物效应标记、敏感性标记常用在化学致癌研究中的三个方面分别为病因学研究、危险度评价、_______________。(临床流行病学观察)

29生物转化过程包括四种是氧化、还原、水解、______________.(结合)

30.任何一种化学物只要达到一定的_______________,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浓度)

31.动物实验表明,缺_______________会影响动物的生长和生殖,并且这种物质在高浓度时会有致畸作用,畸胎的种类有中枢神经缺陷、眼睛缺陷、唇腭裂、椎体融合等。(砷)

32. _______________是对当今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重要污染物。(环境化学致癌物)

33.人群监测技术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应用何种细胞作为监测对象;二是应用何种_______________效应。(生物标志)

34.对于环境复杂混合物的遗传毒性监测,通常采用室内和室外两种方法,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5. _______________不如Ames法敏感,但具有快速、专一性强、简便、价廉等优点。

36.血脑及胎盘屏障受动物种属、年龄和_______________影响。(生理状态)

37.评价毒物急性毒物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____________。(LD50)

38.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______。(简单扩散)

39.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_______________。(2周)

40.影响化学毒物毒性大小和毒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是化学毒物的_______________。(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41.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_____________。(非对称S状曲线)

42.外源化学物体内生物转化I相反应的酶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__。(微粒体)

43.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肠肝循环可影响化学毒物的_______________。(毒作用持续时间)

44.肾脏排泄的主要机理是_______________。(肾小管主动转运)

45.急性经口感染,为了准确的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一般采用_______________。(灌胃)

46.微核是由染色单体或染色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因_______________受伤而失去的整个染色体。(纺锤体)

47.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检测细胞分裂中期和间期染色体的异常改变,还用去_______________来源的鉴定。(微核)

48.环境监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采用化学分析方法直接测定环境介质中的_______________。(污染物含量)

49.致畸作用与外源化学物的接触浓度、_______________以及母体易感性差异有关。(与机体接触时间)

50._______________是指在同一条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提高而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

本科医学遗传学复习题答案复习课程

遗传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导致的疾病。 核型:一个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 染色体显带:通过现带染色等处理,分辨出染色体更微细的特征,如带的位置、宽度和深浅等技术,常见有G带、Q带、C带和N带。 基因突变:指基因内的碱基组成或顺序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并且常能导致表型的改变。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启动子:位于转录起始点上游约100bp左右,是与RNA聚合酶特异结合使转录开始的DNA 序列。 系谱:指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等资料,将调查的资料按一定的格式绘制成的简图。 复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相对应的基因座位上存在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 共显性:如果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即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 交叉遗传:男想X染色体(及其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并且必定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的这种遗传方式。 染色体畸变:在不同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 嵌合体:指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染色体组成的细胞系的个体。 易患性:一个个体在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患某种多基因病的风险。 遗传度:人体性状或者疾病由基因决定程度,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二、问题 1. 遗传病有什么特点?可分为几类?对人类有何危害? 答:遗传病一般具有先天性、家族性、垂直传递等特点,在家族中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比例;部分遗传病也可能因感染而发生。①先天性:许多遗传病的病症是生来就有的,如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婴儿刚出生时就表现有“白化”症状;②家族性:许多遗传病具有家族聚集性,如Hutington舞蹈病患者往往具有阳性家族史。③垂直传递:具有亲代向子代垂直传递的特点,但不是所有遗传病的家系中都可以观察到这一现象,有的患者是家系中的首例,还有些遗传病患者未活到生育年龄或未育。 分类:单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 危害:①遗传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中,约40%是由遗传病和先天畸形所致,遗传病已经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病死率最高之一,而且有些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也属于遗传病。 ②遗传病总数占人类疾病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很多属于常见病和多发病,一部分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都与遗传病有关。 ③遗传病不仅影响患者本身的生活和生存,同时也给家庭及其他成员带来许多精神和经济负担,既影响家庭幸福,又给社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并且还直接影响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的兴旺发达。 2. 简述基因概念的沿革,基因的现代概念。 答:①.19世纪:生物性状——遗传因子 ②.20世纪初:染色体学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遗传功能单位、突变单位、交换单位 ③.20世纪中:基因是有遗传功能单位的DNA片段,由“一个基因,一种酶”发展到“一

医学遗传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 同源染色体:二倍体细胞中染色体以成对的方式存在, 一条来自父本,一条来自母本,且形态、大小相同,并在减数分裂前期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2. 显性基因:在二倍体生物中,杂合状态下能在表型中得到表现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 3. 隐性基因:在二倍体的生物中,在纯合状态时能在表型上显示出来,但在杂合状态时就不能显示出来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 4. 遗传病:是指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5. 迟发性遗传病:一般在成年或中年以后才发病的遗传病。 6. 遗传早现:遗传病的发病年龄逐代提前。 7. 染色体病:由染色体数目异常或者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染色体病通常伴有程度不同的智力低下和发育畸形。 8. 单基因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9. 遗传异质性:是指表现型一致的个体或同种疾病临床表现相同,但可能具有不同的基因型。 10. 先证者(proband):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研究者发现的患某种遗传病的患者或具有某种信息的成员。 11. 分子病:是指基因突变使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的量的异常,直接引起机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其发生的原因是由基因突变导致非酶蛋白分子的缺陷。 12. 先天性代谢缺陷:先天性代谢缺陷是由于编码酶蛋白的结构基因发生突变而带来酶蛋白的结构异常;或者由于基因的调控系统异常而带来酶分子量的变化,从而引起的先天性代谢紊乱。 13. 罗氏易位:两条近端着丝点染色体的长臂在着丝点处融合,而短臂丢失的一种特殊的相互易位。 14. 嵌合体: 具有两种或以上不同细胞的个体。 15.动态突变:基因组内一些简单串联重复序列的拷贝数在每次减数分裂或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的改变。 16.移码突变:在正常的DNA分子中,某位点插入或者缺失的碱基数目为非3的倍数,造成该点之后的蛋白质三联体密码子阅读框发生改变,从而使一系列基因编码序列产生移位错误的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移码突变。 17. 遗传度:一个人是否容易患病,受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所起到的作用大小程度称为遗传度。 18. 单拷贝顺序:核苷酸序列只出现一次或几次,即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包括大多数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19.单核苷酸多态性:主要是指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的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20.肿瘤抑制基因:它们的正常的功能是抑制细胞的生长和促进细胞分化。 21.遗传咨询:医生通过询问和检查收集有关的家庭成员患病情况并加以分析,然后回答患者或询问者提出的各种问题。 22. 基因治疗 (Gene Therapy):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的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为基因缺陷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从广义上讲,基因治疗还可以包括所有在DNA 水平上的治疗措施和技术(化学药物,反义技术等)。 22. 直接基因诊断: 直接检查致病基因本身的异常,它适用基因异常的已知疾病。

毒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一.绪论 1、毒理学(toxicology):毒理学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现代毒理学:它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二.毒理学基本概念 1、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2、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3、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指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易感性标志。 4、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5、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映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或)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6、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效应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02029 7、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来表示。02028 8、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ictive dose)/ 靶剂量(target dose):是指送达剂量中到达毒作用部位的部分。 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02028 1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02028 1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02029 1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02029 14、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02029 1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02029 1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02029 1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02014 1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中毒可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02014 19、毒物(poison)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20、毒效应谱(spectrum of toxic effects):指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取决于外源化学物的性质和剂量,可引起多种变化。(非课本摘录) 21、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02022 22、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一般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23、应用剂量(applied dose):是指直接与机体的吸收屏障接触可供吸收的量。02020 24、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内剂量(internal dose):指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02020 25、给予剂量(diministered dose)/潜在剂量(potential dose)是指机体试剂摄入、吸入或应用于皮肤的外援化学物的量。02020 26、送达剂量(delivered dose):是指内剂量中可达到所关注的器官组织的部分。02020 27、选择性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28、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阀剂量的比值。02031 29、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阀剂量与慢性阀剂量的比值。02031 30、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02018 31、内源性化学物:是指机体内原已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所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02014 32、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02017 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02023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 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 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 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 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B机制毒理学C管理毒理学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 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 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B替代法又称“ 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 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 危害性认证、剂量- 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C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 D 危害性认证、结构- 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 体内、体外实验 B 流行病学研究 C 临床试验 D 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 慢性毒作用 B 急性毒作用C 易感性研究 D 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引起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关于毒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毒性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此种物质与机体接触的量。 B 毒性较高的物质,只要相对较小的剂量,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 C毒性是物质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D我们不能改变毒性,但能改变物质的毒效应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三)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医学遗传学》 1. DNA 损伤后的修复机制有哪些? 答:(1)光复活修复又称光逆转。这是在可见光(波长3000~6000 埃)照射下由光复活酶识别并作用于二聚体,利用光所提供的能量使 环丁酰环打开而完成的修复过程。 (2)切除修复。在 DNA 多聚酶的作用下以损伤处相对应的互补 链为模板合成新的 DNA 单链片断进行修复。 (3)重组修复。在重组蛋白的作用下母链和子链发生重组,重组后 原来母链中的缺口可以通过DNA 多聚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合 成单链DNA 片断来填补进行修复。 (4)SOS 修复。DNA 受到损伤或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受阻时的一种 诱导反应。 2. 下图为某个遗传病的系谱,根据系谱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病的遗传方式,写出先证者的基因型。 答: 此病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先证者的基因型为aa 。 2)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多少? 答:患者的正常同胞是携带者的概率是2/3。 Ⅰ Ⅱ Ⅲ

3)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 概率为多少? 答:如果人群中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问Ⅲ4随机婚配生下患者的概率为1/100*1/2*2/3*1/2=1/600。 3.简述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和遗传特点。 答:(1)多基因遗传假说的论点: ①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也是基因,但是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 ②不同对基因之间没有显性隐形之分,都是共显性; ③每对基因对性状所起的左右都很微小,但是具有累加效应; ④数量性状的受遗传和环境双重因素的作用。 (2)多基因遗传特点: ①两个极端变异个体杂交后,子1代都是中间类型,也有一定变异范围;②两个子1代个体杂交后,子2代大部分也是中间类型,将形成更广范围的变异③在随机杂交群体中变异范围广泛,大多数个体接近中间类型,极端变异个体很少。 4.请写出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的核型及主要临床表现。答:(1)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又称先天性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其核型为45,XO。 (2)主要临床表现:表型为女性,身材较矮小,智力正常或稍低,原发闭经,后发际低,患者有颈蹼;二,患者具有女性的生殖系统,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大全(一)

《医学遗传学》答案 第1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体细胞遗传病 2、突变基因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细胞质 二、名词解释 1、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成为遗传性疾病或遗传病,遗传因素可以是生殖细胞或受精卵 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也可以是体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2、主要受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即由于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 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呈孟德尔式遗传。 3、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畸变)所导致的疾病。 4、在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体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第2章遗传的分子基础 一、填空题 1、碱基替换同义突变错义突变无义突变 2、核苷酸切除修复 二、选择题1、A 三、简答题 1、⑴分离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每个生殖细胞中只有亲代成对的同源染 色体中的一条;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生殖细胞中只含有两 个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对于亲代,其某一遗传性状在子代中有分离现象;这就是 分离律。 ⑵自由组合律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分和随机,即自由组合 定律。 ⑶连锁和交换律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彼此间连锁在一起的,构成一个连锁群;同源染色体上 的基因连锁群并非固定不变,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在配对联会 时发生交换,使基因连锁群发生重新组合;这就是连锁和交换律。 第3章单基因遗传病

一、填空题: 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显性遗传 2、系谱分析法 3、具有某种性状、患有某种疾病、家族的正常成员 4、高 5、常染色体、无关 6、1/4、2/3、正常、1/2 7、半合子 8、Y伴性遗传9、环境因素10、基因多效性 11、发病年龄提前、病情严重程度增加12、表现型、基因型 二、选择题——A型题 1、B 2、A 3、C 4、D 5、D 6、A 7、D 8、B B型题 1、A 2、D 3、B 4、C 5、D 6、C 7、B 8、C 三、名词解释: 1、所谓系谱(或系谱图)是从先证者入手,追溯调查其所有家族成员(直系亲属和 旁系亲属)的数目、亲属关系及某种遗传病(或性状)的分布资料绘制而成的图解。 2、先证者是指某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医生或遗传学研究者发现的罹患某种遗传病的患 者或具有某种性状的成员。 3、表现度是基因在个体中的表现程度,或者说具有同一基因型的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 的不同部位,由于各自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程度可有显著的差异。 4、外显率是某一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或纯合隐性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得以表现的 百分率。 5、由于环境因素的作用使个体的表型恰好与某一特定基因所产生的表型相同或相似, 这种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表型称为拟表型。 6、遗传异质性指一种性状可由多个不同的基因控制。 7、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或相应的一对等位基因)因分别来自其父放或母方,而表 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因此所形成的表型也有不同,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印记或基因组印记、亲代印记。 8、杂合子在生命的早期,因致病基因并不表达或虽表达但尚不足以引起明显的临床症 状,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才表现出疾病,这一显性形式称为延迟显性。 9、也称为半显性遗传,指杂合子Dd的表现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dd的表现 型之间,即在杂合子Dd中显性基因D和隐性基因d的作用均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毒理-人卫版第五版毒理学名解和知识点

毒理学基础 名词解释: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蓄积:化学毒物的吸收速度超过代谢与排泄的速度,以相对较高的浓度富集于某些组织器官的现象。 致突变性(mutagenicity):指引起遗传物质发生突变的能力,在一个试验群体中突变率可以定量检测。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广义概念是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此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突变是致突变作用的后果,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突变(mutation):遗传结构本身的变化即引起的变异称为突变。突变实际上是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的变异,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自发突变是在未知因素作用下、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突变,发生率低、发生过程长,与物种进化有关;诱发突变是指认为的造成突变。 遗传毒性(genetic toxicity):指对基因组的损害能力,包括对基因组的毒作用引起的致突变性及其他各种不同效应。 遗传毒理学(genetic toxicology)研究化学性和放射性物质的致突变作用以及人类接触致突变物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 基因库(gene pool):指某一物种在特定时期中能够将遗传信息传至下一代的处于生育年龄的群体所含有的基因总和。 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化学致癌作用(chemical carcinogensis):是指化学物质引起或诱导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过程,具有这类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致癌物。 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胚胎毒性:分为胚体毒性和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胚体毒性(embryotoxicity):外源性理化因子对孕体着床前后直到器官形成期结束时的有害影响叫~。?胎体毒性或胎儿毒性(fetoxicity):对孕体器官形成期结束以后的有害影响叫~。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母体毒性(maternal toxicity):是指化学毒物对妊娠母体的有害效应,表现为增重减慢、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甚至死亡。在发育毒性试验中常用母体增重减缓和死亡率来表示。 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有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参考剂量(RfD)和参考浓度(RfC):为日平均暴露剂量或浓度的估计值,人群终生暴露于该水平,预期发生非致癌或非致突变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可以忽略。 基准剂量(BMD):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统一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通常定量资料为10%,定性资料为5%)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 ★毒作用影响因素有:1)毒物因素,包括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不纯物和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包括物种间遗传学的差异,个体间遗传学的差异,机体其 他因素对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 3)暴露因素,包括暴露剂量与内剂量,暴露途径,暴露持续时间,暴露频率等。 4)环境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季节或昼夜节律,动物笼养。 5)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如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等。 ★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毒理学主要分为(D)三个研究领域。 A描述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B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生态毒理学 C生态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D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 2、用实验动物进行适当的毒性试验,以获得用于评价人群和环境特定化学物暴露的危险度信息是(A)的工作范畴。 A描述毒理学 B机制毒理学 C管理毒理学 D生态毒理学 3、被誉为弗洛伊德学说的先驱、化学揭破学家、药物化学创始人和现代化学疗法的教父的是(C)。 A Grevin B Ramazzini C Paracelsus D Fontana 4、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A 危险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危险度管理。 B替代法又称“3R”法,即优化、评价和取代。 C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可以获得准确的阈剂量。 D只进行啮齿类动物的终生致癌试验不能初步预测出某些化学物的潜在危害性或致癌性。 5、危险度评价的四个步骤是(A) A危害性认证、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B观察损害作用阈剂量(LOAEL)、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反应关系评价、获得阈剂量、危险度特征分析。-危害性认证、剂量C D危害性认证、结构-活性关系研究、接触评定、危险度特征分析。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毒理学研究方法(C) A体内、体外实验 B流行病学研究 C临床试验 D人体观察 7、体内试验的基本目的(A) A检测外源化合物一般毒性 B检测外源化合物阈剂量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实验计量设计提供数据 8、体外试验是外源化学物对机体(B)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A慢性毒作用 B急性毒作用 C易感性研究 D不易感性研究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1、毒物是指(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及答案讲解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6月考试《医学遗传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1. 细胞周期中进行大量DNA合成的时期为 A. G1期 B. S期 C. G2期 D. M期 E. G0期 正确答案:B 2. Klinefelter综合征的核型为 A. 47,XXX B. 47,XYY C. 47,XXY D. 46,XX/47,XYY E. 46,XX/47,XXX 正确答案:C 3. 限制酶切割不同来源DNA时,能产生具有相同序列的突出末端的不同片段可能方式是 A. 用相同的限制酶切割 B. 用识别相同靶序列的不同限制酶切割

C. 用识别不同序列但可产生一致的粘性末端的限制酶切割 D. A和B E. A、B和C 正确答案:E 4. 减数分裂I 的前期中同源染色体间的两条非姊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的时期为 A. 细线期 B. 偶线期 C. 粗线期 D. 双线期 E. 终变期 正确答案:C 5. 父亲并指(AD),母亲表现型正常,生出一个白化病(AR)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他们再生孩子手指和肤色都正常的概率是 A. 1/2 B. 1/4 C. 3/4 D. 1/8 E. 3/8 正确答案:E 6. 下列哪一项不是XR特点 A. 交叉遗传 B. 系谱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 C. 系谱中女性患者远多于男性患者 D.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E. 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是从母亲遗传而来

正确答案:C 7. 癌家族通常符合 A.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 X连锁隐性遗传 D. X连锁显性遗传 E. Y连锁遗传 正确答案:B 8. 脆性X染色体的脆性部位位于 A. Xq24.3 B. Xq25.3 C. Xq26.1 D. Xq27.3 E. Xq29.3 正确答案:D 9. 癌基因erb产物是 A. 生长因子 B. 生长因子受体 C. 信号传递因子 D. 核内转录因子 E. 蛋白质酪氨酸激酶 正确答案:B 10. 在研究尿黑酸尿症的基础上,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是 A. Morgan

05级医学遗传学试卷及答案

新乡医学院05级临床等专业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遗传学考试卷(A)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分)1.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A.人类细胞遗传学B .人类生化遗传学 C.医学分子生物学D.医学分子遗传学E .医学生物化学2.等位基因的分离是由于A .着丝粒的分裂B .遗传性状的分离C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E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3.常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中:A .螺旋化程度高,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B .螺旋化程度低,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C .螺旋化程度高,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D .螺旋化程度低,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E .螺旋化程度低,很少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4.根据ISCN ,人类C 组染色体数目为:A .7对B .6对C .7对+X 染色体D .6对+X 染色体E .以上都不是5.经检测发现,某个体的细胞核中有2个X 小体,表明该个体一个体细胞中有几个X 染色体。A .1B .2C .3D .4E .56.G 显带与Q 显带所得到的带型:A.完全无关系B .完全一致 C.正好相反D .基本相同E .有时一样,有时不一样7.染色体臂上作为界标的带,在计算上属于下列哪一种叙述? A .属于后一个区(着丝粒远端的区) B .属于前一个区(着丝粒近端的区) C.分成两半,各归一个区D .不属于任何区 E.前一个区和后一个区重复计算 8.正常人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 A .23 B .44 C .46 D .48 E .92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合计人分数 分数阅卷人

毒理学

毒理学飞升神卷 一.名词解释 1.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 2.毒性 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 3.接触生物学标志物 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 4.LD0 指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二.填空题 1.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合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现象称

为代谢排毒,经生物转化其毒性增强的显现称为活化。 2.实验动物染毒方法主要包括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涂抹染毒和注射染毒四种。 3.毒理学主要分为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三个研究领域。 4.有些有机溶剂的LD50值相似,即其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其各自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可以相差很大,将物质的挥发度考虑在内的毒性称为相对毒性。该毒性指数对有机溶剂来说,更能反映化合物经呼吸道途径吸收的危害程度。 5.非整倍体指细胞丢失或增加一条或几条染色体。缺失一条染色体时称为单倍体,增加一条染色体时称为三倍体。 6.外源化合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7.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称为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8.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 9.I 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0.毒作用带是表示化学物质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11.经呼吸道染毒包括人工染毒和自行吸入染毒,其中自行吸入染毒又分为静式吸入和动式吸入两种形式。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90201

5.高血压就是___B_____。 A、单基因病 B、多基因病 C、染色体病 D、线粒体病 E、体细胞病 6、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基本流动方向就是__C______。 A、RNA→DNA→蛋白质 B、hnRNA→mRNA→蛋白质 C、DNA→mRNA→蛋白质 D、DNA→tRNA→蛋白质 E、DNA→rRNA→蛋白质 7.断裂基因转录的过程就是_____D___。 A、基因→hnRNA→剪接、加尾→mRNA B、基因→hnRNA→剪接、戴帽→mRNA C、基因→hnRNA→戴帽、加尾→mRNA D、基因→hnRNA→剪接、戴帽、加尾→mRNA E、基因→hnRNA 8、双亲的血型分别为A型与B型,子女中可能出现的血型就是___E_____。 A型、O型B、B型、O型C、AB型、O型 D、AB型、A型 E、A型、B型、AB型、O型 9、对于X连锁隐性遗传病而言,男性发病率等于____C____。 A、致病基因频率的2倍 B、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 C、致病基因频率 D、致病基因频率的1/2 E、致病基因频率的开平方 10、从致病基因传递的角度考虑,X连锁隐性遗传病典型的传递方式为___E_____。 A、男性→男性→男性 B、男性→女性→男性 C、女性→女性→女性 D、男性→女性→女性 E、女性→男性→女性 11、遗传病中,当父亲就是某病患者时,无论母亲就是否有病,她们子女中的女孩全部患此病,这种遗传病最可能就是____C____。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连锁显性遗传病 D、X连锁隐性遗传病 12、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就是___A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分离率 B、自由组合率 C、连锁互换率 D、遗传平衡定律 13.在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有均等的机会组合到一个生物细胞中, 这就是___D_____的细胞学基础。 A、互换率 B、分离率 C、连锁定律 D、自由组合率 14、当一种疾病的传递方式为男性→男性→男性时,这种疾病最有可能就是___C____。 A、从性遗传 B、限性遗传 C、Y连锁遗传病 D、X连锁显性遗传病 E、共显性遗传 15、一对糖原沉淀病Ⅰ型携带者夫妇结婚后,其子女中可能患病的几率就是___D_____。 A、1 B、1/2 C、1/3 D、1/4 E、0 D22 16、由于近亲婚配可以导致何种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增高最明显__B______。 A、AD B. AR C、XD D、XR E、以上均正确 17.父母都就是A血型,生育了一个O血型的孩子,这对夫妇再生育孩子的血型可能就是

毒理学基础知识点

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类型是S形曲线。剂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替代法又称“3R”法:优化试验方法和技术,减少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取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 毒效应谱:①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负荷增加;②意义不明的生理和生化改变;③亚临床改变;④临床中毒;⑤甚至死亡。毒作用的类型:①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 ②局部或全身作用;③可逆或不可逆作用;④超敏反应⑤特异质反应。 急性毒作用带: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选择性毒性:水平:可发生在物种之间、个体内(易感器官为靶器官)和群体内(易感人群为高危人群三个水平。原因:①物种和细胞学差异;②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③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④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毒性和毒效应的区别:毒性是化学物固有的生物学性质,我们不能改变化学物的毒性。毒效应是化学物毒性在某些条件下引起机体健康有害作用的表现,改变条件就可能影响毒效应。 ADME过程:吸收:是外源化学物从机体的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分布:是指外源化学物吸收后随血液或淋巴液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代谢。排泄:外源性化学物及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中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①流行病学研究:优:真实的暴露条件;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测定在人群的作用;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缺:耗资、耗时多;无健康保护;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倍以上;测定指标较粗。②受控的临床研究:优:规定的限定暴露条件;在人群中测定反应;对某组人群(如哮喘)的研究是有力的;能测定效应的强度。缺:耗资多;较低浓度和较短时间的暴露;限于较少量的人群(一般<50);限于暂时、微小、可逆的效应;一般不适于研究最敏感的人群。③体内试验:优:易于控制暴露条件;能测定多种效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作用;能评价机制。缺:动物暴露与人暴露相关的不确定性;受控的饲养条件与人的实际情况不一致;暴露的浓度和时间的模式显著地不同于人群的暴露。④体外试验:优:影响因素少,易于控制;可进行某些深入的研究;人力物力花费较少。缺:不能全面反映毒作用,不能作为毒性评价和危险性评价的最后依据;难以观察慢性毒作用。 药物引起呼吸系统毒性的机制并举例:吗啡:引起呼吸中枢抑制;箭毒生物碱:引起呼吸肌麻痹;呋喃妥因:介导的氧化损伤;多柔比星:细胞毒药物对肺泡的直接损害;胺碘酮:细胞内磷脂的沉积;紫杉醇:介导P物质的释放;环磷酰胺:致癌变作用。 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显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https://www.360docs.net/doc/6011350351.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卫生毒理学试题一及答案(单选题) 第1题: 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血象、肝肾功能 B.病理学检查 C.灵敏指标的检查 D.特异指标的检查 E.特异基因的测试 【答案】A 第2题: 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经口>经皮 E.以上都是 【答案】E 第3题: 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 A.500万种 B.300万种 C.100万种 D.10万种 E.6~7万种 【答案】E 第4题: 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E.性刚成熟,初断乳,初成年 【答案】A 第5题: 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鼻饲 E.饮水 【答案】A 第6题: 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 E.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答案】E 第7题: 亚慢性毒性试验对动物的要求是()。 A.成年动物 B.大鼠100g左右,小鼠15g左右 C.大、小鼠,狗,家兔均可用 D.必须为啮齿类或非啮齿类动物 E.仅使用单一性别 【答案】B 第8题: 碱基转换的后果是出现()。 A.同义密码 B.错义密码 C.终止密码 D.氨基酸改变 E.以上都对 【答案】E 第9题: 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B.苯主要从呼吸道排泄,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 D.甲苯的肝脏中氧化,对肝有损害作用,而甲苯没有 E.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答案】A 第10题: 化学结构与毒效应()。 A.化合物的化学活性决定理化决定 B.理化性质决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C.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决定该化合物的化学活性 D.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决定其化学活性及理化性质 E.化学活性和理化性质影响化学结构 【答案】D 第11题: 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A.定性评定 B.定量评定 C.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D.毒性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