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 6.2 海水“晒盐”教案 鲁教版

一、简介

《海水”晒盐”》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教材的第六单元课题是《海水中的化学》,以学生们熟悉的、热爱的海洋为情境,介绍了海洋化学资源,海水“晒盐”及海水“制碱”的方法,从中了解了许多化学知识和概念;本节课以“海水晒盐”为引线,旨在使学生掌握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等重要概念,培养绘制溶解度曲线的技能,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本节的内容既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又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届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第二届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培养,他们已适应探究式学习方式,有了初步的问题意识。在知识基础上,初三学生已经了解了溶液的知识,知道食盐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对海水“晒盐”的方法也不陌生,教学中抓住这一有利条件,以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量,在实验、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意识到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起的作用,更能有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二、学习者分析:

本届学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后的第二届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和培养,他们已适应探究式学习方式,有了初步的问题意识。他们已很难接受机械、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的兴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他们乐于接受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生动、活泼、充实、深刻的课堂内容是他们所盼望的。

在知识基础上,初三学生已完全具备一定的有关溶液的知识和实验能力,加之本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好,所以本课题的知识内容稍加点拨学生即可自行掌握,所以本课题的着眼点在全面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

2.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

3.知道结晶的两种方法,并会根据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结晶方法。

4.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5.通过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

1、本课题以新课程倡导的“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为基本理念,教师只是课堂的引领者,本课题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新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方法均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积极为学生的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搭建平台;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的实际问题。

2、本节采用“创设情景—问题导思—自主解决”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及药品,从一开始问题的提出即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学生的思考、讨论、实验、修正等活动贯穿课堂的始终,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发挥自我、展现自我、提高自我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3、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①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设计、合作探究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②学生互动及个人自评相结合,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进行评判和补充,这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的相互学习,同时学会赞赏别人。在“我的感悟与收获”板块,学生个人或小组代表说出自己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按四人一组准备15套实验仪器及药品(包括托盘天平、量筒、烧杯、试管、药匙、酒精灯、玻璃棒、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蒸馏水、食盐晶体、硝酸钾晶体、熟石灰等);准备好需要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内容,以保证清晰、高效的课堂效果。

(二)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引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

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海水晒盐的过程,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板书】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讲述】(展示两个烧杯)这个烧杯中是我刚才取的海水,这个烧杯中是我在海水中又加了一些食盐,请你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溶液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两个烧杯中的物质的认识。【学生回答】

【说明: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和检验,又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分析和表达能力。】

【讲述】从同学刚才的回答我知道了大家对上节课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方法掌握的很好,还能很好的结合上学期学习的溶液的组成和溶质质量分数的知识;既分析出了两份物质的相同点,又找出了不同点,这种良好的知识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都是不可或缺的。【说明: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会达到饱和,说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量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加食盐的溶解限量呢?也就是说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这些没溶解的食盐多溶解一些呢?

【学生回答】(加水;加热)

(板书:溶解限量

加水

加热)

【讲述】根据他选择的方法,你认为他对增加食盐的溶解限量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讲述】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有没有证据来证明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实验探究。

先一起回顾一下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咱们今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投影】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建立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获得结论

交流评价

【讲述】下面就请每组同学根据每一个可能的因素建立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看看能获得什么样的结论。注意:你在实验过程中选择的药品和用量可以参照课本的提示,也可以自行选择。

(实验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水;

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药匙、量筒、托盘天平、试管夹、称量纸、废液缸、胶头滴管)【说明:在此增加了讨论、猜想、实验验证等手段,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才能,对学生学会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很有益处;对实验的改进,可引导学生对课本不盲从、不迷信,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哪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的探究过程。

【讲述】根据大家的探究,xxx,起来总结一下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板书】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因素

温度溶质的种类水的量

【讲述】这3个量都会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我发现大家在刚才的实验探究中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控制变量法,xxx,你为什么要使用此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

【讲述】在前面探究哪个问题时曾经用过此方法?(燃烧的条件)今天我们又一次领略到控制变量法是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同学们已经能主动的运用了,相信你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会用的更好。

【说明: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会、总结学习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

【讲述】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什么是溶解度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3页,阅读“活动天地”的内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投影】

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吗?

【学生回答】

【评价、板书】

2、溶解度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的溶剂中(100g水)

达到饱和状态

溶质的质量

3、溶解度曲线

【讲述】这条曲线就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通过这条曲线你都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

【讲述】用这样的曲线来表示溶解度非常清晰,一目了然,想不想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学生练习】

课本14页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请你在下面的坐标系中先找到这些点,再用一条平滑的曲线将它们连接起来。

【投影】课本15页列出了氯化钠等7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你又能获得怎样的信息?

【学生回答】

【讲述】除了看出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还有什么特点?(特别小)还记得我们在学习酸碱盐时描述氢氧化钙的水溶性是微溶于水,而不是难溶或易溶,为什么呢?请阅读15页内容找出依据。

【学生回答】

【练习、检测】请分别查出氯化钠、硝酸钾在20℃和80℃时的溶解度,记录下来。

硝酸钾

氯化钠

80℃

169g

38g

20℃

31.6g

36g

据此分析为什么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海水中“晒盐”,而不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欲从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应选用何种结晶方法?

【说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同时激起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想提高都很难;高涨积极的情绪后面,则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冷静和条理性,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检测本课题的学习效果的同时,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小结】学生谈收获与感悟。

六、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首次以实验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为前提,学习溶解度的概念,感觉通过此方法学习溶解度的概念掌握和理解都较为深刻,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探究的过程中,对科学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陆地资源的日益短缺,人类开始进军海洋,海洋开发成为热点。本单元意在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而本节课介绍利用海水

“晒盐”,不仅点出了海水资源的一方面重要的用途,而且从中引出饱和溶液与结晶的概念,学习蒸发结晶的实验方法等相关知识。

本课时学习内容不多,重、难点突出,主要目的是通过粗盐的提纯、精炼实验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及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解决混合物分离的问题中,将学生已经具有的过滤、蒸发等实验基本操作知识再次温习、巩固;并且学生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已掌握了有关酸、碱、盐的知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了学习食盐的精炼,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

2、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思路、方法;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验探究意识;培养设计实验、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表达能力等。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在教育活动中,教活动与学活动是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的,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两条平

行线,它们是互动的。当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之前必须理解教育目标,认识教育对象,钻研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设计教育程序,提供教育情境;(2)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必须把主体性的学生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能动的主体性因素,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3)教师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导者,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还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境、状态、方式、结果,根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困惑和质疑,矫正自己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向着有利于教育任务完成、教育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既要把教材、教法、教育环境、教育因素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又要把具有主体性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状况、主体性的发展程度纳入自己的视野,全程监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中,教师必须参与到活动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将所有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纳入自己的监控范围,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2、采用自主合作探索

自主,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控,主动地去学习。合作,通过小组伙伴关系下相互汲取经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索,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3、本课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①情景导学法:为本节课学习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②兼顾层次法:注意学习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③任务驱动法:在题目中包含一个指定的任务,学生以完成此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教学需要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更具体化,将无法现场展示的实验过程更形象化,使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更形象,授课内容更饱满。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点击课题:

第二节海水“晒盐”

复习提问:

①上节课我们一起关注用海水来“晒盐”,这儿所说的“晒”指的是什么?

(点击出示:课本P9图)

②在不断蒸发中海水(食盐的溶液)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③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点击出示)

⑤当不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变为饱和溶液后,在继续蒸发溶剂就会出现什么现象?

⑥通常采用的结晶方法有哪些?

小结:海水“晒盐”实际就是蒸发溶剂结晶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

同学们,当你关注问题时,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同的。

海水“晒盐”是蒸发溶剂结晶的过程,而结晶析出的固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纯氯化钠吗?

此时的固体中除了氯化钠还有些什么物质?

为了使之更好的应用于生产、生活中,我们要做些什么工作?

板书课题:

三、粗盐的提纯

展示实验室中的粗盐

提出问题:

我们如何能将粗盐中的泥沙除去?设计一下实验方案。(方案中包括实验步骤、目的、仪器、注意点)

巡视,了解学生探究情况

组织反馈

引导学生对其实验方案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随时补充实验过程中的要点

媒体展示:溶解示意图

①溶解:

仪器:

提问:a.加速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你采用了哪种方法?

b.在溶解食盐时,是否加水越多越好?

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及时补充讲解

媒体展示:过滤示意图

②过滤:

仪器:

操作:

提问:a.过滤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b. 为什么要用玻璃棒?

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及时补充讲解

媒体展示:蒸发示意图

③蒸发:

仪器:

操作:

提问:a.蒸发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b. 为什么要用玻璃棒?

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及时补充讲解

小结:媒体展示上述三幅图,提问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什么?在各步中有何作用?

第三部分设疑激趣:

通过过滤的方法除去了粗盐中的泥沙,那么此时的食盐是纯净的食盐吗?

要想得到纯净的食盐我们继续怎样的工作呢?

板书:

2、除去可溶性杂质

NaCl (Mg2+、Ca2+、SO42-)

媒体出示,导读思考题:

①工业上要除去其中的Mg2+、Ca2+、SO42-等可溶性杂质的思路(原理)大致怎样?

②在这一除杂过程中用到哪些试剂?发生了哪些反应?

组织讨论、交流、小结:

媒体显示:

①除杂思路:

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过滤→蒸发

补充讲解:

除杂要求:①除净杂质

②不能引入新杂质

③保留原物质

板书:

①除杂试剂及所发生的反应:

2NaOH+MgCl2=Mg(OH)2↓+2NaCl

Na2CO3+CaCl2=CaCO3↓+2NaCl

BaCl2+Na2SO4=BaSO4↓+2NaCl

补充讲解:

要除净杂质则加入除杂试剂应过量

..;

不能引入新杂质则对剩余的除杂试剂也要除掉

师生双边活动中逐渐明确了除杂原理、要求、试剂、及有关反应,进一步提问:再次考虑除杂的三要求,应按何种顺序加入四种除杂试剂(已编号)?

简单说明工业上所用顺序。

组织学生交流食盐在生活、工、农业生产上的用途。

感悟与收获:

①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上的收获;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贯穿

(见附表)

练习与作业:

静心

回答:蒸发

回答:由食盐的不饱和溶

液变为饱和溶液

回答:略

回答:略

回答:结晶

回答:蒸发溶剂法结晶、降温法结晶

各抒己见,回答:

利用海水“晒盐”得到的是“粗盐”,其中含有一

些氯化镁、氯化钙等物质

;还含有一些泥沙等。

化学上研究物质时要取

纯净物,对于粗盐要将其

进行分离和提纯(除杂)

思考、讨论、合作交流,

发表自己的看法

回答:

根据食盐能溶于水,而泥土不溶于水的性质,可以先将粗盐加入水中,使其充分溶解,然后用滤纸把泥土和食盐水分离开来。

交流、回答:

除去泥沙的主要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交流、小结

①粗盐的溶解:

为加速食盐溶解,首先将粗盐研细,然后在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溶解食盐的水并不是越多越好,保证所需水溶解所有食盐的同时接近饱和为佳。

②粗盐的过滤:

回忆过滤操作的基本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③滤液的蒸发:

使用蒸发皿蒸发溶液时,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受热不均,飞溅伤人;

蒸发析出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剩余水分。

答:

思考回答

通过过滤的方法只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固体杂质,还不能得到纯净的食盐,因为此时的盐中仍还有其他一些可溶性杂质(根据第一节课中一、海水中的物质,课本第2页)

阅读教材

第17页第一自然段

个人思考、分组讨论、

交流表达:

①要得到纯净的氯化钠就要进一步精炼,即除去可溶性杂质。要先利用化学变化将可溶性杂质转化成不溶性杂质,然后过滤除去。

②根据除杂要求,过程中选用的除杂试剂有NaOH 、Na 2CO 3、BaCl 2

完成除杂过程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要除去过量的NaOH 、Na 2CO 3则需要稀盐酸,然后浓缩得到精盐

补写反应:

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NaOH+HCl=H 2O+NaCl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讨论、交流

顺序:

①②③④(×)

①③②④(√)

③②①④(√)★

③①②④(√)

交流

第一板块 温故知新

② ③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对已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并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复习发挥着它不容忽视的作用。如果说讲授新课是一粒粒璀璨夺目的珍珠,复习就是将这些珍珠串成一串项链。

另外,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新知识、新课题

第二板块本课重点1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同时,灌输一种看待事物、问题应多角度的态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通过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教师对学生们的发言给与一定必要的点评、指导。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应掌握好“收与放”。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鼓励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的知识目标。要求教师要有教学控制能力和教学机智

第三板块

精心设计,兼顾优生

教师给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建议

挖掘教材内容,利用介绍食盐的精制,将已学过的酸、碱、盐的有关知识运用其中,充分体现了酸、碱、盐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加强学生对化学基本用语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扎实的科学作风

培养学生高度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附表:媒体展示:食盐的精制

一、简介

本课题的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由食盐制取纯碱时需要补充的元素入手,尽早帮助学生树立元素守恒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氨碱法制碱的步骤和反应原理,尝试从经济、技术、设备等多个角度考虑生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盐的化学性质,把化学性质与用途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虽然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但是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质量守恒”的层面上,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元素守恒观,尚不能从元素守恒的角度考虑物质制取过程中的原料选择问题。

2、学生对纯碱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家庭中使用纯碱,当他们知道纯碱在工业、农业、食品行业有广泛用途且自然界中的纯碱是有限的,他们一定会对如何制取纯碱产生极大兴趣,但学生一般不会从元素的角度思考制取纯碱的原料是食盐和石灰石,更不会想到氨气起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学生已有的“质量守恒”和“酸碱中和”知识,帮助学生联想到“元素守恒”、氨气的媒介作用。

3、学生对纯碱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能不会归纳为盐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应引导归纳总结盐于酸、盐于碱及盐于盐的反应,并探讨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表面现象到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和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及对应的课程标准:

1.认识纯碱(碳酸钠)等盐类物质的重要性质;知道工业制取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的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

3.通过了解侯德榜德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1、新课标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加强科学过程和方法教育,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本节课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基础组织教学,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突出内容的思考性,将新知识的学习与问题解决活动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化学知识。

2、教学方法如下设计:

本课题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具体流程如下:教师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施实验方案——学生汇报结论——师生交流评价”。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时密切联系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学生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各抒己见,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生讨论交流

补充实验

进行实验,学生讨论

交流 提出问题

进行实验

学生交流,制定实验

方案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讨论

引出课题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碳酸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煅烧石灰石制得大量CO 2 食盐水吸收氨气的作用 纯碱中含有哪些元素? 海水中哪些盐与纯碱具有共同的元素? 归纳盐的性质和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及盐类的溶解性。

3、教学评价方式:

课堂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活动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教师的指导和评价不能包办代替、不能随意否定,而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在学生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充分肯定其个性特征,客观评价。

五、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教师:海水制碱的实验仪器、侯德榜图片展示及录像带;

2、学生:提前进行课前预习,帮助理解课堂内容。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从工业上制纯碱的原理到纯碱的性质,全面介绍了纯碱的来源、性质和用途。以“用食盐,制纯碱”这个实验巧妙地体现“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即元素质量守恒原理,并在学习纯碱的化学性质时,涉及到盐的化学性质和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纯碱的化学性质,即和盐酸、石灰水分别反应,这正体现了盐的化学性质:盐与酸、盐与碱的反应,可补充纯碱溶液和氯化钙溶液反应,即盐和酸的反应,并小结盐的三条化学性质:与酸、碱、盐的反应,待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补充盐的第四条化学性质:盐与金属反应。

本节的难点是工业上制纯碱的原理:从元素种类上分析纯碱的组成:含钠、碳、氧三种元素。以食盐和二氧化碳(由石灰石煅烧制得)为原料即可,但食盐水是中性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不佳,食盐水中先通入极易溶于水的氨气,制得氨盐水这种碱性溶液,氨盐水吸收酸性气体二氧化碳的效果更好。

本节“多识一点”介绍化学家侯德榜,应简要介绍侯德榜在纯碱工业上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具体教学操作设计如下: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纯碱又叫“面碱”,不仅在家中用到它,纯碱还在工业上大有用途,如石油精炼、硬水软化、生产玻璃等都用到它,纯碱还广泛应用于冶金、造纸、洗涤剂和工业制烧碱等领域,但是在自然界中纯碱的含量有限,那在工业上怎样制造纯碱呢?【板书】第三节海水“制碱”

【教师活动】写出纯碱的化学式:Na2CO3,提出问题:1、碳酸钠中有哪些元素? 2、海水中哪种盐和碳酸钠含有相同元素?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然后小结:1、碳酸钠中含钠、氢、氧三种元素; 2、海水中氯化钠和碳酸钠含有相同元素——钠元素。

【教师活动】海水中溶解的盐主要是氯化钠,可以从氯化钠中获取氯元素。在我国,是以食盐和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用氨碱法制得纯碱的。

【说明:教师从学生熟悉的食盐、纯碱、石灰石入手,引导学生学会从元素守恒的角度思考“原料选择的问题”。】

【教师活动】提问:如何将石灰石转变为二氧化碳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石灰窖中煅烧石灰石制得二氧化碳。

CaO+CO2↑

化学方程式:CaCO3高温

====

【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石灰石的作用。】

【教师活动】氨气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其水溶液显碱性。提问:饱和食盐水直接吸收二氧化碳和饱和食盐水先吸收氨气再吸收二氧化碳,哪一种方法更好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饱和食盐水先吸收氨气成为碱性溶液再吸收酸性的二氧化碳更容易。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1、向50ml 浓氨水中加入足量食盐固体制得饱和氨盐水;

2、向饱和氨盐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至有大量白色固体结晶析出;

3、将上步操作所得沉淀过滤,把固体转移至坩锅中加热至不再有水蒸气产生。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交流实验总结。

【说明:有条件可以播放有关制碱流程的录像带,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有关侯德榜,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活动】 板书:盐水精制

→精盐水氨盐水→碳酸氢钠过滤热解→碳酸钠

【教师活动】提问:观察制得的碳酸钠,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回答:碳酸钠是一种白色固体,熔点较高。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

1、溶解少量碳酸钠制成溶液,并取少量溶液滴入酚酞试剂;

2、取少量碳酸钠固体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并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中;

3、取少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滴入石灰水,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的结论。写出上述反应化学方程式:

Na 2CO 3+2HCl==2NaCl+H 2O+CO 2↑

Na 2CO 3+Ca(OH)2== Ca CO 3↓+2 NaOH 【教师活动】提问:怎样鉴定碳酸根离子?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小结:取少量待测物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若产生气体,将气体通入到适量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原待测物中含碳酸根离子。

【教师活动】介绍盐类的溶解性,指导学生记住重要的盐的溶解性。 【师生共同总结】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练习】

1、下列关于纯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纯碱是氢氧化钠的俗名;

B 向纯碱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C 纯碱也叫小苏打,我们做馒头经常用它;

D 在夏天,在一些湖里可以捞到大量纯碱。

2、能准确检验碳酸根离子的操作是( )

A 加入盐酸有可燃性气体产生;

B 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

C 加入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D 加入盐酸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3、将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三瓶无色溶液用一种试剂一次鉴别的是( ) A 石蕊试剂 B 酚酞试剂 C 碳酸钠溶液 D 氯化钡溶液

4、下列各组物质中,在水中都不能溶解的一组是( )

A MgCl2 Ca(OH)2 BaCO3

B AgCl BaSO4 Na2CO3

C AlCl3 Cu(OH)2 BaSO4

D Fe(OH)3 BaCO3 AgCl 布置作业:书P22“挑战自我”1—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