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示范说课稿标准完整格式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示范说课稿标准完整格式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示范说课稿标准完整格式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的《高中化学必修一》的内容《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这是在学习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工具性知识、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理论指导性知识之后,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课本上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氯离子的检验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后面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制定根据:《课程标准》必修1主题3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知道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比如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毒性等。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熟悉与钠、铁、铜、氢气、水、氢氧化钠、盐等反应的实验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或离子)方程式。

②学会从史料获取科学知识,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准确记录、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③了解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树立资源观。观看微型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在初中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了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习化学,初步能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来指导学习。

学生特点:我所任教的学生是市重点中学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好,参与课堂活动比较积极活跃,但耐心不够,观察、实验记录方面能力欠缺。由于我校所处地是美丽的滨海小城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海边生活的经历,对大海有很深的感情。但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它,但却很渴望去了解。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讨论、分析讲解等。

学生: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完成学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堂实验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通过展示本土优美的万宁市石梅

湾图片、乐东莺歌盐场、洋浦千年古盐田

等,以及

生活、生产中含氯物质的图片与文字

资料。

2.引入新课。

[板书]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

1.了解海水中丰富的化

学资源,知道氯元素的重要

性。

创设含氯物质在生活中

广泛应用的问题情境,产生

亲近感,不惧怕氯元素。

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

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

深层次的参与学习的过程

环节2

阅读史料认识

物理性质[

1.展示一瓶氯气,学生阅读第82页

的“科学史话”,完成“思考与交流”中

的问题并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2.引导学生说出史料对自己的启示。

3.分析引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反应方

程式。

4.引导学生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化学史实渗透严

谨求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

养。

2.学会从史料获取科学

知识、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

流。

[演示] 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

[板书]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密度小于空气,溶解性约1:2。

3.学生逐步提高观察、思考、多角度分析、提炼、小结的能力。

环节3[ 猜测

化学性质探究验证

1.教师引导。回忆氯的原子结构示

意图、根据氯气的类别预测氯气可能具有

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

[板书] 化学性质

2.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代表

实施实验方案。

(1)课堂演示实验:钠在氯气中的

燃烧、铁在氯气中的燃烧、铜在氯气中的

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2)演示微型实验:氯气与碘化钾、

硫酸亚铁、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并通过

实物投影放大。

3.引导学生分小组整理实验记录、

解释实验现象、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

[展示] 展示学生的学案,总结、补

充、引导纠正,师生共同小结氯气的化学

性质。

1.学会从原子结构和物

质分类的角度,预测物质可

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2.设计实验、实验和观

察,解释和结论,体验研究

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习化学

知识。

3.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

理,在教室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为课堂演示。同时引入

微型实验,渗透绿色化学思

想。

4.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全面准确记录、整理分析、

得出结论。

环节4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引导。氯气和含氯元素的化

合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

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会产生什么样

的后果呢?

2.介绍搜集资料方法。并链接到许

多氯气泄漏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及处理方

法。

3.达成共识。合理利用资源、科学

1.创设情境氯气不当使

用带来的问题,关注人类面

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与意识。

2.联系氯气的毒性及其

广泛用途,体会对立统一的

观点。

使用化学物质,人类与环境要和谐发展。[

4.布置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完善学案。

(2)思考:

①氯水的成份。

②氯气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的原因,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 查阅调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含氯化合物的名称、化学和用途等,做成资料卡片,并与同学交流。

3.帮助学生再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以氯气性质为探究重点的常规课,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能紧密结合STS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2.能整体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3.能对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

4.着重提高了学生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小结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6.巩固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而投入,思维不断碰撞,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实验量大,学生观察、记录、分组讨论后,交流分享的时间较少。如何做到课堂高容量而学生又能有充足的时间来探讨问题,这两者的矛盾一直是我无法解决的地方,有待以后不断地去努力寻找更加合理的方法!

谢谢!

《方差和标准差》说课稿

《方差和标准差》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方差和标准差》。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程序,再加上教学效果预测构成了我今天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方差和标准差》这个课题选自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统计基础知识》一书中的第三章第三节,是其中的第二个大问题。《统计基础知识》是财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财会专业的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其中的第三章以第二章为基础,是统计工作过程的第四个阶段——统计分析阶段的开始,是对统计研究的重要方法——综合指标法的具体阐述,介绍了统计绝对数和统计平均数两个综合指标,是本书的重点。其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遥相呼应,从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两方面描述了变量分布的数量特征。方差和标准差便是描述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去描述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还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已经学习了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熟练掌握了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对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及其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也有了充分的认识,再加上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离散程度统计描述的第一个指标——极差,因此在学习方差和标准差时,在心理上已经能够平静地接受。本节课的内容实质上是用另一个指标来实现离散程度的统计描述,所以学生是容易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目标: 在分析学生及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善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上的快乐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难点: (1)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及运用。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概念都能记的很熟,但是不知如何用,本次课通过公式推导、练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方差为什么是各变量值相对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这既是教学难点,又是教学的关键,只要把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踏上健康之路》说课稿 苏教版

《踏上健康之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是以“怎样做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这一问题来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应注意的卫生问题,以促进健康成长,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科学赋予新的健康理念,健康已不单是身体没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还应是身体的,心理的以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况。儿童、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一些常见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乃至全民族的素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了对自己生长发育情况的正确认识以后,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话题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是通过调查、统计、制图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的情况,再通过分析、比较、评价来科学的认识健康成长的意义。通过讨论活动,明确要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从现在该如何做起,自觉的爱护自己的身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本课教学设计学习的主要理念,本课也是本单元中做后一课,更是

起着引导和总结的作用,要让其发挥出健康的重要性的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 难点: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自己的生活。 四、说学情 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为探究的主要方式,以教师的适时的点拨、指导为主要的辅导形式,以交流、评价研究成果为教学活动的总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最终教学的落脚点是“怎样做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教材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情况、电脑使用和科学用脑几个方面向学生做了相关的介绍,为了更有效的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课前可以以分组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课上就可以重点进行统计图标的绘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提高全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

方差,标准差说课稿-word

方差,标准差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方差和标准差》这个课题选自苏教版必修3的第三章第三节,描述了变量分布的数量特征,方差和标准差是描述离散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去描述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还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目标: 在分析学生及教材的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熟练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动脑、勤思考、善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充分体会严密的逻辑推理带给他们的学习上的快乐和成功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目标,我制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方差、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难点:

(1)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及运用。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概念都能记的很熟,但是不知如何用,本次课通过公式推导、练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方差为什么是各变量值相对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这既是教学难点,又是教学的关键,只要把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学生就会更好的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四)教材处理: 将讲解的重点放在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步骤上,因为只要学生将方差理解好了,标准差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说教法 教法是教学中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根据本学科本节内容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教学法: 由于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以其自身的内容很难吸引学生,所以,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随着教学进程的需要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设置课程中的悬念,环环相扣,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课堂,以严密的逻辑推理紧紧吸引学生,这样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到答案,解决问题,这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总

方差与标准差

.方差与标准差

————————————————————————————————作者:————————————————————————————————日期:

§2、1 方差与标准差审核人:戴蔚 【目标导航】 1.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 2.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卉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 3.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要点梳理】 1.我们知道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2.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以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采用先求这组数据的,再求这组数据与的差的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性大小 3.设在一组数据X1,X2,X3,X4,……X N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X1- )2,(X2- )2,(X3- )2,……,(X n- )2,,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用S2= . 4.一组数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 5.方差是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数,可通过比较其大小判断波动的大小,方差说明数据越稳定,6.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 7.为什么要除以数据的个数n? 8.标准差与方差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探究】 知识点1.探究计算数据方差和标准差的必要性 例1.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A厂:40.0 ,39.9 ,40.0 ,40.1 ,40.2 ,39.8 ,40.0 ,39.9 ,40.0 ,40.1 B厂:39.8 ,40.2 ,39.8 ,40.2 ,39.9 ,40.1 ,39.8 ,40.2 ,39.8 ,40.2 思考探索: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根据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你能断定这两个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吗? 3、观察根据上面数据绘制成的下图,你能发现哪组数据较稳定吗? 直径/mm 直径/mm

《正态分布》说课稿

《正态分布》说课稿 桃源县教研室:刘清明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中的2.4节《正态分布》第一课时.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课堂结构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六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课时教学的设想,恳请各位予以指导.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正态分布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正态分布的概念与正态曲线的特点.其中, ⑴核心概念:正态曲线与正态分布. ⑵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⑶相关知识联系:本节内容与已经学习的概率、频率分布直方图、总体密度曲线、微积分以及期望与方差的意义有密切联系,它们是学生学习正态分布的认知基础. ●教材编写意图: 从内容的广度上,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延伸性;从内容的深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 一方面,正态分布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现象、生产和生活中的描述取值连续的随机变量的概率模型,有必要作为本章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了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大纲版教材和课标版教材就不难看出,两套教材对正态分布要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大纲版教材侧重于计算,课标版教材侧重于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并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由此不难看到,“正态分布密度曲线的特点及其所表示的意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学生情况分析 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 频率分布直方图、总体密度曲线是正态曲线的基础;曲边梯形的面积

()b a S f x dx =?、期望与方差的意义是正态分布的基础;借助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基本 经验与方法是学习正态曲线特点的基础. ⑵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离散型随机变量概率分布的描述方法——运用分布列表示,但对于用总体密度曲线来描述取值连续的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的方法不太了解,况且,教材直接给出正态总体密度函数的解析式学生不易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困难之一;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普遍是一个弱点,这也是学习本节内容的一个难点. 通过上述的分析,并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本节内容教学的难点是:正态分布密度曲线(函数)的来源及其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以上学习难点的解决办法我会在后面的教学过程设计中结合具体问题逐一指出).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上述对教学背景的分析,我确定了学习本节内容应达到的目标: ⒈ 理解正态曲线和正态分布的概念、意义与特点,并能简单应用. ⒉ 经历正态曲线的导出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领悟正态分布的概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 ⒊ 通过经历直观动态的高尔顿板试验及观察、类比、归纳、推理等学习活动,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正态分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意图:设计上述的教学目标是基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元性与整体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 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必须以有利于这三个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它们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 第二,教学目标设计的针对性.设计的上述教学目标准确地反映了“课标”的要 求,力求做到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并与学习的具体内容、具体过程相联系. 第三,目标设计的可测性.设计的上述教学目标只要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方法加

方差、标准差、均方差、均方误差的区别及意义

方差、标准差、均方差、均方误差的区别及意义 百度百科上的方差定义如下: (方差)是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来度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概率论中的方差用来衡量随机变量与其数学期望(即平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统计学中的方差(样本方差)是每个数据与其平均值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值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研究方差,即偏离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 看这样一段文字,可能会有点费解。首先,从公式开始。对于一组随机变量或统计数据, 的期望值用E(X)表示,即随机变量或统计数据的平均值, ,然后在找到期望值之前将每个数据与平均值之间服从正态分布。那么我们就不能通过方差直接确定学生偏离平均值多少分。通过标准差,我们可以直观地得到学生分数分布在0.6826范围内的概率,大约等于34.2%*2 3,均方差是多少? 标准偏差,在中国环境中通常也称为均方误差,不同于均方误差(均方误差 是距离每个数据真实值的平方的平均值,即误差平方的平均值)。计算公式在形式上接近方差。它的根叫做均方根误差,在形式上接近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是偏离平均值的平方的平均值后的平方根,用σ

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1 .均方偏差是标准偏差,标准偏差是标准偏差2,均方误差不同于均方误差 3,均方误差是距离每个数据真实值的平方和的平均值 。例如,我们想测量房间的温度,不幸的是我们的温度计不够精确。因此,有必要测量5次以获得一组数据[x1,x2,x3,x4,x5]。假设温度的实际值是x,数据和实际值之间的误差e是x-Xi ,那么均方误差MSE= 一般来说,均方误差是数据序列和平均值之间的关系,而均方误差是数据序列和实际值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只需要了解实际值和平均值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踏上健康之路说课稿苏教版

1 / 5 《踏上健康之路》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踏上健康之路》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是以“怎样做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这一问题来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生长发育关键时期应注意的卫生问题,以促进健康成长,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科学赋予新的健康理念,健康已不单是身体没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还应是身体的,心理的以及对社会适应的良好状况。儿童、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懂得一些常见病的预防保健知识,对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乃至全民族的素质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了对自己生长发育情况的正确认识以后,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话题便是自然而然的了。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是通过调查、统计、制图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生长发育的情况,再通过分析、比较、评价来科学的认识健康成长的意义。通过讨论活动,明确要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从现在该如何做起,自觉的爱护自己的身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本课教学设计学习的主要理念,本课也是本单元中做后一课,更是起着引导和总结的作用,要让其发挥出健康的重要性的效果。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自身的生长发育情况。 难点: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指导自己的生活。 四、说学情 以学生的自主讨论为探究的主要方式,以教师的适时的点拨、指导为主要的辅导形式,以交流、评价研究成果为教学活动的总结,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2 / 5 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最终教学的落脚点是“怎样做才能有个健康的身体?”,教材从个人卫生、营养及膳食卫生、体育锻炼,睡眠情况、电脑使用和科学用脑几个方面向学生做了相关的介绍,为了更有效的发挥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课前可以以分组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好全班同学的身高,课上就可以重点进行统计图标的绘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去观察、去分析、去发现,提高全体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求知欲得到充分的激发,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观察能力是极强的,不仅发现了这一年龄段学生身高的发布情况,更难得的是,连男、女生之间细微的身高差别都没逃过他们的慧眼。

(八年级数学教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1、知识目标: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个人二度备课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甲命中环数7 8 8 8 9 乙命中环数10 6 10 6 8 ①请分别算出甲、乙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 ②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 ③ 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若你是教练,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各小组讨论) 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 请根据统计图,思考问题: ①、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7-8)+(8-8)+(8-8)+(8-8)+(9-8) =0;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和:(10-8)+(6-8)+(10-8)+(6-8)+(8-8) =0) ②、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甲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7-8)2+(8-8) 2+(8-8) 2+(8-8) 2+(9-8) 2=2;乙射击成绩与平均成绩的偏差的平方和:(10-8) 2+(6-8) 2+(10-8) 2+(6-8) 2+(8-8) 2 =16)

如何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如何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 随机变量X的方差为: ,方差的平方根称为标准差,它描述随机变量取值与其数学期望值的离散程度,描述随机变量稳定与波动,集中与分散的状况。标准差大,则随机变量不稳定,取值分散,预期数学期望值的偏离差大,在量纲上它与数学期望一致。 在实际问题中,若两个随机变量X,Y,且E(X),E(Y)或比较接近时,我们常用来比较这两个随机变量。方差值大的,则表明该随机变量的取值较为离散,反之则表明他较为集中。同样,标准差的值较大,则表明该随机变量的取值预期期望值的偏差较大,反之,则表明此偏差较小。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有何区别和联系? 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E(X)描述的是随机变量X的平均值,而方差刻画的是随机变量X与数学期望的平均离散程度。方差大,则随机变量X与数学期望的平均离散程度大,随机变量X 取值在数学期望附近分散;方差小,则随机变量X与数学期望的平均离散程度小,随机变量X取值在数学期望附近集中。 方差是用数学期望来定义的,方差是随机变量X函数的数学期望,所以,由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的计算公式我们得到: 若X为离散型,则有(2.3) 若X为连续型,则有(2.4)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用来计算方差。由此可以得到:随机变量X与数学期望不存在,则方差一定不存在。 若随机变量X与数学期望存在,方差也可能不存在。 切比雪夫不等式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应用? 切比雪夫不等式有两种等价形式的表达形式:或。它反映了随机变量在数学期望的邻域的概率不小于。如果随机变量的分布不知道,只要知道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我们就可以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概率。 它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已知数学期望和方差,我们就可以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估计在数学期望的邻域的概率。 已知数学期望和方差,对确定的概率,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求出,从而得到所需估计区间的长度。 对n重贝努力试验,利用切比雪夫不等式可以确定试验次数。 它是推导大数定律和其他定理的依据。 解题的具体步骤: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恰当的随机变量X,求出数学期望E(X)与D(X); 其次,确定的值, 最后,由切比雪夫不等式进行计算和证明。 注:(一)相关系数的含义 1.相关系数刻画随机变量X和Y之间的什么关系? (1)相关系数也常称为“线性相关系数”。这是因为,实际相关系数并不是刻画了随机变量X和Y之间的“一般”关系的程度,而只是“线性”关系的程度。这种说话的根据之一就在于,当且仅当X和Y有严格的线性关系是才有达到最大值1.可以容易举出例子说明:即使X 和Y有严格的函数关系但非线性关系,不仅不必为1,还可以为0. (2)如果,则解释为:随机变量X和Y之间有一定程度的“线性关系而非严格的线性关系” 2.相关系数刻画了随机变量X和Y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 3. 的值越接近1, Y与X的线性相关程度越高;

标准差教案样本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标准差 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她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3、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4、经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本节教学的难点是方差的几何意义。 情感目标 会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统计的作用,能够辨证地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教学方法 类比探究 教学过程 A、复习回顾 1、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常见来表示样本数据的”中心值”。其中众数 和中位数容易计算,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的影响,但只能表示样本数据中的少量信息;平均数代表了数据更多的信息,但受样本中每个数据的影响,越极端的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当样本数据质量比较差时,使用众数、中位数或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可能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反映样本数据的实际状况,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数字特征用于刻画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 2、何谓一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了这组数据哪方面的特征?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极差反映的是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或变化幅度,也称离散程度,但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

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 , 而对其它非极值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如何做选择 ? 析: 易得甲众数 =乙众数=7, 甲中位数 =乙中位数 =7, 计算可得两平均数亦等为 7。两人射击的众数、 中位数、 平均数都是一样的 , 置疑 : 两人的射击水平没 有什么差异吗 ? 画图分析 : 甲成绩比较分散 ,乙成绩相对集中。看来 , 平均数还难以概括样本的 实际状态 , 因此 , 我们还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来考察这两组数据。 思考 : 什么样的指标能够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 我们能够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 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极差二最大值-最小值。 甲的环数极差 =10-4=6 乙的环数极差 =9-5=4. 极差对极端值非常敏感 , 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样本数据的的波动情况。 但极差只能 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 , 对其它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 , 到底是A 组还是B 组数据更加稳定呢?有必要重新找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更 敏感的指标。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反应一组数据稳定程度的两个量一一标准 差、 方差. C 、 新知讲授 一、 标准差 1、 考察样本数据的分散程度的大小 , 最常见的统计量是标准差。标准差是 样本平均数的一种平均距离 , 一般用 s 表示. 所谓”平均距离” , 其含义可作如下理解 : 假设样本数据是x1, x2,……xn,其中用X 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B 、 问题引入 有两位射击运动员在一次射 击测试中各射靶 甲:787954910 乙:9578768 6 如果你是教练 , 你应当如何对这次射击作出评价 10 次, 每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 74 7 7 ?如果是一次选拔考核 , 你应该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2.2 方差与标准差(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 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4. 经历探索极差、方差的应用过程,体会数据波动中的极差、方差的求法时以及区别,积累统计经验。 学习重、难点 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其求法, 难点:理解方差公式,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的比较、判断。 学习过程 一、情景创设: 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 ,质检部门从A 、B 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 ): A 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 B 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 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 (1) 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极差。 (2) 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探索活动 通过计算发现极差只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值之间的大小情况,而对其他数据的波动情况不敏感。让我们一起来做下列的数学活动 算一算 把所有差相加,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 想一想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新知讲授: 讲授新知: (一)方差 定义:设有n 个数据n x x x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2221)()(x x x x --,,…,,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1222212x x x x x x n x n -++-+-=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variance ),记作2s 。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 越不稳定 归纳:(1)研究离散程度可用2S (2)方差应用更广泛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3)方差主要应用在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

《方差与标准差》说课稿

4.4方差和标准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后出现的新统计量,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课本从射击比赛的成绩引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判断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形象直观,这样提出方差的概念就比较自然。课本在本节和4.5节(包括相应的作业题)都安排了有关方差的计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掌握算理和算法。本节的“探究活动”隐含着一种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这种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方差的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3.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4、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小组学习,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联系紧密的. 2.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体验数学活动是充满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情分析 方差公式: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水平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

方差、标准差、均方差、均方误差的区别及意义

一、百度百科上方差是这样定义的: (variance)是在概率论和统计方差衡量随机变量或一组数据时离散程度的度量。概率论中方差用来度量随机变量和其数学期望(即均值)之间的偏离程度。统计中的方差(样本方差)是各个数据分别与其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在许多实际问题中,研究方差即偏离程度有着重要意义。 看这么一段文字可能有些绕,那就先从公式入手, 对于一组随机变量或者统计数据,其期望值我们由E(X)表示,即随机变量或统计数据的均值, 然后对各个数据与均值的差的平方求和,最后对它们再求期望值就得到了方差公式。 这个公式描述了随机变量或统计数据与均值的偏离程度。 二、方差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就比较简单了

根号里的内容就是我们刚提到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有了方差来描述变量与均值的偏离程度,那又搞出来个标准差干什么呢 发现没有,方差与我们要处理的数据的量纲是不一致的,虽然能很好的描述数据与均值的偏离程度,但是处理结果是不符合我们的直观思维的。 举个例子:一个班级里有60个学生,平均成绩是70分,标准差是9,方差是81,成绩服从正态分布,那么我们通过方差不能直观的确定班级学生与均值到底偏离了多少分,通过标准差我们就很直观的得到学生成绩分布在[61,79]范围的概率为,即约等于下图中的%*2 三、均方差、均方误差又是什么

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但不同于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均方误差是各数据偏离真实值的距离平方和的平均数,也即误差平方和的平均数,计算公式形式上接近方差,它的开方叫均方根误差,均方根误差才和标准差形式上接近),标准差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从上面定义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均方差就是标准差,标准差就是均方差 2、均方误差不同于均方误差 3、均方误差是各数据偏离真实值的距离平方和的平均数 举个例子:我们要测量房间里的温度,很遗憾我们的温度计精度不高,所以就需要测量5次,得到一组数据[x1,x2,x3,x4,x5],假设温度的真实值是x,数据与真实值的误差 e=x-xi 那么均方误差MSE= 总的来说,均方差是数据序列与均值的关系,而均方误差是数据序列与真实值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只需要搞清楚真实值和均值之间的关系就行了。

(完整版)方差和标准差教案

方差和标准差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主要内容是方差和标准差。是在学习了如何抽样与抽样调查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和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后的另一种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节课是七年纪上册“数据与图表”内容的延续,用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特征和变化,在日常生活和实际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注意力水平不高,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在知识上,我们已经接触过统计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公式的产生过程。 2、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3、能通过实例学会用样本方差分析总体方差,用方差公式来分析数据离散程度。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合作交流,以面对面的互动形式,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感受集体的力量。 2、以具体的例子出发,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来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及其运用。 难点: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及运用。方差是各变量值相对于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教学方法 采用情景探究、小组合作,实施启发式教学。 教学手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路,采用矛盾冲突教学方法,加以多媒体的使用,充实了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及学生自身的独立思考,探索获得方差的公式和标准差的合理出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谁看过射击实况转播? 相信绝大多数同学都看过,今天老师要让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关射击的问题。

方差和标准差 知识讲解

方差和标准差——知识讲解 责编:杜少波 【学习目标】 1. 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体会它们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2. 知道可以通过样本的方差来推断总体的方差.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3. 能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方差和标准差 1.方差 在一组数据12,,n x x x …,中,设它们的平均数是x ,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222212 )(...)(1 x x x x x x n S n -++-+-= 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要点诠释: (1)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 方差越大,稳定性越差;反之,则稳定性越好. (2)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常数,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不变. (3)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变为原来的k 倍,则所得的一组新数据的方差变为原来的2 k 倍. 2.标准差 一般地,一组数据的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称为这组数据的标准差. 要点诠释: (1)标准差的数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 (2)一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要点二、方差和标准差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方差和标准差都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即波动大小)的指标,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区别:方差是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的方法得到的结果,主要反映整组数据的波动情况,是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离散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每个数据的变化都将影响方差的结果,是一个对整组数据波动情况更敏感的指标. 在实际使用时,往往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方差的单位是原数据单位的平方,而标准差的单位与原数据单位相同. 【典型例题】 类型一、方差和标准差 1. 一组数据-2,-1,0,1,2的方差是( ) A .1 B .2 C .3 D .4

标准差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标准差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摘要:生物统计是运用数学逻辑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数量资料的一门学科。标准差,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但不同于均方误差,均方误差是各数据偏离真实值的距离平方的平均数,也即误差平方和的平均数,计算公式形式上接近方差,它的开方叫均方根误差,均方根误差才和标准差形式上接近),标准差是离均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标准差未必相同。 关键词:概率统计;标准差;成活率;水稻 引言:标准差,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上的测量。标准差定义是总体各单位标准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

的平方根。它反映组内个体间的离散程度。测量到分布程度的结果,原则上具有两种性质: 为非负数值,与测量资料具有相同单位。一个总量的标准差或一个随机变量的标准差,及一个子集合样品数的标准差之间,有所差别。 标准计算公式: 假设有一组数值X1,X2,X3,......XN(皆为实数),其平均值为μ, 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为 。 简单来说,标准差是一组数据平均值分散程度的一种度量。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例如,两组数的集合 {0,5,9,14} 和 {5,6,8,9} 其平均值都是7 ,但第二个集合具有较小的标准差。 标准差可以当作不确定性的一种测量。例如在物理科学中,做重复性测量时,测量数值集合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测量的精确度。当要决定测量值是否符合预测值,测量值的标准差占有决定性重要角色:如果测量平均值与预测值相差太远(同时与标准差数值做比较),则认为测量值与预测值互相矛盾。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测量值都落在一定数值范围之外,可以合理推论预测值是否正确。 1.资料整理: 标准差应用于投资上,可作为量度回报稳定性的指标。标准差数值越大,代表回报远离过去平均数值,回报较不稳定故风险越高。相反,标准差数值越小,代表回报较为稳定,风险亦较小。 例如,A、B两组各有6位学生测试疏导的成活率,A组的成活率为95、85、75、65、55、45,B组的成活率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但A组的标准差为18.71分,B组的标准差为2.37分(此数据是在R统计软件中运行获得),说明A组学生测得的水稻成活率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测得的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如是总体(即估算总体方差),根号内除以n(对应excel函数:STDEVP); 如是抽样(即估算样本方差),根号内除以(n-1)(对应excel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数据的波动》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现我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方差 — 标准差

方差(Variance) [编辑] 什么是方差 方差和标准差是测度数据变异程度的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 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通常以σ2表示。方差的计量单位和量纲不便于从经济意义上进行解释,所以实际统计工作中多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来测度统计数据的差异程度。 标准差又称均方差,一般用σ表示。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也分为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另外,对于总体数据和样本数据,公式略有不同。 [编辑] 方差的计算公式 设总体方差为σ2,对于未经分组整理的原始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分组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为: 方差的平方根即为标准差,其相应的计算公式为: 未分组数据: 分组数据: [编辑]

样本方差和标准差 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在计算上的区别是:总体方差是用数据个数或总频数去除离差平方和,而样本方差则是用样本数据个数或总频数减1去除离差平方和,其中样本数据个数减1即n-1 称为自由度。设样本方差为,根据未分组数据和分组数据计算样本方差的公式分别为: 未分组数据: 分组数据: 未分组数据: 分组数据: 例:考察一台机器的生产能力,利用抽样程序来检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假设搜集的数据如下: 根据该行业通用法则:如果一个样本中的14个数据项的方差大于0.005,则该机器必须关闭待修。问此时的机器是否必须关闭? 解:根据已知数据,计算

因此,该机器工作正常。 方差和标准差也是根据全部数据计算的,它反映了每个数据与其均值相比平均相差的数值,因此它能准确地反映出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和标准差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离散程度测度值。 ?函数VAR假设其参数是样本总体中的一个样本。如果数据为整个样本总体,则应使用函数VARP来计算方差。 ?参数可以是数字或者是包含数字的名称、数组或引用。 ?逻辑值和直接键入到参数列表中代表数字的文本被计算在内。 ?如果参数是一个数组或引用,则只计算其中的数字。数组或引用中的空白单元格、逻辑值、文本或错误值将被忽略。 ?如果参数为错误值或为不能转换为数字的文本,将会导致错误。 ?如果要使计算包含引用中的逻辑值和代表数字的文本,请使用VARA 函数。 ?函数VAR 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 为样本平均值AVERAGE(number1,number2,…),n 为样本大小。 示例 假设有10 件工具在制造过程中是由同一台机器制造出来的,并取样为随机样本进行抗断强度检验。 如果将示例复制到一个空白工作表中,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该示例。 STDEV(number1,number2,...) Number1,number2,...为对应于总体样本的 1 到255 个参数。也可以不使用这种用逗号分隔参数的形式,而用单个数组或对数组的引用。 注解 ?函数STDEV 假设其参数是总体中的样本。如果数据代表全部样本总体,则应该使用函数STDEVP来计算标准偏差。 ?此处标准偏差的计算使用“n-1”方法。

数学:26.3《方差和标准差》教案(冀教版八年级下)

数学:26.3《方差和标准差》教案(冀教版八年级下) 〖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他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 ◆3、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4、通过实际情景,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甲、乙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如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甲命中环数7 8 8 8 9 乙命中环数10 6 10 6 8 ①请分别算出甲、乙两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 ②请根据这两名射击手的成绩在图中画出折线图; 二、合作交流,感知问题 请根据统计图,思考问题: ①、甲、乙两名射击手他们每次射击成绩与他们的平均成绩比较,哪一个偏离程度较低? ②、射击成绩偏离平均数的程度与数据的离散程度与折线的波动情况有怎样的联系? ③、用怎样的特征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④、是否可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⑤、数据的偏离程度还与什么有关?要比较两组样本容量不相同的数据的偏离平均数的程度,应如何比较? 三、概括总结,得出概念 1、 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得出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用方差来判断 数据的稳定性。 2、 方差的单位和数据的单位不统一,引出标准差的概念。 (注意:在比较两组数据特征时,应取相同的样本容量,计算过程可借助计数器) 现要挑选一名射击手参加比赛,你认为挑选哪一位比较适宜?为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作出结论) 四、应用概念,巩固新知 1. 已知某样本的方差是4,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 2. 已知一个样本1,3,2,X ,5,其平均数是3,则这个样本的标准差是 。 3. 甲、乙两名战士在射击训练中,打靶的次数相同,且中环的平均数X 甲=X 乙,如果甲的射击成绩比较稳 定,那么方差的大小关系是S 2甲 S 2乙 4. 已知一个样本的方差是S=5 1,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是 ,样本的容量是 。 5、八年级(5)班要从黎明和张军两位侯选人中选出一人去参加学科竞赛,他们在平时的5次测试中成绩如下(单位:分) 黎明: 652 653 654 652 654 张军: 667 662 653 640 643 如果你是班主任,在收集了上述数据后,你将利用哪些统计的知识来决定这一个名额?(解题步骤:先求平均数,再求方差,然后判断得出结论) 五、巩固练习,反馈信息 1、课本“课内练习”第1题和第2题。 2、课本“作业题”第3题。 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 ( 1 ) 10 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 (1 )请填写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