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绪论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

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

三个基本步骤: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

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

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

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

③形成假设

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⑤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

⑥解释研究结论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真实,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时间多,得所材料难以量化,被观察者难以接受和反感

调查法

优点:

缺点:

第一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1、人性假设的 4 种基本观点

“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2、X 理论

①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

②多数人胸无大志,不负责任,甘愿受人指挥和领导 ③多数人无目标,需强制、惩罚迫使努力工作

④多数人工作是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励 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 3、Y 理论

①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②外部控制和惩罚不能促使人们努力工作 ③一般人能够承担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⑤员工会自愿将自身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一起 ⑥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4、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①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②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④刺激影响行为

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 ②自主性 ③社会性 ④连续性 ⑤持久性 ⑥可塑性 7、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 8、个体行为规律

9、认识过程

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映过程。

10、情感过程

是个体通过情感过程对客观事物在感性上的反映, 通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展示出来 11、意志活动的特点

①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②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③一系列随意活动

12、意志的表现

坚毅性、果断性、自制性 13、个性心理的含义

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是一般由当时的特定情况所引起,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②情感:是指与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相联系的内容心体验

15、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认识过程 (认知阶段、知识阶段)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第 2 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1、需要与动机的概念

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的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4、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①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

②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③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导致动机的产生。

④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需要对象的确认和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①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③一种行为可以由多种动机引发

④合理的动机可能引发不合理的或错误的行为

⑤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⑥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5、价值观的含义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6、价值观的作用

①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指标。

②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对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③价值观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

④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7、态度的概念

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8、态度的构成

三种成分:知觉成分,情感成为,行为意向成分9、态度的功能

①调整功能,②自我保护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

④知识功能

10、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

11、价值观的作用

12、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①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②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③态度影响忍耐力

13、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①挑战性的工作②公平的报酬

③支持性的工作环境④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14、知觉的内涵、特征、分类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15、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知觉: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6、知觉过程

一般划分 5 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及反应

17、知觉的影响因素

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①兴趣和爱好②需要和动机

③知识和经验④个性特征

18、个性的概念和特征

个性: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个性特征:①差异性②倾向性③稳定性

④整体性⑤社会性

19、气质的定义和类型

气质:是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

20、能力的概念和类型

能力: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1、性格的定义和类型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类型:

(1))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理智型②情绪型③意志型

(2))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外倾型②内倾型

(3))依据个体独立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独立型②顺从型

(4))五种性格特征

①外向与内向②情绪适应性③易相处性④谨慎程度⑤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

22、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素质②社会实践③个性因素

23、性格的培养

①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②培养坚强的意志

③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24、组织承诺的概念

也叫“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是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25、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

26、组织承诺的三因素

三因素: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27、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

①建立高情感承诺,会带来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及更高的绩效。

①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对员工的付出,组织要适时给予肯定,通过公平的报酬和晋升给予回报。

2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①自愿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体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②使组织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各种生产活动中

③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④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⑤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

⑥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1、群体的概念

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

2、群体的类型

按原则和方式可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

成员关系可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

规模大小可分: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按是不实际存在可分: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按发挥作用可分: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开放程度可分: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3、群体的发展阶段

①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②间断—平衡模型

4、群体外部环境的内容

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业环境5、群体结构变量的内容

内容: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凝聚力

6、群体凝聚力及表现形式?

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

表现行式:①自然凝聚力②工作凝聚力③领导者凝聚力

7、群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法

8、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①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② 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

群体决策的缺点:

①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能随声附和或沉默,导致决策失误。

②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

③消耗时间太多。

④掩盖个人责任。

⑤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9、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压力及作用

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压力:迫使其按群体目标和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作用:支柱作用,评价标准的作用,群体动力的作用,行业导向和矫正作用

10、从众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1、群体互动过程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有两种效应:协同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

1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①价值观②共同的兴趣爱好③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④性格、脾气一致⑤时间、空间相近⑥同年龄、同性别

1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②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③对加强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4、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形成的

②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③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④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

⑤有很强的凝聚力

⑥内部信息传递申通、迅速

⑦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15、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①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②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③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睛雨表

消极作用:

①容易产生抵触情绪②影响工作效率

③容易传播谣言④会产生破坏作用

第四章沟通

1、沟通的含义

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交换信息、思想及情感的过程

2、沟通的功能

①传递信息(外部信息、内部信息)

②推进了解(了解群体目标、了解群体反映的问题、增进彼此关系、控制行为、协调关系、帮助决策)

3、沟通的分类

①按信息沟通渠道可分:

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水平沟通、斜向沟通)非正式沟通(单串型、饶舌型、集合型、随机型)

②按信息传递方式可分: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③按信息沟通媒介可分: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4、沟通的过程

①发讯者,即信息源头

②信息,承载着各种信息的逻辑体

③编码,信息转变成文字、语言、手势等符号

④媒介,即信息传递的载体和通道

⑤译码,将接受的信息转变为接受者可以理解的信息号

⑥收讯者,是一个人或者是组织的群体

⑦反馈,发送者对接受者信息接收情况的一种了解

5、沟通障碍的表现

①空间结构设计②当事人的可信度

③当事人的价值和参照视角

④“共同语言”---行话

⑤过滤⑥选择性知觉⑦语言和情绪

6、有效沟通的特征

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7、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

8、有效沟通的技能

技能:①改善沟通环境②有效反馈③有效授权

④有效训导⑤完善沟通网络

9、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①扁平化的沟通流程(破除部门障碍、进行直接沟通)

②透明化的沟通模式

③互动化的沟通活动④沟通对象个性化

⑤沟通趋于电子化

10、网络对沟通的影响

①沟通方向:破除传统的沟通界限(破除组织边界、简化沟通层级)。

②沟通方式:灵活组合

A\影响灵活沟通的因素(处理能力、信息类型)

B\网络技术为灵活选择沟通方式提供了便利

③沟通网络: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

11、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①没有证实相似之前,应先假定对方与你不同

②强调描述不是解释或者评价

③换位思考,在传递信息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收者的立场上

④假定你的理解正确,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不要想当然

12、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认识文化差异,认同文化差异,融合文化差异

13、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①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找到必要的切入点和共同点

②加强跨文化培训

③海外管理人员本土化

第五章团队

1、团队的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和协作,以便完成组织预定的某项目标的最小单位。

2、团队的特征

①价值观共识化

②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③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④高素质的员工是关键

3、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

①组建期:组建团队有两种可能,一是建立团队为基础的组织,二是在组织中有限的范围内或在完成某些任务时采用团队的形式。

②激荡期:团队经过组建阶段后,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团队内部冲突加剧。A\成员与成员之间激荡,B、成员与环境之间的激荡。

③规范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激荡,团队逐渐走向规范,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4、虚拟团队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

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

③至少有一个成员位于不同的地点、时区或组织

④通过电子媒体沟通和协调

5、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①情绪认同②共生效应③心理相容

④共同的信念⑤参与心理

第六章冲突与冲突管理

1、冲突的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的问题上目标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2、对待冲突的不同观念

①传统观念,②人际关系观念,③相互作用观念

3、冲突的特征

①客观性②主观直觉性③二重性④程度性

4、冲突产生的根源

①杜布林对冲突根源的分析,八种根源。

人的放肆本性、争夺有限资源、价值和利益的冲突、基于本位的冲突、追逐权力、责任不清、引进变革、组织的气氛

②罗宾斯对冲突根源的分析,三大类

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因素

③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两大类

结构因素、个人因素

5、冲突的过程

罗宾斯提出了五个阶段

①阶段 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②阶段 2:认知和人格化

③阶段 3:知为意向

④阶段 4:行为

⑤阶段 5:结果

6、冲突管理的原则

①倡导建设性冲突,避免破坏性冲突,将冲突的水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②对冲突实现全面、系统的管理,而并不是局限于事后对冲突的控制和处理。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冲突。

7、冲突管理的策略

①托马斯二维模式,5 种冲突管理策略

(竞争、回避、妥协、迁就、合作)

②布莱克-莫顿冲突方格理论,5 种不同策略

(回避、缓和、压制、妥协、正视)

8、群体间冲突的预防①加强信息的公开与分享

②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③正确选拔群体成员

④把蛋糕做大

⑤防止本位主义,强调整体观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⑥分清责任和权利

⑦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众文化

1. 冲突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第 7 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1、组织的含义、分类、功能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目标,按照特定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组合。

分类:

①按组织规模分类:小型、中型、大型的组织

②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组织

③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分工关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功能:

①组织有汇聚和放大力量的作用

②高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

③组织能满足人武的某种需求

2、古典组织理论分析

3、近代组织理论分析

4、现代组织理论分析

5、构成组织结构的三要素

复杂化,正式化,集权化

6、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①组织结构设计的古典原则

分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部门化

②组织结构设计的现代原则

开放性原则,动态原则,制约性原则

7、组织结构类型

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

8、机械式结构

以严密的金字塔型组织形成式为代表,具有高度复杂化、正式化、集权化的特点。

9、有机式结构

是复杂化及正式化程度低,资讯网路通畅,允许较多员工参与决策。

10、组织变革的原因

①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②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

11、组织变革的变量

结构,技术,人员,任务12、组织变革的方式

组织导向型变革,人员导向型变革

13、压力的概念

是在动态的环境中,个人面对与其愿望实现密切相关的机遇、规定划要求的不确定性时造成的一种心里负担。

14、组织变革的过程

①“风平浪静”观,组织变革有三个步骤:解冻、变革、再冰结

②“急流险滩”观,管理者面临的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动态的,管理者的工作是不断受到干扰的作。

15、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②习惯

③担心变革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和地位

第八章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以每个组织都有与众不同的组织文化。

2、组织文化的特征

整体性、独特性、继承性、创新性、连续性。

3、组织文化的功能

1、组织文化的积极功能

①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约束功能④激励功

能⑤辐射功能⑥调适能力⑦创新功能

2、组织文化的消极功能

①削弱个体的创造性②变革的障碍③多样化的

障碍④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4、霍夫斯坦德的文化差异理论

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女性度,不确定性避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5、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因素理论

五个因素: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6、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 7S 管理框架

7S 管理模式:策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能,最高目标

7、彼得斯和沃特曼的革新性文化理论

八项特征:侧重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坚持本行为,精兵简政,宽严相济。

8、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

①建立学习型组织

②组织文化更注重提升品牌

③信息技术推动组织文化变革

④更加推崇创新文化

⑤跨文化管理将成为组织文化面临的新课题

第九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1、组织学习的定义和作用

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提升核心竟争力而围绕信息和知识技能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组织不断发展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

作用:

①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②振兴组织的关键在于组织学习

③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有关系

①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

②组织有记忆、认知系统

③组织主动影响个体

3、组织学习的类型

①经验型学习,②适应型学习,③自主型学习,

④预见型学习,⑤行动型学习

4、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扁平化、符合人性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5、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共同愿景,创造性个体,不断学习,扁平结构,自主管理,无边界行为,家庭事为平衡,新角色

6、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

①自工超越②心智模式

③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第十章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1、领导的含义及特点

领导: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集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是一种“行为”,领导是一种“艺术”,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能力”。

特点:

①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领导是一咱特殊的“投入”和“产出”

③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④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2、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3、领导权力

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是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

4、领导与被领导的区别

5、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领导:除管理之外,还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6、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7、领导特性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领导特性理论:是对西方研究领导者素质的成果的统称。

②传统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来源于生理遗传,是先天就有的,且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能成为有交效的领导者。

③现代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在领导实践中形成,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的方式予以造就。

8、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

②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③管理方格理论

9、各领导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10、领导艺术的概念

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

11、领导艺术的特征

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2、领导艺术的原则

①按领导活动的规律办事

②人际平衡

③为人处世必须把握好“度”

13、领导艺术的定位

第十一章激励

1、激励的概念

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2、激励的作用

①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②激励可以发挥潜力

③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

④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⑤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3、激励的影响因素

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方向

4、马斯洛的理需要层次理论

主要内容: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①不同的人对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

②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对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③管理者运用成就需要理论增进成就对人的激励

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即使改善了,也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不能充分激发其积极性,只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

7、费鲁姆的期望理论

人们之所以能够完成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组织目标会帮助人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8、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①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②员工通过对工作的付出比较其所得,通过比较自己的产出投入及比率的差异来做出公平性判断。

③如果员工认为公平,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以几乎同样的水平做出贡献。9、强化理论?在管理中应该如何应用强化理论?

是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0、归因理论

是说明和推论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认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11、各激励理论的优缺点

12、激励的类型

①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②正激励与负激励

③内容激励与外激励

13、激励的原则

①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原则

②引入竞争机制原则

③公平、公正原则

④组织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①②③④⑤⑥⑦

2015年10月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试题及答案解析 - 副本

2015年l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152) 本试卷共3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 A.管理心理学 B. 组织行为学 C. 社会心理学 D.行为科学 2.心理学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中的是 A.工程心理学 B.医学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 3.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A.现场实验 B. 准实验 C.心理测验 D.实验室实验 4.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A.安德鲁 B.凯立希 C.麦克里格 D. 海德 5.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价值观 D.态度 6.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 A.个性 B.能力 C.气质 D. 性格 7.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 A.创造性能力 B.创造性气质 C.创造性动机 D.创造性需要 8. 组织和员工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是 A.事业生涯设计 B.事业生涯开发 C.事业生涯管理 D. 事业生涯选择9.根据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是在 A.第二阶段 B. 第三阶段 C. 第四阶段 D. 第五阶段 10. 群体规范界定了群体成员的行为范围,这是群体规范的 A.导向功能 B. 动力功能 C. 评价功能 D.标准功熊 11.有他人在场会使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是 A.群体促进效应 B. 群体凝聚效应 C.群体协同效应 D.群体互动效应12.在群体中,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A.偶然式 B.流言式 C. 单线式 D. 集束式 13. 最先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是 A.霍曼斯 B.洛克 C.舒兹 D. 塔吉乌里

00152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观察法: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测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心理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情景模拟法: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行为: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情感过程: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 工作满意度: 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2018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D ) A.麦克雷戈 B.梅奥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2.“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C ) A.重视人的因素 B.重视工作内容 C.重视工作环境 D.重视金钱的因素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情感和( C )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4.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 D )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5.在组织中,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是( A ) A.职权结构 B.角色结构 C.群体规模 D.奖惩体系 6.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一是任务角色,二是维护角色,三是( D ) A.文化角色 B.关系角色 C.沟通角色 D.自我中心角色 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 A.经济合同 B.心理契约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绩效反馈是一种( B )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9.当组织规模很大且需要进行分层授权管理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 ) A.链式 B.轮式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况整理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概括) 17、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18、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9、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0、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21、价值观的分类:1)按人员的不同对象来区分。有个人价值观、集体价值观和社会价值 观。2)按有无价值的不同标准来区分。3)按不同行为方式来区分(行为方式可分为:反应性、忠诚型、自我中心型、顺从型、权术型、社交中心型、现实主义型。)4)按经营管理所追求的不同目标来分(最大理论价值观、委托管理价值观、工作生活质量价值观。) 22、价值观在管理中的作用:树立和培育健康的价值观,是促使企业、组织各项事业成功的 保证之一。 23、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4、态度由3种因素构成:1)认知2)情感3)意向 25、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针对性、态度的协调性、态度的稳定性、态度的两 极性、态度的间接性。 26、工作态度的概念:共走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27、工作态度的功能: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 28、组织认同感的概念: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组 织认同的程度,包括三个方面1)对组织目 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 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 29、组织认 同感对组织的作用: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 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认同感 与员工的辞职率成反比关系)2)有组织认同感 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3)有组织认同感的而 员工会坚持支持组织的政策,他们会自觉贯彻执 行这些政策。4)有组织认同感的人能充分发挥 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30、工作参与程度决定于工作的特征。投入工作 能让员工暂时忘记对失业的担心。 31、管理者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 作参与度:1)表明他们真诚地关心着员工 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3) 改善工作,是更多的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的 自主权4)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5)同员工一 起设置目标。 32、个性的概念: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 理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却 别与他人的心理特点,也叫做心理特征。 33、个性的性质:组合性、独特性、稳定性、倾 向性、整体性。 34、个性的结构与内容:个性结构是由个性倾向 性和个性心理特质两大部分所组成。 35、个性倾向性是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决 定一个人行为活动的性质、方向和大小。 36、动机强度的不同,均会直接影响他从事该项 活动的水平。 37、理想可分为:政治理想、工作职业理想、生 活理想、道德理想等。 38、世界观是人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它 对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起着指导和调 节作用。包括: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 39、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 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 和抑制过程。 40、气质差异表现为气质类型及其行为特征的差 异。 41、气质类型的划分及其特性:1)多血质(活 泼型、均衡灵活-善于管理夕阳企业)2)胆 汁质(兴奋型、不均衡不灵活-善于管理逆境企业) 3)粘液质(安静型、均衡或不均衡不灵活-善于 管理顺境企业)4)抑郁质(抑制型、不均衡不 灵活-善于管理照样企业。) 42、能力的概念: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一般总是以工作绩效来 衡量能力的强弱。 43、能力按其适应性,可分为智力、专门能力和 创造力三类。 44、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注意力、 想象力所综合构成的。 45、能力水平可分为4个等级:能力低下、一般 能力、才能、天才。 46、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 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7、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气质是心 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能力则是完成某项活动 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48、性格分类: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混合 型。 49、按心理活动可分为外倾性和内倾型。 50、按思想行为可分为顺从型和独立型。 51、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后天 社会环境因素。 52、社会环境对个性特征起决定性作用。 53、后天因素主要有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因素影 响、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文化传统从多个 方面影响着个性的形成。 54、控制方位论的含义: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 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 55、控制方位论的分类:内因控制论(个人主观 努力和能动性的发挥)和外因控制论(个人 所处客观环境)。 56、控制方位论与工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内因控制论:能充分发挥员工主动能动性、让员 工相信所取得成绩是个人努力的表现,使员工在 今后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主观能动性提 高。外因控制论:使员工暂时的失败和挫折解 释为客观环境所造成并非员工本身主观能动性 不足而造成,以防员工产生消极心理。 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综合各方面的信息 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解客体过程中产 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 种行为。 2、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于人们内在主观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word文字版组织行为学00152自考2017年4月试题及答案

2017年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 试卷 (课程代码 001 52 )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如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1页至3页,共3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按要求填发涂,等在试卷上无效。 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4页至4页,共1页。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上作答,等在试卷上无效。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35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经济人”假设的基础是 D.资本主义 B.现实主义 C.社会主义 A.享乐主义 2.人的行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D.倾向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A.整体性 3.引发行为最直接的原因是 D.情感 C.目标 B.需要 A.动机 4.在个性中起着核心作用的是 D.情绪 C.性格 A.气质 B.能力 S.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发展变化情况的模型是 3.群体发展六阶段模型 A.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型 b.间断平衡模型 C.塔克曼模型 6.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位置的是 D.奖想结构 C.群体结构 B.职权结构 A.人事结构 7.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 D.刻板印象 C.社会促进效应

A.社会惰化 8.最有效的群体规模是 b.9人或11人 C.7人或9人 B.5人或7人 A.3人或5人 DO1.OO12组织行为学试卷第1页《共4页) 9. 在非正式沟通网络中传播效应最高的是 A.单串型 C.集合型 B.饶舌型 D.随机型 10.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能有效地解决 A.垂直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B.水平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C.斜向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D.非正式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1l.人们通过语言传达的只是有限的信息,必须要从谈话背景中进行推论和解释。这种背景属于 A.低文化背景 .高文化背景 D.任何背景 B.中文化背景 12.管理者应当接纳冲突,适当控制和利用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A.传统观念 B.相互作用观念 D.经济人观念 C.人际关系观念 13.在正式组织中,按照指挥链和职权关系,上级在运用耶位权力命令和控制下级的活动和行为时所发生的垂直方向的冲突,这是 B.冲突的社会模式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D.冲突的官僚模式 C.冲突的系统模式 14.最早运用科学的方法将组织问题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是 D.权变理论 C.现代组织理论 A.古典组织理论 B.近代组织理论 15.能从本质上反映组织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关系的是 A.组织规模 C.组织类型 D.组织结构 B.组织效率 16.组织文化向组织成员展示的是信念和 C.能力 D.态度 A.情感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测验的信度 答: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晕轮效应 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正式领导 答: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 答: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管理模式 答: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工作态度 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激励机制 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的亚文化 答: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霍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或者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组织 答: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答: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组织文化 答: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决策体制 答: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它涉及决策机构的设置、内部分工、人员职责、人际关系及技术装备配置等。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考点整理

为什么要学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1、更好地理解在组织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提高管理者的人际技能 2、更好地理解群体或团队的动态作用过程 3 4、更好地预测/引导/控制人们的行为,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从而更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 组织冰山 表象:目标、技术、结构、财政来源、技巧和能力 在:沟通模式、态度、群体行为、冲突、解决问题的方式 成功的管理者与有效的管理者 主要管理活动:传统管理、交流与沟通、人力资源、网络活动 有效的管理者: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质量和数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更加注重沟通。 成功的管理者: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更加注重社会交往。 各职务共同需要的鉴别胜任能力的特征 1、个人主动性:成就、主动性、决策能力 2、工作组织能力:影响他人、形成团体意识、群体领导 组织行为学涉及的学科 心理学(个体)、社会学(群体、组织)、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组织行为学中要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个体(传记特点、个性、价值观和态度、能力、知觉动机、个体学习、个体决策) 群体(沟通、其他群体、冲突、权力和政治、群体结构、工作团队、领导、群体决策) 组织(组织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设计、技术、工作流程、选择机制、培训、绩效评估)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方法 Field Study::实地研究 Laboratory studies:实验室实验 Investigate:组织调研 Conversation:访谈 Case Study:案例研究 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心理技术学 霍桑实验 1、霍桑研究者是最先步入工业领域的行为科学家。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2、最重要的贡献是打破了科学管理的界限,对物理性工作环境不是影响工人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使研究者将他们的注目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向对影响工作环境的系列相关因素的分析。 3、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先河,实地考察、访谈,系统地研究问题。 群体动力学 人的行为是个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企业管理者如何有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有启发作用。 社会测量学 人际关系测量是由美国学者莫雷诺( Moreno)提出的,这种方法将人际关系这一定性问题运用社会测量的理论方法加以图表化、定量化,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创举。 CH1个体

4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及答案解释

2018年4月组织行为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卢因 B.托尔曼 C.赫尔 D.华生 2.“社会人”假设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 C 】 A.金钱 B.社会环境 C.良好的人际关系 D.制度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行为意向和【 B 】 A.价值观 B.情感 C.行为 D.环境 4.凯利认为,判断人的行为发生的原因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一贯性和【 D 】 A.差异性 B.行为倾向性 C.整体性 D.共同性 5.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一般有三种角色表现,即: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 B 】. A.领导角色 B.维护角色 C.关系角色 D.沟通角色 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的行为,称为【 C 】 A.协同效应 B.社会惰化 C.从众行为 D.晕轮效应 7.处于不同层级且没有隶属关系的人员之间的沟通,是【 D 】 A.下行沟通 B.上行沟通 C.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8.当一名主管自身的工作量极大且很繁重,急切需要人手进行信息的协调筛选时,最 好的沟通网络是【 C 】 A.链式 B.轮式 C.倒Y式 D.全通道式 9.每个团队的建立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规范期和【 A 】 A.激荡期 8.信任期 c.磨合期 D.衰亡期 10.团队建立和工作的心理机制,首先是使成员【 A 】 A.“属于”这个团队 B.“分享”这个团队 c.“表现”这个团队 D.“参与”这个团队 11.虚拟团队的组织边界特征是【 B 】 A.狭窄型 B.宽泛型 C.有限边界型 D.无边界型 12.冲突的观念有三种类型,即:传统观念、相互作用观念和【 C 】 A.管理观念 B.历史观念 C.人际关系观念 D.权变观念 13.把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冲突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优先事件选择、过程顺序安排而产生的冲突称为【 D 】 A.目标冲突 B.情感冲突 C.认知冲突 D.程序冲突 14.把组织分为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混合性组织,这种分类的方式是【 C 】 A.按组织规模分类 B.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 C.按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分类 D.按社会功能分类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2017年10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52)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 B 】 A.外在激励 B.内在激励 C.荣誉激励 D.目标激励 2.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 B 】 A.原始性内驱力B.继发性内驱力 C.社会性内驱力 D.群体性内驱力 3.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 A 】 A.需要 B.动机 C.目的 D.行为 4.在个性心理中,有“好坏之分”的是【 C 】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情绪 5.在员工一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心理契约 D.价值观 6.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称之为【 B 】 A.社会惰化B.社会促进作用 C.从众 D.刻板印象 7.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正式关系的是【 D 】 A.人事结构 B.奖惩结果 C.群体结构D.职权结构 8.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 A.规范 B.制度C.压力 D.环境 9.当我们自身的工作量大且很繁重,急切需要人进行信息协调筛选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D】 A.链式 B.轮式 C.环式D.倒Y式 10.网络时代最显著的沟通特征是沟通方式的【 A 】 A.扁平化 B.高耸化 C.社会化 D.人性化 11.人们通过自己所说的词语直接传达信息,并不需要考虑谈话的背景。这种背景属于【 A 】 A.低文化背景 B.中文化背景 C.高文化背景 D.任何背景 12.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C 】 A.传统观念 B.人际关系观念 C.相互作用观念 D.经济人观念 13.正式组织内部行使不同职能的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这是【 C 】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9年自考】

工商企业管理【本科】 组织行为学 课程代码:00152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单选、简答]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多选、简答]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单选、多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中人的心里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又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和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多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单选、简答]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泰勒、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法约尔、韦伯等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梅奥“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权变学派:费德勒、豪斯、赫西、布兰查德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单选、简答] [单选]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细分为六个步骤: (1)弄清要研究的问题;(2)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材料;(3)形成假设;(4)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5)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6)解释研究结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单选、简答]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6)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

组织行为学考点归纳

1、研究组织行为学,涉及两个基本问题。第一个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第二个问题涉及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2、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1.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在管理职能的讨论中,人的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计划、组织、控制都必须以对组织人力资源的掌握为前提,理解员工行为的规律性。而激励、领导则更是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 4、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大方面。 5、组织行为:个人、群体、组织 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组织中,前两个单元--组织中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把组织行为学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而进行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理论。 7、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4)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9、在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组织行为学模型中,因变量通常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性、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组织承诺、组织主人翁意识) 10、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X 理论)(二)社会人假设:梅奥(霍桑试验)(三)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阿吉雷斯的“成熟不成熟”理论、麦格雷戈Y理论(四)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 11、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论点: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13、人的行为是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4、需要转变为动机有两个条件:一是需要到一定强度,产生满足需求的愿望;二是需要对象(目标)的确定。 15、价值观体系的由来:一部分是遗传的,其余则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民族文化,家庭教育,教师,朋友等 16、价值观的分类:(一)斯普朗格尔的价值观分类:理性价值观、唯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经济价值观、宗教价值观(二)罗可齐的价值观分类:包括两种价值观类型:一种称为终极价值观,另一种称为工具价值观 17、社会知觉中的若干效应: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对比效应、与我相似效应、严格、宽大与平均倾向、定型效应(定势效应) 18、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如果在对一个人的知觉过程中,某人给我们留下了比较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就将影响到以后我们对他(她)的知觉。反之亦然。即使我们感知的某人表现已经变化了,第一印象形成的影响,也将是缓慢地、滞后地改变的。这种效应告诉我们,在看待别人时,一定要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看人不能先入为主,要有发展的眼光,以第一印象为先导,连续观察感知,反复深入甄别,防止对人的错误判断和错误结论。另一方面,凡是领导者、公关人员、供销人员、做群众工作的管理人员等,一定要注意给自己的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又确实是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的良好基础。19、归因理论: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全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容有哪些?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04)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10) 答: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组织研究的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 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

2019全国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称为 A.华生主义 B.新华生主义 C.群体动力理论 D.强化理论 2.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3.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 B.动机 C.情绪

D.态度 4.工作满意感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 A.动机水平 B.情绪状态 C.态度 D.价值观 5.衡量一个群体的有效性,一是看其任务完成好坏,二是看其 A.效益的大小 B.效率的高低 C.效能的水平 D.成员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6.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这种现象称为 A.社会促进作用 B.从众 C.社会情化 D.协同效应 7.在非正式沟通中,信息发出者有选择性地寻找对象传播信息的沟通类型是 A.单串型 B.饶舌型 C.集合型 D.随机型 8.把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则称为

A.社会规范 B.沟通规则 C.从众 D.价值观 9.团队工作的主旨是授权与 A.激励 B.信任 C.冲突 D.委托 10.团队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组建期、激荡期和 A.稳固期 B.成熟期 C.规范期 D.衰退期 11.破坏性冲突显著的特征是 A.关心胜负 B.关心目标 C.对事不对人 D.促进沟通 12.企业营销部门做出了生产部门无法达到的产品质量承诺而导致的冲突属于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B.冲突的官僚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