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定量研究

最新定量研究
最新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方法论: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论基础;经验:可感知的

社会研究

概念: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物质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特征: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的;研究的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困难: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基本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具体方法技术: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社会研究的过程:确定研究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研究主要阶段:选择问题阶段、研究设计阶段、研究的实施阶段、资料分析阶段、得出结果阶段。

理论

概念: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层次:宏观(一般性)理论:往往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中观(中层)理论: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微观理论:一组

陈述若干概念之间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其特征:由一组命题组成;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其中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

优劣标准:解释范围越广泛(反映理论影响面或概括范围)、解释越精准(反映理论效果或精确程度)、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好(反映理论效率或节俭性)。

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概念定义:对现象的一种抽象,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功能:提供一种观察或勾画那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方式;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思想的网络,将各个单个的研究成果相互连接并是不同时期经验得以组织和再组织。

变量定义: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的概念。分类: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因其他变量变化而导致自身变化的变量);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具无法直接观察特征)。命题与假设:命题(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假设(一种有关变量间的尝试性陈述)。来源:常识、个人预感或猜测、现有调查资料、现有理论。陈述方式:条件式陈述(如果A,则B)、差异性陈述(A 不同,B也不/相同)、函数式陈述(A是B的函数,A=f (B))。

科学环(研究的逻辑):美社会学家华莱士《社会学中的科学逻辑》,科学是理论与研究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者有两个入口:首先从观察记录事实入手,通过描述和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事实,形成经验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然后在他们理论基础上作出预测,即对未知事物的假设,再通过观察新的事实

以检验这种预测;首先从理论出发,有理论产生假设,再由假设导致观察,然后由观察形成经验概括,用这种概括支持、反对或建议修改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

研究问题(选题):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比某种社会现象/问题更为具体、集中、明确。研究主题: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比研究问题相对宽泛,更有一般性。选择研究问题过程:常从宽泛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特定经历、各种文献资料。

选题标准:重要性(研究问题所具有意义和价值)、创造性(研究问题应具有某中心的东西、与众不同的地方。常指研究思路、研究角度、研究理论、研究对象、采用方法、研究内容方面)、可行性(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合适性(所选择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兴趣、与研究问题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的熟悉程度、研究对象之间相似性程度、所具有的各种资源、条件与该问题的要求向符合程度等)。

明确化: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与明确的陈述,以达到最初头脑中比较函数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方法: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的陈述研究的问题(好的问题陈述特征:所陈述问题必须在陈述者能力范围之内、既不能太宽泛,又不能太微不足道。考虑:问题陈述必须清楚明白;除了单纯的描述研究,问题陈述必须至少包括两个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

文献回顾(考察/评论):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项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

作用: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资料。

过程包括主要工作任务:查找相关的文献、对文献进行选择、实际阅读和分析文献。

来源:相关著作、相关论文、相关的统计资料和档案材料。

如何选择:根据文献相似性、发表的时间、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影响以及是否权威及其研究质量的高低。

探索性研究:一种对所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的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周密、神秘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研究类型。

描述性研究:所关注的焦点通常不在于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分布,而在于回答这种分布是怎样的。

解释性研究: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的类型。

分析单位(研究对象非调查对象):一项社会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也就是研究中将被分析和面对的对象(人或事物)。

类型: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

区群谬误(层次谬误/体系错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简化论(简约论):研究者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时间维度

横向研究(横剖研究):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个时间点并不是指一天一分一秒,而是相对比较短的一段连续的时间】

纵向研究: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类型:趋势研究: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同期群研究(人口特征组或共同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同组研究或追踪研究):对同一组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

测量

概念:根据一定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和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四要素:测量的客体(测量对象)、测量的内容(测量客体某种属性或特征)、测量法则(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数字和符号(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特点:人一方面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方面又作为测量过程的主体,因为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的矛盾;社会测量的内容常识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在自然科学中,由于测量对象相对单一和稳定,因而测量的可重复性强,量化程度比较高,特别是这种测量常可以建立起某种公认的、通用的单位标准。

层次: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定比测量。

指标:表示一个概念或变量的含义的一组可观察到的事物,叫这一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

操作化:把我们无法得到的有关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有关人们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在事实,用代表它们的外在事实来替换,以便于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方法:澄清与界定概念(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决定一个定义)、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的维度、建立测量指标)。

指数:由多个不同的回答所构成的一个简单累加的分数。

量表:一种具有结构强度的符合测量。

区别:每个陈述同等地位、彼此不存在特定顺序结构;项目间存在强度顺序。李克特量表:指数的一种特定形式。贡献:五级答案&分辨力系数:总分最高的25%的人在每一题上平均分—得分最低25%的人在每一题上平均分。绝对值越趋近于0,分辨力越小

信度(可靠性):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类型: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效度(测量的有消毒或准确度):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的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类型:表面效度、准则效度、构造效度。

抽样单位: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

抽样框(抽样范围):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抽样单位的名单。

抽样作用: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抽样方法

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概率抽样的最基本形式;适合总体规模不大同质性强、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机械抽样):把总体的单位进行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