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

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
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

两宋时期的历史特点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北宋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这时恭帝年仅7岁(一说5岁),后周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势,一个由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策划的军事政变计划正在酝酿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

北宋的历史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960年到998年,它包括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这是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阶段,也是加强封建皇权专制统治的阶段。北宋中央与原来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和斗争,是主要矛盾。

在这一阶段,北宋统治者采用“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消灭了北汉,统一的规模基本奠定下来。同时北宋对辽的斗争在高梁河之战和雍熙北代失败后,由进攻改变为相持。宋朝统一的规模基本形成。

由于历史借鉴,中唐以后,武将占据相当大的地盘,拥有重兵,形成藩镇割据,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是极大的威胁。赵匡胤为巩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

①集中军权

集中军权是削弱武将的兵权。961年,“杯酒释兵权”使得大将军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把禁军分而为三,由“三衙”统领,而实际上是由皇帝掌握。北宋设枢密院,枢密使有调动军队权力;而实际领兵作战的将领往往是临时委派,他们又没有调动军队权力,“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朝军队的主于是禁军,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驻京师,另一部分在地方戍守;两部分士兵定期轮换。其结果是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宋朝有一个庞大的军事体系,但武将的权力被削弱了,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战斗力的降低,庞大的兵员又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形成“冗兵”的弊端。

②集中行政权

集中行政权是将辅佐皇帝权利划分为三:宰相、枢密院和三司。军权归枢密院掌握。宰相与枢密使对掌大政,号称“二府”。财权则由三司的长官三司使管理。另设立了审官院、审刑院等。在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这些都有利于皇帝对百官的管理和控制。官僚机构重叠,人浮干事,耗费国帑,形成“冗官”的弊端。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集中财权是于各路设置转运使,将地方上财赋收入,除一小部分留作“诸州度支经费”外,要全部送至京师。中央还派京官去地方上监收。

集中司法权是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但是这导致地方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④发展科举制

完善选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大大扩充了选士的科目和名额,并且参加科举的人不再讲阀阅、门第,适应了品官地主阶级的需要。科举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殿试”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录取权有皇帝直接掌握。同时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大量选拔士人进入统治阶层,适应了庞大官僚体系的要求,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作

用。但这样一个官僚机制,加上滥施恩荫,带来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是统治层的腐朽和财政负担的加重。

宋初的这些措施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它基本上适应了政治经济的变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措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又有消极的一面,宋代的积弱积贫的局面和这些措施有关系。冗官、冗兵以及统治层的腐朽和兼并土地,造成深刻的社会危机。

第二阶段从998年至1085年,它包括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北宋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的危机也在发展。社会危机加深,土地问题的严重;人民的负担很沉重;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并且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赋税之沉重,徭役和差役之多,使得农民难以承受。

宋代的社会矛盾激化,993年王小波在四川起义。同年12月,王小波在江原之战中,身受重伤而牺牲。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帅,继续领导起义军同官兵进行斗争。攻下成都后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爆发。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斗争的浪潮是“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①。宋朝的历史已经处在一个转折处。

因此为了缓和矛盾、解决危机,有各种改革和变法。重要的有仁宗朝的庆历新政,神宗朝的王安石变法。社会变革进入到高潮。在周边地区,北宋与辽的斗争缓和下来,和西夏的矛盾又突出起来。

第三个阶段从1085年至1127年北宋的灭亡,是哲宗、徽宗、钦宗三朝。北宋后期,女真族兴起并建立金国,很快成为北宋的主要敌人。北宋和金的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的矛盾。王安石变法失败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的发展。金人两次南下,北宋灭亡。

南宋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建立了历史上的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金朝和大理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经济发达、古代科技发展、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军事实力较为软弱、政治上较为无能的一个王朝。

南宋是在风雨飘摇中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个偏安江左的朝廷,仍是醉生梦死,对百姓继续进行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南宋统治者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内部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南宋政治相当黑暗,高宗时有秦桧把持朝政,打击、迫害不同意见的人。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政策,贿赂公行。到了宁宗、理宗、度宗,一直到南宋的灭亡,政治异常黑暗。史弥远、丁大全以后又有贾似道,在这些奸相控制下,政出私门,奢侈腐化,卖官鬻爵,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社会的危机更为严重。

同时南宋统治者不断与金求和,1142年,签订《绍兴和议》,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1164年,签订《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两国改为伯侄关系。

在南宋联蒙灭金后,终于在1276年被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主体政权宣告)灭亡。

从经济角度看两宋

宋朝从960年赵匡胤立都东京开始,历经三百多年。中国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耕种土地减少与丝绸之路的阻断,被迫转向以商业经济尤其是远洋贸易为主的商业经济模式,商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并最终取得了商业经济的大繁荣,开始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当时南宋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50%。南宋的时候,最大的城市临安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而此时欧洲还在中世纪黑暗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宋朝的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从科技角度看两宋

两宋时期,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推动之下,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活字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同时还要提及的有沈括以及他的《梦溪笔谈》,贾宪、秦九韶、杨辉等数学家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

从文学角度看两宋

北宋在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较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人,而宋朝的词作品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并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当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北宋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方面中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而南宋时期,南宋理学较为盛世,例如张九成《论语解》、林之奇《尚书全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吕祖谦《左氏博议》等。小说和诗文评由于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较广。比如洪迈的《夷坚志》以鬼神为主。南宋的诗歌成就同样很高,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的尤、杨、范、陆;“天放奇葩角两雄”的陆游和元好。但是词体由于自身性质与诗歌不同,向来被视为小道,所以相对自由一些。被称为“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的辛弃疾便是佼佼者。

综上而言,两宋时期采取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世界历史基本线索-精

世界历史基本线索-精 2020-12-12 【关键字】道路、成就、领域、会议、计划、地方、问题、矛盾、自主、深入、充分、现代、文明、民主、统一、发展、建立、提出、发现、局面、稳定、格局、思想、力量、地位、基础、需要、政策、重点、体系、制度、方式、武装、形成、推行、坚持、指导、宣传、解决、崛起、巩固、促进、改革、实现、推动、实施

一、世界古代史 1、基本线条:+ 世界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⑴原始社会:大约三四百万年前,地球上就出现了最早的人类,是在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地区发现的。 ⑵奴隶社会:以亚非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为典型,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是重点内容。 ⑶封建社会:以欧洲的封建国家和亚洲的封建国家为典型。其中欧洲的封建国家需要弄清两点:①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查理曼帝国分裂而成)、英吉利王国(均由日尔曼人组建)和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的由来。②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亚洲的封建国家弄明白朝鲜、日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主要大事即可。 2、两个综合性的问题: ⑴关于世界三大宗教

⑵、五大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①亚历山大帝国(前四世纪) ②罗马帝国(公元2世纪) ③拜占廷帝国(又称东罗马帝国)(4世纪末) ④阿拉伯帝国(8世纪中叶)

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世纪16中叶) 3、与中国历史相关联的几个问题 ①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 ②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发展的国家 ③日本的大化改新实质上是全盘学习中国唐朝的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文明,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 ④中国是世界上封建制发展最典型最充分的国家。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比欧洲早了将近一千年(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而西欧奴隶制崩溃的标志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封建制最后确立是在9世纪) 二、世界近现代史(世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西欧为典型) 1、基本线索 ⑴14——16世纪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但什么是课改课,什么是传 统课仍然在争论不休。我认为一节好的课改课要具备两个特点:既要反映学科特点,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就历史课而言,新 课改既要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反映新课程理念,不管采用 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模式)。 一、历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1、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本质特点。因为史料教学反映了历史学科的特点。(1)历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存在形式的过去性。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它不能重演,也 无法实验,无法还原,人们只能通过文字、实物、图片、电影 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概括的东西具体化,用语 言的记述将历史知识转化为生活的画面,让学生间接认识或感 知历史。正是由于这样,历史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培养学生 的形象思维有很大的创造空间。历史无法还原,而历史教学又 要尽可能去还原历史,这就必须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史料。(2)中考历史的需要。(3)培养学生史证意识的需要。 史证意识就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多少论据说多少话,没 有论据不说话,一切结论要来源于史料。 史料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史料要进行甄别。历史 教学讲究的是求真,真实的史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虚假的 史料,只能将学生引入歧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真意识。 二是史料的选择。形式要多样,内容要剪短,文字要浅显,要 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史料。三是史料的使用。要形成证据链,因为孤证不立,也就是要尽可能选择一组史料来说明一个 问题。要先有史料,引到学生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形成认识,感悟历史,而不能先给出观点,然后拿史料去证明观点。四是 虚拟试料。要符合当时、当地、当人的历史情境。 2、历史教学必须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是历史学的又一特点。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观与客观、 内因与外因、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天文 1、五星:太白(金星)、岁星(木星)、辰星(水星)、荧惑(火星)、镇星(土星) 2、古人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将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飞廉、雨师屏翳、云师丰隆、日御羲和、月御望舒 3、七政(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 4、五纬:金、木、水、火、土 ①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其光色银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②木星:古曰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 ③水星:一名辰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 ④火星:古名荧惑,指恒星中的大火(心宿) ⑤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5、二十八星宿: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分别是: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6、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7、有关天象的词: “月离于毕”:月亮附丽于毕宿 “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太白食昴”:金星遮蔽住昴宿 8、参商:指参宿和心宿,后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为参辰或参商。又因参宿居于西方,心宿居于东方,出没两不相见,所以后世把亲朋久别不能重逢也比喻为参商 9、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10、北斗: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前四组成斗身,古曰魁;后三组成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世界史线索

世界史线索 一、古代史(距今三四百万年前一 14、15世纪) 罗马帝国的征服 J 和平交往:可拉伯人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贡献 L 马可?波罗来华 I 文明成就:「古老而神秘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 三大宗教 I 文学、戏剧、科学、建筑 注:1、古代史上地跨三洲大帝国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与我国汉朝相并立的大国古代有罗马帝国,与我国唐朝并立的大国有拜占廷帝国、阿拉伯帝国。 3、古代三大宗教都源于亚洲。 二、近代史(14、15世纪一一战)(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资本主义发展史 (一)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期(14、15世纪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r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科技的转变) I 对外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开始殖民扩张,西葡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三角贸 经济:英国首先工业革命(清朝: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I 对外关系:西欧继续殖民扩张,英、法、荷兴起,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 国英国对印度殖民扩张和掠夺,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荷兰侵略台湾)(清 朝:实行闭关政 策) 1、主要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南方古猿、三大人种、氏族社会 和国家 奴隶社会「亚洲: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代中国) L 欧洲:古希腊、古罗马(共和国、帝国) 封建社会」亚洲:日本、阿拉伯帝国 欧洲:西欧:等级制度、城市重新兴起 东欧:拜占廷(衰落的原因) 2、古代文明与传播发展: 厂两种方式:r 战争与征服:「希波战争 亚历山大东征 r 两个方面的影响 (14—16 世纪) (明朝)< 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后者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总结性科学著作是传统科技,没有完成向近代 1、前资本主义时期 易。(葡萄牙侵占澳门) (明朝郑和下西洋、其目的、规模、结果不同) 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厂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 世纪) 美国独立战争、 「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清朝君主专制) (清朝) 法国大革命 思想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清朝实行八股取士、 “文字狱”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一、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历史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 应树立以下理念: 第一,历史研究性学习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所以该学习的目标应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核心,从而把历史学习的方式由被动接受性转变为主动探究性。 第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理解,并提出自已对历史的理解。 第三、该学习主要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通过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第四,该学习的组织不仅要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且更应该重视学生学习历史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一些与一般历史学习活动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谈不上研究,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维固化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 3.以学生自主为形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是历史研究性学生活动得以真正开展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体验到挫折

6本历史书线索

世界史 学好历史需要掌握哪些历史事实: 概况: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识记) 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分析) 评价:意义、地位和影响(理解)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更加对立、突出 英国宪章运动 1848 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1871年 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 反资本家的剥削的宪章运动 1836-1858

中国史(1) 识记的基本知识:首先了解历史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其次要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三要了解历史朝代更迭的顺序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前221年前202年220年581年建立618年夏朝 商朝西周东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禹汤周武王春秋战国嬴政刘邦三国鼎立589年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世袭制盘庚迁殷分封制(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大运河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商鞅变法文成公主入藏 中国第一个王朝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大一统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青铜时代 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636年 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1276灭南宋废行省设三司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 北宋南宋行省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960年-----1127年----1276年回族的形成戚继光抗倭设置驻藏大臣 辽、西夏、金、蒙古并立设宣政院管西藏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 八股取士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几个政权并立统一疆域广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经济重心南移 尧舜禹夏西周

历史学科一定要讲得透彻

历史学科一定要讲得透彻 李晓风认为,新课程改革一定要强调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是由不重复的单一事件构成,而自然学科的某一现象是永远重复的。不重复的单一性事件、一个叙事性的学科,决定了历史学科不可能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由初始条件就可以推出最后的结论。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学科尤其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学科,可以采取渗透发现式学习,但是历史学科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就不可能发现什么东西。学生什么都不知道,能发现什么?这就是单一事件和叙事性学科的一个特点。 因此,李晓风老师一直强调,历史课一定要讲,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应该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讲课讲到一定程度,再进行一些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这是很有必要的。有质量有层次的活动体现发现性特征,但是绝对不能把讲课免掉了。 “从具体授课的模式上来讲,现在有些课堂不区分学科的特点,一上来就是活动,好像这就是素质教育了,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我觉得历史课是非讲不可的,如果非要确定一个比例的话,历史课堂75%的时间要用来讲课的,然后在剩下的四分之一时间中,如果教师对问题有了充分的把握,可以进行一些有深度有质量的活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对问题有把握这一前提。” “另外,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如果能够讲到让学生目不转睛地在那想事儿,那是最好的效果。你要适时地给学生抛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去琢磨。能不能把课讲到这个程度呢?讲到这个程度的依靠是什么呢?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那些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教育学有一些理论的确不错,但是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去实践,因此当老师必须首先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功底。” 有时候,李晓风也会和老师们进行一些争论。“强调能力,是不是就可以说不要专业知识了?如果真的那么简单的话,何不让中小学的学生就学习一门名字叫…能力课?的功课,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说学科知识不重要,那就不用分学科了,就只讲能力好。但事实却是,能力必须依托于学科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更常见的现状是,教师教学的内容局限于对教材的重复和强化,甚至做不到解释清楚教材中涉及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无论设计怎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教学活动,最后却仍然跳不出教教材的窠臼,真正的素质教育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李晓风认为,高三是历史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最好时期,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老师的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去背书,去做题,而要把知识的体系讲清楚,把关键点讲出来,还要把可以让学生思考争论的地方说出来,有些问题会让学生思考一生。 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认真翻阅一些理论著作的基础上,李晓风写了一些论文探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强调历史学科的叙事性特征和从大量的不可重复的具体事件感知人类社会的演进的思维方式。 也正是因为历史学科与数学和自然科学非常严密的逻辑性、非常明确的重复性规律有很大的区别,他建议历史学科不能像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学科那样进行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三) (五)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四象】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参商】参宿在西,商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实际上农历为阴阳合历)。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宋史历史脉络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 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我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大全 【十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黑龙江、淮河、汉江、湘江、鸭绿江、嘉 陵江 【十大名酒】茅台、五粮液、洋河大曲、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西凤酒、董酒、剑南春 【十大火炉】吐鲁番、重庆、长沙、武汉、南京、福州、成都、合肥、广州、南昌 【五大瑞兽】龙、凤凰、龟、貔貅、麒麟 【十大避暑胜地】贵阳、昆明、承德、哈尔滨、长春、伊春、丽江、吉林、呼伦贝尔、大连 【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菊花、月季、杜鹃、荷花、茶花、桂花、水仙 【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五贡】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WORD格式整理

【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法】规、矩、权、衡、准、绳 【四礼】冠、婚、丧、祭 【五行】金、木、水、火、土 【十大宗教名山】 1、湖北武当山 2、四川峨眉山 3、山西五台山 4、浙江普陀山 5、浙江天台山 6、江西龙虎山 7、安微九华山 8、甘肃崆峒山 WORD格式整理

9、江西三清山 10、山西绵山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诗歌】 1、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WORD格式整理

江苏省苏州太仓市2016-2017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卷资料讲解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初一历史2017.0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右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大运河的开凿 A.大大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B.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有利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贯通从涿郡到广州水上交通 2.“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是 《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评价。能够为这位统治者所用的“英贤”是 A.姚崇、宋璟 B.张骞、魏征 C.房玄龄、杜如晦 D.姚崇、魏征 3. 下列选项中不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的是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C.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4. 唐朝的一位旅游爱好者王某到长安城想购买点旅游纪念品,你可以向他推荐的地方是 A.宫城 B.皇城 C.市 D.坊 5. 关于“鉴真东渡”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事件发生在隋朝 B.鉴真东渡受中央政府的委派 C.东渡共有十次 D.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6.“有容乃大”体现了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说明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三次征辽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统治者注重对外交往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十分发达 8. 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9. 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列关于安史之 乱 爆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皇帝荒废朝政 B.发生严重灾荒 C.社会矛盾尖锐 D.节度使权力膨胀 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 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1.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2. 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 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13. 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 政权订立的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4.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中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④金—阿保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 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加重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进程

高三历史: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素材 旧人教版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主要有三条,即: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与发展;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反抗侵略和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并形成世界体系 14、15世纪,首先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接着,在英国等西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业的发展、利润的驱动,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不但为西欧国家掠取了大量财富,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本,而且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廉价原料和广阔的市场。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重商主义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经济政策,即使是那些实行封建专制统治的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也不得不推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在这个时期,各国一方面鼓励国内发展工场手工业,刺激出口;另一方面,在海外大肆殖民扩张,掠夺财富,赚取丰厚的商业利润。重商主义政策有利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客观上使刚刚兴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受到保护。在对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国逐渐打败所有竞争对手,在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到,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还必须有一个适合自己的思想文化环境,建立自己的政权。于是,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并促进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形成,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冲击。16世纪后半期,尼德兰的资产阶级发动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640年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17、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继续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封建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蒸汽动力得到日益广泛的使用,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工厂制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工业的发展而迅速壮大,对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来说,传统的重商主义不再有保护作用,反而束缚了它的手脚,于是以自由经营、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通过在海外掠夺廉价原材料、推销工业品,拓展了日益广阔的海外市场,逐渐地,世界各地都成为资产阶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到19世纪60-70年代前后,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随着自由经济实力的增长,资产阶级对封建统治秩序发动了更猛烈的冲击,希望取得更多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在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兴起,各地都陆续发生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站稳了脚跟。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电气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又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电气、汽车、石油等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由于这些新兴工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利润、大规模等许多特点,一方面它给资本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庞大的规模,促使资产阶级通过联合、兼并走向垄断经营,以便获得更多的资金,并有利于规模管理,由此,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垄断阶段。同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并开始瓜分世界。

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没能掌握历史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其实是没有理解历习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成功就是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只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历史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其乐融融。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 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 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

历史学科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 1、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中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学校教育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构成了学校的实际课程。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隐性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就需要创设宽松、自由、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情境。 2、历史课程:狭义的历史课程是指历史学科和历史活动的总和,包括历史教学计划、历史教材、历史教学活动等。广义的历史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提供和重建的人类历史知识和历史经验的总和。 二、论述题 1、什么是“课程”?20世纪70年代以后“课程”这一涵义有何新的发展趋势? “课程(curriculum)”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在1859年首先提出来的,意指“教育内容的系统组 织”。“curriculum”一词的词源是拉丁语currere,是动词“跑”的意思 ,而“curriculum”则是名词“跑道”的意思,更多的是强调静态的“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相比较,currere 一词的原意“跑的过程与经历”则更能体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主要趋势有: (1)从过分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重视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单一强调教材重要性到重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诸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2、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历史教育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1)1950-1952年:初高中开设历史课,内容上实行小循环制。 (2)1953-1957年:加强了教学的计划性,编写出新的历史教科书,重视教学法的研究。内容上实行大循环制。 建国初,历史教学的特点:照搬前苏联教育的制度和经验,重视系统的历史知识的传授,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严格地进行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学水平不高,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3)1956年:开始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历史教学大纲,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恢复小循环制。 (4)1957年至1960年:历史教材更加突出政治性,历史课时减少,小学和高中取消了历史课。 (5)1960年至1965年:历史课程的新的探索时期。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有了新的发展,调整了新教学计划。小学设历史课两年,教古今中外的典型史实;初二学中国古代史,初三学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学世界史,每周2课时。 (6)1966年至1976年文革时期:历史教育完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和规律性遭到全面破坏。 (7)1976年至1986年:中学历史教学开始空前繁荣和活跃。 A.历史教材的编写形式更加活跃。 B.提出了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 C.历史教学研究开始与国际接轨。出现了有关历史教育心理学、历史教育学等课题。 (8)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教材编写方面有了突破性的变化。 A.大一统的教材体制开始转向多轨制,出现了3套不同的课程标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 作文辅导 1207 0018 :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 二、世界近代历史的总体框架 (1)时间:按现行教科书和考试说明的叙述,从16世纪前后(1500年前后)至20世纪初。现行教科书中大致分为两大时期: A、工业革命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思想解放: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初步拓展:必修Ⅱ专题五第一、二课;代议制在英国美国初步确立:必修Ⅰ专题七第一、二课)。 B、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思想解放:自由主义思想开始盛行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代议制的扩展:必修Ⅰ专题七第三课;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2)根本属性: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3)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线,内容特别多);民族主义(民族解放)发展史(如北美独立战争必修Ⅰ专题七第二课,选修4第三单元第二课;中国近代前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必修Ⅰ专题二第一、二课);社会主义发展史(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4)近代社会基本特征: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必修Ⅱ专题五);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王室家族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必修Ⅰ专题七); C、自主命运的公民取代了效忠于人的臣民(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这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历史的主体——人本身。 三、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的框架结构

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由它的内容和社会功能决定的。历史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一)史和论的高度统一性 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它是很早就出现了的。自古以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记载了他们认为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的方法。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所作的记录,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直至马克思、恩格思的时候,才第一次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提示了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循序渐进的一般过程。因此,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去观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所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论和史是高度一致的。 (二)一度性(过去性) 历史课讲授的内容都是过去的事物,具有一度性,不可能再现、重演。历史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研究它,只能凭借历史遗迹、遗物、文物资料和文字记载,因此研究历史应尽可能多地搜集掌握史料。以接近客观实际,求得历史的真实。这种研究的间接性,就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又为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别的学科所不可能具有的优点,例如它对我们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想象力来说,就是极为有益的。(因为在进行对历史现象的想象时,这种想象要尽量符合历史的真实,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想象是不同的。) (三)具体性 历史上出现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事件人物和现象,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们认识事物就是从认识事物的个性或特殊性开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否则,简单化、抽象化,“千人一面”“事物雷同”就无法认识和研究历史。 (四)阶段特征性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演变和历史现象的变化都是依时间推移的,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显现出阶段性。认识和研究历史,就要重视这种时序和过程,把握过程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阶段特征,这样才能从总体上认识和掌握历史事物。 (五)因果性 历史上出现的具体事物看似偶然,实则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原因,有其必然性。研究历史就要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一事件和其他事件的联系。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求得对历史问题较深刻的理解。因果是相对的,某一事件或现象,对于后一事件或现象来说是因,而对于前一事件或现象来说又是果,因果相承循环往复。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因为历史的运动是通过人(人群主体)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既不能陷入机械唯物的宿命论,又不能陷入主观唯心的唯意志论。 (六)借鉴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