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二章 社会工作发展)【圣才出品】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二章 社会工作发展)【圣才出品】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二章 社会工作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

1.简述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如下:

(1)思想背景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应特别指出,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时代背景

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①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②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③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2.简述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答:涉及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英美慈善组织会社、英美的睦

邻组织运动以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内容。

(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①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a.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b.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c.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教区设贫民习艺所,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d.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实行救济,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e.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济贫法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旨在阻止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旧的社会秩序。但由于其基础仍是以承认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利不平等为前提的,统治者履行保障被统治者最低生存条件的责任,但以后者接受其支配为条件。因此,这种救济形式仍没有摆脱“慈善”的性质。

②缺陷:a.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b.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c.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①汉堡制

德国汉堡市1788年实行。它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

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

a.为失业者介绍工作;b.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c.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d.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使贫民不致依赖成习。

②爱尔伯福制

德国爱尔伯福市1852年实行。

其具体内容为:

a.将全市划分为564段,每段约有居民300人。b.每段设赈济员一人,由政府委派地方热心人士担任,为荣誉职。c.赈济员的工作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放赈济款。其二是从事段内贫穷的预防工作。d.全市每14段设一个赈济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领导区内各段赈济员,并由区内14段联合组成一个赈济委员会,由区监察员任主席,每两星期开会一次,讨论有关全区赈济工作。e.全市设立由各区联合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委员九人组成,作为全市最高救济机关,统一管理和支配全市济贫所、医院及院外救济事宜,每两星期开会一次。

(3)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①该会社的基本理论主张是,个人应对其贫穷负责。接受公共救济将损害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与道德观念,致使他们依赖救济为生。因此,该会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其本人的生活,外来力量只在必要时才介入救济。

②实施救济的方法

a.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全市划分为若干区,每区成立一个分支机构,主持救济分配工作。

b.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申请救济案件的总登记,另特设咨询部,供济贫法执行人员、各慈善组织及个别慈善家搜集有关申请救济者的材料,使不少的同时向多个救济机构“求助”的职业乞丐暴露其真面目。

c.各区派人对所有申请案件进行个别详细调查,其涉及的项目包括申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

d.提高救济款物配额,使之能够满足申请人的生活需要。

③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贡献

a.“会社”首创派友好访问员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个别情况的不同,对每一案件分别做出处理。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这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产生。

b.“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①睦邻组织运动,又称社区改良运动。巴涅特建立了汤因比馆,实际上就是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汤因比馆成立后,睦邻组织运动迅速推广,不仅成为英国社会改良运动的一种新潮流,而且引发了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的社区改造运动,其中以美国最为明显。

②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a.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

b.社会工作应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c.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

d.社会工作进行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而且应运用社会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5)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①英国的新济贫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端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并实施新济贫法。新济贫法和17世纪初颁布的旧济贫法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a.认定要求社会救济属于公民的合法权利,国家依法实施救济则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b.认定救济不是单纯的消极行动,而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一的社会救助,第一次通过法律程序颁布并确立下来。

②基尔特与友爱社

作为社会保险直接制度基础之一的保险形式,则是起源于中世纪的基尔特原始人身保险制度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友爱社。

a.基尔特

基尔特统指西欧封建社会城市中手工业者或商人在商品经济相当发展的条件下,为限制竞争、规定生产或业务范围、解决业务困难和保护同行利益等,由同业或相关行业联合组成的同业组织。通过基尔特即行会来共济互助和补偿经济损失的保障制度逐渐在西欧发展起来。在基尔特原始保险制度的基础上,西欧在16世纪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商业人寿保险制度,无疑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和技术方面的基础。

b.友爱社

产生于中世纪的英国友爱社自16世纪开始有了较快的发展。它也是一种人们自愿参加的组织。入社的前提是要缴纳一笔一定数额的互助金。当其成员遭遇疾病、死亡时,可以获得一笔保险补助。

③各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采取社会保险形式而非其他,从根本上说,还在于社会保险是与工业化及市场经济相适宜的一种保障形式。

a.德国:

在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计划中,工人、雇主与国家各自承担相应的义务,从而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制度。

b.英国等欧美国家:

英国保守党政府早在1875年就通过了《公共健康法》,1905年又通过了《失业工人法》。

1908年自由党政府在工党支持下通过了《退休金法》,1909年通过了《劳工介绍法》。191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国民保险法》,包括工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法国、奥地利、丹麦、芬兰、意大利、荷兰、瑞士、瑞典、比利时等西欧、北欧各国也相继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工人社会保障制度。

c.美国和日本:

美国1935年罗斯福政府颁行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典《社会保障法》,据此,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等得以实施。

日本1921年颁布了《健康保险法案》,1927年实施。1939年颁行《船员保险法》,为船员建立了年金保险制度。1942年颁行了《劳动者年金保险法》,建立了劳动者年金保险制度。1947年又分别颁布了《失业保险法案》及《工伤保险法案》,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险项目。

④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a.国家通过制定法案或政策,执行对社会福利的管理,使作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的社会福利行政开始登场。

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也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比较规范的活动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验证、提炼和发展具体的专业方法。

3.什么是“福利国家”?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答:(1)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41年英国大主教威廉·邓普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公民与教徒》中。他创立“福利国家”的概念来取代“权力国家”。福利国家主张通过全面实施社会保障措施以重建家园,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配套题库(社会工作发展)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 1.简述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如下: (1)思想背景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应特别指出,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时代背景 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①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②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③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简述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答:涉及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英美慈善组织会社、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以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内容。 (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①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a.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b.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c.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教区设贫民习艺所,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d.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实行救济,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e.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济贫法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旨在阻止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旧的社会秩序。但由于其基础仍是以承认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利不平等为前提的,统治者履行保障被统治者最低生存条件的责任,但以后者接受其支配为条件。因此,这种救济形式仍没有摆脱“慈善”的性质。 ②缺陷:a.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b.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c.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①汉堡制 德国汉堡市1788年实行。它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 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 a.为失业者介绍工作;b.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c.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篇]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篇]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⑴是一种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运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开展的助人活动。 ⑵是一种专业。 ⑶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⑷是一种制度。 2. xx年,上海市民政局率先与人事局合作,制定了社会工作职业标准,并于该年 11月组织了全 国首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

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它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大众的理想。它的目标在于增进社会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需求和能力,创造一种安康的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同属于政策、理念的层面。广义的社会福利包含着社会保障的内涵,但社会保障有自己独特的指称对象。 社会保障是政府和社会为确保其成员的最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那些因各种原因而面临生活困难的人提供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方案、项目、活动或行动来落实,这种实施过程可以被统称为社会服务。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性。 社会工作以其鲜明的专业性把自己与日常的社会服务相区别。 ? 首先,恢复的职能。恢复的职能是社会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 其次,预防的职能。其典型案例是婚前咨询;防止青少年犯罪。

(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 (2)职业的非赢利性;(6)团队协同工作; (3)社会工作督导;(7)自助与民主参与 ( 4)个人与环境;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 ●德国——汉堡制(1788)、爱尔伯福制(1852) ●英美——慈善组织会社(1869) ●英美——睦邻组织运动(1884)英国——巴涅特“汤恩比馆”(1884) ◆意义:伊丽莎白济贫法的诞生,表明贫民救济已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一些规定和原则至今仍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救助立法的重要依据,因此,伊丽莎白济贫法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概况 2009年以来,我国社会工作得到新发展,制度化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力量和显著特点,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迎来社会政策时代。期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及各部委自身三个层面共计发布了30余项社会工作专业性和相关性政策,其中国务院各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等4个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民政部出台了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和使用的《规划》和《意见》,然后再以各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突破口,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推动了地方性试点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创造了“上下联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机制。 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聚集已经基本上有了雏形。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进行了5次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84126人考试合格成为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有320多所高校设立社会工作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教育,每年培养出1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共有61所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每年可培养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在社工机构组织方面,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有10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民生、民族团结、社区服务、犯罪矫正等领域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社工机构数量和质量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态势。同时国务院《规划》提出,实施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50个国家级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

到2020年,培育发展8万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工机构主要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精神卫生、流动人口、农民工、灾害、信访、拆迁、企业等人群和领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性未能凸显社会工作想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由于社工知识理念尚未普遍,人们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什么的。还有人认为,目前,在社工领域工作的人没有专业知识同样也能干。因此对社工的专业意义产生怀疑。 实际社会工作职业的缺乏。缺乏对口的就业岗位,已有的就业岗位也没有相关的职称序列和职业保障制度。这种“有专业无职业”、“有岗位无职业序列”的状况,极大地刺伤了社工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壮大。 政府扶持不够,科研实务脱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教育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社会工作也需要政府在福利政策、人事制度、就业岗位、财政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校教育工作者、社科院所的理论工作者是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在培养人才、推动社工教育、探索社工理论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普遍存在着实务经验不足的现象。 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不足。当前“社工”一词频频出现在学术期刊、学术著作中。而在大众化的传媒如:报纸、杂志、电视上却沓无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章节题库(第六章 社会工作过程)【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工作过程 一、名词解释 倡导者(中科院2012年研) 答:在一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即当受助者必须采取新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其走出困境时,社会工作者应该向其倡导某种合理行为,并指导他们以使其成功。应该指出的是,这里的倡导不是不顾受助者接受程度的强行推动。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分析范式是什么? 答: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分析范式是内外影响力范式。内外影响力范式将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实务的分析范式。 (1)内外影响力范式的基本假设 内外影响力范式试图解释为什么对相同的处境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行为,协助社会工作者理出其中的头绪。其基本假设是,人(或群体、组织、社区等系统)自身及其环境中生成的各种力量促成了他(他们)用某种方式行事。正是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特定的行为。 (2)内外影响力范式社会功能的发挥 内外影响力范式是一个工具,它帮助社会工作者解释人在环境中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一些原因。内外影响力可以被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充分发挥作用,另一端是不能发挥作用。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增强人们和群体及社区的社会功能。 通用社会工作实务关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把着眼点放在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在不

同社会角色上的表现,可以考察他们功能发挥的程度。对发挥角色功能的威胁是社会工作关注的核心问题,社会工作者分析社会关系,与服务对象一道寻找方法,消除干扰功能发挥的因素,使他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变得更为丰富、更加理想。 (3)内外影响力范式与相关理论的结合 在内外影响力分析范式中,人被看作是发展和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的。生命周期理论使社会工作者可以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的问题,找出影响个人解决问题的内外原因,进而给予协助。 内外影响力范式可以作为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辅助性分析框架,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个人、群体及社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2.什么是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 答:(1)“社会工作者”一词最初出现于1900年,和专业社会工作出现的年代大致相同。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对社会工作者的界定为:“毕业于社会工作学院,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家庭、社区、组织和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的人员。社会工作者帮助人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所需要的资源,促进个体与人们及其环境的互动,促使组织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影响社会政策。” 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对社会工作者的定义是,社会工作者是“受雇于社会服务机构或相关组织,在其雇用契约中明确规定其社会工作者身份,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内履行义务的专业工作者”。 我国学者编著的《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将社会工作者界定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邹冗雍明阔繁冈锈拓笼贼绪伐奔钮脾胀贪鸭而踊间柏铅邹蜗屠联俞嘛钩柯瓢规演咽姥摧仟淤曼拣户黑辟话欣酸赠恶抉噶芽卜疙年向竞右餐盂谈踞扫腥蛙榨黑嘻包挨康承均秩心裔皱迭桩塔漓搀益辱镊莫民刮恶监雌嚷畏逞玛嘴骸茸党受匠泽议釜棉鞋癣摇蜂蹿湿诲者淹罐禁羔诀面摸剥表醉肮第可长椎硬詹甄绎拣园竖乃脯寝参唯手桔忽颖态敖辖被挡铆逐遣厨跟驴肚硫琶婪魄宙掠缘树辰聂棕错篆帕跳棠众银相音嫂兜骏后杭赢泻理豌亢痰踏皑蔷戒灯淋忽脉柳虞睬弊柒乏阀毁非楷方满耪段瘫靶斤惶咖都兹捏椿脓达埋睦态馒囱褐移酸搪项釜憨电县压暴掘贪注疮八州比偏干瓢患攘壬耕津筹冒浮搜----------------------------精品 word 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摘要] 2006 年10 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了要“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为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发展中国社会工作的任务, 应该对社会工作本土化和本土性社会工作进行必要的讨论。 社会工作研究的本土化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总结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念- 伦理- 人类多元化- 理论架构-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 对于反思本土化的大陆社会工作研究和实践有重要意义。 1/ 36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发展简史 所谓社会工作,即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而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我国社会工作不仅包括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社会服务,还包括移风易俗等社会改造方面的工作。 社会工作有什么职能呢?(一)提供专业资料。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首先是向社会公众、社会团体、有关政府部门及其他专业提供社会工作专业的资料。(二)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是给处于困境中的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都会遇到凭自己个人的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三)进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者主要的作用在于对弱势群体给予经常性的照顾,承担着向其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或其他救助工作。(四)建立资源网络。社会工作者通过社会服务机构与制度,对社会资源与机会进行有效的分配,建立资源网络。(五)化解社会纷争。社会工作者可以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社会纷争,帮助处于冲突中的系统达成共识。(六)提供信息与机会。社会工作者提供信息与机会,使社会成员更有效地发挥自身的社会角色并预防问题和困难生活情景的发生。(七)给予意见和建议。社会工作者通过给予意见或建议,防止和纠正人们的越轨行为。(八)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社会工作者可以直接服务于政策制定部门,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九)提供政策依据。社会工作者研究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专业服务水准,并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依据。 社会工作有哪些特征呢?它是一门科学,具有客观性,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它是一门艺术,过程是对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工作需要细致地分析、奇妙地应对问题;社会工作常常面对新的、独特的、特殊的任务。它是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从而保证了职业行为的规范性;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它也是一种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且被社会所认可。 谈了如此多关于社会工作的内容,然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一种职业,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下面介绍下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一)社会,经济背景。1工业革命引起了生产 方式的变化,打破了旧有的保障形式。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作奉行社会化,需要保障的社会化。2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社会问题增多,如人口向城市集中,彼此不认识,导致孤独,失去原有社会支持网路;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失业的威胁;孩子教养;养老问题等。3无产阶级斗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尖锐。 (二)政治背景。1资产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2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使人民的 权力得到一定尊重。3无产阶级政党的觉醒,逐步发挥作用。 (三)思想文化背景。宗教慈善,博爱思想,人道主义思想,乌托邦思想的传播。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而形 成的以应用为主的专门学科。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与福利保障,帮助困难者、不幸者恢复生活能力和信心,调整人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宗旨在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社会工作的目标从抽象的意义讲,是提高人的社会功能,协调、平衡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帮助个人群体认识、解决、减少由于人与环境的潜在不平衡,提供预防措施,使之归于平衡。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专业社会工作是西方社会的产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发端,而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水平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20世纪上半夜专业性质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大学里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师生开始从事社会服务活动,同时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的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救亡图存在中国大地上发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虽然这些活动因为战争等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它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第二,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形成阶段。在30多年计划经济与“单位体制”实行时期,政府通过

其代表者——各种社会组织和单位,并通过国家干部以行政程序与手段向人们提供生存资源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从而形成了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的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第三,80年代中期以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宣传、提倡与初创阶段。1979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在一些大学恢复起来。随着“政企分开”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群众团体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民政等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提高,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要求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1986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大学等学校设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样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开始起步、恢复,与其同时民政等部门对干部进行在职培训,讲授社会工作内容,从而形成了以往的行政性社会工作与专业性社会工作相结合的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各种“适应性”社会问题的出现只能由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内去解决,这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使得社会工作能够快速发展起来,其主要推动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人们依靠亲属群体解决困难的手段日益弱化;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力量在逐渐增加;体制改革带来社会服务的职能回归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某些社会层面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恢复、发展、壮大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十六章 医疗社会工作)【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医疗社会工作 1.试述医疗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其理论基础。 答:(1)医疗社会工作的含义 医疗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狭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在医院围绕医疗过程而展开的社会工作,它包括对病人的心理援助、提升病人的自助能力、帮助病人寻求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等工作。 ②广义的医疗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运用社会工作专门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开发和利用社区、社会资源,协助病人及其家属解决与疾病相关的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增进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对健康的保护。 (2)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①疾病的社会学观:将疾病视为一种偏差是社会学者对疾病的看法,相对于正常的健康状况,疾病就是一种社会偏差。 社会学者对疾病与偏差模拟的原因可以综合归纳如下: a.疾病是不正常的状态,健康一般被认为是常态,而疾病是偏离常态的状况; b.疾病与偏差均为不受欢,迎的情况,需要做矫正治疗; c.偏差受到非我族类的待遇(社会排斥),疾病也是; d.疾病产生偏差行为,病人不管生理或心理有病都无法服从社会行为规范,扮演正规的社会角色(如工作)。 在社会学疾病观影响下,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到,一个人生病的原因、发病的过程及治病的效果均与现代社会复杂的生活有关;因此,社会工作者成为医疗卫生保健团队中的成员之

一,担负着探索疾病中的社会因素、人际关系与心理情绪的任务,成为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桥梁。 ②生活适应模式 a.医疗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知识、技术与医疗卫生机构,以医疗团队一份子身份协助病人及家属排除医疗过程中的障碍,不但使疾病早日痊愈,而且使因疾病而产生的各种态度问题得以解决,进而重新适应社会。因此,医疗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应以生活适应的模式为主,亦即以往强调的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 b.生活适应模式的三个核心概念是:适应、压力和因应。 c.生活适应模式理论认为,一个人生病可称之为压力事件,它往往导致在家庭(病人及家属)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中,产生改变或适应不良,而医疗社会工作就是要协助病人处理因疾病或治疗所引起的各种问题,使病人在生理、心理或社会各方面都能达到最佳的适应,这一努力调适的过程就是因应。 2.什么是疾病的社会学观?它对医疗社会工作的产生有何影响? 答:(1)疾病的社会学观 ①将疾病视为一种偏差是社会学者对疾病的看法,相对于正常的健康状况,疾病就是一种社会偏差。因为: a.疾病最一般的特点是指,对个人希望完成任务和角色的能力的干扰,并非指特别要求他去承诺完成任何特殊的任务、角色、集体性、规范或价值,是减弱个体希望完成任务和角色的能力的一种表现,其对于一个社会系统来说就是一种偏差行为。 b.同时,疾病会损失社会成本,所以社会会对它提高警觉,尽力消弭或减少疾病的发生,而医疗就是社会对应疾病的机构,其功能在于矫治这种偏差。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产生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解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对于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一章我们要从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说起,一方面考察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还要考察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 关于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形成有着不同的观点,但是在学术界,多数人认为社会工作起源于中世纪教会所举办的慈善事业,形成于资本主义时期。 一、社会工作产生的思想萌芽和思想基础 在原始社会,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主要是由当事人自己来解决,各种社会关系也主要靠习俗来进行调节。在这一时期,只有朴素的社会自治性事务,而没有专门的社会工作。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造成了各种社会问题。剥削阶级最初所采取的是压制手段,比如对流浪、乞讨者实施幽禁、鞭打、烙印、切耳、挖鼻等刑罚,或者对社会问题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蔓延泛滥。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人们无法忍受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便起来造反,推翻旧的统治,建立新的王朝。到了后来,虽然也规定了一些解决的办法,但却很少真正实行。劳动人民憧憬着一个各种社会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的社会,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在他们的思想中就反映了劳苦大众的这种愿望。 (一)思想萌芽 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提出了“大同”的思想。《礼记〃礼运》就有这样的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家提出“兼爱”思想,主张“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尚贤下》)。法家则提出了“实利”思想,主张调节贫富悬殊,富民以富国,实行“九惠之教”(参见李P51或资料),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赈困、接绝”等(《管子〃入国》)。道家提出了“无为”思想,反对上“多为”,主张下“有为”(《庄子》),并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乐其俗”(《老子》)为理想社会的内容。 在西方,古希腊宣扬的是“幸福论”,认为幸福是与别人共享而得来的,富人要幸福,要控制穷人,就要为穷人提供财富,使穷人有机会获得幸福。而古罗马提倡的是宗教责任观,他们认为富人为穷人解除痛苦,是教义中所包含的一种责任,要使受救济的穷人不因受到救济而丧失尊严,而富人则因为救济穷人才更加显得尊贵。希伯莱人则认为,人们公平地享有社会物质财富是一种正义的观念。公正就是个人按其功劳获得应有的财富,每个人都应公平地享有社会财富。 以上这些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所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以及各家各派对理想社会憧憬的思想之中,包含和蕴涵着不同动机的慈善事业以及社会工作的思想萌芽。 (二)思想基础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从思想上看,这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以及它所提倡的博爱思想,另外还有资产阶级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直接相关。在前面我们也已经说过,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内容: (1)反对神学,提倡人学【神学→人学】(2)反对神权,提倡人权【神权→人权】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方案详解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方案 (2016年10月湖北文理学院经济与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刘芬老师编)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代码:0131zy 01 课程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总学分、总学时:3学分、54学时 一、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当代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通过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因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它的性能是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调整社会关系,改善社会制度,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含义、职能和特征,分析西方社会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工作历史演进,结合我国近代以来社会工作尤其是改革后社会转型的方向、进程及需求,能解决社会转型期带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获得迅速而健康的发展,服务于人民和促进社会进步。 二、章节教学目标与主要教学内容 绪论 1.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掌握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了解学习本课程教与学的方法,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讲授提纲作大致介绍,推荐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杂志及学习参考网址。 2.主要教学内容 (1)本课程的课程简介 (2)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3)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本课程教与学的方法 (5)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讲授提纲 (6)本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课程推荐学习网址 3.本章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与文献 (1)《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1.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的涵义,明确社会工作的分类,厘清并掌握社会工作相关概念及其辨析,认识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与过程,把握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熟稔社会工作的特性和功能,理解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及现实意义。 2.主要教学内容 (1)社会工作的涵义及其分类 (2)社会工作相关概念及其辨析 (3)社会工作的主体、对象与过程 (4)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5)社会工作的功能 3.本章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与文献 (1)《社会工作概论》,李迎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社会工作概论》,李增禄著,(台湾)巨流图书公司; (3)《社会工作概要》,廖荣利著,台湾三民书局。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 1.本章教学目标 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工作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生成土壤,把握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与发展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对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和社会工作模式的变化有系统的认识,掌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转型期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 2.主要教学内容 (1)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2)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3)社会工作在中国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及问题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农业大国著称的中国在历史上遭遇的灾害几乎囊括了世界所有灾害的种类。为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确定了“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治理”的总方针。提高了对防灾救灾的认识,促进了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系统化发展。但是,我国灾害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在专业人员、资金技术、制度组织,外在的体制机制运行等方面仍有不足。本文从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现状入手,深入研究,对灾害社会工作进行反思与探讨。 关键词:灾害救援,社会工作,文献研究 一.我国灾害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灾害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遭遇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影响了正常生活的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运用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专业方法,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他们脱离危险、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的服务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灾害社会工作是从汶川地震以来才开始了系统化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至70年代 防救结合,以防为主。1950 年,政务院就通过了关于开展群众性的防寒抗旱运动的 决定,指出旱灾是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对于这种逐渐发展而成的灾害要注重防灾的重 大作用,防救结合、预防为主的救灾工作方针从此逐渐形成。 生产自救,厉行节约。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人口多、底子薄,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人民在灾后的生活需求给中央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国内年年有灾,需要救济的人数不断累加,中央的救济预算严重不足,这就造成中央灾后救济的水平较低、救济范围较小的结果,因此中央及各级政府倡导节约度荒,通过降低群众每日的口粮标准、城乡结合、鼓励出售余粮来渡过难关。 中央包揽,主体单一。这一时期中国的救灾工作仍停留在传统体制之上,传统体制强调国家在处理公共事务的领导地位和责任,这种思想在社会和个人责任尚未明确之前会引起个人对国家的强烈依赖。 (二)80年代至90年代 群众互济与国家救济相结合。救灾工作中对于群众互助互济方针的强调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不高,缺乏物质与资金积累的现实,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政府提倡灾民自力更生、避免依赖的救灾精神。在扩展群众互助互济的同时,政府加强对灾后救济工作的领导,不断规范救灾款物的接受、分发、使用、管理的工作,始终坚持救灾款物“专款专用,重点使用”的原则,把政府对灾区的救济工作当做灾区恢复的重中之重。 救灾与扶贫结合。一方面帮助灾害频发的贫困区增强抵抗力,缓解“愈灾愈穷,愈穷愈灾”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对非重灾区进行扶贫能够帮助这些地区脱贫致富,这是增强整个社会抵抗灾害能力的有效方法。 救灾与减灾相结合。1993 年 6 月25 日,江泽民在致中国灾害管理国际会议的贺信中指出:“我国要实现本世纪90 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不能不更加重视减灾工作。我们将继续坚持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把减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继续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增加投入,加强防灾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2000年以来 二十一世纪,中国开始了综合减灾体系建设的历程。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央政府对救灾工作体制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革,从国家包揽到分片包干,再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分级负责制度,反映出政府在救灾领域中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在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

10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主持人语]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机遇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现状,勾画其路线图,唯此中国社会工作才能在不断反思中进入一个健康且富有创造力的发展轨道。为此,我们以 挑战与回应:中国社会工作的新发展 为题,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社会工作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前景。文军阐述了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危机,这是对现实的铺陈,但化 危 为 机 是社会工作的天职,因此挑战的述说并非悲观的论调。田毅鹏聚焦于原子化动向对社会工作的挑战,并寄希望于新公共性的构建,以此来拓展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空间。何雪松则从社会工作知识架构的重建角度提出要从中国本土思想资源中汲取智慧,表达了某种寻求知识自主性的企图。 文 军 收稿日期:2009 04 10 *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项目(04JJ DZ H 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5J A840007)、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S H 002)的系列成果之一。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 * 文 军 摘 要:中国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目前正处于一个黄 金发展期。但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和专业,中国社会工作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 许多困境,充满着许多严峻的挑战。这些挑战是中国在社会工作起步阶段不得不面对的 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晰的认识,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逐步予以解决。 关键词:中国社会工作;困境;挑战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 5833(2009)07 0066 05 作者简介:文 军,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教授、上海社 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双聘研究员 (上海 200241) 如果以职业化、专业化的现代社会工作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全面建立与重新发展的标志,其起步时间也不过是五年多的事情。虽然,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在少数几个高校中设立了 社会工作与管理 等类似社会工作的专业,但社会工作职业化制度建设的步伐直到2000年之后才逐步纳入到政府工作视野中。2003年1月,上海市政府在其当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 中率先明确提出了要 探索建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制度 。同年3月,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发布了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 ,从而揭开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序幕。2004年7月1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实施 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 ,标志着社会工作职业制度在全国的正式建立。近几年来,尤其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做出 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的战略部署之后,中国社会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了,以高校

我国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陆士桢徐选国 【摘要】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社会工作组织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民办社会工作组织相关概念的界定,对国外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理论及其经验的介绍,以及对当前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的梳理,揭示了当前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适合我国国情的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未来发展的策略和发展路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民办社会工作组织现状发展策略 自2003年上海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组织成立以来,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特别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式注册登记的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大约有600余家。既便如此,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总体上仍然呈现规模不大,专业化不足等问题。同时,关于社会工作组织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是社会工作嵌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没有健康发展的社会工作服务组织体系,就不可能有完善的社会工作。因此,就我国大陆地区社会工作组织,特别是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的发展概况进行系统的梳理,揭示当前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呈现出的特征,分析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探索出一条适合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未来发展的路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组织 要论述和厘清我国民办社会工作组织概念、内涵、外延、特征及问题等方面,首先有必要对社会组织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及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 关于社会组织及相关的一系列称谓,如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组织、志愿组织、第三部门等,主要是由国外NGO、NPO等概念引入中国语境之下出现的境遇区别,虽然实质上上述概念所指的内涵基本上一致,即指的是除政府(第一部门)、市场(第二部门)之外的第三部门,因为区别于前二者,因此,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民间性、社会性、志愿性等特征。许多学者认为上述概念不可视为等同,原因可能在于各个概念所强调的特征和方面不一样;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基本等同,只是称谓不同罢了。本文赞成陈洪涛(2008①)的观点,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应使用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来规整当前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观点。他认为,社会组织概念比其他概念更适合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组织的内涵更加广泛,其包括法定的民间组织三大体系,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也包括这之外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及未登记注册的各种草根组织;二是社会组织具有中性特色,更适合于中国文化心理特征,更易于为民众所接受;三是社会组织概念更易于为政府及工作人员所接受,进而 ①陈洪涛:《为什么要用“社会组织”》,载《中国非营利评论》,2008年第1期,第248-251页。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 摘要:社会工作是一类制度化的助人专业与职业, 近几年来,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社 会工作的发展。经过初期对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学习,我们必须探究本土化的社 会工作发展路径,最终构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模式。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路径 社会工作,是一项制度化的以助人为目的的工作,其对于改善社会管理机制以及 完善社会治理方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工作的 发展。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把社会工作者列为 未来急需的六大人才之一;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推进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进程。在这一系列有利政策的推动之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呈现出“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研究也成为了关键性的 课题。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路径,欧美国家是“先有实践,后有教育”的形式,是一种由下而上的路径。而我国则是“先有教育,后有实践”的形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路径。我们可以大体上将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分为两个 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是教育层面的发展。这一阶段 正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转型引起了许多的社会矛盾与各种问题,作 为外来事物的社会工作在处理转型期间的社会矛盾与各种问题时被寄予了非常高 的期望。所以,部分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的教育从业者,有着一种专业理想主义 的色彩。在他们的努力之下,部分大学逐渐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大批社会 工作专业的学生,社会工作教育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这种发展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过于复制和照搬欧美社会工作形式的缺陷。 第二个阶段,从21世纪初到今天,这一时期是职业层面的发展。在政府的强力 推动之下,社会工作逐步从教育层面发展到职业层面,许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开 始创建。许多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开始意识到欧美国家的社会工作理论同中国实 际遇到的问题有不符合的情况,所以,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开始变成更关注的课题。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路径的研究 研究了中国社会工作的两个发展阶段,在此试着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路径。 第一,检查我国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把社会工作发展重点专注到本 土性社会工作发展上来。摆脱前期机械模仿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方式,积极拓展 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与中国实际问题的沟通与交流,消除两者之间“专业与非专业” 的对立性。以中国实际问题为重点发展,吸收并汇集欧美国家已经成熟的社会工 作模式,形成互补,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形式的探究。 第二,把本土化社会工作创建成一门具有专业性以及科学性的理论体系,深挖、 提取和构建其存在的根本,重点包括哲学理论、社会价值、知识体系、伦理到的、角色分配和实务操作等。一般来讲,我们并没有把本土化社会工作看作是一种科 学或者专业,原因在于我们常常忽略归纳其存在的理论基础,造成缺乏体系性和 传递性,最终呈现的是片段化和分散化的特征。综上所述,发展本土化社会工作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归纳其存在的理论基础。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二章 社会工作发展)【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工作发展 1.简述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如下: (1)思想背景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助人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是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的思想来源之一。 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的人道主义强调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和平等权利,对社会工作的出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应特别指出,社会福利观念从“个人责任观”向“社会责任观”的转变,对社会工作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时代背景 工业化、市场经济等在欧美的推进,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这是社会工作产生的基本的时代背景。 ①工业革命导致的社会转型加速了传统社会福利模式的解体。 ②工业化、市场经济导致了社会收入分配愈益两极分化,激烈的竞争使中小企业破产,使工人、农民变成赤贫者,激起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③工业革命、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将以初级关系(血缘、地缘关系等)为主的社会变成了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 2.简述对专业社会工作产生重要影响的西方社会工作实践。 答:涉及伊丽莎白济贫法、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英美慈善组织会社、英美的睦

邻组织运动以及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内容。 (1)英国的伊丽莎白济贫法 ①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a.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b.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c.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教区设贫民习艺所,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d.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实行救济,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e.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济贫法产生于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旨在阻止劳动力的流动和稳定旧的社会秩序。但由于其基础仍是以承认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社会权利不平等为前提的,统治者履行保障被统治者最低生存条件的责任,但以后者接受其支配为条件。因此,这种救济形式仍没有摆脱“慈善”的性质。 ②缺陷:a.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b.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c.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2)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①汉堡制 德国汉堡市1788年实行。它规定在该市设立中央办事处,综理全市救济业务。全市按救济需要设立若干区,每区设监察员一人,赈济员若干人。实施救济的原则是助人自助。 其工作的内容或方式包括: a.为失业者介绍工作;b.将贫苦儿童送往职业学校习艺;c.将患病者送往医院诊治;d.对沿街乞讨者不予施舍,以取缔无业游民,使贫民不致依赖成习。 ②爱尔伯福制 德国爱尔伯福市1852年实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