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人物的反叛语言-评《麦田守望者》的语言特色

反叛人物的反叛语言-评《麦田守望者》的语言特色
反叛人物的反叛语言-评《麦田守望者》的语言特色

反叛人物的反叛语言——

评《麦田守望者》的语言特色塞林格在《麦田守望者》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虚伪成人社会进行反叛的青少年形象。本文目的是详细地分析〈麦田守望者〉的语言特色及其文学作用——如何塑造了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少年形象。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和性格:他的附着语和附着句,粗俗语和污秽语,俚语及语法错误。。

一.附着语和附着句

在句首,句尾任意添加象“等等”,“诸如此类”。“确实是”,“我没开玩笑”这样的附着语句是霍尔顿的一个语言习惯。这个习惯贯穿了全书的始末,成为“霍尔顿式”语言的一个明显的特点。

1.附着语

许多评论家评论过霍尔顿的”and all”, “or something”, “or anything”. 他们认为这些附着语句没有真正的,连贯的语言功能,给人一种表达和思维上的松散感。这些附着语句确实使读者有种松散,随便的感觉。但他们却有助于人物塑造。

霍尔顿随意地添加“and all ”,有时纯粹出于个人习惯,没有任何明确的语言功能。如:

He’s my brother and all. (P.5)

… was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and all. (P.6)

… right in the pocket and all. (P.7)

It was December and all. (P.7)

但有时霍尔顿知道所谈的事涉及到很多,他不愿深谈,他就用“and all”这样的语句一代而过。有时也表现出他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兴趣过多地解释。这也是大多青少年的通病。如:

… how my parents were occupied and all before they had me. (P.5)

… they’re nice and all . (P.5)

… I’m not going to tell you my whole goddama autobiography or anything. (P.5)

这些附着语句有着自己的文学功能,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主人公霍尔顿。霍尔顿是个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少年形象。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物质主义,冷战,麦卡锡主义等等这些因素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青少年不能顺利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他们开始怀疑传统戒律。于是用语言来表达对传统文化,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反抗。霍尔顿的口语化的“and all”, “or something”等附着语一方面表现了他松散的精神世界和思维,另一方面也是他对传统的,正式的英语,文化的一种轻视和反抗。如果都换上正规的表达方式象“and so on”, “etc.”, “and the like”, 那么就体现不出主人公的反叛形象了。如果

去掉这些附着语,句子都变成“He’s my brother.” “…they’re nice.”那么说这些话的应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而不是霍尔顿。所以,霍尔顿这种口语化的语言特点完全是服务于他这个反叛人物形象的。

2.附着句

除了用到附着语,霍尔顿在谈话中还经常用到“It really is.” “It really did.” “ I’m not kidding.” “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等这样的附着句。这样的句子是青年人常说的,但霍尔顿运用的如此频繁,以致于成为他个性化语言的一部分。

这个语言习惯体现了霍尔顿的年龄特点。他16岁,是个青少年。由于代沟等原因,通常成年人不太相信和理解孩子们的话。而且霍尔顿撒谎成性。当他希望得到认可和信任时,他总是加上一句“It really does.” “It really did.” “I’m not kidding.”来强调。逐渐地,变成了他的语言习惯。另外,在霍尔顿的眼里,成人世界是虚伪的,虚假的。他一再强调“It really is.” “I really mean it.”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是想表达他的真诚和坦率。成为一个守望者是他的理想,他想留住人们的真诚,天真和纯洁。反映出他对成人社会的不满和反感。

综上所述,霍尔顿的附着语句成为小说的一大特色,在塑造主人公的反叛,叛逆形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粗俗语和污秽语

当这部小说刚问世时,就因为主人公满口脏话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现在人们改变了对小说及主人公的看法,因为人们能够客观地来分析霍尔顿及其粗俗的语言。霍尔顿的粗俗语有他自己的特点和重要的文学功能。

1.与上帝有关的粗俗语在霍尔顿口中象标点符号一样频繁出现。但霍尔顿常说的通常是相对较弱的形式。象“for God’s sake”, “God”, “god damn it”及“goddam”等等. 如:

“ I shouldn’t even have been smoking, for God’s sake” (P.183)

“ God damn it. I’m old enough to be your lousy father.” (P.28 )

侮辱性比较强的骂人词语通常出自于霍尔顿的同学阿克里和斯特拉德莱塔之口。他们要比霍尔顿堕落得多。霍尔顿只有在感到需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才会用到这些词语。他几乎从未在没有情绪起伏时用“for Chrissake”. Goddam是霍尔顿常用的一个词,来表达他的不满和不高兴。如:

“You goddam moron. ”(P.52)

“Who’s calling me up at this crazy goddam hour?”(P.68)

当霍尔顿的愤怒非常强烈时,他用goddam的次数也随之增多,比如,当他知道同寝的斯特拉德莱塔和他喜欢的女孩子简约会时,他变得非常愤怒,因为他担心简的天真,纯洁遭到玷污。于是在一页里(P.44)他

的goddam骤然增加到七次来表达他的强烈愤恨。

但霍尔顿有时也用这个词来表达他喜爱的感情,如“goddam hunting cap ”或淡然的态度,如“coming in the goddam windows”。有时,霍尔顿只是用他来强调一下他正在说的话,如:

“That’s exactly my goddam point.” (P.137)

“I’m the goddam manager of the fencing team.”(P.7)

所以说,goddam这样的词通常被主人公用来表达他的情感:愤怒甚至喜欢,但有时就成为他语言习惯的一部分,没有具体的含义。

Hell 是霍尔顿词汇中另外一个常见词,和goddam一样,在霍尔顿口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They annoyed the hell out of me (P.104) ”和“She was depressing the hell out of me” (P.139)这样的句子里,很明显,表达的是不满和愤恨。但霍尔顿也用“We had a helluva (= a hell of a ) time” 来表明他和菲比愉快地逛街。Hell通常用于明喻的后半部。在霍尔顿口中,事情既可以“hot as hell ”,也可以“icy as hell ”,“sad as hell ”,“playful as hell ”,“old as hell ”或“charmly as hell ”。这时,hell 已经失去了本意,只表达了“非常”,“很”的意思。

另外两个词Bastard 和sonuvabitch (=son of a bitch)侮辱性比较强,霍尔顿只有在谈到他深恶痛绝的人或事时才用到,尤其谈到“虚伪的人”时或他极度愤怒时。比如,当他知道斯特拉德莱塔和简约会时,霍尔顿一遍又一遍地称斯特拉德莱塔为“a moron sonuvabitch”:

I kept thinking about Jane, and about Stradlater having a date with her (Jane) and all. It made me so nervous .I nearly went crazy. I already told you what a sexy bastard Stradlater was.”(P.38)

然后,发疯的霍尔顿和斯特拉德莱塔打起来,被打倒在地上:“Go on, get offa me, ya crumby bastard” (P.47)“You’re a dirty stupid sonuvabitch of a moron. I told him.” (P.48) “I just lay there on the floor for a while, and kept calling him a moron sonuvabitch. I was so mad, I was practically bowling.” (P.49) 霍尔顿频频用这两个词来表达他对斯特拉德莱塔的极度厌恶和愤怒,以及对简的纯洁,天真的担忧。

以上是霍尔顿口语中主要的粗俗语和污秽语。从对霍尔顿如何运用它们的分析中可看出霍尔顿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少年形象。

首先,这些粗俗语能够体现人物的年龄特点。说骂人话,脏话被有些年轻人认为是时尚,在年轻人中也很普遍。霍尔顿16岁,所以他有说脏话的习惯就不足为怪,符合他的年龄特点。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霍尔顿的这一习惯正表明他具有反叛精神。霍尔顿对他的家庭,学校生活及成人世界很不满。他的家庭物质上富有,但父母既不理解他,也不关心他。他的父亲不能成为他的“精神之父”

和“守望者”。在学校,他也找不到精神保护者。用他自己的话,“他是被一群虚伪的人包围着”“…校长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虚伪的混蛋”(P.18)。他只冲着有钱的父母微笑,握手;学生抽烟,喝酒,谈论性;霍尔顿喜欢的老师,安东尼先生行为个同性恋者。霍尔顿对他的生存环境感到不满和痛恨。他迷茫,痛苦,却找不到出路,方向和生活的希望。他忍受不了这个虚伪的世界,因此,他开始反抗——用粗鲁的语言来发泄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所以,当他非常气愤时,就会频繁使用goddam, sonuvabitch这样的粗俗语。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霍尔顿满口脏话,他并非毫无选择限制地说脏话。通常他只用语气较弱的词语,只有在极度气愤时,才会用到bitch,sonuvabitch 这样侮辱性较强的词。再比如,fuck 这个青少年常用的词从未从霍尔顿口中说出,相反,他每当在墙上看到,都要擦去,以免让小孩子看到。再有,当霍尔顿提及校园生活时,脏话会频繁出现,但当他直接对读者进行叙述时,脏话几乎消失。这都说明霍尔顿并不是一个堕落的青少年。他把污秽语作为武器来发泄他的愤恨,来反抗成人世界的虚伪和黑暗。

总之,这些粗俗语,污秽语符合霍尔顿这个反叛人物形象,只不过,久而久之,这些词语成为他的语言习惯,有时就失去了其反抗的功能,削弱了主人公的反叛形象,但也表明霍尔顿只是个软弱的反抗者。

三.俚语

除了粗俗语,霍尔顿还运用了大量其它非正规的口语词汇。俚语就是其中之一。一位美国评论家曾统计过霍尔顿用了一百多个俚语词语。这些俚语每个都应用的很广。霍尔顿的俚语是丰富多彩的——随意使用,意思繁多,但因此有时缺乏准确性。这是霍尔顿运用俚语的特点。下面,通过对他的主要俚语的分析来看看霍尔顿是如何运用俚语的。

Crap 是霍尔顿的常用词。语意有七种之多。1.愚蠢,如:“all that David Copperfield kind of crap”(P.5) 2. 脏东西, “I spilled some crap all over my grey flannel”(P.9) 3.或“多方面的东西”,如在“I was putting on my galoshes and crap”(P.15)句中。4.有时是用它的本意:动物的粪便,如:“there didn’t look like there was anything in the p ark except dog crap.” 5. 或用它的形容词,“不好的,不愉快的”,“The show was on the crappy side.”(P.82) 6. 霍尔顿还用to be a lot of crap, to show the crap 及to chuck the crap 这样的短语来表达“不真实,谎话”的意思。“And they weren’t just shooting the crap, they all mean it .” (P.42) 7.但霍尔顿还用to shoot the crap 来表达“聊天”的意思,和“谎话”没什么关系,如在“I certainly wouldn’t have minded shooting the crap with old Phoebe for a while ”(P.71)句中。还有其它四,五个短语有着和“to shoot the crap”相近的意思。下面几个例句可明霍尔顿的俚语是很丰富的:

…he interested me while I was shooting the bull.(P.47)

…and I shot the breeze for a while. (P.208)

I didn’t have anything special to do, so I chewed the rag with him while he was shaving.(P.31)

But we chewed the fat for while. That is ,she chewed it. (P.112)

只是一个crap 霍尔顿就用的花样繁多,我们不得不赞叹塞林格在小说语言上所下的功夫。

俚语词语有时它的意思是不确定的,甚至同一个词有着完全相反的意思。有时用作褒义,有时又用它的贬义。这样的词语在霍尔顿口中大量地运用。比如crazy 这个词,他可用在“I can’t stand that stuff. It drives me crazy.”里,意思是“我不喜欢它,使我发疯了”,又可用在“He’s crazy about you. He told me he thinks you’re a gaddam prince.”里,意思是“喜欢极了,痴迷”。同样地,“to be killed”中的kill也有多种意思。在“She killed Allie, too. I mean he (Allie) liked her, too.”句中,是说他妹妹是如此可爱,以致于他弟弟很喜欢她。但在“Then she turned her back on me again. It really killed me.”句中,是说因为女孩对他冷淡,令霍尔顿非常难过。所以说,“”被霍尔顿用来表达情绪——高兴或难过。有时是霍尔顿的夸张表达。读者只有分析它的语境才能领会具体的意义。

这一点在霍尔顿使用“old”一词中更是如此。中国人若称呼某人为“老奶奶”,“老先生”或“老前辈”是为了表示尊敬。但一般说来,在美语或英语名字前加个old是很不礼貌和正式的。霍尔顿却可随意地在他提到的人名前加个“老”字。意义也不尽相同。在霍尔顿眼里,校长是个虚伪的人,他就称他“old Mass”,当然没有尊敬可言;旅馆的电梯看守人粗暴地抢了他的钱,霍尔顿称他“old Maurice ”来表达他的憎恨;霍尔顿的历史老师确实上了年纪,心善但不理解霍尔顿,霍尔顿称他“old Spencer”有同情的成分;而称他疼爱的妹妹为“old Phoebe ”则表示亲密。而在下列用法中,the old nostrils (P.96), my old heart (P.106), my old hunting hat (P.128) her old arm (P.186)等等,就很难归纳出old的确切含义了。它成为霍尔顿的一个习惯,唯一的规律是霍尔顿可以随意地在他前面提到的人或事前加上一个“老”字。

通过对以上几个霍尔顿常用俚语用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霍尔顿的俚语是典型的青少年式的:语意繁多但词语狭窄,具有表现力但缺乏想象力和准确性。

他大量使用俚语本身就是对正规教育,传统文化的一种轻视和对立。再者,他使用这样的词语时,有很大的随意性,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用在哪就用在哪,无视语言的规范和规则,完全是反传统,反文化性的语言。

四.语法错误

霍尔顿在用词上不喜欢遵循语言规律,在语法上更是明知故犯,违反语法规则。

霍尔顿知道有些名词可直接加变成形容词这一规则。因此他自创了许多这样的形容词,象perverty, christmasy, pompy, fisty , snobby-looking, hoodlumy-looking, show-offy, filty-looking 及dumpy-looking 等等。他还随意把名词当作副词用。在“She sings it very Dixieland and whorehouse, and it doesn’t sound at all mushy.(P.121)”句中Dixieland 指美国南部地区的爵士乐,whorehouse 是俚语,指妓院。霍尔顿把这两个名词直接用作副词,想强调那个黑人妇女的歌有爵士乐和黄色小调二者的特点。通常,年轻人这样用词被看作是违反语法规则。

霍尔顿常见的语法错误还有:错用lie和lay; 双重否定表否定(I hardly didn’t even know I was doing it.),完成时态(I’d woke him up.),添词(…like as if all you ever did at Pency was to play polo all the time.),代词的位置(I and this friend of mine, Mal Brossard)。霍尔顿也不在乎指示代词和定冠词的用法:

“Then I thought of calling up this(应是the) guy that went to the Wooton School.”(P.63)

“ I know this guy that’s (应该是whose) grandfather got a ranch in Colorado.” (P.172)

在英语中用“that”代替“who”,“this”或用“that ”代替“the ”是不规范的。

霍尔顿的英语老师告诉他有教养的人是不说“It’s a secret between he and I.”这样的话的,但霍尔顿依然错用人称的主格和宾格形式:

“She’d give Allie or I a push.” (P.73)

“I think I probably woke he and his wife up.” (P.131)

“I used to play tennis with he and Mrs. Antolini quite frequently.”(P.163)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霍尔顿的语法错误是明知故犯。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学校十分重视正规语言的教育。霍尔顿出生在富裕家庭,他父亲送他到著名的私立中学接受正规的,正式的教育,他应该很熟悉语法规则。

另外,英语是霍尔顿最好的课程,也是他唯一通过考试的科目。并且他读过大量的文学作品,象莎士比亚的,哈代的等等。霍尔顿在学校作文写得很出名。他的寝友,比他年龄大,还让他代写作文。所有这些足以说明霍尔顿善长运用语言,他不应该犯这么多的语法错误,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是明知故犯。故意违反学校教育,语言规范,不想受任何条

框约束,这正是他反叛精神的体现。以此来表现他对社会规则,成人世界的不满和轻视。

从对霍尔顿的附着语句,粗俗语,俚语极其语法错误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语言是完全俗语,口语化的。这本身就是对规范语言的一种反叛。再加上他不顾及众多的语言规则,随意添加,删改和创造语句,甚至形成他自己的语言特点,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来发泄对虚伪的社会,对缺乏真诚的成人世界的不满和反抗,所以,他的语言是为塑造反叛人物形象服务的,是反叛人物的反传统语言。若把他所有的这些语言特点都换成标准的,符合语法语言规范的句子,那么霍尔顿就变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模范生”了。但也应指出,霍尔顿只是个消极的反叛者,因为面对强大的社会和环境,霍尔顿改变不了什么,只能是梦想成为一个“守望者”来保护孩子的纯洁和天真不受虚伪环境的同化和污染。用语言来发泄他的愤恨和失望。

总之,《麦田守望者》的语言是反叛人物的反传统语言,语言和人物是相辅相成的。有力地证明了语言是心灵的窗户。也给成人敲了个警钟:是否认真,公正地听取,理解过孩子的话,尤其是“霍尔顿式”的青少年。

参考文献

1.Costello, Donald P., “ The Language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merican Speech. Oct. 1959

2.Heiserman, Arthur & Miller, James E., “ J.D.Salinger: Some Crazy

Cliff”, Western Humanities Review, X 1956

3.Lundquist,James, “ J.D.Salinger”, New York, Frederick Unqar

Publishering Co., 1979

4.Elliott, Emory, “ New Essays o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Press

Syndicate of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1

5.Amur, G.S., “Theme, Structure and Symbol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Indian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1990

6.Hamilton,Ian, “In Search of J.D.Salinger”, Great Britain,1998

7.秦小孟主编:《当代美国文学——概述及作品选读》(上册)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8.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

《飘》中主要人物的爱情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葬花吟》两英译本的比较研究 2 An Archetypal Study of J.D.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the Rye 3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 4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层反讽 5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from a German Functionalist Approach 6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7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词汇学习能力 8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9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10 论中学英语互动教学 11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14 观电影《刮痧》简析中西文化价值冲突 15 从心理学角度试析简爱性格的对立性 16 论英语新闻标题中修辞的汉译 17 浅析《等待戈多》“反戏剧”的艺术特色 18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s 19 汉英禁忌语的对比研究 20 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21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叙事艺术 22 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23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24 广告翻译 25 26 《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27 古诗英译中意象与意境的处理 28 英汉语广告的词汇比较研究 29 视觉文化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30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 31 论《奥兰多》中双性同体观 32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33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34 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及翻译 35 科技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语篇功能的分析 36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37 功能对等理论下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成语翻译研究 38 39 40 论英语广告语中的双关应用及翻译 41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 42 跨文化营销策略研究--以宝洁为例(开题报告+论)

四年级作文:个性化语言描写

四年级作文个性化语言描写 课前阅读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 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一个接过话茬儿:“我倒觉得没那么麻烦,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啰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从文中你能看出先后说话的都是谁吗?厨师的媳妇又是干什么的? 相信聪明的你一定都猜对了。为什么我们能猜到他们的职业呢?正是通过他们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因此,我们要写好人物,必须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努力做到“话到人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怎样才能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吧。 技法展示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能鲜明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闻其声见其人”。 人物的语言描写,不但要求做到个性化,而且还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种语言描写的方法,看看怎样能把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运用得淋漓尽致吧。 1、语言描写要写出人物的性格 语言要有个性,什么人说什么话。 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清】曹雪芹《红楼梦》2、语言描写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除了写“说什么”,还要写“怎么说”。细致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情、动作,可以增强语言描写的感染力。 “你怎么会把‘认真’的‘真’字写错?”语文老师用手指点着马小跳的脑门儿,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在课堂上一再强调,‘真’字里面是三横,千万不要写成两横,可是你还是写成两横了。马小跳,你的耳朵长到哪里去了?” “这里。”马小跳扯着他的耳朵,送过去给语文老师看。办公室里,其他的老师都笑起来,可秦老师没有笑,她得在学生面前保持她的威严。 ——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作者在写老师训斥马小跳时,结合她的动作、神态,把老师的气愤、马小跳的调皮捣蛋表现得非常到位,读起来幽默诙谐,非常生动有趣。 3、充分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6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第六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真理是科学的结晶,阐述真理必须严肃,用语必须质朴、庄重。但质朴并不排斥优美,庄重并不拒绝活泼。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其内容应是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其形式也应是生动活泼的。马克思早在1842年就指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应当产生绚烂夺目的文化。事实上,从马克思到毛泽东,他们的许多著作,文笔生动优美,既有高屋建瓴、气势磅礴的雄劲,又有行云流水、议论风生的韵致,情文并茂,风格独具。我国历代文章大家也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辞达而理举”。为了传播真理使人“敬而爱之”、“信而悦之”,新闻评论也要讲究文采飘逸,通俗形象,从谋篇、立论、设喻、遣词、造句,都要反复斟酌,精心写作。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的文采,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任何一篇新闻评论,要富有文采,首先是它的新闻性,即因事抒感、有的放矢,具有不得不说、非说不可的强烈愿望;同时还要有思想性,要一语中的、一语道破,说出人人心中皆有但笔下所无的东西。 一、叙议结合议论风生 把抽象的东西同具体的东西结合起来,这是诸多名家大师在谈文章的生动性时都很强调的一点。一位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说“要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就要在抽象的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比如可以穿插一些具体人、具体话、具体事,并且要具体到形象化的程度。”这是因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都有具体方面和抽象方面,在评论写作中尽可能夹叙夹议,把抽象的东西和具体的东西相结合,增强评论说服力和生动性。《人民日报》于1981年1月6日在头版显著地位发表的评论员文章《“铁公鸡——一毛不拔”好》,虽然论述的是要发扬勤俭建国精神这样一个老话题,但由于作者不囿于俗套,不搞空洞说教,而是从当年是鸡年入笔,由我国民间流行的“铁公鸡——一毛不拔”这句歇后语加以生发,全文始终借助“铁公鸡”的形象来加强思维的印象。作者在结语中的一段文字是: 总之,大手大脚,把关不严的情况必须改变。不少同志以为我们国家大,多花一点钱,好比在大公鸡身上拔一毛,算不得什么。殊不知,你拔,我拔,他也拔,见毛伸手抢着拔,用不了多久,羽毛丰满的大公鸡也会成为秃鸡的。有些同志自己身上掉根头发都感叹不已,拔根汗毛也怕痛,而对国家身上的毛、公家身上的毛却采取了异常“慷慨大方”的态度。当然,在我们经济战线上,坚持原则、遵守制度者大有人在。他们铁面无私,对国家、集体的财物把关很严,不随便开支一分钱,可以说是“一毛不拔”以利天下,特别是建设银行的许多同志为国家把口子,节约不少投资,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这种夹叙夹议,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阐明事理的点睛之笔,比起那些洋洋大篇的泛泛而论不知要强多少倍,值得学习。 又如,2001年6月7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发表的短论《索菲亚的“厌烦”》,也是一篇熔叙、议于一炉,把抽象的概括同现实中的人与事结合起来的一篇美文。这篇短论把所有议论的事物加以描述和渲染,议论风生,娓娓道来,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教益。 法兰西有个索菲亚高科技园。世界前列,欧洲之最,所以参观洽谈者,近悦远来。而法国人也总是热情接待。然而近年以来,东道主对于中国的参观团,却十分“厌烦”。每有团来,只派一名导游敷衍。既非民族歧视,也非人分九等,什么道理呢?因为那些团队中人,大多外行,没有常识,且心不在焉,一年几十个团队蜂拥而来,呼啸而去,什么下文也没有,“不知为何而来”? 索菲亚的“讨厌”,并非惟一的例子。数年之前,已有报载,巴西伊泰普水电站,气势雄伟,美景无限,也有中国的“参观团”,与电站不沾边的大批官员,来此一游。结果巴西政府只好宣布:来伊泰普参观的中方代表团,一年不得超过4批,且须“与水电有关”,无关之人,概不接待…… “无关之人”,出国“考察”,老外看不'[董,但却是咱们不少地方组团云游的一大特色。无涉科技,可以去索菲亚,不搞水电,可以去伊泰普。“考察”,只是名目,醉翁之意,仅在山水而己,这在国人,已不是什么奥秘,只是洋人尚在雾中。当然科盲、水电盲们,也不是不能出去。“开开眼界”,总比蜗居夜郎要好。然而为数不少的团队,去国万里,又开了什么“眼界”?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芭堤雅的人妖秀,夏威夷的脱衣舞,真可谓满目“春”色入眼。至于赴美“考察”,去拉斯维加斯“来一把”更成一些团队的“例行项目”。游龙戏凤的开销,遍采春光的发票,不少拿来公家报销。已经判了无期的巨贪、阜阳市原市长肖作新案的事发,不就是因为“出国考察”的花账么?肖市长出境六天,某公司全程买单,一迭发票,巨达41万元,才终于引起了检方的“震惊”。然而这样的“发票”,又岂止一个肖作新拿来“报销”? 国门打开,“出去”看看,应是常情之事。但如果暗度陈仓,万里逍遥,岂但是中国老百姓侧目,便是洋人,也要另眼相看,这就叫做“有损国格”,把台坍到了天涯海角。索菲亚的“厌烦”,难道不应当发人深省么? 这篇评论寓理于形,叙事于理,通过一连串经高度概括的典型事例,再辅之以轻松调侃的笔触,把一些人以出国公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 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1、作为议论文语言特点:以概念和判断为主。 在词汇选择上,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用形容词或转喻性的词汇。因为新闻评论主要靠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法。 冗余信息理论 2、作为新闻文本的语言特点; 讲求表达的效率。字词不能生僻;句子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成,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伤口。 新闻评论采用的是逻辑方法,将概念、判断、推理,讲论点、论据‘论证。 杂文思维方式一般为联想,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语言风格 情感化和理智化。 在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但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 1、理性化的语言应该处于全文论证的主线上,情感化的语言则应处于“支线”上,不应“喧宾夺主”。如果相反,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 一篇评论中充满理性的语言,也许会给读者“干枯”的感觉,也增加了阅读的“费力程度”。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否可以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加入这些语言? 参考答案:可以根据情况加入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增加读者的亲切感。但不应该过度,尤其是不应该“以文害意”,削弱表达的准确性。

一、平易近人深入浅出 1.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 这主要是评论作者的写作态度、思想作风问题。一个人的文风和他的思想作风是一致的,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就容易在文章中发号施令;如果把自己和读者的关系看作是平等的,就能用讨论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 2.要了解读者 了解读者的特点和需要,在说理方式上才能有针对性,适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评论作者要时刻想着读者,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论述方式,照顾到他们的理解能力,把评论所讲的道理同他们所熟悉的事和他们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这样写出的评论才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3.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 新闻评论要深入浅出地讲道理,它的语言首先要平易通俗,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其次要新鲜活泼,接近群众,反对各种空话、套话和令人厌恶的八股腔。真正通俗的语言,来自人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富于表现力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二、形象生动爱憎分明 在新闻评论抽象道理的论述中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可以把道理讲得生动活泼,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1.巧喻善比 巧喻善比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由浅显而熟悉的情况了解深刻的思想。通过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把评论写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2.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 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给所要论述事物画像,这种形象描绘的过程,有的就包含了对事物的态度和分析。 3.注意形象的感情色彩 形象是比较容易表现感情的,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新闻评论在借用形象作比喻或直接描绘某种形象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感情色彩,要使形象能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入情入理情理交融 新闻评论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既服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新闻评论中的理和情应当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1.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 评论作者对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并自然地表现在评论的论述中。情理交融的评论,既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又能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感染。 2.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 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情感撰写评论,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说服打动读者,实现新闻评论的传播效果。 3.恰当运用修辞手段 从评论的内容出发,恰当运用修辞手段,使说理和抒情更好地结合,增强评论的感情色彩,以求说理和抒情的统一,增强说服力。 (1)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渲染气氛; (2)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增强节奏感; (3)要有点幽默感。 四、朴素精炼要言不烦

人物性格、形象分类及常用词语

人物性格、形象分类及常用词语 1. 性格类: 善解人意、心细如发、体贴、富有爱心、温柔沉静、心灵手巧、富有情趣、通情达理、纯真质朴、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有主见、有骨气、人穷志不短、自尊自爱、倔强、沉稳果断、开朗自信、真诚善良、友好谦恭、宽容忍让、勤劳朴实、节俭、慈爱宽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彬彬有礼、不拘小节、睿智大气、聪慧通达、幽默风趣、善于变通、隐忍内敛、个性张扬、心直口快、耿直偏激、严厉苛刻、严慈相济向往自由、追求平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珍爱自己、乐于挑战、永不服输、富有智慧、精明强干、大智若愚、足智多谋、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勇敢、目光敏锐、狂放不羁、特立独行、 (反面:胆小怯懦、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固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冷漠自私、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自卑、圆滑世故、尖酸刻薄、利欲熏心、唯利是图、争强好胜、孤芳自赏、) 2. 拼搏类: 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知难而进、积极乐观、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 (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 3.奉献类: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默默奉献、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 (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 4.职责类: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以校为家、爱厂如家、关心下属、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技术精湛、才华横溢、博学善谈、以身殉职、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妙手回春、文武双全、智勇双全、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明察秋毫、严以律己、临危不惧、 ! (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墨守成规、贪生怕死) 5. 品质类: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有责任心、孝顺、清正廉洁、知恩图报、宠辱不惊、有修养、礼贤下士、宠辱不惊、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自知之明、知错就改、 (反面: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 6.大爱类:热爱集体、爱国、没有民族偏见、居安思危、忍辱负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壮志凌云、民族气节、舍生取义、浩然正气、无私无畏、勇于担当、深明大义、识见高远、顾大

麦田守望者与哈姆雷特人物及主题比较——迷惘与矛盾、反叛与抗争

《麦田的守望者》与《哈姆雷特》人物及主题比较——迷惘与矛盾、反叛与抗争 摘要: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众说纷纭的评论、各家粉丝的追捧都使《哈姆雷特》、《麦田的守望者》这两部部伟大作品的主人公哈姆雷特、霍尔顿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两位主人公维特与霍尔顿外在差异很大,但内在却有很多相似性。他们身上存在着一种共同的跨越时代、民族和语言的个性模式,特别突出地表现为卓越的资质、出众的才华与缺乏行动、人生失败的对照。他们是作者的寄托体,是时代的催化物,是社会的栖牲品。 美国著名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的守望者》是当代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对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小说一经出版,其主人公霍尔顿就受到美国青少年的热烈欢迎,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引起了青少年的强烈共鸣,“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满嘴脏话”的霍尔顿也因此成为美国青少年模仿的形象。 《哈姆雷特》则是莎士比亚经典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的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文中塑造了经典的复仇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本剧的主角哈姆雷特性格复杂多变,充满矛盾。这个人物的设立背景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因此该人物形象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这部悲剧中表现出来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对哈姆雷特的描述其实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冲突。 本文从霍尔顿和哈姆雷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入手,通过分析其身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两个人物的成长经历等等,探寻这两部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主题。 一、霍尔顿与哈姆雷特的人物自画像 霍尔顿和哈姆雷特虽然以不同的方式反叛着现实社会,但他们内心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却是一致的。正如霍尔顿提出长大之后想当一名“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在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 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它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的守望者。”霍尔顿和哈姆雷特都是这样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他们守望着纯真的爱情理想,守望着对未来最美好的希望。霍尔顿为什么不肯用心读书,被迫四次退学,那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和他的家长强迫他读书只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人物个性化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江高二中孔妙莉 【教学目标】 掌握语言描写的几种技巧,使文章人物性格鲜明 【教学重点】 语言描写的几种技巧 【教学难点】 运用语言描写的技巧,使文章人物的语言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前一阵子我们学习了不少中外名著,在这些小说中作者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别是他们的语言让我们印象深刻,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 (老师出示人物语言,学生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杨二嫂:(尖利泼辣、虚伪贪婪)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台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菲利普太太:(自私冷酷、唯利是图) “我早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 “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条心。” “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二、语言描写的作用 为什么这些人物的形象如此鲜明,令我们印象深刻? 明确: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投影出示:著名作家老舍说:“要知道,对话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这说明了语言是反映人物性格的钥匙。 三、掌握个性化语言描写的几种技巧: 既然个性化的语言能够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描写具有个性化呢?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1.投影出示小故事:有家哥俩闹分家,几天也没分清,就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 甲:“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里碗里分不清。” 乙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丙接过话茬儿:“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新闻评论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一、新闻评论语言的一般特征 (一)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语言特点 1.确定性。 新闻评论语语言的主要成分是以概念和判断为主的。概念有着确定的界定,判断有着确定的对象,这都是新闻评论论证的确定性所要求的,否则就会减弱论证与说服的效果。 在语言词汇的选择上,新闻评论应该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而少使用形容词或转喻性(借代、借喻)的词。 2.控制形容与转喻的语言量。 量的控制,即形容或转喻的词汇不要太多,不要成为全篇词汇的主体,否则虽然“好看”,却淹没了理性的表达; 质的控制,即不要让形容和转喻来代替论证和判断。太多的比喻可能有益于理解,却削弱了论证,削弱了人们通过理性把握本质的能力。 3.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新闻评论的句子,其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确定的,而不应是含糊的、有歧义的。这首先表现为,它应该有着简洁、确定的语法关系。 4.抽象程度要适当。 新闻评论是一个信息密度较高的、语言“凝练”的文本,这与它的论证性相关,也与它语言的抽象度较高相关,还与它追求表达的效率有关。 过于抽象的语言,会增大阅读的负担,不利于读者的信息接受。 但是,语言的抽象度是思考的必然代价。新闻评论作为思考与论证的文体,其语言与新闻报道相比,整体上抽象程度肯定回事较高的。但新闻评论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文体,还是应该尽可能选择那些抽象度较低,更为具体、可感的词汇,以提高评论的可读性。 (二)区别于其他议论文体的语言特点 1.讲求表达的效率。 这种表达效率表现为易读,迅速理解,并且应该具有较好的传播和记忆效果。使用的字、词不能生僻、拗口,句子结构不应该过长、过于完整,而应该短促有力,朗朗上口。从平面媒体的角度说,还应尽可能地划分段落,以便于读者掌握全篇的层次与结构,并节省目力。 2.讲求“直笔”。 新闻评论的语言,要以传播效率作为第一重要的价值。因此应该平白易读、讲求“直笔”,多用概念和判断。不应该曲折枝蔓。任何影响效率的文采和韵致,包括比喻,都应该牺牲掉。 二、当前新闻评论语言面临的问题 “时评腔”—— 由于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更多的新闻评论主体的汇入,专业判断和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当代时评的一个语言特点,由此也导致新闻评论中学术概念的密集化。 时评语言与生活语言—— 一方面,时评所涉及的公共事务内容,以及议论事务的理性层面、大众传播的效率性,使其语言与生活语言有较大距离。 另一方面,新闻评论的传播对象是生活中的人,评论的语言要照顾到读者对生活语言的亲近感。 三、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 在语言使用方面,新闻评论可能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情感化与理性化。 一定程度上,评论的情感性与形象性是达到好的传播效果的手段。 但是,语言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在意见传播的伦理上和效果上都是值得警惕的。因为:

读《麦田的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的守望者》有感 读完这本只有十几万字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轻轻的合上书,心中一直有种似乎无法言语的东西让人陷入沉思。 作为作者塞林格一生之中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鸭舌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六十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麦田的守望者》用不同于其他小说的艺术手法吸引着读者。当你稍微读上几页,你就会发现这篇小说的艺术风格或是写作手法与你读的其他小说截然不同,这是作者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创新——通过主人公第一人称的口吻去叙述全篇,手法新颖。更为重要的是全文那种现实主义的笔风,现实而又生动细致的描绘了一个生活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苦闷,彷徨的一个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从而表现了那个时代在美国存在的一种不正常而又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史学家们称之为“垮掉的一代”或者“垮掉分子”。因为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就是垮掉分子的代表,这也许是一本书的最大主题所在。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大量的心理描写,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独白运用,这很好的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让人能直观的去了解。 不同的青年、不同的家长和不同的评论家,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作出不同的评价。有过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颂扬此书,

把它说得天花乱坠,认为成人通过本书可以增加对青少年的理解,青年人在阅读本书后则能增加对生活的认识,使自己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并促使自己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另一种意见严厉批评本书,把它看作洪水猛兽,说主人公满嘴粗话,张口粗话,内容不健康,有些家长甚至要求学校禁止学生阅读这类书籍,某些图书馆(如加利福尼亚州桑胡斯城的中学图书馆)曾一度将本书列为禁书;但经过时间的考验后,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本书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许多公共学校还以它为教材,美国的社会学家大卫·里斯曼(David R iesman)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社会学课程《美国的社会。这部小说出版后,至今影响不衰,总销售量已超过千万册,有好几种不同版本,例如平装的班登(Bantaxn)版已印至第五十三版。它在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地位也日益巩固,越来越受到文学评论界的重视。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的是,因为作者用现实主义的笔触,生动而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真实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美国在战争中大发战争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但是美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空虚。五十年代初美国政府奉行杜鲁门主义和麦卡锡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国际上加剧冷战,国内镇压进步力量,核战争的恐怖笼罩着每个

简析红楼梦人物对话语言特色

浅析红楼梦人物对话语言特色 【摘要】曹雪芹作为语言艺术大师,他在《红楼梦》中通过人物对话直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红楼梦》人物对话高度个性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红楼梦》中某些次要人物的对话主要是为了交代故事情节,或者是为了间接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服务的。《红楼梦》的对话写作技巧炉火纯青,堪称典范。 【关键字】红楼梦对话思想性格语言特色 《红楼梦》[1]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曾说:“自有红楼梦以来,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2]该书问世不久,即以手抄本的形式广为流传,“可谓不胫而走矣。”此后,《红楼梦》更以其出色的艺术形象、纷繁而有条理的艺术结构、炉火纯青的语言、丰富深刻的意蕴和包罗万象的文化,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的语言,由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组成。通常的情况是,叙述人语言在数量上比较多,对语言风格起主导作用。《红楼梦》则不同,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也包括少量的内心独白)例外地占了大部分篇幅。 一、直截了当的表达效果 这一类对话简单直白,容易让人理解。让人物直截了当的把心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对于任何作家来说是很容易的。难的是把这类对话放在适当的语境中,能够使简单的内容在最适当的情况下发挥无穷的作用。这就需要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了。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第一女主人公,位居金陵十二钗之首。如西园主人说:“以情言,此书黛玉为重。”[3]在大观园内,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纯真率直。和八面玲珑、面面周到的宝钗形成对比。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到黛玉处,她“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

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了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这是典型的林黛玉式的语言。这里,黛玉所看中的并不在于宫花的精巧与否,透过这件事,她想得到的是与贾府其它姑娘一样平等不受歧视的地位。她心直口快,爱恼就恼,从未想到过这样做的后果。周瑞家的,此时“一声也不敢言语”,但过后呢,又会如何?黛玉的喜怒哀乐直接表现在她的言辞里,毫无矫饰。晴雯是《红楼梦》中个性特征十分突出的人物,位居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她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是美丽而又纯洁的,王熙凤曾说:“若论这些丫头,共总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由此看来,晴雯是大观园内第一个美丽的丫头。但她从未依仗着自己的美丽,像王夫人所诬陷的那样,去勾引宝玉,达到某种目的。她是一棵出污泥而不染的芙蓉花绽放在大观园中。她性格火爆,看问题尖锐,往往一针见血。并且她锋芒毕露,眼内不揉沙子。她不止一次揭袭人的短,并且言辞犀利“:别叫我替你们害臊了!你们鬼鬼崇崇干的那些事,也瞒不过我去。”对袭人冷嘲热讽,全然不计后果。她无奴颜,无媚骨,对于袭人的巴结奉迎,非常看不起。一有机会便直抒不满。秋纹得了王夫人赏的两件衣服高兴地手舞足蹈。晴雯说:“呸!好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气!”这就和“西洋花点子哈巴儿”的袭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抄检大观园中,袭人“自己先打开了箱子并匣子,任其搜拣一番。”非常驯服听话。不仅如此,她还欲替晴雯打开箱子。这时,“只见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咣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了出来。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儿,便紫胀了脸,说道:‘姑娘,你别生气,我们并非私自就来的,原是奉了太太的命来搜查;你们叫翻呢,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的形式特征:追求观点的表达效率. 新闻评论的基本思维方式:收敛型. 论点的表达形式是判断. 新闻评论的本质是一种对新闻的认识活动,而认识结果就是论点,表达形式是一个或多个判断 在形式逻辑中“判断是对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论点中的判断分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具体判断和普遍性判断。 新闻评论中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对于新闻评论而言,用于论据的的知识则可以简单分为两层:常识与专科知识 新闻事实的处理方法:1文头叙事2文中叙事3文尾叙事 论证起两个作用:一是用来寻找、检验和确证事实的结果(论点)二是用来说服别人接受这个认识结果。 论证的基本方法是形式逻辑 新闻评论中要做的演绎推理:就是要从人们普遍经验的“一般”来推出对新闻事件这个“个别”的判断。 结构是表达效率的的基本要求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结构反映开头,结尾与中间论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内层结构反映论证部分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 论证部分的结构,其基本上是并列与递进两种主要类型。 结构是一篇新闻评论静态的表现形式,节奏就是一篇新闻评论动态的表现形式 新闻分为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 周期性选题的评论往往被人们看作“应景文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风格:情感化的与理性化的 文风是语言风格的一种,具体而言,文风是有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影响的结果 言论版是现代国际报纸言论的一种发展成熟的形式。 言论版不仅是各种言论的集纳空间,更是一个言论的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境表现为不同言论之间的关系:交流与争议。 言论版的生命力就在于容纳不同的声音。 网络新闻评论是更迅捷、更普遍的意见表达 新闻评论的伦理责任基于其影响力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主要表达的是主观性信息,而新闻报道只应表达客观性的信息.新闻评论中对客观性信息的称述,一般是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和支持主观性信息的论据性材料;而新闻报道中则不应包括变大表达作者主观性信息的判断句.上述区别是作为一个新闻操作规范而存在的.议论与报道必须分开的职业操作规范,是评论作为一个文本独立存在的依据, 论点的要求对论点的要求可以分为认识方面的要求和表达方面的要求。在认识方面,作为论点的,应该是一个人的认识结果。就认识的对象----新闻事实来说,应该是对新闻事实的认识结果:判断一个新闻事实的意义、价值、原因、结果及其与其他事实之间的关系,这些超越新闻事实表面陈述的内容,才有资格作为论点。一篇评论的论点,只有超越新闻事实本身的信息性传播价值—与其不同或比其更高,才有可能确立评论价值。在表现方面,一篇新闻评论的论点,在新闻的传播接受环境中(有人形容为“扫描式阅读”以比喻紧张的阅读节奏)应该比其他议论文的论点更为鲜明,即容易被读者找到、理解也容易被读者记住。 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有这样三种作用1作为由头 2作为判断对象3作为论据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篇1: 麦田守望者读后感 《麦田的守望者》的霍尔顿,他让我想起90后。霍尔顿的迷茫、挣扎、困顿、孤独、绝望无助等,让我想起了我的侄子。家庭富裕、父母有必须身份、英俊、聪明、善良,但学校成绩不好,从小到大充塞他耳朵最多的就是“学习”。他除了学校学习,其他学习和兴趣都在同龄人之上。天文地理、国事外事他有自我的独到见解,球星影星、八卦新闻他有自我的评判标准。一谈学校以外的知识让他父母吃惊,一谈学校以内的学习他就两眼无光。 他09年上的高中,他父母用重金走关联进了市里的省重高。据说他逆反心理更加严重,越来越不喜欢和父母交流。也兴许咱们的90后就是当年的霍尔顿。有时身在其中是很难明白被学校开除过几次的青春期的“霍尔顿”的。 我看完这本书后,我看到了我侄子的孤独、迷茫和困顿,但让我解救他我觉得很困难。正因你不知道怎样走进他的心灵并被他认可,个性是以分为主的“应试教育”对一个有个性、聪明、善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应用什么拯救他们?我不知道。 篇2: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因此受到重视,不仅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透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礼貌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我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生,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我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模仿主人公霍尔顿——们在大冬天穿风衣,倒带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

作文指导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作文指导个性化的语言 描写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习作专项训练:不同性格人物的语言描写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2、通过典型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紧扣知识点进行训练。 3、教学重点: 1、人物语言描写要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2、2、语言描写要精练。 教学方法: 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课:以《小马过河》故事中的对话引出——语言描写(板书)。 二、授新:什么是语言呢? 中国着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这样说:“语言也就是说话。”那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三、语言描写的三把钥匙: (一)让我们先听听这样一番话吧。 一天放学后,东东被王成欺负了。他的好朋友大虎知道这件事后说:“好啊,王成敢欺负东东,我跟他拼了!” 好朋友小光说:“别……别去,万……万一……” 大虎说:“怕什么!是王成不讲理,这会非把他打趴下不可!小光你去不去?” 小光说:“我……我妈……还在等……我呢!” 大虎说:“哼!你不去,我去!” 这时在一旁的东东拦住大虎说:“不行,如果你打了他,我们就是有理也说不清了。” 引出:语言描写的第一把钥匙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 练习实践:我们说:什么人说什么话——性格特点。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课件展示:1、语言描写一定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弟弟不小心把你心爱的钢笔摔坏了,这时——(符合人物性格练习)性格温和的你会说: 脾气暴躁的你会说: (二)学点技巧: 牛伯伯挺起他那高大的身体笑着说:“不深,不深。才到我的小腿。” 他刚一迈腿,忽然听见一个声音说:“小马,小马别下去,这河可深啦。”小马低头一看,原来是小松鼠。小松鼠翘着她漂亮的尾巴,睁着圆圆的眼睛,很认真地说:“前两天我的一个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河水就把他卷走了。” 妈妈说:“那么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思考:你能看出这段对话描写中都多了哪些描写方法吗?

通过个性化人物语言来突出人物特点习作教学

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突出人物特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使学生懂得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2教学重难点: (1)懂得用语言反映人物特点; (2)使人物语言个性化; (3)语言与动作、神态描写紧密结合。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游戏:听台词,猜人物。 1、“大师兄,二师兄和师傅被妖怪抓走啦!”(沙僧) 2、“可恶的小羊,我一定会回来的!”(灰太狼) 3、“哎呀,吗呀,跑偏儿啦!”“我的中文名字叫小沈阳,英文 名字叫“小沈阳儿””(小沈阳)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从一句话就能猜出人物,是啊,许许 多多的名人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因为个性化的语言给我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通过个性化的 人物语言来突出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 (二)指导选材: 1、在我们身边有着许许多多的人和我们生活有着共同的交集, 比如家人、同学、朋友,请你花一分钟的时间把你想写的这些

人名都写手中的纸上。 2、我们身边的人有很多,那你写出来的这些人名中,谁是你最想介绍给我们认识的?请你用笔圈出他(她)的名字,并把他(她)留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写下来。 3、回报交流:抽学生回答圈出的人名和印象最深的话语,并说说从这句话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认为他(她)是一个的人。 4、所以,通过人物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特点,包括:性格、思想品质。板书(性格、思想品质) (三)指导如何写好人物语言: 过渡语:那我们要突出一个人的特点可以抓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描写来进行描写。究竟要怎样才能写出个性化的语言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1、人物身份: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天气中,有四个人偶然碰到了一起, 请看大屏幕: 他们的身份分别是:秀才、县官、财主和穷人,猜猜他 们各自说的是那句话? (依据是:秀才是读书人,说话文绉绉的,用了个比喻 来形容;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愁吃穿,把 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听到这样的话当 然火冒三丈。)

读麦田守望者有感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守望本是一种难得的情怀,一种勇气,一种姿势,又饱含着一份期待。然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将这份守望演绎到另一个极端——是叛逆,却又有着一种混沌中的清醒与孤独,乃至无助。当然,所说的是主人公霍尔顿,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世界总不缺乏一种"明白人":自己洞察世事,却以一种极端的偏执混沌浮游尘世,然自己也套上一件世俗的外衣,只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蹉跎。我想说的其实就是霍尔顿之类,以浊见清,以昏见明。然而霍尔顿本身又只是一个孩子,他必然有着对抗不合理现实世界的热情,也必然有着自以为是的偏激。也因此,此人物的设定就自然引起了读者的两种共鸣——其一,为其反叛而叹;其二,为其幼稚而惜。为构建悲剧,全书又在结尾设置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妹妹结束了霍尔顿漂泊之旅——这部不仅仅是肉体之旅的结束,更暗示着精神的回归,即回归世俗。看罢不禁一心悲凉——出世是东方文化所盼,而又是这样一种心境却在萌芽阶段就在西方现代文明的浸淫中化为死灰。 我无意于那些霍尔顿的模仿者,因为他们的意识里还未对霍尔顿有清晰完整的认识。但值得留意的是一些并未接触过此书的青少年也在走着霍尔顿之路。不用多说就是所指是90后。诚然,当代中国的发展已不可避免的走到了当年美国那一步。中国的新一代也面临着当年美国青年面对过的困惑。90后又将何去何从?还是一片麦田,只不过位置已经跨越了一片太平洋。这里,谁又在守望?孤独守望者的天堂--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像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惟一真正想当的。” 在午后浊热餍腻的空气里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很明媚的鹅黄底色封面,涂着一绺绺橙红碧绿的火焰,一如青春本身给予人们的印象,但读后却被一种灰调子的情绪所笼罩,呼吸着逼仄的氧气,莫名的悲怆袭上了方寸灵台。 我不是乖巧如人们所想象那样的孩子,所以喜欢荒凉带有模糊恐怖《呼啸山庄》而不怎么看得上《简·爱》,也不喜欢用理性审慎的目光,尽在提manners(教养)去解剖人的简·奥斯汀。喜欢那个写“犯忌”内容,大骂现代工业文明,愤世嫉俗的的劳伦斯,比起堂堂正正规规矩矩的作家,受争议的作品更能让我激赏。搞不清楚爱看《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因为年轻还是因为水瓶座,无论因为什么都该感谢自己,这本书里满是污言秽语,主人公霍尔顿开口“他妈的”闭口“混帐”,年纪大点儿或我再文雅乖顺点儿估计是受不了的。年轻又没教养的我读起来反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呢。 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我们身边随时可见的孩子,也是凤毛麟角的孩子,16岁的他抽烟,喝酒,与自己不能接受的轻浮女子交往,四次被学校开除,让很多正派人对他的优点也嗤之以鼻了。然那颓废,灰冷的态度源于失望,开除他的那算什么混帐学校?一个光鲜外表内里已经腐烂的苹果,在那里找不到一个支点,学校里的老师都是势利的伪君子,而同学聚在一起谈的就是女人,酒

微型小说个性化语言的类型与剖析

微型小说个性化语言的类型与剖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微型小说个性化语言的类型与剖析 浙江省温州中学罗进近 小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叙事文学,它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基本特征。就文体写作而言,小说写作对高中生来说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工作,它需要写作者有高超的虚构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精细的描绘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学生的认知背景中,小说,特别是微型小说往往成为了他们喜欢选择的一种文体表达方式和思想的承载方式在笔者看来,以正确的、科学的写作观去指导学生尝试写作小说,去追求小说语言的个性化,倒不失为一个作文教学的正途。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一中国现当代作家大都以清醒的语言意识进行小说创

作,比如,鲁迅的语言凝练精警,茅盾的语言流畅细腻,老舍的语言平实幽默,汪曾祺的语言淡雅飘逸,冯骥才的语言诙谐流畅,莫言的语言注重感觉体验,余华的语言融感觉与幻觉、想象与现实于一体,等等,这些著名作家的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形成了创作的独特风格, 虽然有人反埘把学生培养成为作家,但是对一些有着写作方面特质或者潜质的学生,我们还是应该加以悉心的呵护和栽培一就应试而言,学生一旦掌握了小说的写作技巧,无异于又多了一件制胜法宝。这种基于文学创造的作文指导,在实际中还是颇得学生喜欢的。笔者试着梳理一些微型小说的指导案例,从不同类型的个性化语言角度人手来剖析其中的一些写作特点。 一、冷峻型 这一类习作,往往浸透着现实小说的艺术性,对生活和生命有着独特和冷峻的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其

源头可以追溯到卡夫卡、伍尔芙、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现代大师的艺术。文章更多地关注人类的意识、思想和命运等,有着较为自觉的现代意识。这里试举两个习作例子来说明: 例一习作《我怕》刻画的主人公是一位“生在长在最后居住在这个中型城市里的公司职员”。家庭生活平常,妻子儿女也较为平常。他感觉着来自多方面的生活压力,他的心理状态是:“我怕”。 我怕我赶不上公交车。 我怕我的未来真的变成像他们所描绘的那样冰冷残酷。 出门时,我检查了三次公文包、四次门锁。我有点怕忘带什么会议资料,也有点怕家门没锁好给歹人以可乘之机。 这是一个不能低头也不能抬头的时代,我的颈椎可以承受但我的心却在一点一点腐化。我怕,我怕我的懦弱无能无法负荷生活的重压。 但我也怕,怕一生都在惊惶与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