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我们的做法是, 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 共得1 92 项, 并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词语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 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短语( 如介宾短语) 、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 包括各句子形式(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 所不同的是, 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 后者是由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下面我们将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 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一些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以外, [ 都]?

除了?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以上这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之所以容易被遗漏,原因就在于它们的意义比较“虚”。卜丁是关联词语, 处于句首的那些, 地位突出, 说话人要说这些话时, 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二般( 实际上我们没有发现一例) 不会漏掉。

与学生的母语对比, 这些词语( 除“而且”外) 都是不出现的。就复句结构说,虽然也有对应的成对词语, 但是在英语的复合句中只能出现其中之一,两个都用是典型的偏误。至于“beside ”,“exc ept ” , “ not in the least ?, “ anyone/no one ”这些与“除了?以外, 都?” , “ 除了?以外, 也?” , “ 一点儿也不?”等相对应的词语,使用时根本没有与“都”, “也”等对应的成分。这些都构成了对外国人使用这些结构的干扰, 而造成遗漏偏误。

再如外国学生在使用某些动词一结果补语词组时, 常常遗漏一个成分( 动词或结果补语) , 如:

(1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 2 ) [听] 完(了) [看]完(了) [做]完(了) [学]完(了)

在汉语中, 这样的动补词组的两个成分,在语义上一般都是一主一次, 次要成分往往是比较“虚”的。以上第一组是前为主, 后次; 第二组是前为次,后为主。外国学生的偏误恰恰是遗漏了次要成分。这不是偶然的。从思维过程说,他们常常只想到主要成分,而没有想到次要成分。再就是在学习这些词组之前,他们往往已经学了前边的动词, 在他们还不熟悉或者还没有掌握这种新的结构形式的时候, 还不能自觉地把两个成分联系起来,或者还不能从意义上把已经学过的动词和新学的动补词组区别开来, 因而造成遗漏。

母语的干扰也是造成这种遗漏偏误原因之一。上面第二组中各词组的意思在英语中可以用一个词“to finish ”( 完) 表示。虽然我们可以把这一组中的四个词组分别译为“to finish listening”,“to finish reading/watc hing ” , “ to finish doing ” , “ to finish study ing ”, 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常这样说。这种情况造成了对学习汉语这一类动补词组的干扰。

2 ·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遗漏。如“天、星期、月、年”是一个表示时段的时间名词系列, 其中“天、星期、年”被认为具有量词性, 直接跟数词: “一天、一( 个) 星

期、一年”; “月”是这个系列中的特殊者,在与数词连用时, 中间一定要像普通名词一样用量词,说“一个月、两个月”, 量词“个”不能省略。但是外国学生不知道“月”在这个系列中的特殊性, 说出* “我在北京语言学院学中文三[ ]月”这样的带有遗漏偏误的句子。

按照一般规则,容词作定语时, 都可以直接修饰( 有时后边要加“的”) 中心语,但“多”作定语时前边必须加“很”。正因为学生没有掌握这一特殊情况, 所以才出现遗漏“很”的偏误, 说出诸如“我们学校有[ ] 多学生”这样的句子。

3 .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如:

( 1 ) * 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2 ) *看小说[看]累了

(3 ) * 他有照相机, 也[有]录音机。

( 4 ) * 李老师教文学, 也[教]历史。

前两句话在结构上需要重复动词; 后两句因为“也”是副词, 只能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这里应该重复“有”和“教”。造成这类偏误的原因主要是母语的影响。前两例是因为英语中没有汉语这样的形式而造成遗漏。后两例的偏误是学生把英语的“also”的用法套用在“也”上造成的。

4 .附加成分, 如词尾、结构助词等, 容易被遗漏, 如:

( 1 ) *他们打[得]很好。

( 2 ) * 他们看[的]木偶戏非常有意思。

( 3) * 上星期日下午玛丽看[了]三个钟头小说。

造成这种遗漏偏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这些附加成分都是学生母语中所没有的, 在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时候, 往往采取初学外语的人经常采取的策略—简单化。再者, 就例( 1) 来说, 也有母语影响的间题。英语中, 一般用状语表达汉语的状态补语( 对外汉语教材中通常称作“程度补语”) 的意思。学生实际上是把想好了的一个英语句子( They played wonderfully . ) 逐词翻译成汉语。

5 .汉语中是复合成分, 英语中是单纯成分时, 常常受母语影响出现遗漏偏误。例如:

( 1 ) * 从他[那儿/家/左边/身上?]

( 2 ) *往嘴[里/边?]

( 3 ) *在河[里/上/边/对岸?]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 偏误都出在介词“从、往、在”的宾语上。“从、往、在”的宾语必须是表示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 一般名词和代词( 即不表示处所或方位的) 必须加上表示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 才能作“从、往、在?的宾语。英语中与“从、往、在”相对应的“from , towards , at (in, on?) ”对宾语没有这个限制,只有表示人所在地方的时候, 才用“his , Tom’s ”之类的形式。把英语介词的用法用在汉语上, 就出现遗漏偏误。实际上, 这种偏误还发生在“到、来、去”等动词的宾语上, 道理一样。

6 .表达中需要, 但还没有学到,或学到了还没有掌握时, 会出现遗漏。我们的学生是成年人,他们具有健全的、完全的思维, 他们要用学到的有限汉语去表达复杂的思想, 就必然会遇到一些表达不出来的东西, 这时候就会形成遗漏偏误。例如:

(1 ) * 左边( 的) [ 那〕张床是我的。

假如要说“那张床是我的。”学生是不会漏掉“那”的,可是又加上了“左边”,形式就复杂起来了, 初学者表达起来就困难了。而漏掉“那”,也可以从母语方面找原因。“左边那张床”在英文是“the bed on the lef t ”,学生已经正确地把“on the left”,译作定语, 放在“床”的前边, 而且他知道“床”的前边还应该有量词, 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the”,因而出现了偏误。

( 2 ) *你不[要] 做那件事。

这里学生想说的是“Don’t do that ,”我们一般把“don’t”译作“别”,可是在没出“别”

的时候,学生已经有表达“别”的意思的需要了。但他们只学过“不”,而全教材中又没有把“Don’t”跟“不要”对应起来, 学生只好用“不”代替“不要”,造成遗漏。

二误加偏误

比起遗漏偏误来, 误加偏误的情况比较单纯, 多发生在这样一些语法形式上: 在这些语法形式中,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 必须使用某个成分, 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化时, 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就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 因而出现偏误。

这里所说“通常情况”下的语法形式, 往往是比较简单的常用形式,也是学生最先学到的形式。比如,形容词谓语句一般是基础汉语教学阶段最早学习的几种句式之一。关于形容词谓语句有一条规则: 在肯定形式中, 谓语形容词前要用一个意义弱化的“很”,如果不用“很”, 则句子有比较的意味。这一条规则也适用于形容词作状态补语的情况。但是,如果作谓语或状语的形容词前边受其他表示程度的状语修饰, 就不能再用“很”; 形容词谓语后边带状态补语时,它前边的“很”也不能再出现。教学中比较强调弱化的“很”的使用,而在学到其他程度副词修饰谓语或状态补语( 由形容词充任) 的时候, 却没有同时说明这时应该去掉“很”, 引起学生的误会,以为“很”总是跟着形容词的, 于是便出现了其他副词状态与“很”并用,或者状态补语与“很”并用的偏误。例如:

( 1 ) * 她非常[很]高兴。

( 注: [ ]中的成分是误加的,下同。)

( 2 ) * 你[很]非常好。

( 3 ) * 啊,你的房间多么[很]干净啊!

( 4 ) *这本小说多么[很]有意思啊!

( 5) *小明[很]高兴得直流眼泪。

( 6 ) *老大娘[很]感动得直哭。

( 7 ) *她变得越来越[很]爱生气。

“了”是一个带有语法标志性质的词尾, 但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标志,使用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但也有一定要用或一定不能用的情况。外国学生常常把它看成一个完全的语法标志, 并且把它与英语中的某个语法范畴等同起来。这样, 在某些情况下就会造成误加偏误。例如:

( 1 ) *从前我每星期都看[了] 一个电影。

( 2 ) * 5 0 年代每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举行[了] 游行。

( 3 ) *我是一个星期以前来[了]的北京。

( 4 ) *我们是在国贸大厦看见[了] 谢利的。

( 5 ) *我们是跟老师一起去[了] 颐和园的。

例( 1 ) ( 2 ) 都是表示过去发生的经常性行为, 例( 3) 一( 5) 是用“是?的”结构强调动作/ 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句子, 动词后边都一定不能用“了”,学生在这里用“了”, 一是不了解“了”的性质和用法, 过度泛化了“了”的使用规则, 二是把英语一般过去时态的用法套用在“了”上, 造成了偏误。

“的”和“地”分别是定语和状态的标志, 但也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用。有时候一定不能用。下面各例都是过度泛化造成的偏误:

( 1 ) *我们买了许多[的]瓶啤酒。

( 2 ) *我朋友是德国[的]人。

( 3 ) *我常常[地]看电影。

( 4 ) *他决心[地]克服困难。

“被”的情况类似。“被”只适用于一部分有使动意义的动词。汉语中有为数不少的动词,表示被动意义时,不能使用“被”,用了反而成了误加。如:

( l ) *他的作品[被]展览在大厅中间。

(2 ) * 房间[被]扫干净了。

( 3 ) *那篇文章[被]修改完了。

再如,汉语的否定形式一般是在动词、形容词前加“不”或“没(有)”构成的, 但这一点不适用于可能补语。在学生学过了大量其他句子的否定形式之后再学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时,也造成了误加偏误,如:

(1 ) *吃[得]不了( 2) * 搬[得]不动

总之, 误加偏误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根源,一是学生把某些语法规则过度泛化, 二是把母语的相近形式的规则套用在汉语上。

三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造成的。这两个或几个形式,或者是意义相同或相近, 但用法不同; 或者只是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 如字同) ,而意义和用法不同; 或者是用法相同,意义相反。总之, 这些都是很容易使初学者发生混淆而出现偏误的。

1.词语的误代: 我们从中找出发生误代的成对词语有:

或者/还是( 意义相同, 用法不同)

一点儿/有一点儿( 意义相同,用法不同)

二/两(意义相同, 用法不同)

不/没(有) (意义相同, 用法不同)

分/分钟(意义相近,用法不同)

刚/刚才(意义相近, 有一个相同的字)

还/还有(意义相近, 用法不同)

来/去(意义相反, 用法相同)

才/就(意义相反,用法相同)

对于/关于(意义不同, 词性相同, 有相同的字)

举行/进行(意义不同, 用法不同, 有相同的字)

什么/怎么(意义不同,用法不同, 发音相近, 有相同的字)

次/下儿(意义相近, 用法不同)

2 .语法形式的误代: 这种情况多由于母语干扰造成。汉语的两种语法形式有时在英语中是用一种语法形式表达的。也就是说,其中有一种是英语中所没有的,学生常用英语中有相应形式的那种来代替, 于是就出现了误代。例如: 英语的状语在汉语中有时是状语,有时是状态补语; 学生说汉语时, 该用状态补语的地方就常用状语代替:

( 1 ) *[太晚]来(2)*[迅速一点]发展( 3 )[很多地]应用

这三个例子说明, 学生虽然选错了语法形式, 但是还能把状语放在正确的地方; 下边的例子是不但用错了语法形式,而且连状语的位置也摆错了:

(1) *他唱[好极了]。(2) *今天下雨[很大]。

再如, 该用可能补语的地方,学生多用能愿动词代替, 也是因为英语中没有与可能补语对应的形式,而有与能愿动词对应的助动词。如:

( 1) *老先生耳朵不好, 你说的话他都[不能]听见。

( 2 ) *这个故事我没听懂,所以我[不能]说上来。

3 .句式的误代: 由于句式选择的错误而发生的误代偏误也为数不少。在基础阶段, 这种

偏误常常表现为在该使用某种句式时没有使用,而用已经熟悉的, 通常也是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的句式代替。与此相反的情况是, 在不该使用某个句式时却使用了。两种情况的结果都是造出本族人不能接受的句子。我们可以“把”字句的使用为例:

( 1 ) *可以扔石头到海里去。

( 2 ) * 请你带这本字典给小李。

( 3 ) * 他放一封信在桌子上。

( 4 ) * 老师让我们翻译这篇文章成中文。

这几个例子中, “扔到、带给、放在、翻译成”等都是不能分开的, 都是必须用“把”字句的句子。学生之所以应该用“把”而没有用, 可以从母语干扰方面找到原因。例( 1) 一( 4) 都是逐字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 1 )You can throw the stones into the sea .

( 2 ) Please take this dictionary to Xiao Li .

( 3 ) He put a letter on the desk .

( 4 ) The teacher asked us to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to Chinese.

下面是几个一定不能用“把”字句的句子:

( 5 ) * 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

( 6 ) *我把中文学得很努力。

( 7 ) * 大家把那些话听见了。

( 8 ) *我看见他把教室进去了。

这几句话选错了句式, 完全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把”字句的使用条件,对他们所知道的不完全的“把”字句的使用规则进行过度泛化造成的。

四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

1 .单个成分的错序:

l) 状语的错序: 汉语中, 状语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中间, 只有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可以放在句首。外国学生的问题是常常把一般状语也放在句首( 主语前) ,把时间和地点状语放在句尾。例如:

( 1 ) * 你们去颐和园?[也]我。

( 2 ) * [常常]我们去旅行。

( 3 ) *我们每天开始上课[八点]。

( 4 ) * 我不吃饭[在学校的食堂]了。

这主要是母语干扰造成的。在英语中,副词状语一般有三个位置: 句首、句尾、谓语前,介词短语作状语( 包括表示时间和地点的)有两个位置: 句首和句尾。学生的偏误恰恰是把英语跟汉语不同的地方用到了汉语上。我们还应该特别提一下“把”字短语的问题。“把”字斌语实际上也是介词短语, 在“把”字句中, “把”字短语的作用如同状语, 应该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有的学生按照教学中对“把”字的解释,能够正确地把“把”字放在宾语的前边, 却忘了应该把这样形成的“把’, 字短语放在谓语动词的前边, 因而出现偏误。如:

( 1 ) * 我洗干净了[把衣服]。

( 2 ) * 请拿开[把桌子上的东西] 。

在汉语的复句结构中, 第二分句中的关联词语, 有的是连词,有的是副词, 比如下面这几个复句结构中第二分句的关联词语, 就都是副词:

(…),更… (…) ,还?

(…) ,也… (既然/ 要是/ 只要?) ,就…

(只有…)才…(无论…) ,都…

外国学生不了解关联词语的这种区别, 把以上这些副词性的关联词语也当做连词使用, 于是就出现了诸如“更他?” 、“也我?” 、“就我?” 、“才我?” 、“都我们?”之类的错序偏误。这类偏误的发生,一方面与母语的干扰有关, 一方面也与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 没有作相应的说明有关。

2) 定语的错序: 定语的错序表现为定语后置( 即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 ,而且多发生在结构较为复杂的定语。比如介词短语作定语、动词短语作定语等。例如: ( 1 ) * 情况[关于那个工厂(的) ]

( 2) *生活[在中国(的)]

( 3 ) * 好机会[ 学习中文(的) ]

( 4 ) * 那本书[ 我买(的) ]

出现定语后置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干扰。在英语中这些定语都是后置的。但以上几例中,有的用了“的”, 有的没有用“的”,这又说明学生掌握汉语定语在程度上是有差别的。3) “把”字的错序: “把”是介词, 却常常被学生当做副词使用:

( 1 ) * 老师[把]打开了教室的窗户。

( 2 ) *请你们[把] 拿出你们的本子。

2 .成分组合的错序: 汉语中几个成分结合在一起是有一定顺序的。不按照汉语规则把成分组合起来, 就成为错序偏误。这种偏误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词组内部成分的错序,一类是并列成分的错序。现分别举例如下:

1) 词组内部成分的错序: 在我们的资料中, 这一类偏误只出在数量词组、时间词组和表示称谓的同位词组上, 例如把“十楼”说成*“楼十”, 把“去年九月”说成“九月去年”等。这些都是在最初阶段发生的偏误,显然是直接从英语的“Building 10”,“September last year”等翻译过来的。

2) 并列成分的错序: 汉语中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并列时,顺序是比较固定的。多重定语的顺序是:

表示领属关系的名词/代词一指示代词一数量词组一表示修饰关系的形容词/名词+ (中心语)

这个序列中还应该加上作定语的动词短语和介宾短语。它们的位置或者在指示代词之前, 或者在数量词组之后。在实际话语中, 很少有一个中心语同时受所有这五项定语的修饰, 但两项或三项并列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因而我们所见多为两项域三项定语并列时的错序偏误, 如:

( 1) *一个我朋友

( 2 ) *一个中国有意义的地方

( 3 ) * 很多他借来的书

(4 ) *新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这一类偏误跟母语的影响关系不大,而跟学习的顺序有关。检查对外汉语教材, 我们发现,几类定语出现的顺序, 基本上就是上面给出的排列顺序。但由于每增加一类定语我们没有注意同时指出它所在的位置, 所以,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出几重定语的顺序, 就可能会把后来学到的定语简单地加到已经学了的定语前边, 或者插在已学的“定一中”词组中间。跟多重定语一样, 多重状语也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 否则就是错序。例如:

(1 ) * 在北京昨天…一一昨天在北京…

(2 ) * 都就…—就都?

( 3) *都也…—也都?

(4 ) * 对朋友又…—又对朋友…

(5 ) *给他及时…—及时给他?

例( l) 是母语影响造成的偏误。时间状语和地点状语并列时,汉语是时间在前, 英语是地点在前。( 2 ) ( 3) 两例是两个副词的连用, 应该是表示关联作用的( 就、也) 在前, 表示范围的( 都) 在后。这里偏误的产生, 一是由于“都”的意义比较“实”, “就”等的意义比较“虚”,学生先想到的总是“实”的,后想到的总是“虚”的。这是思维特点造成的。二是由于母语的影响, 主要是“都”与英语的“all”意义有交叉,词性、用法不尽相同( 见王还, 1983) 。例( 4 ) ( 5 ) 都是表示地点、对象等作状语的介宾短语与副词状语的安排顺序问题。这与母语的影响没有关系,而是汉语知识不足造成的。一般来说, 学习状语的顺序是, 副词状语在前, 介宾短语状语在后。在学习介宾短语之前,副词状语与中心语组成的结构已在学生的头脑里比较固定,在学习介宾短语作状语时, 按照汉语规则,他们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前边却不知道应该插在副词状语和谓语之间。

47.现代汉语语法练习题

语法 一、名词解释 1.语法 2.实词 3.双宾句 4.虚词 5.兼语短语 6.句子 7.语素 8.短语 9.祈使句 10.方位短语 11.疑问句 12.非主谓句 二、填空题: 1.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对汉语词进行分类,必须以词的为依据。 2.实词和虚词最大的不同是虚词不能单独充当成分。 3.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 4.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两大类。 5.语气词经常附着在句末,表示某种语气,普通话里最常见的语气词有 。 6.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 7.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 8.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9.现代汉语的五种基本短语是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中补短语、主谓短语、联合短语,它们是根据来分类的。 1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被修饰的是。 12.“今天春节”是关系的短语。 13.“从黄河游泳”从结构关系上看是短语。 23.就词性来说,“突然”是,“忽然”是。 24.就词性来说,“正在”是,“现在”则是。 25.从结构关系看,“他自己、西岳华山、校长蔡元培”等是短语。 26.“学校管理部门同志的想法”中的定语是。 28.“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中“是”是词,“他是老想着大伙儿”中的“是”是词。 三、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 3、()能用数量短语修饰。 A代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名词 4、()不能用“不”修饰。

A动词 B形容词 C名词 D副词 5、()表示动作的量。 A名量词 B动量词 C时量词 D形量词 6、能带宾语的是()。 A名词 B动词 C形容词 D副词 7、“上来”是() A助动词 B判断动词 C趋向动词 D及物动词 8、“国营、民用、大型”是() A动词 B名词 C副词 D区别词 9、“不、没”都是() A程度副词 B时间副词 C范围副词 D否定副词 10、“很、挺、十分”是() A程度副词 B范围副词 C语气副词 D情态副词 11、“我、你、他”是() A指示代词 B疑问代词 C人你代词 D名词 12、“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 A动词 B副词 C介词 D方位词 13、“着、了、过”是()。 A结构助词 B动态助词 C其他助词 D语气词 14、“哎哟”是() A拟声词 B语气词 C叹词 D助词 15、“今天星期日”是() A主谓短语 B述宾短语 C述补短语 D偏正短语 16、“彻底解决”是() A主谓短语 B述宾短语 C述补短语 D偏正短语 17、“去打电话”是() A主谓短语 B连动短语 C兼语短语 D同位短语 18、“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是() A主谓短语 B联合短语 C偏正短语 D同位短语 19、“你的到来”是() A体词性句法结构 B谓词性句法结构 C加词性句法结构 D主谓短语 20、“小张写了一篇文章”中的“小张”是() A施事主语 B受事主语 C中性主语 D谓词性主语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整理]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刘月华[整理] 河南大学 宋翠翠 第一编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1( 语法单位包括语素、词、短语、句子。 2( 汉字是音节文字。 3( 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所谓能独立运用,是指能单说或能单独(不必与另一些特定的语言成分结合)进入 句子。 4( 短语:词与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就成为短语,也叫词组。短语是造句的单位。 5( 语素一般是比词小的语言单位。短语是比词大的语言单位。由于汉语的词大多缺乏明显的形态标志,又由于书面语中保留了相当 数量的古汉语成分,所以一个语言单位究竟是语素还是词,是词还是短语,有时难以确定。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对很多难于从理论 上解决的语言成分,只能分析各方面的因素,然后加以规定。语素、词、短语的划分对外国人学习汉语也不会造成很大影响。 6( 句子:指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前后有较大停顿、有一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 7( 句子和句子连接起来,可以构成语段、篇章。 8( 我们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兼顾其词汇意义。 9( 根据语法功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实词能充任句子成分,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包括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七类。虚词一般不能充任句子成分,主要表达各种语法意义或语气、感情。虚词下又可 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象声词四类。此外还有叹词。 10.名词、代词、数词、量词是“体词”,在句中主要不作谓语;动词、形容词是“谓词”,在句中主要作谓语。 11.词的兼类现象较多,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之一。 12.句法结构关系:词与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短语,词与短语又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构成一个更大的短语。在短语中词与词(或短语)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的,这种关系叫句法结构。 13.汉语的句法结构关系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动宾(述宾)关系、补充(述补)关系、主谓关系。 14.短语可以分为三大类: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固定短语。?实词与实词构成的短语,也叫词组。我们把以某类词为中心语构成的短语叫做某类词的短语,包括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主谓短语等。?实词与虚词构成的短语有介词短语和“的”字短语。?固定词组主要是由实词(有时包含虚词)构成的固定的组合,在形式上具有固定性,构成固定短语的词以及语序一般都不能变换;在意义上具有熟语性,往往不能简单的根据所包含的词的意义作字面上的理解,而要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有时有比喻意义。 15.固定短语多为四字形式,四字形式的固定短语通常叫“四字格”。 16.固定短语在句子中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其语法功能并不完全与中心语一致。从语法功能来看,一个固定短语总是接近于某一类词,但又不一定具有该类词的全部语法功能。 17.汉语的词从构造上可以分为三类:单纯词、合成词和缩合词。 18.单纯词: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在语音上以单音节的为多,也由双音节的,一般为叠音或双声、叠韵,有的两个音节完全不同,如“玻璃”“葡

教老外学汉语游戏之趣味拼音

教老外学汉语游戏之趣味拼音 教老外学汉语游戏之趣味拼音。由于拼音的抽象性,不只是外国人有时候就连中国人学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如何使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趣味性,多安排一些活动和游戏,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得灵活?早安汉语曾尝试过不少教老外学汉语游戏,也搜集整理了一些,大家不妨试一试: 1、争夺红旗(在练习拼读音节时,可以把一个个音节设置成争夺红旗的障碍,全部拼读正确即夺得红旗,可以全班一起完成,也可以小组竞赛。) 2、走迷宫(以迷宫图的方式出示一些字母或音节词,认读拼音在迷宫中行进。) 3、填字游戏(可以是看图找出藏在图中的拼音宝宝,也可以在复习时通过填漏缺的字母达到复习按顺序背诵默写声母的目的。) 4、找朋友(根据教学内容,老师把一些韵母或声母卡片分发给学生,然后老师在上面说“ɑ—ɑ—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到相应字母的小朋友就举卡片跑上来,说“ɑ—ɑ—你的朋在这里。”并领读两遍。 5、火眼金睛(在复习标调规则或jqx和ü拼两点省略的规则时,出示一些音节,让学生当“小小孙悟空”用“火眼金睛”找出错误之处。) 6、摘苹果(在黑板上勾勒出大树图,把字母或音节写在苹果形卡片的后面,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上来摘,认读卡片后面的字母或音节,并领读,读对者送苹果卡奖励。) 7、拼音小魔方(做了一个正方体的小魔方,在魔方的六个面上分别写上字母,就像色子一样让孩子们抛着玩,要求边玩边读出小魔方朝上一面上的字母,达到熟练认读的目的。)经过实践,教老外学汉语游戏之趣味拼音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很多外国人也很喜欢这样的游戏学习。我们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能够让他们快乐的学习汉语。

论外国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一)

论外国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分析(一) 【论文关键词】声调偏误负迁移母语非声调语言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以英语学生、韩语学生、越南语学生为例,描写了外国学生在汉语声调上的语音偏误表现,简要的分析了产生偏误的原因:如母语的负迁移、汉语声调自身的特点、过度泛化以及教学因素,并认为无论对非声调母语的学习者,还是有声调母语的学习者,汉语声调都会成为学习的难点。 一、引言 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语音都不可能没有声调的变化,只不过在非声调语言中,声调的不同不会影响词的意义。而在声调语言中,声调是有系统地利用不同调值来分辨音节或某一个词的语义,汉语就是极具代表性的声调语言。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调值为55、35、214、51,由于汉语声调这种升降曲折的变化,与大多数语言语音系统中的声调或轻重音差别较大,因此,成为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受母语语音干扰最多,产生偏误最普遍的难点,以至于中国语汇中有了“洋腔洋调”这样的词语。 从汉语语音来看,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声、韵、调上都会产生偏误,本文仅就不同母语的外国学生在向目标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中,某一静态阶段的语音状况——汉语声调做一简要分析,分析外国学生在汉语声调输出过程中的偏误现象及产生偏误的原因。 本文的观察对象主要是汉语零起点及初级汉语水平的外国学习者,平均年龄二十四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语言材料大多以对外汉语初级水平教材为主,方法是随机记录、统计、总结、分析。 二、外国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表现 1.无声调语言——以欧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为例 英语是非声调语言,英语学生对汉语的声调极为陌生,他们对汉语的每一个音节都有固定的高低升降的调子很不习惯。主要表现为: (1)阴平55,读不到位,起点较低,但阴平调值是四声中掌握较好的一个,这个音类似英语平调。 (2)阳平35,往往起点太高,升不上去。有时尽管加大声音,把音拖长仍发不成升调,有的学生用英语的升调代替汉语的第二声,但是汉语的第二声是在一个音节上的音高变化,音高是渐升的,而英语是先平最后尾音很快上扬。他们会把阳平35,读成224、223、34或23。 (3)上声214,这是英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声调,反映出的特点是第三声无曲折,变成纯升调,失去降的部分,或低平后上升,类似第二声,表现为把第三声214读为24、34、224、334。他们常会用英语的曲折调代替汉语降升调。在连读三声中,把半三声读成全三声。(4)去声51,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许多学生降不下去,有时会用英语降调读,但汉语的第四声是全降调,调值51。英语的降调,一般是半降调。 英语学生更大的困难在于词语一旦进入语流,英语腔调就浓厚起来。因为他们常常把声调与英语的语调相混。如把汉语陈述句中和疑问句句尾的第一、二、三声音节都发成近似英语的升调,而把句尾重读的第一、二、三声音节都发成近似英语的降调。例:初学汉语的英语学生发音。 例1:你是学生吗? 例2:我不是中国人。 例1是用英语一般疑问句的语调代替汉语声调,把“你”读成高平调,把轻声“吗”读成上扬的调子。 例2是用英语陈述句语调代替句末“人”字,把“人”读成降调。 有许多英语学生反映,记一个汉字,又要记音(声、韵),又要记声调,太麻烦了。这样他

对外汉语综合课的教学

综合课教学 在第二语言教学语言类课程中,综合课是一门集语言要素教学、文化知识教学、语言技能与语言交际能力训练为一体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目的语的能力。 课程内容具有全面综合性的特点,一般作为基础课或主干课设置。 什么是综合课? ?定义:综合课的“综合”,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教学内容上的综合性。——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要提供技能训练所必需的基础材料——语言知识; ?综合课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所教授的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语段、篇章、修辞等综合性的汉语言知识以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为综合课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提供必要的材料。 ?二是指教学任务具有综合性。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项基本的汉语言技能,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综合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三是指课堂训练的方式具有综合性。在综合课中,采用综合性的训练方式首先是由综合课的教学任务所决定的,所以,听、说、读、写既是综合课上要培养学生具备的语言技能,又是课堂上所采用的具体的训练方式和手段。 综合课的特点之一 ?综合课就是要精讲、精读、精练,其特点是基础性和综合性相结合。因此综合课也叫精读课。?所谓基础性,是说精读课承担着系统学习词语、语法、句式等语言知识的主要任务,要为其他专项技能课的训练提供语言基础和技能基础; 综合课的特点之二 ?所谓综合性,是说精读课上语言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综合训练得来的。 ?简言之,综合课要以基础语言知识为中心进行综合训练。 听,是听老师讲解和提问,听别的同学回答问题; 说,是回答老师的问题,向老师提出问题,就课文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读,是准确流利地读生词、读课文,理解课文深层意思,并通过课文了解中国的社会文化(读词语、读课文、读内容、读文化); 写,是在听课时用汉语作笔记、写生词、写句子、写语段等。 这一切都紧紧地围绕着课文进行,而没有必要设立听和说地材料和练习。 另外,综合课应当侧重于读和写,侧重于提高学生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自然语料的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 ?传统的综合课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为主要目标 ?现代综合课则具有明显的技能培养特点。 ?传授语言知识可以看做综合课的首要任务或基础性任务,但它的核心任务还是语言技能的训练,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比例明显偏向于后者,而且语言知识的教学也越来越情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 1.语音 答: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有意义的声音。是有意义内容的语言成分的外部形式,或者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的颤动,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还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2.音节 答:音节是交谈时自然感到的语音单位。它是由音素构成,每发一个音节时,发音器官的肌肉,特别是喉部的肌肉都明显地紧张一下。每一次肌肉的紧张度增而复减,就形成一个音节。几次紧张就有几个音节。一个音节可以只有一个音素,也可以由几个音素合成。例如“西安是一个美丽的古城”(xi an shi yi ge mei li de gu cheng),发音器官紧张十次,是十个音节,写下来是十个汉字。一般说来,一个汉字表示一个音节. 3.元音

答:元音是气流颤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又称为母音,如a、o、e、i、u等。发元音时,气流通过咽头、口腔不受阻碍;发音器官各部位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声带颤动。 4.声调 答:声调是指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例如“dǐ”(底)的音高,听起来先降到最低然后再升高上去,这种先降后升的音高变化形式就是音节“底”(dǐ)的声调。 二、分析下列复合词的构词方式 1.地震 2.雪白 3.放大 4.骨肉 5.动员 答:(1)“地震”是主谓型复合词,前一词根表示被陈述的事物,后一词根是陈述前一词根的。 (2)“雪白”是偏正型复合词,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 (3)“放大”是补充型复合词,后一词根补充说明前一词根。 (4)“骨肉”是联合型复合词,两个意义相近的词根并列组合而成。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历史 学院名称: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13东策划 姓名:丁玎 学号:2013801102 指导教师姓名:程树铭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2014年6月 摘要:通过对语法历史发展的回顾,即八十年代以后,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广泛的探究这段历史,充分领悟现代汉语语法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帮助我们更好掌握语法知识,能使我们再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字: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表达功能 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简单来表述:没有语音形式,语言就无法存在,

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一个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杂乱而毫无章法的散沙。例如:山上草在吃牛儿--牛儿在山上吃草从上面的一些组合的例子可以看出,语法虽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可是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于语言之中的。一种语言,即使是最原始的语言,也得有一套语法规则系统,指导人们按照已有的规则去组织符号,构成表达思想的句子,否则,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同样的意思同样的词语,不同的人完全自说自话,别人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你说的什么内容,语言也就不可能成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了。 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要素。简单地说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而从八十多年来,汉语语法学者借鉴国外语法理论,发掘汉语事实,探讨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在汉语的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以及语法表达功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探究。 汉语语法学者从一开始就关注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数十年来关于"词类"问题的广泛讨论和不懈探究就是一部汉语基本语法范畴的确立历史。和其他语言的研究者一样,汉语语法学者首先准确地辨析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这样的基本词类范畴,但在分析手续上却遇到了许多西方学者所未曾遇到的难题。因为汉语几乎没有可供辨识的外在词形标记,在确定词类成员的问题上就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早期的汉语语法学者看到英语这样形态

外国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形式使用的偏误分析

动,提升了淮安旅游和餐饮食的知名度、美誉度。淮安要充分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活动和重大旅游活动,大力推介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充分展示淮安菜肴、小吃等系列美食产品,充分展示淮安传统美食的风采。 3.6加大旅游餐饮的宣传营销力度。 淮安要充分发挥大众新闻媒体作用,以淮安饮食文化、美食为主要内容,电视、广播、报刊、网站要拿出适当的时段和版面开辟专栏,对专题进行广泛宣传。各旅游景点要有淮安地方风味小吃名点的介绍,主要旅游饭店、商场要有介绍淮安传统饮食文化内容的橱窗。淮安还要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研究、整理,通过出版《淮安小吃》、《淮安饮食文化》等专业书籍,介绍淮安传统食品、特色菜肴和传统小吃的掌故习俗、文化内涵,使人们在品尝精美的风味小吃时得到一种文化享受。 参考文献: [1]高岱明.淮安饮食文化.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8. [2]吴雪华.美食淮安.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3]张寿山.淮安特色文化.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12. 摘要:可能补语及其否定式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误加、误代、错序三个方面对留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否定式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可能补语留学生否定式偏误类型解决对策 一、可能补语简述 可能补语是一种组合式述补结构,说明由动词谓语表达的动作行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关于可能补语的类型,过去学者之间也有很大的分歧,有的分为两类,有的分为三类,有的分为四类。两类分法以王力(1985)和黄伯荣、廖序东等(1997)为代表。他们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得/不+补语”(爬得/不上)和“述语+得/不得”(动得/不得)两种形式。三类分法以丁声树(1961)、刘月华(1980)为代表,他们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得/不+结果/趋向补语、述语+得/不+了(1iao)、述语+得/不得三种。四类分法以赵元任(1979)为代表,他把可能补语分为述语+得/不+补语、述语+得/不+了(来)、述语+得/不得和词汇的可能性(来得/及)四种。现在学术界一般采用了三类的说法,本文所采用的可能补语也主要依据刘月华的说法的第一类来研究留学生在可能补语否定形式方面出现的偏误。 动词+得/不+结果/趋向补语 肯定形式否定形式 看得见看不见(动词+结果补语) 写得完写不完(动词+结果补语) 说得清楚说不清楚(动词+结果补语) 进得去进不去(动词+趋向补语) 拿得出来拿不出来(动词+趋向补语) 二、留学生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的偏误类型 可能补语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可能补语否定形式的使用,常常会因种种原因出现偏误。 笔者以偏误分析及其他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留学生关于可能补语否定形式的练习中出现的一些有问题的句子进行偏误分析,总结出其偏误类型,分析其偏误成因,并借此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鲁健骥把初学汉语的外国人语法偏误分为四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留学生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的偏误主要是误加偏误、误代偏误和错序偏误。 1.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一个形式造成的。如: (1)老先生耳朵不好,你说的话他都不能听得见。(误) 老先生耳朵不好,你说的话他都听不见。(正) (2)这个故事我没听懂,所以我不能说得上来。(误) 这个故事我没听懂,所以我说不上来。(正) (3)这个桌子太大,我一个人不能搬得出去。(误) 这个桌子太大,我一个人搬不出去。(正) 此处该用可能补语否定式的地方,学生多用能愿动词代替,产生这种偏误的学生多是英语国家的,因为英语中没有与可能补语对应的形式而有与能愿动词相对应的助动词can’t,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产生偏误,产生例(1)到(3)的偏误,产生这一偏误的还在于留学生对于目的语的规则泛化或老师教授方法不得当,如留学生在习得这一语法点时,老师可能会讲授可能补语的基本涵义。 动词+得+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义为:能做某事, 动词+不+结果补语(趋向补语)→义为:不能做某事。 如:看得见→能看见进得去→能进去 看不见→不能看见进不去→不能进去 这种讲授法学生会将这一规则泛化为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就是用能愿动词不能+可能补语,而忽视可能补语的限制条件,可能补语与“不能”不可以共存。 2.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常出现在一些语法形式中,在通常情况下可以/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些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就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然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 (4)昨天老师上课讲的我都听得懂了。(误) 昨天老师上课讲的我都听得懂。(正) 可能补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主、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实现某动作变化结果等。因此,一般用于未完成的动作或临时变化的情况。所以动词或补语后一般不能用完成意义的“了”。造成这种偏误的原因仍在于对于目的语规则泛化,学生在习得“了”表示完成意义之后,以为任何一个动词后都可加“了”表示完成,忽视了可能补语的局限性。类似的病句还有(5)那时候我还小,爬不上去了那梯子。(误) 那时候我还小,爬不上去那梯子。(正) 3.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位置造成的偏误,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式使用时造成的错序偏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a.宾语位置一般在可能补语之后,或主语之前,但留学生常造出下列病句: (6)我看这本书得懂。(误) 我看得懂这本书。(正) 这本书我看得懂。(正) 外国留学生汉语可能补语否定形式使用的偏误分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广东广州510540) 赵雪莲 49

如何教外国人学习中文,如何让他们听懂和理解讲述资料

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汉语学习属于外语学习,对某些人可能是第二外语甚至第三、第四外语。东南亚一些国家人民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国教师到国外教授汉语主要对象是青年学生,而在国内教学对象却干 差万别。无论国内、国外,对外汉语教学都必须遵循外语教学的规律,即重视母语对汉语学习的正迁移与负迁移的作用[1]。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注重实用,教学不拘一格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文化基础与中国人迥然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也与中国人大相径庭。中国人推祟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他们却不以为然。然而,汉字的书写与读音分家这一事实却使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学习者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汉语与他们儿时习得母语完全不是一码事,不下苦功背是学不好的。在他们心中,汉字难写难认,声调难读难记,短语难背,语法难懂。外国人,尤其是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学汉语时,学习首批汉字的确很难。但如果教师正视这个问题,处理得当,分散难点,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这一工具,越过这个难关之后就势如破竹了。其中关键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要有信心。 汉字造字功能很强。近几十年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为表达这些新事物、新概念,英语每年要产生几千个新词,而汉语却几乎没有增加一个新字(广东、香港不规范方言例外)。用已有汉字,明白无误地表达这些东西,汉字看来是游刃有余。如在“机”这个词素上造出了诸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等词语,这不能不说汉语也有其易学的一面。

对外汉语教学现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用性。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汉语以其简练的形式、丰富的内涵闻名于世。历代骚人墨客和广大人民以书面和口头形式为我们中化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汉语的艺术魅力倾倒了各国汉学家。不少人以学习和研究汉语、汉文化为终身职业。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汉语是一门工具,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的钥匙,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媒介。为了就业,为了赚钱,他们选中了汉语学习。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必须在重视打好基础、循序渐进的同时重视实用。有的学员来华前曾用英国Longman出版社出版的Teach Yourself Chinese一书自学过汉语。初次见面,他们问的一些问题就是一些内行话,涉及面很广,诸如汉字框架结构、汉语节奏与重音与英语的区别、声调及变调等。对于这类对汉语显示出巨大兴趣的学员,完全用简单的听说法教学他们觉得不够味,提前讲一些基础知识,哪怕是用他们的母语讲解,也可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增强汉语意识,说不定从此走上汉语研究的道路呢。这也是一种实用。 同其它外语教学一样,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的对象都是母语已经十分熟练的成年人,因此教学中应时刻防止母语的干扰。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扬长避短。由于学员的学习条件及教学条件的制约,很难给对外汉语教学规定一个固定的模式。工作繁忙的项目经理与来华照顾丈夫、孩子的专家夫人学习方法与进度大有差异。他们不习惯于中国人所喜欢的集体朗读的方式。教学语言当然应尽早使用汉语,这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感。但在他们的词汇量和听力还不足以听懂汉语释词解文之前还得借助其母语,换句话说,我们得使用双语教学。这样做能帮助他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考研真题和答案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考研真题和答案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录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三、论述题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上编语法 第1章语法概说 第2章各级语法单位的特点、分类及区别 第3章汉语的词类划分 第4章句法分析方法 第5章汉语句法问题解难 第6章汉语语法学简史 下编修辞 第1章修辞概述 第2章词语的锤炼

第3章句式的选择 第4章辞格及辞格辨异(一) 第5章辞格及辞格辨异(二)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上编语法 第1章语法概说 第2章各级语法单位的特点、分类及区别 第3章汉语的词类划分 第4章句法分析方法 第5章汉语句法问题解难 第6章汉语语法学简史 下编修辞 第1章修辞概述 第2章词语的锤炼 第3章句式的选择 第4章辞格及辞格辨异(一) 第5章辞格及辞格辨异(二)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杨月蓉《实用汉语语法与修辞》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

试看部分内容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语法[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语法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2.自然语言和算法语言[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1)自然语言 自然语言通常是指一种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例如,英语、汉语、日语为自然语言。有时所有人类使用的语言(包括自然地随文化演化的语言,以及人造语言)都会被视为“自然”语言,以区别于如编程语言等为计算机而设的“人造”语言。自然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算法语言

_希望_想_的语义语法对比外国人说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

第二语言学习中,比较难的是在语义和语法两方面都能正确地区分近义词。能愿动词的区分是难中之难。由于语义相近而产生的偏误在总偏误中占比例最大,达到46.15%。本文采用的偏误实例,均源自第一手资料。笔者先后两次,对外国学生说汉语进行了不同对象不同形式的调查,第二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初次调查所得到的偏误形式及偏误语例为问卷基础,目的在于考察初次调查所得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并考察犯同类错误的可能概率。文中在有关偏误例句后,附加第二次调查中被试人数和偏误比率。为了行文的方便, 用S.代表被试人数,K.代表犯同类错误的可能概率,L.代表错误判断的可能概率,A 代表平均数。1.“希望”、“想”偏误实例下面的一些例句就是混淆了愿望动词“希望”、“想”的用法的实例:(1)我想老师教再慢点。 S.16人,K.81.25%(2)我希望请您说慢一点儿。S.16人,K.75%(3)但是我想孩子在外边玩儿。S.16人,K.81.25%(4)我想自己的孩子随便。我不想孩子们进外国的学 校。 S.16人,K.75% (5)我想自己的孩子交很多朋友。 S.16人,K.87.5%(6)我想孩子们了解世界。我想孩子们去很多外国。 S.16人,K.75% 2.“希望”和“想”的语义倾向不同 “希望”和“想”都表示话语主体对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 某种情况的主观意愿。 “希望”语义停留在愿望主体的主观意愿上,并且只强调愿望主体的主观意愿,不一定有也不关 注实现的可能性,与“想”比较,这种意愿具有更深程度的模 糊性和不确定性。如:⑴真希望永远也不刮风。⑵我希望从来没有过你这样的朋友。⑶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⑷老一套大家都腻烦了,都希望起一点变化。高晓声《陈奂生包产》:⑸姚祖荣心里非常希望事态有一个特殊的发展,但这 种发展究竟会是什么样子,却朦朦胧胧不清楚。高晓声《陈奂生包产》⑹他有点后悔今天的孟浪,他希望那个人快些把话说 出来。高晓声《陈奂生包产》“永远不刮风”的可能是非常微小的;“从来没有过你这样的朋友”也完全是伪设,愿望主体在了解现实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表明这种愿望,显然是对主观愿望和态度的不肯放弃;“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 愿望,对于怎么提高、何时提高却不能“运筹帷幄”;至于例⑷的“起一点变化”,更是不知是什么样的一种变化了。例⑹中“那个人”能否“快些把话说出来”,“他”根本无从把握。“希望”倾向于对未来某事物能够实现的主观愿望,意愿主体未必一定是动作行为的主体,即,不一定是实现某事物的主体。上述只有例⑵意愿主体也是行为动作的主体。而 调查发现,多数情况下,“希望”直指的对象是另有其人或另有其事,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话语主体希望的是别人实现某事或某事得以实现。“希望”、“想”的语义语法对比外国人说汉语能愿动词偏误研究 鲁晓雁(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内容摘要】由于不能区分语义相近的能愿动词而产生的偏误,在能愿动词的偏误中占比例最大。“希望”、“想”都是表示愿望的能愿动词,语义都停留在愿望主体的主观意愿阶段,但“希望”更关注是否表达了话语主体主观意愿,“想”更关注把意愿变为现实,“希望”的干预性缺失,而“想”则较强。二者在语法功能方面的不同是:“想”常后续使令结构小句,“希望”通常后续主谓结构小句。 【关键词】 意愿主体行为主体干预2008年12月总第23卷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SOCIAL SCIENCES REVIEW * 299

现代汉语语法题库 (带答案)

第四章语法 一、填空题 1、语法这一术语可有三种含义:语法规律、(语法科学)、语法教材。 2、分析语句的结构和功能的目的在于(区别异同、辨明意义)。 3、语法分析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把大类分成小类,另一是(把整体切为部分)。 4、对现代汉语的词进行语法分类,必须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5、词的语法功能是指词的(组合能力)。 6、词的分类是逐级进行的,首先根据能否作句法结构成分,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7、根据组合能力的不同可以把实词分为体词、(谓词)、加词三类; 8、现代汉语特殊的词类有两类,一是(叹词),另一是拟声词。 9、量词包括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 10、不能带宾语的和只能带施事宾语或处所宾语的动词一般叫(不及物动词)。 11、加词包括(副词)和区别词两类。 12、副词的语法特点是一般只能充当(状语)。 13、(代替)功能就是代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14、代词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15、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动态助词)以及“所、似的”等其他助词。 16、词与词的组合包括实词与实词、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可统称为(短语),也有叫词组的。 17、在句法结构中承担结构关系的关系项叫做句法结构成分,简称(句法成分)。 18、介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它和词或短语构成介词短语,主要作(动词和形容词或谓词性短语)的修饰语。 19、从语义关系上看,主语可以分为(施事主语)、受事主语、关涉主语。 20、在偏正短语中,起限制或描写作用的成分叫修饰语,修饰语主要指(定语和状语)两种句法成分,被修饰的成分是中心语。 21、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每一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表示不同的语气。 22、句子的特殊成分有(复说语)和插说语两种。 23、复说语有称代式复说语和(总分式复说语)两种。 24、根据结构关系,单句首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句型。 25、非主谓句主要有名词句、(动词句)、形容词句和叹词拟声词句四种。 26、根据主谓句中谓语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主谓句分为四种,即名词性谓语句、(动词性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和主谓谓语句。 27、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称连动句,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是(兼语句)。 28、表示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子一般叫(存现句)。 29、复句一般可以分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 30、因果复句可以分为(说明因果的因果复句)、推论结果的因果复句、说明目的的因果复句三类。 31、假设条件句复句可以分为充分条件句、必要条件句和(无条件句)三类。 32、在复句中用来连接分句并表明分句之间关系的连词、副词和短语,统称(关联词语 )。 33、倒装句是有一定特点的句子,首先倒装的部分可以(复位(或还原)),其次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迄今为止,“偏误”这一术语引入我国只有二十多年。偏误分析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法偏误分析更是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文章主要以二十多年来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为依托,从词法和句型两个方面,对外国人习得汉语过程中产生的语法偏误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语法偏误分析有一个整体的掌握。 标签: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词法,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对外汉语教学中表现为句型的教学。①据此,我们将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的研究分成词类偏误和句型偏误两大类分别进行综述。文章文献的主要来源为二十年来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优秀硕士论文,在近70篇的语法偏误分析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文章46篇进行分析评述,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一、词类偏误分析 在外国人语法偏误分析的研究中,词类的偏误分析占了70%多。②其中对实词的研究占词语偏误分析的55%,虚词占45%。在词类的划分上,我们依据的是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中的语法部分,以便于分类统计。③ (一)实词偏误分析 对外国人汉语实词的偏误分析都集中在了副词和动词上,很少涉及其它词类。 1.副词偏误分析 在词语偏误分析研究中,副词所占的比例最高。陈小荷(1996)以北京语言学院的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和副词“也”有关的偏误进行分析。通过语境分析和背景分析调查留学生使用副词“也”的使用率、偏误率、语法结构上的偏误原因以及与使用率和偏误率有关的语篇属性。通过语境分析将偏误分为四种类型并分析每种类型出现的情况,分类详细全面。通过背景分析调查了副词“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最后得出结论:语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确定偏误发生的范围,“也”的使用率和偏误率与母语背景和语料类型有密切的关系。陈先生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语境分析对语法偏误分析所起的作用,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金昭延(2001)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副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句法功能方面的错误和原因。这是国内韩国人对韩国留学生学习副词进行研

现代汉语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现代汉语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外语,一般都是学习英语。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区别相当大,学习汉语语法的时候,千万不要用英语语法来套汉语语法。 凡是事物都有一致的地方。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都是事物,当然也有一致性。比如说,汉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人家英语也有。你会说"学生们热爱伟大的祖国",人家就会说"pupils love great motherland",一句话里面三种词都出现了。汉语里头有主语、谓语、宾语这些玩意儿,英语里头也有。上面那句话,"学生们"是主语,英语的主语是pupils;汉语的谓语是"热爱",英语的谓语也是love;汉语的宾语是"祖国",英语的宾语也是motheland;汉语的定语是"伟大",英语的定语也是great。你看,都一样,用英语语法来分析汉语难道不可以吗? 碰到两种语言一致的地方,当然凑合。为什么不说是"可以"而说"凑合"呢?因为严格说来,是不可以的。人家的主语、谓语等等,同汉语的主语、谓语等等都不完全一样。就拿前边提到过的he works来说吧,人家的主语he同谓语works在人称、数方面必须一致,汉语有这些名堂吗?没有。汉语的主语同英语的主语不是一码事,汉语的谓语跟英语的谓语也很不相同,所以严格说来,碰到了一致的地方,是不可以用一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去分析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说"凑合",是因为大体一致,把那些不同的地方扔掉不管,用这种语言的语法去说明那种语言的语法,也只能说是凑合着用吧。 而碰到两种语言不一致的地方,那就决不能用这种语言的语法去套那种语言的语法,连凑合都不可能。大家平时在课堂里学习,英语语法讲得多,汉语语法讲得少,同学们对英语语法知识更为熟悉,对汉语语法知识反倒生疏。一用语法知识去分析问题,就很容易用英语语法知识去分析汉语的句子。比如英语里有a pioneer 's red scarf(一个少先队员的红领巾),人家的a是冠词,汉语里有冠词吗?没有,谁要是把汉语的"一个"说成是冠词,岂不让人笑掉大牙?英语里没有量词,谁要是把a cup of water(一杯水)的cup,把a piece of news (一条消息)的piece说成是量词,老外们也决不会认帐,那个a就说明它们是名词。这说明,用这种语言的语法知识去分析另一种语言的语法,是要碰钉子的。所以学习汉语语法,一定要注意同英语语法的区别。 第一,在词类方面不一样。 汉语的名词里头有方位词,如"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中"等,其中的几个在英语里溶入了介词,如in、on、behind,有的成了形容词,如inner、outer、outside、middle。因此,见到了汉语的方位词,就不能说它们是介词或形容词。 汉语的许多动词后面能够加"着、了、过",于是有的同学便认为"着"是现在时,"了、过"表示过去时,这就是照套的结果。汉语的"着、了、过"可不是表示"时态"的,因为用了"着、了、过",既可以表示现在、过去的事情,也可以表示将来的事情。"他昨天吃着饭还看书呢",如果说这"着"是"过去时","他明天看着电影还会想到我的",如果说这个"着"又是"将来时",那汉语里还有什么时态呢?"他明天吃了饭到我家来""他后天吃过饭到我家来",这"了、过"是"过去时"吗?显然不是。 人家的形容词也跟咱们的不一样。political study(政治学习)、American films(美国电影)、brown overcoat(棕色大衣),"政治、美国、棕色"在人家那里是形容词,咱们可不能把汉语的"政治、美国、棕色"当作形容词看待,它们在汉语里都是名词。一些同学老是把"中国人民"的"中国",把"经济形势"的"经济"当作形容词,就是这么造成的。 汉语里的许多形容词可以做状语,如"勤奋学习""认真工作""严厉批评"的"勤奋、认真、严厉"都是做状语的形容词。英语的形容词绝对同状语无缘。例如hard study(勤奋学习)、work seriouly(认真工作)、criticise severely(严厉批评),人家的"hard、seriouly、

【论文导读】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论文导读】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 鲁健骥 本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 探究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 以及学习策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等—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我们的做法是, 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 共得1 92 项, 并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项目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词语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 尤其是副词、连词、助词等虚词的使用, 也包括各种短语( 如介宾短语) 、结构等的使用。另一类是句法项目, 包括各句子形式( 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则主要表现为句型的教学) 。这两大类语法项目都会有遗漏、误加、误代、错序的偏误, 所不同的是, 前者是与词语的意义、用法有关的偏误; 后者是由词语充当句子成分使用上的偏误。下面我们将以偏误的四种类型为基本框架, 对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进行一些分析。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 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遗漏偏误常常出现在下列情况下: 1 .某些意义上比较“ 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这包括某些副词、连词, 特别是复句或结构中某些起关联或呼应作用的副词、连词。在我们的资料中有遗漏偏误的复句结构有: 不管?,[都] ? ( 注:[ ] 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下同。) 宁可? , [也] ?

另如: 结构: 除了? 以外, [ 都]? 除了? 以外, [也] 表示强调: 一点儿[也」不? 疑问代词活用: 谁[都/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