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的统计分析

资料的统计分析
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十二章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集中量数分析

一、集中量数也称集中趋势,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代表着现象的一般水平,别的数值围绕着它的周围。

常用的集中数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二、算术平均数:是以总体各单位数值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总数的商。即,

各单位的标志数值之和

算术平均数=

总体单位总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法:

X1+X2+…X n ∑X

X = =

n n

其中,符号X代表算术平均数;X1,X2,…X n分别代表各个具体的标志数值,n表示总体单位数(即总体中个案的数目),∑表示将各个具体的标志数值相加求和。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X1f1+ X2f2+…X n f n ∑Xf

X = =

f1+ f2 +…f n∑f

其中,f为权数,即变量在总体中出现的次数。

1、由单项分组资料求算术平均数。

∑Xf

X =

∑f

2、由组距分组资料求算术平均数。

先计算出组中距,然后再使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

组中值的符号为:X mid

下组限+上组限

X mid =

2

由组距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公式就变为:

∑f X mid

X =

∑f

三、中位数

中位数是把调查到的数据资料按照标志值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央位置的标志值表示中间位置的平均数,也称位置平均数。

(一)由原始资料计算中位数

原始资料是以单项标志值形式表现的。先把各个标志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然后用总体单位数加1除以2,即n+1 ,就可以求出中位数的位次。

2

(二)对经过资料计算中位数

1、由单项分组资料求中位数。

n+1

中位数的位次=

2

2、由组距分组资料计算中位数。

∑f

由组距分组资料计算中位数,应先用 2 公式确定中位数所在组的位置,然后再用下限公式计算中位数的值。下限公式为:

∑f-cf m

-1

M d= ×i+L

f m

为中位数所在组以下的累计次其中,M d为中位数,f 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cf m

-1

数,∑f为累计数,i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L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四、众数

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重复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一)从单项分组数据资料中计算众数

一般采用直接观察法即可。

(二)从组距分组资料中计算众数

一种是组中值法,另一种是摘补法。

L+U

其公式为:众数=

2

其中,L代表众数所在组的组下限,U代表众数所在组的组上限。

第三节离中量数分析

一、常用的离中量数有: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标准差。

差异程度越小,平均数的代表性越高;差异程度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低。

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量数就是离中量数,也称差异量数。

离中量数也是一个概括性量值,是研究现象差异程度的概括表现,它的意义在于阐明被研究现象的差异特征。

差异量数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

二、离中量数的计算

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是配合使用的,众数和异众比率配合,中位数和四分位差配合,平均数和标准差配合。

(一)异众比率

异众比率是指非众数的次数与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比率。

n-f mo

VR =

n

其中,VR代表异众比率,n是总体内全部总体单位的数,f mo为众数的次数。

异众比率较大,众数的代表性小些;异众比率越小,众数的代表性越大。

(二)四分位差

四分位数:把一组数据按大小排列成序列,然后分成四个数据数目相等段落,各段数分界点上的数叫四分位数。(四分位差的代表符号为Q)

1、对定序类型资料计算的四分位差。

Q = Q3-Q1

四分位差之间的间距越小,中位数的代表性越大。

2、对于定距类型资料计算四分位差。

Q3-Q1

Q =

2

首先,要确定Q3和Q1的位次。

3n 1n

Q3的位次= 4 Q1的位次= 4 再次,求出Q3和Q1的的数值。

∑f-cf m-1

∑f-cf m

-1

Q3= ×i+L Q1= ×i+L

f m f m

最后,求出Q的数值。

Q3-Q1

Q =

2

(三)标准差

标准差又称均方差,是指资料中各个数值与算术平均数相减之差的平方和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它是用得最多、它是用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离中量数,其代表符号为

∑(X i-X)2

=

n

其中,X i为资料中的各个数值,X为算术平均数,n为总体单位数。

1、根据原始资料计算标准差。

∑(X i-X)2

=

n

标准差最小,平均数的代表性大;反之,标准差越大,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2、根据统计表资料计算标准差。

(1)由单值分组资料计算标准差。

∑f(X i-X)2

=

n

(2)由组距分组资料计算标准差。

∑f(X mid-X)2

=

n

其中,X mid是指各组的组中值,f为权数,n为组数。

三、相对差异量数

(一)离散系数

离散系数是标准差与算术平均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离散系数越大,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小;反之,数据离散程度越小,集中量数的代表性越大。离散系数用CV表示

CV = ×100%

离散系数的比较只限于定距资料。

(二)标准分数

测定这种相对位置的工具——标准分数来表示。标准分数的符号是Z

X-X

Z =

其中,X为原始数据,X为总体平均数,为总体标准差。

第五节推论统计

推论统计研究如何将样本的统计值推论为总体的参数值。

推论统计包括两种方法:区间估计、假设检验。

一、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指在一定的标准差范围内设立一个置信区间,然后联系这个区间的可信度将样本统计值推论为总体参数值。

常用的置信度1-a:90% 95% 99%

对应的置信度Z值数值: 1.65 1.96 2.58

(二)总体均值的区间估计方法

1、总体平均数的区间估计。

S

X±Z(1-a)

是置信度的Z值数值,下标(1-a)是置信度,其中,X是样本平均数,Z

(1-a)

S是样本的标准差,n为样本数目。

要提高推论的可靠性,就必须相应地扩大置信区间。

可靠性的提高,置信区间在扩大,精确度降低了。

2、总体百分比的区间估计。

P(1-P)

P±Z(1-a)

其中,P是样本中的百分比。

二、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推论统计的另一种主要方法。指先对总体的某一参数作一假设,然后用样本统计量去验证,以决定假设是否为总体接受。

通常把概率不超过0.05或0.01的事件当作“小概率事件”,也称为显著性水平。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2017.3.16-统计学-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怎样表达一组数据? 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A 、描述平均水平(中心位置): 均数X 、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几何均数G 、众数(mode ) B 、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 变异系数、方差、全距 (一)均数mean 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 (算术)均数X 均数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直接计算公式: 应用条件: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2. 中位数(median )M 和百分位数(percentile ) A.中位数M 是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或两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应用条件: 12n X X X X X n n +++== ∑L

用于任何分布类型,包括偏态资料、两端数据无界限的资料。 计算: n 为奇数时-- n 为偶数时-- 9人数据:12,13,14, 14, 15, 15, 15, 17, 19天 B.百分位数 是将N 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分成100等份,对应于X%位的数值即为第X 百分位数。中位数是第百分50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 =第25百分位数(P25)~第75百分位数(P75)。 四分位数间距用于描述偏态资料的分散程度(代替标准差S ),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 ) (天1552 19===+X X M 88451 22221415214.5() M X X X X ?? ==== ???+如果只调查了前八位中学生,则: +(+)(+)天

百分位数计算(频数表法): X L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下限 L Σf :小于X 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X i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组距 n :总例数f x :所在组段频数 注:有的教材X= r ; L f ∑=C 例:求频数表的第25、第75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组段 频数f 累积频数∑f 56~ 2 2 59~ 5 7 62~ 12 19 ∑f 25 L 2565~ 15 34 P 25在此 68~ 25 59 71~ 26 85∑f 75 L 7574~ 19 104 P 75在此 77~ 15 119 80~ 10 129 83~85 1 130 合计 130 ① 确定Px 所在组段: P 25所在的组段:n X %=130×25%=32.5, 65~组最终的累积频数=34,32.5落在65~组段内;

抽样调查资料可以做哪些统计分析

抽样调查资料可以做哪些统计分析 篇一:以下内容是某地区对居民消费支出抽样调查汇总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其中不属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

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篇二:如何做好统计结果分析 如何做好统计结果分析 在做社会科学研究的时候,调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做一个调查,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到了大量的一手数据,然而,如果我们在做数据分析的时候采取的方法不科学的话,可能会导致分析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政府关于某个项目出台了A、B两套拟案,分别在甲、乙两个地区做民意调查,调查的数据统计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套拟案的满意度数据 根据这个统计结果,哪个方案更让人们满意呢?我们

统计学教案习题06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第六章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绝对数。 2. 相对数常用指标:率、构成比、比。 3. 应用相对数的注意事项。 4. 率的标准化和动态数列常用指标:标准化率、标准化法、时点动态数列、时期动态数列、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定基比、环比、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二)熟悉内容 1. 标准化率的计算。 2. 动态数列及其分析指标。 二、教学内容精要 (一) 绝对数 绝对数是各分类结果的合计频数,反映总量和规模。如某地的人口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等。绝对数通常不能相互比较,如两地人口数不等时,不能比较两地的发病人数,而应比较两地的发病率。 (二)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之比,是分类变量常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常用两个分类的绝对数之比表示相对数大小,如率、构成比、比等。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见表6-1。 表6-1 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计算 常用相对数 概念 表示方式 计算公式 举例 率 (rate ) 又称频率指标,说明一定时期内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百分率(%)、千分率 (‰)等 单位时间内的发病率、患病 率,如年(季)发病率、时 点患病率等 构成比 (proportion ) 又称构成指标,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组成 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百分数 疾病或死亡的顺位、位次或所占比重 比 (ratio ) 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 比,说明A 是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 倍数或分数 ①对比指标,如男:女 =106.04:100 ②关系指标,如医护人员:病床数=1.64 ③计划完成指标,如完成计划的130.5% (三) 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计算相对数的分母一般不宜过小。 2. 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容易产生的错误有 (1)指标的选择错误如住院病人只能计算某病的病死率,不能认为是某病的死亡率; (2)若用构成指标下频率指标的结论将导致错误结论,如 某部队医院收治胃炎的门诊人数中军人的构成比最高,但不一定军人的胃炎发病率最高。 %100?=单位总数 可能发生某现象的观察数 发生某现象的观察单位率%100?= 观察单位总数 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的位数某一组成部分的观察单构成比B A = 比

医学统计学第3版,02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试题

第二章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教学大纲要求 (一)掌握内容 1. 频数分布表与频数分布图 (1)频数表的编制。 (2)频数分布的类型。 (3)频数分布表的用途。 2. 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算术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 3. 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的指标 掌握其意义、用途及计算方法。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二)熟悉内容 连续型变量的频数分布图:等距分组、不等距分组。 二、 教学内容精要 计量资料又称为测量资料,它是测量每个观察单位某项指标值的大小所得的资料,一般均有计量单位。常用描述定量资料分布规律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类是用统计图表,主要是频数分布表(图);另一类是选用适当的统计指标。 (一)频数分布表的编制 频数表(frequency table )用来表示一批数据各观察值或在不同取值区间的出现的频繁程度(频数)。对于离散数据,每一个观察值即对应一个频数,如某医院某年度一日内死亡0,1,2,…20个病人的天数。如描述某学校学生性别分布情况,男、女生的人数即为各自的频数。对于散布区间很大的离散数据和连续型数据,数据散布区间由若干组段组成,每个组段对应一个频数。制作连续型数据频数表一般步骤如下: 1.求数据的极差(range )。 min max X X R -= (2-1) 2.根据极差选定适当“组段”数(通常8—10个)。 确定组段和组距。每个组段都有下限L 和上限U ,数据χ归组统一定为L ≤χ

问卷调查的常用统计分析

最近做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找到一篇很好的文章,是关于如何使用SPSS 输入各种问卷题型,如何进行统计分析,对于初涉采用统计软件处理调查问卷的人来说,是很实用的!在此与大家分享!特别是,关于不同的题型如何输入,是很详细的! SPSS问卷分析最白痴问题---编码录入及描述统计详解 问卷调查的方法用得很广泛,对于没有接触过spss的人第一步面临的就是问卷编码问题,有很多外专业的同学都在问这个问题,现在通过举例的方法详细讲解如下,以方便第一次接触SPSS的同学也能做简单的分析。后面还有分析时的操作步骤,以及比较适用的深入统计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自己写的,错误之处请指正, 调查分析问卷回收,在经过核实和清理后就要用SPSS做数据分析,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把问题编码录入。 SPSS的问卷分析中一份问卷是一个案,首先要根据问卷问题的不同定义变量。定义变量值得注意的两点:一区分变量的度量,Measure的值,其中Scale 是定量、Ordinal是定序、Nominal是指定类;二注意定义不同的数据类型Type 各色各样的问卷题目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选、多选、排序、开放题目四种类型,他们的变量的定义和处理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们详细举例介绍如下: 问卷调查的方法用得很广泛,对于没有接触过spss的人第一步面临的就是问卷编码问题,有很多外专业的同学都在问这个问题,现在通过举例的方法详细讲解如下,以方便第一次接触SPSS的同学也能做简单的分析。后面还有分析时的操作步骤,以及比较适用的深入统计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自己写的,错误之处请指正, 调查分析问卷回收,在经过核实和清理后就要用SPSS做数据分析,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把问题编码录入。 SPSS的问卷分析中一份问卷是一个案,首先要根据问卷问题的不同定义变量。定义变量值得注意的两点:一区分变量的度量,Measure的值,其中Scale 是定量、Ordinal是定序、Nominal是指定类;二注意定义不同的数据类型Type 各色各样的问卷题目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选、多选、排序、开放题目四种类型,他们的变量的定义和处理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们详细举例介绍如下: 1 、单选题:答案只能有一个选项 例一当前贵组织机构是否设有面向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 A有 B 正在开创 C没有 D曾经有过但已中断 编码:只定义一个变量,Value值1、2、3、4分别代表A、B、C、D 四个选项。

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doc 24页)

第十章分类资料的统计分析 A型选择题 1、下列指标不属于相对数的是() A、率 B、构成比 C、相对比 D、百分位数 E、比 2、表示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用 A 构成比 B 观察单位 C 相对比 D 率 E 百分比 3、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计算相对数尤其是率时应有足够数量的观察单位数或观察次数 B、分析大样本数据时可以构在比代替率 C、应分别将分子和分母合计求合计率或平均率 D、相对数的比较应注意其可比性 E、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作假设检验 4、以下哪项指标不属于相对数指标( ) A.出生率 B.某病发病率 C.某病潜伏期的百分位数 D.死因构成比 E.女婴与男婴的性别比 5、计算麻疹疫苗接种后血清检查的阳转率,分母为( ). A.麻疹易感人群 B.麻疹患者数 C.麻疹疫苗接种人数 D.麻疹疫苗接种后的阳转人数 E.年均人口数 6、某病患者120人,其中男性114人,女性6人,分别占95%与5%,则结论为( ).

A.该病男性易得 B.该病女性易得 C.该病男性、女性易患率相等 D.尚不能得出结论 E.以上均不对 7、某地区某重疾病在某年的发病人数为0α,以后历年为1α,2α,…,n α,则该疾病发病人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 A.1...10+++n n ααα B. 110+??n n ααα C.n n 0 α α D.n n 0 α α -1 E. 10 -a a n 8、按目前实际应用的计算公式,婴儿死亡率属于( )。 A. 相对比(比,ratio ) B. 构成比(比例,proportion ) C. 标准化率(standardized rate ) D. 率(rate ) E 、以上都不对 9、某年某地乙肝发病人数占同年传染病人数的9.8%,这种指标是 A .集中趋势 B .时点患病率 C .发病率 D .构成比 E .相对比 10、构成比: A.反映事物发生的强度 B 、反映了某一事物内部各部分与全部构成的比重 C 、既反映A 也反映B D 、表示两个同类指标的比 E 、表示某一事物在时间顺序上的排列

(完整版)问卷调查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的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问卷调查的方法用得很广泛,对于没有接触过spss 的人第一步面临的就是问卷编码问题,有很多外专业的同学都在问这个问题,现在通过举例的方法详细讲解如下,以方便第一次接触SPSS 的同学也能做简单的分析。后面还有分析时的操作步骤,以及比较适用的深入统计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 调查分析问卷回收,在经过核实和清理后就要用SPSS做数 据分析,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把问题编码录入。 SPSS 的问卷分析中一份问卷是一个案,首先要根据问卷问题的不同定义变量。定义变量值得注意的两点:一区分变量的度量,Measure的值,其中Scale是定量、Ordinal是定序、Nominal 是指定类;二注意定义不同的数据类型Type 各色各样的问卷题目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选、多选、排序、开放题目四种类型,他们的变量的定义和处理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们详细举例介绍如下: 问卷调查的方法用得很广泛,对于没有接触过spss 的人第一步面临的就是问卷编码问题,有很多外专业的同学都在问这个问题,现在通过举例的方法详细讲解如下,以方便第一次接触SPSS 的同学也能做简单的分析。后面还有分析时的操作步骤,

以及比较适用的深入统计分析方法的简单介绍。自己写的,错误之处请指正, 调查分析问卷回收,在经过核实和清理后就要用SPSS做数 据分析,首先的第一步就是把问题编码录入。 SPSS 的问卷分析中一份问卷是一个案,首先要根据问卷问题的不同定义变量。定义变量值得注意的两点:一区分变量的度量,Measure的值,其中Scale是定量、Ordinal是定序、Nominal 是指定类;二注意定义不同的数据类型Type 各色各样的问卷题目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选、多选、排序、开放题目四种类型,他们的变量的定义和处理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们详细举例介绍如下: 1 、单选题:答案只能有一个选项 例一当前贵组织机构是否设有面向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 A有B正在开创C没有D曾经有过但已中断 编码:只定义一个变量,Value 值1、2、3、4 分别代表A、B、C、D 四个选项

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十二章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集中量数分析 一、集中量数也称集中趋势,它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值,代表着现象的一般水平,别的数值围绕着它的周围。 常用的集中数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二、算术平均数:是以总体各单位数值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总数的商。即, 各单位的标志数值之和 算术平均数= 总体单位总数 (一)简单算术平均数法: X1+X2+…X n ∑X X = = n n 其中,符号X代表算术平均数;X1,X2,…X n分别代表各个具体的标志数值,n表示总体单位数(即总体中个案的数目),∑表示将各个具体的标志数值相加求和。 (二)加权算术平均数: X1f1+ X2f2+…X n f n ∑Xf X = = f1+ f2 +…f n∑f 其中,f为权数,即变量在总体中出现的次数。 1、由单项分组资料求算术平均数。 ∑Xf X = ∑f 2、由组距分组资料求算术平均数。 先计算出组中距,然后再使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 组中值的符号为:X mid 下组限+上组限 X mid = 2 由组距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的公式就变为: ∑f X mid X = ∑f

三、中位数 中位数是把调查到的数据资料按照标志值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央位置的标志值表示中间位置的平均数,也称位置平均数。 (一)由原始资料计算中位数 原始资料是以单项标志值形式表现的。先把各个标志值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然后用总体单位数加1除以2,即n+1 ,就可以求出中位数的位次。 2 (二)对经过资料计算中位数 1、由单项分组资料求中位数。 n+1 中位数的位次= 2 2、由组距分组资料计算中位数。 ∑f 由组距分组资料计算中位数,应先用 2 公式确定中位数所在组的位置,然后再用下限公式计算中位数的值。下限公式为: ∑f-cf m -1 M d= ×i+L f m 为中位数所在组以下的累计次其中,M d为中位数,f m为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cf m -1 数,∑f为累计数,i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L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 四、众数 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重复次数最多的标志值。 (一)从单项分组数据资料中计算众数 一般采用直接观察法即可。 (二)从组距分组资料中计算众数 一种是组中值法,另一种是摘补法。 L+U 其公式为:众数= 2 其中,L代表众数所在组的组下限,U代表众数所在组的组上限。

广告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调查统计数据分析 平顶山市大学生考研意向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考研意向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大学生考研意向并给出相关建议。本问卷所有的调查项目无对错之分,问卷实行不记名调查,请客观、真实地做出选择。为获得一手资料特设计这份问卷,恳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几分钟帮我们完成问卷。非常感谢你的参与和帮助!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分析:统计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对象的男性比例偏高,因为调查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河南城建学院——一所理工类院校,这就直接导致调查对象中男性占多数。 2、您所在的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分析:考虑到与考研的联系紧密度,本次调查对象以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为主,该阶段的学生逐渐将考研相关问题纳入考虑范围。

3、您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是? A.哲学 B.法学 C.文学 D.理学 E.工学 F.农学 G.医学 H.经济学 I.教育学 J.历史学 K.军事学 L.管理学 M.艺术学 分析:该条型统计图反映了本次调查对象所属的学科门类的分布,其中人数最多学科门类前三位分别是工学、艺术和文学,由于平顶山的高校数量不多且缺乏名校,有些学科门类没有院校开设或该门类的学生数量很少,如“军事”。 4、您得过奖学金的次数? A.0次 B.一次 C.二次 D.三次 E.四次 F.四次以上

分析:该条型统计图反映了大多数学生所获奖学金的次数为零次或一次,这和大学生的一般学习水平相符合。 5、您对考研的了解程度? A.完全不了解 B.不是很了解 C.了解 D.比较了解 E.非常了解 分析:该条型统计图反映了不论调查对象是否有考研意向,大多数学生对考研并不是很了解。 6、您周围同学对于考研的意向如何?

统计学计量的统计描述方法

计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方法 怎样表达一组数据? 描述计量资料的常用指标— A、描述平均水平(中心位置): 均数X、中位数和百分位数、几何均数G、众数(mode) B、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标准差、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方差、全距 (一)均数mean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1. (算术)均数X 均数是描述一组计量资料平均水平或集中趋势的指标。 *直接计算公式: 应用条件:适用于对称分布,特别是正态分布资料。 2. 中位数(median)M和百分位数(percentile) A.中位数M 是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序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值或两个中间值的平均值。 应用条件: 用于任何分布类型,包括偏态资料、两端数据无界限的资料。 计算: n为奇数时-- n为偶数时-- 9人数据:12,13,14, 14, 15, 15, 15, 17, 19天 B.百分位数 是将N个观察值从小到大依次排列,再分成100等份,对应于X%位的数

值即为第X 百分位数。中位数是第百分50位数。 四分位数间距(quartile range ) = 第25百分位数(P25)~第75百分位数(P75)。 四分位数间距用于描述偏态资料的分散程度(代替标准差S ),包含了全部观察值的一半。 百分位数计算(频数表法): X L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下限 L Σf :小于X L 各组段的累计频数 X i :第X 百分位数所在组段组距 n :总例数 f x :所在组段频数 注:有的教材X= r ; L f =C 例:求频数表的第25、第75百分位数(四分位数间距) 组段 频数f 累积频数∑f 56~ 2 2 59~ 5 7 62~ 12 19 ∑f 25 L 25 65~ 15 34 P 25在此 68~ 25 59 71~ 26 85 ∑f 75 L 75 74~ 19 104 P 75在此 77~ 15 119 80~ 10 129 83~85 1 130 合 计 130 ① 确定Px 所在组段: P 25所在的组段:n X %=130×25%=32.5, 65~组最终的累积频数=34,32.5落在65~组段内; P 75所在的组段:n X %=130×75%=97.5, 此值落在74~组段 ② 确定Px 所在组段的X L 、X i 、f x 、L Σf ③ P 25=65+3x[(130x25%-19)/15]=65.90 P 75=74+3x[(130x75%-85)/19]=74.66

《统计学》-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二章统计调查 (一)填空题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的不同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3、按组织形式的不同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4、一般来说,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必须包括: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 5、调查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而填报单位则是的单位。 6、普查的组织方式有和。 7、重点调查是一种,它所选择的重点单位的总量占总体全部单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8、抽样调查特点可概括为和。 9、普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性调查,它主要用来调查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 10、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定期的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式方法。 11、统计报表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和地方统计报表。 12、统计报表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可分为日报、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13、统计报表资料来源于基层单位的原始记录,从原始记录到统计报表,中间还要经过统计台帐和企业内部报表。 14、统计台帐是基层单位根据和本单位的需要而设置的一种系统的表册。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在国有工业企业设备普查中,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是( C) A. 调查对象 B. 调查单位 C. 填报单位 D. 调查项目 2、通过调查大庆、胜利等几大主要油田来了解我国石油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C ) A、普查 B、典型调查 C、重点调查 D、抽样调查 3、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 C ) A. 调查单位数目不同 B. 收集资料方法不同 C. 确定调查单位标准不同 D. 确定调查单位目的不同 4、了解某企业的期末在制品数量,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观察计数,这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属于( B )。 A、采访法 B、直接观察法 C、大量观察法 D、报告法 5、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根据的方式是( C ) A. 重点调查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 非全面统计报表 6、我国目前收集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 D ) A、全面调查 B、普查 C、抽样调查 D、统计报表 7、统计调查时间是( B ) A. 调查工作的时限 B. 调查资料所属时间 C. 调查登记的时间 D. 调查期限

市场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市场调查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1、原始资料的逻辑处理 ⒈鉴别和验收;⒉分类和编码;⒊录入及相关处理。 2、资料处理与分析的一般过程。 ⒈现场控制;⒉逻辑处理:⑴鉴别;⑵分类;⑶编码;⑷录入;⑸筛选;⒊数学处理: ⑴数字运算;⑵统计分析;⑶建模与解模;⒋系统研究;⒌编写图表文字。 3、基本统计分析 ⒈计数。资料分析过程的第一步是要对各个分类中所有观察值的出现频数进行统计,计算出符合特定条件的全部个体数目。 ⒉加总。对符合特定条件的全部个体的参数值求和,以得到样本或总体的某一方面的总量。 ⒊比例。是样本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整体的相对数,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 ⒋分布。是样本或总体的结构或构成情况的反映,包含着对应变量的全部信息,分布是统计学最为重要的概念。 ⒌平均数与标准差。平均数说明样本或总体某一变量的一般水平,标准差则刻画样本或 总体某一变量相对于平均数的差异大小。 4、高级统计分析 ⒈回归分析。是对自变量、相依变量(因变量)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归纳出一个反映相依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统计数量关系的经验公式。 ⒉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一件事情或一种产品是由很多因素组成或影响的,使用因素分 析法,就是要分析消费者对这件事情或这种产品中的哪些因素最感兴趣。 相关分析是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假设的检验来研究统计资料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有没有关系,以及相关程度的大小。 ⒊判别分析。在市场分析中,往往会碰到一些判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选出判别因素,用判别分析方法来处理。 ⒋多维分析法。就是把一种产品或一种市场现象,放到一个两维以上的空间坐标上来进行分析。⒌⒍⒎⒏⒐⒑5、统计汇总⒈统计分组:就调查内容进行分组。⑴不漏;⑵不重; ⑶不空。本文来源:考试大网⒉统计汇总表:列联分析中使用的纵横交叉数据表是统计表的基本形式,在统计分析和统计汇总过程中极为有用,而且也极为常用;⒊统计图:在多数场

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1)

[模拟] 计数资料的统计学分析 A型题题干在前,选项在后。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为最佳答案。 第1题: 计数资料又称如下哪一种资料 A.数量资料 B.抽样资料 C.普查资料 D.调查资料 E.定性资料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2题: 计数资料是指将观察单位按下列哪一种分组计数所得的资料 A.数量 B.体重 C.含量 D.属性或类型或品质 E.放射性计数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3题: 计数资料的初步分析常常要用下列哪些相对数 A.频数 B.频数和频率指标 C.率、构成比和相对比 D.构成指标和相对比 E.比和构成比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4题: 频率指标,它说明某现象发生的如下哪一种

B.强度 C.比重大小 D.例数 E.各组的单位数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5题: 构成指标,它说明一事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如下哪一种大小 A.比重 B.强度 C.频数 D.频率 E.例数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第6题: 对480人进行老年性白内障普查,分60岁一、70岁一和80岁一三个年龄组受检人数分别为300、150和30人,白内障例数分别为150、90和24人。回答70岁一年龄组的患病率(%)是多少 A.5 B.50 C.60 D.80 E.20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对1000人进行老年性白内障普查,分50岁一和60岁一两个年龄组,受检人数分别为480人和520人,白内障例数分别为120人和280人。回答患者50岁一年龄构成比(%)是多少 A.53.9 B.12 C.30 D.28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8题: 在计数资料计算相对数时,应注意如下哪些问题 A.分母不宜过大 B.可比性 C.随机性 D.分母不宜过小 E.分母宜中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9题: 在计数资料进行相对数间比较时,应注意如下哪些问题 A.分母不宜太小 B.可比性 C.可用频率指标代替构成指标 D.随机性和正态分布 E.其可比性和遵循随机抽样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10题: X2检验是要计算检验统计量X2值、X2值是反应如下哪种情况 A.实际频数大于理论频数 B.理论频数大于实际频数 C.实际频率和理论频率的吻合程度 D.实际频数和理论频数的吻合程度 E.实际频率大于理论频率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11题: X2值愈大,则X2值的概率P值如下哪种情况

专题28 数据统计与分析(解析版)

专题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专题知识回顾 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方式叫做全面调查。 2.抽样调查:调查部分数据,根据部分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式称为抽样调查。 3.总体:所有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4.个体:总体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5.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6.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7.样本平均数:样本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样本平均数。 8.总体平均数:总体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数叫做总体平均数,在统计中,通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9.数据描述的方法: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方图。各类统计图的优劣:条形统计图:能清楚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10.频数:一般地,我们称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为该组的频数。 11.频率:每一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样本容量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 12.圆心角的度数=频数与总数的比×360°或百分比×360° 13.组数和组距:在统计数据时,把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分成若干各组,分成组的个数称为组数,每一组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 14.画直方图的步骤: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2)决定组距和组数; (3)决定分点 (4)列频数分布表; (5)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数据的分析 1.平均数的概念

(1)平均数: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21n x x x 那么,)(1 21n x x x n x +++=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x 读作“x 拔”。 (2)加权平均数:如果n 个数中,1x 出现1f 次,2x 出现2f 次,…,k x 出现k f 次(这里n f f f k =++ 21), 那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这n 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n f x f x f x x k k ++=2211,这样求得的平均数x 叫 做加权平均数,其中k f f f ,,,21 叫做权。 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1)定义法:当所给数据,,,,21n x x x 比较分散时,一般选用定义公式:)(121n x x x n x +++= (2)加权平均数法:当所给数据重复出现时,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公式:n f x f x f x x k k ++=2211,其中 n f f f k =++ 21。 3.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4.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5.极差: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 6.方差: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通常用“2s ”表示,即])()()[(1 222212x x x x x x n s n -++-+-= 7.方差越大,数据的波动越大;方差越小,数据的波动越小,就越稳定。 8.当一组数据中的数据较大时,可以依照简化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每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与它们的平均数接近的常数a ,得到一组新数据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那么, 22 22212')]'''[(1x x x x n s n -+++= 9.标准差: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用“s ”表示,即 ])()()[(1 222212x x x x x x n s s n -++-+-= =

6.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t检验

6 计量资料的统计推断-t检验 t检验是以t分布为理论依据的假设检验方法,常用于正态总体小样本资料的均数比较,t检验统计量有三个不同的形式,适用于单因素设计的三种不同类型:①单个样本的均数与已知总体均数比较的检验,适用于单组设计,给出一组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观测数据和一个标准值(总体均值)的资料。②配对t检验,适用于配对设计。③成组t检验,适用于完全随机设计的两均数比较。 SPSS中使用菜单Analyze →Compore Means作t检验,Compore Means的下拉菜单如表6-1所示。 表6-1 Compore Means下拉菜单 Means…分层计算… One-Sample T Test…单样本t检验…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独立样本t检验… Paired-Sample T Test…配对t检验… One-Way ANOV A…单因素方差分析… 6.1 计量资料的分层计算 Means过程可以对计量资料分层计算均数、标准差等统计量,同时可对第一层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和线性趋势检验。 例6-1某学校测得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12名学生的身高(cm),数据见表6-2。试用SPSS的Means过程分别计算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身高的均数和标准差。 表6-2 12名学生的身高(cm) 解年级:1=“初一”、2=“高一”,性别:1=“男”、2=“女”。 选择Analyze→Compare Means→Means命令,弹出Means对话框,如图6-2。在变量列表中选中身高,送入Dependent(因变量)框中;选中年级,送入Independent(自变量),确定第一层依年级分组,单击Next按钮,选中性别,送入Independent,确定第二层依性别分组;单击OK。输出结果如图6-3所示。 在Means对话框单击Options(选项)按钮,弹出Means:Options对话框,可以选择要计算的统计量,默认Mean、Number of cases、Standard Deviation;在Statistics for First Layer中,可对第一层分组作方差分析(Anova table and eta)和线性趋势检验(Test for linearity)。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参考资料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参考 这是一篇调查分析参考资料,请各年级组长认真学习,分析我校学生家庭的基本状况和家庭教育中的情况,通过数据,说明学生家庭的状况与家教之间的关系,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 ——苏孝文 1.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1)从家长的职业看,从偏重农工到成份多元。农民家长占25.3%,工人家长占19.4%,公务员家长占8.1%,教师家长占8.5%,其它职业的家长占38.5%。以工人与农民为职业的家长占比逐渐减少,只占家长总数的44.7%;而以公务员、教师为职业的家长逐渐增多,占比16.6%,文化人的家长在增加;还有其它职业的家长却占38.5%,说明社会分工趋于多元化。家长的职业变化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和家长的转变。 (2)从家长的学历看,从偏低学历到偏中高学历。“初中及以下”的家长占37.1%,“高中或中专”的家长占27.5%,“大专”的家长占17.8%,“本科及以上”的家长占17.7%。中高学历占62.9%,占比三分之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家长占35.5%,占比三分之一强,这一部分家长不仅自己实施着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也示范着、带动着整个家庭教育的发展。当然,还有三分之一强的“初中及以下”学历家长的家庭教育应该是当前家庭教育的重难点。 (3)从家庭月收入看,从偏低收入到正态分布。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11.6%,月收入在4000元——8000元的占30.1%,月收入在2000元——4000元左右的占40.0%,而依然还有18.3%的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2000元——8000元收入人群占70.1%,应该说这还是一个“正态分布”。家庭经济情况总体良好,但是,还有近五分之一的家庭处在贫困线以下。家庭温饱问题也会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从孩子和谁生活看,从老人带孩子家长带孩子居多。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86.1%,和爷爷奶奶与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占9.9%,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只有2.1%,与“其它”人生活在一起的也还有1.8%。从调查的情况看,孩子大多依然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中有一部分是跟随父母外出打工的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薪酬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纠正整理的基础上,得出被调查的劳动力市场的薪酬分布的情况。通常薪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数据排列法、频率分析法、居中趋势分析法、离散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对这几种方法分别作详细的介绍,我们很可能在看一些咨询公司或者政府部门的薪酬调查的报告中都要用这些方法,或者其中的部分方法。 1、数据排列法 ??? 统计分析的方法常采用数据排列法。先将调查的同一类数据由高至低排列,再计算出数据排列中的中间数据,即25%点处、中点即50%点处和75%点处。工资水平高低企业应注意75%点处,甚至是90%点处的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低的企业应注意25%点处的工资水平,一般的企业应注意中点工资水平,下表是调查的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数据。 2、频率分析法 ??? 如果被调查单位没有给出某类岗位完整的工资数据,只能采集到某类岗位的平均工资数据。在进行工资调整数据分析时,可以采取频率分析法,记录在各工资额度内各类企业岗位平均工资水平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某类岗位人员工资的一般水平。为了更直观地进行观察,还可以根据调查数据绘制出直方图(下图二)。从下表一和下图二中很容易看出,该类岗位人员的工资主要浮动范围介于1800元和2400元之间,这也就是大部分企业为该类岗位人员支付的工资范围。 ??? 表一分析的是部门文员岗位的工资频数分布情况。 3、趋中趋势分析法 ??? 趋中趋势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 (1)简单平均法 ??? 简单评价法是根据薪酬调查的数据,采用以下计算公式求出某岗位基本工资额,作为确定本企业同类岗位人员工资的基本依据。这种方法用起来比较简单,但异常值(主要是最大值与最小值)有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采用简单平均法时,应当首先剔除最大值与最小值,然后再作出计算。??? (2)加权平均法 ??? 采用本方法时,不同企业的工资数据将赋予不同的权重,而权重的大小则取决于每一家企业在同类岗位上工作的工作人数。也就是说,当某企业中从事某类岗位工作的人数越多,则该企业提供的工资数据,对于最终平均值的影响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规模不同的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会对最终调查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采用加权平均法处理分析数据比简单评价法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在调查结果基本上能够代表行业总体状况的情况下,起经过加权的平均数更能接近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状况。 ??? (3)中位数法 ??? 采用本方法时,首先,将收集到的全部统计数据按照大小排列次序进行排列之后,再找出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即中位数作为确定某类岗位人员工资水平的依据.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剔除异常值即最大值和最小值对于平均工资值的影响。但准确性明显低于上述方法,它只能显示出当前劳动力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概况。 4、离散分析 ??? 离散分析是统计数据处理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具体又包括标准差分析和四分位、百分位分析等几种方法。利用标准差分析可以检验各种分布值与平均值之间的差距大小,但是在薪酬调查分析中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