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阴阳五行的文化内涵

2、阴阳五行的文化内涵
2、阴阳五行的文化内涵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她不但没随岁月的流逝和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不但不是一些人不懂扣上的的认识论,而是现代思维哲学的大成,让我们萌发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真正的发源地恰恰是我们中国,功于我们伟大的华夏民族!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换一句话来说,现代哲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其实都是在证明或阐述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如果没有阴阳五行理论的系统逻辑,那么,现代哲学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就是一盘散沙。比如说,现代哲学其实就是以矛盾为立论基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其具体铺垫的思维方法,也是客观世界普遍遵循的规律。有道是,任何理论都是抽象的,若未采取特定的思维艺术或与具体事物结合之前,不但不能具备具体的含义,而且也无法形成完整严密的思维体系。所以,尽管现代哲学在所有单个的认识层面很深入也较全面,但其毕竟未能采用阴阳五行学说那样的思维艺术,所以,它的不同认识层面就无法有机的衔接,形成一种反映事物在一定的存在形式中、能在时空上一脉相承的动态变化的思维体系。而这一切恰恰阴阳五行学说出乎人们预料的做到了,且已经达到了无可复加接近绝对真理的程度。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中药四气五味: 二、填空 1.阴阳的属性包括、、。 2.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阴气,体现了阴阳的。 3.“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了阴阳的。 4.“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阴阳的失常。 5.“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体现了阴阳的。 6.一般来说,人体的上部为,下部为;体表为,体内为;五脏为,六腑为;构成人体的物质为,人体的功能为。 三、简答题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如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单选题 1.五行相克的关系中,火的“所不胜”是 A.木 B.火 C.金 D.水 E.土 2.“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稼穑 C.炎上 D.润下

E.从革 3.“土不足时,则木旺伤土”的理论依据是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4.五行相克的规律是 A.木一火一土一水一金一木 B.木一土-水一火一金一木 C.金一木一水一火一土一金 D.水一火一土一金一木一火 E.木一土一金一水一火一木 5.五行中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为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按六腑的五行属性,胃属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7.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A. 肺病及肾 B. 肝病及肾 C. 心病及肾 D. 脾病及肾 E. 肝病及脾 8.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9.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1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金水相生 D.益火补土 E.培土生金 1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水克火 D.水侮土 E.金克木 1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A.肝 B.心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 3、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 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 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 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14、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 A、阴阳相互制约 B、阴阳互根 C、阴阳相互转化 D、阴平阳秘 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16、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17、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失调 18、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 A、阳虚则寒 B、阴胜则寒 C、阴虚则热 D、阳损及阴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偏衰的病理?()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阳两虚 D、重阴必阳 20、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 A、对立制约的 B、互根互用的 C、消长平衡的 D、可以转化的 21、“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A、阴的绝对亢盛 B、阳的绝对亢盛 C、阴虚而致阳亢 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 22、“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3、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 A、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D、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24、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

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相互关系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富含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古代哲学思想。 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发展,并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帮助人们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故它们都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各有特点,但又是相互关联的。元气论着重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无形之气的聚和散来阐释有形之物与无形“虚实”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肯定了物质世界组成的同一性。就本原来说,万物源于气,气可分阴阳;气聚合所成的具体形体,既仍具有阴阳两个方面,又可根据性质不同,划归为木火土金水五类;而每一类中复有阴阳可分。故《春秋繁露》曰: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朱熹也说,“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阴阳,气也,生此五行之质。”“阴阳是气,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不是阴阳外别有五行”(《朱子语类》)。以对人的认识为例: 组成人体的气可分为阴阳两类,其之聚合而有形体,生命过程便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形成具体的形质后,人体各个部分又可划归出五类,如五脏、五官、五体、五液、五志等,这五类中仍有阴阳可分。中医学看来,机体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错综联系的复杂系统。因此,在医学领域,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交错在一起,综合运用的。其中,元气论作为一种自然观,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根基。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也具有自然观的某些特征,但两者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元气论,而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阴阳学说着重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关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承认物质世界的组成是同一的,物质世界是阴阳两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基础上,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就把人看作是由各种既对立制约,又协调和谐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的关系,则认为人和自然也是一个相互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人体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阴阳五行学说 转载自傲世蒼龍转载于2008年07月11日 15:52 阅读(10) 评论(0) 分类:原创文学 举报 一、中医学对人体阴阳的认识 “阴阳”是整个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分析和规纳自然万物的纲领,是一切事物千变万化,深奥莫测的内在动力。我国古代的这一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方法。把这一方法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便出现了“阴阳五行学说”。 祖国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用来观察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是指导养生、防病、诊病、治疗的一种理论方法。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一理论方法,才能懂得中医是怎样认识自然,怎样认识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和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健康的道理。从调节阴阳平衡的原理出发,进行养生、防病和治病。 调节阴阳平衡,主要是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的平衡;人体脏腑、气血、经络之间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尽终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阴阳互生,相互依存的。如夜与昼、水与火、寒与热、女与男、脏与腑、内与外等。其中缺了哪一方面,相对立的一方面就不存在了。这也叫“阴阳互根”。 在生病过程中,例如高烧的病人,有时手脚反而冰凉,这就是“阳极似阴”。 在治病时,如果是实热高烧,就属于阳气亢盛,就可以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阳病治阴,使用寒凉的药物治疗。阴阳中各自还包含着阴阳。就一天来说白天为阳,夜间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夜为阴中之阴,后夜为阴中之阳。 就人体来说,脏为阴,腑为阳,脏中又包含着阴阳。例如:肝又可分为肝阴和肝阳;心又可分为心阴心阳;肾又可分为肾阴和肾阳;脾也可分为脾阴和脾阳;肺也可分为肺阴和肺阳(习惯叫肺气)。 总的说根据阴阳的道理进行养生、防病、诊病、治病已被数千年的中医医疗实践所验证。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 二、人体五行学说 “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是阴阳学说的进一步衍化,是对物质的属性和物质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认识。“五”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五种物质,就是金、木、水、火、土。“行”读(xing),是运动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之间有着相互资生(就是相生)的关系,同时还有相互制约的(相克)的关系。 相生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就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五类物质之间,相生和相克的关系中保持着正常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五行”的最基本的运动形势。 自然万物与人体的关系,通过“五行”而实现了“天人合一”,把自然界的事物和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如:五行中的“木”,在自然界的四季中属于“春”,在气候变化中属“风”,在五色中属“青”,在五味中属“酸”,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属“生”,在人体五脏中属“肝”,六腑中属“胆”,在肢体中属“筋”,有五官中属“目”,在五志中属“怒”。 (二)五行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举例 在起居方面:木主生长发育,故春季应早起、散步、须避免风邪所伤,心情要保持舒畅,忌怒,不要生气。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从十大规律看阴阳五行学说 □ 孟凯韬西北大学哲理数学研究所 “哲理数学”中“主导属明晰度”的概念,证明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且发现世界上还有另外七大规律,与之共计十大规律,即对立统一对称规律、正反相抵规律、量变质变规律、渐变突变规律、分浑交逆转换规律、物极必反规律、三五生成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基可对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性进行探索。 学的概念 今为止,已经历了由算术到代数、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由必然数学、由明晰数学到模糊数学四次革命,而哲理数学被称为数学史革命。传统数学只看到了对立,而忽略了统一,只看到了一分为二,二为一,哲理数学则打破了传统数学中“排中律”的桎梏,指出事此亦彼的,指出了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从而将哲学与数学联系起来。 说,哲理数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生在深层及在宏观上存在量关系的科学,是与传统数学根本不同的新数学。它区别于传统数征在于,实现了哲学思维与数学思维、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辩证逻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有机结合。它的功能也与传统数学有统数学主要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哲理数学则主要给人问题的思想方法,给人们以智慧上的启迪。 学证实和发现十大规律 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由事物的本质或状态,所以首先引入主导属性明晰度这一定义。

是任意一个事物,x、y是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基本属性,y的隶属度分别为A(x)和A(y),且A(x)+A(y)=1,则称Dx )-A(y)为A的以x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称Dy(A)=A )为A的以y为主导属性的主导属性明晰度。 证法三大规律 属度介于0与1之间,所以主导属性明晰度介于-1与1之间,而以为下极限和上极限。为了表示在任意时刻t的主导属性明晰度,我径相同且相切的两个圆的圆心和切点的直线为时间轴,以时间轴与表示0,以过圆心且与时间轴垂直的直线与上半圆和下半圆的交点分-1,每个圆的左半圆周以顺时针方向为正向,每个圆的右半圆周以为正向,建立圆弧坐标系,那么当x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时,y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单调减少至0.5,从而Dx(A)的图形如左上半圆和右下半圆所构成所示;当x从0.5单调减少至0,转为单调增加至1,再转为单调减,y从0.5单调增加至1,转为单调减少至0,再转为单调增加至0.5,)的图形如左下半圆和右上半圆所构成的s形弧线所示。 中显而易见,不论是Dx(A)还是Dy(A),位于时间轴上方的弧线,位于时间轴下方的弧线均表示负数,这意味着人们所谓“一分为种大体的、粗略的划分,且只在极限情况下,即只有当主导属性明-1时,A对x和y而言是“非此即彼”的,除此以外A对x和y的为0,因而都是“亦此亦彼”的。这就是所谓对立统一规律。另一方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意味着量变,主导属性明晰度由负变正意味着质变,所以由图中也可以看出质变是由量变引发的,之必然。这就是所谓量变质变规律。主导属性明晰度从0开始,经和下极限-1,最后复归于0,则刻画出所谓否定之否定规律。 称规律和正反相抵规律 (A)=-Dy(A),而从上图可以看出,其图形是关于时间轴对称的。任意一个时刻,它们的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而主导属性明晰度味着“长”,主导属性明晰度单调减少意味着“消”,所以上图表称的,这可称之为“消长对称规律”。从上图还可以看出,对于时点t,Dx(A)和Dy(A)绝对值相同而符号相反,因而其和恒等于0。“正反相抵规律”。 换规律和物极必反规律 和t2是任意两个时刻,t1D(t2)时,称A顺势变化;当D(t1)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精品资料

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须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方法的性质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和很大的制约作用。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阴阳五行学说是对自然规律的抽象总结。 阴阳学说: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现象的生息变化,都与天地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是天地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而天地间所有事物的运动变化,又都与这循环往复的白天与黑夜、温热与寒凉的自然变化息息相关。为了探明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人便首先对左右着万物变化的天地自然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阴阳学说便应运而生了。 在自然界,能用阴阳的概念来概括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水与火、润与燥、东与西、男与女、雄与雌、刚强与柔弱……以后,随着人们生活的实践,人们更渐次发现这明与暗、寒与热、升与降、动与静的变化与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密切相关,四时往来如环,昼夜更替无端,而这四时的往来、昼夜的更替又与天体的运转亦即是天上的日月星辰与地球的相互运动密切相关,是地球和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天地间春夏秋冬四时的往来和昼夜明暗的更替,造成了阴、晴、明、暗、风、云、雨、雪、雷、电等各种自然现象,造成了风、热、暑、湿、燥、寒的气候变化,这才孕育了山川草木和委委众生,构成了纷繁的大千世界。 ①阴阳的概念是对具有相对属性的自然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如天与地、日与月、昼与夜、春夏与秋冬、明与暗、寒凉与温热、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南与北、东与西、水与火、润与燥…… ②阴阳的变化规律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属性特点的 高度抽象和概括; 阴阳的互根互用规律是对自然现象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矛盾方 面各以其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基础的运动变化规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1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TIPS 1问: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我们该如何用阴阳学说以及五行学说理解人体的正常和不正常呢? 答: 阴阳学说,是二元论。运用到医学中:当人体阴阳充足平衡时,人能耐受冷,也能耐受热,人就比较健康,不容易生病。而当平衡被打破了,就出现阴阳失调,人也就容易生病。表现为阳盛的实热,阴盛的实寒,阳虚的虚寒和阴虚的虚热。治疗疾病的原则就是恢复平衡,实证要泻,虚证要补,这也就是所谓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五行学说,是多元论。运用到医学中:当五行配五脏平衡时,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就会保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当五脏失去平衡,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病变。治疗疾病的原则也是恢复平衡,太过的,要抑制;不足的,要补充。这就是所谓的“抑强、扶弱”。 总之,无论是阴阳学说,还是五行学说,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平衡的精髓。只有和谐的,平衡的,才是正常的。和谐、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病变。治疗病变的方法,就是恢复和谐平衡。 因此,这也提示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要同自然界,同社会和谐相处,对我们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2问:老师,阳盛则实热,阴虚则虚热,都会出现上火的症状,我们该怎样去区别呢? 答: 阳盛的实火,和阴虚的虚火,都是有火,也都会见到火伤津液的口干、咽干、鼻干,小便黄,大便干等系列症状。 最大的区别就是自身体质。 体质好,生活习惯好,爱运动,平时并不怕热。 实热的产生,常常由外来因素引起,比如天气炎热,或者过食燥热食物药物等等。 并不很好,不良生活习惯较多,比如喜欢熬夜等。 而且阴虚的人,平时容易出现怕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身形消瘦等特点。 这种阴虚体质的人,即使没有外界因素影响,平时也十分怕热。如果稍有热气的因素(比如吃燥热的食物或药物等),就立即有明显的上火症状。 3问:老师,我们在跟您门诊的时候,经常会见到既有胃胀胃痛,腹胀泄泻,又有失眠多梦,还有烦躁易怒,伴有腰膝酸软的病人。我们该如何运用阴阳、五行理论去分析这个病人呢? 答: 这种病人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分析这个病人,需要运用到阴阳和五行学说。 首先我们定位: 胃胀胃痛为胃病,腹胀泄泻是脾病,失眠多梦是心的病变,烦躁易怒是肝的病变,腰酸背痛是肾的病变。 这个病人的病涉及到肝肾,脾胃和心的病变。

中医学概要-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 A、日月 B、动静 C、日光向背 D、气候寒暖 E、水火 2、阴阳的属性是 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3、阴阳相互制约的条件是 A、阴阳互跟 B、阴阳互用 C、阴阳对立 D、阴阳交感 E、以上都不是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量变的 5、五行“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E、稼穑 6、一昼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7、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肺 B、大肠 C、皮毛 D、惊恐 E、鼻 8、脾病传肾是属于 A、相克 B、相侮 C、母病及子 D、相乘 E、子病及母 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土和金 B、火和金 C、水和火 D、土和木 E、木和金 10、心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 A、酸 B、苦 C、咸 D、辛 E、涩 13、以下属于阴的功能是 A、推动 B、温煦 C、滋润 D、兴奋 E、升散 14、五行学说中“土”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15、“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B1型题 16、“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描述的阴阳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交感 17、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形式 B、物质 C、现象 D、根由 E、结果 18、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下列哪项不符合五行的相生规律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子 19、“见肝之病,知先传脾”的病机传变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 20、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属于 A、制己所胜 B、侮所不胜 C、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D、已所胜轻而侮之 E、以上皆不是 21、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 A、惊胜恐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22、依据五行相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B2型题 A、阳中之阳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3、以时间来划分阴阳则上半夜属于 24、以脏腑部位来划分阴阳则肝属于 A、实热证 B、虚寒证 C、阴阳两虚证 D、虚热证 E、真寒假热证 25、阴阳互损可形成 26、阴盛格阳可形成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阴阳双补 27、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属于 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相乘 B、相克 C、子病犯母 D、相侮 E、母病及子 29、“一行”过于强盛对“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克制属于 30、“一行”过于虚弱,以致受到“所胜”的“一行”克制属于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二章阴阳五行 【重点难点】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五行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这个学说被引用到中医领域中,用以概括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阴阳是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温热的、功能的都属阳: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男属阳,女属阴。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以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以组织结构对机能而言,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气为阳,血为阴。以疾病而言,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属阴。总之,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事物发展的协调一致。 阴阳变化的变化规律一般可归纳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三点 阴阳互根:就是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既对立又统一,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阳消长:阴阳并不是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的进行“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斗争,人体中的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如果生理活动中某一方太过,出现异常现象,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阴阳转化:阴阳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疾病也是如此。所以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这个道理。 二、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他本指5种物质属性的观念。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发展和变化,都是由这5种属性的物质不断运行和变化组成的,故称五行。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木火土金水”依据五行相克的理论,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人体无行归类,简例如下表: 2、人体的五脏 ①肝与胆 肝主疏泄,疏泄是疏通畅达的意思。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到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夜盲或迎风泪,眼睛疲倦和乏力,视力下降,贪睡而睡眠质量不高。肝火上升炎则目赤。肝循环系统不畅,表现为眼睛干涩,易经常眨巴眼。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

作业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五行 3.藏象 4.六淫 5.气 二、选择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B.六淫之邪只从肌表侵犯人体而发病 C.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D.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E.六淫致病具有转化性的特点 2.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 A.风为百病之长 B.风性主动,动摇不定 C.风与肝相应,肝病易动 D.风性善行 E.风性数变 3.下列哪一项是湿邪的性质 A.其性粘腻 B.其性开泄 C.其性凝滞 D.其性收引 E.其性升散 4.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寒邪 B.热邪 C.风邪 D.疠气 E.湿邪 5.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湿邪 B.风邪 C 、燥邪 D.火邪 E.寒邪 6.寒性凝滞,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症状,其机理是 A.损伤人体阳气 B.气机收敛,腠理闭塞 C.耗气伤津,不能濡养D.经脉气血凝结阻滞 E.为有形之邪,阻滞气机 7.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邪气是 A.饮食 B.七情 C.瘀血 D.疫疠 E.六淫 8.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易袭阳位 B.损伤阳气 C.沉重重着 D.凝滞收引 E.粘腻重浊9.温燥的发病季节是 A.近冬深秋 B.长夏季节 C.冬末春初 D.夏末初秋 E.春末夏初10.疠气是指 A.异常气候 B.气机阻滞 C.乖戾之气 D.六淫邪气 E.气机失常

11.瘀血疼痛常见为 A.剌痛 B.隐痛 B C.胀痛 D.阵痛 E.冷痛 12.悲忧过度主要损伤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13.中医学认识致病因素的主要方法是 A.辨证求因 B.掌握情志变化 C.认识体质特点 D.分析气候变化 E.了解地理特点1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 A. 邪气损正 B. 正气抗邪 C. 邪正俱衰 D. 正虚致邪犯 E. 正胜邪负 15.饮食所伤主要是 A.损伤脾胃 B.损伤心脾 C.损伤肝肾 D.损伤脾气 E.损伤大小肠 16.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7.五行之中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 B.水 C.土 D.金 E.火 18.《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及母 19.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E.稼穑 20.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生理特点的是 A.五脏 B.六腑 C.脏腑 D.奇恒之腑 E.三焦 21.下列哪项为有机整体的中心 A.神 B.气血津液 C. 六腑 D.五脏 E.脑 22.“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23.称为“娇脏”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4.肺的门户是 A.鼻 B.喉 C.腠理 D.汗孔 E.皮毛 25.各脏阴阳的根本在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阴阳五行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已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公论。本文通过一些具体方面,阐释阴阳五行学说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古代科技影响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至今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对“阴阳”和“五行”概念的产生时期及内涵, 曾有众多说法, 各有所当,尚无定论。阴阳说和五行说,它们从远古各自独立发展,原来并不属于一个理论系统,这也是大家所公知的。在这个意义上, 传统说的“阴阳五行说”不是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简单地结合的结果,而是一个与已往的阴阳说及五行说不同的、新的理论模式。 距今约有四千八百年前,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氏就则用文以画先天八卦。文是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到了夏禹的时候,根据《辞源》记载:“大禹治水,沉香理龟负文列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其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按《汉书·五行志》言,《周书·洪范篇》载:初一曰五行,以下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根据《协纪》称“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者,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大禹漠》曰:“水火木金土,谷维修其源,起于河图洛书数。盖河图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图则右旋而相克也。”由此观之,阴阳五行到夏禹治水时即已产生了。自伏羲氏画八卦至夏禹为时二千二百余年。按照《尚书》上记载,为世界最古之史记,至秦始皇焚书坑儒已亡失。后来东汉章帝(公元76—88年)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居,于壁中得竹简《尚书》,皆科斗文。号为古文《尚书》。(科斗文系周代古文)。因此阴阳五行在周代前已有,是没有问题的。 二、阴阳五行学说与农业时令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进入到农业经济形态, 农业生产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首先认识与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天象、物候和农事现象, 产生早期的天文、物候和农事知识。 这种时令独立地发生在古代, 仅仅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与人事关系的一种直观相互的认识, 与阴阳五行理论无关, 但当它发展到某一阶段, 便与阴阳五行思想结合了起来。从现存的时令资料看, 《管子·幼官篇》和稍后的《四时篇》反映了这种结合的初始情况。四时与五行的结合, 从数的角度看比较困难, 在《幼官篇》中, 开头是相当干土德的记事, 与四季结合尚不稳定。但到了《四时篇》中, 情况发生了改变。《管子·四时》记日: “东方曰星, 其时日春, 其气日风, 风生干与骨 南方日日, 其时日夏, 其气日阳, 阳生火与气 中央日土, 土德实辅四时, 出入以风, 节土益力

阴阳五行学说

1.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3、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E、四肢外侧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7、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8、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9、“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10、正常人体的阴阳关系,常概括为: A、阴阳对立 B、阴阳依存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平阳秘 1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那一项是不对的? A、木—肝、春、东 B、土—脾、夏、中 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E、火—心、苦、南 12、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症是: A、肺虚脾弱 B、心肾不交 C、肝脾不调 D、脾肾阳虚 E、肝火犯肺 13、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A、心肝火旺 B、肝气横逆犯脾 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E、脾虚生痰壅阻于肺 14、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土生金 D、火生土 E、金生水 15、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胆 16、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7、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相克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8、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19、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E、稼穑 20、肝气疏泄有利于心血的运行,用五行学说解释属: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金生水 E、水生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