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问题简析美联储的案例及其启示

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问题简析美联储的案例及其启示
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问题简析美联储的案例及其启示

金融危机期间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问题简析 ——美联储的案例及其启示

(伍 戈)1

摘 要:为应对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积极配合美国政府的救援计划,采取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的非常规措施。随着近期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国际社会对非常规政策何时退出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多。本文在回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危机前有关应对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对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可能方式、时机、顺序等进行分析,并探讨“退出”政策的潜在影响及其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 美联储 货币政策 退出策略

2008年9月以来,为应对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采取一系列非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对危机的缓解和市场信心的恢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近期全球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国际社会对非常规政策何时退出问题的讨论日益增多。本文将在回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危机前有关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方式、时机、潜在影响等。

一、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有关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学术观点

在谈及美联储政策“退出”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危机前有关应对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学术观点。伯南克被视为“反通缩的鹰派人物”,而对通胀则相对宽容。许多媒体引述一篇“旧文”作为佐证,这就是在他当选美联储理事后不久后,2002年11月21日在美国经济学家俱乐部所作的一篇著名演讲《确保通缩不在这里发生》,全面阐述了其对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的思考。其主要观点包括:

一是由危机引发的持续通缩会对现代经济将造成高度的破坏,应当坚决抗击。如果通缩严重到使名义利率接近零,这就给经济和政策提出了特殊的难题。

1原文发表于《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文中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反映供职单位的意见。

首先,当名义利率已经降低至零,借入者付出的真实利率将等于预期通缩率,在严重通缩期间,借款的真实成本变得高得惊人。这使得资本投资、新房购买和其他形式的支出进一步下降,经济下滑更趋恶化。其次,零利率还引发了另一个担忧,即它给常规的货币政策设置了限制,当短期利率触零后,央行再也不能靠降低其通常的利率目标来放松其政策。

二是在纸币制度下,果断的政府总是能够制造出更高的支出和随之而来的正通胀,甚至在短期名义利率为零时也是这样。美政府拥有印刷技术(Printing Press),这允许它几乎不付什么成本,便能想造多少美元就造多少美元。通过增加流通中美元,美政府就能够降低以商品、服务计量的美元价值,这与提高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以美元计量的价格是等效的。印刷美元所蕴含的逻辑肯定能显示威力的,足够的货币注入最终总能扭转通缩。伯南克认为,有人断言当央行的政策利率降为零后,这已达到其操作的底线,货币政策就丧失了进一步刺激总需求和经济的能力。他认为,这个结论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货币注入经济的方式往往是通过美联储购买资产来完成。当短期利率为零后,为了刺激总支出,美联储会扩大资产购买的规模,如有可能,还要扩展其所购买资产的范围。美联储还能找到其他注入货币的方法,如向银行提供低息贷款,或获得财政部门的配合。美国决策者拥有所需的多种工具,有能力预防和治理通缩性衰退。美联储和其他经济决策部门面对通缩绝不是束手无策的,哪怕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为零。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发生严重通缩的几率极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基础力量,但也归功于美联储的决心和其他决策部门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应对通缩压力。

四是每种将货币注入经济的方法都有利有弊,但预防通缩胜于被迫治理通缩。由于缺乏这种政策的实施经验,难以衡量非常规注入货币方法的经济后果,操作上得十分小心。美联储购买外国政府的债券将对几大金融市场产生潜在影响,尤其是外汇市场。在美国,是财政部而不是美联储负责制定美元汇率政策,财政部长已经表达过其观点:美元币值应交由自由市场的力量来决定。尽管干预美元汇率不在今日视野之内,但有必要注意,汇率政策曾数次成为与通缩作战的有力武器。美国历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1933 年到1934 年,罗斯福政府通过购买黄金、国内投放货币,使得美元兑黄金贬值40%,但这令人惊讶地迅

速结束了通缩,实现经济强劲增长。事实上, 1932 年美国通胀率为-10.3%,1933 年为-5.1%,而1934 年则为3.4%。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可能方式

为抵制金融危机,美联储在过去两年里不仅下调了利率,还大肆扩张资产负债表(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称之为“信贷放松”政策)。为了降低利率(特别是抵押贷款利率),美联储对证券进行了收购,还创造了针对性的放贷工具以缓解问题市场的压力。这随着经济的复苏,美联储将需要决定如何以及何时来收回这些额外的刺激措施。此次美联储在危机救助过程发挥的作用及其可能退出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伯南克前期的学术思想。美联储退出策略的实质是收回危机期间通过各种非常规资产负债工具释放的大量流动性,因而与其资产负债管理密切相关。分析退出策略,也需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入手。正是遵循这一逻辑,2009年4月3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里士满联储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的演讲,介绍了美联储当前非常规货币政策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经济复苏时退出的可能选择。2009年7月21日,伯南克在《华尔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美联储的退出策略》并在国会听证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正式阐述。从目前公布的退出策略来看,美联储主要有两类退出方式:

表1.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简表

资 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国 债 流通中的货币

机构债 逆回购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银行准备金

贴现窗口贷款 财政部存款

一级交易商信贷 财政部补充融资计划 短期资产担保证券贷款工具 其他负债和资本账户

短期拍卖信贷

商业票据融资工具

对AIG的贷款

央行间外汇互换

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来源:根据美联储网站资料整理。

(一)主要针对资产方,利用现有资产工具的自行收缩机制

首先是工具规模的自动收缩。随着信贷市场的复苏和经济逐步企稳,出于成本考虑,各类金融机构对美联储提供的各类资产工具的需求会自然减小,在美联储账户上的准备金规模将自动收缩,最终出现无超额头寸的情况。以短期拍卖工具(TAF)为例,目前申购比率已降至0.38,申购额仅为美联储拍卖额的1/3;而备受美联储重视的短期资产担保证券贷款工具(TALF),即向持有“AAA”评级资产抵押证券的金融机构提供最多1万亿美元的无追索权贷款,目前也已经大幅萎缩。

其次是时间和品种的选择性收缩。由于美联储提供的资产工具的期限大多在三到六个月之间,美联储可在到期前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这就为在必要时迅速缩小工具规模或停止使用提供了较大灵活性。在此,美联储可以根据市场反应,通过相应贷款和政策工具到期和退出,实现资产规模的自动收缩。2009年6月25日,美联储公布了对现有资产负债工具期限和规模的首次调整计划,被各界认为是退出计划的第一步:首先,延长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和短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的有效期至2010年2月;其次,不再延长短期资产担保证券贷款工具(TALF)的有效期,任其在12月31日自动到期;最后,削减部分临时性流动性措施:从7月1日起,中止短期证券借贷工具(TSLF)第1期和TSLF期权计划,将TSLF第2期的拍卖频率从每两周一次减至每四周一次,规模从150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从7月13日起,将两周一次的短期拍卖工具(TAF)资金拍卖规模从1500亿美元减至1250亿美元。

(二)主要针对负债方,上调整准备金利率等

首先,上调准备金利率。该方法仅针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由于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通常不会在货币市场以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的利息放贷,并尽可能从私人市场上以低于超额准备金利率的渠道借入资金,赚取无风险利差,这就使得美联储制定的超额准备金利率成为短期货币市场利率(包括联邦基金利率)的底线。当需要收紧货币政策时,美联储可在上调联邦基金目标利率的同时上调准备金利率,以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伯南克早在2009年7月对国会作证时就表示提

高准备金利率“将是最重要的货币紧缩工具”之一。

图1:超额准备金在高位徘徊,潜在“乘数效应”一旦发挥可助长通胀风险

资料来源:美联储、中金公司研究部。

其次,降低准备金水平。美联储可考虑采取措施直接从市场上收回流动性,伯南克正式提到的有四种途径:一是与金融市场参与者(如银行、政府支持企业及其他机构)安排大规模逆回购协议来削减银行准备金和回笼过剩流动性。该方法的特点是对于非存款类机构,如“两房”等政府支持企业、货币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同样适用。由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无存款准备金要求且持有大量流动性,因此,美联储将通过回购协议向上述政府支持企业支付利息、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作为抵押向上述企业借款并支付利息或设立特别准备金账户等,以保持准备金利率作为利率下限的调节功能。二是财政部可出售债券,然后将收益存放在联储。当购买者支付证券购买款项时,财政部在美联储的账户规模增加,银行准备金余额下降。三是利用国会授予的向银行支付准备金利息的权力,向银行提供定期存款(类似于银行向其客户提供的大额存单),以美联储定期存款形式持有的银行资金将不会流向联邦基金市场。四是如果有必要,美联储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出售其持有的部分长期债券来减少银行准备金。除上述措施外,降低准备金水平的另一可能途径是将准备金转为另外一种负债,如央行票据。发行短期计息的联储票据可以吸收准备金,英格兰银行也曾采取这种方法来吸收通过数量放松创造的大量准备金。但这种办法面临法律障碍,即联储目前无权发行票据,要采取该做法必须事先获得国会批准。

图2. 美联储的资产 图3. 美联储的负债

数据来源:美联储,野村全球经济。 数据来源:美联储,野村全球经济。

三、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可能时机和顺序

在目前全球经济逐步复苏的背景下,各国货币政策已逐步转向中性,越来越少的国家继续减息,而澳大利亚也已成为G20 中的首个加息国,但主要发达国家从经济刺激政策中全面退出以及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尚不成熟。

(一)近期美联储已明显削弱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力度

自2009年3月以来,美联储已大规模收回其在危机期间的量化宽松措施,并将其资产负债表规模维持在 2 万亿左右,资产构成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各种迹象表明,目前美联储已明显削弱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力度。8月12日,美联储表示,美国经济正在企稳,金融市场状况进一步改善,预计通货膨胀将保持在较低水平,在继续维持现行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和年底以前购买1.25万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0亿美元的机构债券的同时,决定逐步放缓购买国债速度,将3000亿美元国债购买计划从9月底展期至10月底前完成。9月23日,美联储决定放慢机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和机构债的收购速度以促进市场平稳过渡,并预计在2010年一季度末前完成对上述资产的购买。同时,决定降低紧急信贷计划的资金规模。短期债券信贷工具(TSLF)规模将从750亿美元降至500亿美元,然后再降至250亿美元。10月份短期拍卖工具(TAF)规模将从9月的750亿美元下降至500亿美元,资金期限也从84天缩短为70天,联储还将进一步压缩11、12月份的拍卖工具的规模和期限,但表示会考虑是否长期保

留TAF机制。10月19日,美联储纽约分行表示,正在测试用于从银行系统中回笼资金的一项政策工具——逆回购操作。美联储官员此前曾表示,当政策逆转的时机到来时,可能会通过这种所谓的逆回购操作吸收超额储备。不过,联储同时强调,这是美联储计划的审慎试探行动,外界不应据此推断收紧货币政策的时机,今后还会有多次测试。12月28日,美联储推出一项针对银行的定期存款工具提案。根据这项提案,美联储将向银行推出一种支付利息的“定期存款”,吸引银行把资金存入美联储,防止通货膨胀压力抬头。

(二)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全面“退出”仍有待时日

总的来看,美联储实行退出政策的时机取决于美国宏观经济复苏和通胀状况。目前,美国经济复苏不够稳固,短期内尚不具备加息等全面退出的条件。从具体数据来看,2009年全年GDP萎缩2.4%。失业率继续处于高位,10-12月失业率分别为10.2%、10%和10%(其中10月份创近26年来新高)。财政赤字继续大幅上升,在9月30日结束的2009财年,财政赤字高达1.42万亿美元,是2008财年赤字额的3.1倍。第四季度各月CPI同比增长分别为-0.2%、1.8%和2.7%。美国经济由于过度杠杆而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目前正需要进一步的去杠杆,而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维持消费者信心和帮助信贷重起的必要条件。这与澳大利亚以大宗商品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复苏显著不同。从历史来看,70 年代至今,美联储的7次加息周期都是在经济复苏的根基扎实后(在失业率、银行信贷、产能利用率、产出缺口和CPI 触底后的8-20 个月)才开始启动,而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状况,美国经济仍是“偏冷”而不是“过热”。

从近期美国官员的公开表态来看,目前还不是“退出”的时机。2010年1月6日发布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例会纪要显示,委员们认为当前美国经济复苏动力增强,未来一段时间通胀将保持低位,并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0-0.25%不变。此前,伯南克还发表了题为《货币政策与房地产泡沫》的讲话,运用大量历史数据来说明货币政策与房地产价格上升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调控资产价格更有效的政策是加强监管,而非采取货币政策手段。这一方面回应了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舆论对联储低利率政策将为下一轮房地产泡沫埋下隐患的批评,另一方面也表明联储的零利率政策还将持续。

(三)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可能顺序

我们认为,美联储将权衡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宗旨,有序地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退出。尽管伯南克并未明确提出退出政策的步骤,并表示将综合使用多种工具,但从经济实际出发,市场普遍预测,美联储的退出策略应大致遵循以下次序:

首先,延续2009年6月25日的决策,不再增加国债购买量,并根据市场状况逐步停止和压缩现有流动性支持工具的使用,让自动收缩机制先行发挥效力,避免对市场过多干预。美联储前理事梅耶曾表示,美联储不会延长即将到期的3000亿美元国债购买计划,并很可能会在该计划到期后停止购买国债,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其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辅以吸收存款准备金存量的四大手段。最后,在经济基础稳固的情况下,调整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即升息。理论上,如果市场状况迅速好转,提高政策利率是比减少超额准备金规模更快捷、有效的紧缩政策。但由于它将直接导致银行贷款和短期国债利率上升,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和企业借款成本,制约私人部门需求,在经济复苏基础脆弱的情况下,贸然加息将遏制复苏苗头,因此,加息可能是退出策略的最后一步。加息的时间将是在失业率有稳定下降、信贷市场开始恢复正常运作、房市有显著改善以及通胀有持续并快速上升趋势的时候,预计在2010 年上半年前不会加息。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息的同时,美联储仍将保持庞大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尽管如此,为了控制通胀预期,近期不排除美联储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并着手部署退出策略措施的可能性。

四、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影响和启示

我们认为,如果美联储成功地全面实施“退出”政策,其宏观影响及其重要启示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宣告此次规模空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终结,各主要国家将紧跟美联储完成“退出”政策并可能出现“加息潮”。由于强烈的政府入市干预以及全面的国际协调,危机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大萧条”时期。美国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联储政策的全面“退出”预示着美国甚至是世界经济已经复苏,标志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全面结束。随着流动性充裕和全球经济反弹情形的出现,全球经济可能面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资产价格飙升等风险。鉴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全球经济同步性增强,各主要央行将可能跟随美联储的政策。

二是对传统自由市场理念带来现实冲击,深刻影响着未来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发展方向。在此次危机应对中,各国央行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美联储的政策成功“退出”且有效地控制住危机后潜在的通胀风险,将预示着伯南克有关应对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的学术思想在实践中的成功。与此同时,这也给积极倡导自由市场的传统西方经济理念带来现实上的冲击。特别地,美联储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增强了金融企业“太大而不能倒”的理念,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进而有可能影响未来金融系统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后,美联储“积极干预”以及“成功退出”还将并重新定义了央行未来的政策目标和职能,并在客观上强化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

三是重新定义流动性管理的范畴,对未来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提供范例。在本次危机中,美联储除了运用传统的调整利率和贴现率、市场流动性支持声明、公开市场操作、窗口贴现等方法和手段外,还创新性地设置了TAF、TSLF、PDCF、AMLF、CPFF、MMIFF、TALF等诸多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创新性地扩大了贷款对象和抵押品范围,多方位、多角度地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同时,通过设立新的负债项目,解决资产负债不匹配的问题,在加大贷款救援力度的同时,降低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月12日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受益于危机救助时其增持债券增值的影响,美联储去年净收入达到521亿美元,向财政部上缴利润461亿美元,两者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从我国的实际来看,由于此次危机中我国金融市场运行相对平稳,我国央行的应对措施仍主要采取的是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未来我国央行通过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创设应对危机的空间很大,如何实现应对工具的可控性和有效性,并尽量避免金融市场的道德风险将成为今后货币政策研究的重要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Ben S. Bernanke. Semiannual Monetary Policy to the Congres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of System,July 21, 2009.

Ben S. Bernanke. The Fed’s Exit Strategy,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July 21, 2009.

Ben S. Bernanke. The Federal Reserve's Balance Sheet, Speech at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Richmond 2009 Credit Markets Symposium, 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Apr 3,2009.

Scott Lanman & Michael McKee. Fed’s Rosengren Sees ‘Slow’ Job Growth Warranting Low Rates, Bloomberg, January 8, 2010.

Steve Matthews. Hoenig Says Fed Should Eventually Lift Main Rate to 3.5%-4.5%, Bloomberg, January 7, 2010.

伯南克:《确保通缩不在这里发生》,《中国证券报》,2005 年11 月8 日。

哈继铭等:《中国出口消费促增长——09 年3 季度经济回顾与展望》,中金公司宏观经济报告,2009年10月22日。

陶治:《伯南克披露“退出策略”,高成本或成绊脚石》,《金融时报》,2009年7月22日。

伍戈:《对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目标的再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

8月。

野村国际(香港):《2010年全球经济展望》,2009年12月30日。

张环宇:《伯南克详解退出策略》,https://www.360docs.net/doc/6017177044.html,,2009年7月22日。

郑玉玲:《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问题简析》,《国际金融调研》,2009年第20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宏观经济周报》第97期,2010年2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各期。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章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是以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大机构出现巨额亏损,2008年7月美国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收购,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美国次贷危机已发生1年零6个月,至今还在持续。这次危机的波及面广,由房贷市场蔓延到了美国的投行、商行、保险领域,2008年10月开始跨出国界,从美国蔓延到西欧、东欧、亚太、拉美等国的商行、投行、保险领域,进而演变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危机。此次金融危机也可称之为次级债券危机,其爆发原因可以主要归结为以下三点: 1.1次级抵押贷款导致购房门槛降级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产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居民居住条件。这个出发点是好的,而且在最初10年里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美国的房屋拥有率在1994年为64%,而到了2006年已经上升到69%。在这期间,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领硕学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017177044.html,这主要归功于次级房贷。其中大部分是低收入者,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族裔。这些利用次级抵押贷款获得房屋的人群由于信用记录较差或付不起首付而无法取得普通抵押贷款。对于这些低收入者,次级抵押贷款不是直接拒绝提供房贷,而是为他们提供了选择权。 正是这种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制度为这次次级债危机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比如一些贷款机构推出了“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只要申报其收入情况而不用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完税证明、工资条等,就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同时,这种“零文件”、“零首付”的贷款方式促使很多借款人通过虚报收入获得贷款。

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案例

一、案情 1998年俄罗斯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继5月19日股价和债市价格大幅下跌后,8月份,国内经济恶化,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被迫宣布实行新的卢布“汇率走廊”,使得俄金融市场投资者的心理防线崩溃,最终引发了一场俄独立以来积蓄以久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 1998年8月17日,俄政府及中央银行发表了“联合声明”,对俄国内出现的金融危机采取“三大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幅度。放弃1997年11月11日宣布的1998~2000年“外汇走廊”,即6.2卢布兑1美元,浮动幅度正负15%。从8月17日起,这一走廊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卢布在此范围内浮动。外汇市场当天的成交价,即是央行的官方汇率 2.延期清偿内债。1999年12月31日前到期的国家短期债券转换成新的国家有价证券,期限和收益率等条件另行公布。在转换手续完成前国债市场停止交易。前些时候,俄政府曾号召国债持有者在自愿基础上将债券转换成7年期和20年期的外汇债券,利率在12%以上。但在700多亿美元的内债市场上,响应者寥寥,同意转换的债券,仅有44亿美元,没能解决内债问题。 3.冻结部分外债。俄商业银行和公司从国外银行、投资公司等处借到的贷款、用有价证券作担保的贷款的保险金,以及定期外汇契约,其支付期冻结90天。同时禁止国外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卢布资产。政府强调,“冻结”不涉及政府借的外债。 “三大措施”出台后,俄国内金融危机并未得到缓解,相反,对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金融市场上出现汇市乱、股市跌、债市瘫的局面。卢布同美元的比价由8月17日的6.3:1暴跌为9月9日的2 2.4:1,贬值257%,6天后又反弹为8.9:1。升值150%。俄罗斯交易系统股价综合指数从上年的230点跌为约40点;日交易额从危机前的近亿美元跌至最低时期的数十万美元。进入欧洲企业500强的俄罗斯14家工业企业的股票总市值由一年前的1140亿美元缩水为160亿美元。俄债市停业近4个月,4360亿卢布国债券的重组方案迟迟未能实施,政府债券在国际市上的市值仅为面值的6%。 2.受冲击最大的是尚处于“婴幼时期”的银行系统,其总资本、存款和贷款均减少了1/3。1998年第三季度,俄1500家银行中有590家亏损。在即将开始的银行系统重组中,近一半银行将被迫宣布破产。 3.金融危机使卢布贬值70%,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完整版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及启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这场危机,概括起来,有4个特征:即全球性、持续性、紧缩性和投机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韩国公司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到了大约1200亿美元,泰国借了790亿美元,马来西亚借了690亿美元。发生危机的国家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企业、银行的大量坏账,银行和企业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暴发。日本、韩国、泰国,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姓名:孙浩 学号:914113590125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

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20日,韩国中央银行决定将韩圆汇率浮动范围由2.25%扩大到10%,至此韩国开始成为亚洲金融风波的新热点。截至12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合生产控制室林勇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危机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危机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危机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这场危机,概括起来,有4个特征:即全球性、持续性、紧缩性和投机性。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韩国公司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到了大约1200亿美元,泰国借了790亿美元,马来西亚借了690亿美元。发生危机的国家受泡沫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企业、银行的大量坏账,银行和企业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暴发。日本、韩国、泰国,分别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亚洲四小龙之一、“泰国虎”,居然产生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尤其是企业对银行有如此严重的负

案例: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东南亚金融危机与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东南亚经济 在1994年12月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后,一些经济学家就指出东南亚可能发生金融危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克鲁格曼(P·Krugman )指出,东亚奇迹并不是来源于总生产能力的增长,而是由于过度的投入、过高的投资、过速的资本流入、过量的人工资本输出,这种模式下形成的所谓“经济奇迹”是不会长久的。 1995年9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遵义(Larry·Lau)、1996年8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戈尔斯坦(M·Goldstein)都指出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 遗憾的是这些中肯的意见并未受到有关国家的重视,经济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及时地解决,经济不平衡现象愈演愈烈。 因美元对日元升值不已,使得与美元挂钩的泰铢强劲,导致泰国贸易账户恶化。同时,被地产市场泡沫掩盖的泰国银行体制坏账问题十分严重。泰国经济高度依靠外资特别是日本资本的大量流入,刺激了股市和地产市场上扬。日本经济衰退,亦严重影响到泰国。一方面日资大量撤出泰国,另一方面,泰国对日本的贸易出口大幅减少,贸易账户更趋恶化。外贸赤字持续上升。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大致相同,

Development Economes(TOKYO):EIU Country Report,1996年、1997年为预测数。 1996年时,光在曼谷就有相当于200亿美元的房子卖不出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其实无可避免。令人担忧的是,房地产相关的贷款占据银行业贷款总额的50%。到1997年,一半以上的房地产相关贷款是坏账!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坏账从1990年的770亿铢猛增到1996年的1420亿铢。马来西亚吉隆坡的办公楼宇的空置率达 25%,还有大量的在建项目。 同时,东南亚各国的外债迅猛增长,短期外债比重过大。 二、金融危机的爆发 1997年5月,国际货币投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炒家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1)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2)在现汇市场卖出泰铢,换入美元;(3)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炒家将获利。 一开始,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干预,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炒家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年6月19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泡沫经济典型案例分析及金融风险防范(一) 摘要: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从1636年荷兰郁金香狂热到2007年的金融海啸,几乎十年一轮回,危机像摆脱不了的魔鬼,困绕着各国经济发展,并且几乎所有的危机都从流动性过剩开始,接着出现投机热,最终形成泡沫,而后发生崩溃。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从经济发展史上几次典型的泡沫经济入手,分析泡沫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强相关关系,提出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关键词:泡沫经济;典型案例;金融风险;防范繁荣和破产,有序和无序,记忆和失忆,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历史重复上演着惊人相似的一幕。没有一次危机与前一次相同,但是有一些可以应用的普遍原则,忘记这一点就会自担风险。资产泡沫形成与膨胀导致银行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上升。“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1]1980年以来发生在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次较严重的金融危机中,有12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产泡沫。然而,每一次经济衰退几乎都与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灭有着必然联系。资产价格的崩溃将引发大面积的违约,并进一步演变成金融危机。 一、泡沫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从1634年的“郁金香狂热”到1719年的“密西西比泡沫” 从“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到“密西西比泡沫(MississippiBubble)”,上演了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荷兰从1634年持续到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ipmania)”通常被认为有记载的最初的投机泡沫。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1719年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堪称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泡沫经济”。 “密西西比泡沫”的起因可以说是金融制度变革的结果。约翰·劳(JohnLaw)在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了金融创新产品“债转股”实验和大规模的纸币发行。1717年8月,约翰·劳组建西方公司,首先以减息优惠条件替政府偿还债务,借以取得向政府发行银行券的权利,然后用政府的债务作抵押发行股票,政府用银行券向公众还本付息,公众则用银行券购买约翰·劳公司股票。在王室的支持下,约翰·劳一方面大量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大肆扩张公司业务,并且将巨额国债转变为公司的股权,同时允诺高额的股息。因此,信用与实际经济相互促进与扩张,公司的股票急剧上升。1719年7月25日,约翰·劳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取得铸造新币的权力,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股票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连续疯狂窜升了13个月,涨幅超过了20倍。由于货币的大量供应,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1720年5月股市开始崩溃,连续狂跌13个月,跌幅为95%。上演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最早、最经典的泡沫经济。它最典型、最直接揭示出泡沫的本质特征,在乐观预期的刺激下,信用过度扩张和股票价格上涨相互刺激的典型特征2]。 密西西比泡沫是由货币的大量供应造成的,而经济发展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个水平,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最终人们对股票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崩盘,危机的到来是必然结果。 (二)从19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到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从1950年代起,日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在1956—1973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为9.3%,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19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连年巨额贸易顺差,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了缓解美日贸易矛盾,1985年9月,美日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Hotel)签定了“广场协议”,旨在降低美元对日元等货币的汇率。“广场协议”的签定直接导致了日元的急剧升值,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日元快速升值达20%。另一方面,为缓和对美贸易关系,日本必须振兴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基于以上两种原因,日本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

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启示 发表时间:2009-09-27T14:49:51.920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4期下供稿作者:张程程[导读] 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2006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但上个世纪爆发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对现在中国的政策走向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治理;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99 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08-00-0 收稿日期:2009-03-29 2006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这场危机使中国的经济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次危机。本文主要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分析得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一些启示。 一、各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及效应分析 1997年3月2日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引起泰国挤兑风潮,挤垮银行56家泰株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由泰国引起的金融动荡一直蔓延到亚洲的北部乃至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日本、中国、中国香港、韩国均受重创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这场危机导致亚洲许多国家的银行倒闭,金融业崩溃导致经济瘫痪、经济衰退。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IMF的要求下开始实施双紧政策,但效果不好。于是从1998年第一季度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允许这些国家采取赤字财政刺激经济,具体措施包括:(1)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2)规定商业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增长率。(3)削减银行储备金和下调中央银行干预利率。 实施双紧政策不但不利于危机国的复苏,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深了危机国的矛盾。扩张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东亚国家走出危机困境,实现经济复苏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在危机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如何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没有统一的答案。 (二)金融体系改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现代经济周期运动中,由于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金融机构运行机制的固有缺陷,以及金融市场机制的负面效应,所以在金融体系内部会不断地产生和爆发金融危机的能量. (三)汇率制度调整 自1997年7月起,在货币投机者的冲击下,从泰国开始,许多东南亚国家相继放弃了传统的钉住美元汇率制度,允许本国货币自由浮动。由于对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缺陷存在不同认识,补救措施也多种多样,这些措施既有采用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也有进一步强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四)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实行资本项目管制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到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流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大量资本流入导致了外债规模累积,而其中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使得总外债中的短期外债比例过高,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造成了许多问题,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控制资本的不合理流动主要是通过资本项目管制和“谨慎性”控制手段来实现。资本项目管制是加强外债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抵御国际投机资本冲击汇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要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 金融危机的爆发和传导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公众信心,有的时候金融危机完全是由公众的信心危机引爆,所以对金融危机的治理必须以维护公众信心为前提。实际上,单纯的财政危机、货币危机并不可怕,它们往往通过中央银行的救助、同业援助和存款保险等措施予以解决。真正可怕的是由财政危机、货币危机而导致的公众信心危机,这种信心危机一旦蔓延就有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甚至是经济机体。要维护公众信心,首先要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其次是要有一整套能够稳定公众信心的紧急救援机制。 (二)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应有效并严格执行 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的次贷危机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因而亚洲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对受到次贷危机冲击的中国而言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为了应对这次的危机中国采取了很多与亚洲金融危机时一样的政策,如:降低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拉动内需、加强金融监管等等。这些措施的实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但这些措施实施的力度及效果在中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就提出要拉动内需,十年后的今天还在叫着要拉动内需,这不得不让我们怀疑那些所谓的拉动内需政策的有效性。 (三)要注意金融危机治理措施的协调配合 由于金融行业在社会中处于特殊位置,所以要求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必须要有多个部门、多种政策手段的配合。在金融危机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两难选择,选择的治理政策可能会给经济的其他方面带来负面影响,或者前后两种政策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坚持成本—收益原则,即选择任何一种政策都必须权衡其成本与收益。从亚洲金融危机治理效应的探讨中也可以看出,任何一种金融危机的治理措施都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所以要求一国政府在采用任何一种治理措施前应先对其可能产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郑振龙.大警示:冷观亚洲金融危机[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2] 朱孟楠.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田宝良.国际资本流动-分析、比较与监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亚洲金融危机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业的启示 专业: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

【内容摘要】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在世界经济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等连锁反应,而后重心又向东北亚转移,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而这场在给地区经济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改变亚洲人民平静美好的生活。 时至今日,那段艰难的日子仍然让亚洲人民记忆犹新。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又能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关键字】亚洲金融危机经济发展启示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第一点,亚洲各国过分依赖外资,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但外资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泰国经济开始起飞时,面临两大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通货膨胀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泰国的利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上,汇率相对稳定,在此情况下,国际游资大量流入泰国从中谋和当泰国流入大量外国游资时,并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以有利于本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以大量资金贷放给房地产业,金融管理部门监管不利。了一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外资力量的推动,但不能完全依赖外资。过分依赖海外市场资金,尤其是偏重对短期游金利用,必然增加经济的不稳定。 第二点,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经济增长较快。但年期的高速增氏,却积累起一些严重的结构问题。在这些回家沾沾自喜的同时,更加迫切地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然而忽略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投资和生产大量过剩,普遍高估房地产供给、制造业的产能;同时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外延投入的增加,并非完全是单位投入产出的增长,导致一场“成长性的衰退”,“泡沫经济”明显。 第三点,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而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商业建筑严重供过于求,造成大量住宅、商业建筑被闲置。由于一些银行擅自放松向房地产业贷款的际准,结果导致大量资金因房地产过剩变成呆帐。银行呆帐增加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一些金融机构濒临破产。 第四点,不能正确处理国际收支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的关系。在长期国际收支平衡缺乏坚实基础的情况下,就试图开放资本项目来实现短期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国内经济的均衡,这样做是很容易导致外国投机资本侵入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一国的汇率往往具有助涨或助跌的作用,而这正是投机资本大量进入的国家极易发生货币或金融危机的原因。

案例: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7-1998)

俄罗斯金融危机(1997-1998) 一、进程与原因 俄罗斯从1997年10月到1998年8月经历了三次金融危机。 第一次金融风波发生在1997年10月28日至11月中旬之间。俄罗斯于1996年起对外投资开放,1997年是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吸入外资最多的一年。但是外资总额中直接投资只占30%左右,70%左右是短期资本投资。 1997年10月韩国爆发的金融危机立即对俄罗斯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结果,自1997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间由于大量抛售股票,股价平均下跌30%,债市和汇市也纷纷告急。当时央行拿出35亿美元拯救债市,以维持国债的收益率吸住外资。虽然国债收益率上升至45%,但外资依然撤走了100亿美元。 第二次金融大波动发生在1998年5月~6月间。具体原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政府危机引起投资者对俄罗斯政局不安;第二、俄罗斯严重的财政、债务危机引起投资者心理恐慌;三是议会修改政府的私有化政策。 面对上述不断发生的金融市场动荡,政府当时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条: 首先,保卢布,办法是提高利率,同时抛售美元干预汇率。 其次,由举借内债转向举借外债。 第三,延长整个债务的偿还期。 1998年8月,俄罗斯又爆发了更为严重的第三次金融大波动。这次金融大波动的直接诱因是由于政府贸然推行三项强硬的稳定金融措施:第一项,扩大卢布汇率浮动区间;第二项,延期90天偿还到期外债;第三项,转换内债偿还期。 这三项措施一公布,股票大跌而停摆,卢布汇率猛跌,后来,央行宣布任由卢布自由浮动,卢布汇率失守,股市更是一泻千里。到8月28日,俄国综合指数所包括的100种股票的市价下跌85%。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案例:泰国的金融危机 一、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 1971 年到1991 年,泰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7. 9 %,1991 年至1996 年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8 %,这种持续高出世界经济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使得泰国成为继“亚洲四小龙”之后的“第五小龙”。而且长期以来,泰国通胀率一直有效地控制在3%~6%之间。国民经济增长和运行绩效可谓骄人。 然而,1997年,泰国却爆发了金融危机。 1997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 年2 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 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 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 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 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 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 仅在1997 年2 月份就动用了2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才初步平息。3 月4 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 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 5 亿铢(合3. 17 亿美元) ,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 %提高到115 % ~120 % ,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 亿铢(合19. 4 亿美元) 。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 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 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 日、6 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 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 亿泰铢(约兑5. 77 亿美元) 。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

与财务公司的股票, 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 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 月7 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 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 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26. 94 ∶1 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 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 % ,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 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 美元兑28 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 点跌至461. 32 点,为8 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 月2 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 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 5 %提高到12. 5 %。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 % ,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亚洲金融危机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摘要:发生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度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大幅度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起因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借鉴,对中国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启示 正文: (一)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 席卷亚洲接近30年的97年金融危机,对亚洲的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对其原因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从中吸取教训并加以借鉴。其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泡沫经济导致巨额不良债权。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西方发达国家处于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时,东亚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各国政府普遍沉浸在“东亚奇迹”的喜悦之中,企业普遍高估市场潜力,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利润丰厚的房地产、股票等行业,泡沫经济就此产生。随着这些国家泡沫经济的破灭,这些被大大高估的资产价格暴跌,造成大量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沉淀难以收回,银行和金融公司的呆坏帐急剧增加,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在这些不良债权的影响下,金融挤兑风波和挤兑事件时有发生,金融风险在所难免。由此可见,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是这场金融风暴的罪魁祸首。 (2)外汇政策失误,使货币失去稳固的基础。亚洲一些国家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 (3)外债繁重且结构严重不合理。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际竞争力下降,对外收支持续出现逆差,为弥补日益扩大的项目逆差和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不得不大量借用外国货币,以维持自身国际收支的平衡。更严重的是,这些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主要不是通过直接投资弥补,三分之二是靠举借短期外债弥补,潜在风险极大。由于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外债负担,并外债结构严重不合理,使其货币失去了稳定的基础,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陷入被抛售,贬值,再抛售的恶性循环之中。 (4)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政府干预过度和金融监管不力。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比较典型的是韩国政府要求银行对企业发放了大量的政策性贷款,剥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自主权,银行缺乏对投资项目进行合理性评估和筛选。由于银行的过度干预,使得企业愈来愈依靠银行贷款维持经营,造成企业的高负债经营,从而动摇了企业的经营结构和基础。另一方面,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在经济繁荣时期成立的金融公司,因为没有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致使其为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跟风,将巨额资产投入到房地产等行业中,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而形成大量呆、坏、死帐。正是这些盲目发展的金融公司资产状况恶化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蓄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条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外贸易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的自由兑换和市值的稳定。当前的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郑惠茹谢颖茵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之时,先后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后出现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四小虎”。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所谓的“东亚模式”帮助了大多数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吸引了世界关注。然而,这种模式虽然外表看起来激动人心,振兴了本国的民族工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东南亚奇迹”,然而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弊端,比如过分依赖外资,汇率制缺乏弹性、严重结构性问题等,这些都为97年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以至于等到危机真正发生后,让这些亚洲国家一招打回原形,十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化为泡沫。下面我们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揭开这场危机背后的面纱,以及说明中国应该从此次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四小虎、固定汇率制、投机家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掀起的大量抛售泰铢风潮,导致泰铢贬值,引起周边国家连锁反应式的货币贬值狂潮。实际上,早在那些国际投机家们选中泰国之前,泰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已显露弊端。首先,泰国不应该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尤其盯住美元,一边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制度汇率,另一边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开放资本项目,利用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这样的做法无疑导致国家外债高筑,市场稳定岌岌可危。1997年的泰国,经济疲软,出口下降,汇率偏高,维持与美元一样固定汇率的泰铢已经严重高估,这让那些聪明的国际投机家从中看到有机可乘。他们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利用远期套汇交易借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泰铢换取美元,这样一来泰铢就会贬值,最后再购入打压完的泰铢来完成远期合同。其次,虽然泰国政府不甘示弱,坚守阵地,耗资大量美元来吸纳泰铢,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在说到“亚洲货币绞杀战”的时候是这样形容泰国的:“泰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死拼阵地战,战略意图完全暴露,战术缺乏灵活性和突然性,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泰国政府的不当干预手段反被那些国际投资家们利用,他们不断地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把泰国政府最后一丝力气都给消耗殆尽,最终泰国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7月2日当天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泰国在这场货币绞杀战中成为第一个牺牲者,并且,泰国的经济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亚洲各国:7月11日,菲律宾的比索开放与美元的比价,比索贬值;同一天,马来西亚也缴械投降,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8月4日,印尼放弃抵抗,宣布汇率自由浮动;10月16日,中国台湾放弃与国际投机家的厮杀,台币实行自由浮动;11月,韩国经济危机爆发;98年初,国际投机家们卷土重来,再度重创印尼。最后,香港特区与投机家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以香港胜利告终,至此东南亚金融危机才算是告一段落。这场“瘟疫”横扫了东南亚和日韩港台,所到之处,遍地哀鸿,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事实上没有几个发展中国家能经受得住。国际投机家们的疯狂攻击,掠夺东南亚各国十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更有很多人把矛头直指索罗斯,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蒂尔指责索罗斯就是“魔鬼”,应该把这样的“魔鬼”绳之于法!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摘要】1997年,一场汇率危机从泰国刮起,并迅速席卷亚洲,演变成一场亚洲金融危机,从而使得亚洲经济放缓,部分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不大,但是间接影响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说明了亚洲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指出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启示 1997年7月2日,是世界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泰国政府终于被迫宣布取消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即下跌20%。历史上将这视为上世纪末那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 随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这不但给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损失,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直到今天,每每回眸那段日子,人们仍心有余悸。特别是在当前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之时,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显得别有一番意义。 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呈现出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深入的发展态势。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袭击港币。中国香港政府为保护联系汇率制而提高港元利率。接着,香港和内地深、沪股

市大跌,并引起全球股市一阵跌风。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至东北亚,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 1998年1月,印尼盾几天内贬值50%。一些国家不能偿付大量到期短债,导致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股市汇市暴跌至近年最低点。 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持受到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尽快走出困境,中国向世界作出了一个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保持世界经济稳定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如果当时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话,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必将遭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东亚国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从金融危机重创中反弹,主要归功于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和韩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曾经这么说。危机往往不全是坏事,某种程度上它孕育着改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我国就宣布实行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其中包括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997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随后,财政部于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补充资本金,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概述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进入工业时代后,经济、金融危机始终伴随着人类经济发展间歇性爆发。20世纪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主要包括:1929年至1939年:大萧条1973年至1975年: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崩溃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金融危机。 二:08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最终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影响我国出口 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二)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