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理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

、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中学化学课程理念:

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课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在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化学课程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地了解科学过程、了解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学习科学思想、养成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可选择的课程。

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不同学生的需求,正视学生的差异,以多种方式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可选择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

关注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精选课程的内容。

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化学跟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认识跟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化学课程要克服传统学科课程的封闭性,注意反映现代化学的特点、化学科学的新发展;注意化学跟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渗透人文精神;注意化学学科教育的职业导向。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多样的学习方式。

要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让学生生动、主动地发展。要注意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学习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和应用化学知识;要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注意联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增加学生对科学探究等活动的感受和体验。

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发多元的评价方式。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身心特点,为全体学生提供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感受到自己有长处,体验到只要自己认真投入,并跟他人互相合作,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提高,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并能跟他人一起分享获得成功的快乐。要把评价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环节,要强化教学评价的激励机制,开创跟课程目标和学习活动对应的全方位、多样化的学习评价。

----摘自《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摘自《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化学工作室 点击数: 1711 更新时间:2007-1-15


【说明】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对课程的认识,体现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的文化观和课程的设计观等诸多方面。国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理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使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的差异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化学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思想;“提高科学素养”是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面向全体学生是基础;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科学素养是目的;着眼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根本。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应该是课程的落脚点。

一、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

“面向学生”包含以下四层含义:

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这些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全面贯彻,才能得以落实。

二、新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科学素养,简单的讲就是公民对科学的理解。

1986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制定的2061计划中,把科学素养定义为:“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做出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

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一个总目标,它根据学校教育的不同层次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重要的是使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东西很有趣,这样在将来他们才会继续正式或非正式地学习科学知识。在国家化学课程标准中,并没有对科学素养的内涵做出非常明确的界定,只是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来体现对未来社会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程改革,就是要引导教师和学生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科学过程和方法,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

程。科学素养中有一些是纸笔测验等考试方法所无法涵盖或无法充分测查出来的。如果教师在实践中只重视考试所关注的那些方面的素质,势必使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均衡、和谐发展这一课程追求最终落空。

三、新的课程规定了全体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在学习内容总量上做了严格控制,删减了大量当今社会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或理论性过强、对多数学生来说偏难的内容,使新课程的内容在量和难度上有所降低,有利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有利于促使大多数学生走向学业成功。

因而,教师要注意领会改革意图,在面向全班学生开展教学时,不要随意地把砍掉的内容再拾回来,不要轻易地把降下来的难度再提上去。实验区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神领会不深,感到不适应,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在各项课程内容的教学中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这势必会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使新课程又进入另一个误区。

四、新课程加强了选择性,关注学生个性

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时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留下不少空间,不仅降低必修课程课时比例,增加选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学习时间,还在必修课程中提供学生自由选学的内容(如阅读材料)。对于选择性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决定,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处理选学的内容,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新课程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因此,教师教学中不应一味地追求讲完讲透,一竿子到底。教学中要注意突出新课程关注的重点内容和核心概念,而对于一些非重点的概念,如酸、碱、盐、化合价等,教材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描述,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理解。

五、新课程强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和校本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如教材中大大增加和加强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尤其那些与当前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和生产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课题(尤其是那些最新的技术难题)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从而在宏观上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拓展学习广度。

另外,新课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强调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

在面临实际情境或实际问题时首先能够判断:这一问题与所学过的哪些知识有关,可以应用哪些所学来加以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