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财政史》

目录

一、课程简介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五、教学课时分配

表1. 总计32学时课程分配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夏商西周

第二章春秋战国

第三章秦汉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第五章隋唐五代

第六章两宋

第七章辽金元

第八章明

第九章清前期

第十章清后期

第十一章北洋政府

第十二章南京政府

第十三章抗战时期

第十四章国民政府崩溃时期

《中国财政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中国财政史》是高等院校财经类财政税务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于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阐述中国财政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财政演变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力图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

(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中国财政史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财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反映中国财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

(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3)财政史基本知识和财政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及方法相结合;

(4)尽可能总结、概括并反映出我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失,使之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服务。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授课教材:

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版。

参考书目:

1.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陈光焱:《中国历代财经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3.翁礼华:《大道之行-中国财政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五、教学课时分配

▲表示选学内容,教师视情况分配学时。

表1. 总计32学时课程分配

六、教学内容

以章节形式规划教学内容,具体教学过程可以依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时分配进行适当安排教学顺序、教学内容以及侧重点。

绪论

本章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对本学科的概貌有所了解,为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

本章教学重难点:

重点:讲明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史与中国通史、中国经济史的区别。

难点:明晰中国财政史中实物概念与货币概念、分立概念与统一概念的区别。

一、《中国财政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是中国财政思想制度产生发展的原因、作用及其运行的特点、规律。凡中国大地上已发生的财政,都属于研究的对象。若按社会性质划分,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民主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五种社会形态的财政。

二、《中国财政史》的主要内容

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

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三、学习《中国财政史》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学习中国财政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的需要;

2、学习中国财政史是“古为今用”的需要;

3、学习中国财政史是提高学习业务和思想素质的需要;

4、学习中国财政史是正确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

[本章相关前沿问题]现实财政改革中引发的历史性问题的思考:如由现今的税费改革联系到古代的“黄宗羲定律”;由严惩官僚腐败联系到清代的“耗羡归公”等。

本章思考与讨论:

1、中国财政史研究的对象和意义是什么?

2、如何培养中国财政史的学习兴趣?

第一章夏商西周财政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财政特征,掌握该时期的财政主要财政收支及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教学重难点:

重点:财政收支与管理。难点:该时期财政思想

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时代背景

一、夏的时代背景

二、商的时代背景

三、西周的时代背景

四、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1、土地王有。商:井田制;西周:王畿千里

2、创定贡赋。禹别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

3、分田制禄与井田制赋

4、公私不分与分权财政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一、田制

二、贡纳

1、夏朝的任土作贡,以本地的土特产品贡献给天子的贡献制度。

2、商朝的贡纳。“以地势所有为贡”

3、西周的“贡土所宜”

三、田赋(土地税)

1、夏朝的贡法

2、商代的助法

3、西周的彻法。

四、军赋

五、杂税和徭役

1、西周的杂税: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币余之赋,属工商杂税。

2、西周的徭役

第三节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的内容

1、神灵崇拜和祭祀支出。

2、兵农合一和军事支出

3、国家财政与王室支出

4、俸禄支出

5、公共工程建设支出

6、其他支出

二、财政支出的原则

1、量入为出,节约开支的原则

2、收支对口的原则

第四节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管理

一、财政管理机构

夏,司徒、司马、司空,司徒掌财政,司马掌军事,司空掌水利灌溉。

商,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的管理军事的师(司马),管理工程的司室(司空),管理土地的多田亚、小籍臣都掌管一定财政事务。

西周,周设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地官系统管理财政。

二、财政管理体制

三、量入为出与建立储备

四、救荒与养民制度

五、上计及会计制度

六、平准物价制度

七、官营经济制度

本章思考与讨论:

1.中国财政范畴与财政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2.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

3.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管理机构和体制

第二章春秋战国财政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财政特征,掌握该时期的财政主要财政收支及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教学重难点:

重点:财政收支与管理。难点:该时期财政思想

第一节时代背景

一、政治军事背景

二、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一)春秋时代的文化

(二)战国时代的文化

三、技术进步带动的发展

第二节变法生财的图存改革

一、齐国改革

1、土地制度的改革

2、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

3、赋役制度的改革

4、改革官俸制度

二、晋国的改革

1、土地制度与军事制度的改革

2、赋税制度改革

3、俸禄制度改革

三、鲁国的财政改革

1、实行“初税亩”

2、作丘甲

3、用田赋

四、楚国的财政改革

五、郑国的财政改革

六、赵国改革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

一、魏国

1、废除世卿世禄制

2、推行“尽地力之教”

3、实行“平籴之法”

4、改革兵役制度,创立武卒制

二、楚国改革

1、精简官吏,废除世卿世禄制。

2、整顿吏治,减汰冗官。

3、徙贵族充边境。

三、赵国改革

四、秦国改革

1、废井田,开阡陌,募民耕垦

2、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3、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4、实行奖励垦荒、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政策

5、重嗜好品之征

6、开征人头税

7、强制分居立户

第四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制度

一、财政收入

1、田租

2、军赋

3、其他收入

二、财政支出

1、军事

2、祭祀

3、王室

4、俸禄

5、其他支出

工程:城市建设

水利工程

赏赐

养士

文教

赈赎

三、财政管理

1、量出收赋的理财原则

2、财政管理机构

3、管理制度

均输常平、管理制度、户地籍管理、上计考核。

本章思考与讨论:

1. 试析春秋战国时期财政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财政管理制度?

第三章秦汉时期财政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秦汉时期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财政特征,掌握该时期的财政主要财政收支及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教学重难点:

重点:财政收支与管理。难点:该时期财政思想

第一节秦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

一、黄河流域地理的大趋势

二、气象地理的大趋势

三、商业和交通发展的要求

四、下基层勤政事的秦始皇

第二节为建立中华帝国的变革

一、创皇帝名号立中央集权体制

二、变土地公有为私有

三、统一度量衡等制度

四、移民实边修长长城

五、焚书坑儒恶名千载

第三节秦代的财政收入

一、田赋

二、口赋:齐秦皆有口赋,齐以丁计,岁三百六十文,秦以户计,岁二百文,是齐之税重于秦。

三、徭役:征发董仲舒: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

四、工商税

第四节秦代的财政支出

一、养兵战费

二、营造宫殿

三、修建陵墓

四、求仙问药

五、修建国道

六、百官俸禄

七、水利工程

八、巡狩封禅

第五节严刑峻法王朝的厄运

一、假诏立庶埋下祸根

二、苛暴触发反秦起义

三、分封制的死灰复燃

第六节代秦而起的汉王朝

一、击败项羽代秦而起

二、庶民王朝和一国两制

三、黄老治国和经济恢复

四、与时俱进和独尊儒术

五、王莽改制和光武中兴

六、承袭秦代的土地制度

第七节汉代的财政收入

一、田赋

汉高祖与民休息,将土地税税率定为1/15,汉文帝劝课农桑,168年,把田赋减为三十税一,并一度免除田租达13年之久

二、人头税

1、算赋

课于15-56,名之为算赋。每人每年要向国家交纳120钱,称为一算

2、口赋

凡7-14岁的儿童,不论男女,每人每年交纳20钱

三、户赋

按户计征,平均每户约征200钱

四、徭役和更赋

(一)徭役

1、正卒。从23至56,每年一月。其不服役者,纳一定金额。

2、更卒:25岁以上的男子,不管是否服正役,每年有一个月时间,轮番服役于郡县,此役谓之卒更或践更。

3、繇戍:戍边之意,到边境上去屯戍者,称为戍卒,到京城去服役者,叫卫士。满23岁,年服役三天,可出钱请人服役。

(二)更赋

五、盐铁专卖和盐铁税

六、酒专卖和酒税

七、缗钱税及车船税

八、赊贷税

九、关税

十、市租

十一、山泽园池

十二牲畜税

十三贡献

十四、均输平准

十五、官田

十六、屯田

十七、卖官鬻爵

十八买(卖)复

十九、赎罪

二十、借债

第八节汉代的财政支出

一、军费

二、皇室

三、工程

四、俸禄

五、漕运

六移民

七、屯田

八、抚恤

九、郊祀与封禅

十、赏赐及文教

第九节秦汉的财政管理

一、公私财政划分和机构设置

公财政,乃皇帝用以统治国家的财政;私财政,则是皇帝个人为满足

其生活与地位所需要的财政。

管理国家财政的机构,秦汉称为“治粟内史”,主掌国家田租和各种钱物的收支。

地方财政机构,郡县守令,总管该郡、县民政财政,乡设啬夫,是基层的具体征收人员。

管理皇室财政的机构有少府和水衡都尉。

二、预决算和审监制度

本章思考与讨论:

1. 试析秦朝灭亡的财政?

2. 试析汉朝盐铁专卖的利弊?

3. 汉朝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哪些内容?试析“公赋税”与私奉养的关系。

第四章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财政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财政特征,掌握该时期的财政主要财政收支及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教学重难点: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财政收支与管理。

第一节三国魏晋南北朝及其文化的形成

一、从割据到三国鼎立

二、魏到西晋的统一

三、从东晋到南北朝

四、魏晋风度和玄学的出现

第二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经特点

一、人口的减少

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三、屯田制的推行

四、工商业的发展

五、江南经济的开发

六、占田制与均田制的实行

七、户调制度的推行

八、黄白户籍及土断

九、混乱的货币制度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的财政收入

一、田租与户调

1、三国的田赋

曹操屯田

曹操改革的意义:1、用于减轻和均平赋税。2、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将比例税改成定额税。3、弱化了对人的束缚,加强了对户的管理。4、奠定了由收益课税向财产课税的基础。5、体现了很强的法律约束。

2、魏晋的租调

按亩收粟,谓之田租,按户收绢绵,谓之户调,合称为租调制。3、东晋的租调

4、南朝的租调

5、北朝的租调

北魏的租调;北齐的租调;北周的租调

二、关税

从价征收,十分税一

三、市税

四、估税与散估

五、桥坝通行税

六、盐铁专卖

七、财产税

八、口钱

九、兵役

十、劳役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支出

一、皇室

二、军费

三、俸禄

四、收容

五、交通

1、漕运

2、运输的改进

六、水利

七、文教

八、屯田

九、佛教

第五节三国魏晋南北朝的财政管理机构及制度

一、南朝管理机构

二、北朝管理机构

本章思考与讨论:

1. 西晋时占田、课田制实行的背景、内容、意义?

2. 北魏均田制和新租调制的特点?

3. 南朝土断制度的内容与效果

第五章隋唐财政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隋唐时期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财政特征,掌握该时期的财政主要财政收支及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教学重难点:

重点:财政收支与管理。难点:该时期财政思想

第一节隋唐的时代背景

一、光辉灿烂的时代

二、隋的统一与变革

1、建立三省六部行政制度。

2、精简机构。

3、地方官任命权收归中央。

4、推行科举制。

5、实行户籍制。

三、二世而亡的过渡朝

四、代隋而起的唐王朝

五、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六、繁荣的盛唐文化

七、地方叫板中央的安史之乱

第二节隋唐的财经特点和变革

一、隋的均田制

1、劳动力为课税之本,衡量劳动力大小的依据是年龄。

2、隋代与北齐一样,丁男与中男,都给永业田及露田

3、均田制的授田分为耕地和宅地。

4、如果不属于百姓的王公贵族及官僚,则另有授田之制

二、唐的均田制

唐代的均田制是按照田的用途、授田的对象、劳动力多寡和当地土地拥有情况等四个原则进行授田的。

三、隋唐的租庸调税制

首先是租,“有田则有租,相当于后世的农业税。

其次是调,有家则有调”,调相当于户税。

再次,“有身则有庸”,庸的原形为徭役,而徭役的天数为20日,但一年也可增加至50日。

四、财政改革与两税法问世

(一)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予)人,量出以制人。

(二)户无土(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三)不居处而行商者,所在州县三十而税一。

(四)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五)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

(六)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第三节隋代的财政收入

一、租庸调

二、屯田

三、贡献

第四节隋朝的财政支出

一、宫殿营造

二、东都建设

三、巡游、服舆

四、傣禄

五、军费

六、水利交通

七、科举、赈给和赏赐

第五节唐前期的财政收入

一、租庸调

二、户税

三、地税

四、附加税

五、屯田

六、贡献

第六节唐代中后期财政收入

一、国家财政的收支原则是“量出制入”。

二、食盐专卖

三、茶税和茶专卖

四、酒税和酒专卖

五、矿产税

六、关市税

七、互市、市舶税

八、间架税

九、除陌钱

十、僦匮纳质钱

十一、青苗钱

十二、和籴、和买

十三、借商

十四、捉钱

十五、徭役

十六、卖官鬻爵

十七、僧道度牒

十八、贡献

第七节唐代的财政支出

一、皇室

二、军事

三、俸禄

四、水利交通

五、城建

六、宗教

七、文教

八、赈恤

第八节隋唐财政管理机构和制度

一、机构职能

二、财政体制

三、预算收支

四、仓储制度

本章思考与讨论:

1. 隋朝财政充裕的原因分析?

2. 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比较分析?

3. 唐朝两税法的内容与利弊

第六章五代至宋财政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五代至宋时期的时代背景,了解其财政特征,掌握该时期的财政主要财政收支及财政管理体制。

本章教学重难点:

重点:财政收支与管理。难点:该时期财政思想

第一节五代至宋的时代背景

一、五代十国的出现

二、北宋的统一和集权

三、开封的繁荣和纸币现世

四、赵构南渡和南宋王朝

五、庆历新政

六、王安石变法

1、青苗法

2.募役法

3.方田均税法

4.农田水利法

5.均输法

6.市易法

7.免行法

8.保马法

9.将兵法

10.保甲法

八、经济重心南移

《中国财政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财政史》 目录 一、课程简介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五、教学课时分配 表1. 总计32学时课程分配 六、教学内容 第一章夏商西周 第二章春秋战国 第三章秦汉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 第五章隋唐五代 第六章两宋 第七章辽金元 第八章明 第九章清前期 第十章清后期 第十一章北洋政府 第十二章南京政府 第十三章抗战时期 第十四章国民政府崩溃时期

《中国财政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中国财政史》是高等院校财经类财政税务专业的基础课,着重于结合财政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阐述中国财政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以便学生据以了解、掌握和运用中国财政演变发展的规律,为我国正在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提供某些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力图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使学生了解中国财政产生前后的社会情况和国家财政的初始职能; (2)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轨迹、特点及其规律; (3)使学生掌握中国财政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同国家政权和人民的关系。 三、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中国财政史的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中国财政制度演变的基本规律,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反映中国财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内容; (2)结构科学,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中国财政史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 (3)财政史基本知识和财政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及方法相结合; (4)尽可能总结、概括并反映出我国财政制度在数千年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得失,使之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体制服务。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 授课教材: 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