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

[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
[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

[舞蹈艺术欣赏]教案(3)中国民族民间舞---蒙古族舞蹈“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

蒙古族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大多是游牧,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逐水草

而居,创造着辉煌的草原文化。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舞蹈特点】

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欢快,舞步轻捷,热情奔放,风格独特。表现出了蒙古族劳

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手臂、肩部、腰部、腿部的舞蹈语汇十分丰富,其

特点是手腕、臂部、肩部松弛柔韧,舒展屈收,特别强调圆和远的感觉,腿部动作屈伸有

控制,灵活多变,刚柔相济。

女子舞姿端庄、典雅、雍容大度,多以抖肩、翻腕动作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

热情开朗的性格。

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于一挥手、一扬鞭、一腾跳间,表现出蒙

古族男性粗犷、强健、骁勇,刚劲有力之美。

由于受生活空间的影响,蒙古族舞蹈在室内外有不同的表现风格。蒙古包内空间狭小,舞蹈主要表现在手腕肩膀腰身上,动作温婉轻柔。草原宽广辽阔,舞蹈则多展现在腰腿部,动作舒展豪放。

蒙古族舞蹈欢快、明朗、新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蒙古族热情、开朗、剽悍、豪迈的

民族个性。

【著名的传统舞蹈】

《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等

《安代舞》---是一种集体舞蹈。"安代"为"欠身起来"、"抬起头来"之意。最初是一

种用来求神治病的仪式。

相传很久以前,科尔沁草原有父女二人相依为命,姑娘突然得了一种怪病,神智恍惚,举止失常,几经医治不见起色,老阿爸只得用牛车拉上女儿前往它乡求医。行途中车轴断裂,女儿病情加重,奄奄一息,老阿爸急得绕车奔走,以歌代哭。歌声引来附近百姓,见

此状无不潸然泪下,皆随老阿爸身后甩臂跺足,绕行哀歌。不料哀痛的歌声惊醒了姑娘,

她悄然走下牛车,尾随众人奋力而舞,待大家发现时,她已跳得汗如雨注,病愈如初。消

息不胫而走,以后,人们皆仿效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为患有类似病症的的人治病,取名

“安代”。又在求雨、祭敖包、那达慕大会等群众集会中采用,并广为流传,逐步发展成

为自由地表现思想感情和生活的集体舞。

依据习俗,早期的安代舞表演场地,中间立一断轴车轮或木杆(意为镇妖避邪之物),

参加者围成圆圈,右手握一块绸巾或扯起蒙古袍下摆,随领唱(领舞者)边歌边舞。曲调悠

扬婉转,韵味醇厚,善于表达情感。唱词内容丰富,活泼生动,富有即兴色彩。舞蹈动作

主要有:原地踏脚摆绸或向旁轻移;前倾身甩绸立起后向前“小踢步”迈动;边绕圈奔跑

边甩绸;连续做“吸腿跳”步并用力向两旁甩绸等。

安代舞》在蒙古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健康活跃的特色,为各族

人民所喜闻乐见。

《筷子舞》---多用于喜庆欢宴的场合表演。

舞者原地单手或双手握一把筷子,随着腿部韧性屈伸、身体的左右晃摆,快速抖动双肩。两臂松驰流畅地用筷子敲打手、肩、腰、腿等各个部位,继而绕圈行进或直线进退。

舞姿洒脱利落,击筷动作灵巧多变。至高潮时,边舞边呼号助兴。

《灯舞、盅碗舞》---节庆欢宴、亲朋相聚时所跳的一种女子独舞,主要流传在鄂尔

多斯草原。

它的形成,元代就有记载,足见其历史悠久。对此,清.陆次云在他所作《满庭芳》

一词中曾有所描述:“舞人矜舞态,双瓯分顶,顶上燃灯。更口噙汀竹,击节堪听。旋复

回风滚雪,摇绛卉,故使人惊。哀艳极色艺心诚,四座不胜情”。其温雅婉约的技巧,可

见一斑。此舞因受地点(蒙古包)道具(灯碗)所限,基本上是在原地跪、立而舞。主要赁借手、腕、臂、肩的樟、挑、拉揉和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进行表演。技艺精湛者,亦能双

手各托燃灯,边快步奔走边作流星般盘绕动,此时灯焰飘忽摇曳,舞姿轻盈流畅,富有独

特魅力,堪舆杂技相媲美。

蒙古族人民有了高兴事就要跳舞,蒙古族舞蹈与美酒有不解之缘。在民间,几乎有酒

必有歌舞相伴,有歌舞也必有美酒助兴。说蒙古族是以歌舞为伴的民族一点都不为过。每

年举办的“那达慕”盛会,吸引了四方之客前往参加。

【民族乐器】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又名"胡兀儿"、"胡琴"、"马尾胡琴"、"莫林

胡兀儿"等。为擦弦类弦鸣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为装饰而得名。

它由共鸣箱、琴杆、琴头、弦轴、马子、琴弦和拉弓等部分组成。共鸣箱多为梯形,

也有方形、长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箱框板用硬质木板制作,两面蒙以马皮或牛皮、

羊皮,也有正面蒙皮、背面蒙以薄板的。琴杆用色木、梨木或红木等制作,上部左右各有

一个弦轴,顶端为琴头。拉弓多用藤条或木杆与马尾作成,两条琴弦分别用40根(里弦)和60根(外弦)左右马尾合成,两端用丝弦结住,系于琴上。马头琴的演奏方法与其它

拉弦乐器不同,它的弓不是夹在琴的里外弦之间,而是在两弦外面擦弦拉奏的,(像小提琴)。多用作独奏或自拉自唱。其发音柔和、浑厚而低沉,音色悠扬、醇美,富有草原风味,因而有人形容说: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

言更直接。

蒙古人爱马,对马头琴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关于马头琴的来源,草原上至今还流传

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在察哈尔草原上,有一个蒙古族青年叫苏和。苏和从

小和奶奶相依为命,靠放羊过活。一天,苏和在牧归的路上捡到了一匹小白马,便将其抱

回家中。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一天天长大。它浑身雪白,美丽健壮,深得苏和祖孙

俩的喜爱。它也整日与主人形影不离。一年春天,王爷举行赛马大会。并许诺谁取得冠军

便把女儿嫁给谁。在朋友们的劝说鼓励下,苏和也骑着自己心爱的小白马去参加了比赛,

而且获得了冠军。可王爷不但不兑现诺言,反而打伤了苏和,抢走了他的小白马。一天晚上,睡梦中的苏和被外面的声音惊醒,他走出蒙古包一看,原来是为摆脱王爷、回到主人

身边而身中数箭的的小白马跑了回来。因伤势过重,小白马第二天便死去了,苏和悲痛万分,几天几夜茶饭不进。一天夜里,苏和梦见了小白马,他抚摸着它,它也靠近主人,轻

轻地说:"主人,你若想让我永远不离你,还能为你解除寂寞的话,那你就用我身上的筋

骨做一只琴吧!"苏和醒来以后,就按照小白马的话,用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

弓弦做成了一只琴,在琴柱顶部按小白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每当他思念小白马时,

便拉起琴来。从此,马头琴便传遍了草原。

【舞蹈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上衣高领是特点,男子穿长

袍和围腰,脚蹬长靴,头裹头巾。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

长至腕,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为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

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妇女头上的装饰多用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

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

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贵浑"(蒙古语,

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来宾市魅力舞蹈室培训时间:4月28—5月1日培训级别:1-3 答卷人:文丽华 《飞吧,小蜜蜂》一级舞目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训练以手腕带动手臂上提下压,同时配合脚下碎步,为今后手臂“三大节”的训练做初步的练习。二、教学方法 碎步、飞翔手、单飞翔手下旁腰、折腰拍手、提压腕、软手。 三、教学难点 1、飞翔手是由手腕带动手臂做上提和下压。 2、做软手时,由手腕带动手臂从肩前位柔软的提压至横开手位。 四、教学步骤 前奏 1、1-8 四人分两组,台两侧横排准备。 第一遍音乐 1、1-4 右侧人左起向左横跳一步成正步位半蹲,同时双分手至旁按手。左侧人做右侧人的反面动作。 5-8 踮脚碎步,飞翔手。 2、1-8 重复第1节1-8动作。 3、1-8 重复第1节5-8动作两遍成一竖排。 第二遍音乐 1、1-2 单数人正步位半蹲,右起单飞翔手下旁腰。双数人做反面动作。 3-4 身还原。 5-8 做第1节1-4的反面动作。 2、1-8 体对1点,踮脚碎步回到一横排,飞翔手至盖手胸前交叉。 3、1-4 双膝跪地,保持舞姿折腕拍手两次。 5-7 双跪坐,折腕拍手三次打开至旁平位。 8 压腕至旁按手。 第三遍音乐 1、1-8 双跪立,飞翔手两次。 2、1-4 双跪坐,右起单飞翔手,目视右手,最后两拍还原。 5-8 做第2节1-4的反面动作。 3、1-2 双跪坐,胸前交叉手提腕,身右拧,目视2点。 3-4 保持舞姿,压腕,身还原,目视1点。 5-6 保持舞姿,提压腕,身左拧体对8点,目视8点。 7-8 保持舞姿,第7拍提腕,最后一拍胸前压腕,目视1点。 第四遍音乐 1、1-4 双跪立。 5-8 右起上步成正步位,双分手至旁按手位。 2、1-6 体对3点,踮脚碎步向3点前行,肩前软手四次至横开手位,右倾头,目视1点。 7-8 保持舞姿,半蹲。 3、1-6 体对3点,碎步向7点后退,软手四次回至肩前位,左倾头,目视1点。 7-8 保持舞姿,半蹲。 结束 1至2、1-4 体对2点,飞翔手三次踮脚碎步,形成一斜排。 5-8碎步向右自转一圈,斜下位手心相对软手,身前倾,目视右手。 3、1-4 体对2点,保持舞姿半蹲,目视1点。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

民族民间舞东北秧歌教案(一) 教学内容:介绍东北秧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动律 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东北秧歌的介绍,让学生熟悉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学 习东北秧歌的兴趣。 2.通过学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让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掌握其基本体态和动律特点。 教学准备: 音乐;东北小曲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手巾花 教学重点、难点: 1.对东北秧歌基本体态的把握。 2.能较熟悉地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基本动作。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一、检查作业(还课) 2. 1. 提问: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3. 2. 提问:东北秧歌所运用的道具? 4. 3. 提问:这个道具的作用和意义? 5. 4. 提问:东北秧歌的风格和动作特点? 6.二、导入新授课 7. 1. 教师给予及时评价。 8. 2. 教师简述东北秧歌的基本知识。

其内容如下:东北秧歌市汉、满两个名族之间歌舞艺术的结晶,它源自中原,又深深印上了黑土地所滋养出的泼辣火热,质朴浓烈的感情特征,是汉族民间舞中最具有北方特色的秧歌,由于特殊的地域与习俗,东北秧歌形成了稳中带浪,艮俏相融的审美特征。 东北秧歌伴奏乐器不同的功能和声色赋予了舞蹈独有的韵味。唢呐的悠长旋律与小钵的急促节奏互相呼应,充满张力,相得益彰。音乐的特殊性使舞蹈动作突出三点,延伸“线”,动静相宜。而大钵和鼓则激发出热辣的情绪,使东北女性特有的“温中浪”得以更充分的表现。 丰富多变的手巾花是东北秧歌富有表现力的重要因素。手巾花与舞姿,动态结合,细致的刻花出女性性格中的不同侧面。里外片花带着内在的秀美;“小燕子展翅”直接表现了小姑娘的俏丽活泼;出手花的抛接直观的体现出东北女性的泼辣果断。 东北秧歌教材主要采用高跷秧歌的动作形态并结合当地秧歌发展而成。课堂中虽不踩跷,但依然遵循高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以下肢带“艮劲儿”的步法带动腰部扭动,随即顺延至上肢及手腕(手巾花)由下至上的协调是体现“艮俏”劲儿的关键,是不可缺失的过程。而“扭”是东北秧歌韵律的核心,艺彦所说的“踩在板上,扭在腰眼上”,正是由下肢带动重心移动而产生的腰部动态。手巾花是“扭”的延伸与配合。在动律训练中,强调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奠定韵律基础。 3.学习基本体态。 做法:正步,重心前倾;双膝略存,提跨,拔腰;含胸,垂肩;双眼平视。 过程:a.教师示范 b.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给予纠正) c.简单介绍双叉腰。 双叉腰:双手背分别插于腰际,双肘略向前,指尖对后斜下方。 d.双叉腰配基本体态完成。

舞蹈教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且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及教学等人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蹈人才的培养,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品舞蹈的表演,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有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内涵。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 (一)民族性与风格性原则 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与风格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美学风格的重要标识,是民族民间舞创编之魂,是舞蹈创编应把握的首要原则。即使舞蹈动作编创的再好看、再花哨如不把握此原则就即会使舞蹈看起来似是而非,且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最后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这就要求编导在创编民族民间舞时应准确的把握该民族的舞蹈风

格特点,对该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都要有非常精准的掌握和了解。如东北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维吾尔族舞蹈的“立腰拔背、挺而不僵、颤而不窜”;安徽花鼓灯的“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等。这些都是历代舞蹈先辈经实践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对各民族舞蹈风格与动作特征的准确总结。 (二)目的性与功能性原则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院派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以及教学等人才。民族民间舞组合的训练是成功表演民族民间成品舞蹈的阶梯和有效途径,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独立的训练目的,体现着强列的功能性,既要保持风格的准确又要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不能盲目拼凑,一味追求创新,避免主体动作复杂,元素不能太多,应根据教授的具体对象、具体程度,训练的具体部位、具体目的给予恰当的动作组织和编排。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原则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都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民族民间舞组合的编排不仅要体现传承性,也要体现创新性。这使得舞蹈组合既要保持传统舞蹈的风味,又要与现今时代接轨,与现今观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相吻合。保留传统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简单地再现和风格性展示,因而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动律和体态是不可更改和违背的,应该强调和突出。另外,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随意打破民族禁忌,舞蹈的编排要尊重当地的民族特色与风俗习惯。只有突出其个性特征,才能显示出它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 (四)观赏性与表演性原则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藏族踢踏舞精编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并掌握其舞蹈风格的主要分类。 2、能初步掌握藏族踢踏舞的风格特点。 3、能初步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并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以及上身的松弛、随动。 2、“颤”动律的贯穿。 3、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于是我设想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来学习舞蹈,从而始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也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学习的是藏族踢踏舞,所以在动作的学习中,我采取了老师示范,学生观察踏法、听辩节奏及强弱规律的方式来学习。不同的踏法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舞步和不同的节奏,也造成了强弱规律的不同。师生互动。采取载歌载舞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练习过程多样化。让学生根据动作特点,设计不同练习方式。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的设计是模拟藏族人民跳堆谐的场景,因为堆谐就是一种农区自娱性圈舞。采取老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创编的方式,既让学生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组合的创编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计、课堂导入: 1、观看三段藏族舞蹈片段,分别为藏族的弦子、锅庄、踢踏舞。 师: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些舞蹈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学生回答:藏族。 2、比较三种藏族舞蹈的异同,找出藏族踢踏舞基本体态的特征。 师:同学们能不能说出这三段舞蹈分别属于藏族舞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师:这三段舞蹈分别是藏族舞中的,弦子、锅庄和踢踏舞。那么,这三种藏族舞分别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弦子:柔美开朗。锅庄:豪迈粗犷,洒脱奔放。踢踏:欢快热烈。 师:那有没有什么共同点呢? 学生回答:上身略前倾,很松弛,膝部有连绵不断的颤,舞袖。 二、学习与创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中国民族民间舞 级理论试题

中国民族民间等级考试 7-9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12-13岁儿童 授课舞目:八级舞目——花棍飞舞(东北秧歌)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 《花棍飞舞》 教案内容:打花棍是我国普遍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舞者手持花棍,击打自己的肩、背、手、膝、足等身体部位潇洒作舞。该舞运用了民间绕、打花棍的动作,结合汉族民间舞中常用的“十字步”等,使学生初步掌握花棍的基本打法。 教学准备:花棍、8级DVD、CD碟等 教学目标:通过击打花棍,训练学生们手腕灵活性和花棍的基本打法 教学重点:绕棍踢跳、横打肩转身、磋步打棍短句 教学难点:1、绕棍时注意手腕放松向内绕,平转花棍 2、绕棍踢跳踢出出和绕棍在同一拍完成,重拍在外 3、磋步注意不要上下窜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辅导法、练习法 教学步骤:1、学习绕棍,注意手腕放松向内绕,平转花棍 2、学习绕棍踢跳 3、学习横打转肩、磋步打棍短句 4、舞蹈教学: 前奏 [1] —[2] 四人体对8点于台左后区准备,右手持花棍。 第一遍音乐 [1] 1—4 右脚先起踩踏步两次向2点行进,右起双摆手两次,眼随手动。 5—8 快一倍做1—4动作两次。 [2] 1—8重复[1] 1—8动作。 [3] 1—2体对2点,绕棍踢跳,左手身侧随摆。 3—4左后踏步左转体,肩前持棍,左背手,头左倾。 5—8 横打肩两慢三快。 [4] 1—8重复[3] 1—8动作。 [5] —[6] 体对一点,原地做[1]1—8动作两遍成横排。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小熊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1—3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河南省许昌市培训时间:2012年10月4—7号 培训级别:1—3级答卷人:罗方雪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4—6岁儿童 授课舞目:一级舞目---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教学目标: 1、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等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 象。 2、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以此激发小朋友们对小动物形象进行模 仿学习的兴趣。 3、训练孩子上身的含、冲、靠、腆这四个动势,以及点指、耸肩、扩指、跪地 爬等动作。通过这些动作训练让孩子们初步掌握一些手位、手形和上身的基本动势。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师生互动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难点: 1、关键动作:.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切不可抠胸、缩脖子)。 2、要强调五个手指用力张开。耸肩时重拍向上,去找耳朵。 3、表现小熊刚刚睡醒时的状态,捉蜜蜂时的调皮和吃饱后的满足。 教学步骤: 1、导课:首先将舞目的背景进行阐述,再让小朋友们了解这个舞蹈的动律,掌 握好基本动律以后让小朋友们想象刚睡醒的样子(打哈欠、揉眼睛等)、还有吃饱后拍拍小肚子,最后让小朋友想象小熊的形象并把它加入到舞蹈中。也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将动作串联起来。例如:寒冷的冬天过去,春天来了,一只刚刚经过冬眠的小熊在树洞中慢慢性来咯额。伸出洞来感受一下温暖的阳光,忽然觉得空了一个冬天的肚子饿了,就钻出洞来寻找一下有什么好吃的吧。这时它看到了三只小蜜蜂,有蜜蜂,当然就有蜂蜜啦!小熊高兴极了! 几只可爱的小熊爬着聚拢到一起,伸出小熊掌不停地捞起蜜蜂,放到嘴里舔一舔,真甜啊,吃的好高兴啊! 2、按音乐分段教、练: 前奏 【1】1-8 四人一横排,体对一点,盘腿坐地,右手撑头成睡觉状,左手扶膝盖。 【2】1-6伸懒腰,表现冬眠后出醒的小熊。 7-8上身立直,双手扶膝盖。 第一遍音乐 【1】1-4上身前腆,目视一点。 5-8身还原。 【2】1-4上身含胸,目视腹部。 5-8身还原。

舞蹈专业民族舞教案

舞蹈专业民族舞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2011 ,2012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苗族舞蹈开课院部: 音乐学院主讲教师: *** 授课班级: 2011级舞蹈学1、2 班授课学时: 34学时 凯里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苗族舞蹈课程编号授课专业舞蹈学班级 2011级1、2班 必修课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 ) 课程类型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 );通识教育选修课( ) 考核方式考试(? ) 考查( ) 课程教学 64 学分数 4 总学时数 0 64 课堂讲授学时数实践课学时数 学时 实验学时数课堂讨论学时数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贵州民族民间舞蹈教程代筑娴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主《贵州民族民间舞蹈教程》代筑娴 2008 要 教学 参 考书

说明:本页用于一门课程实施方案的整体设计。表中()选项请打“?”。 2 苗族舞蹈章节名称 授课方式集体面授授课时数 2 授课方法和手段实践法 通过对苗族舞蹈的学习和掌握,让学生基本掌握苗族舞蹈的基教学目的及要求本动律 1基本形态 2身体各部位单元素动作的练习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3手位、基本步伐、肩部、腰部、胯部及跳跃动作的组合练习 4技巧练习 重点:1身体各部位元素动作的练习 2手位、基本步伐、肩部、腰部、胯部及跳跃动作的组合练习 难点:技巧技能练习教学重点难点 3 第一单元苗族基本形态 一、基本形态 : (一)手形 (二)手位 1——6位手 (三)动律 二、基本步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双颤步 (二)单颤步

(三)半脚尖颤步 (四)搓颤步 (五)磨颤步) (六)拐步 (七)崴歩 (八)踢勾步 (九)撩裙步跳 4 第二单元身体各部位单元素动作训练一、肩部 ,一,倒肩 ,二,送肩 ,三,摇肩 ,四,碎抖肩教学过程设计二、腰部 ,一,顶腰 ,二,甩腰 ,三,扭腰三、胯部,一,前顶胯 ,二,摆胯 5 第三单元组合练习一、手位组合 二、步伐组合 三、送肩组合 四、倒肩组合 五、摇肩组合 六、碎抖肩组合七、崴歩组合 教学过程设计 八、摆胯组合 九、顶胯组合

舞蹈学民族民间教案

第一章教学安排的说明 节章题目:第四章云南花灯: 第一节,基本知识与动律; 第二节,云南花灯单一动作介绍;基本扇花 第三节,小崴步伐; 第四节,小崴动律 第五节,正崴步伐; 学时分配:每周2课时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通过对云南花灯舞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舞蹈动作特点、形态特征和肢体协调能力,并能熟练规范地完成云南花灯的组合表演。促进艺术审美能力提高的目的。要求:行课清晰,目的明确,基础训练坚实,基本元素全面。其他: 学生动作时的风格概念和正确方法:1、着重解决学生的协调性和松驰性。2、培养学生掌握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动律。3、要求学生听音乐、听节奏。 课堂教学方案(一)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三章云南花灯第一节,2课时 授课类型:技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示范、实践练习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动律中的屈伸腿、跨崴、小崴的动作和特点;掌握并熟练手臂训练中的动作。学会云南花灯的动律组合。要保证课上练习的数量和质量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动律中基本动作规范节奏准确;难点为训练中上、下身动作的协调。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一节基本知识与动律

一、云南花灯概要:云南花灯戏,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于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个别地区。 二、基本训练: 基本动律:“崴”,“崴”即弯曲不平的意见,“崴”动时胸、腰部位松驰,以躯干为主,连续不断的横向移动或上下流畅的悠动中崴动。 1、云南花灯动律中的屈伸腿练习 2、跨崴练习 三、扇子手臂训练动作: 拿扇方法:合扇,握笔状;开扇,拇指在前,四指在后;捏扇;扣扇 ⑴合扇顺水流小崴:膝盖左旁的下弧线,摆动退、跨和肋骨 ⑵插腰跨崴 ⑷开扇交替盖手团胯崴 课堂练习或讨论、布置作业: 作业:思考云南花灯舞蹈动作的特点并复习本课内容,下节回课。 课堂教学方案(二) 课题名称、授课时数:第三章云南花灯第二节,2课时 授课类型:技法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示范、指导、多媒体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掌握云南花灯中单一动作的特点;熟练手臂的各种扇花动作,并完成云南花灯的动律组合。要求课上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要高;组合练习要突见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云南花灯中的单一动作的特点与基本的扇花动作的熟练掌握;难点是学习中动律的准确及单一动作的组合的协调。 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一节云南花灯舞的单一动作训练 一,合扇顺水流小崴、叉腰胯崴、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民间舞 二课程性质:专业技能课 三本课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教育的基础训练课之一,它和其它的舞蹈训练课共同承担着培养舞蹈艺术人才,传 承中华民族先进文明的天职。 四适用专业:舞蹈表演 五设置目的:中国民间舞是民族舞学科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八个民族十几种风格迥异舞种的学习,使学生在身体各部位表现力及舞蹈意识等 方面得到有效的训练。 六教学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 藏族 教学目的:通过对藏族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藏族“坐懈胯”上松弛颤、摆、悠的动态、动律、动势特征,准确地把握藏族舞蹈的体态.韵律、节 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膝部或连续不断或小而快的颤动或屈伸。 难点:1.动作中保持提胯、拎腰、沉肩的基本体态; 2.膝关节颤动、屈伸时的柔韧和弹性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二节内容1——5周完成) 一脚位:1双脚稍分开的正步位2八字位3丁字位4靠步位5踏步位 二脚形:1绷脚2勾脚 三基本体态丁字步站好,双膝稍弯,靠重心脚懈胯,双手扶胯,上身松弛略向前倾,眼睛平视。 四手臂形态手臂松弛,手指轻轻并拢,指尖下垂,要有长袖的感觉。

第二节踢踏 一手的动作1交替划圆2摆手 二动律1“8”字晃动2摆3颤膝 三步伐 1 基本步(一二三)2退踏步3连三步4抬踏步5嘀嗒步6后退步(七点连续)7摆步8悠踢步 9胯悠步10跳分步11二三步 四短句1开头步2结束步3悠踢步4胯悠步5跳分步 第三节弦子(6——10周完成) 一动律1曲伸 二步伐1靠步2靠点步1)靠点靠2)靠点悠3平步4收步5撩步6三步一撩7二步踏步9刨步10 颤点步 第四节组合(11——15周完成) 一踢踏舞部分1库玛拉组合2恰地宫保组合3青稞丰收组合4快乐青年组合 二弦子舞部分1尤子巴母组合2牧羊女组合3弦子组合 一年级第二学期 东北秧歌 教学目的:通过对东北秧歌舞蹈的学习,使学生掌掌握东北秧歌“稳中浪稳中俏稳中艮”的动律特征;准确地把握东北秧歌舞蹈的体态韵律、节 奏特点及肢体协调运用的能力。 重点:要突出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主体风格。 难点:“艮劲儿”步、上肢“扭”、手腕“花”的协调把握,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重心”的步伐要点,“点紧促,线延伸”“稳中浪浪中艮艮 中俏”的节奏处理。

民间民族舞蹈考级教案

民间民族舞蹈考级教案 1—3级师资培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石家庄华电科技学校培训时间:20XX年11月19日到27日培训级别:1—3级答卷人:安莹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授课舞目:一级舞目-球球操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一教学目标:训练小朋友对腰部的训练,让小朋友在蹦蹦跳跳中寻找到乐趣! 二教学难点:1卷腰、两头起背肌尽量做到位2球球跳注意节拍3交替蹦脚注意先迈哪只脚4强调眼随手动;上,头部的斜上方;中,身体的中轴线;下,腹部的斜下位。 三教学步骤: 1、引题: 向小朋友问好,告诉小朋友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小球问小朋友们有没有见过小球?然后讲述一下小球的形状是圆形的,有利于小朋友们在做舞蹈动作时的体态。放一些有关小球的漂亮的图片,同时放着这个舞蹈的音乐,让他们先听一听,看完图片后,问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小球,然后拿出小球给小朋友们看。 2、教学过程:

、先把小朋友们分成四个人一组,身体对圆心趴下 、两个手收到肩前,头带动身体,上身向后推动卷腰,手臂伸直,还原前奏时动作,再重复两个手收到肩前,头带动身体,上身向后推动卷腰。 、手臂伸直,手臂和腿部带动身体两头起,放回原位,再重复手臂伸直,手臂和腿部带动身体两头起。 、双手推地,跪立于地面,双手叉腰,头带动身体向后做卷腰,重复双手推地,跪立于地面,双手叉腰,头带动身体向后做卷腰。 、身体回原位,双跪坐,向右下旁腰,还原后向左做旁腰。 、双手扶地,双脚并步正部位,旁按手姿势,身体笔直,球球跳四次。坐下,脚屈伸上下蹬脚。重复双手扶地,双脚并步正部位,旁按手姿势,身体笔直,球球跳四次。坐下,脚屈伸上下蹬脚。 、双脚并步成正步位,身体站直,旁按手,身体正对圆心。 、踮脚小碎步展成一横排右跨脚,同时双臂搭于前一个人肩膀上,身体向前倾,第一个人双手叉腰。保持舞姿,向后下胸腰。重复左面动作踮脚小碎步跨左脚,同时双臂搭于前一个人肩膀上,身体向前倾,第一个人双手叉腰。保持舞姿,向后下胸腰。

汉族民间舞蹈教案

汉族民间舞蹈 第二节 2.组合基本动作: 不同脚位压脚跟、摆身、拧身。 3.组合动作顺序: 教学提示 第一遍音乐: 双手一字叉腰(四指卷起,拇指伸直向后,拳心向下于腰间),正步脚位,每两拍双脚压脚跟一次。音乐重拍双脚跟落地,此动作重复做一遍音乐。 第二遍音乐: 动作同上,只是加上身的横摆练习。 第三遍音乐: 1—4:上右脚成左小踏步,右手叉腰,左手托掌指尖向外于托掌位。左脚每两拍压脚跟一次,同时上身作扭身一次,此动作做四次,眼看2或8点。 5—8:动作同1—4,左右相反。 第四遍音乐: 1—4:脚成大八字脚位,双手托掌于双托位,指尖向外掌心

向上,双脚每两拍压脚跟一次,身体做横摆身。 5—8:舞姿不变,做前后拧身,同时压脚跟。 第五遍音乐: 1—4:左弓箭步,双山膀立腕。双脚两拍压脚一次,身体做前后拧身四次。 5—8:右弓箭步,动作同1—4。 ※组合练习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加强或加入一些身体动律练习内容。舞蹈音乐也可以变化。 教学内容 手巾花组合 1.组合音乐 2.组合基本动作 1.基本舞步:秧歌前踢步、后踢步。 2.手巾花动作:单臂花、双臂花、交替花、蝴蝶花、盖花。 3.身体基本动作:摆身、拧身、圆肩。

3.组合动作顺序 前奏:正步、双手一字叉腰准备 1.第一拍右脚向8点上步成左小踏步,左手叉腰,右手体侧单 臂花。同时,上身向右横摆身,后三拍,单臂花三次(先旁 后前),上身横摆三次,眼看2、8两点。同时主力脚压脚跟 三次 2.第一拍右手体侧里挽花后,迅速收成叉腰,面向8点,同时 右脚压脚跟一次,后三拍,体态不变。只是头迅速转动看2 点,这样交替看两次,同时主力腿压脚跟三次 3—4:动作同1—2,方向相反。 5:原地秧歌前踢步,见基本舞步前踢步第二种作法,做四次,同时作双臂花四次, 6:原地秧歌前踢步第二种做法,做四次。同时作蝴蝶花两次。 7:第一拍体前双臂里挽花后迅速收成双手叉腰,正步直立。 第二拍开始,右肩先向前圆肩三次,同时,双脚做压脚跟三次,8:第一、二拍右手开始作交替花两次,同时,左脚开始原地秧歌后踢步两次。第三拍,双臂花成右顺风旗,同时双腿并拢双膝弯曲,身体转向7点,眼看6点斜上方。第四拍,右脚

民族民间舞四级扭扭教案设计讲解学习

4-6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石家庄培训时间:2015-12 培训级别: 4-6 答卷人:王艳芳 教案。 民族民间舞《扭扭》(苗族) 教学目标:舞蹈取决于苗族舞蹈中的扭摆动律,以胯部的扭动和上身的摆动为主要特点,为学习苗族舞蹈做了初步的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难点:扭摆、拧转 教学对象:6—8岁儿童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准备:四级DVD、CD碟,苗族舞服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苗族姑娘喜欢穿短百褶裙,短裙仅长十几厘米,裙子上的褶可多达五百多个,上下重叠三四十层。姑娘们穿的百褶裙从织布、漂染、缝制到绘图绣花,都是自己独立完成,百褶裙是苗族姑娘的骄傲。该舞蹈表现了苗族小姑娘展示裙子时,摆出开心,扭出美丽。 二、欣赏: 1、播放《扭扭》,学生欣赏,初步了解苗族舞蹈的特点。 2、分发苗族舞蹈服,了解苗族舞服,穿着舞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学习关键动作: 扭摆、拧转 ①讲解要点并示范:以胯部的扭动扭动和上身的摆动为只要特点。 ②带领学生练习,反复示范以供学生模范练习,及时纠正学生的动作。 四、教学舞蹈《扭扭》 前奏 [1] 1—4 体对5点,四人站横排正步位半蹲,双手扶腿。 5—6 右起扭摆两次。 7—8 右转身体对一点,双斜下手位。 音乐 [1] 1—2 保持舞姿,正步小跳向前。 3—4 右起扭摆。 5—6 正步小跳向后。 7—8 右起扭摆。 [2] 1—2 右脚向前旁点地,出右胯。 3—4 正步位,出右胯。 5—8 重复[2] 1—4动作。 [3]—[4] 重复[1]—[2] 动作。 间奏 [1] 1—2 碎步,右转身体对5点,斜上手位托手。 3—4 正部位半蹲,双手扶腿。 5—8 保持舞姿,碎扭摆。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xx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篇一: xx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案】 篇一: xx民族民间舞蹈考级教材资料全部 xx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第一级 1、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 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关键动作: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 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 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2、xx(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 关键动作: 滚动(躺地滚动、坐地滚动)、舔胯。 儿歌:

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 3、球球操(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 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关键动作: 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 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4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教学目的: 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 教学提示: 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头部的斜上方;中----身体的中轴线;下----腹部的斜下方。儿歌: 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xx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xx呀海棠花儿呀; 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 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花儿呀, 穿纸莲呀,xx呀海棠花儿呀, 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5、蜗牛(儿童舞蹈) 儿歌: 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 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 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 关键动作: 软手 提示: 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3、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六、我的小手手(儿童舞蹈) 主要舞蹈动作取材于东北秧歌的“绕花”组合,它以训练手腕的灵活性为主,为今后学习东北秧歌手绢动作进行初步的训练。组合以手位不同方向的交替变化,配合手腕动作,结尾时要启发孩子自由发挥变换各种造型,训练手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1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 4—6级师资培训班理论考试题 培训地点:青海省西宁市培训时间:10.1——10.4 培训级别:4--6 答卷人:刘淼 一:请完成一份教案,要求如下: 教学对象:7——9岁儿童 授课舞目:四级舞目——花皮球(东北秧歌)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难点、教学步骤等 注释:(也可按自身具有特色的授课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 教学目标:训练孩子们手臂各关节的灵活性,增强他们对身体关节的支配能力,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 教学方法:先通过一小段玩皮球的游戏,让孩子们掌握拍、抛、接皮球等动作的要领,让孩子初步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体态,再通过对东北秧歌的历史文化、人文背景以及风俗习惯的内容,在加深孩子爱好的同时,引领孩子进门,使其更好的把握动作要领与风格特征。使其逐步达到动律定型,在动律定型的基础上,能基本把握动作要领,协调把握不同组合的风格特征,以单一—短句—组合的授课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规范,突出该组合所要求的重点与难点来进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身体协调性。并且完成组合。让他们在玩耍中产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教学难点:既要表现欢快,又要表现沉稳,两肘与球做横“8”字环动,教学步骤:以绕园动律和跳踢步动律为主,从单一到短句再到组合的方式,逐步解决孩子们东北秧歌的动律定性。将重点放在此阶段,以单一—短句—组合的方式逐步展开教课,对孩子风格点的把握进行强化练习。对本次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加深学习,并对其进行强化练习与巩固。 把握不同跳踢动律在节奏上的特点,以及松弛、柔韧的共性。把握不同组合的风格特征,在节奏和动律的制约下,使孩子灵活运用身体,发挥身体的能动性。从节奏、动律上往把握不同组合的风格特征,理解组合间的共同点与特点。和对不同组合风格点的理解能力与反应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可以培养孩子们那几方面的能力,请结合教材中同级别舞目举例说明。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可以培养孩子的七大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来自民族传统艺术,提炼于各民族生活。学习民族民

高一音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 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 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第一张:巍峨连绵的雪山。 第二张:崎岖的山路。 第三张:雄奇的布达拉宫。 第四张:虔诚跪拜的藏民。 (3)探索交流 A、为什么藏族舞会有“上身松弛、略前倾”这样的特点? 生答:……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案 艺术系 2010—2011第一学期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案(一) 课程类型:实践课 授课课题:藏族民间舞之颤膝动律综合训练组合(一) 授课时间:周三、周四、周五 授课对象:舞蹈四、五、六、七班 授课老师:贾海蓉 授课地点:舞四 教学分析: 1、教学对象的就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能力分析:舞蹈一班是舞蹈表演专业班,他们通过多年的舞蹈专业学习,已具备较丰富的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 能力。 就业岗位分析:舞蹈表演专业班组要为学校、幼儿园、文艺团体、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以及企业艺术团提供从事舞蹈表演、编导、艺术 指导和专业教学的应用型舞蹈专科人才。 2、本节课与学生就业岗位的衔接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无论是自身表演亦或是教学都 能够较准确的运用藏族民间舞中的颤膝动律,并能讲出它的动律特点和 风格。为学生的民舞技能打下基础,从而在就业岗位上完成民族民间的 教学和表演,为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作出贡献。 3、本节课与学生实际水平的衔接点

舞蹈表演一班的学生,大部分已有民族民间舞的基础,也初步完成了藏 族民间舞动作语汇的积累,故进入专科后所进行的教学会在学生已有基 础上加大深度和难度。应该说是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符合的。 4、本节课的主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 a、理论知识:藏族的文化背景以及藏民族舞蹈的种类 b、实践能力:藏族民间舞的颤膝动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藏族舞蹈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风格、 动作特点等,扩大学生舞蹈的眼界,提高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把握藏族民间舞内在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下肢上下运动的方式。以及膝部不同性质的颤动和屈伸。并由慢至快、由小 至大、由轻至重的变化中,让学生能够逐渐把握不同节奏中不同舞 姿的风格,以及表现舞蹈风格的准确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民间舞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民族民间舞的风格特点,还能塑 造美的气质,提高素养。并引导学生从言行举止、谈吐、行为规范 上都有内在美的要求。 教学重点:藏族民间舞颤膝动律的学习以及藏族民间舞基本体态的把握。教学难点:能够松弛、自如、灵活、重拍向下的颤动膝盖。 教学方法:欣赏法、对比法、讨论分析法、体验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音响、光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材》由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教授主编,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十余名专家组成编委会,由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等多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以“素质教育和愉悦教育科学统一”为出发点,以“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普及、发展和满足青少年对舞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宗旨,使学生在快乐的舞蹈学习中训练形体、培养气质、建立自信并提高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对各地区、各民族的舞蹈、音乐及风俗文化的了解,感受并传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民族文化。2004年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将此教材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审核备案,成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中心”,开考专业:中国民族民间舞。 2016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中心组织并团结北京及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专家、教授及舞蹈家,经国家相关管理机关核准登记成立“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简称CFA)。 2019年经文化和旅游部审核、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批准,同意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专业代码020102。自此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将全部事务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正式转至“北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家协会”。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到底要不要考级?很多家长会有如此疑问,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下舞蹈考级对于学舞蹈孩子们的好处: 1、获得国家权威证书 凡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程并通过考试评定者,颁发由文化部认证、编号、管理,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考级委员会签发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证书",并录入文化部社会艺术考级中心数据库备案,由考级中心官方网站提供真伪证书查询。 2、聆听考官专业点评 考级中心不仅有以潘志涛教授为首的教材编创团队,以张继钢、杨丽萍等十几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团队,而且还有上百位来自各专业院校和艺术院团的权威考官,他们都持有由文化部颁发的"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资格证,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和专业的知识。 3、激发孩子进取意识 考级会让孩子有更明确的前进目标。小孩子从小引导他们养成有奋斗目标的良好习惯非常重要。舞蹈不仅能够锻炼身体,开发智力,优美形体,还能锻炼少儿的坚强意志,使她们逐渐养成恒心和耐心。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安排上,每个级别都有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目,这也将激发孩子们渴望了解学习更多种民间舞蹈的兴趣,让他们自发的把舞蹈坚持学下去。 4.提升孩子表演能力 在每次的考试中不断提高表演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在更多场合展示自我,拥有自己更广阔的一片天地。 5、创造更大发展空间 通过专业的舞蹈训练、等级考试,能够获得在舞蹈方面的长足进步,获得12级证书的学员就已经具备了艺术特长生或专业学习舞蹈的资质。她们可以跳着民族民间舞考上清华和北大,也可以选择考取专业舞蹈院校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6、检验教师教学成果 凡获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均经过考级中心严格的培训及考核,凡没有获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级考试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所教授的学生,不能参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中心定期组织的考级;学生参加考级的成绩(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将是该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学水平的最直接反映。每次考试后,考级中心的考官也会根据学生考试情况对教师进行讲评,指出其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在下一次的考试中进行检查,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