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第22卷第4期2007年4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E S I N E AR T H S C I E N C E

V o l.22 N o.4

A pr.,2007

文章编号:1001-8166(2007)04-0417-11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葛全胜1,王 芳1,陈泮勤2,田砚宇1,程邦波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北京 100864)

摘 要:概述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E SSP、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新近的研究战略调整和研究重点,在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全球变化研究的阶段性理论进展,归纳了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

关 键 词:全球变化;地球系统科学;进展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全球变化趋势的发展,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审视全球变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以I G B P、W C R P、I H D P、D I V E R S I T A S和E SSP为代表的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组织和计划的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全球变化研究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世界主要国家在新的科技战略布局中也都重视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全球变化研究方兴未艾,呈现出明显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 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新进展

1.1 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 SS P)的新发展

2001年由全球环境变化四大科学计划W C R P、I G B P、I H D P和D I V E R S T RA S联合组建的E SSP有力的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系列重大研究计划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了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增进了人们对复杂地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E SSP开展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启动联合研究计划、开展区域性活动、进行地球系统分析模拟以及组织召开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

1.1.1 启动联合研究计划

E SSP成立之初设立了4项有关碳、食物、水和

人类健康问题的联合计划,目前4项联合计划均已启动(表1)。

上述每项计划都是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密切相关的关键性问题,计划的开展均采取综合集成、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E SSP设立4项联合研究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综合研究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对全球可持续性的影响,建立与社会直接相关的研究议程。

1.1.2 关注区域问题的研究

E SSP特别重视与地方科学团体进行合作,开展大量的区域研究工作。1992年成功发起了S T AR T (全球变化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计划),致力于加强全球变化研究的能力建设,特别注重发挥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现已建立东亚、东南亚、南亚、非洲、地中海等区域网络系统。随后E SSP又启动了一系列全球变化区域集成研究计划,如以南美洲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破坏及其环境影响评价为核心的L B A (亚马孙大尺度生物圈大气圈实验)、以非洲干旱为核心的区域集成研究项目A MM A(非洲干旱区域研究项目)、以人类活动与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为核心的M A I R S(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项目),都是区域研究的成功范例,也为今

* 收稿日期:2007-03-06;修回日期:2007-03-16.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C N C- I GB P活动开展及全球变化决策咨询”(编号:K Z CX2- Y W-314);和“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碳汇管理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编号:K Z CX2-Y W-305);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中德全球环

境变化联合研究”(编号:2005 D F A20010)资助.

 作者简介:葛全胜(1963-),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全球变化及历史地理研究. E- m a i l:g eqs @i g s n r r. a c. c n

*通讯作者:王芳(1979-),女,山西阳泉人,硕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相关研究. E-m a i l:w angf@i gs n r r. a c. c n

表1 E SS P联合研究计划

T a b l e1 J o i n t p r o j ec t s of E SS P

计划名称主要研究目标启动年份项目办公室所在地负责人

G C P理解控制碳循环的根本机制与反馈,解释当前的碳

源和碳汇格局,发展未来碳循环动力学2001澳大利亚、日本、中国

和欧洲

M i ke R aupach博士,G C P科学委

员会主席,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

工业研究组织

G ECA F S制定解决全球环境变化对食物供应影响的战略,分

析食物系统适应G E C所引发的环境与社会效应2001英国N ER C生态与水

文中心

J o hn I ng r am教授,G ECA F S执行

官员,N ER C生态与水文中心

G W SP在地球系统研究框架内,理解地球系统变化与水系

统之间在局地到全球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进

而服务于可持续的水系统管理2001德国波恩大学E ri c C r a s w e l l教授,G W SP执行官

G EC H H理解全球变化(包括大气组成变化、水循环、食物与

织物生产生态系统、城市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等)与

人类健康的关系

2006尚未成立

注:G C P(全球碳计划)、G ECA F S(全球环境变化与食物系统)、G W SP(全球水系统计划)、G EC H H(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健康)

后全球变化研究奠定了开展区域研究的基础。同时,E SSP不断加强与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的联系,包括I A I(美洲间全球变化研究所)、A P N(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 NR I C H(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等,通过与跨政府间全球变化研究网络的合作,E SSP在跨国家的地区性重要区域的全球变化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1.1.3 开展地球系统分析模拟

E SSP业务工作的核心是同化来自I G B P、I H D P、W C R P和D I V E R S I T A S4大全球变化计划不同领域的数据和信息,把地球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开展深层次的分析和模拟工作①。

(1)推动I G B P-A I M E S(地球系统综合分析与模拟计划)和W C R P-W G C M(W C R P耦合模拟工作组)的综合研究。目前在A I M E S和W G C M合作基础上,通过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手段,E SSP正在积极开展地球系统模拟工作。A I M E S是I G B P最新推出的一项计划,主要开展地球系统数据分析、模式分析与模拟等工作。W G C M主要开展气候耦合模式的开发与评价、采用耦合模式研究十年至百年尺度自然气候变率及其可预报性、预测气候系统对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以及发展数据同化手段。

E SSP将通过综合集成A I M E S和W G C M的研究成果,开展地球系统层次的分析与模拟,以期提高对地球系统的新认识。

(2)在地球系统的分析与模拟中集成人类因素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因素。目前E SSP正在开展一些集成人类因素的分析模拟计划与研究倡议,其中包括T O G(奥斯陆小组)的工作和由G C P发起的有关碳循环模型开发的研究倡议。T O G是由I G B P和I H D P共同实施的一个研究网络,主要致力于自然—社会科学集成的方法学和理论方面的研究;G C P发起的有关碳循环模型开发的研究倡议主要目标是发展新的综合集成碳循环模型,在碳循环模型的分析与模拟中充分考虑生物物理过程与能源系统动力学、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制度/政治变化等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变化也将是E SSP在下一步地球系统分析模拟工作中予以重点考虑的方面。

1.1.4 组织召开开放科学大会

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是E SSP学术交流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旨在推动全球变化领域的学科交叉和集成研究,计划每5年召开一次。E SSP第一次开放科学大会于2001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成功举办,主题为“一个变化星球的挑战”;E SSP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于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全球环境变化:区域挑战”。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E SSP的研究框架,会议期间新启动了2项科学计划和研究项目即G EC H H和M A I R S,拓展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次开放科学大会全体报告共14个,分组报告共1431个,报告主题和研究内容方面,仍继续关注区域问题研究,其中非洲、亚洲等区域为重点关注地区。同时,全球变化研究与可持续发展紧密关联,注重考虑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安全、风险管理、灾害预防、政策制定、人类健康、土地安全、水资源安全等自然和社会的综合问题。

1.2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 R P)新发展

为了应对新的科学挑战和迎接新的机遇,W C R P于2005年提出了新的“地球系统的协调观测

8

1

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①h t t p://w w w. e ss p.o r g/e n/a bout-u s.h t m l;h tt p://w w w.e ss p.o r g/

e n/i n t eg r a t ed- r eg i onal-s t ud i es.h t m l;h t t p://w w w.e ss p.o r g /e n/e s-

m ode ll i ng. h t m l

和预报”C O P E S战略计划。这是W C R P在2005—2015年的战略框架,其目标是促进对地球系统变率和变化的分析与预测,使成果能够在更广泛的实际运用中得到体现,为社会提供直接相关的、有益的和有效的产品和服务[2]。

1.2.1 提出未来10年的挑战和机遇

(1)无缝隙预测问题。目前对于连续预测问题有一种新观点,即应该减小短期预测和长期气候预估之间的区别,实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事件的无缝隙预测。短期气候和天气会对长期气候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较长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区域影响主要会通过较小尺度特征的变化(包括一些极端事件)来反映。基于上述认识,气候模式应当采用尽可能高的分辨率来运行,即能连续反映短时间尺度气候事件

(2)更广泛的气候/地球系统预测。在气候/地球系统的预测模式中,耦合不同地球系统分量,将会产生不同的气候行为结果,因此需要发展综合集成的、考虑地球系统不同分量的气候/地球系统预测模式。

(3)可预报性问题。导致预测结果不确定性原因主要包括初值的影响、边界条件的影响、气候系统变化的非线性过程以及模式精确性等[3]。需要减少预报中的不确定性,因为不确定性往往导致预测的失败,这对减少气候/地球系统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增加可预报性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建立新的理论和观测方法。

(4)气候系统行为分析。评估已经发生的气候事件,定义气候系统的异常和发现气候系统的变化趋势,确定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对气候事件的影响程度,这些都可归结为气候系统行为分析,需要长期予以关注。1.2.2 构建新的研究框架

(1)调整核心计划。W C R P的核心计划对W C R P的运行至关重要,决定了W C R P的运行目标实现。W C R P的部分核心计划,T OG A(热带海洋和全球大气计划)(1985—1994年)、W O C E(世界海洋洋环流实验)(1982—2002年)和A C S Y S(北极气候系统研究)(1994—2003年)计划已相继完成,同时又新发起一些后续计划。现有的主要核心项目有:C L I VA R(气候变化与可预报性研究)、G E W E X(全球能量和水循环试验)、S P AR C(平流层过程及其在气候中的作用)和C l i C(气候与冰冻圈计划)。同时,W C R P还联合I G B P、S C O R、C A C G P共同发起了S O L A S(表层海洋—低层大气研究)计划。

(2)构建新的W C R P模拟工作组W M P。W M P 于2004年3月批准成立,其主要作用是服务于W C R P的目标,尤其是在C O P E S(地球系统的协调观测和预报)的框架内促进、协调和整合W C R P内所有的模拟活动。

(3)构建新的W C R P观测与同化工作组W OA P。W OA P于2004年3月批准成立,其主要任务是加强与G C O S、G OO S、G T O S、W C R P及其他研究计划内相应观测和同化组织的互补和紧密结合。

(4)设立新的具体目标和举措。W C R P确定了一系列具体研究目标,并希望能够在1~3年期限内取得明显进展,这些具体研究目标如表2所示,有些研究计划和保障措施正在开展中。

W C R P通过设计和调整新的战略框架,既注重推出新的研究项目,又注重观测模拟手段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气候系统研究、观测、模拟的框架体系(图1)。

1.2.3 加强数据相关工作

W C R P加强了资料存取、资料同化和再分析的

表2 W CR P确立的未来1~3年具体研究目标

T a b l e2 E x i s t i n g s p ec i f i c ob j ec t i v e s

目 标保障措施

1.增进对全球季风气候的理解并确定它们的可预报性由W CR P牵头开展广泛协作,由C L I VA R和G E W E X领导

2.增进对热盐环流(N A和SO)的稳定性及其对人类活动强迫的响应的认识和模拟N A由W GC M和C L I VA R大西洋工作组负责SO由南大洋工作组负责

3.认识并减小模式中存在的气候敏感性的不确定性范围在W GC M中举办专题研讨会并长期开展活动

4.提高对气溶胶、辐射、云和降水相互作用的认识在G E W E X和S P AR C计划下进行,并与I GB P加强合作

5.在所有的地区利用当前有效的模式和资料确定季节气候预测的预期技巧已经建立了执行这项任务的一个特别工作组。需要和实际的业务技巧进行对比

6.加强对地球系统资料的同化工作充分发挥W OA P的作用,召开科学会议或主题研讨会

9 1 4

第4期 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图2 I G B P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时间线[5]

F i g.2 T i m e li n e of t h e f i r s t a n d s eco n d p h a s es o f I

G B P,i nd i ca t i n g p l a nn i n g,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n a n d s y n t h e s i s s t ages

表3 I G B P最新科学计划调整

T a b l e3 U pd a t e d s c i e n ce p l a n s of I G B P

计划名称项目办公室所在地计划历程

I GA C西雅图的美国N OA A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

室从P h a s e I中延续下来,计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在研究议程上进行了重新调整

G LP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地理系由P h a s e I的2个陆地研究计划G C TE和L U C C共同产生,并作为二者

的后续计划,由I G B P和I HD P共同发起

G L O BE C/I M BE R G L O BE C的I PO(国际项目办公室)位于英国

普利茅斯海岸实验室;I M BE R的I PO位于法

国普劳泽内的欧洲海洋研究所G L O BE C由P h a s e I延续下来,计划于2009年结束;I M BE R是I G B P Pha-s e I I新成立的计划,由I G B P和S C O R共同发起

S O L A S英国诺里奇的东英吉利大学P h a s e I I新成立的计划,由I G B P、S C O R、W C R P和C A C G P联合发起i L E A PS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物理科学系P h a s e I I中新成立的一个界面过程研究计划

L O I C Z德国基斯达赫特G K SS研究中心的海岸研究所从P h a s e I中延续下来,在P h a s e I I中扩展了研究范畴,纳入了人文因素的内容,I HD P作为共同发起者

P AG E S瑞士伯尔尼由P h a s e I中延续下来,在P h a s e I I中重新提炼了研究方向,更加注重地

球系统行为的研究

A I M E S美国

B ou l d e 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作为G A I M的后续计划,是I G B P推出的地球系统集成研究前沿计划

F T I s尚未成立由I

G B P科学委员会于2003年建立

注:I GA C(全球大气化学计划)、G LP(全球土地计划)、G L O BE C/I M BE R(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生态系统集成研究)、

i L E A PS(陆地生态系统—大气过程集成研究)、L O I C Z(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P AG E S(过去全球变化研究)、F TI s(快速启动倡议计划)

学联盟理事会)和资助机构I G FA(国际资助全球变化研究组织)等各种机构的影响,同时与一些研究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并与一些组织联合发起科学计划。I G B P及其合作伙伴共同发起的研究计划在开展时将与一些地球观测组织如I GO S-P(全球综合观测战略伙伴关系)、G E O(对地观测工作组)、C E O S(地球观测卫星委员会)等进一步加强合作。此外,I G B P将与开展全球变化研究的地区性网络组织如I A I、A PN 等进行合作交流,以共同加强能力建设。

1.3.3 推动新的实施战略和研究方法

(1)建立处理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网络。通过与国家科研团体合作建立起来的研究网络,可以有

1

2

4

第4期 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效的共享实验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F L UXN E T (全球通量塔站网络)是一个有效例证, F L UXN E T 是由240 个通量塔组成的跨越全球主要生物区系的网络,该网络由 B A H C 和 G C TE 发起,并受到

i L E A PS 的支持,主要开展对C O 2、水汽和能量交换的连续观测。

图3 

I G B P 合作的组织网络框架 F i g.3 T h e i n t e r o rga n i s a t i o n al s t r u c t u re w i t h i n

w h i ch I G B P o p era t es

(2)发展和促进标准化方法。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大量的过程和实例研究,进行比较和综合,建

立标准研究方法。

L O I C Z 的海岸生物地球化学收支方法就是

I GB P 发展和促进标准方法的良好例证。该方法基于物质平衡来估算海岸生物地球化学通量,特别是在海湾和海岸的河口地区,通过对一种营养物通量的测量,根据不同营养物间比例系数来计算其他营养物的通量。该方法可以估算出入海岸带的碳、氮和磷通量。

(3)进行长时间序列的观测。长时间序列观测的站点和网络可作为野外观测和考察工作的一个补充,对于揭示全球变化的长期变化规律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剧烈影响的地区更有必要开展长时

间序列观测,包括通过 I GB P 陆地样带、全球瓶采样

网络所进行的大气C O 2的监测、以及海洋过程研究的长时间序列海洋站点等都是进行长时间序列观测的工作例证。

(4)开展模式间的比较和实测数据的比较。地球系统模式需要经过测试比较才能确定其模拟地球系统功能的可靠性,实测数据需要经过比较验证才

能确定其客观真实性和可利用性。

I GB P 为地球系统模式比较和实测数据的比较提供了良好平台,在其每项计划中都开展了模式间的比较以及实测数据

的比较工作,尤其在 G A I M (全球分析、解释与建模)和 A I M E S 中更加突出,如 G A I M 和 W GC M 发起的 C 4 M I P (耦合的碳循环气候模式比较)计划就是一个

支持模式比较的研究计划。

(5)协调多国家的野外观测与试验研究。协调不同国家的野外研究和试验,集中共用关键技术与设备装置,可以避免重复工作,整合研究资源,提高

研究效率。

I GB P 在协调多国野外研究和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建立陆面试验平台,观测不同尺度上的水、能量和微量气体通量;利用空中观测研究来了解对流层的组成及化学特征;在偏远地区进行生物物质燃烧实验等。

(6)促进模式开发者与野外试验人员的互动。通过促进模式开发人员与试验人员的交流合作可以有效的促进试验观测与模式模拟的耦合,从而促进

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如 I GA C - S P AR C 在大气化学与气候方面的合作和

i L EA PS- G E W E X 在陆地—大气界面过程研究方面的合作。

1.3.4 组织召开 I GB P 代表大会

I GB P 每4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参会者包括 I GB P 科学委员会成员、所有计划的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I GB P 重要科学家、各国家委员会代表等。召

开代表大会的目的主要是共享研究进展和成果、讨论和启动研究计划,促进地球系统科学集成,尤其加

强国家与国际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全球集成。 I G -B P 将与其他重要伙伴计划共同召集代表大会,计划在2008

年上半年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1.3.5 加强能力建设

I GB P 继续加强能力建设,特别是对不发达国

家,能力建设主要通过项目研究活动来实施,也可通

S T AR T 、 I A I 、 A P N 等区域研究网络的合作来进行。 I GB P P h a s e I I 将开展以下工作:由

A I M E S 建立一个地球系统科学的国际博士后研究网络、循环举

办 S O L A S 和 i L EA P S 暑期培训、与

L O I C Z 共同开展有关水资源与海岸带管理的研究生培训计划等。

I GB P 还将帮助非洲建立一个全球变化的合作组织,

促进其全球变化研究,并解决非洲科学家开展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资金问题。

1.4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

I H D P )新发展

I H D P 是由 I S SC 和 I C SU 发起的跨学科的社会科

学研究计划,总部将迁往联合国大学伯恩分校。与

I G B P 等研究计划相比, I H D P 尚不够成熟。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计划,

I H D P 在最初10年并没有提出明确22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的战略规划,更多地是在借鉴其他全球变化研究团体尤其是I G B P的经验,处于探索与尝试状态。

1.4.1 取得的成效与不足之处

10年以来,I H D P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不仅体现为参与核心计划与联合计划研究的科学家取得的诸多进展,也体现为人们意识的改变。正如I C SU领导下的外部评估委员会所指出的,I H D P 已经成功地促进了社会科学界对全球变化问题的参与,并提升了政治家与公众对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关注。另外,I H D P研究完全为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局面正在逐渐改变,无论是在研究内容还是人员构成方面,发展中国家正在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

I H D P在拓展与增强全球科学能力方面可以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点并没有在I H D P章程与现有任务目标中加以明确。此外,对社会科学的关注需要加强,与政策的衔接也是I H D P亟待改善的一个方面。

1.4.2 新的战略规划

I H D P已经着手制定其2007—2015年战略规划①,虽然规划尚未最终定稿,但是I H D P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讨论稿中已经初见端倪。在规划中,I H D P 明确提出了自身定位:I H D P不是一个科学评价机构,而是一个科学产出组织,其扮演的角色是遴选与制定若干关键研究主题,并促进对此感兴趣的学术团体的研究活动,其目标在于汇集来自各个学科、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综合与长期合作研究。

战略规划主要分为研究规划、能力建设规划、科学—政策联络规划3个部分。研究方面,规划草案提出了三维的研究策略。第一个维度是I H D P核心计划与联合计划,第二维是I H D P提出的4个交叉研究主题,第三维是改进与整合方法论,如改进的统计方法、个例研究、描述、系统分析与模拟等。为实施上述策略,I H D P需要在能力建设和科学政策联络方面加强工作,与I H D P及E SSP的主要成员之间建立密切有效的联系。在加强科学与政策之间的联系方面,规划草案也提出了若干建议措施,例如建立科学家与专业人员的互动论坛、扩大媒体宣传、建立科学委员会与核心计划发言人机制、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目标受众更广泛的出版物、开展联络能力建设等。上述建议虽处于讨论阶段,但是充分体现出I H D P 重视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决策服务。

1.4.3 新的结构调整和科学计划

进入第二个10年,I H D P的发起机构将由原来

的2个增加到3个,除原有的I C SU与I SSC外,联合国大学也将加入这一行列。这将有助于I H D P进一步国际化,更有效地调动国际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当前I H D P建立了7个核心科学计划即:L U C C(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I DG E C(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G EC H S(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安全)、I T (工业转型)、L O I C Z I I,以及新成立的U G E C(城市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和G L P,其中L U C C、L O I C Z I I和G L P为I H D P与I G B P共同发起,L U C C计划已经结束。各核心计划通过各自的国际项目办公室协调其运作,并接受其各自科学指导委员会的管理。此外,I H D P还确立了4个横向交叉研究主题:脆弱性、恢复性与适应,阈值与转型,治理,社会学习与知识。

1.4.4 能力建设

在学术网络建设方面,I H D P出版了年度报告、科学计划、I H D P时讯、会议报告等,参与发起了人口环境研究网络、山地研究计划,建立了人文因素研究青年学者网络,组织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两年一度的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研习会I H D W是I H D P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未来I H D P将会建立青年科学家长期持续交流的平台,并建设国家委员会网络,增进国家委员会之间以及地区间的横向交流合作。同时加强与欧盟、E SSP以及其它可持续发展研究机构之间的外部联络。

1.5 生物多样性计划(D I V E R S I T A S)新发展

D I V

E R S I T A S由I U B S(国际生物科学联盟)、S C O P E(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和U N E S C 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起,于2001年进入第二阶段研究。

1.5.1 研究战略的制定

D I V

E R S I T A S在第二阶段中组织制定了新的研究战略,在研究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使其与全球环境问题研究更加密切,重新确定了优先研究领域。由于生物多样性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在工作开展中交叉渗透性不够,D I V E R S I T A S在下一步研究中将更加注重学科综合。D I V E R S I T A S的科学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目前的研究框架中涵盖了生物、生态与社会科学,学科综合交叉和集成研究受到重视。1.5.2 核心计划的调整

2002年4月D I V E R S I T A S确定了新的核心研究计划:①发现生物多样性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即“b i o-

3

2

4

第4期 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①I H D P S ec r e t a ri at.R ecom m enda t i ons f or I H D P S t r a t e g i c P l an.T he

2 n d E SSP O pen i ng S c i ence con f e r ence.2006,11.

D I S C OV

E R Y(生物发现)”;②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影响即“e c o S E RV I CE S(生态服务)”;③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即“b i o S U S T A I NA B I L I T Y(生物可持续性)”。

D I V

E R S I T A S第二阶段3个核心计划的发布将对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从2004年开始,D I V E R S I T A S陆续发布3个核心计划的实施战略,它们之间具有着密切联系。b i o D I S-C OV E R Y计划将有助于评价当前的生物多样性,建立监测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科学基地,以及用预测未来的观点提供决定这些变化过程的关键知识。

e co S E RV I CE S计划将评价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从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态产品和相关服务的提供。b i o S U S T A I NA B I L I T Y计划将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的科学,并将其它核心计划的信息整合到现行政策中以鼓励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这将需要自然科学与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综合交叉与集成①。

1.5.3 加强合作

加强与各项计划的合作,包括3个核心计划的紧密联系、以及与山区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淡水生物多样性、外来物种等综合研究。目前,由I G B P和I H D P联合提出的G L P已与D I V E R SI-T A S建立了密切联系。

2 一些重要研究进展

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一些主要进展包括:

(1)南极冰芯所揭示的冰期和间冰期之间的全球环境波动增进了对地球系统行为的了解。V o s t ok 冰芯提供了过去42万年以来的温度、微量气体浓度和气溶胶水平的记录[6],有力地证明了物理气候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间的联系[7]。通过对南极D o m e C冰芯的研究获得了74万年前的温度记录和5万年前的C O2记录[8,9],为建立过去74万年来气候与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大量依据。

(2)对不同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变率范围进行了量化。地球系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在所有时间尺度上都存在着自然变率[10],研究表明百年尺度上北半球的表面温度存在约0.7℃的自然变化[11]。突变也是地球系统存在变率的一种表征,如北大西洋在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时的几十年内增加了6~8℃[12]。北大西洋地区在11600年前也发生快速

变冷现象,温度在十年内降低了至少10℃[13]。

(3)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的交叉研究提到一个新高度[14,15]。D S D P(深海钻探计划)和O D P (大洋钻探计划)的一系列新发现,如海底深部生物圈、流体作用和天然气水合物等,创造了地球与生命科学在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地球化学的层面上结合的新方向。目前,生物圈与地圈的协同演化研究为地球科学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证据。

(4)阐述了生物圈在地球系统运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前人们通常认为生物圈只是被动的受到地球物理变化的影响,而现在的研究表明,生物过程与地球系统动力学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紧密相关,生物过程对地球系统动力学中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有时起着调节和缓冲的作用。生物圈通过生物地球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地球系统行为产生影响。其中生物物理过程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水分蒸发和蒸腾;气流的动量传输。生物过程控制大气的氧化状态,通过向大气中排放碳氮硫等化合物影响大气成分。此外,全球铁循环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生物在地球系统变化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复杂作用。

(5)对于人类对地球系统影响的变化程度有了更为清楚地认识。研究已充分证明人类活动能够对地球系统产生重要影响,至少在过去500多年中,人类活动导致地球系统的变化大大偏离了其正常变率范围[16]。人类活动对于土地系统和海岸带的影响表现得尤为明显,全球约50%未被冰面覆盖的土地已受到人类的彻底改造或发生了重大改变[17]。除极地、澳大利亚和南美洲南部的一些偏远海岸地区以外,全球其余海岸均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18]。由人类活动导致的物种灭绝速度约为其自然变率的100~1000倍[19]。人类活动除导致大气中C O2浓度增加外,还导致平流层臭氧减少和对流层臭氧增加[20]。

(6)气候及相关集成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W C R P在过去25年里,在认识气候系统的各组成分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①已经结束的T OG A计划(1983—1985—1994年)奠定了从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上认识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物理基础;②成功地开展了W O C E(1983—1990—2002年),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全球海洋研究计划;③G E W E X第一阶段(1988—2001年)试验

4

2

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①h t t p://w w w. d i ve r s i t as-i n t e r na ti onal. o r g /

提供了包括云量、降水、水汽、表面辐射和气溶胶的10~25年时间长度的第一份全球参考资料集,为季节、年际和区域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基础;④相继启动了S P AR C(1992年开始)、A C S Y S/C l i C(1994—2003年/2000年开始)、C L I VA R(1995—2015年)等一系列重要计划,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气候研究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7)温室气体研究受到广泛关注,C O2浓度增加得到了定量化确认。2006年C O2浓度是距今60万年甚至可能是2000万年以来最高的时期,达到380×10-6,比工业革命前高100×10-6。在2000—2005年间C O2浓度每年增长2.05×10-6(1970—1979年增长1.25×10-6/a,1980—1989年增长1.58×10-6/a,1990—1999年增长1.49×10-6/a),同时期由于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C O2排放量每年增长3.2%,是1990—2000年间平均增长水平的4倍,预计未来几十年内C O2排放量依然处于迅速增长期①。

(8)地球系统的全球立体观测体系、研究网络、试验台站等正在逐步建立,包括G C O S、G T O S、G OO S、F L UXN E T以及各国家的地球环境卫星系列等。3 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总的来看,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

(1)注重地球系统的整体性研究和综合集成研究。地球系统的各圈层相互作用,存在着整体性行为和规律,全球变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当前全球变化的大型研究计划无不重视综合集成的研究方法,如在W C R P新推出的C O P E S战略框架中特别强调在气候系统的综合模式里要充分考虑大气圈、海洋圈、陆地圈和冰雪圈的作用。综合集成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寻找不同学科、不同研究团体切入的研究项目,并寻找其合适的切入点;各种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的校准、比较与提炼是综合集成研究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集成研究的目的和手段。

(2)注重高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地球系统的综合模拟。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全球变化和地学研究历来重视技术研究,从1971年开始,日本每5年进行一次分领域的技术调查和预测,目前共完成7次,在第7次调查和预测中,海洋与地球科学领域的前20项技术课题如表4所示②。日本全球变化研究高度重视模拟和预测,2002年日本建成了地球模拟

表4 日本海洋与地球科学领域的前20项技术课题①②

T a b l e4 T h e f i rs t20p r o j ec t s on m a r i n e a n d E ar t h t ec hn o l og i c al sc i e n c e i n J a p an

技术项目实现年份开发能提前几天预报重大地震(里氏7级以上)的技术2024建立一整套高水平的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的安全性评价方法2016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对引起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加以限制,包括减少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2013阐明像竹荚鱼、沙丁鱼、秋刀鱼和青鱼等优势鱼类种群的演变机理2016实现对火山内部岩溶状态进行连续观测的技术2019在各港湾普遍使用高密度服务设施对港湾加以全面利用和保护2014在全国范围内安装将各种仪器集成为一体的深井型地震观测设备进行地震预报2016特定地域发生暴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技术的实用化2015全球海洋变化的大规模数值预报模式的实用化2018普及防治赤潮发生的技术2014日本近期海流变化预测技术的实用化2014天然气水合物利用技术的实用化2018基于潮汐与海啸的卫星观测及海岸地形数据的海啸预报系统的实用化2009确定长期气象预报(未来半年预报)动态方法2015成立培养对全球环境保护、地球资源开发与保护作出贡献的国际科技人才的科教机构2011开发工业废物处理系统缓冲层使用的有净化作用的复合材料2017阐明高黏度岩浆的起源、上升、侵位、喷发的整个过程2019在全国范围内兴建寓教于乐的体验型科技博物馆2011用廉价的防生物附着剂代替有机锡化合物的实用化技术2009环境污染物降解菌增值技术的实用化20145

2

4第4期 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①②G C P. G C P p r e s en t a ti on. T he2006E SSP O pen S c i e n ce C on f e r ence.

h t t p://w w w. i e s t ep. g o. j p/i ndex-j. h t m l;h t t p://w w w. p ep. c om. c n/200303/ca 155508

器,可用于模拟和预测空气、海水循环、以及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再现真实的地球并预测未来的变化。地球模拟器具有世界上最快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5.86万亿次。在日本政府制定的10年的科技发展规划中,计划在2010年以新一代超型计算机取代现在的地球模拟器,将继续保持日本在全球变化和地学研究中模拟研究的世界领先水平。

(3)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注重大型科学研究计划的阶段性主导作用。以4大研究计划及其综合交叉计划为标志,全球变化的实质性国际合作研究正蓬勃开展。这些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制定的阶段性重点引导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其取得的阶段性进展则代表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进展情况。国际交流与合作亦成为一些国家全球变化研究发展的战略选择,比如日本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策略之一就是注重与美国的合作。

(4)全球变化研究越来越注重服务于国家需求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制定和决策参考的需求已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气候变化及相关的全球变化问题上,一方面致力于宣传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气候变化政策,拒绝参与讨论任何关于《京都议定书》之后新机制的谈判;另一方面加大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力度,20世纪80年代,在总统和国会支持下发起一系列大型全球变化研究计划[21],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过程、影响、驱动因素以及缓解措施等,为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资源环境管理以及环境外交谈判等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并于1990年制定全球变化研究法案,以通过法律制度监督和确保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有效实施。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于2002年设立了Q U E ST(量化并理解地理)计划,其目标是提高对地球系统中大尺度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定性和定量理解,特别是探讨海—陆—气间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Q U E ST计划的研究结果将为英国环境领域的决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履约谈判提供科学依据[22]。

(5)注重开展战略规划和重点发展方向的前瞻性布局。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于2000年3月正式推出了德国未来15年的大型地学研究计划,其名称为“地球技术科学—地球系统:从过程认识到地球管理”[23],其中全球变化研究为重要研究内容,体现了德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调整和新的走向。制

定重要行为准则,确保国际领先地位,是德国实施这项大型地学计划的两大战略目标。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 S E R C确定了新一轮资助期(2006—2010年)“战略项目资助计划S P G”的优先领域。N S E R C每年将为S P G投入约4400万加元,S P G七大领域之一为健康的环境与生态系统,研究主题包括:生物圈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生态系统管理与建模、水资源和废弃物管理。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中研究重点、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中的许多方面是与地球科学紧密相关的[24]。

(6)加强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资助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变化研究一直被美国总统和政府作为一项重要的科学行动,每年给予专项经费支持。2000—2006年间,美国投入约126.3亿美元科研经费,平均每年18亿美元。美国政府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为其在国际该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供保障。德国重视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经费投入,目前德国的全球变化领域经费资助来源主要为B W B F(联邦教育部研究部)和D F G(德意志联合会)。2005年德国投入约8.35亿欧元支持全球变化研究,其中B M B F投入约8亿欧元,占总额的95.8%;D F G投入约0.35亿欧元,占总额的4.2%[25]。欧盟于2002年制定了第六框架计划,它是欧盟对2002—2007年欧洲科研资金分配的主要指导框架,并确定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领域是其7个优先领域之一,共投入资金21.2亿欧元,占优先领域总投资的16%。

(7)注重数据资源共享。为促进地球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需要对描述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关键参数和过程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并促进数据的有效共享。目前,I G B P已经推动建立了许多相关全球数据库,包括:高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大气中活性微量气体和气溶胶数据、土壤结构与矿物/化学组成数据、海洋表层的C O2分压数据等。尤其在大量古环境数据库建设中I G B P发挥着核心作用,如P A G-E S古记录数据库。我国也已开始注重科学数据的共享工作,并于2002年正式启动了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在9个试点项目中设立了“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支撑服务。

致谢:本文在撰写过程中,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

6

2

4 地球科学进展 第22卷

科学信息中心提供了相关参阅材料,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R e f er e n c es ):

[1] 

L i J i ayang , C hen P anq i n , M a Z huguo. R eg i onal r es e a r ch : A m a i n a pp r oach t o unde r s t and t he g l obal env i r onm en t al change [J ]. A d- v an c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2006 ,21(5):441-450.[李家洋,陈泮勤,马柱国.区域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途径[J ].地球科

学进展,2006 ,21(5):441-450.]

[2] 

W o r l d M e t eo r o l og i cal O r gan i z a t i on. T he W or l d C l i m a t e R e s e a r ch P r og r am m e S tr a t eg i c F r am e w o r k 2005-2015 C oo r d i na t ed O b s e r va- t i o n and P r ed i c t i on of t he E a rt h S y s t em ( C O P E S )[R ].2005.

[3] L i C hongy i n. I n t r oduc ti on o f t he con t em po r a r y c l i m a t e r e s ea r ch p r o- g r am [J ].

B i m on t h l y of X i n j i ang M e t e o r o l ogy ,2002 ,25(5):1-4.[李崇银.当代气候研究计划[J ].新疆气象.2002

,25(5):1-4.][4] W m o. W o rl d c li m a t e ne w s [Z ]. S w i t z e rl and G eneva ,2005 :26.[5] 

I GB P Sec r e t a r i at . I GB P Sc i ence P l an and I m pl e m en t a t i on S t r a t e gy [R ].2006.[6] P e t i t J R ,J o u z el J , R aynaud D , e t al . C l i m a t e and a t m o s phe r i c h i s - t o r y of t he p a s t 420 ,000 y ea r s f r om t he V os t ok i ce co r e [J ]. A nt - a r c ti c a N a t u r e ,1999 ,399 :429-436.[7] S t e f f en W , S ande r s on A , T y s on P , e t al . G l obal C hange and t he E a r t h S y s t e m : A P l anet U nder P r e ss u r e [M ]. B e r l i n : H e i de l be r g S p ri nger - V e rl ag ,2004.[8] E P I C A. E i g ht g l ac i al cyc l es f r om a n A n t a r c t i c i ce co r e [J ]. N a- t u r e ,2004 ,429 :23-28.[9] 

S i e gen t ha l er U , S t o cker T F , M onn i n E , e t al . S t ab l e ca r bon cy- c l e c li m a t e r e l a t i on s h i p du r i ng t he l a t e p l ei s t ocene [J ]. S c i e n c e ,2005 ,310 :1313-1317.[10] A l ve r s on K , B r ad l ey R , P ede r s en T , e ds. P a l eoc li m a t e , G l obal C h a nge and t he F u t u r e [M ]. B e r l i n : S p r i nger- V e r l ag ,2003 :220.[11] M ann M E ,J o nes P D . G l oba l s u r f ace t em pe r a t u r es o v er t h e pa s t t w o m i l l e nn i a [J ]. G e ophy si c al R e s e a r c h L e tt e r s ,2003 ,30(15):1820 , D oi :10.1029/2003 G L 017814.[12] 

G r oo t es P M , S t u i ver M , W h i t e J W C , e t al . C om pa ri s on o f oxy- g en i s o t ope r eco r ds fr om t he G I S P 2 a nd G R I P G r e e n l and i ce co r es

[J ]. N a t u r e ,1993 ,(3):552-554.[13] A ll ey R B. T he Y ounger D r yas co l d i n t e r val as v i ew ed f r om cen- t r al G r een l and [J ].

Q ua t e r na r y S c i e n c e R ev i e w ,2000 ,19:213-226.

[14] 

I P SC. E a r t h , O ceans a nd L if e : I n t eg r a t ed O cean D r il l i ng P r o- g r am , I n i t i al S c i ence P l an ,2003-2013 [R ].

W a s h i ng t on D C : I W G S uppo r t i ng O f f i ce ,2001 :110.[ I OD P 科学委员会译.地球,海

洋与生命- I OD P 初始科学计划[R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5] W ang P i nx i an. E a r t h s y s t em s c i ence i n C h i na g u o v ad i s ?[J ]. A d v an ce s i n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2003 ,18(6):837-851.[汪品先.我

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向何处去[J ].地球科学进展.2003

,18(6):837-851.][16] S t e f f en W , S ande r s on A , T y s on P , e t al . G l obal C hange and t he E a r t h S y s t em : A P l anet U nder P r e ss u r e [M ]. B e r li n , H e i del - b e r g : S p r i nger - V e r l ag ,2004.[17] K l e i n G o l de w i j k C G M , B a t t j es J J. A hund r ed year (1890-1990 ) d a t aba s e f or i n t eg r a t ed e nv i r onm en t al a ss es s m en t s ( H YD E , v e r s i on 1.1 ). R epo r t 422514002 , N a ti onal I n s t i t u t e of P ub li c H ea lt h and t he E nv ir onm ent ( R I V M )[R ]. T he N e t her - l ands B i l t hoven ,1997.[18] 

C r o ss l and C J , K r em er H H , L i ndeboom H J , e t al . C oa s t al F l u- x es i n t he A n t h r opocene [M ]. B e r li n , H e i de l be r g : S p ri nger- V er - l ag ,2005.[19] M E A . E co s y s t em s and H um an W e l l - B e i ng : G ene r al S yn t he s i s- M i l - l enn i um E co s y s t em A ss e ss m ent [M ]. I s l and P r e s s ,2005.[20] B r a ss eur G P , P r i nn R G , P sz enny A A P , e ds. A t m o s phe ri c C hem i s tr y i n a C hang i ng W o rl d : A n I n t eg r a t i on and S yn t he s i s o f a

D ecade o f T r opo s phe r i c C hem i s tr y R e s ea r ch [M ]. B e rl i n , H e i del - b e r g : S p r i nger - V e r l ag ,2003.[21] C l i m a t e C hange S c i en c e P r og r am and t he S ubco m m it t ee on G l obal C hange R e s ea r ch. O ur C h a ng i ng P l anet : T he U S C l i m a t e C hange S c i ence P r og r am f or F i s cal Y ear 2006 [Z ]. A Supp l em ent t o t he P r e s i dent 's F i s cal Y e a r 2006 B udget ,2006.[22]

N ER C. Q uan t i f y i ng a nd U nde r s t and i ng t he E ar t h S y s t em ( Q UE ST ): S c i ence P l an [R ].2004.[23] Z hao S hengcai . A d j u s t m ent and t r end o f G e r m a n y e a rt h s c i ence s tr a t egy [J ].

A d v an ce s i n E a rt h S c i e n c e ,2004 ,19(4):533-538.[赵生才.德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的调整和走向[J ].地球科

学进展,2004 ,19(4):533-538.]

[24] 

S t a t e C ounc i l . T he g u i de l i nes on na t i onal m e d i um a nd l ong- t e r m p r og r am f or s c i ence and t echno l ogy deve l opm e nt (2006-2020 )[R ].2006.[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R ].2006.][25] 

G e r m an N a ti onal C om m it t ee o n G l obal C hange R e s ea r ch ( N KGC F ). G l obal C hange R e s ea r c h i n G e r m any [R ].2005.

R e v i e w o n G l o b al C h a n ge R e s e a rc h

G E Q u a n- s h e ng 1

, W AN G F a ng 1

, C H E N P a n- q i n 2

, T I A N Y a n- y u 1

, C H E N G B a ng- b o

1

(1.

I n s tit u t e o f G e og r a p h i c S c i e n ce s a nd N a t u r a l R es o u rce s R ese a rc h , C A S , B e i j i ng 100101 , C h i na ;2. B u re au o f S c i e n c e a nd T ec hno l o gy f o r R es o u r c e s a nd E n v i r o nm e nt , C A S , B e i j i ng 100864 , C h i na ) A b st ract : T he u pd a t ed i m p l e m e n t a ti on s t r a t e gy a nd i nve s ti g a ti on p r i o r it y o f E SSP , I G B P , W C R P , I H D P and D I V E R S I T A S i n t he f i e l d o f g l oba l e n v i r o nm ent a l change ( G E C ) a r e i n tr oduc e d. B a s ed o n s yn t h e ti c a ll y a n a l y s i s of

G E C r e s ea r c h , t he p ha s e p r og r e s s o n G E C i s s um m a r i z ed , a nd t he c ha r a c t e r i s ti cs a nd t r end o f G E C r e s e a r ch a r e ana- l y z ed.

K ey w or d s : G l obal c h a n g e ; E a r t h s y s t e m s c i ence ; P r o g r e s s a nd t r e nd.

724

第4期 葛全胜等:全球变化研究进展和趋势

自贸区知识简介

自贸区的含义 自贸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双边或多边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Free-Trade-Agreement),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Free-Trade-Area),如北美自贸区等。另一种是国内的自贸区,即自由贸易园区(Free-Trade-Zone) ,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本文提到的国内(上海、天津)自贸区,就是自由贸易园区。 自贸区与自由港、保税区的区别 1.自贸区与自由港的区别 自由港(free port)是指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的港口,划在一国的关税国境 (即“关境”)以外。这种港口划在一国关境之外,外国商品进出港口时除可以免交关税,还可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但须遵守所在国的有关政策和法令。目前,我国内地沿海城市尚未设立自由港。 自由港和自贸区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关税不一样。自由港基本是零关税,自贸区没有零关税,关税有一定幅度的优惠,但由不同项目决定。二是出境注册企业不一样。自由港主要是落地签,而自贸区必须要签证。自由港注册企业不需要太多审批,自贸区注册企业必须报批。三是自由港可以先进货后报关,自贸区要先报关后进货。四是自由港税收方面有很大的优惠,自贸区暂时国家没有给任何优惠。五是自由港人员可以任意流动,自贸区人员流动有限制。 2.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 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经主权国家海关批准,在其海港、机场或其他地点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 尽管保税区与自贸区都起到类似自由港的作用,但在开放程度、功能设计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大区别。与国内保税区相比,自贸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所谓“一线”是指自贸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一线放开”是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的、不受海关监管的自由进入自贸区,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也可以自由的、不受海关监管的自由运出境外;所谓“二线”,则是指自贸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二线管住”是指货物从自贸区进入国内非自贸区、或货物从国内非自贸区进入自贸区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的规定,征收相应的税收。 具体来说,一是保税区在海关的特殊监管范围内,货物入区前须在海关登记,保税区货物进出境内、境外或区内流动有不同的税收限制;而自由贸易区是在海关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当今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新特点 (一)世界经济在信息大爆炸中嬗变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和决定性力量。IT的广泛应用,传播技术的进步及传播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信息得以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以海浪式涌入人类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入了润滑剂。 1.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促使作为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当中第三产业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商业、运输业、通讯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而且还包括大多数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 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诸多力量作用下,科技产品迸发出现,产业结构显著调整,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变革,最终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一方面,当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对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国别经济竞赛也日趋激烈,其中科学技术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仍然在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方式在转型。近代欧洲帝国不断通过发展殖民地发展经济,并将其殖民地的经济转化为其帝国经济的一部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式有所升华,大多国家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在原料最便宜的地方采购原料,到劳动力价格最低的地方加工产品,然后再销往全球其他地区,以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样做的后果是,发达国家往往将本国不允许设立的工厂和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工厂和产品,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以达到将污染转移出国以及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钱的双重目的。即通过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所产生的资源、劳力和技术的组合,建立起来的一个以西方为中心、在西方国际大企业公司主导下的一级基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体系之上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也使得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已经国际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埃森哲《制造业的服务变革》

赢在服务制造业的服务变革岑志松 王晖

目录 概要 服务:下一个主战场 服务业务蓝图架构服务开发服务交付服务营销 服务变革,你准备好了吗?制造服务业: 中国公司的重大机遇 3 481012141619

概要 “向服务进军”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当前发展的明显趋势,本文将探讨这一趋势及其原因。我们将提出“服务深化模型”的概念,阐释制造业服务变革的方式与路线选择。而针对那些即将或已经向服务延伸和转型的企业,我们给出的“服务业务架构蓝图”将帮助决策者理解和把握在变革之旅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和需要强化的能力。我们将重点介绍作为框架核心内容,即服务链核心职能的“服务开发”“服务交付”和“服务营销”三个模块的要素、原则和方法,帮助决策者快速有效构建实施其服务能力。我们亦将探讨服务变革的障碍困难与应对之策。 本文浓缩了长期以来我们与客户在服务变革领域的深厚合作所带来的真知灼见,相信其将为致力于服务变革的企业提供有力的启发和帮助。

服务:下一个主战场 你或许知道今天全球GDP 比重的63%是由服务产业带来的,你或许听说过IBM 如何从一个硬件制造商成功转型为服务提供商的案例。但你可能不知道G E 今天全球销售收入的70%并非来自于GE 的产品,而是来 注:包括各经济区域的代表经济体数据来源:世界银行(current US$) 1 Employment Outlook 2010-2020, Monthly Labor Review Jan 2012, BLS 2 快速增长市场的预算,安永报告 3 Morgan Stanley 报告 – 亚太 4 CIA- The World Fact Book 来源自埃森哲内部研究 100.0% 80.0% 60.0% 40.0% 20.0% 0.0% 0.0% 5.0%10.0%服务的复合增长率(CAGR, 2000-2010) 15.0%20.0%25.0% 服务占G D P 比重 %(2010) 自于“技术+服务+管理”的服务业务。你可能也不知道,苹果在打造数字服务生态服务系统,收入已接近300亿美元,有望超过其硬件收入。(见图1) 图1. 全球服务产业规模及增长概况

100分——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1.我国在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战略时,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是()。(3.0分) A.国民待遇 B.出口退税 C.税费减半 D.国际待遇 我的答案:A√答对 2.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 3.0分) A.金融优势 B.政策优势 C.制造业优势 D.服务优势 我的答案:C√答对 3.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我的答案:A√答对

4.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的新设企业从事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3.0分) A.80% B.85% C.90% D.95% 我的答案:A√答对 5.下列自贸区中,功能定位为“自由港型”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巴塞罗那自贸区 C.马里莱斯自贸区 D.伊斯坦布尔自贸区 我的答案:A√答对 6.1989年,在全球率先推出贸易管理电子平台贸易网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新加坡自贸区 C.迪拜自贸区 D.洛杉矶自贸区 我的答案:B√答对 7.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工程是()。(3.0分)

A.金融制度 B.服务环境 C.离岸贸易 D.制造产业 我的答案:C√答对 8.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我的答案:C√答对 9.()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高度开放和贸易枢纽的中心。(3.0分) A.自由贸易港 B.自由贸易区 C.自由贸易园 D.自由贸易试验区 我的答案:A√答对 10.下列对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顺应全球自贸区发展趋势和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世界气候变化问题分析报告 [摘要]: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不可再 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人瞩目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综合分析了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现状,原因,影响,对策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剧烈增长,矿质燃料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开发,土地不合理利用,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导致大气中CO2、CH4、O3、氟氯烃化合物等温室气体剧增,全球气候发生变化。气候变化正直接或间接地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各种自然和生物系统,如冰川退缩、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飓风、洪水、暴风雪、土地干旱、森林火灾、物种变异和濒临灭绝、饥荒和疾病以及中高纬度地区生长季延长,影响到物种分布区域,生物种群结构与多样性,生态系统脆弱性等,气候变化超越了国界,危及所有的生灵,包括人类自身。 一、全球气候变化现状 1、气温变化 观测记录和研究结果表明,自l861年以来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的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升高了大约0.6℃左右。就全球而言,20世纪90年代是自1861年以来最暖的10年,1998年则是自l861年以来最暖的1年。近百年的全球温度仪器测量记录还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20世纪最主要的增暖发生在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期间。观测资料显示,1951-1989年全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的速率上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自1987年以来出现了持续14年的异常偏暖,最暖的1998年偏暖1.4℃。这一变暖趋势与全球变暖的趋势一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两测绘地图(如图1、2),显示了的全球气温变化,并指出未来地球温度将继续升高。自2000年至2011年,全球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如图2)。就中国而言,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西部增温最显著,而且冬季比其他季节增温明显,晚上增温比白天明显。

美国制造业变革的特征及其影响

2世纪9年代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耐用品制造业的地位再次提升。首先 从产出增长率来看,90年代以来,耐用品生产不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而且加大了与非耐用品增长的差 距:1990一2000年耐用品制造业工业产出指数年均增长7.24%,是非耐用品1.54%的4.7倍;耐用品制 造业的实际GDP年均增长6.56%,是非耐用品1.59%的4.1倍。其次,从对GDP增长的贡献来看,耐用 品制造业的贡献也远远高于非耐用品制造业,尤其是1995一2000年,耐用品制造业对GDP 增长率的贡 献平均达到0.80%。其中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地位尤为突出,1990一2000年其工业产出指数变 动率为22.81%(1997=100%),对实际GDP增长率的贡献年均为27.40%,为耐用品制造业的再度繁荣 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二)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下降 总体来看,美国商品生产部门的就业占非农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从19印年的35.3% 下降到2004年的16.7%,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制造业,从28.4%下降到11%,科年中下降了17个百分点, 而同期服务生产部门的就业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50年代以来,美国的绝对就业人数不断增长,但新 增加的就业基本上全部被服务生产部门所吸纳,商品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只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后 期有略微增长,长期内均保持相对稳定(见图1)。 1800“卜-一\一一,~喘影`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制造业 咸尸产一专业与商业服务业 初书润烈竺 一教育与健康服务业 nō00óU自UnóOù11nónlCùUn 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5199820002002200弓 图11,80一20例年美国就业变化最大的三个企业 资料来源:Eeono而eReportofhtePersdient(2005)。 (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加速。到2000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指数达到 142 . 1,2001年更是提高到155.9,在发达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国制 造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更为稳定,尤其是耐用品制造业,其生产能力利用率从1991年开始快速增长, 1994年就达到81.6%,接近80年代的最高水平,此后一直保持在80%以上,直到新一轮的经济衰退。 在库存和销售方面,制造业在90年代的表现也相当不错。1992年以来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

论个当代国际格局与国际形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国际格局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 工商挂学院市场营销0613班黄慧敏 2006630099 摘要: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世界经济可望继续保持繁荣,但高油价、对战略性资源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趋于上升。对我国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国际环境对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影响。 关键词:战争,霸权,反恐,经济,小康 当今世界多数热点问题,如伊拉克战争的各种后遗症、巴以冲突的持续和升级、朝鲜半岛形势的紧张,虽涉及各种复杂因素,但从根本上说都与霸权主义干预密切相关。霸权主义直接间接地引起、激化或加深了当前世界的许多地区性冲突、动荡和紧张,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当前,大国关系继续以合作为主调并保持相对稳定。美欧、美俄之间因伊拉克战争出现的矛盾有所缓和,虽然双方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分歧并未消除;中美关系在台湾问题、经贸问题等方面面临新的考验,但双方的合作领域与共同利益仍在扩大,双边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继续加深;中日政治关系虽因日政界对二战态度、双方领土争端等问题而受到较大干扰,但双方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仍然高潮迭起,足见中日友好与合作基础深厚,日趋成熟,双边关系发展大势已不为局部问题所左右;中印政治与经济关系均保持积极态势,对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对稳定的大国关系,反映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不可逆转。 然而,当前国际形势亦有相当严峻的一面。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局部性的战乱、动荡与紧张已从三个方面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霸权主义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美霸权主义在伊拉克虽遭受挫折,但元气未伤,美谋求单极世界霸权的势头仍将延续相当一段时期;单极与多极之间的国际秩序之争,仍是国际斗争的主线。 目前,由于在伊拉克遭受一定挫折,美霸权战略的策略和手法有所调整。美在伊战后治理问题上面临的困境超出布什政府当初的想象。伊战后,美在伊拉克迅速稳定局势、以美式民主改造伊拉克社会以及将投放在伊拉克的大批美军战略力量抽出他用等计划不仅一一落空,而且不得不面对伊战带来的种种问题和压力,如伊境内连绵不断的恐怖袭击和暴力事件、持续攀升的美军伤亡人数、美军虐俘丑闻、以及始终不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找到一条法理上站得住脚的理由,等等。美为借助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帮助其解脱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窘境,单边主义姿态有所收敛。不过,迄今为止,美谋求霸权的势头没有因此而受到根本性遏制。美在伊拉克等问题上的姿态变化虽暴露美难以单枪匹马独步世界,但与越南战争不同,在伊拉克受到的挫折并未使美伤筋动骨,没有动摇美推行强权政治所依赖的实力基础,亦难以使布什政府对其霸权战略进行全面反思,从根本上吸取教训。 国际恐怖主义反弹强烈,国际反恐斗争形势严峻;美国反恐战略对国际反恐斗争之局限和弊端进一步显现;国际反恐斗争中双重标准问题反映出国际反恐阵线的内部分化倾向。 今年以来,国际反恐形势出现若干新动向。首先,恐怖主义活动出现新的反弹,打击恐怖主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恐怖主义袭击频率增加,活动范围、袭击规模扩大。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先后遭受严重恐怖主义袭击,举世震惊。 美国反恐战略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局限和弊端暴露无遗。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后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两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不仅未使恐怖主义受到震慑,或使美国和世界

六大新兴技术,将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六大新兴技术,将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 制造业已进入技术大变革时代。借助关键新兴技术,企业可实现商业模式、研发与制造模式、企业运营模式的突破性创新。增材制造、物联网、虚实融合、材料工程、协作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将对制造业的发展带来颠覆性的变革。本文着重介绍这些新兴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趋势。 1.增材制造(三维打印)增材制造技术早期叫做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先进制造技术,对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FDM(熔融层积成型)、SLA(立体平版印刷)、SLS(选择性激光烧结)和DLP(数字光处理)等技术。三维打印是各种快速成型技术的统称。快速成型技术的材料主要是非金属,主要用于研发阶段的验证。近年来,国内外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已实现了金属材料的快速成型,成型的速度、精度不断提高,材料价格不断下降,可以直接制造单件小批的零件,因此,国际上将该技术领域称为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目前,国际主流的增材制造产品和解 决方案提供商包括3D systems、Stratasys,以及专注于金 属增材制造的EOS等。最近两年,主流的IT厂商开始进军该领域,增材制造领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例如惠普推出

能够打印真彩色和多种材料的多射流熔融(Multi-Jet Fusion)技术的3D打印机(型号分别是3200和4200),打印速度比其他三维打印机快十倍。Autodesk公司则推出基于DLP 技术(数字光处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的Ember三维打印机和开放的Spark三维打印平台,并与Windows10操作系统进行了集成。2016年9月,GE出资6.85亿美元收购瑞典著名工业级3D打印机制造商Arcam公司,该公司拥有电子束熔融( EBM)金属3D打印技术。全球激光加工巨头通快集团也推出了金属材料增材制造设备。最近,由华中科技大学张海鸥教授主导研发的“铸锻铣一体化”金属3D打印技术,成功制造出了世界首批3D打印锻件。运用该技术生产零件,其精细程度比激光3D打印提高50%。同时,零件的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可控,大大缩短产品周期。全球IT巨头、制造业巨头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市场对个性化定制需求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增材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GE在美国匹兹堡设立了增材制造工厂,西门子则在瑞典设立了增材制造工厂。增材制造技术可以与机器人加工、CAE分析、拓扑优化、材料创新,以及传统的切削加工结合起来,提高制造效率、提升制造精度、显著降低零件重量、明显提升零件强度,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德国机床巨头DMG MORI已率先推出增材制造和切削加工实现混合制造的加工中心。全球设计软件领导厂商Autodesk公司

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试题与答案

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世界高水平自贸区演变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 1.1989年,在全球率先推出贸易管理电子平台贸易网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新加坡自贸区 C.迪拜自贸区 D.洛杉矶自贸区 2.截止到2017年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上的新设企业从事商贸业和商务服务业。( 3.0分) A.80% B.85% C.90% D.95% 3.下列自贸区中,功能定位为“自由港型”的是()。(3.0分) A.香港自贸区 B.巴塞罗那自贸区 C.马里莱斯自贸区 D.伊斯坦布尔自贸区

4.上海自贸区与香港自贸区的最大区别在于()。(3.0分) A.金融优势 B.政策优势 C.制造业优势 D.服务优势 5.下列对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顺应全球自贸区发展趋势和加快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 B.中国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要综合发展,融合其他各种类型的长处 C.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要集转口集散、贸工、进口加工、保税仓库、商业零售等模式的优点于一体 D.中国自贸试验区要建设成为综合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6.()通常被视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往往能成为一个地区、乃至全球高度开放和贸易枢纽的中心。(3.0分) A.自由贸易港 B.自由贸易区 C.自由贸易园 D.自由贸易试验区 7.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工程是()。(3.0分) A.金融制度

B.服务环境 C.离岸贸易 D.制造产业 8.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9.下列不属于世界四大自由贸易区的是()。(3.0分) A.阿联酋迪拜港自由港区 B.德国汉堡港自由港区 C.英国伦敦自贸区 D.美国纽约港自贸区 10.我国在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战略时,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是()。(3.0分) A.国民待遇 B.出口退税 C.税费减半 D.国际待遇

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第七单元世界格局的新变化(A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两极格局的瓦解,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 B.核威胁消失,各大国更注重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C.美、欧、日三足鼎立形势更加明显,矛盾突出 D.社会主义力量严重受挫,力量对比有利于西方 2.促使东欧产生剧变的因素是 ①市场经济的发展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②排斥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③经济发展中的“滞胀”现象④外债负担沉重,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这表明 ①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③东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经验④社会主义国家要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4.苏联解体时的苏共总书记是 A.戈尔巴乔夫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叶利钦 5.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波黑冲突的发生主要原因是 A.东欧的剧变 B.苏联的解体 C.世界格局的变化 D.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 6.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 ①东西方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仍在继续②世界多极化在不断发展③旧的世界格局已终结,新的世界格局随之形成④地区冲突和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7.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同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的变化不同的是 ①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②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实现的 ③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取决于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④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是在 A.一战后 B.“七十七国集团”建立后 C.亚洲经济发展后 D.二战后 9.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是 A.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之中 B.跨国公司的发展 C.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 D.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建立 10.对经济全球化叙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②经济全球化只有利于发达国家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关心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④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填空(每空2分,共24分) 11.从____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____________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出现政治危机,执政的共产党丧失政权,国家改名。 12.1991年____________发生内战,国家解体,分成了五个国家。 13.1990年10月,柏林墙拆除,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合并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4.____________年底苏联解体。 15.新旧世界格局的变化,导致了原来掩盖着的许多矛盾和冲突的激化,特别是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此起彼伏,20世纪90年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不安。 16.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三、综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列举题(共16分)

(完整版)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 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 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 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 在升级工业2.0 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 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从70 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 21 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最终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 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管理特点是从大生产变成个性化产品

中国四大自贸区的区别.

总结: 广东自贸区:面向港澳,侧重服务贸易自由化。 天津自贸区:面向东北亚,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升级。福建自贸区:面向台湾,侧重两岸经贸合作 上海自贸区:面向全球,侧重金融中心

广东自贸区 面向港澳,侧重服务贸易自由化 “广东自贸区更加突出同香港澳门的合作,特别是加强对香港澳门服务业的开放和衔接。”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服务业开放将对提升广东制造业实力有巨大帮助。广东制造业为服务业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两者可互相促进。 “广东是中国南大门,广东自贸区面向东盟。”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认为,广东自贸区与已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相接,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此外,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很重要的节点,自贸区平台亦可发挥作用。

“最难的是理念合作。”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分析,以往是香港主导带动广东发展,现在广东经济总量壮大,两者趋于平等,香港放不下架子又害怕空心化,而广东有些自满情绪,如何同心是关键。“以前香港与广东前店后厂,而现在广东企业直接去国外了。能成店,香港才愿意把资金、人才、科技等带来,否则就会担心被抽空。”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周林生说,“港澳的金融、物流、科技、专业服务等,都是珠三角缺乏的。有了广东的腹地,港澳的服务业也延长了产业链。双方形成利益互补关系,很重要,双方要形成共识。” 片区介绍 ●南沙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地理几何中心,距香港、澳门的海上航程为38和41海里。定位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目前已建立起航运物流、高端商务和商贸、科技智慧、高端装备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与香港隔海相望,紧邻香港国际机场和深圳机场两大空港,定位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 ●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经莲花大桥与澳门相连,已实行创新的环岛电子监控分线监管模式,定位为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新载体。

2020年高考历史易错易混突破专题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附解析

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 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 真题突破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 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3.(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图8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联合国成员数量的洲际分布变化可知从1945到1975年,亚洲和非洲成员国明显增多,而亚非国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说明第三世界发展壮大,故A项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1945到1975年欧洲成员国增加,但不能反映欧共体成员增加,并且这也不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与世界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成员变化情况,并未体现经济区域化,故D项错误。 4.(2018.4·浙江高考·25)右图是欧洲某区域集团组织的成员国扩大示意图。观察图1和图2,该组织的演进反映了( )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程 期末考试论文 论文名称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年级 2007级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 02075234 姓名杨锴 任课教师徐永健 完成时间 2010年6月28日 成绩

世界格局新变化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发生大变革大调整。当前世界格局仍然处于调整之中,总体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国际主要力量对比不稳定,多极与单极的斗争仍然激烈,致使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世界格局的发展及特点,以及对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影响,最后提出在世界格局中中国战略的选择。关键词:世界格局;新变化;影响;中国;应对 世界格局是指世界主要力量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它使用“极”(pole)的概念,对世界体系进行描述,这种概念所涉及的是权力的结构(power-configuration),诸如“单极”、“两极”、或“多极”等。[1] 一、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的学说及特点 (一)“单极”说[2] 美国有学者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因此产生了一个现代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国际格局:单极格局。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差距前所未有,是当今唯一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的军事势力范围伸展到全球的每个角落,它强大的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它的政治和文化吸引力的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多数国际机构都体现美国的利益。凭借这种超强力量,美国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单独行动来实现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也有学者认为,“伊拉克战争反映了当前国际体系的单极特征”,而“实力差距难以迅速缩短将导致单极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很显然,“单极说”仅仅突出强调了实力的一个侧面,即美国的军事实力优势,而且“夸大了美国在世界政治的某些方面能够随心所欲的程度,”更没有看到,军事上美国虽然占据优势,但在全球化时代过多使用军事力量一定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冷战后美国的确力图仰仗强大的实力优势并通过军事干涉方式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美国的确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一超地位并不等于单极世界格局,美国图谋单极独霸是一回事,能不能如愿以偿却是另一回事。一方面,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要受到自身诸多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许多非实力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美国的单极图谋产生极大的牵制。 (二)“一超多强”说[3] 它没有超出尼克松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论,突出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大国及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但却忽视了广大中小国家崛起这一当代世界的重大特点;它过分突出美国,对美国实力、影响和前景的估计偏高;没有脱离过去那种霸权基础上列强共管的均势体系;未能全面反映全球化背景下其他相关角色和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以及各地区多种角色对地区事务决策权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发展史

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制造业发展史 编者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如何过冬,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根源及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媒体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制造业崛起历程 1)1978年至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虽然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与我一样,1978年才看到了电视。当时,我家所在的学校买了一台波兰生产的24寸黑白电视。那时,最好的汽车就是上海牌轿车、北京吉普,而卡车大部分是解放牌。进入八十年代,日本进口的9寸或12寸电视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接着,收录机成为时髦的产品。各种票据逐渐成为

历史。 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则广告是黄石生产的好乐牌冷饮机。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各个大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消费产品名牌,例如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等等。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复苏。 2)1988年至1997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最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是每一个国家的最大梦想。 国际战略格局的样式是由“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19世纪及20世纪世界格局 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着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发生剧烈矛盾,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主导地位的国际战略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

“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借助前苏联的崩溃,美国的军力和经济膨胀到了极点。但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而且不可阻挡。 三、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力量面临着重新洗牌。新兴大国崛起,国际格局开始展露出向非大国时代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11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冷战期间存在的明显敌友关系现在变的模糊不清。如果说冷战后头十年国际上出现了第二次西方中心主义思潮,那么到了新世纪前十一年,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有所消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经济格局在美国、欧盟、日本外,又出现了一股新的非西方的经济力量。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的力量,是国际制度的制定者和规划者,但是国际上还存在着除欧、美、日以外的五类国家,分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伊斯兰国家、失败国家和反美国家。国际格局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否达成妥协以及双方是否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发展进程中暴露出发展不均衡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