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祛湿剂

中医常用的种祛湿中成药不看会后悔哦

中医常用的8种祛湿中成药,不看会后悔哦~ 2017/3/30 15:21:0036176次导读:春季乍暖还寒,往往湿气重,容易带来各种“湿症”,人易疲倦、昏昏欲睡,感冒、肠胃不适和皮肤病等疾病也逐个现身。因此,这个季节人们应顺应天气变化做些“祛湿行动”。春季乍暖还寒,往往湿气重,容易带来各种“湿症”,人易疲倦、昏昏欲睡,感冒、肠胃不适和皮肤病等疾病也逐个现身。因此,这个季节人们应顺应天气变化做些“祛湿行动”。 8种常用祛湿中成药推荐 附子理中丸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适应症: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丸功能主治:健脾开胃。适应症: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参苓白术丸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应症: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 归脾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适应症: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木香顺气丸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适应症: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香砂养胃丸功能主治:温中和胃。适应症: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 保济丸功能主治:解表,祛湿,和中。适应症:用于暑湿感冒,症见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肠胃不适;亦可用于晕车、晕船。 藿香正气丸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适应症: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2款祛湿汤,美味又健康 春日祛湿,汤为先,在煲汤时,还会放些祛湿药材,

中医方剂学 目录 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 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1.麻黄加术汤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3.大青龙汤4.三拗汤5. 华盖散2.桂枝汤1.桂枝加葛根汤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桂枝加桂汤4.桂枝加芍 药汤 3.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4.香苏散1.香苏葱豉汤2.加昧香苏散 5.小青龙汤1.射干麻黄汤2.小青龙加石膏汤 6.止嗽散金沸草散 7.正柴胡饮 第二节辛凉解表 1.银翘散银翘汤 2.桑菊饮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 4.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汤 5.升麻葛根汤1.竹叶柳蒡汤2.宣毒发表汤 葱豉桔梗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 1.败毒散1.荆防败毒散2.仓廪散 2.参苏饮 3.麻黄细辛附子汤1.麻黄附子甘草汤2.再造散 4.加减葳蕤汤1.葱白七味饮2.千金葳蕤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1.大承气汤1.小承气汤2.调胃承气汤3.复方大承气汤 2.大黄牡丹汤1.清肠饮2.阑尾化瘀汤3.阑尾清化汤4.阑尾清解汤 3.大陷胸汤大陷胸丸 第二节温下 1.大黄附子汤 2.温脾汤1.三物备急丸2.三物白散 第三节润下 1.麻子仁丸(脾约丸)五仁丸 2.济川煎 第四节逐水

1.十枣汤控涎丹 2.舟车丸 3.疏凿饮子 第五节攻补兼施 1.黄龙汤新加黄龙汤 2.增液承气汤 3.承气养营汤 第三章和解剂 第一节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柴胡枳桔汤 2.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 3.蒿芩清胆汤 4.达原饮1.柴胡达原饮2.清脾饮 第二节调和肝脾 1.四逆散1.柴胡疏肝散2.枳实芍药散 2.逍遥散1.加味逍遥散2.黑逍遥散 3.痛泻要方 第三节调和肠胃 1.半夏泻心汤1.生姜泻心汤 2.甘草泻心汤3.黄连汤 第四章清热剂 第一节清气分热 1.白虎汤1.白虎加人参汤2.白虎加桂枝汤3.白虎加苍术汤 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 3.清营汤清宫汤 4.犀角地黄汤(芍药地黄汤)1.神犀丹2.化斑汤 第三节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1.泻心汤2.栀子金花汤3.清瘟败毒饮 2.凉膈散 3.普济消毒饮 4.仙方活命饮1.五味消毒饮2.四妙勇安汤 第四节清脏脏热 5.导赤散清心莲子饮 6.龙胆泻肝汤1.泻青丸2.当归龙荟丸 7.左金丸1.戊己丸2.香连丸

除湿的中药方剂

除湿的中药方剂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除湿的中药方剂》的内容,具体内容: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下雨,湿气重。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皮肤出现湿疹皮疹,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健脾除湿汤...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下雨,湿气重。体内湿气过重,会让人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皮肤出现湿疹皮疹,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健脾除湿汤 【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慧米30 克,生扁豆30克,草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荧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 【功能主治】滋阴养胃,健脾和胃,除湿清热。主脾胃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中医杂志》 疏风除湿汤 【处方】荆芥穗6-12克,防风6-12克,蝉衣3-9克,生蕙仁15-30克, 生枳9-15克,生白术9-15克,车前子15克,车前草30克,菊花9-15 克。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除湿消肿。主风毒外侵。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除湿养荣汤 【处?a href二'//yangsheng/' target=,_blank' >健康惫楞4.艺骸?总骸⑹斓亍(1)0 7 6.胖佟20.竟稀④尤省(⑵?稀11.栖恕⑹(10)寮悠厉?/p>【功能主治】除湿养荣。主湿从下受,微肿而痿弱。 【摘录】《医学传灯》 除湿的中药 1、山药 山药性平,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除湿中药,山药具有很好的补脾以及健胃的功效,同时还可以益肾填精,对于清除体内的湿气也会有多的帮助。 2^五加皮 五加皮实际上是一种祛风湿类的中药材,它祛风湿、强筋骨和利水的功效是十分显著的,喝酒的时候在里面加上一些五加皮是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的。 Q 戋土 O、 惫米在中药当中是被叫做慧戏仁的,它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能够轻身益气,用惹米煮汤喝具有很好的祛湿效果。 4、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可以入心经、脾经和肾经,可以起到健脾和胃、补脑健身、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燥剂

中医执业医师方剂学练习题及答案:治燥剂 一、A1 1、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者,治当首选 A、济川煎 B、增液汤 C、麦门冬汤 D、麻子仁丸 E、地黄饮子 2、组成药物为细生地、玄参、麦冬的方剂是 A、生化汤 B、益胃汤 C、增液汤 D、麦门冬汤 E、地黄饮子 3、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属杏苏散的组成药物 A、橘皮、前胡 B、半夏、生姜 C、枳壳、桔梗 D、荆芥、防风 E、茯苓、甘草 4、清燥救肺汤原方配伍用量最大的药物是

A、石膏 B、麦冬 C、人参 D、阿胶 E、桑叶 5、以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为主要功用的方剂是 A、杏苏散 B、增液汤 C、桑杏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二、B 1、A.2:1 B.3:1 C.5:1 D.6:1 E.7:1 <1> 、麦门冬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 、竹叶石膏汤原方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是 A B C D E 2、A.玉液汤

B.炙甘草汤 C.麦门冬汤 D.养阴清肺汤 E.清燥救肺汤 <1> 、治疗肺胃阴虚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2> 、治疗气阴两亏之肺痿,宜用 A B C D E 3、A.凉燥外袭,营卫受邪 B.温燥外袭,肺津被灼 C.温燥伤肺,气阴两伤 D.肺肾阴虚,虚火上炎 E.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1> 、清燥救肺汤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2> 、杏苏散证的病因病机是 A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A1 1、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增液汤增液润燥,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增液汤的组成是玄参一两、麦冬八钱、细生地八钱。 3、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杏苏散的组成是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橘皮。 4、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方中重用桑叶为君药,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桑杏汤功擅清宣温燥、润肺止咳,主治外感温燥证。 二、B 1、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麦门冬汤原方中,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故比例为7:1。 【正确答案】 A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模拟试卷3 (总分:6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祛湿剂属于“八法”中的什么法 (分数:2.00) A.消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解析:解析:因为祛湿剂是指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因此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2.平胃散主治什么证 (分数:2.00) A.湿热蕴脾证 B.脾胃气虚证 C.湿滞脾胃证√ D.食积证 解析:解析:平胃散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3.以下哪个方剂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分数:2.00) A.藿香正气散√ B.平胃散 C.参苓白术散 D.保和丸 解析:解析: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者,亦可以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4.藿香正气散中配伍桔梗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分数:2.00) A.宣肺利膈√ B.开宣肺气 C.引药上行 D.祛痰利咽 解析:解析:藿香正气散中配伍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 5.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治宜选用(分数:2.00) A.藿香正气散 B.三仁汤√ C.平胃散 D.连朴饮 解析:解析:三仁汤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6.以下哪味药不是三仁汤的组成药物 (分数:2.00) A.竹茹√

祛湿名方

1. 茯苓薏米赤小豆最利湿莲子,薏米,最具有去热燥湿的作用,莲子山药也是健脾祛湿的食疗。荷叶茅根健脾去湿首选白术,还有苍术,陈皮,半夏,砂仁,茯苓,扁豆,黄芪,藿香,佩兰 2.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故称平胃散。 【组成与方解】 苍术-----苦温性燥,除湿运脾君 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臣 陈皮-----理气化滞佐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使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使 本方所治诸证为湿浊困阻脾胃,运化失常,胃失和降所致。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为湿邪所困,则运化失司,胃失和降。脾阳不运,故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浊阴上逆,故呕哕恶心,嗳气吞酸;湿阻气滞,则脘腹胀满;脾不运湿,水湿下走肠间,故常多自利;水湿泛滥,肢体肌肉失养,则身重怠惰。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皆湿盛气阻所致。法当运脾除湿,以其振奋被困之脾阳,温化中焦寒湿。宜用辛香温燥之品,去其湿滞、理其脾胃,使中运得复,则诸证自除。 方中苍术苦辛温燥,“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凡湿困脾阳,倦怠嗜卧,肢体酸软,胸膈满闷,甚至月真胀而舌浊厚腻者非茅术芳香猛烈不能开泄,而痰饮弥漫亦非此不化(《本草正义》)”最善燥湿健脾,重用为君;臣以厚朴,苦温行气,燥湿除满,助苍术加强健脾燥湿之力;佐以陈皮,理气化滞健脾和胃,协厚朴下气降逆,散满消胀,且陈皮、厚朴二药气味芳香,能辅助苍术醒脾调中,开启胃口。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助健运,俱为使药。且炙甘草能补能和,可制苍术、厚朴、陈皮之燥烈太过,使本方如有制之师,能戡祸乱而致太平,使湿去而土不伤。诸药相合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濡缓者。 中药健脾祛湿的方法很多,但是在生活行之有效、方便使用的,当属成药治疗和食疗中成药治疗: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1。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2.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便溏,手足不温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5参苓白术丸: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体倦乏力,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健脾祛湿首选《参苓白术散》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 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方剂学(祛湿剂)-试卷1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连朴饮的功用是下列哪项 (分数:2.00) A.行气化湿降逆和胃 B.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C.理气燥湿,和胃止呕 D.清热化湿,渗湿止泄 解析:解析:连朴饮的功用是清热化湿,理气和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增强君药化湿和胃止呕之力,是为臣药。山栀、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芦根性甘寒质轻,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行水,皆为佐药。诸药相合,清热祛湿,理气和中,清升浊降,则湿热去、脾胃和而吐泻止。 2.下列哪项是连朴饮的组成药物 (分数:2.00) A.陈皮半夏 B.黄连芦叶 C.菖蒲芦根√ D.芦根甘草 解析:解析:连朴饮的组成是制厚朴川连姜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3.八正散的君药是哪项 (分数:2.00) A.车前子瞿麦 B.车前子木通 C.滑石木通√ D.瞿麦篇蓄 解析:解析:连朴饮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渭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 4.八正散中佐以山栀子仁的作用是什么 (分数:2.00) A.清热泻火 B.泻火除烦 C.泄上焦郁热 D.清泄三焦√ 解析:解析:八正散中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 5.治疗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应首选 (分数:2.00) A.五苓散√ B.猪苓汤 C.四苓散 D.茵陈五苓散 解析:解析:五苓散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

中医综合-方剂学治燥剂模拟题

中医综合-方剂学治燥剂 (总分:3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13,分数:13.00) 1.阳明温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结,或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沉无力者,治宜选用 A.增液汤√ B.麻子仁丸 C.增液承气汤 D.新加黄龙汤 E.以上都不适宜 2.桑杏汤的功用是 A.轻宣凉燥 B.宣肺解表 C.疏风解表 D.清宣温燥√ E.清燥润肺 3.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 A.桑杏汤 B.止嗽散 C.补肺阿胶汤 D.麦门冬汤 E.清燥救肺汤√ 4.患者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口渴,咽干鼻燥,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治宜选用 A.桑菊饮 B.桑杏汤 C.清燥救肺汤√ D.养阴清肺汤 E.当归补血汤 5.由桑叶、杏仁、人参、石膏、甘草、胡麻仁、阿胶、麦门冬、枇杷叶组成的方剂是 A.桑杏汤 B.止嗽散 C.麦门冬汤 D.清燥救肺汤√ E.补肺阿胶汤 6.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和清燥救肺汤均含有的药物是 A.生地 B.玄参 C.沙参 D.麦冬√ E.白芍 7.秋感小寒,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者,治宜选用 A.加味香苏散 B.小青龙汤 C.杏苏散√ D.苓甘五味姜辛汤 E.以上都不适宜 8.某患者,身热不甚,干咳无痰,咽干口渴,鼻燥,右脉数大,治宜选用 A.杏苏散

B.桑杏汤√ C.桑菊饮 D.清燥救肺汤 E.小青龙汤 9.养阴清肺汤中少佐薄荷的主要用意是 A.疏肝解郁 B.清利头目 C.芳香辟秽 D.散邪利咽√ E.清热透疹 10.患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痰中带有血丝,口干,舌红而少津,苔薄黄,脉数。治疗应首选 A.止嗽散 B.桑菊饮 C.桑杏汤√ D.泻白散 11.由半夏、茯苓、橘皮、前胡、桔梗、苏叶、甘草、大枣、生姜、杏仁、枳壳组成的方剂是 A.半夏厚朴汤 B.杏苏散√ C.清燥救肺汤 D.败毒散 12.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者,治宜选用 A.桑菊饮 B.桑杏汤 C.麻杏甘石汤 D.清燥救肺汤√ E.养阴清肺汤 13.杏苏散的功用是 A.轻宣温燥,止咳化痰 B.轻宣凉燥,宣肺化痰√ C.清燥润肺,止咳平喘 D.解表散寒,止咳平喘 E.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二、B型题(总题数:5,分数:15.00) ?A.半夏、白前 ?B.桔梗、枳壳 ?C.半夏、前胡 ?D.桔梗、甘草 (1).杏苏散与苏子降气汤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分数:1.50) A. B. C. √ D. (2).杏苏散与止嗽散中均含有的药物是(分数:1.50) A. B.

中医祛湿

中医祛湿 凡具有祛除湿邪作用的药物,都叫祛湿药,以祛湿药为主组成的方剂,叫做祛湿剂。运用祛湿的药、方以祛除湿邪,治疗水湿证的治法,叫做祛湿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 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湿邪在上在外者,宜微汗以解之;湿邪滞于脾胃者,宜芳香化湿或健脾除湿;小便不利、水肿、淋浊诸证,宜利水渗湿法;湿兼热者,宜清热利湿法;兼寒者,宜湿化水湿法。以下按芳香化湿、淡渗利湿、清热利湿三方面分述。 使用祛湿药和方剂的注意事项: 1.治疗水湿证宜联系有关脏腑,辩证施治。人体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水湿病与肾脾肺有密切联系。如肾虚水泛,需配伍温补肾阳的药;脾虚生湿需配伍补气健脾药;肺失宣降,水失输布,则需配伍宣降肺气药。

2.湿邪其性重浊粘腻,易阻碍气机,故在祛湿剂中,往往配伍行气药,即“气行湿自化”之意。 3.祛湿药及方,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伤耗阴津。对阴虚津亏之证,虽受湿邪,不宜过分利用,以免阴津愈伤,即使必要,亦应配伍使用。病后体虚或孕妇均应慎用,虽需祛湿利水,亦应配伍健脾之品,以兼顾正气。 五皮散 【组成】 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g)。 【主治】 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正文】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方歌: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皮水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方剂-15治燥剂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辅导基础知识 方剂学——第十五单元治燥剂 一、概述 治燥剂的适用范围 治燥剂适用于燥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或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燥证。凡秋季外感温燥或凉燥之邪,以及脏腑津液亏耗所致的干咳少痰,口干咽燥,大便干燥,皮肤干燥甚或开裂等,均为治燥剂的适应范围。 治燥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应分清外燥和内燥。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常佐清热泻火或生津益气之品,而辛香耗津、苦寒化燥之品,则非燥病所宜。 二、轻宣外燥 杏苏散 【组成药物】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杏仁、陈皮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证候】外感凉燥证。 【配伍意义】方用辛温轻宣之苏叶宣肺散邪,微温而润之杏仁降肺止咳,合而轻宣凉燥,理肺化痰止咳为君。前胡疏风降气化痰,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理肺止咳;桔梗宣肺祛痰,枳壳降气宽胸,二者宣降并用,助杏仁、苏叶理肺消痰,共为臣。 桑杏汤 【组成药物】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功用】清宣温燥,润肺止咳。 【主治证候】外感温燥证。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 【鉴别】 桑杏汤与桑菊饮均可用于外感咳嗽。但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法,侧重于疏散风热,主治风温初起,津伤不甚之证;桑杏汤辛凉与甘润合法,主治外感温燥,津伤程度相对较甚者。 清燥救肺汤 【组成药物】霜桑叶三钱、石膏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杏仁七分、枇杷叶一片 【功用】清燥润肺。 【主治】温燥伤肺。 【配伍意义】本方所治乃温燥伤肺之重证。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 【鉴别】 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均可轻宣温燥,养阴润肺,用于温燥伤肺之证。但桑杏汤辛凉甘润合法,长于清宣燥热,润肺止咳,适宜于外感温燥,邪伤肺卫,肺津受灼之轻证;清燥救肺汤宣、清、润、补、降五法并用,长于清燥润肺,养阴益气,适宜于外感温燥,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重证。 三、滋阴润燥 增液汤《温病条辨》 【组成】玄参一两、麦冬、细生地各八钱 【用法】水煎服。 【功用】增液润燥。 【主治】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者。 第1页

祛湿去火

薏仁米的营养价值较高.含蛋白质13.7%.脂肪5.4%.碳水化合物64.7%.所含蛋白质远比米.面高.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齐全.且比例接近人体需要.脂肪中含有丰富的亚油酸,所含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锌等无机盐也十分可观.而且它还具有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特点.对减轻胃肠负担.增强体质有益.此外.薏米还含有药用价值很 高的薏醇.β-γ两种谷甾醇.这些特殊成分.也就是薏米具有防癌作用的奥秘所在. 亦舒堂薏仁茶,配料:薏米仁、赤小豆、淡竹叶、马齿笕、槐米、芡实、绿茶 薏仁是一种美容食品,常食可以保持人体皮肤光泽细腻,消除粉刺、斑雀、老年斑、妊娠斑、蝴蝶斑,对脱屑、痤疮、皲裂、皮肤粗糙等都有良好疗效。薏仁本身所具有的润泽肌肤美白补湿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等功效十分卓著应用于皮肤上又具有自然美白效果能提高肌肤新陈代谢与保湿的功能可以有效阴止肌肤干燥又可使身体轻捷,还可减少患癌的几率。 成分:薏仁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维生素B1、B2有使皮肤光滑,减少皱纹,消除色素斑点的功效,长期饮用,能治疗褐斑、雀斑、面疱,使斑点消失并滋润肌肤。而且它能促进体内血液和水分的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的作用,也被当作节食用品。 薏米是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薏苡属多年生植物,茎直立,叶披针形,它的子实卵形,白色或灰白色。薏米的营养价值很高,被誉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在欧洲,它被称为“生命健康之友”。薏米大多种于山地,武夷山地区就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古代人把薏米看做自然之珍品,用来祭祀,现代人把薏米视为营养丰富的盛夏消暑佳品,既可食用,又可药用。 【营养成分】 薏米的主要成分是固醇、多种氨基酸、薏苡仁油、薏苡仁脂、碳水化合物、B族维生素等。 【药性功效】 薏米具有利水渗湿、抗癌、解热、镇静、镇痛、抑制骨骼收缩、健脾止泻、除痹、排脓等功效,还可美容健肤,治扁平疣等病症。 薏米煮粥食用,经常食用有益于解除风湿、手足麻木等症,并有利于皮肤健美。 【宜食】 薏米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泄泻、湿痹、水肿、肠痈、肺痈、淋浊、慢性肠炎、阑尾炎、风湿性关节痛、尿路感染、白带过多等病症患者宜食。 【忌食】 便秘、尿多者及怀孕早期的妇女不宜食用。 薏米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成熟种仁,为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及杂质,收集种仁。薏米具有容易消化吸收的特点,不论用于滋补还是用于医疗,作用都很缓和。

清热祛湿中成药

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 湿热质是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湿为重浊黏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主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口臭,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舌质偏红,苔黄腻等。湿热质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容易心烦急躁。湿热质者在日常饮食中宜食用甘寒或苦寒的清利化湿的食品,如黄瓜、苦瓜、薏米、茯苓、莲子、红小豆、绿豆等,少食羊肉、动物内脏等肥厚油腻之品,以及韭菜、蒜、葱、生姜、辣椒及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湿热主要分为肝胆湿热和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是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因此,肝胆湿热常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肝胆湿热常热重于湿,湿的表现相对较轻。肝胆湿热质者应清湿热,以“肝”主渲泻。 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因此,脾胃湿热常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脾胃湿热常湿重于热,热的表现相对较轻。 湿热困扰着许多人群,他们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口黏,渴不欲饮,有些人会出现面赤唇红、口舌生疮的现象,甚至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这些人群大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濡数。那么清热祛湿最有效的药有哪些呢,下面介绍几款清热祛湿的中成药。 1、湿热片 女人湿气重容易造成身体肥胖,湿气在体内停留,也很容易造成大便稀,不成形,湿热片可以说是女人祛湿的中成药首选药之一,可以有效的清除体内的湿气,湿气走,水肿等现象自然消失,体重也会下降,同时祛除湿气可以涩肠止痢,适用于泄泻、血痢、腹痛、属大肠湿热证。 3、黄疸茵陈颗粒 黄疸茵陈颗粒为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有茵陈、黄芩,茵陈为君药,有清热利湿退退黄的功效,黄芩为臣药,具有清肝利胆祛湿的功效。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