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协议和TCP IP四层协议之比较

OSI的七个层次:

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

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口。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此服务包括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包括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

OSI七个层次的功能:

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在其上串行传送比特流,即所传送数据的单位是比特。此外,该层中还具有确定连接设备的电气特性和物理特性等功能。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网络节点间的线路上通过检测、流量控制和重发等手段,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为做到这一点,在每一帧中必须同时带有同步、地址、差错控制及流量控制等控制信息。

网络层为了将数据分组从源(源端系统)送到目的地(目标端系统),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使源的传输层传下来的分组信息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地,并交付给相应的传输层,即完成网络的寻址功能。

传输层传输层是高低层之间衔接的接口层。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当报文较长时将它分割成若干分组,然后交给网络层进行传输。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中的最关键一层,该层以上各层将不再管理信息传输问题。

会话层该层对传输的报文提供同步管理服务。在两个不同系统的互相通信的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组织和协调交互。例如,确定是双工还是半双工工作。

表示层该层的主要任务是把所传送的数据的抽象语法变换为传送语法,即把不同计算机内部的不同表示形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的标准表示形式。此外,对传送的数据加密(或解密)、正文压缩(或还原)也是表示层的任务。

应用层该层直接面向用户,是OSI中的最高层。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应用的接口,即提供不同计算机间的文件传送、访问与管理,电子邮件的内容处理,不同计算机通过网络交互访问的虚拟终端功能等。

TCP/IP的四个层次:

应用层

传输层

网络互联层

网络接口层

TCP/IP四个层次的功能:

网络接口层这是TCP/IP协议的最低一层,包括有多种逻辑链路控制和媒体访问协议。网络接口层的功能是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特定的网络进行传输,或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取出IP数据报并转交给网络互联层。

网络互联层(IP层)该层包括以下协议:IP(网际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该层负责相同或不同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要处理数据报和路由。在IP层中,ARP协议用于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RARP协议用于将物理地址转换成IP地址,ICMP协议用于报告差错和传送控制信息。IP协议在TCP/IP 协议组中处于核心地位。

传输层该层提供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两个协议,它们都建立在IP协议的基础上,其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UDP提供简单的无连接服务。传输层提供端到端,即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数据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

应用层 TCP/IP协议的应用层相当于OSI模型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它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层协议,其中包括:Telnet、SMTP、DNS等。此外,在应用层中还包含有用户应用程序,它们均是建立在TCP/IP协议组之上的专用程序。

OSP与TCP/IP的参考层次图:

OSP与TCP/IP的比较:

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都采用了分层结构,都是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OSI参考模型有7层,而TCP/IP协议只有4层,即TCP/IP协议没有了表示层和会话层,并且把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不过,二者的分层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标准的特色

OSI参考模型的标准最早是由ISO和CCITT(ITU的前身)制定的,有浓厚的通信背景,因此也打上了深厚的通信系统的特色,比如对服务质量(QoS)、差错率的保证,只考虑了面向连接的服务。并且是先定义一套功能完整的构架,再根据该构架来发展相应的协议与系统。

TCP/IP协议产生于对Internet网络的研究与实践中,是应实际需求而产生的,再由IAB、IETF等组织标准化,而并不是之前定义一个严谨的框架。而且TCP/IP 最早是在UNIX系统中实现的,考虑了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比较适合计算机实现和使用。

连接服务

OSI的网络层基本与TCP/IP的网际层对应,二者的功能基本相似,但是寻址方式有较大的区别。

OSI的地址空间为不固定的可变长,由选定的地址命名方式决定,最长可达

160byte,可以容纳非常大的网络,因而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根据OSI的规定,网络上每个系统至多可以有256个通信地址。

TCP/IP网络的地址空间为固定的4byte(在目前常用的IPV4中是这样,在IPV6中将扩展到16byte)。网络上的每一个系统至少有一个唯一的地址与之对应。

传输服务

OSI与TCP/IP的传输层都对不同的业务采取不同的传输策略。OSI定义了五个不同层次的服务:TP1,TP2,TP3,TP4,TP5。TCP/IP定义了TCP和UPD两种协议,分别具有面向连接和面向无连接的性质。其中TCP与OSI中的TP4,UDP与OSI

中的TP0在构架和功能上大体相同,只是内部细节有一些差异。

应用范围

OSI由于体系比较复杂,而且设计先于实现,有许多设计过于理想,不太方便计算机软件实现,因而完全实现OSI参考模型的系统并不多,应用的范围有限。而TCP/IP协议最早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在UNIX、Windows平台中都有稳定的实现,并且提供了简单方便的编程接口(API),可以在其上开发出丰富的应用程序,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CP/IP协议已成为目前网际互联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