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园空间设计——以成都九里南园为例

爹。斑乡规划与环境建诬霉

圈1九里南团功能分区图

观察发现来此公园的人群中有35%是儿童,5%是青年人,20%是中年人,40%是老年人。儿童与老年人是使用此公园的主要人群,因此下面重点对儿童与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2.2.2行为特征

该公园为居住区级公园,因此提供给游人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综合公园等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小尺度、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通过问卷调研的统计分析,发现58.2%的人来此公园的目的是散步与游园,16.7%的人是休息与聊天,16.7%的人来喝茶与打麻将。

3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该公园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

3.1公园景点布局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下面以人口广场、茶园、乐廊、滨水石滩四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

3.1.1公园入口广场

由于老人和儿童对空间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圆形人口广场边缘的座椅上,观看广场上的活动或相互间聆听交谈。而广场中心树池上的假山置石成了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广场边缘的座椅,站在树池假山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常常努力爬上那些假山以展示自己的本领。3.1.2茶园

茶园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只要天气晴朗,茶园里的人流量就十分大。茶园中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喝茶打麻将,一边聊天闲谈。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是,整个茶园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公园乐廊

乐廊是整个公园中最为理想的休息场所。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游人们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游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紧邻乐廊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廊下停留和休息;但到-『晚上,这块场地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图2)。

图2白天游人总是集中于场地的边缘

3.1.4滨水石滩

儿童的亲水性特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儿童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格外敏感,流动的溪水、游动的蝌蚪鱼虾、浮动的水草,甚至随风泛起的涟漪都会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滨水石滩因此成为了其专属的领域性空间。在儿童玩耍的同时,有很多老年人(儿童的看护者)站在一旁观看。这时,儿童玩耍的快乐给老年人也带来了愉快的感受。可是遗憾的是,九里南园的设计并没有考虑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交叉活动场地的需要,老年人在这里找不到任何适合他们的休息设施,不得不长时间站立着或蹲着。3.2公园园路设计

3.2.1

园路的可达性

九里南园中有一条宽3m的主园路连接三个出入口和园内主要景点,看似既满足公园防火规范,又满足园内各景点的可达性需求。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九里南园的园路完全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园内道路常常因为地形出现高差变化,但是因为缺乏无障碍设计系统,给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游园时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图3)。3.2.2园路的舒适性

紧邻水泥面主园路设有植草砖铺路。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年龄层次的不同。不同使用人群对两种路面的的舒适度感知也是不同的。儿童无一例外的选择在植草砖路面上蹦蹦跳跳的走;老年人因腿脚不便都选择水泥路面。另外园内还有很多富有趣味的小径,如镶嵌于草坪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浅溪中的石汀步等,这些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四川建筑第29卷2期9009.04

17

斑乡规划与环境建设溪

圈3高差限定了残疾人活动范围

3.3植物配置

3.3.1大型乔木

园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栾树、大叶樟、小叶樟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入广场,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场所。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3.3-2小乔木与灌木

在园中各景点与园路旁点植樱花、海棠、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革本与地被

园中设计有多片开阔的草坪。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园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

3.4园内公共设施

3.4.1垃圾桶

观察发现公园内垃圾桶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垃圾桶的设计与摆放又比较隐蔽,可达性差,很多游人手持垃圾寻找一段时间不见垃圾桶,只有无奈地将垃圾丢到路边。

3.4.2休息座椅

园中座椅虽然数鼍较多,但大多单个摆放,距离较远,不利于人们相互交往的需求。通过观察发现,老年人喜欢热闹,常三五人甚至更多凑在一起活动、聊天,园中座椅的设置方式对此活动常常难以满足。

3.4.3标识

园中入口处具有较为明显的标识,利于游人对公园形成清晰的认知,便于游人在公园中进行各项活动。但是标识的设置高度较高,不利于儿童与坐轮椅者观看。

4针对九里南园的整改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九里南园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还需要做一定具有针对性的改造。

18

(1)针对上述分析,九里南园中应该在适当景点,增加儿童及老年人共同活动的场所。如在滨水石滩处加置一些可供老年人体憩的座椅等,既可作为儿童游戏的场所,又可为老年人在看护儿童时提供休憩的方便,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交往场所的交叉性。

(2)增加儿童活动设施与器械,以满足儿童的需求。

(3)增加一些半私密性的领域空间,满足人们在休憩时心理上的安全感。如在部分休息设施旁边设置矮栅栏等。

(4)园路设计应全面考虑无障碍设计的需要,真正增强园中各景点的可达性与园路的舒适性。

(5)还应该在公园中以适当距离增设一些识别性强的垃圾桶、洗手钵、灯具等公园“家具”,并尽量使这些“家具”的造型具有趣味性与可识别性。

5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居住区公园的设计要点

(1)综合考虑游人在游览时的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各种感知的交替作用与交互作用。

(2)公园中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空间领域的考虑与设计。.

(3)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属性活动空间,又必须考虑相互交叉活动场所的设计与营建。

(4)园中休息座椅、垃圾桶、洗手池等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相应的距离要求,以促进人们特定活动的发展。

6结束语

通过对九里南园的调研与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初步解析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居住区公园中的普遍应用价值,主要探寻了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尝试寻求居住区公园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希望对居住区公园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四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4]石洋。囝红伟.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J】.占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1).

[5】徐磊青.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6J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一)[J].园林,2004(4):22—23.

[7]车牛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j].园林,2004(5):22—23.

四川建筑第29卷2期200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