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部编版 七年级

“之”的含义及作用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他(她、它)们”“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①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一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羔羊救母

邠州①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一日,欲刲其母。缚上架之次④,其羔忽像安双跪前膝,两目涕零。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及回,遽失刀。乃为羊衔之,致墙根下,而卧其上。屠遍索方觉,遂并释之,放生焉。

(选自《虞初新志》)

【注释】①邠(bīn)州:古州名,在今陕西境内。②牝(pìn)羊:母羊。牝,雌性的鸟或兽。

③刲(kuī):割杀。④次:中间。⑤童稚:此指仆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两目涕.零涕:鼻涕

B.及.回,遽失刀及:等到

C.屠遍索.方觉索:寻找

D.遂并.释之并:一起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州屠者安姓,家有牝羊并羔

(2)安惊异良久,遂致刀于地,去呼童稚,共事刲宰。

3.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缚上架之.次②乃为盖衔之.③遂并释之.④人皆吊之.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4.羔羊救母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A【解析】“涕”翻译为“眼泪”。

2.(1)那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

(2)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

3.D【解析】结构助词,②代词;③④都为代词。

4.人应与动物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尽自己所能保护动物,给动物一个安宁的家。

【参考译文】尔州有位屠夫姓安,家里有母羊及羊羔。一天,打算宰杀母羊,捆绑上到架子的中间,羊羔忽然两前蹄弯曲向安屠夫下跪,两眼泪流不止。安屠夫惊异很久,于是把刀放地上,去叫仆人来一起宰割。等他回来,竟找不到刀了。原来刀已被羊羔用口衔着,放在墙根下,羊羔趴在刀上面。安屠夫到处寻找,才醒悟(羊羔下跪是为母乞命),于是解下母羊的绳索,把它和羊羔一起放生了。

鷧鸟中计

人有鱼池,苦群鷧①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鸬鹚初回翔不敢即下,已②渐审③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④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⑤,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仍下啄,飞上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奋⑥翼声“假、假”⑦。人曰:“先故假,今亦假耶?”

(选自《权子·假人》)

【注释】①鷧(yi):即鸬鹚,俗称水老鸭,喜欢或鱼。善于潜水捕鱼。②已:后来。(③审:详细,周密。④恬:坦然,安然的样子。⑤刍(chu)人:草人。⑥奋:用力扇。⑦假假:拟声词。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群鷧窃啄食之窃:偷偷地

B.植之池中以慑之植:种植

C.不敢即下即:立即,马上

D.飞止如故故:原来,先前

2.对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苦群鹤窃啄食之②植之池中以慑之

③植之池中以慑之④久之,目似联

A.①②意思和用法相同,③④意思和用法不同

B.①②意思和用法相同,③④意思和用法相同

C.①②意思和用法不同,③④意思和用法不同

D.①②意思和用法不同,③④意思和用法相同

3.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久,(鸬鹚)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B.不久,(鸬鹚)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

C.不久,(鸬鹚)有时会飞翔或停止在竹竿上,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D.不久,(鸬鹚)就经常飞到竹竿上面停着,安然不产生惊异的样子了。

4.文中鱼池主人“束草为人”的目的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5.本文借鸬鹚讽刺了的人。成语同样讽刺了这类人。

1.B【解析】“植”翻译为“立”。

2.C【解析】①代鱼,②代草人,③代群鹤,④补足音节,无实义。

4.植之池中以慑之

5.思想僵化,不知变通示例:刻舟求剑

【参考译文】有个人有(一个)养鱼池,苦于一群鸬鹉(总是)偷偷啄食鱼,就绑草做了个(假)人,披衰衣、戴斗笠、手持竹竿,立在鱼池中用来吓唬它们。鸬鹚们开始(在天空)回旋飞翔,不敢马上下来。后来渐渐详细观察,就(飞)下来啄食。过了不久,(鸬鹉)就经常飞到斗笠上面停着,安然不被草人惊吓了。那个人看见这情况,(就)偷偷撤去草人,自己披上蓑衣,戴上斗签站在池子中,鸿鹤仍然下来啄食,飞停照旧。那人随手抓住它的脚,鸬鹉脱不了身了。用力飞舞翅膀“假、假”地叫。那人说:“先前的确是假的,现在也还是假的吗?”

朱晖守信

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

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素:一向,平素

B.乃把.晖臂曰把:握,持

C.举手未敢对.对:答复,回答

D.子孙窃怪.之怪:奇怪

2.对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①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②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

③子孙窃怪之.④堪尝有知己之.言

A.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意义和用法相同。

B.①②意义和用法相同,③④意义和用法不同。

C.①②意义和用法不同,③④意义和用法不同。

D.①②意义和用法不同,③④意义和用法相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1)晖闻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2)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4.结合文

......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

...中朱晖的言行

1.D【解析】“怪”翻译为“对……感到奇怪”。

2.C【解析代词“他”,指朱晖。②代词“他们”,指张堪的妻子儿女。③代词,指这件事。④助词,的。

3.(1)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间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2)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信用铭记在心。

4.朱晖是个重信义(情义)的人,虽然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铭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人。

【参考译文】当初,朱晖的同县张堪一向很有名气,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看重他,把他当朋友对待,握着朱晖的胳膊说:“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朱晖因为张堪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所以只是拱手没敢回答,从此以后(二人)再也没有见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他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去问候看望,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未晖的小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您不和张堪为友,平生也没什么往来,我们私下对此感到很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信用铭记在心。”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①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②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④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冕小儿,恬⑧若不知。

(选自明·宋派《王冕传》)

【注释】①牧:放牧牲畜。②氟:总是(常常),就。③挞:用鞭子、根子等打人。④曷:通“何”,为什么。③执策:拿着书。⑥达旦:到早晨,到天亮。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③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窃入学舍窃:

(2)儿痴如此痴:

(3)冕因去因:

(4)恬着不见若: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于厅室之.东北角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父怒挞之.④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3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痴迷读书,偷进学堂,听诸生诵读,默记于心。

B.母亲支持王冕读书学习。

C.王冕不愿牧牛,故父亲鞭打他而激怒了他。

C.王冕读书专心,利用夜间苦读。

4.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2)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5.文中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

1.(1)偷偷地(2)入迷(3)于是(4)好像

2.B【解析】②都为结构助词,③④都为代词。

3.C【解析】C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4.(1)(王冕)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念书。

(2)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5.①放牛时偷听念书。②夜晚寺庙读书。

【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不久,他仍像原来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

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