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实验

弯曲实验
弯曲实验

实验二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测不同变形程度对弯曲回弹值的影响。

2、通过V形件的弯曲实验,掌握角度回弹值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设备仪器与工具

1、试件:试件材料为Q195,料厚t=1mm,外形尺寸为45×15mm,数量若干。注

意试件长度方向和材料碾压纤维方向一致。

2、实验弯曲模一套。弯曲凹模为固定尺寸和形状。弯曲凸模为快速装卸凸模,弯曲

凸模弯曲角为90°,弯曲凸模圆角半径分别为r=1.5、3.5和6mm各一件。

3、工具:万能量角仪、r规一套、放大镜、螺丝刀和扳手等。

三、实验原理

弯曲回弹是影响弯曲成形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弯曲冲压工艺编制和模具设计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弯曲角度和弯曲半径回弹值是弯曲成型的重要工艺参数。弯曲角度回弹值的大小与材料的屈服强度σs成正比,与材料的弹性模数E成反比,材料的屈服强度及硬化指数n 值越大,角度回弹值也越大。而相对弯曲半径r/t对角度回弹值也有影响,当r/t越大,角度回弹值也越大,r/t与角度回弹角成正比。

相对弯曲半径r/t反映了弯曲变形程度,r/t越小则弯曲变形程度越大。当r/t过小时,可能会造成弯曲变形程度区外表面的材料开裂,而使试材料外表面不发生裂纹时的最小弯曲半径与板料厚的比值称为最小相对弯曲半径,是弯曲成形的极限工艺参数。最小相对弯曲半径与材料的机械性能、弯曲线与材料的碾压方向、板料表面状态、弯曲角的大小有关。通过实验对不同凸模圆角半径的弯曲成型,可以得到不同变形程度的弯曲回弹值。通过不同情况回弹值的测量、计算和分析,进一步掌握各种因素对回弹值的影响。

四、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设备和实验弯曲模,并记录弯曲凸模有关数据。

2、安装弯曲模,调整压力机滑块连杆长度,使弯曲间隙为材料厚度。

3、依次更换不同弯曲半径r的凸模进行弯曲实验,测量记录弯曲角α,算出角度回

弹值。

4、实验纪录

五、实验报告及分析

1、由实验数据论述弯曲变形程度对弯曲回弹的影响。

2、对本实验的建议。

实验三 实木弯曲实验

实验三实木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人们对木制品的要求,无论是功能需求方面,还是美学欣赏方面,在很多场合下,都需要将木材加工成各种弯曲结构,如曲木家具,运动器材等,工艺制品和拱形门窗等。但是木材是一种难以弯曲的材料,自足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将木材软化,然后弯曲成形的技术,木材成功弯曲的关键是要使木材充分地软化。而本次实验的目的则是使我们进一步地了解木材软化与弯曲成形的机理,了解和掌握木材软化和弯曲成形的工艺技术。 二、实验原理 木材弯曲时,以中性层为分界形成凹凸两面,在凸面产生拉伸应力,使凸面木材有不同程度的伸长;凹面产生压缩应力,使凹面木材有不同程度的压缩,其应力分布是由表面向中间逐渐减少,中间一层纤维(中性层)既不受拉伸,也不受压缩。当所受的拉伸和压缩应力超过该种材料的拉伸强度极限或压缩强度极限时,木材就遭到破坏。 三、实验步骤 实木弯曲成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塑化(软化)、弯曲和定型(在模型框架中干燥冷却)。 (1)塑化(软化)——将准备好的木材放在一定条件(压力、温度、湿度)的蒸汽中进行一段时间的软化,时间的长短与木材的初始含水率,树种和木材的厚度有关。木材弯曲最合适的含水率,是木材纤维饱和点的含水率,妈20%-30%,此时木材强度最小,可产生的变形最大。使用实木软化专用设备,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消耗较少的能量将木材转变为可以弯曲的状态。 (2)弯曲——在弯曲时,将工件自由地放在金属薄板中,以扼制弯曲过程中工件外表的拉伸,进而被弯曲成一定的形状。在弯曲过程中,弯曲构件内部将形成张力,这种张力在以后的定型阶段将完全消除。此外,还要对工件进行降温处理,并消除弯曲工艺流程中必须的水分,最好的方法是将其放在低温干燥室中进行干燥,为了使工件保持需要的形状,应将工件夹在一个干燥架上。

第一节 矩形截面梁的纯弯曲实验

第一节矩形截面梁的纯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 2.学习电测法中的1/4桥、1/2桥和全桥的测量方法。 3.测量矩形截面梁在纯弯曲段中测点沿轴线方向的线应变,画出该线应变沿梁高度方向的变化规律,验证平面截面假设。 4.根据上述测量结果计算测点的正应力,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多用电测实验台。 2.DH-3818型静态电阻应变仪。 3.SDX-I型载荷显示仪。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矩形截面梁采用低碳钢制成,其弹性模量,E,210 GPa梁的尺寸为,,。在发生纯弯曲变形的梁段上,沿a,100 mmb,20 mmh,40 mm 梁的沿轴线方向粘贴有5个应变片(其中应变片1位于梁的上表面,应变片2 位于梁的上表面与中性层的中间,应变片3位于梁的中性层上,应变片4位于梁的中性层与下表面的中间,应变片5位于梁的下表面),另外在梁的支撑点以外粘贴有一个应变片作为温度补偿片。应变片的灵敏系数K,2.08。 1.应变测量 3种测量桥路的接线方法如下: F 温度补偿片 b

123hz45y aa工作片 图2-1 矩形截面梁的纯弯曲 (1) 1/4桥测量方法 将5个工作片和温度补偿片按1/4桥形式分别接入电阻应变仪的5个通道中,组成5个电桥。具体接法:工作片的引线接在每个电桥的、端,温度补偿片接AB ?19 ? 在电桥的、端。当梁在载荷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时,工作片的电阻值将随着梁CB 的变形而发生变化,电阻应变仪相应通道的输出应变为,于是测点的应变为 ,仪 ,,,仪实 (2) 1/2桥测量方法 由于测点5与测点1的应变之间存在关系 ,,,,实5实1 测点4与测点2的应变之间存在关系 ,,,,实4实2 于是可将工作片5和1、4和2分别按1/2桥形式接入电阻应变仪的2个通道中,组 成2个电桥。具体接法:工作片5接到一个电桥的、端,工作片1接到该电桥AB的、端;工作片4接到另一个电桥的、端,工作片2接到相应电桥的、CBABB 端。当梁在载荷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时,电阻应变仪相应通道的输出应变为,C,仪 于是测点5和测点4的应变为

弯曲扭转实验

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应变片、应变仪的基本工作原理。 2.学习电测法测定应力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确定弯曲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大小,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4.学习实验数据处理及作图方法,确定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 5.测量简支梁的挠度,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二.实验设备: 1.XL3418型多功能实验台一套 2.XL2101型程控静态电阻应变仪一台 3.XL2116A型测力仪一台,XL1155-1t型应变式传感器一只。 4.挠度计、百分表 三.试验原理: 1)参阅材料力学、工程力学课程的教材及其他相关材料。 2)弯曲梁实验装置如图: 图示AB梁为两端铰支的四点弯曲矩形截面钢梁,在距两端支座为a处,分别作用等量 的力。梁的AB段为纯弯曲,其弯矩为。为了实测正应力,在梁的AB段内分别沿横截面表面均匀粘贴5~7个电阻应变片。当梁受到载荷F作用时,可从电阻片的变形测得各点的应变值ε。在比例极限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即σ=E·ε。因而通过测得应变值便可计算出该点正应力的数值。 CD梁为两端铰支的三点弯曲矩形截面钢梁,在距两端支座为a1处,作用有载荷F。在距支撑点X距离远处分别沿横截面表面均匀粘贴5~7个电阻应变片,其弯矩为 。为了实测正应力,当梁受到载荷F作用时,可从电阻片的

变形测得各点的应变值ε。在比例极限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即σ=E·ε。因而通过测得应变值便可计算出该点正应力的数值。 关于应变片和应变测量电路的原理,参见静态电阻应变仪。(请自己编写) 四.实验步骤 1.量尺寸 根据实验需要(三点弯曲、四点弯曲或纯弯曲实验),量取弯曲梁的相关尺寸,以及加力点、支撑点的距离。 2.将挠度仪和百分表安装被测梁上,调整百分表零点。 3.将应变片导线分别接到应变仪的桥路上(注意应变片编号与应变仪通道编号的关系)。 4.打开应变仪电源开关,当程序结束后,按下“自动平衡”键使应变仪各通道清零。 5.打开测力计电源开关,确定档位(SCLY-2数字测力计选20KN档,XL2116A测力仪选N档)。在确认没有给弯曲梁加力的情况下,按下“清零”键。 6.逐级加载,每增加0.5KN记录一次应变仪各测点的读数以及百分表读数。载荷加至4KN后,卸载。 7.根据应变仪读数和百分表读数分别计算出各点读数差与算术平均值,然后计算应力值和挠度值。 8.根据实验数据处理要求,绘制弯曲梁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图。 五.实验记录 1.梁的有关数据: 梁的宽度 b= 高度 h= 梁的有效长度 L S= 挠度的有效长度L e= 加力点到支撑点A的距离a= 加力点到支撑点B的距离a= 加力点到支点C的距离 a1= 支点C到应变片的距离 X= 弹性模量 E=

纯弯曲实验报告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 度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 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 三、实验原理 (1)受力图 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 b=15.2mm。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内力图 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内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主梁的内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

《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报告纸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 (4)理论正应力 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z i i I y M = 理论σ 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 i 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 离。 (5)实测正应力 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

GB232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232–88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lSO 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规定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 2975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弯曲试验中使用的符号和名称如下表和图1、图2所示。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外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6.4当有关标准未作具体规定时,板材厚度不大于3mm,试样宽度为20±5mm。 6.5板(带)材、型材和方形横截面材料的厚度不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与材料厚度相同,试样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但不得小于10mm;当材料厚度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应加工成25mm,并保留一个原表面,其宽度应加工成30mm。当试验机能量允许时,厚度大于25mm的材料,可以全厚度的试样进行试验,其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仲裁时,按厚度减薄加工的试样进行试验。弯曲时,原表面位于弯曲的外侧。 6.6弯曲试样长度根据试样厚度和弯曲试验装置而定,通常按下式确定试样长度: L≈5a+150mm 6.7凡经加工的试样,其宽度、厚度或直径的尺寸偏差均为±1mm。 6.8试样的端部应打印或用其他方法标记试样的代号。 6.9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如有关标准有特殊规定,则按规定执行。 7 试验程序 7.1半导向弯曲

实验3弯曲实验

材料的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采用三点弯曲对矩形横截面试件施加弯曲力,测定其弯曲力学性能; 2、学习、掌握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二、实验设备 3、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 4、游标卡尺。 三、实验试件 实验所用试件如下图1所示,试件截面为矩形,其中,b 为试件宽度,h 为试件高度,L 为试件长度。 图1 矩形截面试件 四、实验原理 1、三点弯曲试验装置 图2所示为三点弯曲试验的示意图。其中,F 为所施加的弯曲力,Ls 为跨距,f 为挠度。 图2 三点弯曲试验示意图

2、弯曲弹性模量b E 的测定(图解法): 通过配套软件自动记录弯曲力-挠度曲线(见图3)。在曲线上读取弹性直线段的弯曲力增量和相应的挠度增量,按式(1)计算弯曲弹性模量,其中,I 为试件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12 3bh I =。 ??? ? ????= f F I E L s b 483 (1) 图3 图解法测定弯曲弹性模量 3、最大弯曲应力bb σ的测定: W L F s bb bb 4= σ (2) 其中,bb σ为最大弯曲应力,bb F 为最大弯曲力,W 为试件的抗弯截面系数,6 2bh W = 。 五、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1、试件准备:矩形横截面试件应在跨距的两端和中间处分别测量其高度和 宽度。取用三处宽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和三处高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件的宽度和高度。 2、试验机准备:按试验机→计算机→打印机的顺序开机,开机后须预热十 分钟才可使用。运行配套软件,根据计算机的提示,设定试验方案,试验参数。 3、安装夹具,放置试件:根据试样情况选择弯曲夹具,安装到试验机上,

弯曲试验方法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232–2010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lSO 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规定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 2975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弯曲试验中使用的符号和名称如下表和图1、图2所示。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外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6.4当有关标准未作具体规定时,板材厚度不大于3mm,试样宽度为20±5mm。 6.5板(带)材、型材和方形横截面材料的厚度不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与材料厚度相同,试样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但不得小于10mm;当材料厚度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应加工成25mm,并保留一个原表面,其宽度应加工成30mm。当试验机能量允许时,厚度大于25mm的材料,可以全厚度的试样进行试验,其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仲裁时,按厚度减薄加工的试样进行试验。弯曲时,原表面位于弯曲的外侧。 6.6弯曲试样长度根据试样厚度和弯曲试验装置而定,通常按下式确定试样长度: L≈5a+150mm 6.7凡经加工的试样,其宽度、厚度或直径的尺寸偏差均为±1mm。 6.8试样的端部应打印或用其他方法标记试样的代号。 6.9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如有关标准有特殊规定,则按规定执行。 7 试验程序 7.1半导向弯曲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GB232-88 代替GB232-82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0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2975 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 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 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 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 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 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

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6.4当有关标准未作具体规定时,板材厚度不大于3mm,试样宽度为20±5mm。 6.5板(带)材、型材和方形横截面材料的厚度不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与材料厚度相同,试样宽度为试样 厚度的2倍,但不得小于10mm;当材料厚度大于25mm时,试样厚度应加工成25mm,并保留一个原表面,其宽度应加工成30mm。当试验机能量允许时,厚度大于25mm的材料,可以全厚度的试样进行试验,其宽度为试样厚度的2倍。仲裁时,按厚度减薄加工的试样进行试验。弯曲时,原表面位于弯曲的外侧。

金属弯曲试验

金属弯曲实验 计划学时:2学时 本实验按照国标《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14452--93),用INSTRON5582万能试验机测矩形试样三点弯曲的弹性模量和最大弯曲应力。 【实验目的】 (1)采用三点弯曲对矩形横截面试件施加弯曲力,测定其弯曲力学性能; (2)学习、掌握INSTRON5582万能试验机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 (3)掌握弯曲弹性模量E b和最大弯曲应力σbb的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 当一个矩形截面的金属承受弯曲载荷,其截面就出现应力。该应力可以分解为垂直于截面的正应力和平行于截面的切应力。如果梁上的载荷都处于同一平面内且垂直于梁的中轴,则截面各个点的正应力合成为一个力偶,其力矩即所谓的弯矩M,已知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与该点至中截面的垂距以及截面上的弯矩成正比,与截面的惯矩成反比。若截面上的弯矩为正,则中截面以上各点受压应力,中截面以下各点受张应力;若截面上的弯矩为负,情况正好相反。 1. 三点弯曲试验装置 图1所示为三点弯曲试验的示意图。其中,F为所施加的弯曲力,Ls为跨距,f为挠度。 图1 三点弯曲试验示意图 2.弯曲弹性模量E b的测定(图解法):

通过配套软件自动记录弯曲力-挠度曲线(见图2)。在曲线上读取弹性直线段的弯曲力增量和相应的挠度增量,按式(1)计算弯曲弹性模量。 ??? ? ????= f F I E L s b 483 (1) 其中,I 为试件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123 bh I = 。 图2 图解法测定弯曲弹性模量 3.最大弯曲应力σbb 的测定: W L F s bb bb 4= σ (2) 其中,bb σ为最大弯曲应力,bb F 为最大弯曲力,W 为试件的抗弯截面系数, 62 bh W = 【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INSTRON5582万能材料实验机、游标卡尺,矩形金属片(宽×厚=5mm×5mm )。 试样表面要经过磨平,棱角应作倒角,长度应保证试样伸出两个支座之外均不少于3mm 。 【实验步骤及方法】 1. 试样的制备:按照国标《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14452--93),制备试样。 2. 试样尺寸测量 矩形横截面试样应在跨距的两端和中间处分别测量其宽度和厚度。计算弯曲弹性模量时,取用三处高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计算弯曲应力时,取用中间处测量的厚度和宽度。

纯弯曲实验报告

实验二:梁的纯弯曲正应力试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矩形截面梁在只受弯矩作用的条件下,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随高度 变化的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平面假设的正确性,即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大小沿高度线性分布。 2、学习多点静态应变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 ①贴有电阻应变片的矩形截面钢梁实验装置 1台 ②DH3818静态应变测试仪 1件 三、实验原理 (1)受力图 主梁材料为钢梁,矩形截面,弹性模量E=210GPa,高度h=40.0mm,宽度 b=15.2mm。旋动转轮进行加载,压力器借助于下面辅助梁和拉杆(对称分布)的传递,分解为大小相等的两个集中力分别作用于主梁的C、D截面。对主梁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其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 (2)力图 分析主梁的受力特点,进行求解并画出其力图,我们得到CD段上的剪力为零,而弯矩则为常值,因此主梁的CD段按理论描述,处于纯弯曲状态。主梁的力简图,如图2所示。 Page 1 of 10

(3)弯曲变形效果图(纵向剖面) (4)理论正应力 根据矩形截面梁受纯弯矩作用时,对其变形效果所作的平面假设,即横截面上只有正应力,而没有切应力(或0=τ),得到主梁纯弯曲CD 段横截面上任一高度处正应力的理论计算公式为 z i i I y M = 理论σ 其中,M 为CD 段的截面弯矩(常值),z I 为惯性矩, i y 为所求点至中性轴的距 离。 (5)实测正应力 测量时,在主梁的纯弯曲CD 段上取5个不同的等分高度处(1、2、3、4、5),沿着与梁的纵向轴线平行的方向粘贴5个电阻应变片,如图4所示。 在矩形截面梁上粘贴上如图5.3所示的2组电阻应变片,应变片1-5分别贴在横力弯曲区,6-10贴在纯弯曲区,同一组应变片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 Page 2 of 10

弯曲试验

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 测定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二.实验仪器 组合实验台弯曲梁实验装置,电阻应变仪,预调平衡箱,数字测力仪。 三.实验原理 示意图请参见两端铰支的矩形截面钢梁,在距两端支座为处,分别作用相 同大小的力。梁的AB段为纯弯曲,其弯矩为。为了实测正应力,可在梁的AB段内沿横截面表面均匀粘贴7个电阻应变片(7个测点)。 当梁受到荷载作用时,可从电阻片的变形测得各点的应变值。在比例极限范围内,应力与应变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即。因而通过测得应变值便可计算出该点正应力的数值。 关于电阻应变片和应变测量电路的原理参见电阻应变仪。 四.实验步骤 1.观察预调平衡箱后面板的接线,将测点与通道的对应关系记录下来。 2.数字测力仪的量程设为20KN,初始调零。 3.将电阻应变仪的“基零、测量”开关置在“基零”位置,调节“基零平衡”,使显示为零。 4.将电阻应变仪的“基零、测量”开关置在“测量”位置,旋转“换点开关”,调节相应的通道,使其电桥平衡(显示为零)。将所用的7个通道同时调零。

5.逐级加载,每增加0.5KN记录7个通道的应变仪读数。 6.加载到4KN后,卸载。 7.根据应变仪读数求出各测点应变差值的算术平均值,然后计算应力值。五.实验记录 宽度 高度 加力点到支座的距离Array 弹性模量

注:先求出各测点应变差值的算术平均值,然后计算应力值。 六.预习思考题 1) 分析在纯弯曲状态下,梁截面的应力分布情况。 2) 如果将电阻应变片的灵敏系数由2.0改为2.1,则测出的应变值会有什么影响? 3) 电阻应变片由金属电阻丝制成,测量应变时电阻丝是有电流的;弯曲实验中的钢梁也是金属,由于电阻应变片是直接粘贴在钢梁表面的,所以实验时钢梁中也会有电流通过,这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测量结果。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4) 一位同学在操作中有这样一个过程:将电阻应变仪的“基零、测量”开关置在“基零”位置,调节“基零平衡”,使显示为零,然后旋转“换点开关”,调节所有通道,使其电桥平衡,接着就开始加载测量应变。请问,这位同学的操作正确吗?为什么?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参考书报告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3.XL3416 纯弯曲试验装置 4.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5.游标卡尺、钢板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纯弯曲条件下,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σ= My / I z 式中M为弯矩,I 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为了测量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 实验采用半桥单臂、公共补偿、多点测量方法。加载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P,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ε,然后分别取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ε实i,依次求出各点的应变增量 σ实i=E△ε实i 将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2.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 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 i 。见附表1 3.拟订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 0(一般取P =10%P max 左右),估 算P max (该实验载荷范围P max ≤4000N),分4~6级加载。 4.根据加载方案,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

5. 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6. 加载。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 0,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然后分级 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εi ,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两次。见附表2 7. 作完实验后,卸掉载荷,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将所用仪器设备复原,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 附表1 (试件相关数据) 附表2 (实验数据) 载荷 N P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P 500 500 500 500 500 各 测点电阻应变仪读数 με 1 εP -33 -66 -99 -133 -166 △εP -33 -33 -34 -33 平均值 -33.25 2 εP -16 -3 3 -50 -67 -83 △εP -17 -17 -17 -16 平均值 16.75 3 εP 0 0 0 0 0 △εP 0 0 0 0 平均值 0 4 εP 1 5 32 47 63 79 △εP 17 15 1 6 16 平均值 16 5 εP 32 65 9 7 130 163 △εP 33 32 33 33 平均值 32.75 五、实验结果处理 1. 实验值计算 根据测得的各点应变值εi 求出应变增量平均值△εi ,代入胡克定律计算 各点的实验应力值,因1με=10-6ε,所以 各点实验应力计算: 应变片至中性层距离(mm ) 梁的尺寸和有关参数 Y 1 -20 宽 度 b = 20 mm Y 2 -10 高 度 h = 40 mm Y 3 0 跨 度 L = 620mm (新700 mm ) Y 4 10 载荷距离 a = 150 mm Y 5 20 弹性模量 E = 210 GPa ( 新206 GPa ) 泊 松 比 μ= 0.26 惯性矩I z =bh 3/12=1.067×10-7m 4 =106667mm 4

GB 232-88-金属弯曲试验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UDC669.2/.4:620.174 金属弯曲试验方法GB232-88 代替GB232-82 本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07438-1985《金属材料弯曲试验》。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的适用范围、试验原理、试样、试验设备、试验程序及试验结果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检验金属材料承受弯曲角度的弯曲变形性能。 2 引用标准 GB2975 钢材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取样规定。 3 试验原理 将一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放置于弯曲装置上,以规定直径的弯心将试样弯曲到所要求的角度后,卸除试验力检查试样承受变形性能。 4 符号和名称 5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验可在压力机或万能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机应具备下列装置。

5.1.1应有足够硬度的支承辊,其长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支辊间的距离可以调节。 5.1.2 具有不同直径的弯心,弯心直径由有关标准规定,其宽度应大于试样的宽度或直径。弯心应有足够的硬度。 5.2 厚度不大于4mm的试样,可在虎钳上进行弯曲试验,弯心直径按有关标准规定。 6 试样 6.1 试验时用圆形、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试样。弯曲表面不得有划痕。方形和长方形试样的棱边应锉圆,其半径不应大于2mm。 6.2 试样加工时,应去除剪切或火焰切割等形成的影响区域。 6.3 圆形或多边形横截面的材料作弯曲试验时,如果圆形横截面直径或多边形横截面的内切圆直径不大于35mm,试样与材料的横截面相同。若试验机能量允许时,直径不大于50mm的材料亦可用全截面的试样进行试验。当材料的直径大于35mm,则加工成直径为25mm的试样,或如图3加工成试样。并保留一侧原表面。弯曲试验时,原表面应位于弯曲的外侧。

材料物理性能 实验一材料弯曲强度测试

实验一 复合材料弯曲强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了解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意义和测试方法,掌握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聚合物材料弯曲性能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弯曲是试样在弯曲应力作用下的形变行为。弯曲负载所产生的盈利是压缩应力和拉伸应力的组合,其作用情况见图1所示。表征弯曲形变行为的指标有弯曲应力、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及挠度等。 弯曲强度f σ,也称挠曲强度(单位MPa ),是试样在弯曲负荷下破裂或达到规定挠度时能承受的最大应力。挠度s 是指试样弯曲过程中,试样跨距中心的顶面或底面偏离原始位置的距离(㎜)。弯曲应变f ε是试样跨度中心外表面上单元长度的微量变化,用无量纲的比值或百分数表示。挠度和应变的关系为:h L s f 62ε=(L 为试样跨度,h 为试样厚度)。 当试样弯曲形变产生断裂时,材料的极限弯曲强度就是弯曲强度,但是,有些聚合物在发生很大的形变时也不发生破坏或断裂,这样就不能测定其极限弯曲强度,这时,通常是以试样外层纤维的最大应变达到5%时的应力作为弯曲屈服强度。 与拉伸试验相比,弯曲试验有以下优点。假如有一种用做梁的材料可能在弯曲时破坏,那么对于设计或确定技术特性来说,弯曲试验要比拉伸试验更适用。制备没有残余应变的弯曲试样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拉伸试样中试样的校直就比较困难。弯曲试验的另一优点是在小应变下,实际的形变测量大的足以精确进行。 弯曲性能测试有以下主要影响因素。 ① 试样尺寸和加工。试样的厚度和宽度都与弯曲强度和挠度有关。 ② 加载压头半径和支座表面半径。如果加载压头半径很小,对试样容易引起较大的剪切力而影响弯曲强度。支座表面半径会影响试样跨度的准确性。 ③ 应变速率。弯曲强度与应变速率有关,应变速率较低时,其弯曲强度也偏低。 ④ 试验跨度。当跨厚比增大时,各种材料均显示剪切力的降低,可见用增大跨厚比可减少剪切应力,使三点弯曲更接近纯弯曲。 ⑤ 温度。就同一种材料来说,屈服强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脆性强度大。 三、实验仪器 WDW1020型电子万能试验机 图1 支梁受到力的作用而弯曲的情况

金属管 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及程序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2016-10-8

受控标识处: 分发号: 发布日期:2016年9月30日实施日期:2016年10月8日 制/修订记录

1.0 目的和范围 1.1本文件规定了测定圆形横截面的金属管弯曲塑性变形能力的试验方法。 1.2本文件适用于外径≤65mm的钢管。 1.3外径≤60mm的直缝电焊钢管,可用弯曲试验代替压扁试验。 1.4金属管横向条状试样的弯曲试样方法应根据GB/T 232来进行,以增加试样的原始弯曲率。 2.0 符号,名称和单位 本文件使用的符号,名称和单位在表1和图1中规定。 3.0 规范性应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应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1 GB/T 2975 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和试样制备 3.2 GB/T 244 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 3.3 GB/T 232 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3.4 GB/T 13793 直缝电焊钢管 4.0 原理 将一根全截面的金属直管绕着一个规定半径和带槽的弯心弯曲,直至弯曲角度达到相关产品标准所规定的值。 5.0 试验设备

5.1弯曲试样设备应在弯管试验机上进行,试验时试验机应能防止管的横截面产生椭圆变形。 5.2弯管试验机的弯心应具有与管外轮廓相适应的沟槽。弯心半径由相关产品标准规定。 注:弯心半径的偏差,沟槽的深度和椭圆度均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5.3 直缝电焊钢管 弯曲半径为钢管外径的6倍,弯曲角度为90o,试验后焊缝处不得出现裂纹和裂口。 6.0 试样 试样应是金属直管的一部分,并能在弯管试验机上进行试验。 7.0试验程序 7.1试验一般应在10℃∽35℃的室温范围内进行。对要求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的试验,试验温度应为23℃±5℃。 7.2通过弯管试验机将不带填充物的管试样弯曲,试验时应确保试样弯曲变形段与金属管弯心紧密接触,直至达到规定的弯曲角度。 7.3在进行焊接管的弯曲试验时,焊缝位于弯曲方向的外侧,与弯曲平面呈90o||(|即弯曲中性线)的位置。 7.4对弯曲试样结果的说明应依据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当产品标准中未做规定时,在不使用放大镜的情况下,试样后焊缝处如果无可见裂纹和裂口,应评定为合格。

梁纯弯曲实验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 2. 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二、实验仪器设备和工具 1. 组合实验台中纯弯曲梁实验装置 2. XL2118A 系列静态电阻应变仪 3. 游标卡尺、钢板尺 三、实验原理及方法 在纯弯曲条件下,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σ=M·y/I z 式中:M ——为弯矩;M=P·a/2; I z ——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 y ——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 铰支梁受力变形原理分析简图如图1所示。 图1 纯弯曲梁受力分析简化图 为了测量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如图2)。 实验可采用半桥单臂、公共补偿、多点测量方法。加载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 ,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Δεi 实,然后分别取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 值ε,依次求出各点的应力增量 Δσi 实=EΔεi 实 ( i=1,2,3,4,5) 纯弯曲实验装置简图 弯矩: M=F a F=P/2 F Q M c) 构件AB 力学简化模型

将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图 2应变片在梁中的位置 实验接线方法 实验接桥采用1/4桥(半桥单臂)方式,应变片与应变仪组桥接线方法如图3所示。使用弯曲梁上的应变片Ri(R1,R2,R3,R4,R5即工作应变片)分别连接到应变仪测点的A/B上,测点上的B和B1用短路片短接;温度补偿应变片Rt连接到桥路选择端的A/D上,桥路选择短接线将D1/D2短接,并将所有螺钉旋紧。 四、实验步骤 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 2.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 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y i。见附表1 3.拟订加载方案。可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0=200N,估算P max(该实验载 荷范围P max≤2000N),分4级加载(300N,600N,900N,1200N)。 4.根据加载方案,调整好实验加载装置。 5.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 状态。 6.先测量3#测点的应变以确定实验梁的安装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使梁处 于完全不受载状态并平衡3#测点对应通道电桥。缓慢加载到1500N左 右,此时4#测点通道的应变绝对值应该≤1,若该值不符合要求,应分 别调整加实验梁的左右前后位置,同时观察应变值的变化情况,使应变 值接近于0。然后卸载至0,应变值应回到0,若不是0,应再重复调 整,直至符合要求。

实验3弯曲实验

实验三 弯曲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使用试验机进行弯曲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观察试样在弯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由此了解试件变形过程中变形随荷载变化规律,以及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测定试样材料的弹性模量E 。 3. 绘制力-挠度的曲线,观察平面假设的实用性,验证纯弯曲梁的挠度计算公式。 二.实验设备、仪器和试件 1.万能材料实验机,划线台,游标卡尺,钢直尺,划针。 2.矩形截面低碳钢试样 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1)理论公式: 本实验的测试对象为低碳钢制矩形截面简支梁,加载方式如图3-1所示。 由材料力学可知,AB 梁将产生弯曲变形,中点C 的挠度w 最大,计算式为 Z EI Fl w 483 = (1) 其中,跨距 a l 2=,截面惯性矩12 3 bh I Z =,这里,b 和h 分别是横截面的宽和高。 于是材料的弹性模量E 可计算得到 Z wI Fl E 483 = (2) 横截面上各点正应力沿截面高度按线性规律变化,沿截面宽度均匀分布,中性轴上各点的正应力为零。截面的上、下边缘上各点正应力为最大。危险截面C 的正应力最大值为 Z W M = max σ (3)

其中,M 是危险截面C 上的弯矩,Z W 是截面抗弯系数 6 2 bh W Z = (4) (2)实测方法: 实验采用手动加载方法,荷载F 大小可在计算机软件界面下的"负荷"窗口读出;挠度可在软件界面下的"变形"窗口读出。 在弹性范围内,如果测得载荷与变形数据由上式可求出要求的实验值。将实验值进行处理后可以得到材料的弹性模量E ,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就可以验证弯曲变形公式。 实验采用增量法。每增加等量载荷ΔF ,测得变形一次。因每次ΔF 相同,故变形应是基本上按比例增加。 四.实验步骤 1.测量矩形截面梁试样的宽度b 和高度h , 测量荷载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 2.在试样的侧面沿中性层划一条纵向线, 再在中性层纵向线两侧等距离各划一条纵向线; 在试样中点划一条横向线, 在中点横向线两侧等距离各划一条横向线 (上述划线用于观察变形情况和平面假设) 在试样支点各划一条横向线(用于安放试样) 3.实验时的取变形量5.00=?l mm ,7.01=?l mm , 9.02=?l mm 1.13=?l mm 左右(最好稍大些),相当于分四次加载。实验时逐级加载,并记录下各级荷载读数和变形读数。 4.手动加载结束后,卸载。然后用连续加载方式(在软件界面中点“运行”)进行实验,以便得到实验曲线。 5.进行数据处理,填写实验报告。注意,计算变形用教材或手册的弹性模量E 五.注意事项 1.认真观察、调整实验装置,确保两侧横力弯曲段长度相等。 2.注意安全!在加载时注意正确运用“快下”(快速接近试样)、“慢下”(已经接近试样)和“微下”(加载装置与试样接触,加载时)按钮 3.观察“平面假设”时,禁止加载! 六、思考题 1.尺寸、加载方式完全相同的钢梁和木梁,如果与中性层等距离处纤维的应变相等,问两梁相应位置的应力是否相等,载荷是否相等? 2.采用等增量加载法的目的是什么? 3.沿梁截面高度,应变怎样分布?随载荷逐级增加,应变分布按什么规律变化?中性轴

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纯弯曲正应力分布实验报告 篇一:弯曲正应力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用电测法测定梁纯弯曲时沿其横截面高度的正应变(正应力)分布规律; 2、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3、初步掌握电测方法,掌握1/4桥,1/2桥,全桥的接线方法,并且对试验结果及误差进行比较。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1、多功能组合实验装置一台; 2、Ts3860型静态数字应变仪一台; 3、纯弯曲实验梁一根。 4、温度补偿块一块。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弯曲梁的材料为钢,其弹性模量e=210gpa,泊松比μ =0.29。用手转动实验装置上面的加力手轮,使四点弯上压 头压住实验梁,则梁的中间段承受纯弯曲。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挤压的假设,可得到纯弯曲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m

yIx 式中:m为弯矩;Ix为横截面对中性轴的惯性矩;y为所求应力点至中性轴的距离。由上式可知,沿横截面高度正应力按线性规律变化。 实验时采用螺旋推进和机械加载方法,可以连续加载,载荷大小由带拉压传感器的电子测力仪读出。当增加压力?p 时,梁的四个受力点处分别增加作用力?p/2,如下图所示。 为了测量梁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变分布规律,在梁纯弯曲段的侧面各点沿轴线方向布置了3片应变片,各应变片的粘贴高度见弯曲梁上各点的标注。此外,在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也粘贴了应变片。 如果测得纯弯曲梁在纯弯曲时沿横截面高度各点的轴 向应变,则由单向应力状态的虎克定律公式??e?,可求出各点处的应力实验值。将应力实验值与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 σ实=eε 式中e是梁所用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 图3-16 为确定梁在载荷Δp的作用下各点的应力,实验时,可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Δp测定各点相应的应变增量一次,取应变增量的平均值Δε

弯曲试验作业指导书

弯曲试验作业指导书 1. 前言 1.1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操作规程及试验结果评定. 1.2 本作业指导书是根据GB/T232-1999《金属弯曲试验方法》并结合实际操作而制定的. 1.3 本岗位任务是正确检测金属材料弯曲试验,自接收样品后,2天内完成检验并报告结果. 2.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金属材料,焊接接头,镍及镍合金焊条,压力容器用钢焊条的弯曲试验. 3. 引用标准 GB/T228-2002《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13814-92《镍及镍合金焊条》 GB/T2653-2008《焊接接头弯曲试验方法》 GB/T4747-2002《压力容器用钢焊条订货技术条件》 4. 符号 本作业指导书符号及说明见表1 5. 检验方法 5.1 试验前准备工作 a 首先检查仪器设备运转是否正常. b 检查试样外观、数量是否符合有关标准规定. 5.2 支辊间距离 除非另有规定,支辊间距离应照式(2)定: L=(d+3a)±0.5a (2) 此距离在试验期间应保持不变. 注:熔敷金属纵向弯曲试验支辊间距离为63mm. 5.3 根据试样品种,规格选取不同的弯心直径和弯心角度. 5.4 启动仪器把试台升起所要求的位置,按规定调整支辊间距离,根据弯心直径(d)调换压

头. 5.5 把试件放在支辊上开动仪器,打开送油阀缓慢施加弯曲力直至达到规定的弯曲角度打开回 油阀,卸荷取下试件. 5.6 试验结果 a 弯曲结束后,试样的外表面和侧面都应进行检验. b 依据相关标准对弯曲试样进行评定并记录. c 除非另有规定,在试样表面上小于3mm长的缺欠应判为合格. 5.7 实验报告 a 依据的国家标准,例如:GB/T232-1999 b 试样说明. c 试样的尺寸. d 弯曲试验的类型和代号(正弯和背弯、横行弯曲或纵向弯曲、侧弯等). e 试验条件 ———试验方法; ———压头直径; ———辊筒间或支座间距离. f 试验温度. g 观察到的缺欠的类型和尺寸. h 弯曲角度. 批准:审核:起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