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人体解剖学简答

20.试述神经管发生过程及可能出现的畸形。1、试述胆汁的产生及排出途径。
未进食时:
平时胆汁?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与浓缩。
当进食时:
①肝内胆汁?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②胆囊内胆汁?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降部。
注意:胆汁是由干细胞产生过。
2、论述胰腺腺泡的结构和功能。
胰腺腺泡由胰腺上皮细胞围成,中央为腺泡腔。腺泡腔内有由闰管上皮细胞插入形成的泡心细胞。上皮细胞呈锥体形或高柱状,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位于基底部;基底部细胞质嗜碱性强,顶端胞质内含大量嗜酸性分泌颗粒。
电镜下,基底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核上方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游离端胞质含大量的分泌颗粒。腺泡可分泌胰液(含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等),经导管输送至十二指肠,消化分解肠道食物。
3、试述肾小体血管球的形态结构及功能。
形态结构:肾小体血管球为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位于肾小囊内。入球微动脉从肾小体血管极处进入肾小囊,分支并相互吻合成网状毛细血管袢,再汇合成一条出球微动脉从血管极处离开肾小囊。
电镜下,血管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毛细血管,孔上大都无隔膜。血管极处的少量结缔组织随血管进入血管球,形成毛细血管袢间的血管系膜,系膜内有星状多突的球内系膜细胞参与血管基膜的更新。
功能:血管球的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肾小囊的足细胞一起构成滤过屏障。对血浆成分有选择性通透作用,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4、试述子宫的位置、正常姿势及固定装置。
子宫位于小骨盆腔的中央,膀胱和直肠之间。正常成年未孕女子的子宫呈前倾前屈位。前倾是子宫向前下方的倾斜,即子宫长轴与阴道长轴形成的夹角,约为直角;前屈是指子宫体与子宫颈之间凹向前的弯曲,呈钝角。当人体直立,膀胱排空时,子宫体伏于膀胱上,几乎与地面平行。膀胱和直肠的充盈程度可影响子宫的位置。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主要装置是盆膈和阴道的承托,以及子宫周围韧带的牵引。对子宫正常位置的固定起着重要作用的4对韧带是:
子宫阔韧带是子宫两侧的双层腹膜皱襞,由子宫前后面的腹膜向盆侧壁延伸而成。它的上缘游离,内包有输卵管;下缘附于盆底,可限制子宫向两侧移位。子宫圆韧带是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的圆索状结构。该韧带起于子宫外侧缘,输卵管子宫口的前下方,于子宫阔韧带两层腹膜之间,循盆侧壁前行,穿腹股沟管出皮下环,止于阴阜及大阴唇的皮下。此韧带是维

持子宫前倾位的主要结构。
子宫主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位于子宫阔韧带的下部两层之间,从子宫颈阴道上部连至骨盆侧壁,是固定子宫颈,防止子宫向下脱垂的主要结构。
骶子宫韧带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起自子宫颈阴道上部后面,向后绕过直肠,附于骶骨前面。此韧带有牵引子宫颈向后上的作用,并与子宫圆韧带共同维持子宫的前倾前屈位。
5、试述精子的形态结构。
精子呈蝌蚪形,分头、尾两部分。头部正面观呈卵圆形,侧面观呈梨形,主要为高度浓缩的细胞核,核的前2/3覆盖有顶体,内含糖蛋白及多种水解酶,对受精有重要作用。
精子尾分为颈段、中段、主段和末段四部分。颈段最短,主要由中心粒构成,9+2组微管组成的轴丝由中心粒发出,并贯穿尾部的中段、主段和末段的正中。
中段主要由轴丝及螺旋状环绕于轴丝周围的线粒体鞘组成,线粒体可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主段最长,主要由轴丝和纤维鞘组成;末段只有轴丝。
6、试述肝小叶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肝小叶是肝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组成。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的中央,肝血窦通入其内。肝板由肝细胞组成。肝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可见双核。电镜下,可见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较多的线粒体等。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其内皮细胞有孔,且间隙大,基膜不完整。窦腔内除血液外还有肝巨噬细胞。肝细胞与血窦内皮细胞之问有窦周间隙,内充满血浆,此处的肝细胞面有大量微绒毛。窦周间隙内含有少量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胆小管是由相邻肝细胞膜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
1、试述毛细血管光镜下的一般结构和电镜下的分类。
电镜下,毛细血管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吞饮小泡丰富,细胞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分布在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
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有许多贯穿全厚的孔,孔上有或无隔膜封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
窦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或无窗孔,细胞间隙较大;细胞间无紧密连接;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
2、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什么部位形成哪些吻合?当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血液可经何途径回流至上腔静脉?
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静脉丛,在直肠吻合形成直肠静脉丛,在脐周围吻

合形成脐周静脉网。
当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肝门静脓血可经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奇静脉?上腔静脉。经附脐静脉?脐周静脉网?胸腹壁静脉?腋静脉?上腔静脉。
分析:掌握这一知识点对理解肝门静脉受阻时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有一定帮组。
3、试述淋巴结浅层皮质的结构。
浅层皮质是临近淋巴结被膜处的淋巴组织,主要含B细胞。当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出现大量的、由B细胞密集而成的球状淋巴小结。
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称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内侧份聚集着大量的大淋巴细胞,染色深,为暗区。其外侧份为中等淋巴细胞,此区染色较浅,为明区。
淋巴小结周边,而且近被膜侧为小淋巴细胞,它们常聚集成帽状结构,称小结帽。同时淋巴小结内含较多的巨噬细胞。
4、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为什么会出现呕血或便血?
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由于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内无静脉瓣,血液可经吻合支返流至上、下腔静脉。这种情况下吻合支扩大,引起食管静脉丛和直肠静脉丛的静脉曲张,如果扩张的静脉破裂,即可出现呕血或便血。
分析:肝门静脉回流受阻常见于肝硬化、肝癌、或少见寄生虫等疾病,这与肝脏血供有密切关系,当门静脉回流受阻时,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在食管下部吻合形成食管静脉丛,在直肠吻合形成直肠静脉丛,一旦受到刺激,就容易出现呕血或便血。
5、写出男性尿道狭窄和弯曲的位置,并简单说明其临床意义。
男性尿道全长共有三个狭窄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和尿道外口.尿道结石常停留于这些狭窄部位。男性尿道在行程中形成两个弯曲:一个弯曲在耻骨联合的下方(耻骨下弯),凹向上,此弯曲是不能改变的;另一个弯曲在耻骨联合的前下方(耻骨前弯),凹向下,如将阴茎向上拉,此弯曲即消失。
临床上向男性尿道插入导尿管或其它检查器械时,应注意尿道的狭窄及弯曲的部位,以免损伤尿道。
6、全身有哪些动脉可以在体表何处摸到其搏动?
在外耳门前方可触摸到颞浅动脉搏动;在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交界处可触摸到面动脉搏动;在肘窝处,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摸到肱动脉搏动;在腕部桡侧腕屈肌腱桡侧可触膜到桡动脉搏动;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有股动脉搏动,在内、外踝连线中点有足背动脉搏动。
分析:这些能扪及的动脉对病人的疾病诊断、治疗及效果都有积极作用。
1.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中脑的顶盖前区(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处的细胞群)→双侧的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瞳孔括约肌→双眼

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照一侧瞳孔后,可引起两眼的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的反应称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照射侧同时也反应称为间接对光反射。
2.供应内囊的动脉主要来自什么动脉?一侧内囊出血可出现什么症状?
供应内囊的动脉主要来自大脑中动脉。当一侧内囊出血,患者可出现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丧失;对侧半身痉挛性瘫痪;双眼视野对侧半同向性偏盲,即临床上称的“三偏症”。
分析:出现这些症状主要是根据大脑中动脉的解剖位置和临床表现来定的,另外还要根据出血量的多少来定!
3.试述脾小结的结构。
功能活跃的淋巴小结中心浅染,称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内侧份聚集着大量的大淋巴细胞,染色深,为暗区。其外侧份为中等淋巴细胞,此区染色较浅,为明区。
淋巴小结周边为小淋巴细胞,它们常聚集成帽状结构,称小结帽。同时淋巴小结内含较多的巨噬细胞。
4.何为受精?详述受精的过程。
获能精子进入卵子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受精。正常受精部位在输卵管的壶腹部。
受精过程:①卵子排出后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壶腹部等候精子;②获能精子发生顶体反应,即精子顶体膜与精子细胞膜发生局部融合形成小孔,顶体酶从中释放出来;③精子顶体酶溶解放射冠、透明带和卵细胞膜,精子的细胞膜与卵细胞膜融合,精子进入卵内形成受精卵;④精、卵原核融合:精子进入卵子后,卵细胞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并放出第二极体。
卵细胞核形成雌性原核,同时精子细胞核形成雄性原核,随即雌、雄原核融合,形成二倍体的受精卵,染色体恢复为46条,完成受精过程。
5.试述胚内中胚层形成过程以及该过程中相应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胚第3周,胚盘外胚层细胞增殖,向胚盘尾端正中线迁移,形成一条细胞索,称原条,原条所在的一端为胚体尾端。原条中央出现一浅沟称原沟。原条头端的结状结构称原结,原结中央的凹陷称原凹。原结细胞增殖,从原凹向头端迁移,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的单独细胞索称脊索,脊索以后演化为椎间盘髓核。同时原条细胞分裂增殖,从原沟处迁移,在内、外胚层之间,向头、尾及左右两侧扩展形成一层细胞,即胚内中胚层,两胚层胚盘变成三胚层胚盘。但在脊索前端与原条尾端各有一区域没有胚内中胚层,内、外胚层直接相贴,分别称口咽膜和泄殖腔膜。
随着胚体发育,原条逐渐向尾端退缩,最后退化消失。
6.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中枢各位于何处?
大脑皮质的第I躯体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

小叶的前部;第I躯体感觉区主要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视区位于枕叶距状沟两侧的皮质和听区位于颞横回。
7.试述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的传导通路。
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神经节,中枢突经后根进入脊髓,止于同侧的后角。
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主要位于同侧脊髓后角的部分神经元,由此处发出二级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组成脊髓丘脑束。
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此核发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计32分)
1、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
答:化学性突触由三部分组成:①突触前成分:一般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膨大部分,有突触小泡、线粒体。与下一个神经元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②突触后成分:是后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与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局部区域。该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③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2、供应内囊的动脉主要来自什么动脉?一侧内囊出血可出现什么症状?
答:供应内囊的动脉主要来自大脑中动脉。当一侧内囊出血,患者可出现对侧半身浅、深感觉丧失;对侧半身痉挛性瘫痪;双眼视野对侧同向偏盲,即临床上称的“三偏症”。
3、试述肺泡光、电镜结构及气血屏障。
答:肺泡为多面形囊泡,其一面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气管,其余各面与相邻肺泡彼此相贴;相邻肺泡间有肺泡孔;肺泡表面覆盖以肺泡上皮,由两型细胞组成。I型肺泡上皮细胞呈扁平状,覆盖肺泡大部分表面,细胞质内含许多吞饮小泡。II型肺泡上皮细胞呈圆形或立方型,镶嵌于I型肺泡上皮细胞之间,凸向肺泡腔,表面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有许多嗜锇性板层小体。气血屏障是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由I型肺泡上皮细胞、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及内皮组成。
4、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数量较少,以胃底腺的体部和颈部较多。细胞呈三角形或圆形,细胞核圆形,居中,有的细胞可见双核,细胞质嗜酸性强。电镜下,壁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向细胞内深陷形成迂曲分支的小管,称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附近有许多小管泡系、线粒体和高尔基复合体。该细胞具有分泌盐酸和内因子的功能。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计32分)
1、试述左冠状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及分布。
答:左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起始部,经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行向前方,至

冠状沟即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前室间支分布于左、右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前2/3部;旋支分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壁。
2、试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答:体循环的途径是:动脉血从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分支→全身各部毛细血管→静脉血经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和冠状窦→右心房
肺循环的途径:静脉血从右心房→肺动脉干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动脉血经肺静脉→左心房
3、肝门静脉回流受阻时,由于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内无静脉瓣,血液可经吻合支返流至上、下腔静脉,这种情况下吻合支扩大,引起食管静脉丛曲张,如果扩张的静脉破裂,即可出现呕血;引起直肠静脉丛曲张破裂则可出现便血。
4、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数量较少,以胃底腺的体部和颈部较多。细胞呈三角形或圆形,细胞核圆形,居中,有的细胞可见双核,细胞质嗜酸性强。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计32分)
1、试述肾单位的定义、组成及分类。
答: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每个肾约有100万个肾单位。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前者位于皮质浅层和中层,后者位于皮质深层。

2、简述小腿后群肌的分层、肌的名称和作用。
答:小腿后群肌分浅、深两层。浅层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合称小腿三头肌。腓肠肌起自股骨下端;比目鱼肌起自胫骨、腓骨上部后面,二肌合成一条跟腱,止于跟骨。作用:使踝关节跖屈和屈膝关节。后群深层有趾长屈肌、母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作用:三肌都可使踝关节跖屈。此外,胫骨后肌可以使足内翻,其他二肌可屈1-5趾。

3、试述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的位置和临床意义。
答:硬脊膜的外面与椎管内的骨膜之间的间隙为硬膜外腔,内有脊神经根、脂肪、椎内静脉动丛、淋巴管等,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时即将药物注入此间隙。
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称为蛛网膜下腔,腔内充满脑脊液。

4、答:腓总神经绕腓骨颈后又分为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两个分支。腓浅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外侧群肌,皮支分布到小腿外侧和足背的皮肤。腓深神经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到小腿前面和第1趾间隙的皮肤。腓总神经在腓骨颈处位置表浅易受损,损伤后的表现为:由于小腿前、外侧群肌瘫痪,足不能背屈,足下垂,不能伸趾;此时在小腿后群肌的作用下形成“马蹄内翻足”,同时伴有小腿前、外侧面及足背的感觉丧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