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拟行路难 (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拟行路难 (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拟行路难 (其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2、学会比较阅读,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感受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探究诗歌意旨,并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诗歌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师: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了一首诗送给好友李白,开头的四句是这样的:“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在赞美李白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卓尔不群时,他提到了一个人:鲍参军,即鲍照。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大,李白对鲍照也是推崇备至,在他眼中,鲍照就是马中赤兔,人中翘楚,诗人中的诗人,千载罕见!(语调激昂)鲍照,何许人也!(语调放低)竟然能同时得到唐朝两位大诗人的青睐!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他,学习他的组诗《拟行路难》第四首。(板书)拟,是模仿的意思,《行路难》是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学习《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感情。

三初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挑选2-3名同学);

3、示范读(听录音)。

四再读:疏通诗意,质疑难点

教师给学生2-3分钟时间,自己默读或小声读疏通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自己提出质疑,教师找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其他学生解决不了再师生共同交流。

教师预设:1、“行叹复坐愁”?

2、“举杯断绝歌路难”?

五精读:品读鉴赏,体悟感情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以四人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交流。思考以下问题:

合作探究:

1、诗歌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人的哪些行为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感?

明确:“愁”;

诗人的具体行为:行叹坐愁;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可以启发学生用诗句回答,师举一示例,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教师的示例总结概括)

2、诗歌中的哪一个字是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命”;(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知人论世:悲愤亦有因

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选拔官员并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高下,血统贵贱,“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使广大寒士命途坎坷,心中激愤难抑。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

一个特色。

个人际遇:鲍照和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长于乐府诗,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对后世李白杜甫等有较大影响。但出身寒微,空有一身才华,却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几任小官。正如诗评家钟嵘所叹:“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明确感情变化:开始:平静舒缓;

发展:自我宽慰;

转折:借酒消愁;

高潮:倾泻悲愤。

3、诗人由何事物引发出关于“命”的深刻思考?

明确:比兴手法(“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

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

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

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示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六品读:感悟领会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酿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那根据作者的感情变化,大家来品读这首诗歌,看怎样能更好的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愁情?

悲歌一曲诉愁肠:

整体来说:语速放慢,语调放低;

二四六八句要着重放慢放低,尤其最后一个字要拖长声音;第三句“命”要读重点;

最后两句,一升一降,情感要饱满,对比要鲜明。

七熟读成诵

通过前面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诗歌已经非常熟悉了,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学

生2-3分钟的时间进行诵读,巩固加强。

八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拟行路难》和《行路难》,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行路难》有哪些影响?

1、思想内容:都是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

2、语言风格: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

的诗意。全诗气势连贯,笔力酣畅淋漓,跳荡雄肆

九小练笔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请写一写诗人鲍照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十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

鲍照

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命----愁----借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

《拟行路难》(其四)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一厢情愿的自我表演。“诗心”是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呵护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独到见解。泰戈尔曾说:“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呵护他们的“诗心”,尊重他们的“诗心”。

本阶段的学生对鉴赏诗歌已经有基本的接触和了解,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语文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对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综合能力较低,阅读面较为狭窄,习惯

于被动接受式教学,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仅仅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学生对于诗人所处的时代比较陌生,因此介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是学生理解本诗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关键。

这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并且,我设计了三个难度逐层推进的小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表达交流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交流讨论,让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形成课堂中的第一个小高潮;另外课堂中加大阅读比重,通过指名读、齐读、默读、练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朗诵能力,让学生不断体会作者蕴含诗作中的“愁”情,形成课堂中的第二个小高潮。

《拟行路难》(其四)效果分析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针对本文特点,本节课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内容和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解读了诗歌中的“命”与“愁”,掌握了鲍照于本首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挖掘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参与课堂、体验课堂,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学生也很活跃,并能够热烈进行讨论探究,回答问题也较为全面,课堂气氛融洽和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拟行路难》(其四)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其四)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以意逆志”是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则是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否则,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读鉴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拟行路难》(其四)评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酌酒(zhuó) 歧路(qǐ) 冰塞川(sài)

B.鲍照(Bào) 踯躅(zhízhú) 应届(yìnɡ)

C.珍馐(xiǔ) 迂讷(nè) 膝盖(xī)

D.投箸(zhù) 尽管(jǐn) 比拟(nǐ)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倾泻劲健寄寓B.斟酌悲愤徘徊

C.自宽精练华丽D.慷概歌谣风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陕西榆林某校学生煤气中毒事件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

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

....,并作出处理。

B.那时,洋人凭借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

....,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贩卖军火等。

C.李先生的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

....的珍贵文物,在海外漂流60多年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D.有的地方把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当做发财机遇,以复兴传统文化之名,行发

财之实,这种做法不足为训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B.他们谩骂法院执法人员,殴打执行公务的干警,这实属是藐视法律尊严与权威的违法行为。

C.据美国媒体报道,基地组织二号人物网上再次现身,指责奥巴马未在就职演说中提及加沙,呼吁穆斯林报复美国支持以色列进攻加沙。

D.专家组经过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二、文本阅读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回答5~7题。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7.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三、课堂延伸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比阅读《拟行路难》和《行路难》,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行路难》有哪些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行路难》自主练习

1.D [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2.D [概—慨。]

3.A [A.“水落石出”指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B.“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范围内活动。C.“众望所归”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D.“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或榜样。属于望文生义。]

4.D [A.搭配不当,“秦俑……成为当务之急”应是“如何将秦俑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B.“实属”与“是”重复。C.“呼吁穆斯林报复美国支持以色列进攻加沙”语意不明。]

5.C 6.D

7.“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