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推荐文档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1.1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化学实验安全

1.使用药品“三不”

①不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将鼻孔凑到容器瓶口闻药品气味(用扇闻)

③不尝药品味道

2.用剩药品“三不”

①不放回原瓶(Na、N、K 除外)

②不随意丢弃

③不拿出实验室

3.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内容方法

K、Na 起火用沙子盖灭,不能用水、CO2

酒精灯碰到着火用沙子或湿抹布盖灭,不能用火泼灭

浓碱沾到皮肤上大量水冲,再涂上硼酸

浓 H2SO4 沾到皮肤上用大量水冲,然后涂上 3%~5%的 NaHCO3

苯酚沾到皮肤上用乙醇擦洗

大量酸洒到桌子上加适量 NaHCO3中和,用水冲洗并擦净

大量碱洒到桌子上加适量醋酸中和,用水擦洗并冲净

酸溅入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冲边眨眼睛

重金属盐中毒饮服大量牛奶、豆浆或蛋清

水银洒出为防止汞蒸气中毒,应用硫粉覆盖 Hg2++S2-=HgS↓4.实验室安全操作“六防”

内容可能引起事故的操作采取的措施

防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如

H2、CO2、CH4等)

点燃前先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用CO、H2还原Fe2O3、CuO

先通入 CO 或H2,在装置尾部收集气体检验纯度,若尾部气

体纯净,表示空气已排净,在对装置加热

防暴沸加热液体混合物在混合液中加入碎瓷片

浓硫酸与水、乙醇等混合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

断搅拌。浓硫酸与密度比它小的液体混合时,都应将浓硫酸

缓缓注入该液体中

防失火可燃性物质遇到明火可燃性物质一定要远离火源,加热易燃物质应小火、缓慢、

均匀加热

防中毒制取有毒气体,误食重金

属盐等

制取有毒气体应在通风橱中进行,误食重金属盐应喝豆浆、

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防倒吸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

集气体

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在熄灭酒精灯(如有多个加热装置的

复杂装置,要注意熄灭酒精灯的顺序)

防污染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的制

取,废弃物的处理

有毒气体应进行尾气处理,固体、液体废弃物要回收或合理

处理后排放

4、药品取用

(1)块状或金属颗粒:一横,二放,三慢立(2)固体粉末:一斜,二送,三直立

(3)液体:拿下瓶塞,倒放桌面上,倾倒时瓶上标签向着手心防止瓶口残留药液留下来腐蚀标签,同时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倾倒取用块状或颗粒状药品用镊子,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胶头滴管应在试管口上部悬空,不能插入试管内) 3、物质加热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隔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酒精灯使用:添加酒精不超过容积三分之二,禁止向燃着酒精灯加酒精,禁止用一个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许用嘴

试管加热前要预热,防止局部受热使试管炸裂。加热试管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三分之一,45°倾斜,管口不对人。

5、药品存放

(1)受热或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存放在棕色瓶中(浓硝酸,硝酸银)

(2)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易和氧气,水反应,白磷着火点低(40 摄氏度)在空气中自燃,保存在冷水中。

2. 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

1. 过滤(液体与固体间)

★过滤三要素①滤纸紧贴漏斗内壁②二低: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液面要低于漏斗边缘③三靠: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处,玻璃棒紧靠烧杯口,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 沉淀的洗涤:向沉淀中加入蒸馏水至稍浸没沉淀,让水自然滤出(带出可溶性离子)重复 2~3 次即可

3. 蒸发

①适用:溶剂蒸发、溶质析出

★②注意事项 a :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

b :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使液滴飞溅c: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溶剂

4. 萃取和分液⑴萃取①含义:利用混合物中的一种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萃取剂)把该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这种方法叫萃取

②萃取剂的要求:萃取时,两种溶剂必须互不相溶、不发生化学反应,且要具有一定的密度差,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一定要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③萃取的仪器:分液漏斗(注意要检查是否漏水,上层溶液从上口出,下层溶液从下口出)

⑵分液

含义: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分液使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⑶示例

Br2、I2 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而在 CCl4、苯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实验室中常见的萃取示例适用 CCl4、苯等溶剂萃取水溶液中的溴、碘等单质。用 CCl4 从碘水中萃取单质碘的操作如图所示

3

2

1

3 3

2 石棉网

碎瓷片

5. 蒸馏

①装置

②注意事项 a :不能直接给蒸馏烧瓶加热,要垫上石棉网b :

液体中要加入碎瓷片,以防液体暴沸

c :温度计应置于支管口,使水银球的上端与支管口下沿平齐,以显示蒸汽的温度,使液体充分汽化

d :冷凝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e :蒸馏烧瓶中液体容积应在 ~

f :先通水再加热,先熄火再停水

6:溶解口诀:钾钠铵硝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不溶有钡铅,溶碱只有钾钠钡铵,碳硅磷硫亚硫,溶碱靠酸有盼头。

6.几种离子的检验AgCl↓+NaNO3

离子(物质)使用的试剂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H+ 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变红

NH4+浓NaOH 溶液加热,有刺激性气味的气

体产生,该气体使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4Cl+NaOH 加热NaCl+NH3↑+H2O

OH-①无色酚酞溶液

②紫色石蕊溶液

③pH 试纸①显红色

②显蓝色

③pH 大于 7

Cl-AgNO3溶液、稀

HNO3生成不溶于HNO3 的白色

沉淀

NaCl+AgNO3—AgCl↓+NaNO3

SO42- 先加盐酸酸化,再

加BaCl2溶液加盐酸无现象,加BaCl2溶

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NH4)2SO4+BaCl2—

BaSO4↓+2NH4Cl

CO32-或HCO3-盐酸、澄清石灰水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

NaCO3+2HCl—2HCl+CO2↑+H2O

CO2+Ca(OH)2=CaCO3↓+H2O

答题模板:检验SO4:取一定体积的溶液于试管中,先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如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含有SO42-

§1.2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物质的量

①定义:表示含有一定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这是一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

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

②符号:她是 7 个物理量之一(另外 6 个为: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发

光强度),用n 来表示。

③单位:摩尔,简称摩,用 mol 表示,摩尔只是单位

④规定 1mol 粒子所含的数目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测定单分子油膜法)

①定义:科学上规定以 0.012kg12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②单位 mol -

③符号:N A

④公式 n=

变形:N A =

,N=N A ×n

N 例:3.01×1022 个 CO 2 的物质的量为 n (CO2)=

=3.01×1022÷(6.02×1023mol -

)=0.05mol

3. 摩尔质量

①定义:科学上规定,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摩尔质量

②符号:M

③单位:g/mol 或 kg/mol

④取值规律:1mol 粒子的质量=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与 g 的组合→粒子的摩尔质量=

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与 g 的组合

⑤公式:n=

变形:M=

,m=M ×n

2. 气体摩尔体积

1.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①在温度及压强相同时,1mol 的固体或液体的体积不相同,1mol 任何气体所占体积在数值上近似相等

②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 Vm ,单位为 L/mol 或 m 3

/mol

③标准状况(0o

C ,101KP )下,Vm=22.4L/mol (近似值,描述时前面加“约”)

2. 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决定物质体积的大小的因素有:粒子数目、粒子大小、粒子间的距离

①固体及液体的体积取决于粒子数目及大小

②气体的体积取决于粒子数目及粒子间的距离

3. 气体摩尔体积的数目不是固定不变的

4.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均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n

m

M

m n

N

N A

N N A

M

m

M ρ m 剂

5. 公式:Vm=

6. 有关气体的相对密度和平均摩尔质量的计算:十字交叉法

3. 阿伏伽德罗定律的推论

PV=nRT (R 为常数),P=

RT ,PV= RT

1. 同温同压下,气体分子数(物质的量)与其体积成正比

2. 同问同体积的气体,压强与其分子数成正比

3. 分子数相等,压强相同的气体,体积与其温度成反比

4. 分子数相等,温度相同的气体,压强与其体积成反比

5.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4.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 物质的量浓度

①定义:表示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B 表示各种溶质)的物质的量的物理量

②符号:c (B )

③单位:mol/L

④公式:C B = m 质 w= ×100% S (饱和)

=

100g m 剂 m 质 V 液

n B

n

V

注意点: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其溶液的体积没有任何关系

⑤溶液稀释: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或 m(浓)?w(浓)=c(稀)?m(稀)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

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

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1、检验是否漏水.

2、配制溶液

○1 计算溶质质量,溶解时玻璃棒要悬空—防止异物进入

○2 称量(或量取):天平只能量到 0.1g

○3 溶解及回温:将称量的固体(液体)放入烧杯中,加入水溶解

○4 转移.(引流及洗涤):要用玻璃棒引流,且玻璃棒要悬空,下端要在容量瓶刻度线以

○5 洗涤.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及玻璃棒 2~3 次,并将其转入容量瓶中

○6 定容.(引流及滴加):向容量瓶中加入水(用玻璃棒引流),至接近刻度线 1cm~2cm 处,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注:滴管不能伸入瓶颈内,一定不能使液面超过刻度线)

○7 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后静置,即使液面降低也不可再加水

○8 装瓶. 将配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贴好标签保存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X L)容量瓶

注意事项:A 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 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 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 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 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 2-3mm 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3)误差分析:(以配制 NaOH 为例)根据公式:C=n/V=m/(M·V)

m M V n

(4) 溶液加水稀释的几个规律:

密度大于 1 的溶液:加等体积水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一半。加等质量水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小于原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半。

密度小于 1 的溶液::加等体积水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原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一半。加等质量水后,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大于原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一半。

2. 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相关规律

①c 与w 的换算 c=

1000 w M

(其中 的单位为 g/cm 3

,c 的单位为 mol/L )

证明:设溶液体积为 1L ,则 m=1000 wV ( 的单位为 g/cm 3

)∴n=

=

∴c= =

②c 与 S (饱和溶液)的换算:c=

证明:∵S= w=

×100%∴S= 又∵c= 100w 1- w

M 1000 w

100 + S S m (溶剂) m (溶质) M (100 + S )

1000 S

M

1000 w M

1000 w V

,w 22400 + MV 1000 V ∴c=

③w=

w ×100%;S= ×100 1- w

④c=

=

关系图: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1 物质的分类

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 交叉分类法: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 Na 2CO 3 既属于钠盐又属于碳酸盐

2. 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22400 + MV

MV

100 + S S

M (100 + S )

1000 S

2. 分散系及其分类

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

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实例

气+气液+气固+气气+液液+液固+液固+固

空气雾(小液粒)烟(小颗粒)盐酸硫酸溶液食盐溶液有色玻璃

3. 分类及区别

①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来分

分散系(分散剂为液态):溶液,胶体(指液溶胶),浊液(悬浊液,乳浊液)

②区别

外观稳定性分散质大小能否通过滤纸分散质粒子种类

溶液均一、透明稳定(介稳性)﹤1nm 能分子、离子

胶体均一、透明稳定(介稳性)1~100nm 能较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大分子

浊液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100nm 否大量分子的集合体(固体小颗粒或小液滴)

“”

“”

At the end, Xiao Bian gives you a passage. Minand once said, "people who learn to learn are very happy people.". In every wonderful life, learning is an eternal theme. As a professional clerical and teaching position, I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learning, "life is diligent, nothing can be gained", only continuous learning can achieve better self. Only by constantly learning and mastering the latest relevant knowledge, can employee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This document is also edited by my studio professionals, there may be errors in the document, if there are errors, please correct, thank you!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