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2.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开展搜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象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2.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象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3.通过“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

2.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教学准备:

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特点和冶炼过程的相关资料;青铜器图片;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图片;甲骨文字形图片。

教学基本过程:

导入新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大会对殷墟的评价是:与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媲美,

以其甲骨文、青铜文化、玉器、古文历法闻名于世,文化影响广博而久远,真实性、完整性强,具全球突出的普遍价值,有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它们对中国文化有怎样的影响?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板书)感知理解: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组织讨论:司母戊鼎的铸造方法。

(1)计算两道数学题。

①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公斤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公斤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②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2)铸造过程中的六项工程难题。

①为什么一定要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同时进行浇铸?

②怎样才能协调好250人同时行动?

③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④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⑤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⑥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教师应重在点拨,给予适当的评价,并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性总结,帮助学生了解司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2.司母戊鼎是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四羊方尊。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哪个朝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

(1)商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不一样。

3.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4.引导:刚才我们提到的是青铜文化在商周时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

二、甲骨文记事

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

讲述: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2.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简介:甲骨文的发现。清末的王懿荣无意中看到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么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3.提问:参照现在的汉字,想象甲骨文中的“日”“月”“人”字分别应该怎样书写?从“甲骨文一汉字,汉字一甲骨文”的推理活动中,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讲述: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胜与否?今年小麦,丰收与否?老天下雨吗?有人进攻吗?王后什么时候生孩子?是男还是女呢?……全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4.提问: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辞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引导: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j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那么甲骨文的造字有何特点?它对今天的汉字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图片展示《甲骨文字形举例》图(教材第25页)。

师生一起归纳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

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

(2)假借:假借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情况之一,其产生是书写者只考虑语

音因素而未加以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历史地位。

提问:甲骨文在文字发展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课堂小结:本课是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我们介绍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我们知道,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

教学反思: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姓名:段汉军 学科:历史 年级:初一 单位:淮北梅苑学校 甲骨文与青铜器之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一个人在未来社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学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而问题探讨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问题推动学生学习。“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思维的这一特征,开展教学活动。”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的基本思路是:将学习内容转为一个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分析问题——找到本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中,由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五花八门,问题又多又杂。因此,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将问题分类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针对性强:应该是围绕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同时又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和前后的逻辑性,为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做好铺垫,最大限度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问题要有启发性,比如课本中没有现成答案,必须重组教材内容或通过联系有关知识,综合思考后才能回答,或者在史论结合点上提问,或者通过补充材料得出结论。再有,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敢于提问,善于提问。问题提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明确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能力层次和问题类型,因为问题类型不同,解决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具体分析,促使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时,教师首先要启发引导学生有正确思路,点明解决问题的角度,以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然后让学生讨论、回答;最后教师做简要评价,校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整个过程要尽量做到让学生全体参与,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意参与的广泛性。 本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介绍的是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奴隶制大国。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绚丽的瑰宝。如果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讲授,则是陶冶学生情操,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好内容,好渠道。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标解读 1.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 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导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时 编写:王子健审核:杨莎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圈画出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和典型代表; 2.圈画出甲骨文的意义; 【学习重点】 1.重点:青铜器;甲骨文的意义。 2.难点: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方法指导】 1.自主学习,分享展示,学生之间相互补充纠错; 2.合作探究,代表展示,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纠错。 【自主学习】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及等方面,功能也由等发展到,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在铸造技术上,采用“”,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甲骨文纪事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和牛羊等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 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了大量商代和西周甲骨。 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对中国的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甲骨文使用、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勾画出来。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 【要点解析】 1.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2.甲骨文的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的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合作探究】 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到了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教案 北师大版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明白甲骨文、金文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像培养自己的历史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 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通过对司母戊铜方鼎铸造过程的模拟想像,能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状奇伟,花纹瑰丽”的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语)。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真的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白高度智慧的”(江泽民语),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要求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相关的甲骨文资料,并掌握它与今天汉字的渊源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 (1)音乐资料,F4演唱的《流星雨》; (2)影像资料,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的图片,“中国入世、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的剪辑录像资料;

(3)游戏活动中需要的猜谜字牌。 学生准备 1、搜集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资料并掌握相关知识。 2、搜集日常生活中由铜、锡、铅制成的物品。 3、课前学会书写较为简单的甲骨文。 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此设计力图体现“人本思想”,将人的喜悦,人的感受放到第一位,使学生体味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的应用: (1)从影、音、像多角度切入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2)多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包括猜字游戏、解答数学题、判断正误、模拟空间、评选最佳工程总监等环节。 板书设计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龟甲、兽骨甲骨文汉字 铸刻在 青铜器金文 (闻名于世——司母戊铜方鼎) 设计说明采用沙塔洛夫纲要信号图示法,以文字、图表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展现出来,在设计上重在把握知识的线索。本课板书设计在设计时把握住三条线索:(1)“文字”线索,从线索上可以明确甲骨文与汉字的渊源关系,及我国文字的发展趋势;(2)以“文字刻在什么地方”为线索;(3)闻名于世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 导入新课设计1 通过一则游戏导入新课,游戏的名称为“简单任务的传递”。 具体操作过程:老师将一项简单任务(譬如原地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告诉学生甲,要求同学甲在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将任务内容告诉学生乙,并

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的先秦时代,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师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拟试验,并告诉学生,人们根据龟甲或兽骨上炸裂的纹理,判断是凶是吉。然后提问学生:古人对占卜的结果相信吗?重视吗?结果会被记录下来吗? 学生肯定会回答:相信,重视,一定会记录下来。 教师继续提问:那么,古人会用什么方法记录结果呢?又记录在哪里呢?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阅读有关甲骨文的内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图片给学生以增强感性上的认识。

作业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带答案)

第()次作业日期:()月()日得分: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单项选择题 (5个小题,每题4分,计20分) 1.下图是我国1964年发行的4枚邮票。据此判断邮票中的器物属于( ) A.陶器 B.瓷器 C.青铜器 D.铁器 2.对于商朝以后,青铜器的使用和发展状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B.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C.功能由食器发展到武器 D.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的代表性器物 3.从简单的刻画符号到发明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A.夏朝 B.商朝 C.西周D.秦朝 4.下图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依次是() 日明 A.象形、会意 5.下面关于甲骨文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②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③甲骨文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④甲骨文出现于夏朝,兴盛于商朝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二、辨析改错题(2个小题,每题5分,计10分) 6.商朝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错误: 更正: 7.金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错误: 更正: 三、材料分析题(2个小题,每题10分,计20分) 8.历史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1)图一反映的遗迹是哪一个王朝的都城?与谁迁都有直接关系? (2)图二文物在出土之初叫“龙骨”,清朝人王懿荣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符号,这些符号是什么?它有何历史地位? (3)图三文物于1938年在湖南宁乡出土,如此精美的艺术品是哪个朝代的工匠制作的? (4)图四中的文物是什么?它在青铜文明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5)上述图片中的文物都是在同一朝代出现的,除上述内容外,你还知道关于这个朝代的哪些内容? 9.材料一古人描绘仓颉造字之时的情景是“天雨粟,鬼夜哭”。并将其人描写为龙颜侈侈,“四目灵光”的巫觋神道。——李家养《远古巫文化与汉字起源》 材料二见下图 材料三汉字从甲骨文到现代的简化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形体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象形趋向不象形,笔画化、线条化增强,后来进而演变成了今天的方块汉字。汉字简化是根据社会需求而改变的,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汉字演变的总体趋势是逐渐简化。正如钱玄同说:“从甲骨、彝器、《说文解字》以来,时时发现笔画多的字,事实有人将它的笔画减省……从殷周之古体变到宋元之简体,时时向着简易的方面进行,可说是没有间断。”——《汉字简化的历程》(1)根据材料一回答,古人认为文字是如何出现的?汉字出现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的甲骨文图片,从字形推测哪个是“羊”字?结合所学指出研究甲骨文有哪些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汉字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内容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学习目标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 华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1、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 2、知道司母戊鼎。 3、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学习难点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的国力盛衰问题。 学法指导图示法、讨论法、归纳法 导学过程自主空间一、学习导航: (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10分) 1、甲骨文 (1)商朝时候,占卜之风盛行,人们把占卜的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来 人们称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 (2)出土的这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活动, 对研究商朝历史有主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开始的。 (3)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和甲骨文有渊源关系。 2、青铜器 (1)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青铜是、、的合 金。 (2)商朝青铜器的代表是殷墟出土的,它是目前世界上 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3)1986年四川三星堆出土的大型,是时代蜀文化的杰出 代表。 (二)质疑问难 。 二、探究交流: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夏、商、西周三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而商 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国力的强大还体现 在了文化上,商朝的文化在古代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是上古文化中 绚丽的瑰宝。甲骨文和青铜器便是商朝文化的杰出代表。

■ 解读甲骨文——感受艺术之美 ●试一试:你认识上述文字吗?它是什么文字,历史是怎样定义这种文字的?在橡皮上试刻出几个吗,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猜一猜: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王立群读《史记》,很受观众欢迎,那么王立群介绍的关于商朝的历史人物是否可信呢? ●说一说:甲骨文出土后,通过研究上面记载的内容,我们发现很多史实都可以与《史记》的记载相印证。这就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商朝历史的叙述是可信的。据此你认为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意义? 商朝除了以甲骨文享誉中外以外,还有被誉为瑰宝的青铜器。 ■中华文明瑰宝——青铜器 21世纪来临之际,党中央铸造了“中华世纪鼎”将其作为中国人民迎接新世纪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中华世纪鼎 ”已被联合国永久收藏。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我们比一比,看谁的知识最广,做的最快。 ●探究交流:看谁要点答得全—— 1、中华世纪鼎的原型是什么?建造于何时?它有何特点? 2、商朝青铜器的出土说明了什么? 3、商朝时铸造一个大型的青铜器有时需要几百人,面对这样大的工程,人们却把它做得很好,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什么样的精神? 4、中国人民一直重视鼎,请收集一些关于鼎的成语典故.

2019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青铜工艺的成就。 2.掌握我国青铜器的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3.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 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 学习内容(资源) 教学 设计 学习指导: 自主学习:(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23页和24页1段,找出下列问题并勾画记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 用途与功能:主要用于________、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2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3铸造技术:采用“________铸造法”。 4杰出代表:________,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的________ (用3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24页2段和25页1段,找出下列问题并勾画记忆。) 二、甲骨文记事 1.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________和牛、羊等________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yì)荣首次发现甲骨文,此后在安阳________最早出土大量________和________甲骨文。3.发现意义:(1)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________、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影响。 (2)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开始。 (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25页2段,找出下列问题并勾画记忆。)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甲骨文使用________、________、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________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5分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甲骨文的含义是什么? 2.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什么地方?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3.甲骨文采用哪些造字方法? 达标检测 1.举世罕见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制造于() A.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主要因为甲骨文是 A.商代文字 B.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文字 3.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4.正在收看汉字听写大赛的肖强妈妈问肖强:“隶书、金文、小篆、甲骨文四种字体最先和最后出现的是哪两种?”其正确的回答应是自主学习做好预习 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巩固训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教学难点】 甲骨文造字的特点。 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戉鼎。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7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第5课 青铜器和甲骨文教案(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教学过程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5题。 知识点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在____________后期,我国出现了铜器,如距今

4 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用途: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________等发展到________,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_____________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和严格的_________界限。 3.工艺: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______________”。到商代后期,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5.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社团班)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1.发现: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_______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__________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___开始。 知识点3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4.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________、指事、________、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_。 5.地位:_____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人教版)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 文明为代表的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及甲骨 文发现的意义和造字特点。 2.通过学习和思考归纳青铜器高超工 艺的主要情况及特点;甲骨文的特点及意 义,培养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 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 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及甲骨文的历史渊源 与影响。 【学习难点】 青铜器的高超技艺。 问题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识记自学互研部分第1题的基础知识点。第2题从当时青铜器的功能来分析。第3题从延续的表现来总结。 方法指导二: 第4题对比原始社会的生产状况,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来分析。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文物大鉴赏的方式进行展示,假设你是一名文物鉴赏专家,向广大观众介绍一下商周的青铜工艺;知识模块二可采取情景短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观看“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图片,思考:这些青铜器是何时制作的?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自主阅读课本P25~26内容,完成第1~3题。 1.青铜器的高超技艺出现在什么时候?该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什么?著名青铜器的代表有哪些? 商朝。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2.青铜器有哪些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1)主要用于饮食、祭祀与军事。

(2)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3.简述青铜器高超的工艺过程。 (1)准确掌握铜、锡、铅的比例。 (2)铸造技术——“混范铸造法”。 (3)工艺流程:制模→制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烧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 (4)根据器物的大小制作不同的泥范,再合范烧注铜液。 知识模块二、三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自主阅读课本P26~28内容,完成第4题。 4.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是什么?造字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1)结绳记事,仓颉造字。 (2)龟骨与兽骨。 (3)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方式造字。 (4)甲骨文是中国发现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们有文学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或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商周青铜的高超工艺。 2.简述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及发现的意义。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 A.纺织业B.制瓷业 C.青铜器制造业 D.造纸业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B)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3.考古学家发掘了一批文物,从上面的文字分析它是商代文物。这些文字应该是(A)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4.甲骨文当时主要是刻在(A) A.龟甲和兽骨上 B.陶器和青铜器上 C.骨器和石器上 D.铁器和木片上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西北的小屯村一带,农民翻土时翻出了一些“龙骨”,因其为中药材,便卖给中药铺。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认出了这些“龙骨”上的刻画痕迹,竟是几千年来谁也未曾见过的文字。这是古代占卜之后留下的刻辞。 (1)王懿荣发现的文字的名称是什么?请说出它的含义。 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2)该文字有什么用途? 除记载占卜的吉凶外,还涉及商王朝的祭祀、征伐、狩猎、天文历法、医药卫生等多方面的情况。 (3)发现这种文字的意义何在? ①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②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甲骨文与青铜器导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第六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四、巩固提升 1、《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2、殷墟出土的牛骨刻辞上有关于商王武王的卜问、乘车狩猎等160多个文字的记载。这种了解商代历 史最直接、最重要的文字是() A.符号 B.甲骨文 C.铭文 D.小篆 3、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商周 B、夏商 C、春秋 D、战国 4、商周时期工艺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的最重要手工业部门是() A、青铜冶炼 B、制陶 C、丝织 D、冶铁 5、构成青铜器的主要成分不包括() A、铜 B、铁 C、锡 D、铅 6、青铜铸造工艺生产环节的先后顺序是() A、制范——塑模——铸造 B、塑模——制范——铸造 C、制范——铸造——塑模 D、塑模——铸造——制范 7、就青铜器的用途而言,你认为“鼎”应属于() A、食器 B、酒器 C、礼器 D、乐器 8、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乳丁纹平底 D、象尊 9、假设你生活在商朝在一家青铜器手工工场工作,你在从事青铜器的制作中,会经历哪些步骤? 10、下图属于什么文字?它与今天的汉字有何联系?它对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何作用? 史料链接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王室贵族使用的占卜文字,因其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故名。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文字。在我国图书发展史上,甲骨文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图书。它记载了先民的生活片段。从人类文明视角考察,甲骨文的出土,与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纸草文书及希腊的线形文字的发现,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从学术研究方面来看,甲骨文与敦煌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甲骨文与青铜器》,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四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骨文与青铜器》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着重为学生介绍了商文化的典型代表甲骨文和青铜器。本课是学生了解甲骨文和和青铜器,认识商文化的最重要的 一课。只有认真学好本课,学生才能比较全面地认识商朝。同时本课也本学期的第一堂专门的文化史课,学好它。对于学好以后的文化史课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能力目标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铜器的发现怎样体现了商朝的社会经 济的繁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了解三星堆青铜文化,想象古蜀国的社会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想象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与民族平等观念。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怎样认识商朝青 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教学难点:甲骨文(设计意图:对一些专门的科学知识如甲骨文 较难讲述清楚;因为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有较大的差别,学生的理 解能力有限,所以将甲骨文作为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 1.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较少、形式较 为单一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了相关的游戏内容,以此调动 学生的兴趣。) 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设计意图:在具体操作中,教师注意“启” 的适度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以此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 3.多媒体、多信息渠道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听课效率) 四、说学法 1. 分析归纳法 2. 自主探究法 3. 总结反思法(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铸造业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相关链接 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为红铜。如果在红铜中加入少量铅或锡,制造的工具则更加锋利和适用。这种锡或铅与铜的合金本来是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青铜。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远比红铜优越,很快就代替了红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相关链接 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思维拓展 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此观点错误。要想弄清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青铜时代”的内涵,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为“青铜文明”。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 (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

①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相关链接 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田地中掘获的。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而得名。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据推算,该鼎需要250人左右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思维拓展 我国青铜器的用途及成就取得的重大意义或作用。 1.用途 中国青铜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地位的器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请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2.意义或作用 (1)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标志,青铜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含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2)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融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纹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3.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链接

初一历史 甲骨文和青铜器

甲骨文和青铜器 一.学习目标(目标是学习的方向和动力) 1.知道并会辨别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能识别其图片。 3.认识到甲骨文和青铜器是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典型代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及汉字的演变;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难点: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司母戊鼎是“商王权力的象征”的论断。 ●二、练习反馈:(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过独学课文,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然后各组由C 层次3人上台展示学习成果,及时批改评价。) ●一、甲骨文 1、甲骨文是_____出土的刻在______和_____上的文字,今天的_____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2、甲骨文记录了_____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________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______开始。 ●二、青铜工艺 1、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展于_______时期,晚商至西周时期逐步走向_____。商、周的青铜铸造业规模______,工艺_____,种类_____,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2、青铜器造型_____,纹饰__,既有_______价值,又有______价值。 殷墟出土的______________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权力的象征。 3、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_____________。 ●三、金文 1、人们把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____,因它常常铸刻在钟或鼎上,又称_____。 2、金文是研究___________历史的珍贵资料。 ●三、交流讨论(享受合作的快乐。先组内交流讨论,再进行组内小展示。) 1、为什么在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2、完成课本34页“文物观赏”,下列青铜器各有什么用途?它们美在什么地方?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动手上网查 资料,搜集史料,体会夏、商、周青铜文明的辉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筛选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教学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奴隶的悲惨生活与青铜文明 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学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课时:1课时 板书设计: 第5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一、甲骨文 二、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和青铜时代 2.夏商周的青铜文化 3.“三星堆青铜文化” 4.夏、商、西周的陶瓷和玉器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所著的《尚书》中的句话(投影):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学生先讨论,教师解释)商朝的先人,就已经有了书册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然有了书册,那书册中用什么来记录当时的事件?(学生回答:文字)那是不是就是今天我们所用的文字呢?(学生回答:不是,是甲骨文。)那什么是甲骨文?它与今天的汉字又有什么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甲骨文的神秘世界。讲授新课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板书)一、甲骨文(板书) 1、定义 (补充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散片(投影),经考古专家和文字学家们的仔细辨认,破译了其记载的内容,从中知晓:记载的时间是商朝时期,当时社会占卜之风盛行,王贵族遇事无论大小,都要占卜吉凶。 占卜的结果保存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因此我们称这种文字为甲骨文。 2、发现的意义 (可由学生归纳) ①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朝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②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什么样的关系?(游戏:将事先准备好的5个甲骨文 和5个对应的现代汉字制成的10张小卡片,分发给10个同学,请他们分别找到各自对应的同学。)下面请同学们回答一下他们的派对是否正确?(学生回答后,教师反问: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甲骨 文是一种象形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化而来。(板书)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导学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基础知识梳理】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铜器的出现:在__________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就出现了铜器。 2.青铜器的发展:______朝以后,青铜器 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3.青铜器的铸造: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铸 造技术上,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制 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 浇注金属液体,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4.代表:_____________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造型奇 特的_____________。 二、甲骨文记事 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________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 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_________首次发现甲骨文,至今已有16 万片以上。 3.内容: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地位: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______朝开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使用_________、指事、会意、______等多种造字方法。_______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__________。______最为进步。 2.现代汉字很多都是________字。 3._______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合作探究】 课后活动 1.酒器、炊具、礼器 2.A人 B水 C猪 【课堂练习】 1.中国古代的青铜文化十分发达,并以制作精良、气魄雄伟、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我国铜器最早出现于() A.原始社会早期 B.原始社会后期 C.夏朝 D.商朝 2.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右图所示文物,我们 可以了解哪一朝代的历史()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3.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它出土于湖南,四面各有一条龙,四角各铸一 只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此件青铜器应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