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进展

山东省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2005年12月7日

冯敬宾1,2,贾晓平1

(1.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广州510300

2.上海水产大学海洋学院,上海200090)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残留;水产动物;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利用数学方法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以定量了解和预测药物的体内过程,如吸收、分布程度和消除速率。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对分析模型的研究、对模型解法的研究、对具体药物参数的研究、对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对计算机程序的研究、对药物效应与药物浓度之间经时效应的研究,以及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研究。

在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方面,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磺胺类药物在鱼体内代谢的研究报告,随后有关研究和报道逐渐展开,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笔者对渔用抗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残留研究状况作了概述。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养殖水域污染不断加剧,导致水产动物的病害问题日益突出。生产中,很多抗菌药物被用来治疗各种水产动物疾病。然而,渔药使用多是凭经验或借鉴人畜的用药方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影响了药物的疾病防治效果;另外药物残留降低了水产品的品质,严重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因此,进行渔用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以及残留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指导临床用药,保护养殖环境。研究药动学的特征参数,以确定用药种类、剂量、用药周期和给药方式以及预测治疗效果,从而避免盲目用药,提高疗效,不仅可以节约治疗成本,而且可以减少药物残留,避免水体、底泥和鱼体内的细菌产生耐药性,营造健康的养殖环境。

药动学基本概念适用于绝大部分药物。了解一种药物的动力学资料有助于了解同一类或相关药物的动力学。目前,在缺乏大部分药物的药动学研究资料的情况下,对同一类或相关药物选择某一药物进行药动学研究,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促进新药开发。新药物开发首先应进行药物评价,以确定药物剂量一血药浓度关系,然后确定血药浓度同药效间的关系。进而建立药动一药效模型,以指导和改进药物加工工艺,开发使用安全并且疗效高的药物。

(3)建立和健全药物残留检测手段,为水产品卫生监督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证。在研究中参考和对比众多药物的残留检测方法,

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完善,最终制定出药物检测

的标准程序。从而测定药物在水产品中的含量,确定合理的停药期,避免药物残留,确保食品卫生安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研究对象

国外主要是经济价值高的海水鱼类。研究较多的是虹鳟、大西洋鲑和大麻哈鱼(如大鳞大马哈鱼和银大马哈鱼),其次是斑点叉尾鲴、庸鲽、舌齿鲈和金头鲷等。在淡水鱼类方面,主要有日本鳗鲡、鲤鱼和非洲胡鲶等。对于甲壳类,主要有美洲螫龙虾、凡纳滨对虾和细角对虾(或蓝对虾)等。

国内,目前水产药物动力学和残留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水产动物较少,起初多是淡水鱼,如鲤鱼、草鱼、鲫鱼,另外还有爬行动物中华鳖和甲壳类的中华绒螯蟹、中国对虾和斑节对虾等。近几年来研究扩展到海水鱼类,如鲈鱼和黑鲷。

2.2 抗菌药物种类

国外学者研究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有抗生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类药物主要是土霉素(OTC)、氟甲砜霉素和红霉素。磺胺类药物有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脒、磺胺间甲氧基嘧啶(SMM)、磺胺二甲氧基嘧啶(SDM)及抗菌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甲

氧嘧啶,磺胺增效剂,TMP)。喹诺酮类药物主要是恶喹酸、氟甲喹、盐酸沙拉沙星,还有恩诺沙星和莫西沙星。还有呋喃类药物,如呋喃唑酮和呋喃妥因。

在国内,与研究对象相对应,只有少数几种药物氯霉素、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研究得较多。另外还有土霉素、恶喹酸、复方新诺明、呋喃唑酮和喹乙醇等。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给药途径

目前在对水产动物进行药动学研究时,给药方式趋于多样化。实验动物不同,给药途径也不尽相同,有时对于同一种动物采用几种给药方式,以进行比较研究;并且给药方式多为一次性给药,也有连续多次给药的。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给药途径:

2.3.1.1 注射法

注射法给药剂量准确,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药物浪费少,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主要有导管注射(分动脉注射及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另外还有腹腔注射、心包膜注射和围心腔注射(血窦注射或静脉窦注射)等。如Abedini等通过动脉注射法研究了土霉素在虹鳟和大鳞大马哈鱼体内的比较药代动力学。Samuelsen等

以静脉注射、腹腔注射和口服给药方式研究了氟甲喹在大西洋鳙鲽体内的药动学。而在研究甲壳类动物的药动学时,国外学者多采用心包膜或血窦注射给药。

2.3.1.2 口服法

口服法给药直接、快速、方便,加之与生产实际给药比较接近,也是被大量采用的一种给药方式。Selvin和Lipton

给斑节对虾幼虾投喂氯霉

素药饵,研究了氯霉素的残留情况。Malvisi 等

采用药物混饲方式研究了氟甲喹在金头鲷体内组织中的分布和消除情况。陈文银和印春华对中华鳖进行药动学研究时,采用了口服给药。

2.3.1.3 药浴法该法简单,容易操作,适用于水产动物体外杀菌消毒。Intorre等。

采用口服灌胃和药浴法,研究了恩诺沙星(EF)在舌齿鲈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结果发现,以5 mg/kg口服,50

mg/L的浓度药浴4 h或5 mg/L的浓度药浴24

h后,血浆和组织中EF的峰浓度大于多数常见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杀菌效果良好。

2.4 分析测定方法

2.4.1 微生物测定法

该法一般用于抗生素的浓度测定,其优点是无需特殊设备,样品用量少,灵敏度高,缺点是相对误差较大。原则上可分为稀释法、比

浊法和扩散法三类,但前两种方法准确性差,目前多采用琼脂扩散法。它是以药物敏感菌株作为指示生物,用琼脂平板培养后,给以组织提取液,观察抑菌环大小,再与标准曲线比较推算出药物浓度。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采用了该方法,检测限可达μg/g。

2.4.2 气相色谱法(GC)

适用于测定挥发性较大并且热稳定性较好的物质。样品测定前需要先经衍生化处理,不仅操作复杂,而且常会带进干扰物质。Nagata 和Oka报道了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GC—MS)检测5条鰤肌肉中的氯霉素、甲砜霉素和氟甲砜霉素的残留。药物回收率大于65%,最低检测限为5μg/kg。

2.4.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该法分辨能力强、分析时间,流动相选择余地大,检测器专一性高,是目前应用最多的分析方法。Tyrpenou等、Meinertz等和Samuelsen等分别在研究盐酸沙拉沙星、OTC和Romet

在金头鲷、银大麻哈鱼和大西洋鲑分布消除规律或药代动力学时,均采用HPLC法,并且均使用ODS—C 反相色谱柱。

2.4.4 其他方法

除上述测定方法外,还有酶联免疫法、薄层色谱法、分光光度法、比色法和同位素法等。Hansen等采用放射同位素法研究了氟甲喹在鳗鱼、大菱鲆和鳙鲽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规律。胡鲲等则报道了中华鳖肌肉中己烯雌酚的酶联免疫检测法。

2.5 影响药物代谢及残留的因素

Martinsen等指出恶喹酸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剂量、鱼的种类、盐度和水温;而土霉素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摄食、鱼的种类和水质参数。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因素:

2.5.1 水产动物因素

2.5.1.1 种间因素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种间差异大,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也大;种间差异小,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也小。如Park等

的研究表明,盐酸沙拉沙星

在虾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比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在有鳍鱼体内的消除半衰期短。Uno等研究了SMM在虹鳟和5条鰤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发现药动学参数表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和总体消除率差异显著。Samuelsen等

对鳕鱼进行了药动学研究,并与前人的研究结论比较得出,恶喹酸的消除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种间差异很大。Van

derHeijden等

提出种问平均体重的不同也可能造成药代动力学的不同。另外,一些鱼类由于具有肝脏的首过消除效应,导致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

2.5.1.2 种内差异种内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和机体状况等方面。

不同年龄与性别的水产动物体内药物的代谢不尽相同。Haukenes 等

研究发现,红霉素浓度在不同性别的大鳞大马哈鱼脾脏内有很大差别。杨先乐等在研究盐酸环丙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的药动学时,发现雄蟹的消除相半衰期几乎是雌蟹的两倍。Michel比较了斑点叉尾鲴成鱼和幼鱼的药动学,结果发现,成鱼单次给药与多次给药的药动学基本参数一致,幼鱼则表现为总消除时间的减少。

水产动物患病或营养不良使机体活动减少、代谢下降,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Uno等研究发现,土霉素在健康香鱼和感染弧菌病的香鱼体内生物利用度差异显著。此外,胃内容物、胃排空、胃肠蠕动、药物在胃肠道内的相互作用等均会影响药物的吸收。Haug 和Hals研究指出,鱼肠道内的pH也影响OTC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2.5.2 药理因素药理因素(如药物种类、给药方式和剂型等)对药动学的影响也比较大。

王群等和唐雪莲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鲈鱼对氯霉素的吸收和消除均快于复方新诺明。

大量研究表明,氟甲砜霉素口服,药动学参数符合一室开放模型;静脉单剂量给药,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张雅斌等对诺氟沙星研究得出,肌注、口服、混饲给药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3.4、77.12和2.02 h。Plakas等

在研究丫腚黄、硫酸原黄素在斑点叉尾鲴体内的药动学时,采用导管注射给药和流水暴露法。采用第2种方法时发现,斑点叉尾鲴对

两种药物的吸收都非常差。Intorre等

研究发现,药浴时,血浆和组织中药物浓度水平与药浴溶液浓度(5,1O和50 mL)和药浴时问(4,8和24

h)显著正相关。

Haug和Hals研究了OTC在北极红点鲑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发现与口服给药相比,导管给药药物消除较慢。并且口服两种不同剂型药物后,平均最高血药浓度和达峰时间均差别显著。Abedini等研究得出,OTC溶于甲醇中制成胶囊口服,可以显著提高生物利用度。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不同注射部位对

药物的吸收与分布亦有影响,这可能与局部器官的血流量有关。

2.5.3 环境因素

2.5.3.1 水温

一般认为药物在组织中的消除速率主要有环境温度决定。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鱼体的代谢速率与水温成正比。温度升高1℃,鱼的代谢活力增加10%

。Namdari等的研究表明,大鳞大麻哈鱼在15℃和9℃的最终持续消除率β值大约相差60%

。Tyrpenou等研究发现,25

℃与18℃水温相比,沙拉沙星在金头鲷肝脏和肌肉(带皮)中的最高浓度明显较高,并且消除较快。

2.5.3.2 盐度不同学者在盐度对药动学的影响方面看法不一。

Hugtredt等通过实验证明虹鳟在海水中代谢消除率较高,对药物的吸收与分布更快,在淡水中的表观分布容积比海水中略大。Noriko 等

研究发现海水中虹鳟对于恶喹酸的消除明显较淡水中快。

而Abedini等研究得出盐度相差24并未对土霉素的吸收与消除造成较大影响,并且提出可以用淡水中的虹鳟作为一个模型,来研究海水中的虹鳟对土霉素的药物代谢情况,反之亦可。

2.5.3.3 溶解氧(DO)及其他

对于DO对药动学的影响,有学者认为,DO高,鱼类行为活跃,代谢旺盛;药物的吸收与分布速率加快,生物利用率也较高,综合药效较好。

对于四环素类药物,由于易与二价或三价阳离子结合,水的硬度也影响到药物的吸收与代谢。当给鱼口服喂药后,药物不可避免地与水体中或鱼体内的Ca2+、Mg2+以及Al3+螫合,结合后的药物不易穿过细胞脂膜,吸收是不可能的,因此导致药物吸收的缓慢和不完全,消除速度也很慢。

2.5.4 饵料因素

Hustvedt和Martinsen等曾指出,口服药物的载体、投饵给药以

及药物和饵料的结合方式,可能会改变峰浓度和达峰时间。例如饵料中的Ca2+、Mg2+、Fe2+和Al3+

等离子影响四环素类药物的吸收,并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3 展望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水产动物的药动学研究将由表观水平向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过渡,研究将进一步转向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转向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生物转运转化规律等。在药物残留检测方面,各种分析技术联用,如LC—MS、GC—MS以及CZE —MS(毛细管区带电泳一质谱法)等,兼分离、定性和定量于一体,可扬长避短,是今后残留检测方法发展的趋势。

在国内,对水产工作者来说,水产动物药动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并且从目前国发表的一些论文来看,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低。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我国药代动力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对于研究的水产动物对象,应有的放矢,首先从养殖规模较大

的品种出发,逐渐扩展研究种类,并且研究最好能够涉及到水生动物的各个生长阶段。对渔用药物研究时,应该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对多种药物进行深入研究,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确定休药期,从而指导生产合理用药,并促进“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三小”(毒性小、副作用小、用量小)专用渔药的开发。

另外,还应研究代谢产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消除规律,以全面了解水生动物体内药物的作用方式,因为一些药物是以代谢产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并且这些药物的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消除与原药也不一致。在药动学影响因子的研究方面,应重点探讨环境因子的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对药物残留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对其检出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氯霉素的检出限为例,欧盟由原来的lOμg/kg 改为1μg/kg,继而又降至0.1μg/kg,比原标准要求提高了100倍,美国FDA规定的检出限也由原来的5μg/kg改为1μg/kg,又降为0.3μg/kg,并且目前检出限可达0.1μg/kg。鉴于此,在药物残留研究方面,首先应加强残留检测技术工作,特别是在方法检出限方面,应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其次,还应对药物进行毒理学研究,以制订出药物的最高残留限标准(或者安全浓度)以及休药期,确保食用者的安全。另外,研究药物残留在养殖水域环境中的转移、转化和消除规律,开展生态毒理学研究,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应作为今后药物残留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略)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意义及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意义及作用 随着世界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系统地综述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作用和意义,并详细介绍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临床药理学、毒理学、中药现代化、药理学以及新药研发中的应用,为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标签:药物研发;药物代谢动力学;意义 一般来说,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是对药物或者其他外源性的物质在人体中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描述,然后进一步的研究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以及排泄所产生的毒理学和药理学意义,它是利用数学处理的方法[1]。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已经渗入到了药物治疗学、生物药剂学、毒理学等多门学科中,贯穿于药物的研发,成为了现今药物深度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 1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1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药理学的研究中药理作用的强弱和作用部位期药物浓度密切相关,例如速尿利尿剂,其作用的强度和Na+排出量、尿流量、血药浓度有着线性关系;水杨酸在体内达到50~100mg/L时具有镇痛作用,浓度大于250mg/L时具有抗风湿的作用,浓度在350~450mg/L时具有消炎作用;当浓度大于500mg/L时会出现毒性副作用;当浓度在1600mg/L~1800mg/L时会导致患者中毒死亡。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对药物的药理作用进一步地研究,从而知道药物在临床上的用药。药物必须要到达靶部位,并且保持一定的浓度,和作用的部位结合产生药物-受体相互作用才能够产生应有的药理效应。 1.2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新药发现在新药研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对药物结构可能会对参数产生哪些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能找出代谢和结构之间的规律,进而为化合物的结构优化和设计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药物在具备低毒副作用以及良好药效的同时应该具备较好的药动学的性质,比如:生物利用度和吸收好;中度的蛋白结合率;良好的溶解度;在体内的代谢物毒性低或者无毒等。 1.3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制剂学的研究目前,靶向制剂、缓控释制剂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2],他们都具有维持药物有效的浓度、减少用药的次数、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将药物靶向到作用部位的有点。好的药物剂型是安全、有效、均匀、稳定的,利用药物代谢动力学能够有效地筛选和评价药物的急性,从而帮助临床合理地用药。利用制剂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我们可以对药物的各种剂型进行评价,观察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1.4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于毒理学研究药物独代动力学是临床试验于非临床试验之间的纽带,主要是找出比较全身毒性、暴露和毒代动力学数据于时间的关系。利用毒代动力学可以阐明重复给药对代谢过程的影响;阐述毒性试验条件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完整版)执业药师药物代谢动力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最佳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 A、吸收快慢 B、作用强弱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转化速度 E、体内消除速度 2、药时曲线下面积代表 A、药物血浆半衰期 B、药物的分布容积 C、药物吸收速度 D、药物排泄量 E、生物利用度 3、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定给药间隔时间是 A、每4h给药一次 B、每6h给药一次 C、每8h给药一次 D、每12h给药一次 E、每隔一个半衰期给药一次 4、以近似血浆半衰期的时间间隔给药,为迅速达到稳态血浓度,可以首次剂量 A、增加半倍 B、增加1倍 C、增加2倍 D、增加3倍 E、增加4倍 5、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每次0.3g,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 A、5~10h B、10~16h C、17~23h D、24~28h E、28~36h 6、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按一定时间间隔连续给予一定剂量,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时间长短决定于 A、剂量大小 B、给药次数 C、吸收速率常数 D、表观分布容积 E、消除速率常数 7、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为 A、有效血浓度 B、稳态血药浓度 C、峰浓度 D、阈浓度 E、中毒浓度 8、药物吸收到达血浆稳态浓度时意味着 A、药物作用最强 B、药物吸收过程已完成 C、药物消除过程正开始 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 E、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 9、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 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 D、定时恒量给药必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10、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消除半衰期 A、与用药剂量有关 B、与给药途径有关 C、与血浆浓度有关 D、与给药次数有关 E、与上述因素均无关 1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血浆半衰期与消除速率常数k的关系为 A、0.693/k B、k/0.693 C、2.303/k D、k/2.303 E、k/2血浆药物浓度 12、对血浆半衰期(一级动力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 B、能反映体内药量的消除速度 C、依据其可调节给药间隔时间 D、其长短与原血浆浓度有关 E、一次给药后经4~5个半衰期就基本消除 13、静脉注射1g某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0.05L B、2L C、5L D、10L E、20L 14、在体内药量相等时,Vd小的药物比Vd大的药物 A、血浆浓度较低 B、血浆蛋白结合较少 C、血浆浓度较高 D、生物利用度较小 E、能达到的治疗效果较强 15、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表观分布容积(Vd)的概念不符 A、Vd是指体内药物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B、Vd的单位为L或L/kg C、Vd大小反映分布程度和组织结合程度 D、Vd与药物的脂溶性无关 E、Vd与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有关 16、下列关于房室概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它反映药物在体内分却速率的快慢 B、在体内均匀分布称一室模型 C、二室模型的中央室包括血浆及血流充盈的组织 D、血流量少不能立即与中央室达平衡者为周边室 E、分布平衡时转运速率相等的组织可视为一室 17、影响药物转运的因素不包括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药物动力学方法在中药缓释、控释和靶向制剂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提示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药制剂达到“三效”、“三小”的要求,实现中药制剂研究与生产的现代化。根据创新药物研发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手段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药物发现阶段和药物开发阶段,药物代谢动力学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新药研发、药理学、中药现代化、毒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研究等应用领域,。本文将针对目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在各个阶段的应用和进展作综述。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研发;中药现代化;研究进展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mraeokineties,PK)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及规律的一门学科[1]。理想的药物要有优良而持久的药效和较低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药动学性质,即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合适的药物半衰期。回顾药物发现与发展的历史,药物研究已经由初始的经验性、偶然性研究发展到现今的理论性和科学性研究[2]。1945一1995年间,药物研究遵循“分子库一活性筛选一传统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一ADME/PK研究一毒性(oTx)研究一侯选药物”的垂直模式;而1995年至今,则遵循“分子库一平行筛选(包括活性、ADME/Tox等)-ADME/Tox模型一合成分子一平行筛选一侯选药物”的平行过程,使药物发现和开发变的更加快捷和有效[3]。然而,据资料报道,在进人临床试验后大约有4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由于其药动学方面的原因而功亏一签[4,5]。因此如何让药代动力学尽早介人到新药的研发过程,在药物开发的早期即帮助发现药代参数不理想或代谢特征不佳的候选化合物,从而缩短药物开发时间,降低药物开发成本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1药代动力学在新药发现阶段中的应用 针对前面所提及的药物在开发后期由于药动学行为不佳而被淘汰的问题,目前已有人提出在药物设计的最初过程,提前对药物的ADME性质和毒性进行预测评估,遵循“不行即止,降低成本(ifahgnfast,butfailing。heap)”的原则[4],以减少药物开发成本[3,6-8]。创新药物设计和筛选一般包括先导化合物的产生(leaddiseove)和先导化合物的优化(leadopti-mization)两个阶段。先导化合物的产生可有多种途径,包括天然生物活性物质,如动植物、海洋生物、微生物等体内活性成分以及矿物质有效成分;组合化学方法制备的化合物库;一些重要的内源性物质,如与疾病有关酶系的底物、受体和配体等;基于生物大分子例如核酸、酶、受体、生物膜的三维结构而进行的分子设计,基于生物大分子与配体小分子作用机制而进行的分子设计等。然后对得到的先导化合物进行筛选,或者进行结构的修饰和改造,从而得到需要的候选化合物。近年来,组合化学方法制备化合物库,辅以自动化或高通量筛选(highthorughputseerening)已经成为寻找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的一种新的且有效的途径。组合化学是将一些称之为构建模块的基本分子(如氨基酸、核昔酸、单糖及化学小分子)通过化学或生物合成的手段,将它们系统的装配成不同的组合,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大量的具有结构多样性特征的分子,从而建立化学分子库,然后使用体外和体内高通量筛选,快速的从数以万计的化学分子库中筛选出药效持久、毒性较小、药代动力学属性较好的候选化合物,或者根据体内体外筛选得到的信息,进一步指导组合化学的药物设计和优化。因此,在新药的设计和筛选阶段如何提高筛选的高通量,如何能够在较短短的时间内得到足够的相对准确的反馈信息,成为当今比较关注的问题。新药设计阶段的ADME筛选包括计算机辅助药物虚拟筛选v(irtualscerenign),体外筛选和体内高通量筛选。 2药物代谢动力学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药物产生药理效应,必须分布到靶部位,维持一定的浓度,并与作用部位产生受体-药物相互作用,产生一定的效应。通过PK-PD研究可以探索药物的作用机制,机体内外环境因素对药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知识点整理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知 识点整理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考查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HPLC使用注意事项 1、HPLC组成: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系统/积分仪 2、反相色谱: 分离机理:“反相色谱”固定相极性小于流动相极性常用流动相:乙腈、甲醇,水 3、色谱柱的分类: 按填料:球形、无定形按含碳量:C18、C8 按应用:分析柱、制备柱、预处理柱按粒径:150mm*,5μm等按填料类型:正相柱、反相柱、手性柱 4、键合相色谱柱的优缺点: 优点:稳定不易流失; 应用广泛,可使用多种溶剂;消除硅羟基的不良影响; 缺点:pH得在3~8范围内 5、C18柱的活化:90% 10% 90%的甲醇溶液1ml/min依次冲洗30min 6、流动相: 使用之前需超声脱气目的:色谱泵输液准确提高检测性能 保护色谱柱

流动相脱气的方法:加热,抽真空,超声,通惰性气体流动相组成:流动相配置: 缓冲溶液现用现配,不要储存时间过长,避免pH值发生变 化和成分分解,影响色谱分离的效果; 有机溶液和缓冲液使用前均需经μm微孔滤膜过滤;流动相使用前脱气。 7、常用定量方法:外标法内标法内标物的要求: 化学结构与待测品相似;样品中不存在; 不与样品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保留值与待测值接近;浓度相当;与其他色谱峰分离好 8、样品的预处理: 目的:除杂质;浓缩微量成分;改善分离;保护色谱柱;提 高检测灵敏度 方法:高速离心,过滤,选择性沉淀,衍生反应;液固萃取、 液液萃取 沉淀蛋白的溶剂: 有机溶剂:乙腈、甲醇强酸:三氯乙酸、过氯酸盐:50%硫酸铵、10%TCA 分析测定用试剂为色谱纯及以上,水为超纯水第二部分:实验设计

答案--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参考答案 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V 1.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A. 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 B. 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 C. 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 D. 排泄速度不变 E. 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 正确答案:C 2016国考试题答案 2. 在进行口服给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时,不适合用的动物是哪种?() A. 大鼠 B. 小鼠 C. 豚鼠 D. 家兔 E. 犬 正确答案:D 3. 在非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其受试物的剂型不需要遵循以下哪些选项的要求?() A.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药效学研究的一致 B. 受试物的剂型应尽量与毒理学研究的一致 C. 特殊情况下,受试物剂型可以允许与药效学与毒理学研究不一致 D. 应提供受试物的名称、剂型、批号、来源、纯度、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但不需要提供研制单位的质检报告 E.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D 4.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5. 某一弱酸性药物pKa=4.4,当尿液pH为5.4,血浆pH为7.4时,血中药物浓度是尿中药物浓度的:() A. 1000倍 B. 91倍 C. 10倍 D. 1/10倍 E. 1/100倍 正确答案:B 6. 药物经肝脏代谢转化后均:() A. 分子变小

B. 化学结构发性改变 C. 活性消失 D. 经胆汁排泄 E. 脂/水分布系数增大 正确答案:B 7. 恒量恒速给药,最后形成的血药浓度被称为:() A. 有效血浓度 B. 稳态血浓度 C. 致死血浓度 D. 中毒血浓度 E. 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B 8. 药物按零级动力学消除是指:() A. 吸收与代谢平衡 B.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C. 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量的药物 D. 血浆浓度达到稳定水平 E. 药物完全消除 正确答案:C 9.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10. 静脉注射2g某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0mg/L,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 A. 0.05L B. 2L C. 5L D. 20L E. 200L 正确答案:D 11. 静脉滴注给药途径的MRTinf表达式为:() A. AUC0→n+cn/λ B. MRTiv+t/2 C. MRTiv-t/2 D. MRTiv+t E. 1/k 正确答案:B 12.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医科大学2016年12月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考查课试题 一、单选题(共20道试题,共20分。) 1. 临床上可用丙磺舒增加青霉素的疗效,是因为:() A. 在杀菌作用上有协同作用 B. 两者竞争肾小管的分泌通道 C. 对细菌代谢有双重阻断作用 D. 延缓抗药性产生 E. 以上均不对 正确答案:B 2. 生物样品分析的方法中,哪种是首选方法?() A. 色谱法 B. 放射免疫分析法 C. 酶联免疫分析法 D. 荧光免疫分析法 E. 微生物学方法 正确答案:A 3. 被肝药酶代谢的药物与肝药酶诱导剂合用后,可使:() A. 其原有效应减弱 B. 其原有效应增强 C. 产生新的效应 D. 其原有效应不变 E. 其原有效应被消除 正确答案:A 4. 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非房室的分析方法,它一般适用于体内过程符合下列哪一项的药物?() A. 房室 B. 线性 C. 非房室 D. 非线性 E. 混合性 正确答案:B 5. 药物的吸收与哪个因素无关?() A. 给药途径 B. 溶解性 C. 药物的剂量 D. 肝肾功能 E. 局部血液循环 正确答案:C

6. Ⅰ期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试验时,下列的哪条是错误的?() A. 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 B. 受试者原则上男性和女性兼有 C. 年龄在18~45岁为宜 D. 要签署知情同意书 E. 一般选择适应证患者进行 正确答案:E 7. 关于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叙述正确的是:() A. 结合是牢固的 B. 结合后药效增强 C. 结合特异性高 D. 结合后暂时失去活性 E. 结合率高的药物排泄快 正确答案:D 8. 有关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正确叙述是:() A. 改变尿液pH可改变药物的排泄速度 B.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易从肾小球滤过 C. 解离的药物易从肾小管重吸收 D. 药物的排泄与尿液pH无关 E. 药物的血浆浓度与尿液中的浓度相等 正确答案:A 9. SFDA推荐的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A. 体外研究法 B. 体内研究法 C. 药动学评价方法 D. 药效学评价方法 E. 临床比较试验法 正确答案:C 10. 药物代谢动力学对受试者例数的要求是每个剂量组:() A. 5~7例 B. 6~10例 C. 10~17例 D. 8~12例 E. 7~9例 正确答案:D 11. 按t1/2恒量反复给药时,为快速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可:() A. 首剂量加倍 B. 首剂量增加3倍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的依据,是该药在它的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药物在作用部位的浓度受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而动态变化。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和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重要参数: 1、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t1/2),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使体内肝脏、肾脏和其他所有消除器官清除药物的总和。 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 d),是指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F),即药物经血管外途径给药后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体内过程 即药物被吸收进入机体到最后被机体排出的全部历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属物理变化称为转运。代谢属于化学变化亦称转化。机体对药物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规律,特别是研究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1.吸收(absorption)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1、给药途径:吸收速度:吸入>舌下>肌注>皮下>直肠>口服>皮肤。 2、药物性质: (1)脂溶性: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快; (2)水溶性:易溶于水的药物易吸收; (3)离解度:不解离部分脂溶性较大,易吸收;而解离部分,由于带有极性,脂溶性低,难以吸收。。 口服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比率,即给药量与吸收量的比率称为生物利用度(或生物可用度)。 2.分布(distribution) 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1、药物的性质:脂溶性大分布到组织器官的速度快。 2、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有些药物对某些组织器官有特殊的亲和力。药物对组织器官的亲和力与疗效及不良反应有关。

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 一.概述: 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 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1实验目的 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 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 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 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 1.3实验步骤 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 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 (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

(完整版)药代动力学完整版

1.代谢分数fm: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该代谢物投用后代谢物的AUC的比值。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1. 药物肠跨膜转运机制:药物通过不搅动水层;药物通过肠上皮;药物透过细胞间隙;药 物通过淋巴吸收。 2. 血浆蛋白:白蛋白、α1-糖蛋白、脂蛋白 3. 被动转运的药物的膜扩散速度取决于:油/水分配系数 4. 血脑屏障的特点:脂溶性药物易于透过、低导水性、高反射系数、高电阻性。 5.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 收。 6. 肝肠循环: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分数高的药物,经胆汁排泄至十二指肠后,被重 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大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内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和转运机制;

药理学知识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名词解释集锦一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在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过程中,考生要掌握:药物作用与选择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量效关系,构效关系,药物作用机制,受体概念与特性,受体类型,受体调节,激动剂与拮抗剂,并且熟悉受体占领学说、跨膜信息传递,还要了解受体其他学说、受体药物反应动力学。 1.药物作用(action):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构成了药物作用机制的主要方面。 2.药物效应(effect):药物作用所引起的机体原有功能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如兴奋、亢进、抑制、麻痹、衰竭等。药物的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药物作用特异性与药理效应选择性之间的关系。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的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及补充治疗。 4.药物的不良反应(untoward effects):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作用等。 5.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物剂量的大小与血药浓度高低成正比,亦与药效的强弱有关,这种剂量与效应的关系称为量效关系。 6.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度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分级表示,这种反应类型为量反应。 7.质反应:观察的药理效应是用阳性或阴性,结果以反应的阳性率或阴性率作为统计量,这种反应类型为质反应。 8.半数有效量(E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产生效果的药物剂量。 9.半数致死量(LD50):指使一群动物中半数动物死亡的药物剂量。 10.药物的安全评价指标:治疗指数及安全界限。 11.治疗指数(TI);半数致死量(LD50)伴数有效量(ED50),数值越大越好。安全界限:(LD1)/ED99 12..构效关系:特异性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理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药物代谢动力学综述

干血点采样和微透析技术在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药动学研究过程中,传统的取样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新的方法应运而生,干血点采样技术和微透析技术就是其中两个。本文就它们的原理、目前在药动学方面的应用现状、优点与不足之处作概述。关键词:干血点采样微透析技术药动学 进行药动学研究通常需要从生物体采集大量的全血(临床前试验每个时间点通常采集 100~500μl,临床试验 1~5 ml)以获得足够的血浆用于生物定量分析。应用传统的方法,在临床前试验中,每只动物只能获得一定体积的全血,如果用血量大,则需要将多只动物的血样混合,这往往导致药动学数据的可靠性下降,而且对动物的需求量增加。另外,血浆的处理要使用固相萃取、液液萃取或者蛋白沉淀等方法,这些步骤耗时耗力,限制了检测通量和样品检测数量。最后,血样的运输和储存也存在实质上的困难,运输以及储存过程需要冻存并妥善处理。由此可见,研究新的采样方法对药动学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就两种非传统采样方法进行综述。 1.干血点采样技术 干血点采样(dried blood spot,DBS),即将全血样品收集在卡纸上,作为一种采集生物样品的新型替代技术,在血样采集方法上比传统方法有一定的优势。它需求较少的血量(通常小于 100 μL),可减少动物使用,方便血样采集、存储运输,简化样品前处理。特别适合小动物的连续样品采集。有关DBS样品采集、干燥、储存和运输、前处理等方面的综述如下:

1.1 DBS 样品采集方法 1.1.1 DBS 采样卡 FTA 和 FTA Elute 卡,可用于 DBS 采样,两种卡通过适宜的化学试剂处理后,具备溶解细胞,使蛋白变性,并且抑制细菌等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功能。 1.1.2 DBS 样品采集过程 在临床前研究中,小动物(如小鼠、大鼠)可以从尾部采血。血样可直接滴到采样卡的圆圈内,应避免直接接触到卡纸,尤其是在采样前和血样未干燥前。还应避免凝血、分层以及过饱和等情况的发生。血样应均匀分布在圆圈内,采样卡两侧血样的颜色应保持一致。如果样品被污染,出现溶血现象或者采样体积不够,均为不合格的采样。也可以使用加样枪将血样点到采样卡上,这样可避免潜在的血细胞比容差异、采血量的影响、血样在采样卡上分布不均匀等采样错误。加样枪头应距离采样卡若干毫米,当血样碰触到卡时会迅速分散开,使血样在卡上分布均匀。 1.2 DBS 样品干燥、储存和运输方法 在储存和运输前将 DBS 样品充分干燥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而言,在室温开放环境(15~22 ℃)下,干燥时间至少为 2~3 h。干燥时间取决于采样卡的类型以及采血量的多少。样品不应该加热、重叠放置或者接触其他表面,需要的话应避免阳光直射。潮湿可能引起细菌生长,改变提取效率或者促进不稳定分析物的降解,从而导致血样的分析质量下降。因此在干燥之后,为避免 DBS 样品接触水分或湿气,

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药酶诱导剂及抑制剂对 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得影响 【目得】 以戊巴比妥钠催眠时间作为肝药酶体内活性指标,观察苯巴比妥及氯霉素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得影响,从而了解它们对肝药酶得诱导及抑制作用。 【原理】 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药酶活性,使戊巴比妥钠在肝微粒体得氧化代谢加速,药物浓度降低,表现为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减弱,即催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而氯霉素则为肝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导致戊巴比妥钠药理作用增强,即催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动物】 小白鼠8只,18~22g 【药品】 生理盐水、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5%氯霉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器材】 天平、鼠笼、秒表、注射器1 ml×4、5号针头×4 【方法与步骤】 一、药酶诱导剂对药物作用得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75%苯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每天1次,共2天。 2、于第三天,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得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得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二、药酶抑制剂对药物作用得影响 1、取小鼠4只,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小鼠腹腔注射0、5%氯霉素溶液0、1 ml/10g;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10g。 2、30分钟后,给各小鼠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 ml/10g,观察给药后小鼠得反应。记录给药时间、翻正反射消失与恢复得时间,计算戊巴比妥钠催眠潜伏期及睡眠持续时间。 【统计与处理】 以全班结果(睡眠持续时间,分)作分组t检验,检验用药组与对照组有无显著性差异。(参见“数理统计在药理学实验中得应用”) 【注意事项】 1、催眠潜伏期为开始给药到动物翻正反射消失得间隔时间,睡眠持续时间为翻正反射消失至恢复得间隔时间。 2、本实验过程中,室温不宜低于20 C,否则戊巴比妥钠代谢减慢,使动物不易苏醒。 3、氯霉素溶液有结晶析出时可在水浴中加热溶解。 4、吸取氯霉素溶液得注射器应预先干燥,否则易结晶堵塞针头。

药代动力学论文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PBPK模型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发挥的重要的作用。UPLC是一种柱效高、发展前景好的液相色谱技术,是一种基于机制的数学模型;PBPK用于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分布代谢更方面对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更深研究在药物研发中起到了重要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药物代谢动力学UPLC PBPK模型药物研发 Abstract: th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UPLC) and PBPK model in the study of the pharmacokinetic play an important role. UPLC is a column efficiency high, the prospec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good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is based on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mechanism; PBPK used for simulation of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body of metabolic distributed more medicine dynamics research. The pharmacokinetic deeper in drug development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ole. Keywords: Pharmacokinetic UPLC PBPK model Drug development 前言: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生物药剂学,药物治疗学,临床药理学及毒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中。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应用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及其他外源性物质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机体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的处置以及所产生的药理学和毒理学意义;并且探讨药物代谢转化途径,确证代谢产物结构,研究代谢产物的药效或毒性;提供药物效应和毒性的靶器官,阐明药效或毒性的物质基础,弄清药物疗效和毒性与药物浓度的关系[1]。 1、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1 群体药物动力学 群体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动力学群体参数的估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不仅是临床用药所必需,而且有可能成为新药评价的一个必备参数。药物动力学参数群体值的估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二步法,另一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步法。后者亦名Nonmen程序法,它把药物动力学参数在患者身上的自身变异及患者间的变异全估算在内。根据变异值的大小也可预估一些生理、病理因素对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而更具优越性,在个体化给药中,Nonmen常与Bayesian反馈法结合使用。 1.2 时辰药物动力学 时辰药物动力学是指同一剂量在l天内不同时间给予时药物处置出现显著变异。如多数脂溶性药物的吸收,清晨比傍晚吸收更佳,另外象单硝酸异山梨酯在清晨服用时所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最为明显,同时达峰时间也较其他时间给药为短。一些疾病并非1天24小时机体均需要同等水平的药物,如心脏病患者在凌晨发病较多,若制成脉冲式给药,可产生预防作用;相反,如药物浓度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却容易带来耐药性,例如硝酸甘油和许多抗菌素类药物;再如只有当血浆中糖分较高时才需要较高的胰岛素。人们开始研究能够自动感知血糖水平,以调节胰岛素释放速率的智能给药装置。

《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大纲

《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药-0203-药 适用对象:基础药学(理科基地)专业 一、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学科。它是一门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对阐明药物作用和毒副作用的机理、新药研究开发以及临床合理用药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药物的一相和二相代谢反应、药物代谢酶、药物动力学参数、房室模型等。了解该领域的进展和研究方法,特别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学时为42,其中讲课24学时,实验16学时,自学2学时。学分2.0。 教材选用钟大放主编《药物代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出版。彭彬等译《临床药动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 本课程是基础药学(理科基地)专业的指定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概述 (2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体内过程的基本概念。 了解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种因素。 第二章 药物代谢的化学基础 (4学时) [基本内容] 药物的一相代谢反应:氧化反应,水解反应,还原反应,重排反应;药物的二相代谢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与硫酸结合,与谷胱甘肽结合;药物代谢反应的选择性。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氧化代谢及水解代谢的特点。 熟悉药物结合代谢的特点。 了解药物代谢反应的选择性。 第三章 药物代谢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 (2学时) [基本内容]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结合代谢酶系;药物代谢的遗传多态性。 [基本要求] 掌握药物代谢酶的作用和分类。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答案

药物代谢动力学模拟卷 1 、名词解释 1. 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评价是指同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判断其吸收 速度和程度有无显着差异的过程。 2. 生物半衰期: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以符号 T1/2表示。 3. 达坪分数:是指n 次给药后的血药浓度 Cn 于坪浓度Css 相比,相当于坪浓度 Css 的分数,以fss 表示fss=Cn/Css? 4. 单室模型:各种药动学公式都是将机体视为一个整体空间,假设药物在其中转运迅速,瞬时达到分布平衡的 条件下推导而得的。 5?临床最佳给药方案:掌握影响抗生素疗效的各种因素。如果剂量太小,给药时间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 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生素治疗的失败。为了确保抗生素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 而且要掌握适? 当地给药时间间隔和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 二、解释下列公式的药物动力学意义 1. C -^^(1 V c k io 二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滴注开始后血药浓度与时间 t 的关系。 k 2. lg (X u X u ) ——t IgX u 2.303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以尚待排泄的原形药物量(即亏量)的对数与时间 药物以非线性过程消除,且在体内呈单室模型特征时,静脉注射后,其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与剂量 X0的关系。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负荷剂量与给药周期的关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 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测定至少需几个时间点?各时间点测定有何基本要求?有何意义? C ss X 。 kt V(1 e k ) t 的关系。? 多剂量给药时,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时间间隔、多剂量重复给药,当 n 充分大时,稳态血药浓度(或坪浓度) 与时间t 的关系。 4. AUC X o V m V (k m X o 2V k 10 e X 。 k k X 0 (1 e k )(1 e a )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

药物代动力学完整版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 1. 被动扩散 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与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有关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 2. 孔道转运 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及膜的性质有关 3. 特殊转运 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 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常需要能量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有选择性 4. 其他转运方式 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 二、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①药物和剂型的影响②胃排空时间的影响③首过效应④肠上皮的外排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 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 整体动物实验法 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缺点: 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 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 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 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 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 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Caco-2细胞模型法 Caco-2细胞的结构和生化作用都类似于人小肠上皮细胞,并且含有与刷状缘上皮细胞相关的酶系。优点: ①Caco-2细胞易于培养且生命力强,细胞培养条件相对容易控制,能够简便、快速地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②Caco-2细胞来源是人结肠癌细胞,同源性好,可测定药物的细胞摄取及跨细胞膜转运; ③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体、代酶等在Caco-2细胞都也有相同的表达,因此更接近药物在人体吸收的实际环境,可用于测定药物在细胞的代和转运机制; ④可同时研究药物对粘膜的毒性; ⑤试验结果的重现性比在体法好。 缺点: 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 ②缺乏粘液层,需要时可与HT-29细胞共同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