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3、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

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1

D、阴阳的相互转化

14、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

A、阴阳相互制约

B、阴阳互根

C、阴阳相互转化

D、阴平阳秘

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16、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17、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失调

18、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

A、阳虚则寒

B、阴胜则寒

C、阴虚则热

D、阳损及阴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偏衰的病理?()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C阴阳两虚D、重阴必阳

20、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

A、对立制约的

B、互根互用的

C、消长平衡的

D、可以转化的

21、“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A、阴的绝对亢盛

B、阳的绝对亢盛

C、阴虚而致阳亢

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

22、“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3、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

A、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D、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24、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25、属于阳的药味是:()

A、酸

B、咸

C、淡

D、苦

26、属于阴的药味是:()

A、辛

B、甘

C、淡

D、苦

27、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润下

28、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2

A、寒凉

B、收敛

C、承载

D、条达舒畅

29、五色中属水的是:()

A、青

B、黄

C、白

D、黑

30、“喜”这种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行中的:()

A、木

B、火

C、土

D、金

3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哪一项是不对的?()

A、木—肝、春、东

B、土—脾、夏、南

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32、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

3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A、心

B、肺

C、肝

D、肾

34、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之“所胜”是:()

A、心

B、脾

C、肝

D、肾

35、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D肝

36、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

A、木生火

B、火生土

C、土生金

D、水生木

37、肺气的肃降,能制约肝气的上升,肺与肝的这种关系属于五行学说中的:()

A、相生关系

B、相克关系

C、相乘关系

D、相侮关系

38、肾阴上升以制约心阳,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

A、木克土

B、土克水

C、水克火

D、火克金

39、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水,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反侮

40、肝气横逆犯脾,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

A、木克土

B、木乘土

C、木不疏土

D、土侮木

41、由于土本身不足,形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这种情况称为:()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土

D、土虚木乘

4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

A、木来乘土

B、水来克火

C、木来克土

D、土来侮木

43、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证是:()

3

A、肺虚脾弱

B、心肾不交

C、肝脾不调

D、脾肾阳虚

44、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A、心肝火旺

B、肝气横逆犯脾

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至肝阳上亢

4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A、培土制木

B、佐金平木

C、滋水涵木

D、抑木扶土

46、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培土生金

D、益火补土

47、“泻南补北”的治法适用于:()

A、肝火偏盛,肺失清肃

B、肾阴不足,心火偏旺

C、肝旺脾虚

D、脾虚湿盛

48、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对由于思虑过度致疾的病人采用精神疗法时,可用哪种情志活动达到治疗目的?

()

A、喜

B、怒

C、惊

D、恐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以下同)

1、金元时期,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李杲

E、朱丹溪

2、创立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湿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家是:()

A、赵献可

B、张景岳

C、叶天土

D、吴鞠通

E、王清任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预防为主

B、整体观念

C、辨证论治

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E、治病求本

4、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主要体现于:()

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B、精神情志活动可以致病

C、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

D、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E、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有关

5、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认为,下列因素可以影响人的生理、病理:()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区气候的差异

D、地理环境的不同

E、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

6、所谓辨证,就是要辨清病变的:()

A、部位

B、原因

C、性质

D、邪正关系

E、治疗原则和方法

7、属于阳的有:()

A、运动的

B、湿热的

C、明亮的

D、向外的

E、上升的

4

8、属于阴的有:()

A、静止的

B、寒冷的

C、晦暗的

D、内守的

E、下降的

9、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属于阴的有:()

A、凝聚

B、下降

C、外出

D、滋润

E、抑制

10、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属于阳的有:()

A、推动

B、温煦

C、升发

D、濡养

E、兴奋

11、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A、阴阳的相互对立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可以互相转化

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12、阴阳的对立制约,可体现于:()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的变化

C、动极者,镇之以静

D、阴胜则阳病

E、阳胜则阴病

13、阴阳的互根互用,可体现于:()

A、气与血的关系

B、津与液的关系

C、兴奋与抑制的关系

D、推动与温煦功能的关系

E、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4、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属于阳的有:()

A、体表

B、上部

C、背

D、上肢

E、心肺居上

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属于阴的是:()

A、体内

B、下部

C、腹

D、下肢

E、肝肾位于下

16、下列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中属于阴的有:()

A、精

B、气

C、血

D、津

E、液

17、属阴阳失调的病理有:()

A、阳胜则热

B、阴胜则寒

C、重寒则热

D、阴虚则热

E、阴阳互损

18、属阴阳偏衰的病理有:()

A、阴虚则热

B、阳虚则寒

C、阳虚则寒

D、重热则寒

E、阴阳互损

19、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有:()

A、阴胜则阳病

B、阳胜则阴病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互损

20、阴阳偏胜的治疗,可应用下列哪几项原则和方法?()

A、调整阴阳

B、实则泻之

C、虚则补之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21、阴阳偏衰的治疗,可应用下列哪几项原则和方法?()

A、调整阴阳

B、实则泻之

C、虚则补之

D、阴病治阳

E、阳病治阴

22、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属于阴的有:()

5

A、沉静少言

B、形寒怕冷

C、呼吸微弱

D、语声低微

E、脉数

23、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属于阳的有:()

A、躁动不安

B、发热

C、呼吸气粗

D、语声高亢

E、脉沉迟

24、属于阳的药味有:()

A、辛

B、甘

C、苦

D、酸

E、咸

25、属于阴的药味有:()

A、辛

B、甘

C、苦

D、酸

E、咸

2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的无限可分

27、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向下

B、生长

C、生化

D、承载

E、受纳

28、归属于木的有:()

A、夏

B、青

C、肝

D、筋

E、目

29、归属于土的有:()

A、湿

B、甘

C、脾

D、南

E、思

30、属五行相生关系的有:()

A、土与木

B、木与火

C、土与金

D、金与水

E、火与土

31、属“母子”关系的有:()

A、心与脾

B、脾与肺

C、肺与肾

D、肾与肝

E、肝与心

32、属于行相克关系的有:()

A、金与木

B、木与土

C、火与土

D、水与土

E、金与水

33、可用五行的相生关系来解释的是:()

A、肝藏血以济心

B、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

C、心火下降于肾使肾不寒

D、肾阳湿煦脾阳

E、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34、属于相克关系传变的是:()

A、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B、心水旺盛引动肝火

C、肝气横逆犯脾

D、肝之气火上逆肺

E、肾精不足致肝血不足

35、根据五行的归属,可以诊断为肝病的脉症是:()

A、面色青

B、面色白

C、喜食甘

D、喜食酸

E、脉弦

36、根据五行的归属,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的脉症是:()

A、面色黑

B、面色赤

C、口味苦

D、口味酸

E、脉洪

37、适用“虚则补其母”治则的病证有:()

6

A、肝肾阴虚

B、肺肾阴虚C脾肺气虚D、肝旺脾虚

E、肾阴虚而心火旺

38、适用“抑制”法治疗的病证是:()

A、肝气横逆犯脾

B、脾胃湿热致肝失条达

C、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D、肝火偏盛致肺失清肃

E、肾阴不足致心火偏旺

3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益火补土

D、抑木扶土

E、泻南补北

40、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益火补土

D、抑木扶土

E、泻南补北

三、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为主导思想,以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中医学的基本特,一是,二是。

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在结构上;在功能上

4、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5、阴与阳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称之为“阴平阳秘”。

6、阳胜则,阴胜则,阴虚则,阳虚则,是中医学的病理总纲。

7、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变化时认为:重阴必,重阳必,寒极生,热极生。

8、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为阴,为阳。

9、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

10、阳胜则热,是指所致疾病的而言。

11、阴胜则阳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

12、阴胜则寒,是指所致疾病的而言。

13、阳损及阴,是阳虚不能,而同时出现的现象。

14、阴损及阳,则阴虚不能,而同时出现的现象。

15、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因此,

就是治疗的根本原则。

16、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药以制其阳,即“热者”。

17、阴胜则寒属实寒证,宜用药以制其阳,即“寒者”。

18、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求阳,则阳得而生化无穷。”

19、张景岳提出:“善补阴者,必于求阴,则阴得而泉源不竭。”

20、造成相乘、相侮的原因,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

2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虚则,实则。

7

22、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关系,即“生我”者为

“我生”者为。

23、相乘,是相克为病;相侮,是相克的而致病。

24、五行的特性,水曰,木曰。

25、五行的特性,木生,水生木,火生,金生。

26、五行的相克是:木克,水克,土克,金克。

27、虚则补其母,主要是用于关系的证。

28、实则泻其子,主要是用于关系的证。

29、五脏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两个方面。

30、五行学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即:悲胜,恐胜,怒胜,喜胜,思胜。

31、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即所谓“虚则,实则。

32、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适宜在治疗上同时采取

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使弱者易于恢复。

四、名词术语解释

1、整体观念

2、证

3、辨证治疗

4、同病异治

5、异病同治

6、阴阳

7、阴平阳秘

8、阴血

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

五、问答题

(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以下同)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8

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

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

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二)诊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以下同)

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三章藏象

一、单项选择题:

1、藏象的基本涵义是:()

A、内脏的解剖形象

B、内脏的生理现象

C、内脏的病理现象

D、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2、脏与腑的最根本区别是:()

A、形态不同

B、是否空腔性脏器

C、贮藏化生精气和传化水谷

D、是否直接与水谷接触

3、“心藏脉,脉舍神”主要说明了:()

A、心与血的关系

B、心与脉的关系

C、心与神的关系

D、心神与血脉的关系

4、下列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是:()

A、调节情志

B、主神志

C、主藏血

D、主统血

5、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

A、运行血液

B、化生血液

C、固摄血夜

D、贮藏血液

6、哪一项不是心的生理功能所主:()

A、运行血液

B、调节循环血量

C、神志活动

D、舌的味觉

7、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主要是:()

A、肺主治节作用

B、心主血脉作用

C、肺朝百脉作用

D、脾统血的作用

8、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精

B、气

C、血

D、津液

9

9、心者……之本:()

A、气之本

B、封藏之本

C、罢极之本

D、生之本

10、五脏化液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肾在液为尿

B、心在液为汗

C、肝在液为泪

D、脾在液为涎

11、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的生理功能所主?()

A、呼吸运动

B、宗所的生成

C、皮毛的润泽

D、水液的吸收

12、肺主宜发可体现于:()

A、吸入清气,呼出浊气

B、将津液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

C、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

D、清理肺及呼吸道内异物

13、肺的宣肃有以下除……以外的作用:()

A、吸入清气

B、呼出浊气

C、肃清呼吸道异物

D、形成尿液排出小便

14、华盖之脏是指:()

A、心

B、肺

C、脾

D、肝

15、主治节属于何脏生理功能?()

A、心

B、肝

C、脾

D、肺

16、称肺为“娇脏”主要依据是:()

A、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

B、肺主一身之气,容易耗伤

C、肺阴易被燥邪所伤

D、痰液常阻肺,使肺失宣降

17、肺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主司呼吸

C、肺朝百脉

D、肺主宣发与肃降

18、肺之门户为:()

A、鼻

B、喉

C、汗孔

D、皮毛

19、相傅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20、肺为:()

A、气之本

B、生之本

C、罢极之本

D、封藏之本

21、肺在液为:()

A、汗

B、涕

C、涎

D、痰

22、肺在志为:()

A、怒

B、忧

C、思

D、恐

23、哪项不是脾的生理功能所主?()

A、水谷的受纳和消化

B、精微的运输

C、水液的吸收和转输和布散

10

D、脏器位置的维系

24、脾统血的主要机制是:()

A、控制血液的流速

B、控制血液的流量

C、控制血液在脉道内运行

D、统管全身血液

25、四肢肌肉的壮实,主要取决于:()

A、肺主气功能

B、心主血脉的功能

C、肾主藏精的功能

D、脾主运化的功能

26、脾在体合:()

A、皮毛

B、脉

C、肉

D、筋

27、脾在志为:()

A、喜

B、怒

C、思

D、忧

28、脾在液为:()

A、唾

B、涎

C、涕

D、泪

29、脾开窍于:()

A、目

B、舌

C、鼻

D、口

30、仓禀之官是指:()

A、脾胃

B、肺

C、肝

D、肾

31、脾的生理功能是:()

A、主行水

B、运化水液

C、主水

D、疏通水道

32、在肝主疏泄的功能中,最根本的是:()

A、调畅情志

B、调节血量

C、调畅气机

D、促进脾胃运化

33、肝藏血与脾统血的共同点为:()

A、贮藏血液

B、调节血量

C、统摄血液

D、防止出血

34、称“罢极之本”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35、当人体安静时则血归于:()

A、心

B、肺

C、肝

D、肾

36、称“将军之官”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肝

37、开窍于目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38、肝其华在:()

A、面

B、发

C、爪

D、唇

11

39、情志抑郁主要是:()

A、心神不足

B、肝失疏泄

C、肝的升发太过

D、肝血不足

40、肝在志为:()

A、惊

B、恐

C、忧

D、怒

41、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肾精

B、肾气

C、天癸

D、血液

42、指出下列哪项不对?()

A、男子八岁肾气实

B、男子二八肾气盛

C、男子三八肾气平均

D、男子六八天癸竭

43、指出下列内容哪项不对?()

A、女子七岁肾气盛

B、女子二七天癸至

C、女子五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D、女

子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

44、天癸的产生,是取决于:()

A、肾中精气的充盛

B、元气充沛

C、肾阳的蒸腾

D、肾阴的濡养滋润

45、《素问·水热穴论》所说的“胃之关”是指:()

A、贲门

B、幽门

C、阑门

D、肾

46、肾者,其华在:()

A、毛

B、发

C、面

D、爪

47、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温煦作用的是:()

A、心阳

B、肝阳

C、脾阳

D、肾阳

48、对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起滋养濡润作用的是:()

A、心阴

B、肺阴

C、肾阴

D、肝阴

49、成人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的最主要原因是:()

A、肾精虚

B、肾气不固

C、肾阴虚衰

D、肾阳虚衰

50、髓海功能与何脏精气密切相关:()

A、心

B、肝

C、脾

D、肾

51、肾开窍于:()

A、耳

B、目

C、口

D、鼻

52、肾在液为:()

A、涎

B、唾

C、涕

D、泪

53、主司二便的脏腑是:()

12

A、小肠

B、肠

C、肾

D、脾

54、肾在志为:()

A、惊

B、恐

C、喜

D、怒

55、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全赖于:()

A、肺的通调水道作用

B、脾主运化水津作用

C、三焦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56、“中精之府”是:()

A、胆

B、骨

C、脉

D、女子胞

57、主受盛和化物使用的是:()

A、胃

B、小肠

C、脾

D、大肠

58、称“水谷之海”的是:()

A、胃

B、脾

C、肾

D、三焦

59、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机和气化的是:()

A、肺

B、脾

C、肾

D、三焦

60、“幽门”位于:

A、食道与胃之会

B、小肠与大肠之会

C、胃与小肠之会

D、食道与喉咙之会

61、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机理,主要是由于:()

A、六腑属于空腔器官

B、六腑均不是贮藏精气的器官

C、六腑是传化饮食物的器官

D、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实而不满

62、以下哪种说法不对?()

A、脑为精明之府

B、脑为元神之府

C、灵机记性在脑

D、脑为髓之海

63、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脑

B、胆

C、三焦

D、女子胞

64、奇恒之府是指:()

A、骨、脉、胆、膀胱、三焦、胃

B、三焦、胃、小肠、心包、膀胱

C、胆、胃、膀胱、三焦、小肠、大肠

D、胆、骨、脉、髓、脑、女子胞

65、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府的是:()

A、脉

B、脑

C、胆

D、髓

66、在维持正常呼吸方面,哪两脏关系最密切:()

A、心与肺

B、肺与脾

C、肺与肝

D、肺与肾

13

67、哪两脏正常关系称“水火既济”?()

A、心与肺

B、心与脾

C、心与肝

D、心与肾

68、哪两脏的关系,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A、心与肺

B、肺与肝

C、心与脾

D、脾与肝

69、哪两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的关系?()

A、脾与肝

B、脾与肺

C、脾与肾

D、肺与肾

70、哪两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个方面?()

A、肺与心

B、肺与肝

C、肺与肾

D、肺与脾

71、“精血同源”可归属于:()

A、心与肾的关系

B、脾与肾的关系

C、肺与肾的关系

D、肝与肾的关系

72、哪两脏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

A、肺与肾

B、肝与肾

C、肺与肝

D、肝与脾

73、下列属升降之枢的为:()

A、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B、肝主升,肺主降

C、脾主升,胃主降

D、心火下降,肾水升腾

74、下列哪一脏腑属表里关系?()

A、心与心包

B、肺与小肠

C、肝与三焦

D、肾与膀胱

75、下列不是表里关系的是:()

A、心与心包

B、肺与大肠

C、脾与胃

D、肝与胆

二、多项选择题

1、脏象学形成的基础有:()

A、古代解剖

B、现代解剖

C、长期对生理、病理的观察、总结

D、长期对生理、病理实验研究总结

E、反复的医疗实践验证

2、脏象学说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

A、脏与腑,一阴一阳相为表里

B、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

C、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志密切关系

D、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

E、体内外环境之间相对平衡协调

3、属五脏正确的在志有:()

A、心在志为思

B、肺在志为忧

C、肝在志为怒

D、脾在志为意

E、肾在志为恐

14

4、属五脏正确的在液有:()

A、心在液为汗

B、肺在液为涕

C、脾在液为唾

D、肝在液为泪

E、肾在液为尿

5、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血脉

B、在体为脉

C、主神志

D、在志为喜

E、开窍于舌

6、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气,司呼吸

B、主宣发和肃降

C、在志为忧

D、开窍于鼻

E、通调水道

7、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运化

B、化生气血

C、主统血

D、在志为思

E、主四肢

8、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主疏泄

B、主情志

C、主统血

D、主藏血

E、在志为怒

9、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A、藏精

B、主水

C、主呼气

D、在志为恐

E、主骨生髓

10、血液正常运行,必须以……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A、心脏的正常搏动

B、心气充沛

C、宗气充足

D、脉道通利

E、血液充盈

11、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正常,则:()

A、精神亢奋

B、神志清晰

C、思考敏捷

D、对外界信息反灵敏

E、轻劲多力

12、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可出现:()

A、失眠、多梦

B、神志不宁

C、诡狂

D、健忘

E、昏迷

13、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正常则:()

A、薄白苔

B、舌体红活荣润

C、柔软灵活

D、味觉灵敏

E、语言流利

14、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

A、吸清呼浊

B、排出体内的浊气

C、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D、宣发卫气

E、调节腠理开合,排出汁液

15、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

A、呼出浊气

B、将清气,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下布散

C、肃清肺及呼吸道异物

D、通调水道

E、吸入清气

16、肺主治节,主要体现在:()

A、主呼吸

B、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

C、助心行血

15

D、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

E、主尿液的生成的排泄

17、肝主疏泄,主要体现在:()

A、调畅气机

B、促进脾胃运化

C、贮藏和调节血量

D、调畅情志

E、男子排精和妇女月经

18、肾中精气的作用有:()

A、推动

B、滋养

C、温煦

D、满润

E、主水

19、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心主血和肺主气

B、心藏神与肺主气

C、心行血与肺主呼吸

D、肺主肃降与心主血

E、心藏神与肺藏魄

20、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血液生成

B、神与思

C、血液运行

D、运化与主喜

E、主神志与运化

21、心与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主血与藏血

B、主血与藏魄

C、主神志与主疏泄

D、主神志与藏血

E、主神志与藏魄

22、肺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气的生成

B、津液的输布代谢

C、主气与统血

D、朝百脉与主运化

E、通调水道与运化水谷

23、肺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水液代谢

B、主气与藏精

C、呼吸运动

D、阴液

E、皮毛与骨

24、肝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疏泄与运化

B、藏血与生血

C、统血与藏血

D、四肢与爪甲

E、怒与思

25、肝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精和血

B、疏泄与藏精

C、疏泄与封藏

D、藏血与主水

E、藏血与封藏

26、脾与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

A、受纳与运化

B、受盛与化钧

C、对燥湿喜恶

D、主升与主降

E、化物与藏熟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血海

D、任脉为阴脉之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

28、属表里关系的有:()

A、心与心包

B、肺与大肠

C、脾与胃

D、肝与三焦

E、肾与膀胱

29、属奇恒之府的有:()

A、脑

B、髓

C、脉

D、筋

E、骨

30、月经来潮与下列何脏生理功能状态有关?()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三、填空题

1、藏象的藏,是指。

2、藏象的象,是指。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

5、一脏一腑相为表里的经络循行路线是:。

6、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为中心的。

7、心,其华在,其充在。

8、肺,其华在,其充在。

9、脾,其华在,其充在。

10、肝,其华在,其充在。

11、肾,其华在,其充在。

12、心,开窍于,其液为。

13、肺,开窍于,其液为。

14、脾,开窍于,其液为。

15、肝,开窍于,其液为。

16、肾,开窍于,其液为。

17、心者,之官也,出焉。

18、肺者,之官,出焉。

19、脾胃者,之官,出焉。

20、肝者,之官,出焉。

21、肾者,之官,出焉。

22、脉为之府;膝为之府。

23、腰为之府;胆为之府。

24、为血之府;为筋之府。

25、为肾之府;为中精之府。

17

26、心者,之本,之变也。

27、肺者,之本,之处也。

28、脾胃者,之本,之居也。

29、肝者,之本,之居也。

30、肾者,之本,之处也。

31、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和“”。

32、“先天之精”是禀受于之精。

33、狭义的神,是指人的、、。

34、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

35、汗液,是津液通过,从排出的液体。

36、舌的功能是主司和。

37、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和。

38、肺主一身之气,首先体现于方面;其次还体现于对全身的作用。

39、肺主宣发,所谓“宣发”就是指肺气和作用。

40、肺主肃降,就是指肺气和的作用。

41、肺的宣发和肃降正常,则气道,呼吸,体内外得以正常交换。

42、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和为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43、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和两个方面。

44、脾胃为之本,生化之源。

45、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提供足够的养料。

46、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而产生、、等病理产物。

47、肝的疏汇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2)

;(3)。

48、肝藏血是指肝有和的生理功能。亦有防止

的重要作用。

49、“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人静则。”

50、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和逐步具备能力。

18

51、肾阳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作用。

52、肾阴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作用。

53、胆汁的化生和排泄,由肝的功能控制和调节,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和。

54、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1);(2)。

55、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和。

56、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57、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一是;二为。

58、脑为之府;头为之府。

59、中医藏象学,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而分属于。

60、女子胞是发生和的器官。

61、心和肺的关系,实际上是,的关系。

62、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和方面。

63、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心肾之间生理功能协调,称“

”,也就是“”。

64、君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独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凝聚,称

”,也就是“”。

65、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66、脾失健运,津液代谢障碍,则可出现喘咳痰多等,所以说“脾为

之源,肺为之器”。

67、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方面。若肝升太过,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称“”。

68、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和两个方面。

69、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肃降下纳于肾,故有“肺为,肾为”之说。

70、脾与肾的关系,是的关系,它们是,。

71、六腑,是以“”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

四、名词术语解释

1、藏象

2、藏象学说

3、脏腑

4、五脏

5、六腑

6、奇恒之府

7、神

8、血府

9、汗血同源10、津血同源11、肺朝百脉12、肺主治节13、肺主行水14、通调水道15、肺为水之上源16、气门7、肺为娇脏18、肺主宣发和肃降19、脾主运化20、脾胃为后天之本21、肾为先

19

天之本22、先天之精23、后天之精24、天癸25、元阴26、元阳27、肾者,胃之关也28、髓海29、七冲门30、中精之府31、水谷之海32、三焦气化33、心肾相交34、心肾不交35、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36、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37、精血同源38、水气凌心。

五、问答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脏腑的概念及其分类。

2、五脏六腑各有何共同生理特点?

3、简述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4、心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5、肺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6、脾的生理功能有哪些?

7、肝的生理功能有哪些?8、肾的生理功能有哪此?

9、为什么说“肺为水之上源”?10、肺主治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11、为什么外邪侵袭首先犯肺?

12、为什么某些失血证的治疗要从脾着手?

13、为什么脾病会致四肢肌肉瘦削、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14、肝病为什么会影响脾胃功能?

15、为什么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6、为什么治喘证有时要从肾入手?

17、骨、髓、脑的发育及功能与肾有什么内在联系?

18、心与肺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19、心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0、心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1、心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2、肺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3、肺与肝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4、肝与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5、脾与肾之间的生理关系怎样?

26、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如何?

27、肝与胆的生理关系如何?

28、肾与膀胱的生理关系如何?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心主神志?

2、如何理解心主血脉?

3、如何理解肺主气?

20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和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和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①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 ②病理上的整体性; ③诊治上的整体性。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气候 昼夜晨昏的变化 地域环境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一门科学,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也就是阐释与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①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②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双重性 ③中医学就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其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创造性的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于两汉之间,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之四气五味的理论,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后经宋代林亿等整理而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1)魏晋隋唐时期: 《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我国第一部针灸专著。 《脉经》:晋代王叔与所著,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所著,中医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所著,使脏腑辨证更加完善。 2)宋、金、元时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所著,确立了三因之病因分类法。 “金元四大家”:金、元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 刘完素(河间)主寒凉,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火热论; 张从正主攻邪,认为病皆由邪生,故“邪去则正安”; 李杲(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治以补益脾胃; 朱震亨(丹溪)以“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立论而主养阴。 3)明、清时期 出现了大批集成性著作。如明代张介宾之《景岳全书》,李中梓之《医宗必读》,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等。 叶桂(天士),吴塘(鞠通)等为代表,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的辨证论治的体系,形成了“温病学派”。 4)近代与现代 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1)定义:人体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

单选题 1、五行中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作用的为(B ) A 金 B 木 C 水 D 火 E 土 2、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是根据五行中(A) A 相生 B 相克 C 相乘 D 相诲 E 相反 3、在中医领域中,下列属阴的功能是(D) A 推动 B 温煦 C 兴奋 D 滋润 E 上升 4、有孤府之称的是(A) A 三焦 B 小肠 C 大肠 D 胆 E 胃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D) A 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 B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C 证治异同和整体观念 D 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E 四诊合参和阴阳五行 6、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正常状态是(A) A 阴平阳秘 B 阳平阴秘 C 相对平衡 D 绝对平衡 E 不断活动 7、按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足太阴脾经的气血将流入(A)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足阳明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E 足少阳胆经 8、手少阴心经分布于上肢内侧的(C) A 前缘 B 中线 C 后缘 D 上部 E 下部 9、一日一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D)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中午 10、燥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的(D ) A 肝 B 心 C 脾 D 肺 E 肾 11、心主神志指的是(B) A 调节情绪平衡 B 调节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C 调节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D 调节血液代谢功能 E 以上均不是 12、奇经八脉中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的是(D) A 带脉 B 冲脉 C 任脉 D 督脉 E 阴跷脉 13、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是(A) A 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B 藏精气,藏而不泻 C 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D 既藏精气又传化水谷 E 以上均不是 14、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相交于(B) A 小指端 B 足大趾 C 鼻旁 D 足小趾 E 食指端 15、五味的五行属性,甘属(C) A 木 B 火 C 土 D 金 E 水 16、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的表现与何种情志致病有关(B) A 怒 B 惊 C 思 D 恐 E 喜 17、大出血时,同时伴随少气乏力的表现,其原理是(E) A 气能生血 B 气能行血 C 气能摄血 D 血能生气 E 血能载气 18、津液变成尿液依赖气的(E) A 推动作用 B 温煦作用 C 防御作用 D 固摄作用 E 气化作用 19、机体抗御外邪的正气所概括的物质不包括(B) A 精 B 神 C 气 D 血 E 津液 20、人的七情中,恐则(C)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

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因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又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读三本书,达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通过这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书,掌握这些知识,解决了初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掌握了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按照这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 第二点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国人的科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贵州民族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树立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掌握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体系。学会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遣方用药法则。通过学习该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3、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医案,结合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4、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步确立职业目标。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时序号教学内容概述能力要求(教学目标) 安排

1 绪论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4.了解中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精气、阴阳、 五行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形 成; 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 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4 3 第二章藏象1.掌握藏象的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5. 掌握五脏的生理特点; 6.掌握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7.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8.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9.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0.了解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 4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 精神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 2.了解精的分类; 3.了解气的运动与气化; 4.掌握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精)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 1. 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 《黄帝内经》 B. 《伤寒杂病论》 C. 《神农本草经》 D. 《难经》 E. 《左传》 答案:1.E 2. 《素问 ? 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 映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 《灵枢 ? 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3.B 4. 《素问 ? 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 五脏 B. 六腑

C. 经络 D. 命门 E. 脑 答案:6.A 7. 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 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 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 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 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 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 病种 B. 病名 C. 症状 D. 体征 E. 证候 答案:8.E 9. 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 同病异治 B. 异病同治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1) 李本强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2) 李本强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笔记(3) 李本强 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 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 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 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 1 护理技术一 4 实验 法、拔罐法等 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中医临床“三基”手册》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 (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侯论》 2、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先秦秦汉 B.两晋隋唐 C.宋金元 D.明清 E.近代 3、在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 (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丹溪 E.陈无择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 5、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B.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和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E.阴阳失调的具体表现 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8、“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了阴阳之间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9、“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关系是( ) A.阴阳交感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平衡 E.阴阳互相转化 10、肾病及肝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1、根据情志相胜法,大怒时可用哪种情志去制约( ) A.喜 B.思 C.悲 D.恐 E.惊 12、“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13、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火与土 E.火与水 14、用甘味药治疗肺气虚,其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生 D.五行相克 E.同气相求 15、以下可用阴阳互相互根来解释的是( )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16、“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17、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18、肝病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于( ) A.生 B.克 C.乘 D.侮 E.子病及母 19、“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20、“五脏分阴阳,则肺的阴阳属性是( )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1、因心火旺而导致目赤易怒者, 为( ) A.母病及子 B.木火刑金 C.水来乘火 D.火来侮水 E.子病及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