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量变化对方剂配伍的影响_常惟智

中药用量变化对方剂配伍的影响_常惟智
中药用量变化对方剂配伍的影响_常惟智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执业药师考试辅导《中药药剂学》第二十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大纲要求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001 第一节概述 学习要点: 1.药物配伍变化研究的目的 2.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一、药物配伍变化与配伍禁忌的含义 药物配伍变化: 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在理化性质或生理效应方面产生的变化。 药物配伍禁忌: 不利于生产、应用和治疗的药物配伍变化。 研究目的: 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 分析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 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 避免因药物配伍不当而造成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问题 预防医疗与药品质量事故的发生。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1 二、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 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兼病或兼证)需要 发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相须、相使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吗啡+阿托品 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磺胺药+甲氧苄氨嘧啶(TMP)、阿莫西林+克拉维酸Q:合理配伍—— 预防治疗、协同增效、降低毒副、拮抗作用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2

三、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1.中药学配伍变化 配伍理论:“君、臣、佐、使”组方原则、“七情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和相反); 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2.药剂学配伍变化——发生于体外 物理配伍变化 化学配伍变化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3 3.药理学配伍变化(疗效学配伍变化、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于体内 药理学配伍禁忌:疗效降低或消失,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例如 协同作用: 复方红花注射液+当归注射液 当归注射液+川芎注射液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拮抗作用:含钙类的制酸中药+阿司匹林/水杨酸 毒副作用:甘草+洋地黄强心苷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104 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学习要点: 1.物理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 2.化学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 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常见变化及原因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 药物配伍后在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或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制剂质量的变化。 影响:外观性状、化学稳定性 现象: 浑浊、沉淀或分层(溶解度改变) 吸湿、潮解、液化与结块 吸附 答疑编号:NODE70093300120100000201 1.浑浊、沉淀或分层 原因:制剂溶剂或药物分散状态改变而某些成分溶解度减小所致——水提醇沉、醇提水沉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藥用法用量 黃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內明顯,30克以上就趨向抑制;其對血壓影響,15克以內可升高血壓,35克以上反而降壓。有氣虛症狀時,用炙黃芪,無氣虛症狀,則用生黃芪。40克以上調節血壓の動態平衡.在王清任の補陽還五湯中重用至120g,有曰:黃芪治萎,四兩起步(16進制市斤秤四兩一錢是3克),佐以陳皮以防壅滯。 柴胡——在小柴胡湯中為君藥,用量大於其它藥一倍有餘(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遙散中為臣藥,用量與各藥相等(起疏肝解鬱作用),在補中益氣湯中為佐藥,用量極小(取其升舉清陽の功能,我の經驗是用3-6克)。 白術——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瀉,大劑量用至30~60克,則能益氣通便。 紅花——少用可養血,稍多則活血,再多則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達肝木,用至15克以發散風熱,清利頭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溫通陽氣,增加膀胱氣化功能の作用;用至10克,則溫經散寒,解肌發表,以祛除在表之風邪。 川芎——小劑量可使子宮收縮加強,大劑量反而麻庳子宮。 川芎外感頭痛,用量宜輕:最多不超過4克,高血壓肝陽頭痛,用量宜重:習用9~12克,瘀血頭痛,宜重劑量:可用至30~40克,曆代認為是治療頭痛之要藥。前人有謂“頭痛必用川芎”。然頭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溫,功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臨床常用以治療血瘀頭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湯治療血瘀頭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陳士鐸《百病辨證錄》散偏湯治偏頭痛,療效明顯,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達30g之多,若減少川芎の用量,則療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壓頭痛時,亦應大劑量使用,可用10~15g。無論高血壓或低血壓所引起の頭痛,只要是血中有滯,放膽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時對血壓也有相應の調節作用。 川芎引經少陽勝於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療頑固性頭痛時,劑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當立竿見影! 據近代藥理研究認為,大劑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壓,小劑量使用能使血壓上升。有人認為川芎辛溫香竄,上行頭目,高血壓患者宜慎用。但中醫認為本品有上行頭目,下行血海の雙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葉45克,這樣の劑量與配伍治療血管性頭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脫3兩(90克)見功,必與參附搭配. 穿山龍,味苦,性平,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有調節作用,所以近年來成為治療風濕類疾病の妙藥。根據《中華本草》謂其幹品用量為6~9克,《中草藥手冊》多為15克,少數達30克,東北地區常用量也為15~30克。但根據朱良春經驗,若要取得較好の療效,其用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中药药剂学21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一、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 1.增加疗效,如相须、相使的配伍 2.减少不良反应,抑制克服药物偏性,如相杀、相畏。 3.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 4.满足临床预防或治疗合并症的需要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 1.中药学配伍变化:包括君臣佐使,七情配伍,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 2.药剂学配伍变化: 1)物理配伍变化 ①混浊、沉淀或分层,多因溶剂或分散状态改变而某些成分溶解度减小所致。 ②吸湿、潮解、液化或结块,药物配伍后使得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下降。 ③吸附与活性炭、白陶土、碳酸钙等吸附性强的物质配伍,小剂量的生物碱等能被吸附。2)化学配伍变化 ①混浊或沉淀 a)pH改变 一些难溶性药物的盐类,如生物碱盐,因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可以析出游离生物碱。 b)水解 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为氧化锌沉淀。 c)成分相互作用如多数生物碱与有机酸或苷类。 ②变色如铁盐与含酚羟基的药物相遇颜色加深。 ③产气乌洛托品与酸性药物可分解产生甲醛。 ④发生爆炸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产生。 3)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3.药理学配伍变化:也称体内药物相互作用。 三、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1.可见的配伍实验,如将两注射液混合观察沉淀、结晶、变色等 2.测定变化点的酸碱度(pH) 3.稳定性实验 四、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1.改变调配次序 2.调整溶剂 3.调节药液pH 4.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 5.控制储存条件 139.减少或避免药物制剂发生药剂学配伍变化的方法有 A.调整溶剂 B.改变调配次序 C.调节药液的pH值 D.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 E.控制贮存条件

(完整版)中药用量

<中药用量总表> 第1章解表药 1. 发散风寒药 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桂枝---煎服,3~9g 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 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滴,冲服 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防风---煎服,4.5~9g 羌活---煎服,3~9g 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0.5~1g 藁本---煎服,3~9g 苍耳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 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丸散。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 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 2. 发散风热药 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 蔓荆子---煎服,5~9g

柴胡---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 淡豆豉---煎服,6~12g 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第2章清热药 1. 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强吸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 知母---煎服,6~12g 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天花粉---煎服,10~15g 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煎服,6~9g 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 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 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2. 清热燥湿药 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 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 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 龙胆---煎服,3~6g

中药注射剂制备要点总结

中药注射剂制备要点总结 注射剂容器的种类与规格 (1)注射剂容器的种类按原材料分为玻璃容器和塑料容器。 (2)规格分为单剂量、多剂量和大剂量。 (3)注射剂容器的质量要求注射剂容器主要由硬质中性玻璃制成。玻璃应无色透明,不得有气泡、麻点及砂粒;应具有低的膨胀系数这种优良的耐热性;熔点较低,易于熔封;要有足够的物理强度;应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 安瓿的处理方法 处理工序为:切割、圆口、灌水蒸煮、洗涤、干燥灭菌。在烘箱内用120~140℃干燥;灭菌170℃干热灭菌2小时,装无菌操作或低温灭菌药液的。 安瓿的质量检查 安瓿在应用前必须经外观、清洁度、耐热性、耐酸性、耐碱性等检查,合格品经处理后,方能使用。 注射剂的配制与滤过 (1)注射液的配制:有稀配法和浓配法。为提高澄明度和稳定性,配制时常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①水处理,冷藏;②热处理冷藏;③活性炭处理;④加入附加剂 (2)注射剂的滤过:先粗滤再精滤,精滤常用G3常压,G4减压;G6滤过除菌;微孔滤膜常用0.8μm、0.45μm,0.22μm可滤过除菌。 注射剂概念及其分类 现对执业药师药剂学中注射剂概念及其分类作如下总结: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溶液、乳浊液或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包括: (1)水溶液型注射剂:易溶于水或增加其溶解度后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稳定或经用稳定化措施后稳定的药物,可制成水溶液型注射剂,如氯化钠、氨茶碱、维生素C等注射剂。 (2)油溶液型或非水溶液型注射剂:油溶液性药物可制成油或其他非水溶液型注射剂,如维生素E、黄体酮等注射剂。 (3)混悬型注射剂:在水中微溶、极微溶解或几乎不溶的药物,在一般注射容量内其溶液浓度达不到治疗要求的剂量时,可制成水性或油性的混悬液,如醋酸可的松、普鲁卡因、青霉素等。 (4)乳浊型注射剂:油类或油溶性药物,可制成乳浊型注射剂,如静脉注射用脂肪乳注射剂。 (5)注射用无菌粉末:亦称粉末针剂。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为药物的无菌粉末或疏松的冻干块状物,临用前加溶剂溶解或混悬后注射。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二十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一节概述 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目的在于根据药物及其制剂组方的性质和作用,科学分析,合理设计,预先了解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方法,避免因药物制剂配伍不当而造成内在质量问题,保证药物制剂的安全、有效,防止医疗及生产质量事故的发生。 药物配伍变化的类型 1.中药学配伍变化 2.药剂学配伍变化 3.药理学配伍变化 第二节药剂学的配伍变化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 1.浑浊、沉淀或分层:多因溶剂或分散状态改变而某些成分溶解度减小所致。 2.吸湿、潮解、液化或结块:因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下降;因失去结晶水而发生潮解现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 3.吸附:与吸附性较强的物质配伍。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 1.浑浊或沉淀:pH改变、水解、成分相互作用 2.变色:分子结构中含有易变色基团。变色反应与药液的pH值有关,一般光照、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应更快。 3.产气:由化学反应引起。而泡腾片或颗粒应用时产气则是正常现象。 4.发生爆炸:多由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配伍而引起。 多项选择题 属于药剂学配伍变化中化学配伍变化的有() A.两种制剂混合因溶剂改变而析出沉淀 B.颗粒剂贮存中吸潮、结块 C.药剂配伍导致乳剂分层、破裂 D.鞣质类与生物碱类制剂配伍产生沉淀 E.氨茶碱与乳糖混合后变色『正确答案』DE 三、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1.注射剂配伍变化的分类 注射剂的配伍变化同样可分为药理的和药剂的配伍变化。 药剂的配伍变化又可分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两种配伍变化。 2.注射剂配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1)溶剂组成的改变:(2)pH的改变(3)缓冲容量(4)原辅料的纯度 (5)成分之间的沉淀反应(6)盐析作用(7)混合顺序及混合液浓度 第三节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与处理方法 一、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1.可见的配伍变化实验方法 2.测定变化点的pH:如果混合后的pH都不在两种注射液的变化区内,一般不会发生配伍变化。如混合后的pH值在一种注射液的变化区时,则可能发生配伍变化。 3.稳定性试验 二、药剂学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1.改变调配次序 2.调整溶剂 3.调节药液pH值 4.改变剂型或改换药物 5.控制贮存条件 多项选择题 减少或避免药物制剂发生药剂学配伍变化的方法有()

中药注射液配伍禁忌

中药注射液配伍禁忌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的问题逐渐引起临床的重视。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主管药师张惠丽等人日前研究发现,香丹注射液加参麦注射在与低分子右旋糖酐合用时,会使液体中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明显增加,造成安全隐患,临床应避免三药合用。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近出版的《中成药》杂志上。 香丹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增进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病症的治疗。参脉注射液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等病症。为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患者输液时间,减少病人液体输入量,临床上常将香丹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中同时输注。 为探讨3种药配伍后的稳定性、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张惠丽研究组将3种药配制成临床常用浓度,测定其稳定性。结果发现,低分子右旋糖酐+香丹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配伍后,≥5微米和≥10微米的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增加,分别平均为7439.6和878.6粒,远远超过《中国药典》的规定。《中国药典》规定,每1 毫升注射液中含10 微米以上的不溶性微粒数不得超过25粒。 张惠丽等介绍,从中药的药效来看,“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香丹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可活血散瘀、止痛理气,起到相须为用的目的,而且二者还可与低分子右旋糖酐起协同作用。此前就有报道称香丹注射液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更显著,而低分子右旋糖酐与香丹注射液联用可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张惠丽等指出,当药物加在一个输液瓶里配伍使用时,由于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尽相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配伍变化。尤其是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其生物碱、苷类、氨基酸等主要成分以及较多未除尽的杂质与其他药物配伍后,可发生氧化、缩合、水解等反应,从而析出一些肉眼不易看到的不溶性微粒,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而低分子右旋糖酐本身就是一种抗原,易与香丹注射液中的丹参形成络合物,如果再加入参麦注射液,三药同时输注时,不溶性微粒数极大增加,输入患者体内后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建议临床使用时,应避免这3种药液加在一个输液瓶里同时输注,应分开应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考点归纳

第十七章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与相互作用 一、概述 在药物制剂临床治疗过程中,为了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情,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常常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这种配伍使用的目的可归纳为: (1)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复方降压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等,如磺胺药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用、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副作用,如用吗啡镇痛时常配伍阿托品,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及胆道、输尿管及支气管平滑肌的兴奋作用。 (4)为了预防或治疗合并症而加用其他药物等。 研究药物配伍变化的目的是:根据药物和制剂成分的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设计合理的处方。对可能发生的配伍变化则应有预见性,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正确的处理或防止方法。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防止医疗、生产质量事故。 二、配伍变化的类型 配伍变化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药理的三个方面。如从配伍的意愿来看可分为有意的和无意的。如从配伍变化所引起的后果来看可分为绝对不能配伍的(配伍禁忌)和非绝对的。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 几种药物相互配合,常常可能发生分散状态或其他物理性质的改变,造成药物制剂不符合质量和医疗要求。常见的有: 1.溶解度改变不同性质溶剂的制剂配合在一起,常因药物在混合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小而析出沉淀。例如以丙二醇与水为混合溶剂制成的1 2.5%的氯霉素注射液当用输液稀释至浓度在0.25%以上时,会出现氯霉素沉淀。酊剂、醑剂、流浸膏等是以乙醇为溶剂,若与某些药物的水溶液配合,有效成分很可能析出。含黏液质、蛋白质多的水溶液若加入多量的醇能产生沉淀。于某些药物饱和溶液中加入其他物质时可能发生分层或沉淀。例如芳香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可使挥发油分离出来。 2.潮解、液化和结块与吸湿性很强的药物或制剂如干浸膏、冲剂、乳酶生、干酵母、胃蛋白酶、无机溴化物等配伍时,在制备、应用或贮存中可发生潮解与液化,其原因有:①混合物的相对临界湿度下降而吸湿;②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3.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乳剂、混悬剂中分散相的粒径可因与其他药物配伍,也可能因久贮而粒径变粗,或分散相聚结或凝聚而分层或析出。导致使用不便或分剂量不均,甚至使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下降。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 产生化学配伍变化的原因很复杂,可能由于氧化、还原、分解、水解、复分解、缩合、聚合等反应所产生。反应的后果可以观察到变色、混浊、沉淀、产气和发生爆炸等,另外疗效改变、产生毒副作用等观察不到的情况更应引起注意。 1.变色药物制剂配伍引起氧化、还原、聚合、分解等反应时,可产生有色化合物或发生颜色变化。易氧化药物与pH值较高的药物配伍时,容易变色,这在分子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药物中较为常见。例如维生素C与烟酰胺即使干燥粉末混合也会产生橙红色。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后会逐渐变成粉红至紫色。含酚羟基的药物与铁盐相遇颜色变深。此外,变色现象也可发生在某些固体制剂的配伍,如碳酸氢钠或氧化镁粉末能使大黄粉末变为粉红色,氨茶碱或异烟肼与乳糖粉末混合变成黄色,这种变色现象在光照射、高温、高湿环境中反应更快。 2.混浊和沉淀液体剂型配伍应用时,若配伍不当,可能发生混浊或沉淀。

【2019年整理】中药注射剂药物配伍禁忌参考

中药注射剂药物配伍禁忌参考(转载)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31820 )辛学俊 文中(+ )是不可配伍;(-)示可配伍;(+-)示在一定条件下可配伍;[]示文献号。 双黄连注射液 1 .维生素C (+ ) [3250 (-) [695] 2 .青霉素钠(-)[22][525][526][638][6868] [698][699] ( + ) [710] 3 .氨苯青霉素(+ ) [525][633][638][6868] [693] (-) [698][599] 4 .哌拉西林(-)[409][571] 5 .头艳嵯胯(-)[409][525][571][633] [638][639] ( + ) [639][341][445] 6 .先锋必(-)[22] 7 .头艳哇咻(-)[22][686][698] 8 .氨基糖昔类抗菌素(+)[670] 9 .妥布毒素(+ ) [638] 10 .庆大霉素(+ ) [686][698][699] 11 .阿米卡星()[525][605][633][686][693] 12 .小诺霉素(-)[605] (+ ) [664] 13 .卡那霉素(+ ) [698][699] 14 .链霉素(+ ) [698][699] 15 .氯霉素(-)[695] 16 .磷霉素(+ ) [409] 17 .病毒哇(-)[409][686][695] 18 .地塞米松(-)[525][633][693][698][699] ( + )[670] 19 .氢化可的松(-)[525][633][693][695] 20 . 5%?10%GS (-) [526][214][698] (+- ) [686] 21 . NS (-) [526] (+- ) [686] 22 . 0.9% 氯化钠(-)[698] 23 .复方葡萄糖(含钾)(+ )[526][638][670] 24 .环丙沙星(-)[605] 25 .培氟沙星(-)[605] 26 .红霉素(+- ) [670][698] (+ ) [699] (<0.6g ,无沉淀;>1.2g ,有沉淀) 27 .林可霉素(-)[605][686][695] 28 .白霉素(+ ) [605] 29 .甲硝哇(-)[280][476] (+- ) [696](常温下可现配现用,1.5小时内用完,夏季高温不能配伍) 30 .利多卡因(-)[695] 31 .阿托品(-)[695] 32 .氯化钾(-)[695] 33 .盐酸维拉帕米(-)[695] 34 .硫酸镁(-)[695] 35 .氯化钙(+ ) [695] 36 .盐酸氯丙嗪(+ ) [695] 37 .氨茶碱(+ ) [697] 38 .尼可刹米(-)[699] 39 .洛贝林(-)[699] 40.阿拉明(-)[699] 41 .多巴胺(-)[699] 42 .西地兰(-)[699] 43 .毒毛K (-)[699] 述评: 1 .维生素C和双黄连粉针配伍研究,(+ )[325](〈〈全国医院药学会议论文集》110页,1996年昆明)实验比 较精细,结果显示出外观无明显变化外,其余PH值、维生素C含量、双黄连有效成分黄苓割;、绿原酸、紫外光谱和薄层层析结果均明显改变,提示有理化配伍禁忌,可信度较高;(-)[695](〈〈双黄连粉针第五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34页,1996年8月)实验仅考察 外观配伍变化,应定为配伍禁忌为好。 2.青霉素G与双黄连有7篇文献从理化配伍角度研究,认为可配伍,但〈〈中国药师》2001 , 4 (2): 138从6 名青霉素皮试强阳性者药理实验角度研究,结论双黄连、复方黄连素不能和青霉素G配伍,否则增加青霉素G弱 阳性或假阴性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可间隔一定时间交替应用、更换品种或配物液皮试阴性后再用,也不主张同时在两个不同用药部位分别给药。 3 .氨苯青霉素和双黄连针配伍存在不同结论:(+)作者实验浓度为100ml生理盐水+双黄连针600mg+氨苯西林钠1.5g ,结果为溶液颜色即可变深,二波张处吸收值降低,PH值下降,认为不宜配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 , 19 ( 11 ) : 701;《中国药业》1999 , 8 (2) : 23)。(-)作者按双黄连针每日剂量3g (为标明配制浓度)和氨苯青霉素2mg/500ml生理盐水(可能 印刷错误,2g误印成2mg )体内外考察结论为8小时物理化禁忌现象,药液稳定,可以配伍(《双黄连粉针第五届临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2~19页,1996年8月 8日)。但其理化实验过程报告欠详,数据令人难以置信。双方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头艳嵯胯:[639][341][445] (《医药导报》2000, 19 (5) : 468 )作者提出:双黄连不影响头艳嵯胯的稳定性,但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1995年版《中国药典》虽对粉针剂未作限制标准,但建议分开使用。[571][409](《广东药学》,2000 , (4) : 34)作者在经外观、PH 值、紫外吸收曲线、吸收度等考察后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为可配伍,和上相比,仅在考察项目上存在差异,减少微粒一项。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 1、硫磺:酸、温、有毒。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 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 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 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 6、细辛: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5—1克,外用适量。 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 9、冰片:辛、苦、凉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 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中药制剂技术习题集答案

中药制剂技术习题集答案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中药制剂技术》习题集 一.单选题 1.《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规定儿科和外用散剂应是( )A A.最细粉 B.细粉 C.极细粉 D.中粉 E.细末 2.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 C A.《佛洛伦斯药典》 B.《纽伦堡药典》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神农本草经》 3.热原致热的主要成分是()。B A.蛋白质 B.脂多糖 C.胆固醇 D.磷脂 E.鞣质4.气雾剂常用的抛射剂是( )E A.N 2 B.CO 2 C.丙二醇 D.乙醇 E.氟里昂 5.浸提药材时( ) E A.粉碎度越大越好 B.温度越高越好 C.时间越长越好 D.溶媒pH越高越好 E.浓度差越大越好 6.颗粒剂“软材”质量的经验判断标准是( )C A.含水量充足 B.含水量在12%以下 C.握之成团,触之即散 D.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规定 E.黏度适宜,握之成型 7.干燥时,湿物料中不能除去的水分是( )C A.结合水 B.非结合水 C.平衡水分 D.自由水分 E.毛细管中水分 8. 单糖浆的含糖量为()(g/ml)。E % % % % % 9.不能作为化学气体灭菌剂的是( ) A A.乙醇 B.过氧醋酸 C.甲醛 D.丙二醇 E.环氧乙烷 10. 制备煎膏剂时,除另有规定外,加入炼蜜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倍。E 11.乳香.没药宜采用的粉碎方法为( ) C A.串料法 B.串油法 C.低温粉碎法 D.蒸罐法 E.串研法 12. 渗漉法的正确操作为()。 A.粉碎→润湿→装筒→浸渍→排气→渗漉 B.粉碎→润湿→装筒→浸渍→渗漉→排气 C.粉碎→装筒→润湿→浸渍→排气→渗漉 D.粉碎→润湿→装筒→排气→浸渍→渗漉 E.粉碎→润湿→浸渍→装筒→排气→渗漉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96285.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120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12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

中药制剂技术习题集答案精修订

中药制剂技术习题集答 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中药制剂技术》习题集 一.单选题 1.《中国药典》现行版一部规定儿科和外用散剂应是( )A A.最细粉 B.细粉 C.极细粉 D.中粉 E.细末 2.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 C A.《佛洛伦斯药典》 B.《纽伦堡药典》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神农本草经》 3.热原致热的主要成分是()。B A.蛋白质 B.脂多糖 C.胆固醇 D.磷脂 E.鞣质4.气雾剂常用的抛射剂是( )E A.N 2 B.CO 2 C.丙二醇 D.乙醇 E.氟里昂 5.浸提药材时( ) E A.粉碎度越大越好 B.温度越高越好 C.时间越长越好 D.溶媒pH越高越好 E.浓度差越大越好 6.颗粒剂“软材”质量的经验判断标准是( )C A.含水量充足 B.含水量在12%以下 C.握之成团,触之即散 D.有效成分含量符合规定 E.黏度适宜,握之成型 7.干燥时,湿物料中不能除去的水分是( )C A.结合水 B.非结合水 C.平衡水分 D.自由水分 E.毛细管中水分 8. 单糖浆的含糖量为()(g/ml)。E % % % % % 9.不能作为化学气体灭菌剂的是( ) A A.乙醇 B.过氧醋酸 C.甲醛 D.丙二醇 E.环氧乙烷 10. 制备煎膏剂时,除另有规定外,加入炼蜜或糖的量一般不超过清膏量的()倍。E 11.乳香.没药宜采用的粉碎方法为( ) C A.串料法 B.串油法 C.低温粉碎法 D.蒸罐法 E.串研法 12. 渗漉法的正确操作为()。 A.粉碎→润湿→装筒→浸渍→排气→渗漉 B.粉碎→润湿→装筒→浸渍→渗漉→排气 C.粉碎→装筒→润湿→浸渍→排气→渗漉 D.粉碎→润湿→装筒→排气→浸渍→渗漉 E.粉碎→润湿→浸渍→装筒→排气→渗漉

(精)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答案解析)

(精)执业中药师考试题库-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的配伍 变化(答案解析) 一、最佳选择题 1、下列属于药剂学的化学配伍变化的是 A.变色 B.粒径变化 C.分散状态变化 D.某些溶剂性质不同的制剂相互配合使用时,析出沉淀 E.潮解、液化和结块 2、药物配伍应用的目的不包括 A.减少不良反应 B.利用相反的药性或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克服药物的偏性或副作用 C.是药物之间产生拮抗作用,增强疗效 D.减少毒副作用 E.减缓耐药性的发生 3、下列属于药剂学的物理配伍变化是 A.产气 B.分散状态或粒径变化 C.变色

D.分解破坏、疗效下降 E.发生爆炸 4、某些含非水溶剂的制剂与输液配伍时会使药物析出,是由于 A.溶剂组成改变引起 B.pH值改变引起 C.离子作用引起 D.研析作用引起 E.直接反应引起 5、煎煮过程中药物溶解度的改变属于 A.物理的配伍变化 B.化学的配伍变化 C.生物学配伍变化 D.溶剂配伍变化 E.药理学配伍变化 6、以下不是药剂学配伍变化实验与处理方法的是 A.可见的配伍变化试验和变化点的pH值测定 B.稳定性实验 C.临床用药人群的调整 D.改变调配次序或调整溶剂 E.改变剂型或改变药物 二、配伍选择题 1、A.变旋

B.晶型转变 C.水解 D.氧化 E.聚合 <1>、导致制剂中穿心莲内酯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2>、导致制剂中黄芩苷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是 <3>、洋地黄酊剂制备时多采用70%乙醇浸出,其目的之一就是防止药物 <4>、制剂中药物有效成分具有酚羟基结构者易被 2、A.中药学配伍变化 B.药理学配伍变化 C.注射剂的配伍变化 D.物理的配伍变化 E.化学的配伍变化 <1>、药物及其制剂因配伍使成分发生氧化、还原、水解、聚合等化学反应而导致药物成分的变化 <2>、药物在配伍制备、贮存过程中发生分散状态和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影响药物质量的变化 <3>、“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和“七情配伍”理论 <4>、即可发生于体外,也可发生于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中 3、A.协同作用

中药注射剂药物配伍禁忌参考

中药注射剂药物配伍禁 忌参考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中药注射剂药物配伍禁忌参考(转载) 浙江台州市黄岩区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31820)辛学俊 文中(+)是不可配伍;(-)示可配伍;(+-)示在一定条件下可配伍;[ ]示文献号。 双黄连注射液 1.维生素C(+)[3250(-)[695] 2.青霉素钠(-)[22][525][526][638][6868] [698][699](+)[710] 3.氨苄青霉素(+)[525][633][638][6868] [693](-)[698][599] 4.哌拉西林(-)[409][571] 5.头孢噻肟(-)[409][525][571][633] [638][639](+)[639][341][445] 6.先锋必(-)[22] 7.头孢唑啉(-)[22][686][698] 8.氨基糖苷类抗菌素(+)[670] 9.妥布毒素(+)[638] 10.庆大霉素(+)[686][698][699] 11.阿米卡星()[525][605][633][686][693] 12.小诺霉素(-)[605](+)[664] 13.卡那霉素(+)[698][699] 14.链霉素(+)[698][699] 15.氯霉素(-)[695] 16.磷霉素(+)[409] 17.病毒唑(-)[409][686][695] 18.地塞米松(-)[525][633][693][698][699](+)[670] 19.氢化可的松(-)[525][633][693][695] 20.5%~10%GS(-)[526][214][698](+-)[686] 21.NS(-)[526](+-)[686] 22.%氯化钠(-)[698] 23.复方葡萄糖(含钾)(+)[526][638][670] 24.环丙沙星(-)[605] 25.培氟沙星(-)[605] 26.红霉素(+-)[670][698](+)[699](<,无沉淀;>,有沉淀) 27.林可霉素(-)[605][686][695] 28.白霉素(+)[605] 29.甲硝唑(-)[280][476](+-)[696](常温下可现配现用,小时内用完,夏季高温不能配伍) 30.利多卡因(-)[695] 31.阿托品(-)[695] 32.氯化钾(-)[695] 33.盐酸维拉帕米(-)[695] 34.硫酸镁(-)[695] 35.氯化钙(+)[695] 36.盐酸氯丙嗪(+)[695] 37.氨茶碱(+)[697] 38.尼可刹米(-)[699] 39.洛贝林(-)[699] 40.阿拉明(-)[699] 41.多巴胺(-)[699] 42.西地兰(-)[699] 43.毒毛K(-)[699] 述评: 1.维生素C和双黄连粉针配伍研究,(+)[325](《全国医院药学会议论文集》110页,1996年昆明)实验比较精细,结果显示出外观无明显变化外,其余PH值、维生素C含量、双黄连有效成分黄芩甙、绿原酸、紫外光谱和薄层层析结果均明显改变,提示有理化配伍禁忌,可信度较高;(-)[695](《双黄连粉针第五届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34页,1996年8月)实验仅考察外观配伍变化,应定为配伍禁忌为好。 2.青霉素G与双黄连有7篇文献从理化配伍角度研究,认为可配伍,但《中国药师》2001,4(2):138从6名青霉素皮试强阳性者药理实验角度研究,结论双黄连、复方黄连素不能和青霉素G配伍,否则增加青霉素G弱阳性或假阴性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可间隔一定时间交替应用、更换品种或配物液皮试阴性后再用,也不主张同时在两个不同用药部位分别给药。 3.氨苄青霉素和双黄连针配伍存在不同结论:(+)作者实验浓度为100ml生理盐水+双黄连针600mg+氨苄西林钠,结果为溶液颜色即可变深,二波张处吸收值降低,PH值下降,认为不宜配伍(《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9,19(11):701;《中国药业》1999,8(2):23)。(-)作者按双黄连针每日剂量3g(为标明配制浓度)和氨苄青霉素2mg/500ml生理盐水(可能印刷错误,2g误印成2mg)体内外考察结论为8小时物理化禁忌现象,药液稳定,可以配伍(《双黄连粉针第五届临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12~19页,1996年8月8日)。但其理化实验过程报告欠详,数据令人难以置信。双方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4.头孢噻肟:[639][341][445](《医药导报》2000,19(5):468)作者提出:双黄连不影响头孢噻肟的稳定性,但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1995年版《中国药典》虽对粉针剂未作限制标准,但建议分开使用。[571][409](《广东药学》,2000,(4):34)作者在经外观、PH 值、紫外吸收曲线、吸收度等考察后均无显着差异,结论为可配伍,和上相比,仅在考察项目上存在差异,减少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