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ose For Emily鉴赏

A Rose For Emily鉴赏
A Rose For Emily鉴赏

A Rose For Emily *

The short story “A Rose For Emily” draw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southern town Jefferson of the United States. Though the plot is not complicated, yet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panorama of Faulkner’s works. It attracts readers’ attention successfully and makes us immersed in the whole story. And the ingenious usage of symbolism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which makes the story filled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There are several different symbolic subjects in it, such as the house, Miss Emily, Barron Homer and so on.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ries to discuss them one by one from his point of view.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写得精致、完美;有如大理石上的雕刻图案,含有值得永久纪念的神圣意味。

世界驰名的威廉·福克纳 (William Faulkner) 一向以长篇小说震撼世人。他的《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已成为20世纪无可争议的杰作。意识流的手法娴熟运用,确立了他作品意象迭变、繁复多元的风格。而《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短篇小说则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精确、凝练,清晰直接而又不失神秘,以及南方式的略带忧伤的品质。

小说写爱米丽与世隔绝的、不顾现实变迁一味坚持自己独有的生活方式;写她的爱与恨、她的倨傲式的高贵和对负心恋人的无情报复。小说由爱米丽的死亡开始。她的死就像拉了起舞台上的帷幕一角,引起小镇上人们一睹她原先讳莫如深的生活的激情。一桩秘密被揭露成了人们对她死亡的最有效的纪念方式。有意思的是,这篇小说题名为“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但在小说中,通篇没有提到玫瑰花,也没有人献花给爱米丽。这谜一样的篇名似乎暗藏着福克纳的深意。

也许,揭示这一篇名的象征内涵要比诠释小说内容本身来得更富有挑战性?也许,在这篇名的隐喻中福克纳故意深藏着他秘而不宣的隐衷?

确凿无疑的句式——我指的是篇名——泄露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一种肯定,仿佛他在暗示一个真实人物存在似的。这种肯定,也许并不包含对她行为方式的赞赏;而是说明她作为类型化人物在美国南方小镇上有着众多的原型。这使我想起了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琪形象,她也像爱米丽一样家道中落却仍恪守着衰微的南方贵族传统。

正如众所周知,小说是虚构的艺术。但福克纳起着这样一个虚幻的篇名似乎想要抹去读者头脑中固有的小说概念。这种自我颠覆的方式,使小说产生了仿佛是对一位已故人物做传记的幻象;或者说,这也是一种自我首肯的方式,福克纳故意在这背谬中留出一丝让人错谔的空隙,从而引发人们去深思其背后的真正动机。透过这一悖论式的“破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福克纳对他小说人物的偏爱,泄露了他对爱米丽小姐这一形象所含有的深切的怜悯之情。这篇小说犹如是对爱米丽小姐所做的一次满怀敬意的缅怀和充满深情的回忆。

“献给爱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花”。默诵这一句式,宛如瞥见了福克纳在深秋的落叶时节,手持鲜花、摘下礼帽正站在爱米丽的墓碑前凭吊。我猜想,福克纳写下这一意味深长的篇名,并不是为了要增加小说的戏剧性,而是出于内心不由自主的需求,它道出了福克纳对爱米丽人物的迷恋与惋惜等复杂情愫,反映了他内心深层对业已湮灭的某些“东西”的追怀。

在小说中,爱米丽几乎与世隔绝了一辈子。她唯一一次恋爱对象是来自北方的铺设道路的工头:荷默?伯隆。这个人健康开朗、年轻活泼,引起了小镇上所有人的喜爱。她与爱米丽完全是两种世界的人:他代表着四处游走、见多识广、及时行乐和缺乏责任的北方新兴文化,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爱米丽则固守家园、秉持高贵、鄙视新生事物,挣扎在南方旧时代没落的瞬间。伯隆玩弄爱米丽,最后想要抛弃她,以及爱米丽在自己布置一新的婚房内杀死伯隆,都是两种观念和两种生活方式冲突的象征。

福克纳将这篇小说刻意起着不同寻常的篇名,是在暗示着他在对某些已逝事物的悼念,反映了他意识形态中对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等观念与价值存有的复杂心态,泄露了他对美国社会进程中采取的某些方式持有的保留态度的真相。

小说中的爱米丽小姐,“高贵、宁静、无法逃避、无法接近、怪僻乖张”。她不许别人埋葬她的死去的父亲,对所有前来表示哀悼和接济的人,她一连三天都挡在门外,说她的父亲并没死。新一代镇政府当局亲自登门造访,非常客气地请她纳税,她“声调冷酷无情”,反复说的只是“我在杰弗生无税可缴,你们去找沙多里斯上校。”(沙多里斯上校死了将近十年了。)全镇实行免费邮递制度后,也只有她一个拒绝在她的门口钉上金属门牌号,附设一个邮箱。没有人可以接近爱米丽小姐,所有与爱米丽小姐打交道的人都惨败而归。即使她的宅院里散发出令邻里们难以容忍的熏天臭气(来自于她情人荷默的腐尸),人们也只能像夜盗一样在午夜之后偷偷绕着她的屋子潜行,沿着墙脚撒石灰。爱米丽小姐总是把头抬得高高的,仿佛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她怎样也不理睬镇上的人,不理睬外面变化的世界。尽管堕落了她也不放弃昔日的尊贵地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眼里,她“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纪念碑”,是过出时代的象征。

然而,正是这个“传统的化身”、这个“纪念碑”,内心却充满了无奈与心酸。她渴望爱情,渴望幸福,但是父亲生前“手执一根马鞭”,驱赶了前来与她幽会的每一个人,毁掉了她所有能过上女人的正常生活的机会。她失去了生命的寄托,独自孤苦地生活着。荷默的出现,使她的生命有了新的希望,她的生活也增添了一点浪漫的色彩:“逢到礼拜天的下午我们就看到他和爱米丽小姐一齐驾着轻便马车出游了。那辆黄轮车配上从马房中挑出的栗色辕马,十分相称。”这应该是值得镇上的人高兴的事。可是镇上上了年纪的人却开始交头接耳说起“贵人举止”、“可怜的爱米丽”了。在人们看来,一个“传统的化身”、一个真正高贵的妇女,怎么能如此跟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在一起呢?爱米丽依然孤高、冷漠,依然极力想维持她的尊严。但是,过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追求幸福的渴望又太强烈了。为了爱情她几乎把贵族阶级的传统与固执丢掉,却没想到自己所倾心的情人,只是个用情不专的人。想到这个曾使自己恢复青春的人将要成为水中月、镜中花,爱米丽最后只能残酷地杀死荷默,以此种方式永远拥有他。

爱米丽小姐对其贵族身份抱残守缺、依恋不舍,有着维护旧事物旧秩序的冥顽心态。她固守着格里尔生家族的传统与气质,与福克纳的同类小说中的同类人物(如《沙多里斯》中的沙多里斯、《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押沙龙,押沙龙!》中的塞德潘)一样,是旧传统旧道德的承继者;同时,她不顾一切追求爱情,这又与传统的沙多里斯们不同,却与另一类具有现代反抗气质的人物(如《没有被征服的》里的斯诺普斯、《喧哗与骚动》中的杰生等)相似,是旧传统旧道德的背弃者。

爱米丽把沙多里斯们和斯诺普斯们集于一身,成了一个多层次的、极富个性的女性。这也正是爱米丽这一形象最具感染力的特征。外表高贵、宁静的爱米丽,内心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期盼恢复贵族的生活方式,保持家族的气质,维护旧日贵族的的传统与秩序,这是她

的责任与义务。她爱南方的旧生活,但在清教传统控制的杰弗生社会里,爱米丽受着专横暴虐的父亲的管制,被这个社会看作是过去和传统的象征,他们破坏了她一切能过上正常人生活的机会,使她成了旧传统旧道德的牺牲者,因而她又恨束缚她的旧的道德观念。她爱荷默,在荷默那儿,有她的寄托与希望。然而荷默却无意娶她。这对她的打击无疑是更大的,既是对她贵族身份的嘲讽,也是对她拼死抗争厄运、背弃传统道德的嘲讽。因而她也恨背叛她的荷默。这双重的爱与双重的恨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她整个的心态和灵魂都被扭曲了。她依旧要维护她家族的尊严,她一定要拥有荷默,直至最后,爱米丽只能以一种变态的行为,得到了一种变态的满足。

爱米丽是顽固的,也是让人同情的。当小说篇尾提到:镇上的人撬开那间四十年来没人见到过的房间,见到了躺在床上的荷默的尸体,而在尸体旁被人压过的枕头上,有“一绺长长的铁恢色头发”时,一种使人心跳骤然加剧的“悲”、“怜”,深深地震憾着读者。爱米丽将情人毒死(死的时候还保持着拥抱的姿势),又与他的尸骨共卧了三十多年,她怀着强烈的爱与恨,将生命中“有意义”的时光定格到骇人听闻的程度。人们在惊愕爱米丽的怪戾、乖张的同时,无不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极大痛苦,震惊之余转而怜悯她悲惨的一生。

《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虽然很短,但似乎正是如此,她好象成了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中人物形象的浓缩。选择一个弱女子形象在极短的篇幅内表达如此强烈和众多的情感,这对于福克纳来说并非偶然,而是出于他对南方的强烈感情。因为,福克纳与爱米丽一样,是没落的庄园主的后代。他崇尚南方贵族的道德观念,崇尚南方贵族的高贵气质,在感情上,他与他们极为接近,对他们极为同情。因此,当种植园主昔日的威严和荣誉似落花流水,一切社会大变动拉开序幕时,福克纳深深体会到了南方人的思想感情:失败的切肤之痛,加上现实的贫困的折磨,使南方人不禁缅怀过去,追恋昔日的秩序和传统。但在理智上,他清楚地知道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敢投身生活的弱点。他知道在南方社会辉煌时,旧秩序也许不失为一种严肃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但也背上了罪恶的重轭。他也清楚地认识到,随着历史的推移,当这种旧秩序赖以依存的蓄奴制经济被南北战争的炮火摧毁后,它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变得日益空洞、迂腐。但它却以其残存的旧日理想的余辉,诱惑着处于历史交替时代的南方人,造成他们的精神与客观世界、人与时代的错位,使他们的心灵始终处于一种内在的混乱状态,出现性格的怪癖、行为的乖张和心理的病态,人格和理智均已毁坏残缺。

爱米丽正是这种历史交替时代的南方人的代表,在她身上渗透了福克纳的强烈的感情。福克纳借助爱米丽身上笼罩着的被时光淹没的悲哀与痛楚,折射出旧南方曾经经历的苦痛,为南方昔日的秩序和传统唱出了一曲挽歌。同时,他又通过这个将生与死(精神之死)汇聚一身的爱米丽,表现了南方人的精神衰竭,揭露和批判了旧时代旧秩序旧观念的迂腐与危害。福克纳塑造了爱米丽这个同为旧道德的承继者和背弃者、有着复杂的矛盾心态的典型形象,表达了自己以及同时代人所体验到的共同的情感:无奈、痛苦、不安和怀疑。他嘲讽爱米丽的孤傲、怪戾、乖张、执拗,也同情爱米丽没有爱情没有幸福的悲惨。因此,他为渴望爱情渴望幸福渴望过上正常生活、拼死争一个“人”的资格的爱米丽献上了一朵玫瑰。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总结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一、关于送别诗 1.风格和抒情方式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 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 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酒抒情的,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在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对 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切话别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主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体现。这种安排,很好地写出了送别的深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虚处藏神、用笔神妙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 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 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与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就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 务 的。 第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她伪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她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就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 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②寻找线索。线索就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就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与主要矛盾。 第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就 是一 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就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 的 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主要就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a rose for Emily 分析

A Rose for Emily 的评析(2010-06-21 23:49:34)转载▼ 标签:文化 威廉.福克纳和他的《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摘要:福克纳把南方的历史和现实社会作为自己创作源泉而成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新旧秩序的斗争及没落贵族阶级的守旧心态,福克纳运用神秘、暗语、象征、时序颠倒等写作手法来揭示这一主题。 关键词:威廉·福克纳;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南方小说 一、威廉·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作家之一,生于密西西比州一个在内战中失去财富和地位的没落的南方种植园家庭。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以美国南方为背景,强调南方主题和南方意识。在他19部长篇小说和75篇短篇小说中,绝大多数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虚构的美国的约克纳帕塔法县(Yoknapatawpha county)和杰弗生镇。这些作品所展示的生活画卷 和人物形象构成了福克纳笔下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是以该县家族的兴衰、变迁为主题,故事所跨越的时间上起自印地安人与早期殖民者交往的岁月,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约二百年。他的世系小说依南方家系人物的生活而展开,以南方浓郁的泥土气息伴随着因工业文明而带来的焦虑、惶惑、无奈,把一百多年来即从18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南方人所独有的情感和心态通过独特的艺术方式展示出来,可谓一部“南方生活的史诗”。在这部史诗的字里行间,留下了作家的血与泪之痕:割不断爱恋南方古老精神的一片深情,可又抵御不了现代文明进程的必然性。正如福克纳所说:“我爱南方,也憎恨它。这里有些东西我本不喜欢。但是我生在这里,这是我的家。因此,我愿意继续维护它,即便是怀着憎恨。”这种矛盾恰好构成了福克纳情感意识及其小说世界的无穷魅力。结果,约克纳帕塔法县成了旧南方的象征,而福克纳也借此成功地表现了整个南方社会的历史和意识。 二、《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暗示南方的腐朽没落 福克纳素以长篇小说著称于世,但其短篇小说,无论艺术构思、意境创造、人物塑造抑或语言风格、结构艺术等,均可与其长篇小说互论短长,而其最著名的短篇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A rose for Emily则对理解、研究福克纳的主要作品,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以凝练的笔触、独特的结构成功地塑造了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这个艺术典型。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1930年4月发表的被誉为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生镇,小说分为五小部分,在这五个写作空间里,运用回忆来描写爱米丽·格里尔森(Emily Grieson)神秘的一生,讲述了一位被剥夺了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的妇女如何逃避现实以至于精神失常的故事,表现了新旧南方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爱米丽的个性冲突、所做所为源于她南方古老而辉煌的家庭背景,福克纳用神秘、暗语、象征等写作方法来揭示爱米丽是南方腐朽传统的象征。故事的叙述采用了时序颠倒的手法,这一手法不仅使小说结构奇突,情节跳跃,更为重要的是其具有深化主题思想的艺术功效。作者用这种手法打破时空界限,把过去和现在直接放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使读者深深地感到时代的变迁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沦丧。 小说一开始就告诉读者爱米丽死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她的死象征着南方古老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彻底灭亡和消失。为展示新旧双方的矛盾和以爱米丽为代表的贵族阶级虽大势已去却拒不接受社会变革的心态,作者选取了一个极为典型的事件——纳税事件。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曹操《短歌行》赏析(林庚)

教育资料 《短歌行》 《短歌行》赏析(林庚) 曹操这一首《短歌行》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名作,它代表着人生的两面,一方面是人生的忧患,一方面是人生的欢乐。而所谓两面也就是人生的全面。整个的人生中自然含有一个生活的态度,这就具体地表现在成为《楚辞》与《诗经》传统的产儿。它一方面不失为《楚辞》中永恒的追求,一方面不失为一个平实的生活表现,因而也就为建安诗坛铺平了道路。 这首诗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充分表现着《楚辞》里的哀怨。一方面是人生的无常,一方面是永恒的渴望。而“呦呦鹿鸣”以下四句却是尽情的欢乐。你不晓得何以由哀怨这一端忽然会走到欢乐那一端去,转折得天衣无缝,仿佛本来就该是这么一回事似的。这才是真正的人生的感受。这一段如是,下一段也如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缠绵的情调,把你又带回更深的哀怨中去。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终于走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结论。上下两段是一个章法,但是你并不觉得重复,你只觉得卷在悲哀与欢乐的旋涡中,不知道什么时候悲哀没有了,变成欢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欢乐没有了,又变成悲哀,这岂不是一个整个的人生吗?把整个的人生表现在一个刹那的感觉上,又都归于一个最实在的生活上。“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不正是当时的情景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正是当时的信心吗? “青青子衿”到“鼓瑟吹笙”两段连贯之妙,古今无二。《诗经》中现成的句法一变而有了《楚辞》的精神,全在“沉吟至今”的点窜,那是“青青子衿”的更深的解释,《诗经》与《楚辞》因此才有了更深的默契,从《楚辞》又回到《诗经》,这样与《鹿鸣》之诗乃打成一片,这是一个完满的行程,也便是人生旅程的意义。“月明星稀”何以会变成“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几乎更不可解。莫非由于“明月出天山”,“海上生明月”吗?古辞说:“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枯桑何以知天风,因为它高;海水何以知天寒,因为它深。唐人诗“一叶落知天下秋”,我们对于宇宙万有正应该有一个“知”字。然则既然是山,岂可不高?既然是海,岂可不深呢?“并刀如水,吴盐胜雪”,既是刀,就应该雪亮;既是盐,就应该雪白,那么就不必问山与海了。 山海之情,成为漫漫旅程的归宿,这不但是乌鹊南飞,且成为人生的思慕。山既尽其高,海既尽其深。人在其中乃有一颗赤子的心。孟子主尽性,因此养成他浩然之气。天下所以归心,我们乃不觉得是一个夸张。 .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赠友送别诗鉴赏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词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解题时要注意谁送谁,谁要走谁不走。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同时还要掌握其他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深婉含蓄,有的直露,有的蕴籍、有的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却“境近意远,词浅情深”。 一、基本特点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 (1)时间(傍晚、月夜) (2)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灞桥、劳劳亭、谢亭、灞陵亭等) (3)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夕阳等) (4)曲调(杨柳曲、阳关曲、渭城曲、劳劳歌、梅花落) 3、基本主题: (1)依依不舍的留念;(伤感、失落、怅然) (2)情深意长的勉励;(鼓励、劝勉、安慰) (3)坦陈心志的告白;(表心志、吐积愤) (4)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感彩: (1)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2)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常用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谐音、双关)手法 二、鉴赏方法 1、掌握送别诗的作法(结构): 第一联叙题写意;第二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第二、三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隽永为佳。 2、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4)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灞桥、美酒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鉴赏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小说鉴赏的基本常识

小说的基本常识 (一)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 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高中语文文言文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原文、翻译、赏析译文 原文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绕树三匝,何枝

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 所? 可依?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 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比喻用人要“唯才是举”,多多益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 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 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 待。《史记》载周公自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犹恐失天下之贤。”),才 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周公吐哺,天 赏析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雅好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诗22首,全是乐府诗。曹操的乐府诗多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他的《短歌行》,充分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以及统一天下的壮志。 《短歌行》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但是作者将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寓理于情,以情感人。诗歌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语言质朴,立意深远,气势充沛。这首带有建安时代"志深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特色的《短歌行》,读后不觉思接千载,荡气回肠,受到强烈的感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乐曲的名称,这种乐曲怎么唱法,现在当然是不知道了。但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中除了《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长歌正激烈”,魏文帝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艳歌行》“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认为“长歌”、“短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译及赏析 引导语: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短歌行 二首》 是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第一首诗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态,第二首诗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 短歌行 其二 曹操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隆。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 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钜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翻译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 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 他被孔丘称赞, 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 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 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 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 此大众议论纷纷。 赏析 《短歌行》 (“周西伯昌”)主要是曹操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 迹,当他翦灭群凶之际,功高震主之时,正所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者,但东吴孙权却瞅准时机竟上表大说天命而称臣,意在促曹操代汉 而使其失去“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号召, 故曹操机敏地认识到“ 是儿欲据吾著炉上郁!”故曹操运筹谋略而赋此《短歌行 ·周西伯 昌》。 西伯姬昌在纣朝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大好形势下, 犹能奉事殷纣, 故孔子盛称 “周之德,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但纣王亲信崇侯虎仍不免在纣王前 还要谗毁文王,并拘系于羑里。曹操举此史实,意在表明自己正在克心效法先圣 西伯姬昌,并肯定他的所作所为,谨慎惕惧,向来无愧于献帝之所赏。 并大谈西伯姬昌、齐桓公、晋文公皆曾受命“专使征伐”。而当 今天下时势与当年的西伯、齐桓、晋文之际颇相类似,天子如命他“专使 征伐”以讨不臣,乃英明之举。但他亦效西伯之德,重齐桓之功,戒晋文 之诈。然故作谦恭之辞耳,又谁知岂无更讨封赏之意乎 ?不然建安十八年(公元 213 年)五月献帝下诏曰《册魏公九锡文》,其文曰“朕闻先王并建明德, 胙之以土,分之以民,崇其宠章,备其礼物,所以藩卫王室、左右厥世也。其在 周成,管、蔡不静,惩难念功,乃使邵康公赐齐太公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 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世祚太师,以表东海。爰及襄王,亦有楚人不供王职,又命晋文登为侯伯, 锡以二辂、虎贲、斧钺、禾巨 鬯、弓矢,大启南阳,世作盟主。故周室之不坏, 系二国是赖。”又“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 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锡君玄土,苴以白茅,爰契 尔龟。”又“加君九锡,其敬听朕命。” 观汉献帝下诏《册魏公九锡文》全篇,尽叙其功,以为其功高于伊、周,而 其奖却低于齐、晋,故赐爵赐土,又加九锡,奖励空前。但曹操被奖愈高,心内 愈忧。故曹操在曾早在五十六岁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谓“或者人见 孤强盛, 又性不信天命之事, 恐私心相评, 言有不逊之志, 妄相忖度, 每用耿耿。

最新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中考古诗鉴赏之送别诗鉴赏专题讲解版 【资料链接】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商旅、归隐等。 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ד/”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三、送别诗中的意象 【空间意象】 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 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 【时间意象】 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 【环境意象】 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完美版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完美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考复习小说鉴赏有妙招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多年来,散文在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中占据老大哥的位置,但是随着高考命题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小说也开始来分得一杯羹。 生:没有。 师:但是山东省并非按兵不动,它也有动作。请看大屏幕: 08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09年的山东考试说明:“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手法”。 师:大家看出门道了吗? 生:把小说放到了最前面。 师:这说明什么? 生:可能要考小说。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有同感。再加上09年山东省并没有考小说,这样看来明年似乎是非考不行了。但是我们不怕!我们今天的历史使命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今天我要教给大家两个鉴赏小说的妙招。等你掌握了这两个妙招,你肯定会这样想:真怕他明年不考小说! 那么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生:人物、情节、环境。 师:我这两个妙招就是针对三要素设置的,请看教学目标: 1、明确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学会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广阔的大舞台。我们先看环境。 请大家看学案第一部分,为大家设置了三段环境描写,先请大家齐读前两段祝福的开头和结尾,要求声音洪亮,读出感情。 师生共同研讨祝福的开头和结尾: 《祝福》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

ARoseforEmily英文分析及简评

“A Rose for Emily” is divided into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opens with a description of the Grierson house in Jefferson. The narrator mentions that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Miss Emily Grierson’s home has fall into disrepair and become “an eyesore among eyesores.” The first sentence of the story sets the tone of how the citizens of Jefferson felt about Emily: “When Miss Emily Grierson died, our whole town went to the funeral: the men through a sort of respectful affection for a fallen monument, the women mostly out of curiosity to see the inside of her house, which no one save an old manservant – a combined gardener and cook – had seen in at least ten years.” It is known around town that Emily Grierson has not had guests in her home for the past decade, except her black servant who runs errands for her to and from the market. When a new city council takes over, however, they begin to tax her once again. She refuses to pay the taxes and appear before the sheriff, so the city authorities invite themselves into her house. When confronted on her tax evasion, Emily reminds them that she doesn't have to pay taxes in Jefferson and to speak to Colonel Sartoris, although he had died 10 years before. In section two, the narrator explains that the Griersons had always been a very proud Southern family. Mr. Grierson, Emily’s father, believes no man is suitable for his daughter and doesn't allow her to date. Emily is largely dependent upon her father, and is left foundering when he dies. After Mr. Grierson's death, Emily does not allow the authorities to remove his body for three days, claiming he is still alive. She breaks down and allows authorities to take the body away for a quick burial. Section three introduces Emily’s beau, Homer Barron, a foreman from the north. Homer comes to Jefferson with a crew of men to build sidewalks outside the Grierson home. After Emily and Homer are seen driving through town several times, Emily visits a druggist. There, she asks to purchase arsenic. The druggist asks what the arsenic is for since it was required of him to ask by law. Emily does not respond and coldly stares him down until he looks away and gives her the arsenic. When Emily opens the package, underneath the skull and bones sign is written, "For Rats." Citizens of Jefferson believe that Miss Emily is going to commit suicide since Homer has not yet proposed in the beginning of section four. The townspeople contact and invite Emily's two cousins to comfort her. Shortly after their arrival, Homer leaves and then returns after the cousins leave Jefferson. After staying in Jefferson for one night, Homer is never seen again. After Homer’s disappearance, Emily begins to age, gain weight, and is rarely seen outside of her home. Soon, Miss Emily passes away.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鉴赏方法: 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 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 (3)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第一、分析典型人物 分析人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注意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如祥林嫂的外貌。 ②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如鲁四老爷的个性化语言,就反映出他伪善、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③注意人物的行动描写。如药里刽子手康大叔卖人血馒头的一系列动作,就刻画出他凶残、贪婪的丑恶形象。 ④注意人物的心理描写。如项链中对玛蒂尔德大段心理描写,就揭示了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⑤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分析故事情节。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它由一系列具 有矛盾冲突的具体事件组成。 分析故事情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清结构。小说的情节大体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构成,可以据此划分层次。 ②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中的脉胳,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 ③抓住场面。情节由场面组成。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 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 第三、分析典型环境。 ①典型环境是指文学作品中形成人物性格并驱使人物行动的生活场所,是一 定历史时代、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 ②典型环境是指文艺作品中典型人物所生活的形成其性格并驱使其行动的 特定环境。 典型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 分析典型环境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四、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 小说的社会作用分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短歌行赏析介绍

短歌行赏析介绍 说道曹操, 大家一定就联想到三国那些烽火狼烟岁月吧。 但是曹操其实也是 一位文学 大家,今天就来分享《短歌行 》赏析。 《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 它本来是一个乐曲名称。最初古辞已经失传。乐府里收集同名诗有 24 首,最早 是曹操这首。 这种乐曲怎么唱法, 现在当然是不知道。 但乐府 《相和歌·平调曲》 中除《短歌行》还有《长歌行》,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引证古诗 “长歌正激烈”, 魏文帝曹丕 《燕歌行》 “短歌微吟不能长”和晋代傅玄 《艳 歌行》 “咄来长歌续短歌”等句, 认为“长歌”、 “短歌”是指“歌声有长短”。 我们现在也就只能根据这一点点材料来理解《短歌行》音乐特点。《短歌行》这 个乐曲,原来当然也有相应歌辞,就是“乐府古辞”,但这古辞已经失传。现在 所能见到最早《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 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曹操传世《短歌行》共有两首,这里要介绍是其中第 一首。 这首《短歌行》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 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统治基础,打击反动世袭豪强势力, 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 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诗歌 形式,含有丰富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他所坚 持主张,配合他所颁发政令。 《短歌行》原来有“六解”(即六个乐段),按照诗意分为四节来读。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 在这八句中,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那么愁是什么呢?原来他是 苦于得不到众多“贤才”来同他合作, 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 试想连曹操这样 位高权重人居然在那里为“求贤”而发愁, 那该有多大宣传作用。 假如庶族地主 中真有“贤才”话, 看这些话就不能不大受感动和鼓舞。 他们正苦于找不到出路

鉴赏小说的基本的方法

鉴赏小说的基本的方法 (一) 小说的基本常识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小说的叙述方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 (二)小说的特点 1、完整的故事情节 2、鲜明的人物形象 3、典型的环境 4、深刻的主题 5、精巧的构思 (三)高考命题要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一、小说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高考中有关小说情节的命题指向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分析; 3、对情节的高潮部分或结尾部分作用的理解; 4、小说在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 5、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6、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二)小说中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安排的方式及作用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小说因素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四)分析小说情节的入手方式: 1、抓住场面; 2、寻找线索; 3、理清小说的结构。 (五)分析小说情节时的注意事项 1、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2、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情节安排的顺序及作用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赏析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咽,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是用于宴会场合的歌辞。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作为一位政治家兼军事家的诗人曹操,十分重视人才,这首诗抒发了他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全诗三十二句,分四节,每八句一节。 第一节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当”,对着。“去日”,指逝去的岁月。这四句意思是:在边喝着酒,边唱着歌时,忽然感叹道:人生能有多久呢?人生啊,就好比早晨的露水,一会儿就干了,又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慨当以慷”是“慷慨”的间隔用法,“当以”,没有实在意义,即指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作酒的代称。这四句意思是:即使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内心的忧愁还是难以消除。用什么来消除胸中的忧愁呢?只有借酒浇愁。我们如何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

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这个点我们可从他的另一首诗《蒿里行》中得到佐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第二节抒写诗人对贤才的渴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念之情。这两句意思是:你的衣领青青啊,总是让我如此挂念。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因为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四句以女子对心爱的男子的思念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以下各句描写宾客欢宴的场面,这里引用的两句意思是:我有很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对贤才的热情。 第三节抒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因为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 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