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张红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张红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张红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该单元的主题是人生,而这小文一篇通俗易懂但又耐人寻味的美文,作者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从这次经历中,他悟出了一个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并且这道理成了他以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刚步入中学,与自然,社会有了较亲密的接触,基本具备了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对人生有了初步的理解,他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愿意说出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却不能很好的透过文字来感悟具体情境。要从一件事或一个活动悟出它的哲理是有一定的难度。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针对这些孩子的这些特点,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自读、合作读、探究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2)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点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出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这堂课的目标,是因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探究”。本课的整体感知可以通过回答“问题链”和复述故事情节来完成。重点探究可针对题目、文中的重点细节和最后一段的有关语句去探究其深刻含义。

指导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要求学生言之成理地说出他们对文中人物的看法。这是将课文阅读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尝试。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四、我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感悟人生哲理。学生能将书中得到的人生感悟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五、教学方法:

本着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的原则,所以我决定使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法,朗读法,默读法,合作讨论法,谈话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

所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严格而有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学生习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教学设计为一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的回忆中。

我将引入一句现代诗,通过小溪走一步,再走一步到达大海的例子引出课文中小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经历,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两种读法,学生先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再默读看一遍课文。(这既是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解决生字词,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也是为了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默读课文实际是对课文故事情节的梳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培养为复述故事打基础。

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可以照原文复述,可以创造性的复述,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复述。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训练,又是对课文的一次整体感知,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全员参加。派代表发言。

(三)、悟读,合作讨论中研读文本,感悟主旨。

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复述完课文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象,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讨论题目如下:1作者描写的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

2作品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如何描写的,说

明了什么?

3父亲是如何引导我下山的,在文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这个环节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第一二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说出在我爬上小山之后,对小山充满了恐惧,毫无信心可言,为下文中父亲引导我下山埋下伏笔,第三题的设计主要是学生说出父亲在帮助我下山是采用先走一小步,再走一小步的办法,使大的困难变小了,从而完成板书设计,也引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了。

最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你觉得重要的句子。并再一次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这其实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所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同样应该在读中体会,感悟出文

章的主旨。

(四)创造问题情境,链接生活,鼓励自由言说,直面困难,内化所得经验。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过你认为无法克服的困难?学习完课文后你有什么启示?

这个环节学生畅所欲言,至此,学生思维的火花,全部被激活,,相信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定能直面困难,解决困难。于是本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拓展阅读课文后面汪国真的诗,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得到一点什么?

1、集体阅读,感悟诗意。(诗人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意志对人是很重要。“垂下头颅”是预示遇到困难,低头沉思。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困难。)

2、自由发言,谈谈从诗中想到了什么?

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体现阅读课教学在通过课内阅读的方法,把它运用在课外阅读上,既是方法的运用,又是学生阅读多元性的展示,个性的发展。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谈的人生,“人与自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怎么办?这里再一次阅读汪国章的诗,无疑又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

(六)、创设情景,进行情感的熏陶,开启人生之路

配乐播放一首小诗做总结,激励学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战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七)、作业:

在教学的最后,布置作业,希望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写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以《那件事,让我懂得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设计原理:阅读教学的终点是写作,这样的一个作业正是为了实现读与写的结合,同时也是对链接生活,直面困难的一个延伸,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本文时的思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其中肯定有些不妥当的地方,在此恳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第一阶段毫无信心第二阶段萌发信心第三阶段信心大增

走一步再走一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