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历史_评_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_陆建德

回归历史_评_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_陆建德
回归历史_评_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_陆建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2006年10月Oct. 2006

第17卷第4期VOL.17 NO.4回 归 历 史

—— 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

陆建德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510275)

内容提要:《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是一部史论兼备的力作,书中40篇互相联系的文章代表了当今英语世界小说研究的一流水准和方法/价值上的新趋向。它所反映的新历史主义和女权主义相结合的批评特点给我们很多启示。近二十年来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和各种非历史主义的形式批评在我国学界有较大影响,现在有必要强调回归历史。新历史批评所关注的历史不是政治外交史,而是通过各种文字资料和物品来显现的社会/文化史。本文从英国小说的起源、女性小说家的贡献、时代分期以及小说是否面临生存危机等方面讨论这部著作的特点和得失。作者同时指出,小说非但没有死亡,它还是“一部生活的闪光之书”,其寿命甚至会超过上帝。在一个产生了亨利·菲尔丁、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的国度,小说仍然可能是伦理探究的最佳工具。

关键词:英国小说史;历史方法;时代分期;伦理探究

中图分类号:I56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962(2006)04-0008-05Abstract: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consists in an interrelated series of 40 essays by some of the most talented critics of the Anglo-Saxon world. This critical review points out that it represents major reversals in trends among literary scholars and historians. Women’s contribution to the genesis of the genre in Britain is generously if not overenthusiastically recognized and various kinds of formerly marginalized docu-ments and material artifacts are used in an effort to describe the complexities of a social/cultural as well as literary history.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as demonstrated in this monumental volume might be instructive to scholars in China, where “the linguistic turn” and all the formalist (therefore anti-historicist) methodologies have just passed their heyday and a return to history, to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s of texts, seems to be timely. Issues like the proper restoration of formerly repressed voices, the validity of general descriptions of “periods” 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novel are discussed. It ends in an optimistic note by saying that in a country that has produced Henry Fielding, Jane Austin, George Eliot and Joseph Conrad, the novel is still “the one bright book of life” and the best available instrument of ethical inquiry.

Key words : history of British novel; historical methodology; division of eras; exploration of ethics

收稿日期:2006-09-16

作者简介:陆建德,男,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美英文学。

近两年的图书市场出现几种对我国大学英文系师生极有帮助的英美小说史,本文着重介绍并评论的是由约翰?瑞凯提教授主编的单卷本《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英文版,外研社,2005年)。该书原版是在1994年出版的,是首批四种“哥伦比亚文学史”之一,收有论文四十篇,大致按照时序排列。这是一部史论兼备的力作,展示了上世纪末英美学术界在该领域的最新批评特点和价值趋向,今日读来,依然给我们很多启示。

自从伊恩?瓦特的《小说的兴起》(1957)问世后,英国小说的起源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本书主编约翰?瑞凯提的《理查逊之前的通俗小说:1700年至1739年间的叙事模式》(1969,第2版1992)就是这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瓦特所采用的社会学方法又与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相结合,成为世纪之交英国小说起源研究的一

2006年第4期回 归 历 史—— 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

大特色。迈克尔?麦基恩的《英国小说的源起:1600年至1740年》(1987)和J?保罗?亨特的《小说之前》(1990)充分体现了历史方法的特色,也常被学者们谈及。对源头的兴趣进而又大大促进了18世纪英国小说的研究。J?保罗?亨特的《小说和社会/文化史》一文高屋建瓴地概括了这一领域新的理论前提和研究新动向,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回归历史。①我们还可以说,18世纪小说研究的丰硕成果代表了英国文学研究中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历史主义新趋势。这本《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基本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我们在书中既找不着语言学家索绪尔或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的大名,也看不到“能指”、“所指”和“延异”等威风凛凛的术语。学者们不再满足于孤零零的文本及其相关的(后)结构主义阐释,空发一通形而上的宏论,而是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利用各种各样的史料探讨这样一些问题:小说出版(连载)的过程、印数和流通(即文学的物质生产),读者的构成及其社会学上的意义,时尚的形成和变迁,作家与时代盘根错节的关系。我国研究界曾大谈“语言学的转向” 和各种非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小说一度被理解为不关外物的语言游戏,强调一下“回归历史”对我国学界也是大有裨益的。

要说现在的英国小说研究并没有得益于上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种种文学理论和新的批评方法,那是完全不对的。女权主义和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之大尤其不容否认。随着女权批评的兴盛,女性读者、作者对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巨大贡献得到普遍认可。人们在追溯英国小说的缘起时发现,17世纪末,英国社会开始消费为数惊人的“罗曼司”。这些“罗曼司”往往是由生活上自由不羁的女性所创作的情色小说,它们是英国小说的重要源头。罗丝?拜勒斯特还在《引诱的形式:1684年至1740年的女性情色小说》(1992)一书中赋予这些作品经典的意义。本书《前言》后第一篇文章泛论小说的起源,第二篇《笛福与早期叙事》确定了笛福作为现代小说开山鼻祖的地位。紧随其后的文章讨论的就是王政复辟时期至18世纪中叶的情色小说。显然,有些学者要把“罗曼司”提升为英国小说的直接发祥地或者它的发展史上的主线。我国的英国文学专业师生对当时的“罗曼司”和情色小说所知相对较少,补补课也属必要。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谨慎,我们编的文学史对这些女作家很少提及。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第一版)中有关英国文学的辞条里,出生于18世纪的女作家只有简?奥斯丁一位。换句话说,奥斯丁之前的作者全是男性,可见当时我国学界对文学史撰写过程中的父权观念还缺乏认识。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变,例如黄梅论18世纪英国小说的著作《推敲“自我”》(三联,2003)的第一章就是《贝恩和复辟时代的遗产》。这位艾芙拉?贝恩(1640—1689)是最早的英国女作家之一,生活阅历异常丰富,甚至做过查理二世手下的间谍,维吉尼亚?伍尔夫对她十分佩服,称她具有“平民的幽默、活力和胆量”。黄梅着重分析的是贝恩的小说《奥鲁诺克》,该书讲述的是非洲某国王子被卖作奴隶的故事。但在《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里,研究者更关心的是贝恩、德拉瑞维埃?曼利和伊莱莎?黑伍德等女作家的情色小说如何表现性角色的颠倒,如何以女性的“凝视”(gaze, 理解为知识/权力的专制掌控)取代男权中心的“凝视”。18世纪初是以往英国文学史上所谓的“奥古斯都时代”,一个以和谐以及蒲柏式的对句著称的社会竟然流行这类极具颠覆性的读物,这恰恰说明简单的时代分期会产生误导作用。

本书卷末附有百位英国小说家小传,出生于奥斯丁之前的女作家竟达17位之多,其中有像贝恩、玛丽亚?埃奇渥斯、弗朗西丝?伯尼(“范妮”)和女权运动先驱玛丽?伍斯通克拉夫特这样有名的人物。有的作家入选比较勉强,似乎是“政治立场正确”(PC)的标准所致。这说明近二十年来,文学地图已经彻底重新绘制。本书有好几篇文章是专论女性作家的,对女性文学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参阅外研社“英美文学文库”所收的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也有几位出色的女作家的名字未见提及,如艾利丝?默多克和佩内罗普?菲兹杰拉尔德(1916—2000)。后者几乎不为我国读者所知晓,评论界对她的《船上人家》(1977年布克奖)和《蓝花》(1997)等小说评价很高。

英国女性小说家的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她们的地位应该突出,但是要把这当成一项事业,也可能矫枉过正。例如我们发现深受奥斯丁喜爱的约翰逊博士的名字没有出现在卷末的人物小传里,约翰逊的《拉塞拉斯》以及“人类欲望皆虚妄”的认识也就被边缘化了。清教徒班扬也被排斥在名单之外。要讨论英国小说的起源,班扬和他的宗教寓言怎么可以缺席呢?杰出的英国史学家克里斯多弗?希尔甚至把班扬视为一个时代的缩影。②曾有批评家认为,班扬的语言质朴有力,性格描写贴近生活,他的作品能振奋人的精神,唤醒一个民族的宗教记忆。也许现在越来越世俗化的时代尊崇的不是所谓的“清教徒的良心”。在《天路历程》里,基督徒背负的包袱装满了自己的罪恶,他手持《圣经》,一边读,一边颤抖流泪并发问:“我该怎么办?”这样的场景和《罪人受恩记》、《恶人先生的生平和死亡》之类的书名在一个偏爱“愉悦”和“欲望”的年代不仅乏味,而且令人生厌。可是以重视历史细节和“物质基础”著称的研究者也应该承认,《天路历程》一版再版(甚至不断被盗版),长期以来是英国普通人家必备的三本书之一(另两本是钦定本《圣经》和弥尔顿的《失乐园》)。班扬本人数次因宗教信仰入狱,可见宗教背景的知识对理解英国文学史至关重要。可是宗教因素在这本文学史里却淡出了,大概一则是因为学界前辈这方面已经谈得太多,二则是因为20世纪末的人们宁愿凭自己所好来重新描绘历史。我感到欣慰的是,由我国学者吴景荣和刘意青主编的《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外研社,2000)里,紧随《概论》的是一章是《约翰?班扬和宗教寓言》。

总第17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书名中的“British”一词需要作一些解释。人们往往用“the English novel”指称“英国小说”,这只要查核一下很多书名即可得到验证。这用法是不够准确的。“English”是“England”(英格兰)的形容词,怎么可以把英格兰等同于英国呢?也许是出于一种习以为常的民族主义倾向,很多英格兰人偏爱这种修辞学上以局部代替全部的举隅法(synecdoche)。由于这一原因,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爱尔兰人说到国籍时会说自己是“British”,一般不喜欢被称作“English”。本书英文书名既反映了美国人的习惯,也反映了现今人文学术研究中民族平等的思想。这是值得中国学者注意的。

在文学史的撰写过程中,也时常会出现以局部代替全部的举隅法。例如曾有学者在讨论现代派时指出,把文学史看作一种实验的风格极大地简化了20世纪上半叶由各种互相竞争的声音所形成的不谐音;所谓的后现代派也多歧义:它既指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托玛斯?品钦或约翰?巴斯等作家在形式上创新的作品,又指该时期文学整体,于是在技术上有很强自觉意识的少数人的实验被认为一个时期的本质性的代表。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类依然引起争议的概念作为一部文学史的叙述主线,那就意味着把多声部的文学现实简化为整齐划一的单声部演唱。③这种观点提醒我们注意,文学史上的分期往往失之武断。《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的优点之一是没有僵化的时代分期。不少文学史都会把20世纪上半叶称为现代主义的时代,然而随着我们对该时期认识的深入,我们发现从来没有一条“现代主义”的统一战线,即使詹姆斯?乔伊斯和维吉尼亚?伍尔夫都在创作中使用了所谓的“意识流手法”,他们所描写的意识之流在品质上并无共同之处,正如《尤利西斯》中的莫莉和伍尔夫笔下的拉姆齐夫人、达洛威夫人断然相异,为什么不可以从阶级、文化和道德修养等方面来讨论她们意识之流的巨大差别呢?时代之间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用卞之琳先生的话来说,对历史之流不能“抽刀断水”,人为划分的时期往往制造混乱,而“现代主义时代”和“后现代主义时代”之类的概念只会歪曲文学作品的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真正操“现代主义”官话的先锋派为数寥寥,绝大多数作家我行我素,讲着他们自己形式多样的方言。例如,“意识流手法”常被视为现代派写作的标记,但是一度几乎跟庞德和艾略特齐名的作家(甚至可以说是很有特色的先锋派小说家)兼画家温德姆?刘易斯却在他的《讽刺与小说》(1930)中提出与伍尔夫对立的观点:对潜意识的发掘并不会带来对人物的独特性的认识,因为它所揭示的无非是未加分辨的感情和本能,这方面人人相同;假如艺术家一味留连于心理的黑暗角落,那么他/她就背叛了自己的天职。刘易斯说,要把普世一致的原材料形塑出个性来,外观和行动是不可或缺的(见

本书第880页)。

同样,标准、正宗的“后现代作家”是否存在也不得而知。记得伊格尔顿曾戏说,“后现代”起于彼拉多判耶稣死刑之时。本书《斯特恩:喜剧演员和实验小说家》一文表明,《项狄传》(已有译林出版社2006年蒲隆译本)作者在文体和排印上的创新要比“后现代派”早两百年。在这本英国小说史中,萨缪尔?贝克特是作为“后现代派”来讨论的,可是这位长期生活在法国的爱尔兰人显得有点孤单。从贝克特的写作轨迹来看,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只是某些“现代主义”信条的翻版,他的后期小说是主题先行的文字实验,几乎没有读者。在20世纪的英国小说史上,很多作家的成就不在贝克特之下,但是他们没有“后现代派”之类醒目的名号来做自己的招牌。我注意到,英美学者并不都相信文学艺术不断前进发展,越“后”越好,站在所谓的时代浪尖上的,也许只是泡沫。概言之,如果确有后现代派,那它也只是百草园中的一景而已。同时人们惊喜地发现,某些急于跟传统彻底决裂的“后现代”实验作品气数已尽,被文学史淘汰也只是个时间问题。B?S?约翰逊(1933—1973)一度被认为是英国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他未能在这本英国小说史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本《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不拘泥于僵化的时代分期,故而有的文章可以有较大的时间跨度,论及的作者也较多。《从吉卜林到拉什迪:从帝国主义到后殖民主义》就是一例。这一题目是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它提示,本书中不少论文大致上由一位或几位作家带出一个主/话题,如《萨克雷和绅士的意识形态》、《狄斯累里、盖斯凯尔和英格兰的状况》。其他论文是作家或某一类别小说(如感伤小说和哥特式小说)的专论。

《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出版于1994年,那是一个“终结”的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之类的标题不时闯入人们的眼帘。人们自然会想到小说是不是也已经或正在“终结”。其实对这“狼来了”式的警报大家不必惊慌失措。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问世后,它的批评者认为它不能算是一部小说。为乔伊斯辩护的托?斯?艾略特也在他影响极大的文章《尤利西斯:秩序和神话》中说,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已经成为一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形式,它早在福楼拜和亨利?詹姆斯的手里就寿终正寝了。可是当今的文学史家无一例外地把《尤利西斯》归入小说一类,福楼拜和詹姆斯也远不像艾略特所说的那样保守,他们所代表的传统并没有因《尤利西斯》的畅销而消亡(本书未收专论詹姆斯的文章是一大遗憾)。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法国实验小说来势汹汹,“小说之死”仿佛即刻就要实现,那些要叫死唱衰小说的人暗中企盼“心想事成”

(英文里叫“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从而登上“小说终结者”的宝座。诚然,不少英国作家都希望

2006年第4期回 归 历 史—— 评《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

尝试小说叙事新手法,但是他们并不拒绝与历史和传统达成一定的妥协。创造从来不是发生在历史真空里的行为,它总与以往的文学血脉相通。种种对小说这一文类的或温和或偏激的挑战无非丰富了小说,加深了人们对它的认识。法国式实验小说的影响不致决定英吉利海峡北岸小说的发展。现在人们问得较多的反而是:法国小说家怎么变得不会讲故事了?不能否认,在英国小说史上,欧陆小说(或小说的先驱)确实给英国作家提供了灵感甚至学习的楷模,但在很多场合下,英国作家把它们视为有用的参照,有时则是抵制的对象(详见本书论乔治?吉辛、阿诺德?贝内特等作家的《回避自然主义》一文)。当今大多数英国作家和普通读者并不十分关心理论的喧嚣或所谓认识论上的革命, 他们不大习惯某些法国同行(包括贝克特)的过激姿态,更愿意透过亨利?詹姆斯所说的“小说之屋”的窗户观察、感受并描绘窗外的世界,讲述虚实相生的故事,探讨个人和社群共同体的关系。他们对社会历史抱有浓厚兴趣,擅长利用包括日记、书信和传记在内的各类史料,以想象力丰富的形式评品历史事件和人物。

创新的手法并不是一条单行道,作家不会一踏上创新之路就变成自以为是、只知勇猛突进的单骑英雄。例如,约翰?巴恩斯在80年代创作了形式别致新颖的《福楼拜的鹦鹉》和《一部十章半的世界史》,然而他在1992年发表了用所谓19世纪“全知全能”叙述方式写成的小说《豪猪》,又根据东欧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历史背景讲起故事来。显然,“小说之死”或小说的“非小说化”、“非故事化”离我们还极其遥远。巴恩斯的这段话充分表达了当代英国小说家的自信:好久以来,人们周期性地宣告上帝的死亡和小说的死亡。这都是危言耸听。由于上帝是人们虚构故事的冲动所创造出来的最早的、最好的艺术形象,我愿把赌注押在小说上—— 不论它是何种变异的文本—— 我相信,小说的寿命甚至会超过上帝。(瞿世镜译文)

将小说的源头定位于人类虚构上帝之时,这是小说家比学者高明的地方。

当今英国小说创作的局面应该说是繁荣的。20世纪是大英帝国解体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殖民地纷纷独立,但是英国利用它的灵活政策保持了一个“英联邦”的名义,女王仍然是英联邦的首脑,而所有英联邦国家出版的英语小说都可以角逐著名的“布克”奖。可见疆域的缩小并不意味着语言文化的衰落。当代英国小说甚至还继承了一笔帝国的遗产:一大批来自原殖民地或异域、自幼接受英式教育、只会用英语进行创作的作家。这些作家在英国定居,以英语读者为理想读者,他们的作品就像往昔爱尔兰作家(如伯克、王尔德、萧伯纳)的作品一样,完全被纳入英国文学的轨道。这笔遗产无比丰厚,它使当代英国小说改变了本来面目。目前,英国的移民人口十分可观,伦敦也是跟纽约差不多的“大熔炉”,英国小说变得与美国小说有某种相似之处,例如种族关系和移民生活成为重要的内容。英国《卫报》(2005年1月

31日)称这类作家为“帝国的子女”,可谓十分贴切。《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问世以来,又有不少来自英联邦国家的移民子女为当代英国小说注入新鲜血液。2005年初以《小岛》一书获奥兰治奖和惠特布莱德奖的安德莉娅?利维出生在英国,父母是牙买加移民。类似利维的作者还不少,如《砖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作者莫妮卡?阿里。

主编瑞凯提为本书写的《前言》是一篇“为小说一辩”式的文章。瑞凯提心目中的英国小说是“一部生活的闪光之书”(戴?赫?劳伦斯语),它为一种广义上的道德关怀所照亮,同时又具有巴赫金式的多声部。他赞赏英国著名学者、批评家弗兰克?克莫德的观点:“即使是在当今的状况下,小说仍然可能是伦理探究的最佳工具。”确实,威廉?戈尔丁以寓言的形式对恶的揭示,安吉拉?卡特基于女权思想对传统童话故事的改写,伊恩?麦克尤恩绝望中冷峻而典雅的风格以及他笔下绝无天真可言的童稚生活(详见本书麦克尔?伍德《当代小说》一文),所有这一切都属伦理探究的范畴。近几十年来,在一些人的眼中,一位作家如果没有畸形发达的虚构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叙述手法就愧为当代文坛英雄。于是极少数小说家像逃离瘟疫一样回避所谓的“全知全能”的叙述和历史社会事件,而研究者则把解读他们的小说当成智力游戏。但是南非小说家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认为,作为编年史家的小说家同样应该得到尊重,他在评奈保尔的小说时指出,奈保尔笔下的第三世界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感,读者可以把他当成可靠的纪事家,小说在他手中也是社会或历史研究的一种形式。我相信,社会或历史研究说到底也是伦理探究,它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永远不会抽象和枯燥。简?奥斯丁说过,在小说里,心智最伟大的力量得以显现,“有关人性最透彻深刻的思想,对人性各种形态最精妙的描状,最生动丰富的机智和幽默,通过最恰当的语言向世人传达。”希望这本《哥伦比亚英国小说史》成功地为奥斯丁的名言作注。

注释:

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剑桥文学指南”系列中的约翰?瑞凯提编《十八世纪英国小说》(英文版1996年)中亨特文章。弗?雷?利维斯的博士论文《从英格兰报业的发源与早期发展看新闻业与文学之关系》(1924)至今未出版,颇为可惜。我们不可忘记,很多英国作家曾是报人,菲尔丁是在以《闲谈者》和《旁观者》为先导的新闻学校里掌握小说家的技巧的.

②希尔.骚乱的、闹派别的人民:约翰?班扬和他的教会[M].牛津,1989.

③萨克凡?伯克维奇.剑桥美国文学史[M].第7卷(孙宏主译,中国翻译出版公司,2004:446.)

九年级历史-评课稿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进行实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重点,围绕学生实际情况。 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阐述革命的经过,理解《权利法案》颁布的目的、内容、作用,能结合后边将要学习的内容得出这场革命的深远意义。通过对克伦威尔等人物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做出分析,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取问题探究式、导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小组或同桌讨论合作学习,先学后教,发现问题再点拨;模拟历史情境,短剧表演;激烈辩论等方式,配以多媒体展示典型图片,文字示意图,富有悬念的问题设计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此加强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一种新社会制度的确立过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革命的进程,但进步的事业最终会取得胜利,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信念。 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确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和意义,难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实施方案 <导入> 课件欣赏油画《查理一世在狩猎》,观察他的神情,引出他的最后下场(朗读录音),作简单的对比,得出悬念:查理一世为什么命丧断头台?那时的英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引到课题——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新课讲授> ——革命前的英国 环节一:课件展示导读提示:革命前的英国 ——速读课本第一子目,说一说你所了解的英国社会状况。 环节二:展示看书所得

关于古装剧篡改历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人们对于古装剧篡改历史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XXXX 班级:学院: 调查地点:通过网上发布问卷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学生群体及社会人士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 关键词:古装剧、篡改历史 一.前言 古装剧是指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以古代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演员们也会穿着古装登场。“古装”只是一种对过去继、承性名词的说法,古装剧类电视剧中角色的穿着并不是还原到那个朝代的“古装”,服装华丽,优美。可见导演再设计服装时的目的并不是求真,而是求美,是求一种眼前一亮的视觉效果。有时又让人物角色穿上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没有出现的服装,所以一般从故事所讲的背景来界定更为准确。宫廷剧很受观众青睐,它以皇宫里雍容华贵的生活为背景,描述朝廷上大臣之间尔虞我诈,正义与邪恶较量,或后宫中妃嫔间勾心斗角的后宫生活。曾有影视机构统计显示,这几年来开拍播出的宫廷戏不下 20 部。那些饰演古装剧的皇帝、妃子迅速走红,成为了演员出名的最好的捷径。古装剧中女人们勾心斗角,男人们争夺帝位,荧屏已经成了“后宫的天下”。与古装剧的高收视率相比,其网上点击率更呈现几何倍数增长,这直接导致了古装剧版权费的飙升,如《后宫?甄嬛传》独家网络版权的费用更是已突破了 2000 多万元。 近年来,古装剧的盛行,使得都能举出几部古装剧,比如《甄嬛传》、《宫》、《步步惊心》等等。古装剧充斥了整个荧幕,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特别是穿越类型的古装剧很多。上一轮的古装剧热潮可以追溯到老版的《还珠格格》,掀起了一波清宫戏的大潮,而且特别受青少年的喜爱,直到现在每年都还会有电视台重播《还珠格格》。中间虽然有低谷,但很快就由金庸武侠剧再掀一轮高潮。不过,随着广电总局连续发出关于“古装”题材的限制令,以及观众们的审美疲劳,古装剧的发展势头急转直下。然而,从2011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古装剧的数量明显增多,而且比现代剧的数量远远多得多。在《宫》系列的爆红之后,穿越剧和宫斗剧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热烈追捧,但它们的情节都明显出现了雷同的情况。《宫》和《步步惊心》都通过穿越来表现同一朝代同一时间的故事,只是人物的重要性以及故事的情节有所改动而已。对此情形,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表示了担忧,他认为目前宫廷剧层次很低,“如果说对应的低层次的宫廷戏就是‘让古代人做现代的事’,现在的这些宫廷戏也没达到。他们无非就是给古装戏披了件娱乐的外套。这件娱乐‘外套’无非就是三角恋、人工呼吸、学现代人撒娇这些元素,甚至也没有触及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针对此情况,广电总局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来限制古装剧题材拍摄的剧情的合理性以及忠于历史的程度。 关于历史和演绎的争议,与有关专家的看法不同,《陆贞传奇》的总制片人于正在相关访谈中直言:“我不想把它定位为历史剧,也不想定位为戏说剧,它就是一部青春、好看的、带有正能量的古装电视剧。”该剧编剧张巍也认为,“《陆贞传奇》只是一部古装剧,并不是历史剧,陆贞、高湛都与真实的历史无关。”对此,有人打趣说:照此推论,一部电视剧需要“历史”的时候就是历史剧;不需要的时候,就只把它看作一部“古装剧”好了。于正认为,自己的剧有助于人们去了解历史。《陆贞传奇》播出后引发的观众历史考据热,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是否会对收看该剧的青少年造成历史观混乱,他反驳道:“肯定不会。这段历史不会出现在课本里。哪怕有人看了电视剧后以为这就是历史,那么,至少我所呈现的主人公在剧中都是通过努力不懈地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正能量。如果有观众因为看了电视剧又去查了历史,那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了。”对于于正这一看法,很多人认为其实强词夺

【K12学习】《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

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有请主持人──王桢、李垚同学 2、教学活动二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篇一: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 1 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 2 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2011年秋季历史听课记录2 澄迈县白莲中学教师听课评课记录表 评课 1、本课通过情景导入,生动形象,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摘要 2、授课内容详实,语言丰富。 (优缺3、学生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活跃。 点)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 讲历史人物故事优质课教案获奖

口语交际 ——讲历史故事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让学生乐于参与到交际活动中。 2.在模拟竞选的说、编、听、评、写的过程中,进行多角度的口语交际训 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交流技巧和说话习惯。 3.让学生在充分亲近历史人物与角色体验中,真切感受历史故事的生动有 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谁来说说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指名发言) 2、是呀,惹人喜爱的历史人物实在是太多了!今天这节口语交际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历史,亲近一批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 二、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课件出示众多历史人物。如:西门豹、扁鹊、纪昌、王戎、匡衡、刘备、诸葛亮等等。 2、孩子们,来,让我们热烈欢迎它们的到来,向它们打打招呼吧!(学生打招呼,老师以历史人物身份应答。)

3、创设情境,放飞思维: (1)听说,不久就要举行“最受欢迎的三大人物”竞选活动了!今天来的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是很有实力的竞选选手哦!他们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既能说会道,又乐于助人,就想在我们班寻找热情友好的竞选伙伴,进行一次模拟竞选。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2)出示“最受欢迎的三大历史人物”的竞选程序。 最受欢迎的三大历史人物“闯三关”竞选程序: 第一关——“自我推荐关”:向观众介绍自己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时间一分钟。 第二关——“精彩演绎关”:讲一个关于自己的生动有趣的小故事。 第三关——“随机应变关”:根据提供的情景,即兴续编故事。 4、友情提醒:同学们,现在你们可以找志同道合的伙伴,组成竞选小组,帮助你们最喜欢的一个角色进行“闯三关”的竞选准备。当然,除了大屏幕出示的这些人物,如果你有更好的特别喜欢的人选,也可以参加本次模拟竞选。 5、学生组建竞选小组,自由准备五分钟。 三、模拟交际,多元交际。 1、“自我推荐关” (1)各竞选小组派一人上台,以第一人称介绍参赛历史人物的特长、爱好、特殊优势等。

历史评课稿 (1)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 ——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一、国内外关于“有效教学”理论研究综述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之一。发展到今天,其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一是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取向;二是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育哲学取向;三是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的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发现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多元智能发现了学生的多种聪明,其共同点在于“发现学生”。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权、崔允墎、张华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并详细介绍了有效教学的由来和发展,这是我国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开始。史学界最早做过相关研究的是历史学家赵亚夫教授,他使用的是“实效性”这一概念。早在2000年的小学综合科研究中,他就提出了“三性说”即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认为针对性和主动性是实效性的前提。在后续的多篇关于历史教学的文章中根据历史学科的教学特征,又加上了具体性,即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针对性、主动性、具体性为前提。而历史教学界正式打出这个旗帜,是在2006年12月由北京石景山教委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历史课堂研讨会上。自此,在知名教授、大批优秀教研员和中学历史教师的带动下,有效教学的概念风靡全国历史教学界,2007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出版由赵亚夫教授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历史有效教学问题(主要指中学历史)受到愈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有效教学的涵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国内学者主要从过程、结果等方面归纳有效教学特征,从价值取向上,关注教育教学实效和效益;从过程上,关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从策略上,关注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从结果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认为,学生的发展或进步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客观标准。我个人比较认同某英国学者的看法:一,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能学的其他更多的内容;二,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乐此不疲地研究那节课的内容;三,学生的学习是主动探究,而不是被动、机械的。 二、我的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故事——以《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 1、本课地位及重难点分析 《罗斯福新政》是必修Ⅱ·经济史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二课,在整个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亦是本章的核心所在。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 2、学生学习状况分析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在雅宝完整地执教过两届高一,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通过观察、调查和谈话等,我发现,这个年龄阶段、学习阶段和学习层次的学生,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八年级历史《明治维新》评课稿 一、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 二、利用图片资料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直观形象,学生探究的兴趣比较强烈。 三、引导学生分析表格,图表,历史资料,有理有据地分析明治维新的内容,让学生有的放矢,史料结合,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通过结合现实,分析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让学生对比当时及今天的中国,让学生学有所用,以史鉴今。 五、布置作业:教师提出下一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和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 技术应用该教师技术应用策略较好的环节: ⒈PPT教学贯穿整堂课,图片等画面与文字相配,显得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不错。 ⒉课题中的改革背景、内容、影响等,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显得特别灵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⒊课件制作比较细腻,直观,图文并茂。 该教师需要改进的环节: ⒉有几张PPT画面背景可再淡一些,应突出文字,不能喧宾夺主。 ⒉课件文字中有些幻灯片字体太小了,没有放大,学生看得不是很清楚。 评课建议从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角度来看,今天吴老师的这节《明治维新》一课真正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这节课,分析了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整堂课,吴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图片、文字、图表等资料,让学生在分析中归纳知识点,得到思想的深化,提高。

在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方面,我觉得好的地方很多,如,吴老师事先精心制作课件,PPT教学贯穿整堂课,图片文字图表等相配,显得形象、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也不错。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显得特别灵动、有趣,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课件制作比较细腻,学生一看就明了。 若今后我也来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关注在信息化应用背景下的这课教学,图片与文字处理得更为妥当一些,实物投影技术更为熟练一些,师生互动教学更丰富灵动一些。 总之,这节课吴老师从“质疑——释疑——存疑”,环节相扣,设计巧妙,再加上教师的语言也极为亲切,听起来特别舒服,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高涨,学习效率较高。

2013最新电视剧大全_内地最新电视剧_好看的国产电视剧

2013最新电视剧大全_2013内地最新电视剧 新恋爱时代 已完结/共34集 类型:青春现代情感 主演:姚笛任重高露郑凯张凯丽吕良伟曾泳醍王阳张檬 爱情公寓第四季 类型:都市爱情情景喜剧 主演:娄艺潇陈赫邓家佳王传君孙艺洲李金铭 陆贞传奇/女相 已完结/共59集 类型:历史古装青春 主演: 赵丽颖陈晓乔任梁杨蓉吴映洁张可颐 天天有喜 已完结/共70集 类型:爱情家庭古装 主演: 陈浩民穆婷婷陈紫函谭耀文 精忠岳飞 已完结/共69集 类型:历史古装剧情 主演: 黄晓明罗嘉良吴秀波邵兵林心如丁子峻刘诗诗郑佩佩 火线三兄弟 已完结/共40集 类型:战争历史情感 主演: 张涵予刘烨黄渤孙宁 追鱼传奇 共40集 类型:爱情古装神话 主演:赵丽颖关智斌戴娇倩丁子峻李子雄曹馨月白珊张明明程泓唐妤萌孟瑞杨明娜 宝贝 已完结/共40集 类型:家庭剧情 主演:雷佳音张萌张铎牛莉佟瑞欣

新洛神 集数:65集(删减版)68集(未删减版) 类型:古装历史戏说爱情 主演:李依晓杨洋张迪李进荣 战雷 已完结/共32集 类型:青春战争爱情 主演:姚芊羽张博邢佳栋李健张宁江 全民公主 共32集 类型:现代爱情青春 主演:安以轩孙艺洲李承铉周韦彤 上阵父子兵 已完结/共28集 类型:剧情战争情感 主演:范伟闫学晶张桐衣珊 爱的创可贴 已完结/共36集 类型:现代青春爱情 主演:陈彦妃张睿家曾之乔杨蓉魏千翔 箭在弦上 已完结/共42集 类型:爱情历史战争 主演:蒋欣靳东陈龙潘之琳何明翰 枪花 已完结/共32集 类型:爱情青春悬疑 主演:王丽坤刘丛丹程皓枫黄俊鹏三浦研一 天才碰麻瓜 共30集 类型:青春现代情感 主演:路宏林佑威姜瑞佳张子文杨帆 盛夏晚晴天 已完结/共46集 类型:剧情爱情家庭 主演:刘恺威杨幂吴建飞王骁梁又琳

历史评课记录

历史评课记录 地点:前楼小会议室时间:20xx-12-12下午 参加人员:王国文吕志军王顺保许明明高俊杰高秀华赵彦新霍维熙苏爱军 记录: 任课教师说课: 苏爱军:讲述了备课的构想、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形式的创新“火眼金睛”; 对本课的反思:1、教材深入准确的把握,历史抓住事件的本质、要点把问题讲透。2、要充分相信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在合作中提高自己。3、利用好导学案,课前做好准备,为课上打好基础。 听课教师点评: 高军杰: 1、形式创新,对学生有吸引力 2、学生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独立表达观点的机会,对学生更有意义。王顺保: 1、某种课型的公式化。以教材为基础,设置题型,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专业性知识,符合高考要求。这正是学生欠缺的,学生欠缺的也是考试要求的。

2、引入高考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规律、语言概况、信息提取能力。 吕志军(教研员): 1、对本课的点评 导入简洁明快,学生合作学习,现场反馈学生信息,教学形式有创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材的结合、观点与问题、材料、答案的结合、多媒体与板书、导学案的结合。对教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有深度。教学方法有特点:知识点问题化;讲练结合,初步形成知识点-材料-问题-答案-讲评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存在一些问题 板书不完整,不规范 知识、能力、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待提高 导学案的统领作用要明确 3、建议: (1)抓好历史基本事件、人物、性质、线索、概念、规律的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三部分(知识、能力、运用)要落实。构建知识体系,在选择合适的点进行讲解。 规范完善学案 加强板书 (2)对文科老师的建议

历史课评课稿

历史课评课稿 这是一堂既遵循传统教学又符合课改要求(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有价值的公开课。 第一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苏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基本史实;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材资源、归纳表格、辨析史料达到论从史出、合作探究的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分析,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政策制度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9则历史材料,与学生深度解析材料,得出答案。而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研读史料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运用史料,贯穿课堂,是本课的重要亮点。这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本课很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精神,教师搜集可信的材料,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依据。这一做法改变了学生关注结论,忽视结论的获取过程的错误观念。是值得所有历史课堂借鉴的地方。本课除了凸显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也渗透着时空观念、历史理解等学科素养,相信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大大的提高。由于初一新生第一次接触历史科目,对于材料的甄选,应注意材料的难易度、材料适量原则,过多的材料,学生略显得吃力。

从电视剧看新人的职场关系生存法则

从电视剧看新人的职场关系生存法则 一、《美人天下》 《美人天下》在江苏等卫视播出近半,收视节节攀升,以1.12%的全国平均收视稳居黄金档电视剧冠军。宫中险恶步步惊心,就连一向懦弱的皇帝李治都在剧中变成了“腹黑男”,是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心计。李小璐扮演的贺兰心儿不仅能生存下来,还能从一小宫女变成宫中红人,更是每一步都走得精妙。有热心网友透过她的成功上位,总结出各种职场生存法则,供上班族们参考。 法则一:帮派之争,最好别掺和 「宫中案例」 贺兰心儿一入宫就卷入司苑房掌司方灵素与司计房掌司金巧玉的争斗中,两人在宫中分别拉拢各房宫女,拉帮结派。 在拉拢心儿的时候,方灵素对她许诺,只要她肯加入,就可以随意拿走司苑房的任何东西,而当时她房里的三角锥正是心儿想要的“越狱”工具。金巧玉则采用的是恐吓方式,要是心儿不肯加入,她就不给心儿买药。面对威逼加利诱,心儿很清楚自己的最终目标是把王皇后带出皇宫,一旦卷入帮派之争,实难脱身。所以她一次次拒绝了二人的拉拢,在被金误会已加入方的阵营后,也是极力撇清。 「职场秘笈」 在职场上,若加入某一帮派,自然是有得必有失。比如心儿,若加入司苑房,肯定能拿到三角锥,但就没有了请金巧玉帮忙买药的机会,无法两全其美;而且若加入了其中一派,立马会成为另一方的敌人,所有的发展都会受限。不过,心儿还是落入了方灵素的陷阱中,方假意让心儿帮自己拿盆花送到司苑房,这一行为让宫里很多人错以为她已加入司苑房。事后,心儿虽向金巧玉百般辩解,也很难获得对方谅解。 法则二:善于发现团队每个人的优点 「宫中案例」 为了帮助王皇后逃出皇宫,心儿组建了一个“越狱小分队”,她很善于发现周遭每个人的优点,并加以利用。比如,心儿发现宫里的隋炀帝红袖公主是掌握巨大宝藏的人,她可以提供资金来源;司膳房的苗凤娘可以提供快马和武林高手的帮助;大明宫有暗道的秘密,只要到了丹凤门的那口井,她们就有逃出皇宫的希望,而看守这条路线的是裴少卿。 「职场秘笈」 在这个“越狱小分队”里,心儿虽不是身份最显赫的,但她却充当了团队首领职位,哪

走进历史去认识《机械制图》课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5266186.html, 走进历史去认识《机械制图》课程 作者:芮建明 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11期 摘要:我们都知道《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一名中职学生首先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在该课程的首次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去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还要让学生对机电专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何上好《机械制图》的首次课,很值得专业教师去 探讨。 关键词:机械制图首次教学兴趣教学方式 我们都知道《机械制图》课程是机电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也是一名中职学生首先要学习 的专业课程,在该课程的首次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领学生去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还要让学生对机电专业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如何上好《机械制图》的首次课,很值得专业教师去探 讨。 通常我们在《机械制图》的首次课中,会突出强调《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工业语言,作为一种规范,国家有关于《制图》的标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机械制图》的首次课,很多教师按照教科书安排的内容重点讲解国标中的内容。我们细想一下,在实际教学的教学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引领学生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也没有很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这个 专业。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弄清楚:1.为什么说《机械制图》是一门工业语言?2.为什么国家标准是变化的?3.“图学”(《机械制图》课程)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4.《机械制图》的主体内容什么?5.《机械制图》在专业课程中有什么样的地位(重要性)? 从什么点切入来帮助学生认识《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呢?电视栏目《探索·发现》中一个关于中国绘画起源与发展的节目给了我启示,我在学校的《机械制图》兴趣拓展课中以“语言·文字”的形成与发展为话题切入教学,通过“一个话题,三个故事”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人类最早通过“图画”来记述生产和生活的大事,在漫长的历史的进程中,“图画”不仅逐步被抽象形成“语言·文字”,还随着人们对“图画”原料和“图画”方法的深入了解,发展成了“美术”,在“中国画”中还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等特定的绘画技法。由这个话题切入《机械制图》课程,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到了"图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从一个侧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机械制图》课程的重要性。随即,我提出一个问题:在生产中,技术员(管理者)通过“什么”让很多一线员工知道他要生产的零件的形状和要求呢?学 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图形”,事实也是“图形”是我们最原始的表达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 的发展角度去理解《机械制图》是一种“工业语言”,让学生记忆深刻。

八年级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下评课记录

伟大的历史转折 张连杰 一、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幽默,语气没有起伏,语速稍快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要上好这一堂课,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说话语气比较快,再加上语气没有起伏,课堂显得很呆板。 二、受到了导学案束缚 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再反复修改教案的前提下,我最终决定用导学案来帮助学生预习。本以为这是一种历史教学的创新,没想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导学案的束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从而导致整个教学进程速度过快。 三、教学内容分析不到位,知识讲解不是很清楚 这主要体现在对“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分析上,我主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个方面来分析,但是,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应该还有大部分学生是不能理解的。 在教学中,我提到了改革开放指的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但是在讲到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讲解不是很妥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的产量应该是大大增加,而我讲解的是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农民增加收入。 最后,在讲到对外开放的格局的时候,应该以深圳这个首先开放的经济特区为例子来分析对外开放的影响与作用,并且拓展到今天的对外开放情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这一教学内容给遗忘了。而且这一部分中,还应该把现在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以前我们是被迫开放,现在是主动开放。 四、教学难点突破不到位 在本课教学中,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应该是作为一个难点来突破,而改革开放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完全没有提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隐形内容。

通过反思,我看到自身的不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必须得努力向我的前辈们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要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对于那些积极表现和出现错误的学生都给予肯定,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让他们充满自信心,能够有更多、更好的表现,达到师生之间的的平等地位。给学生更多施展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共鸣,避免“满堂灌”的现象。 二、加强自身能力、素质的培养。一个自身能力不足的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学生。今后要多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充分运用团体合作学习的机会;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尽快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三、细心发现身边的事例,并合理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相信可以给学生更直观,贴切的认识,帮助他们理解,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观察,思考能力。 总之,本次公开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和成长的机会,从备课,说课到上课,在师傅及同行的细心指导下,对教案进行不断修改,最后确定用导学案的方式,终于完成了这次自我挑战。今后我将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弥补缺陷,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

历史上唯一的女相,真实的陆贞

《陆贞传奇》电视剧让大家知道了一个位高权重的女官,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在北齐时期,她是一位位居一品的女相。 此女真名是陆令萱,电视剧的改编总是比真实的历史更加浪漫可爱。电视剧中陆贞和王爷高湛还有一场美好的爱情,现实中,陆令萱早有一子,且因丈夫犯事,母子两人没入宫廷为奴。陆令萱被分到了长广王高湛宫中,两人关系实为主仆,并非恋人。 后陆令萱成为高湛之子高纬的乳母,在高纬继位为皇帝之后,可谓开启了陆令萱的时代。高纬昏庸,且无比信任乳母陆令萱,因此陆令萱此时在朝堂上获得了较大的权利。 在当时的朝堂上甚至甚至能够和当时的胡太后分庭抗礼,显然胡太后的心机不能与陆令萱这个以罪臣之妻出身的女人比肩,后来胡太后淫乱后宫被发现,皇帝高纬震怒,胡太后被幽禁。 胡太后被幽禁之后,陆令萱一党的臣子向皇帝举荐陆令萱为皇太后,很难说这不是陆令萱的授意,毕竟只要做了皇太后,就真的是到了权力的顶峰,然后身为皇帝的乳母,毕竟名不正言不顺。 称后的计划并未成功,陆令萱之能够有如此之成就,就在于她的不放弃,她认高湛的一个妃子为干女儿,然后成功的坐上了“太姬”的位置,“太姬”为一品,位列长公主之上。仅在皇后和皇太后之下,皇太后被幽禁,权利亦被瓜分和瓦解,不足为惧。

之后陆令萱在朝堂之上弄权达八年之久,北齐的所有奸臣都在她的麾下,可想而知当时朝堂的乌烟瘴气。陆令萱入宫后的一生都在权利斗争中度过,在北魏攻打北齐之时已经72岁,一个女人把持的朝堂,她又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手腕,当时的国家一片混乱,很快就土崩瓦解,陆令萱见国破,自刎而死。 如果说电视剧《陆贞传奇》描述了一个女人玛丽苏的传奇一生,那么真实的历史告诉你何为血腥诡谲的权利斗争。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走进历史古城——即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走进历史古城——即墨》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历史古城即墨的调查研究,使学生了解即墨,热爱即墨。 2、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方案。 3、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的欲望。 活动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主课题生成子课题。 2.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方案。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活动方案表格。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主课题 播放即墨古城的视频,使学生知道即墨古城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让学生了解重建即墨古城的意义,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情境激趣,为自主探究做铺垫。以播放视频的形式导入本课,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 二.生成子课题 1、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对即墨名字的来历和它的历史进行了解(播放幻灯片)激发学生做为一个即墨人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交流:最想了解古城即墨哪方面的内容? 2、点名说。师边点评,边相应总结归纳。板书:悠久历史名人故事特产美食民俗文化建筑特点名胜古迹…….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为局限,也可能天马行空。教师要适时点播评价,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出相应的子课题。) 三.小组确立子课题

小组讨论,选取各小组最感兴趣的子课题,并为小组起一个名字。(设计意图: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选取总结感兴趣的子课题。)四.填写活动方案 (一)回顾活动方案相关内容及填法。 1.活动方案主要包含哪几方面的内容? 2.研究方式有哪几种? 3.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哪几个阶段? 引导学生复习:第一阶段:.确立子课题,制订活动方案。第二阶段:搜集、整理资料。第三阶段:展示活动成果。重点讲解搜集、整理资料如何填写。 4.展示形式要哪些? 5.要预想到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记忆,为填写方案做准备。) (二)小组长带领成员共同完成方案的填写。 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填好研究过程及分工。 (三)小组长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填写方案往往流于形式,要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使方案更加完整合理,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继续完善本组的活动方案。 (五)提出本组遇到的还没解决掉的困难,共同出谋划策。 五.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确立了本次活动的主题及各个小组研究的子课题,并

历史优质课评课稿

历史优质课评课稿 观摩校历史优质课心得 本校于近期开展了各科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有幸观摩到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所带的历史课堂,自觉获益匪浅。现将个人收获盘点如下: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 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自教学设计的精

妙,亮点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 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化说化赏化论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辽宁白灵老师讲授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

《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走进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 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3) 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 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有请主持人——王桢、李垚同学 2、教学活动二 活动1 王桢:通过学习《我们传承的文明》,我们知道了史前时代的原始先民,知道了文明起源时 代的四大文明古国,知道了农耕文明时代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更知道了农耕时代绵延不绝 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走近历史,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演绎历史,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亲密接触,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所留给后人的深刻的意义。 李垚:历史是一条流淌的长河。我们今天所演绎的只是这条长河中的几点几滴。让我们凝神 静气,穿过那时间的隧道去看曾经的人和曾经的故事。 王桢:首先,我们来到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位闻名遐迩的名医到底神在何处?请看《神医扁鹊》 (刘桥滨、何少华等五位同学进行表演) 评注:故事表演的虽然不是很生动,但五位同学都很尽力,使同学们从中感受到了扁鹊高超

高中历史课评课稿(共5篇)

篇一: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夏商周政治制度》评课稿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评课稿 ----评孙丽雯老师全校公开课必修一《夏商周政治制度》 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 今天有幸听了孙老师执教《夏商周政治制度》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中对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孙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互助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我们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突出、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着。孙老师充分发挥了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点拨、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该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历史大背景作了一个具体介绍,使历史知识有了一个通感。新课改后的历史教材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主题式,打破了王朝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历史的大背景做一介绍,孙老师此点体现的很好。 此课在教学中值得探讨的有以下几点: 1.探究新方法,讲活历史课。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有些知识从时间和空间都会很陌生,因而在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上要避免单一、重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创设多样的教学形式,凸现历史课的魅力。 2.零碎语言应妙用。 课堂主题是教学语言,所以应着力关注课堂语言的设计和运用,如描述语言要生动,过渡语言要流畅,提示语言要自然,总结语言要精辟,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如果孙老师在这一方面多一些设计,效果会更好。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历史《三国鼎立》评课稿 听了刘老师《三国鼎立》一堂课,值得回味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探究空间,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课教学是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通过设置15个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了思考力,发展了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开卷考试形式下一种好的历史教学方法,值得历史教师借鉴。 二、营造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环境。 充分发挥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创设了合理有效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要表现在把空间留给了学生,把机会留给了学生,把时间留给了学生,把思考留给了学生,学习中有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归纳、总结、教师提升,值得借鉴。 三、将历史现象置于一个历史长河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