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奉贤一模 作文讲评(1)(1)(1)

2020奉贤一模 作文讲评(1)(1)(1)
2020奉贤一模 作文讲评(1)(1)(1)

2020奉贤一模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胡适的这段话启发人们如何体验和感知世界。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材料分析】

关于现代诗歌

材料的主体部分由于摘自胡适的现代诗,具有一定文学性,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由于诗歌具有多义性,命题者一定会给出一定的指向,因此需要我们联系材料所有内容找出论题。另外,高考改革中,现代诗歌这一以往被忽视的体裁要引起重视,可能结合现代文考察,亦可出现在作文中。

举个例子,高一的作文题:英国作家约翰·罗斯金的《痕迹》:把每一个黎明看作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生命的小结/让每一这样短短的生命都能为自己留下一点儿可爱的事业的脚印/和你心灵得到实质的痕迹。痕迹是一种经历,是一种见证。

主旨: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有价值、有意义的痕迹。

“痕迹”的特点:伴随时间的变化

诗歌中认为“生命是短暂的”。

“痕迹”的意义:

本质上,给自己的心灵体验到来感受(亲情、爱情、友情、对自然、生命的感受等等)

实质上,借助“痕迹”实现个人价值、社会价值。

【主要问题】

1. 命题者主要意图是什么?

2. 思辨点在哪里?

最大问题:我们是完全要去佐证这句话吗?

3. 主体部分如何展开?

1.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谁)醉过(谁)才知酒浓,(谁)爱过(谁)才知情重。你(非诗歌创作者)不能做我(诗

人自己)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表明: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获取直接经验,才能有所收获。(世间万物自己体会过,才会懂。)

●那么,世间万物一定要自己体会过,才会懂吗?(很多同学忽视这一点)

酒浓不浓,情重不重,一定要体验过吗?别人告诉可以吗?虽然不能做你的诗,但从你的诗中感同身受可以吗?我的梦你可能无法感知,但是你从我的梦境中获得启示可以吗?

2. 胡适的这段话启发人们如何体验和感知世界。

关键动词:体验、感知。显而易见,这道作文题又是推类性质的作文题。从醉意、爱情、诗歌、做梦这种人类感性体验出发,希望学生论及理性思考的层面,挖掘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审题立意】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醉过/不醉过)

经验、体验、经历

思维要点:

1. 醉过、爱过、自己的诗、自己的梦(直接经验)是自己切身体会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2. 从别人的诗、别人的梦中(间接经验),我也可以获得共鸣,这也是一种体验感知世界的方式。

3. 那么当今社会,人们采取上述1/2的认识方式多呢?

4. 确立本文论述的重点是:站在胡适的立场,强调自我亲身体验,强调直接经验的经验。

参考提纲

1. 引述材料(自己分析)。

2. 间接经验的合理性&问题。

(非重点,但要谈到;如果直接引材料的话,从语意顺畅的角度来说,最好作为辩证补充段后置)(1)引子:人类社会中哪些是间接经验。

(2)间接经验存在的合理性是什么?

(3)当今社会哪些因素造成人们喜欢使用“间接经验”?

(4)当今人们对于间接经验的利用达到空前绝后的状态。人们存在逐渐用视觉代替亲身感受的感知方式的转变。

(5)指出问题所在:忽视直接经验,轻视个人体验的表现,不可取。

3. 【重点论述部分】论述直接经验、个人体验的必要性、意义、本质等等。以0330为例

(也就是,为什么要自己爱过、自己醉过等等,去体验人生。)

(1)

个体感受经验对他自己的重要影响。→共情(勾连直接和间接经验)

个体具有差异性,导致个体经验的差异性,进而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2)本质:各种各样的直接经验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源头,对人类社会意义。+证据

(3)直接经验的形成仰赖独立思考。2.4的内容也可以出现在此处。

4. 反扣前文,补充辩证:独立思考,求同存异在间接经验的形成中也非常重要。

5. 总结。

细读篇目:0325、0329、0822

其他思考点

1.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指亲身参加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指从他人或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人们为了继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获得外部知识,接受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由于受社会条件、生产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受个人实践范围的限制,人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多数知识都是从别人或书本那里学来的,是间接的经验。但是,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人则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以下是3个逻辑误区:

2. 当今社会有哪些忽视直接经验,贪图间接经验的表现?

快餐文化、速成文化、娱乐至死、流量时代、感官刺激……

3. 【重要】推类型的作文,最后可以辨一辨本体和推类问题的差异点。(非常略)A→B

作文分析: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的精神,古人认为他是意志坚决的榜样。但也有人表示怀疑:明知做不到还偏要去做,这不也是倔强固执的表现吗?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分析】

“知其不可而为之”典出《论语·宪问》: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晨门”应是隐者一类。孔子为了兜售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于诸侯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狗”,成为了隐士们嘲笑的对象。其实,隐士也好,孔子也好,对当时的世道都是不满意的,但,一个选择了消极逃避,一个选择了积极进取;“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孔子积极进取的最形象的说明。

围绕关键句“知其不可而为之”,思考三个问题。

1、是什么?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什么意思?按材料的理解就是:明知做不到还偏要去做。“做不到的事情”,可以是错误的事情,也可以是正确的事情。错误的事情不能坚持做下去,这应该是一个“公理”;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面对一件(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明知做不到还偏要去做。

2、为什么?

为什么“知其不可而为之”呢?

首先,一件事情可不可为,是需要靠实践来检验的。我们评价别人(特别是古人)的行为,往往是事后诸葛亮,拿既成的结果来检视其原因和过程。但造成一个“结果”的因素有许多,“结果”没有出现之前,谁能保证结果一定是怎样的,这件事情一定可为或不可为呢?所以,行动吧,如果真的撞了南墙,再回头也不迟啊。就像陶渊明,正因为他走过了仕途,才更能明确自己的真心在丘山啊。

其次,按照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个体的人的一生是极其有限的,而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绵绵不绝的。有些事情,可能不是一个人或一代人能够完成,而是需要穷尽几代人的生命才能完成。就如年且九十的愚公,当他认定移山是一件正确是事情,他就不会只看到他的“有生之年”,而是看到“子子孙孙无穷匮”。

3、怎么做?

“知其不可”,意味着现实的环境不允许自己有所作为,可能是自身的条件,他人的劝阻,或是整个社会、时代的局限。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为,还是不为?第一,需要有独立的思考,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第二,如果选择“为”,需要有独立的意志,需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需要有面对孤独的觉悟。

如何理解另一个观点?——但也有人表示怀疑:明知做不到还偏要去做,这不也是倔强固执的表现吗?

伟大的人物自有其伟大的幸福,但也可能有其伟大的痛苦。作为社会动物,个人的行为总会对周遭的人、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并被反作用。知其不可而为之,可能会对自身造成某些消极的影响,比如让自己的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被他人嘲笑、诽谤甚至排挤;也可能

会对他人造成消极的影响,比如家人会受到自己的连累。托尔斯泰坚持自己的理想生活,而与妻子的关系紧张,即为此例。

明知做不到还偏要去做,自然是倔强固执的表现。问题在于,你如何选?为,倔强固执,但好像伟大的道路就是如此;不为,委曲求全,也可以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学生习作】

理智决定坚持的方向

人们常常都会赞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认为这种坚决的意志应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明知道做不成还偏要做”是一种宁顽不化的行为。

话虽如此(“此”指的是肯定的话还是怀疑的话?指代不明。),值得肯定的是,伟人的创奇似乎都来自于那种“固执”的决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对当下旧观点的挑战,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当下旧观点的挑战,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回顾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伟人的创奇似乎都来自于那种“固执”的决心。)哥白尼明知“日心说”违反了教会已存的定理,他“知其不可为”但却坚持自己的观点,抵挡住了教会的压迫,出版了《天体运行论》一书,为后人流传。莱特兄弟在发明飞机前,饱受屈辱,他们的做法无疑违背了人类常识“人怎么可能在天上飞呢?”。直到第一架飞机的诞生,他们的做法才得到了欣赏。由此可见,这样坚决的意志是可以带来成功的。

但也有这样一批人,在气势汹汹的日军来袭时,他们看敌众我寡,是打不赢这场战斗了,即便面对他人的劝谏,依旧固执己见,放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以致国土被一点点吞噬;在新冠病毒大面积入侵,他们不听家人劝阻,不顾病例一点点增长,拥抱“坚决的意志”,群聚游玩,一起群餐,最终身患病毒才后悔不已。这些人似乎也有坚强不屈的意志,面对他人善意的阻挠依旧选择向这毁灭的方向毅然决然的走下。(“知其不可”,是自己知道这件事情不可为,但这段的两个例子都没有体现出这个意思。)显然,这些人的“坚毅”用错了方向。只有当冷静下来,理智地去思考,我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才能成功的从“钻牛角尖”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蜕变。

只有当理智与坚毅相结合,发现当下的不足之处,努力去改变,面对别人的建议想法应当虚心接受,不能一棍子全部排除,面对讥讽,贬斥的话语就让它左耳进又耳出吧。当人们向未知事物发起挑战时,必然会遭到形形色色的言论,只有做到理智地判断和选择,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即便最终失败了,在难听的言论种被人们淡忘,也培养了一种坚强的品质,为以后的东山再起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观当下,多少人碍于面子,“知其不可为”而尝试“为之”,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又有多少人,安于现状,别人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也不去想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有那些把理智和这坚毅的意志结合的人,才会锐意进取,面对他人阻挠,面对眼前重重困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