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

修辞学
修辞学

摘要

梅子涵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以他独特的文笔,清新、幽默的语言风格蜚声文坛,其作品内容一直受到儿童及广大成年读者的读捧,但很少有人对梅氏幽默的修辞进行解读,本文将以梅子涵《女儿的故事》为例,从语言修辞学角度来分析梅氏幽默的特色。

一、前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梅子涵,儿童文学家,创作了几十部书集,如《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对于儿童文学创作,他认为:新世纪的儿童文学一定是以超凡的想象力和幽默感作为基本的存在条件的,这是儿童文学的两个“翅膀”,而幽默也已成为他文学创作的主线。梅子涵强调孩子天真快乐的生活本身,而不附加很多成人的东西,用其独特的文笔,饶舌般的句式,梅派的方言,以及叫人喷笑的夸张,汇成了一股梅家旋风,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读捧。《女儿的故事》是梅子涵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是一篇没有丝毫书卷气的活泼有趣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口语化的语言写作,语感独特,风格幽默、风趣,恰似谈笑风生,亲切感人。小说将一个女孩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成长经历借助语言的魅力使之艺术化,从而激起读者的强烈审美愉悦和心灵的共鸣,创造了儿童小说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小说艺术的新领域。本文就将以《女儿的故事》中的语言作为研究材料,探讨梅氏幽默的语言修辞,概括其小说的幽默特点,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分析小说用以征服读者的幽默策略,并且初步探讨语言幽默策略对儿童文学编写的借鉴意义。从此加深我对所学专业的理解,扩大了语言学方面的知识面。

(二)目前相关研究状况

通过查阅中国期刊网2000—2010年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近十年来,诸多专家就广告幽默语、手机短信、小品台词等方面的语言幽默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对作家作品也有不少研究的,如:刘新征《贾平凹小说语言修辞特色》(2009),张利华《汪曾祺小说语言修

辞特色》(2008),而以幽默为基点对语言修辞进行分析探讨的论文仅有:《林语堂散文幽默语言修辞分析》(2002),可以说像梅子涵这样的儿童文学家单一一部作品,语言幽默艺术进行研究,特别是从修辞这一角度入手的论文尚属空白。若单从幽默或幽默语言的研究来看,国内许多学者对幽默进行了各种研究,成果颇多,如西方关于幽默的三个著名理论:优越论、不协调论和释放论。国内许多论文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多个角度探讨语言幽默,有的从语用的角度研究幽默的产生,有的从语境的角度探究幽默,有的从修辞角度探究幽默策略,有的从逻辑的角度研究幽默形成的技巧,有的则分析了幽默的本质、致笑机制等等。语言学家们从语用学、修辞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精辟的分析,可以说幽默语言的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用的是极贴近生活,符合儿童口语化的语言,引起儿童的读捧,为什么这些口语化的语言,未经过修饰却能将幽默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捧腹大笑,产生如此之大的幽默效果,我们没有有意识地思考过,为了让这种鲜活的语言现象理论化,继而更好地指导儿童作品的创作。本文立足梅子涵《女儿的故事》丰富的语料,研究致使幽默语言生成的语音、词汇、句式段落、语体等因素。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以梅子涵《女儿的故事》为例拟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梅氏幽默的修辞特色,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幽默与修辞的关系,分析幽默的内涵,探析修辞能导致幽默产生的原因。二梅氏幽默的修辞形式,从语音、词汇、句式段落、语体风格四大方面来探究,从点到面,逐句逐段分析探讨。利用文献研究法、语料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结合前人所总结的规律,对所研究作品语言特色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二、幽默与修辞的关系

(一)幽默的内涵

幽默是指事物所具有的荒谬、荒唐的、出人意料的,而就表现方

式上又是含蓄或令人回味深长的特点。詹姆斯?乔治说:“幽默是卑下与崇高之间对比的结果,它不仅代表了艺术,而且代表美学和生活中的哲理。”爱默生说:“幽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保持了我们清醒的头脑,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较少受到打击。”查理?卓别林说:“幽默是智慧是智慧的最高体现,具有幽默感的人最富有个人魅力,他不仅能与别人愉悦相处,更重要的是他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可见,幽默能够帮助人们释放内心的压力,以一种善意与缓和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对立、矛盾或不协调应付尴尬局面,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就文学角度而言,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是艺术化的语言。幽默是一种艺术方法,用这种方法造成以笑为艺术手段的文学艺术作品。梅子涵《女儿的故事》用儿童化的口吻来叙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且生动活泼、令人发笑,紧扣“幽默”这一特点激发了广大读者的兴趣,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达成了心灵上的默契。(二)修辞能导致幽默的产生

幽默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而修辞是幽默语言中很重要的表现手法。诸多修辞手段的运用中,如词语别解、夸张、排比、反语、明喻、暗喻等等,传输产生着各种意味深长的幽默,幽默在修辞的光芒的折射下,更加深刻、熠熠生辉。可以说,没有修辞手法的运用,便不会有幽默效果的产生,修辞使幽默有了实质。下面一则短句,就是运用词语别解的方式来产生幽默的:

除了牙齿“不能自拔”的外,还有爱情

“不能自拔”通常是指人无法从某种情况、情绪中解脱出来,这是该词语在人们心理上的常规理解,人陷入爱情“无法自拔”,符合这一心理预期,又与牙齿联系在一起,两个毫不相关的概念共同成为“无法自拔”的受事者,显得滑稽而荒诞,幽默的效果便由此产生。这就是运用到了修辞手法当中的“双关”。

《女儿的故事》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将“幽默”发挥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今后儿童作品的创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1、拟声词的运用

由于儿童语言认知能力的影响,儿童作品的语言要求更为浅显、更为形象,作为一种修辞技巧,拟声词通过模拟自然界各种声响,从而达到美化语言,丰富表达之目的。《女儿的故事》中大量使用拟声词,摹仿人声、音响声,摹写进行某动作时发出的声音,恰到好处地运用不同形式的拟声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人物的心情、动作的状态,是读者产生联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透过这些拟声词使语言更具体形象生动之美,让读者更容易领略到朴质而纯真的童趣。

第一,状写情态,使描写具体真切,富有幽默感,如:

(1)我就趁着她驼的时候猛地往她背上击一巴掌,她说:“啊哟哇啦!”

(2)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永远有训斥的架势。

(3)听不清他说什么,只听见叽里咕噜咕噜叽里。

(4)九个手能提肩能挑的当过知识青年的大学老师哎哟哎哟叫得像杀猪一样,才终于把钢琴抬进了三楼的家里。

(1)中拟声词“啊哟哇啦”状写女儿被爸爸猛地在背上击一巴掌,本能地反应真切地再现了女儿淘气可爱形象。这是儿童成长经历中的真实写照,显示出孩子用叫喊声反抗父母行为的可爱特点。(2)结合语境我们可看出作者是在描写那些带着训斥架势跟学生说话的老师,但通过“哇啦哇啦”ABAB式的拟声词来概括老师训斥的话语,让我们不由觉得老师被童化了,严厉中又带着点可爱。(3)“叽里咕噜咕噜叽里”摹写一个有气不敢出,只好耍嘴皮子,但是话语又怕别人听见的小人物形象,让人不忍被逗乐。(4)几个大人抬一架钢琴还“哎哟哎哟”叫得像杀猪一样,我们在脑海中浮现故事情景,令人忍俊不禁。

第二,直接摹拟音响,使语言产生美妙的音响效果,如:

(5)汽车开不过,拼命按喇叭:嘀嘀,嘀嘀,嘀嘀嘀嘀。

(6)他已迅雷不及掩耳地把电话挂了,只听见嘟嘟嘟嘟嘟嘟嘟

嘟。

(7) 她爸爸不用在洗菜跑来跑去的时候再侧耳聆听,“咚咚”,“咚咚”。

(5)摹拟汽车喇叭声,唤起读者听觉到视觉上的联想,前面两个“滴滴”,后面四个“滴”连用,可见喇叭的逐渐急促,从而反映司机地拼命按。(6)是对电话系统声音很贴切地摹写,真切地再现女儿俏皮地敲着钢琴只为应付爸爸,在成长过程中,也许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父母检查时装模作样,不自觉地与自己进行对照,正是拟声词在恰当语境中产生的风趣效果。

第三,摹写动作,呈现童趣,如:

(8)风吹过来了,把琴谱翻掉了,哗啦哗啦翻掉了。

(9)梅思繁从小到大,流起眼泪来,总跟黄豆一样大,滴滴答答。

(10)都不是让他们把它当玩具的,让你叮叮咚咚,咚咚叮叮。

(8)中“哗啦哗啦”、(9)中“滴滴答答”、(10)中“叮叮咚咚”、“咚咚叮叮”都是对动作特点进行生动形象描摹,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儿童情趣,增加读者时儿童文学作品的认同感。

大量拟声词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一种儿童般稚拙、质朴的口语风格完全保留着儿童自然口语的原声状态,这种不事任何雕琢的语言技巧,是在用最见解、最自然的语言形式传达出了儿童最本真的生命意趣。

2、押韵、谐音、飞白制造幽默氛围

《女儿的故事》中押韵、谐音、飞白等技巧的运用制造了幽默氛围,拉近了读者与文本间的距离,促进融入儿童稚朴世界的艺术感受力的进程。如:

(11)拼命在心里唱,拼命在喉咙里哼,唱得声情并茂,哼得无比动听,真是没有出息透顶!

(11)中每句字数虽不一样,节奏却很鲜明、活泼,给人以如歌般的音乐美,后两句最后一个字都押“ing”韵,让人读起来像是在读一首打油诗,诙谐幽默。

飞白,是对在语音、文字、语义、句法等方面故意或非故意误用的现象进行实录援用的修辞技巧,能产生风趣幽默或是讽刺戏谑的修辞效果,如:

(12)“那么你出了一身冷汗吗?”

“我没有出一身冷汗,我出汗都是热的。”

(13)“滑什么稽,还滑鸭呢!”

(12)“冷汗”的意思是被吓一跳,而曹迪民把“冷汗”曲解为汗的温度的高低,完全偏离词语本身意思,用儿童字面理解方式回答“我出汗都是热的”,可见曹迪民的顽皮捣蛋。(13)也是曲解词语本意,将滑稽的“稽”误解成“鸡”,造出一个新词“滑鸭”,制造出出其不意的幽默效果。

(二)词汇的幽默

1、大量使用叠词

叠词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词汇手段,不同词类的重叠方式和相同词类的不同重叠方式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不同,叠词赋予读者以形态、以想象,形成特有的音色与节奏,使得作品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作者在《女儿的故事》中大量使用叠词,引领读者进入俏皮、认真无邪的儿童世界。如:

(14)“我什么时候驼的?”我笔挺笔挺给她看。

我俩就都笔挺笔挺。

(15)曹迪民就有声有色疙疙瘩瘩讲起来。

(16)但是它最多骗掉你一块香喷喷的肉,一串甜滋滋的葡萄。

(17)你再猜猜看。

“数学抓抓紧哦!”

(18)她弹弹停停,摸摸手发发呆再继续……

(19)爸爸从来没有一下子去用一笔数量这样大的钱,数钱的时候手都有点微微颤抖。

(20)以便他有机会频频进攻,频频反驳,直至辩论结束。

(14)(15)(16)都是形容词的叠用,“笔挺笔挺”、“有声有色、疙疙瘩瘩”“香喷喷、甜滋滋”这一连串的叠词一方面描摹了人物的

情态、事物的形态生动传神,另一方面引导读者展开想象,如见父女二人使劲挺起背脊,曹迪民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等,如临其境。(17)(18)动词的叠加“猜猜看”、“抓抓紧”、“弹弹停停”、“摸摸手”、“发发呆”符合儿童口语习惯,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动词本身就能传达人物的动态,但是动词叠用,更能增加强度、彰显情感。(18)描写女儿练琴的情景,女儿不愿意弹琴,便故意浪费时间“摸摸手”、“发发呆”可见女儿的顽皮机灵,让人产生怜悯但又觉得可笑。(19)(20)“微微颤抖”“频频进攻”副词的叠用,将当事人的心情准确生动地传达给读者。(19)表现爸爸拿那么多血汗钱培养女儿,对女儿强烈的爱,心甘情愿、不求回报地付出,“微微”突显情感的细腻、真挚。(20)“频频”表现曹口齿伶俐,勇于表现自己,儿童争强好胜心态,让读者不禁感慨曹这一小说人物的机智。

总之,叠词的妙用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女儿的故事》中叠词的运用更是张显了梅氏的幽默与风趣。

2、词语的堆砌

在造句时,对于某一意思唯恐表达程度不够,唯恐读者不明白他要说的意思,因而,就在句子中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使句子显得啰嗦、累赘、费解。但在《女儿的故事》中,作者刻意运用词语的堆砌,使句子意思表达得更准确,人物形象、情态、心理活动刻画得更生动,有利于促进读者对作品人物的深刻感知。对词语不加修饰的堆砌还体现出诙谐幽默的文学艺术魅力,如:

(21)大概是寥寥无几,廖若晨星,袁老师是寥寥无几廖若晨星里的一个。

(22)我没有办法,无可奈何。但是我不不高兴,不垂头丧气,不就此刹车,改弦易辙,而是憨头憨脑,一意孤行,热情高涨,勇往直前。

(23)我就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地出列了。

(24)九个大学老师的脸煞煞白,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25)高贵优雅的钢琴,简直像牛一样重,像大象一样重。

(26)她爸爸洗菜洗得最干净,大名鼎鼎,家喻户晓。

(21)“寥寥无几”、“寥若晨星”二词都是形容数量少,堆砌在一起,表现袁老师对工作负责,对学生负责的高贵品质。这样的老师很少,作者对她的敬佩。(22)连续10个词语堆砌,富有强烈节奏感,词语感情色彩逐渐加强,像鼓点一样撞击在读者心里,增加艺术感染力。(23)中“稀里糊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24)中“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想堆砌,前者可见我的“呆”,后者可见抬钢琴时的卖力,促进清晰感知受事者形象、举动有趣而含意深刻。(25)两个比喻句堆砌,(26)夸张句义,夸大人和物,羽翼更丰满、生动而形象。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景相融合产生诙谐的幽默效果。3、上海方言词(含特殊语气词)令人发笑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凝纯并积淀了具体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某一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以及独特的风俗与民情。王希杰在《汉语修辞学》中指出:“方言成分的适当采用,了增添作品的地方特点和乡土气息。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基于此,《女儿的故事》中作者有意识地运用从方言中提炼、采集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及特殊语气词,增加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恰到好处地营造幽默氛围,令读者耳目一新,又心领神会,如:吃生活、憨大、装腔、老酸、你要死“哦”、同学来找你“喏”、你就开心了“噢”、十三点、触气、乖乖,小赤佬、上档子……大量运用上海方言及特殊语气词,不仅没有障碍,反而更能引起读者共鸣,赢得阵阵笑声,是它的质朴纯真、不矫揉造作、直通人心、不留余地,使人听来感动到“痛快”、感到“过瘾”,产生审美愉悦。

(三)以短句为主,短句成段

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告诉人们,儿童对外界事物的注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物本

身的趣味。儿童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做有趣的游戏,对乏味的事物反应淡漠甚至先天讨厌。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对于所有的小读者都是不能缺少的,如果作品缺乏趣味,他们便会失去欣赏兴趣,很快转移注意力。高尔基也说过:“儿童文学史快乐的文学。”因此,儿童文学作品被儿童理解、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趣味性,而且儿童学

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独特之处还有韵文性、直观性、幻想性和叙事性。《女儿的故事》是一部长篇小说,怎样以大量文学抓住读者兴趣,并且是年龄较小的读者,作者在句式的选择上做了充分的考虑:以短句为主,短句成段。精简干练,作品文字充满幽默感,激发小读者阅读和欣赏动力。

第一:短句概括全段,简洁明了

文中总领句或是总结句多为短句,仅不到10个字构成概括地交待或总结,清清楚楚、干净利落,句式简单且完整。符合儿童思维、想象和语言发展趋势,如:

(27)五年级结束,考中学。

(28)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29)曹迪民当上过大队号手。

(30)曹迪民酷爱小兵。

(31)曹迪民还喜欢上课“举手发言”。

(32)我曾经吓过曹迪民一次。

(27)(28)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精确概括。(29)(30)(31)(32)是对后面内容的引导。通过这些简单的语言文字,我们还可看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充满童趣、童真。

第二:短句记叙经过,生动活泼

在文学作品中,叙事性段落用短句较好,读起来轻松愉快、明白易懂。《女儿的故事》中短句记叙事情发展经过,语意表达的效果也更醒目。如:

(33)主持人指着举手的人说:“你说。”

是反对梅思繁的。

主持人指着举手的人说:“你说。”

又是反对梅思繁的。

梅思繁举手。

主持人指着梅思繁说:“你说。”

梅思繁开始反驳。

然后又是反驳梅思繁。

仍旧是反驳梅思繁。

梅思繁深陷重围。

梅思繁又举手。

梅思繁舌战群儒。

(34)他们便打着手势互相问起来:

是你吗

不是我

是你吗

不是我

是你吗

不是我

是你吗

不是我

真的不是你吗

真的不是我

真的不是你吗

真的不是我

……

他们恍然大悟,是造谣。

从(33)描写中可直观看出辩论的激烈,女儿梅思繁的智慧与毫无畏惧,结构紧凑。(34)中富有孩子气的一连串重复的短句叙述两个孩子之间的争论,每句不到10个字,短小精悍,生动趣味。最后一句“他们光然大悟,是造谣”,笔锋大转,不禁令人会心一笑。

儿童作品以短句为主,原因不但在于短句的语法关系一般比较简单,容易理解,而且也因为短句更适宜于表现活泼的、跃动的,更贴近于儿童天性的人和事。正如老舍先生在《儿童的语言》中所说的那样:“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食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是以使孩子们爱听。”

第三:

三言两语勾勒出人物形象,是《女儿的故事》中突出特点,给人

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读者的再创造丰富人物形象。

(35)但是老师哈哈哈笑了起来。他爸爸也哈哈哈笑了起来。他妈妈只好也哈哈哈笑了。

(36)他是博士和教授。

(37)奶奶和阿太一唱一和。阿太像奶奶的跟屁虫一样。

(38)跟屁虫就干哭。

(39)胖子特有趣。

胖子矮矮的。

(35)用三个通俗易懂的短句描绘老师、爸爸、妈妈的笑,让读者自己品味笑的含义。(36)介绍曹迪民爸爸的职业。(37)奶奶和阿太为了维护梅思繁,数落爸爸的样子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38)生动描绘出弟弟的滑头、调皮。(39)对人物突出特点进行直接描述,胖子1、有趣2、矮。

第四:

具有强调意义的句子,单独成段,如:

(40)数学是拉分数的。

(41)我不希望她这样。

(42)我说:“好了,别再写了,抓抓数学!”

(40)直观地写出数学是拉分数的,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要求女儿学好数学。(41)中的“这样”是指女儿脑子里全是作文、语文,数学被放到角落里,弄到后来又认为是文科脑袋,语文脑袋……前面用了很长一段话来描述我担心女儿会重文轻数学,到最后考不取好大学。“我不希望她这样”短短7个字道出爸爸对女儿的期望,干净利落。(42)从爸爸的话语中可看出爸爸对数学的重视,单独成段起到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

第五:

在《女儿的故事》中,以对话语言使用短句最多,如:

(43)爸爸,人家叫你什么绰号?

小姑娘。

为什么叫你小姑娘?

我怕难为情,一讲话脸就红。

那么你现在怎么脸不红了?

练出来了。

(44)“要好的哦!”

“你还跟谁要好?”

“我还跟吴丽娜要好。”

“你怎么老是跟人家小姑娘要好?”

“我们老师说,小朋友都要要好。”

这两段对话都是由几个短句构成,句子短小精悍,完全没有多项联合结构的句子成分,并且省略了一些句法成分,体现了一种自然、朴素而且生动的口语风格。

2、很长修饰语的长句营造幽默气氛

(45)一路上摇摇欲坠地去,摇摇欲坠地回,回来后坐在沙发上继续摇摇欲坠。

(46)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几乎全中国的人至少是上海的人都好像已经变成了球迷的时候我却还没有变成球迷。

(47)这时我已经不再怒火万丈困兽犹斗而是基本心平气和了。

(48)人常常会气涌胸膛,气涌脑袋,气冲霄汉,所以气沉丹田不仅是一种修养而且简直就是一种境界。

(49)他是到厕所里的自来水龙头上把头发弄弄湿,然后梳得光光亮精神抖擞的。

(50)想不到曹毫不留恋昔日的战斗友谊、难忘岁月,竟然“义无反顾”,决不藕断丝连,挥挥手说:“决赛时见!”

(45)用摇摇欲坠修饰梅思繁生病时的形态,让人联想到风中的小树,到后来她生龙活虎地看足球,可想而知,小女孩是在装病,可见她的狡猾。(46)是个很长的句子,全句45个字,其中还包括“几乎”“至少”“好像”“却”一些关联词,句子读起来却意思明确,优美婉转,富有韵律感。(47)描写爸爸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心理转变,用口语化句式结合3个成语,抑扬顿挫,营造幽默氛围。(48)结合语境侧面反映父母在子女成绩不好时的焦急心态。“气沉丹田”是针

对人们练拳时,气容易上提,产生憋气和上重下轻和重心不稳来创建的一种招数,句中写到“气沉丹田”成了一种不是人人能达到的境界,来形容天下父母心。两种毫无关联的事物放一起,产生了令人发笑的效果。(49)是记叙胖子在辩论赛前的一系列举措,生动刻画人物性格,小孩摹仿大人的形象,品读时,愉悦感强。(50)连用4字词语、成语,恰当而有力度,将曹豪爽、自信的小大人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读者不禁感慨作者用笔之高明。

长句虽长,却由各个独立词语构成,读起来句意明确,词句铿锵有力,具有如诗般的雅趣。

3、方言句式的运用

《女儿的故事》中采用了大量的方言句式,这样不仅准确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揭示不同的人物性格,而且使小说语言(特别是对话)生动鲜明、幽默诙谐、酣畅淋漓,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从而使整部作品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蛮+vp句式

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用“很”“非常”“特别”来修饰形容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成,但在上海方言句式中,我们不难发现,修饰形容词的副词,主要采用“蛮”+vp,且常常放在句末,如:

(51)爸爸说:“绿的颜色蛮好看的是吗?”

(52)好,我们来听听,听听蛮有趣的。

(53)我妈妈说,你皮倒蛮厚的,还好意思做梦。

(54)我说:“的确蛮好。”

(55)爸爸说,你口气蛮大的!

用“蛮”表现某种程度上的好、适宜等等,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又带着一点讽刺,大人对小孩的责怪意味,又不会产生语言上的障碍,且“蛮”成为一种网路流行语,已被大众日渐接受,拉近了与读者间的距离,易产生共鸣。

二、吃+vp句式

大人责骂孩子的句子,在《女儿的故事》中也是一个笑点,作者运用上海方言句式“吃+vp”,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笑料,如:

(56)曹迪民妈妈说:“你再油腔滑调!当心情你吃生活!”

(57)曹爸爸说:“我吃你老酸!”

(58)她妈妈说:“给你吃一个耳光!”

(59)还是先让你吃一拳看看到底谁是憨大吧!

在上海方言中“吃”不再仅仅是用于吃饭、吃亏,这些常规词语中,也不是作为一种嘴巴上的动作在作品中出现,而是将其与生活、耳光、拳头联系在一起,超常搭配,让读者心领神会、耳目一新,对中国这个擅长“吃”的民族,也有了新的感悟。

4、重复、比喻辞格的广泛使用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情感,有意识地用同一种语言形式多次反复申说叫重复。《女儿的故事》修辞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精神,譬如“重复”这一修辞格在作品中屡见不鲜,而且在该小说中,某一个词或某一句话,竟几次重复,如:(60)现在很多很多很多的人把家教和补习学校看得比正规学校、正常的上课更重要。很多很多的大人和很多的小孩。

(61)有的看报纸,有的抽香烟,有的一边看报纸一边抽香烟,有的既不看报纸,也不抽香烟,而是相互讲话。梅思繁的爸爸则是既不看报纸,也不抽香烟,也不跟人相互讲话,而是看着看报纸的,看着抽香烟的,看着一边看报纸一边抽香烟的,看着相互讲话的,因为他是一个作家。

(62)但是老师哈哈哈笑了起来。他爸爸也哈哈哈笑了起来。他妈妈只好也哈哈哈笑了。

(63)这一个整个上午,我在房里坐地不安困兽犹斗怒火万丈。我想完蛋了完蛋了。

(60)前面三个“很多”重复,后面两个“很多”重复,凸显现在重视家教与补习的家长和学生的数量真是相当之大,作者用词语的不断重复来表达数量多少,不仅直观易懂且幽默易见。(61)这样相同句式进行循环重复营造幽默趣意,同时也显示出爸爸的无聊,更多家长的无聊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时间。(62)可见曹迪民无疑是超级活宝,先是使老师一惊,后哈哈大笑,爸妈也只好以笑掩饰尴尬,而

曹迪民呢?依旧我行我素地要做他的剃头师傅,展开情节的联想,不禁也引读者哈哈大笑。(63)旨在表达爸爸对女儿期望之高,才会在女儿一次失误时大呼“完蛋了”,夸张、风趣。

从上述例证可以悟出:作者很擅长运用“重复”修辞格,在该篇小说中比比皆是,顺手拈来,重复完全是服从内容需要,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在情节开展和结构故事上起到一定制造幽默氛围的作用。

《女儿的故事》广泛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其中比喻之多、之精、之妙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且比喻非常有意思,本体与喻体之间联系的纽带有时候十分荒唐,但作者凭借深厚的生活积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得心应手地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虽然“荒唐”,但却恰当精彩,要么辛辣、要么俏皮,幽默诙谐、轻松活泼,从而也使文章显得更加深刻和犀利。

(64)其实,现在的小孩,也都想蒲公英的种子,被大人吹来吹去,被爸妈吹来吹去,没有自由。

(65)哇哇哇哇真像狗叫一样。

(66)那时候钢琴数量少,但是要买钢琴的人多,要买钢琴的人犹如雨后春笋风起云涌。

(64)反应现在的小孩已没有了自由,被爸爸妈妈整天要求学这学那,完全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把他们比作随风而飞的蒲公英种子十分生动,十分逼真。(65)妈妈认为有水平的人会传授方法,争取下次不要再出错,没有水平的人只会一味地指责,像狗叫一样不讲道理,还咄咄逼人。将人物形象刻画漫画化、简单化。(66)用“雨后春笋风起云涌”来比喻要买钢琴的人,意象之间联系自然,也切合情境,用得恰当,富有当时的社会典型色彩。

《女儿的故事》语言恰似一杯绿茶,芳香四溢,特别是那些恰当自然、新颖精彩的比喻,很好地体现了作家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使用作品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精辟凝练,也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意蕴更加深刻。

(四)语体风格的幽默

1、强烈的口语倾向:语言散落啰嗦

大量使用口语化词汇、句式

在《女儿的故事》中,作者还运用到周星驰喜剧电影中常用的一种幽默搞笑又搞怪的手法,就是在一个很长的句子,前面用大手笔铺张描写肯定的话语,最后用短短几个字对前面所说的话进行全盘否定,达到无厘头式的幽默效果,如:

(67)有的看报纸,有的抽香烟,有的一边看报纸,一边抽香烟,有的既不看报纸,也不抽香烟,而是相互讲话。梅思繁爸爸则是既不看报纸,也不抽香烟,也不跟人相互讲话,而是看着看报纸的,看着抽香烟,看着一边看报纸一边抽香烟的,看着相互讲话的,因为他是一个作家。

(68)再说小孩子随随便便想打电话就打电话想给谁打电话就给谁打电话想在电话里说什么就在电话里说什么那么每个月电话费就不得了了。

(69)就算你不会忘记,但是那是你肯定还活着吧,既然活着,那么明天后天就肯定还要发生故事,后天的明天后天的后天还有故事发生,直到永远,直到为革命吸完最后一口气然后呼完最后一口气……你还是全面不了。

(67)对在教室外等候子女上补习学校的大人情态动作进行描写,言语啰嗦,读起来饶舌,却自然、真实、令人发笑。(68)58个字的句子,语言散乱啰嗦,语意确很明了。小孩根据自己的兴趣打电话导致高额电话费,让人一口气不断地读下来,而后在细细品味,不过想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如此饶舌的句式正是梅氏幽默特色之一。(69)句子有长有短,散乱毫无规律可言,用大量句子、大手笔集中写“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故事”,可最后用了短短7个字总结:你还是全面不了,这是语言技巧的高度体现,给人出其不意的笑料,这种幽默感意味深长。

由于儿童在心理、年龄、文化层次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语言就呈现出口语语体的风格。口语化词汇、句式是构成《女儿的故事》语言的基石,文本中大量频繁使用的口语化词汇,使文体语言告别雅化而呈现寻常的俗的特点,在作品中时时可以寻着一些口语化句子,这

些看似寻常的口语却使人感到新鲜、亲切、有趣。如:

(70)“你懂什么,你懂个屁啊!你知道数学有多重要吗?……”

(71)曹迪民说,吹不响就是吹不响,你把屁吹出来还是吹不响。他们有的同学就是把屁都吹出来了,还是不响。

曹旭说,你屁吹出来没有?

他说,我没有!我屁根本就没有吹出来就吹响了。我是吹得最响的!

(72)二表哥说:“哈哈活该,比我还要屁滚尿流!”

(73)像李小龙练过飞腿一样,难道还会不是故意的?赖皮赖得不得了!

(70)“懂个屁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口语化词汇,“……个屁”很粗俗,作者却不避俗,将它用于作品中,极富生活化的语言。(71)是父与子围绕吹号之间的对话,通过口语化的语言和滑稽的形象描述出来,让读者读起来忍俊不禁,感受到一种童言无遮拦的纯真感。(72)“活该”“屁滚尿流”都是平常进行口语交际时用到的词,且不雅观,但这正是还原了孩子的毫无顾忌的天性,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更深入地贴近生活,朴实无华尽显朴素之美。(73)表现梅思繁对裁判的不满,赖皮这一方言词多出于孩子之口,且采用上海方言句式ABA式,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尽显小女孩的可爱。

所谓句式指的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只是它们所表现的语气、情味、风格等修辞色彩不同,各有其适合的场合。句式的选择是否恰当,表达效果如何,要看其所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儿童文学的句式呈现出明显的口语化倾向,主要体现在灵活自如、简短明白、语气多变等特征上。如:(74)“是翻跟头,不是狗吃屎!”

“是狗吃屎,不是翻跟头!”

“……翻跟头,……吃狗屎!”

“……狗吃屎,……翻跟头!”

作者能自如地运用儿童的口语化句式对语言进行描写,把孩子们拌嘴时的情态、口吻、声调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读起来使人产生如见

其人的艺术效果。我们不难发现,句式的口语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句子简短、通俗、生动,带强烈的口语色彩。

2、庄谐结合,变用语体风格

《女儿的故事》这部作品定位为一部充满幽默色彩的儿童文学作品,用朴素、直白的语言讲述平凡女孩的成长故事,作品轻松休闲,笑料百出,读过之后仔细想想,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女儿的故事》的主题是严肃的,只是借用搞笑的方式直击现代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进而对教育现状的思索。作品中写到女儿特别喜欢写作,但爸爸担心女儿会因此影响数学的学习,于是竭力反对她写作,压抑了她一兴趣爱好,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陈述出来,表达的是现在社会学不好数学就算不上尖子的严肃话题,庄谐结合,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更愿意切合实际地思考,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像“梅思繁”一样的小孩,为了学业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如,作品中还写到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结果呢?

(75)就说我们以前住的第九宿舍三楼吧。

西西弹钢琴。

芳芳拉手风琴。

涛涛画画。

峻峻画画。

都是一本正经的。都是请进来走出去一本正经跟老师学的。要付钱给老师。希望西西芳芳涛涛峻峻成龙成风。

可是后来一个个怎么样?

一个个都焦头烂额忙不过来和梅思繁差不多了。

几个简单的短句,作者用轻松的笔调告诉我们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培养艺术天赋,但是现在的教育体制要求学生的文化成绩,高校选拔人才也是看文化成绩,于是,小孩忙着学习,忙着功课,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无可奈何只好放弃艺术。作者也无可奈何,只能顺应当今教育形势,先抓学习,让女儿放弃钢琴。因此在后面写到:

(76)因为这里面有一个规律:凡是希望小孩弹钢琴拉小提琴成

龙成凤的大人,也都希望小孩考取重点中学。而眼看前者影响后者了,后者已经受前者影响,那么他们大都只好先舍弃前者,追求后者,他们在这一点上都不能不现实一点,先教育再艺术,先考试再别的。他们无可奈何。

这先谐后庄的语言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有一个心理反差,更能震撼心灵,引导读者去思索。

总体来看《女儿的故事》语言庄谐结合,最后一段:

(77)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舵让它瞎开,舵是一定要的,舵也是一定要掌的,让小孩子自己掌大人站在旁边。

用一个比喻阐述自己的教育观点:作为家长,我们似乎更应该让孩子去掌控自己的生活,我们只要在旁引导。将全文风格收在庄重的基调上,令人匪夷所思,我想这是作者用笔最妙的一点,也是作者高明之处,将诙谐与庄重结合得完美无缺,语体风格的转变,让作品更具研究价值,不再当一篇纯粹的儿童小说去读,对教育问题的思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结语

文学语言的表现力要深入到复杂细腻的情感世界中,并且产生幽默感,给人带来欢笑的效果,要使无法言说的感受体验变成不可说之说,就要借助修辞理论武库里的各式武器,打造出一片个性化的天地,这就势必要求作家善于运用这些武器,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梅子涵恰是这类作家,《女儿的故事》语言轻松幽默、引人入胜,各种修辞手段运用得游刃有余。除此之外,他的艺术魅力还在于善于抓取镶嵌在作品中的细节,它们情趣浓郁、内涵丰富,这些细节是有全息效应的,它不但活生生地折射出整部作品的风格,也轻轻波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和感念。它每一个片段,每一个故事,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呼应,引起我们的情绪、思索和想法。梅子涵不愧为儿童文学创作的领头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 +阅读理解题和 答案 第三讲、语修辞手法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大部分课文都使用了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句子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使文章更有文采,也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那小学有哪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去表现抽象、难懂、人们少见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由本体、比喻词和喻体三部分构成。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如《窃读记》一文中的句子“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把“我”比作“饿狼”,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的热爱,以及看书时的如痴如醉。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的部位、动作、情感和品质等用在物上。拟人手法的使用,可使句子更灵动,既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又能直观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如《白杨》一课中的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个句子把白杨当作人来写,把人的精神品质“坚强”用在了白杨上,赞美了白杨坚强的品质。 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或意思相关的分句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使句子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而且能增强语势,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如《白杨》一课的开头“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气这三个“没有“构成了一组排比,突出了戈壁的恶劣环境,反衬了白杨顽强的生命力。 夸张:就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有意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的作用是能够形象具体地描述岀事物,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共鸣。有时还能增强文章的幽默感。《桂花雨》一文中的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个句子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家乡桂花的香,像“浸”在里面一样,用词生动而形象。 设问:就是有针对性地提岀问题,然后把答案说出来,即自问自答。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反问:就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但语气比陈述句更肯定,感情色彩也更鲜明。句子中往往有“难道”“怎么”“怎能”等词作反问词。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的感情,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高原汽车兵 川藏公路全长两千四百多公里,穿越折多山、雀儿山等十四座大山和金沙江、大渡河等十二条奔腾咆哮的江河。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使这里成了可怕的“魔域车每走一步,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1998年秋的一天,张全林率领的车队刚刚爬上雀儿山半山腰,一场横扫藏东高原的暴雪不期而至。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1.修辞学与语言学 语言学(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学(phonetic),词汇学(lexicology)和语法学(grammar)研究的对象。修辞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利用语音条件和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头韵(),元韵(),拟声()等语音修辞手法,使得语音和谐悦耳,语意突出,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 修辞学是利用词汇,词义的条件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比如,怎样选用词语,怎样使同一概念的表现多样化。 修辞学在语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调整安排句子的结构形式来充分地表达情意,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2.修辞学与逻辑学 逻辑学(logic)是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总结人的正确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修辞学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了一定的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思想条理清晰了,这就为语言的完美表达奠定了基础。 例如, 3.修辞学与美学 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审美对象,语言里面客观存在着美。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更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以悦人耳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比如: 均衡美—— Work has a bitter root but sweet fruit. 整齐美—— I was born an American; I live an American; I shall die an American. 变化美—— The Big Bull Market was dead. Billion of dollar`s worth of profits and paper profit had disappeared.

日本的修辞学

日本的修辞学(转载,有调整)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同样的起步,同样发展,日本的修辞发展如何呢?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上的意句话。…修辞立其诚?。对于修辞的研究,我国自古有之。例如:六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陈骙的《文则》、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等书,都涉及到修辞学。到了近代,“修辞学”、“修辞格”一类的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32年,陈望道教授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一书,是一本系统的修辞学书,开创可研究修辞学的新局面,影响深远。陈望道1915年留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是日本修辞学的摇篮。当时著名的修辞学家坪内逍遥和他的学生岛村泷太郎(又名岛村抱月)、五十岚力都在该校执教。坪内逍遥的《美辞论稿》,岛村泷太郎的《美辞学》、《新美辞学》和五十岚力的《修辞学讲话》,均为日本权威性的修辞学著作。早稻田大学校长高田早苗的《美辞学的方法》对学生也有影响。 修辞学是“用语言做出选择的哲学”,修辞本质上是一种选择,是通过语言做出社会选择的社会行为和传播样式。它不仅是语言手段和话语的选择,而且是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对社会公平、公正不同实现形态的选择。修辞,无疑是一种社会公共政策的形成秩序,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人类对修辞秩序的建构和选择,就是对社会传播秩序的建构和选择,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也是对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选择。东西方古典修辞学研究上的差异,不但反映了东西方不同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种制度传统下公众修辞权利赋予的不同模式,反映了两种社会文化传统下社会公平、公正实现方式的差异。如果说修辞学史描写了修辞学的成长轨迹,标志着修辞学学科身份的认定和学科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修辞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文题: 人类文明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使用又离不开修辞,修辞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句话,一篇文章等。没有修辞与有修辞的语言表达效果就是大相径庭的,不同的修辞手法运用到不同的场景,产生的效果也就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 语言、修辞、生活 正文: 瞧到这个题目,许多人会存在这样的疑惑:什么就是修辞?语言不仅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更就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交际主体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与对象的不同,尽可能运用合适的语言形式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这就就是修辞。在现代汉语中,修辞分别指“修辞行为”、“修辞规律”、“修辞理论”。(参考资料来自教材)通过教材,我们已经了解修辞学的定义,但只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果通过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什么就是修辞,应该会更加生动易懂。 小学的时候讲文章或诗句时,老师都会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所以从小学开始便对修辞手法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也仅仅只就是局限于“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对偶、夸张……”等这一类的手法,未曾深入了解过。但这些修辞手法,在生活中运用得就是最普遍的。 在大学对修辞学的进一步学习中,我了解了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又有另外一种说法,叫修辞格。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就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

比喻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在口语中也就是经常被使用的。比如,朋友之间互相打趣,“别吃了,再吃就变成猪了”“您瞧您胖得跟猪似的”“哎呦您瞅瞅您这头发,哪烫的啊,跟方便面一样。”这就是比较口语化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的手法在诗歌中更就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比如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都就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拟人也就是运用得很多的。“成熟的麦穗压弯了腰”“小鸟在窗外愉快地唱起了歌”,这些都就是随便一想便能想起的拟人句子。拟人能够使句子富有表现力,形象生动。 要讲的第三种修辞手法就是借代。通俗点说,借代就就是“借用”一物来“代替”所要言说之物。比如,“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中,巾帼指的就是女性,须眉指的就是男性,这就是根据男女性别的特征运用借代手法来表现的。还有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朱门”表示富贵人家,“冻死骨”表示贫苦人民。“白衣天使救助了许许多多的人”,我们可以判断出,白衣天使指的就是医生或就是护士。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 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与幽默感。借代的作用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还有另外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经常运用的——夸张。夸张在我们日常生活对话交流中被频繁地使用。“我好饿,饿得能吞下一头恐龙”“只要老师一发火,教室里安静得连根针掉下去的声音都听得见”。在古诗词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黄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演示教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总结

试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总结 总结: 亚里士多德修辞说服逻辑论证技术辩证法 摘要亚里士多德面对现实的修辞实践,对修辞术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与分析,标志着古典修辞术的成熟。他将修辞术与逻辑联系起来,试图确立修辞术的技术性地位,但这事实上局限了修辞术的运用。 键词修辞术辩证法技术逻辑 修辞术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世界,并在古典时代达到繁荣的雅典民主制下盛极一时。无论是在集会、诉讼等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的日常交往,修辞技艺都获得了普遍的应用。特别是在权利的获得与城邦的治理中,成功的修辞运用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决策与前途。修辞术之普遍受到重视,与长期修辞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都为修辞学的确立与研究奠定了基础,而这个任务就由亚里士多德历史的完成了。他写了大量的修辞学论著,特别是在《修辞术》中,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阐述了较完整的修辞理论思想。本文即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价。 一 对修辞术的研究早已开始。智者是早期的修辞学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因而放弃了追求真理的自然派哲学传统,将通过说服而能影响和控制人

的修辞术奉为最高智慧。智者们以传授修辞学为业,并为此编了很多实用性的修辞手册。这类作品都是从各自的修辞经验出发,虽然总结了一些说服技巧,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柏拉图批判说,它们都没有解决"怎样有效的使用各种方法,怎样才能使一篇文章形成一个整体"等问题。在柏拉图看来,这类作品所讲的技巧缺乏技术的必然性,很难被初学者掌握,不过是一些"修辞学垃圾"。其实,智者的技艺真正遭到柏拉图反对之处,还是在于它不管什么真理,而一味追随大众信念的特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将其贬为"奉承"的程序而予以摒弃。不过,简单的予以否定似乎没有意义,修辞术仍以一种巨大的力量在现实中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以追求真理自命的哲学的现实作用却总显得微乎其微。诉诸来世的说教太苍白无力,柏拉图不得不正视修辞的价值所在,承认"修辞学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没有其帮助,"即使知道什么是真理也不能使人掌握说服的技艺"。一方面,他坚持对"虚假修辞学"的拒斥,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资料库335(1;:+.33-**1则试图构造一种"真正的修辞学"。这种修辞学首先要知道事实的真相,还要能根据不同的灵魂本性找到适合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只有这样的修辞术才能"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取得成功",即可以被人必然的掌握。其实,柏拉图的改造不过是利用修辞术为哲学服务而已,这种理想的修辞术充其量不过是哲学的修辞学,现实意义并不大。但这至少表明,修辞术已经受到了柏拉图的重视。 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柏拉图的学院中主要从事修辞学的研究和教授的。在这里,他写成了他的最早著作,论修辞术的《波卢斯》。后来又写了大量修辞学论著,不过现在可见的主要是《修辞术》这部著作。亚里士多德极为广博的学术研究就是从修辞学开始的。

浅析修辞学中逻辑标准

浅析修辞学中的逻辑标准 修辞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严密而且又深谙人文精神的学科,其对逻辑思维方式的依赖程度可想而知。而从相对浅显的教学指导意义来看,修辞学显然将逻辑思维外化,并结合外在的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进行妥善的操作。 逻辑作为修辞学的第一美学标准,其认知意义在于它对提高智商的积极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坚持逻辑标准,有利于在写作和演说中运用合乎逻辑的推理方式来劝说听众和读者,其关键在于材料相关,组织恰当,句子连贯,用此恰当。向听众正面摆出事实,举例子,分析事实内在的逻辑道理,既而进行推理,从反面指出危害,向听众权衡利弊,积极地把听众与说服者连接起来,感染听众,让听众也参与修辞推理,再通过一种自我诉说的诉诸发生作用,从内心找到支撑说服者的观点的理由,从而接受劝说,改变原来的观点。在形式逻辑中,常见的逻辑推理方式有演绎和归纳两种。其合理运用可以使讲演者和作者的思维更加完整、清晰,使读者和听众易于理解其内容。 逻辑是修辞学首要的劝说手段,是以形式、惯例、推理模式去打动听众使之信服的感染力。对他人进行说服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基于原有的事实进行逻辑推理或者是引用例子,以达到说话者和听众之间的共同立场。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推理是修辞学的心脏和灵魂,逻辑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劝说方式。这种_ 讲事实、摆道理_ 的劝说推理一般基于听众暂时忽略了一定的客观事实_ 或者没有深入分析事实而做出不够理性的决定或行为_ 只要说服者进行恰当的处理,进行理论性的逻辑的修辞推理和例证分析,是比较容易达到与听众的共同建构的,因而也比较容易达到说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清,刘永红. 修辞形式与意义的象似性特征分析[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9 (05) [2] 左广明. 从修辞到认知——隐喻研究范式的创新[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1 0) [3] 徐育. 浅析“逻辑真”与逻辑规律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09(28)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语用学与修辞学讲义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语用学与修辞学的概念 一、什么是语用学 Pragmatics这一术语由美国哲学家C.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1938)一书中首次提出。如果以1977年在荷兰创刊的《语用学杂志》为标志,则语用学作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迄今不过30多年的历史。 1、定义:Charles W.Morris在其《符号理论基础》中提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列文森(Levinson S.C.,1983:转引自何兆熊,1989:8-9)有关语用学的几个定义: (1)“语用学是对在一种语言的结构中被语法化后被编码的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2)“语用学是对所有那些未能纳入语义理论的意义侧面研究”; (3)“语用学是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对于说明语言理解来说是十分根本的那些关系的研究”; (4)“语用学是对语言使用者把句子和使这些句子得以合适的语境相匹配的能力的研究”; (5)“语用学是对指示(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含义、前提、言语行为以及话语结构各个侧面的研究。” (6)“语用学多要研究的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语句的能力。”(英·列文森 S。C。Levinson,Pragmatics,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3 P。24。 再来看看其他学者对语用学的定义(何兆熊,1989:10-11): (1)“语用学是对语言行为以及实施这些行为的语境所作的研究(Stalnaker,1972)”; “语用学是一种旨在描述说话人如何使用一种语言的句子达致成功交际的理(2) 论(Kempson,1975)”; (3)“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交际进行的研究(Akmajian,1979)”; (4)“语用学可以有效地定义为对话语如何在情景中取得意义的研究。”(英·利奇G。N。Leech,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gman,1983。P。X。 何自然:“语用学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语用学概论》第1页 金定元:“语用学就是研究语境的科学。”(《语用学——研究语境的科学》载《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1期。) 周礼全:“语用学是符号学的重要部分……它研究:在一个语境中,说话者如何应用话语准确地表达和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给听话者,从而达到自己的意图;它也研究:在一个语境中,听话者如何准确地了解说话者通过话语所表达和传达的思想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学习资料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 子

九种修辞手法及其例子 三(3)班李怡赫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子: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 2.拟人: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作用:把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3.夸张:夸张就是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例子:(夸大)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排比就是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设问: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子: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

修辞学

浅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2011级4班宋慧201102140423 摘要:《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白居易的经典传世之作,该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又不失美感,十分符合现当代诗歌作家群体——新月派主张的“三美”理论: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诗中大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诗歌之美锦上添花。本文主要分析《琵琶行》的修辞艺术之美。 关键词:借代比喻顶真互文设问映衬类叠错综 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其中“文”就是文采、文饰,也就是语言的艺术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的内容,如果没有优美的形式来表达,也不容易流传开来。这说明了形式对内容的重要影响。修辞作为表达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是为了片面地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琵琶女,引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遂作《琵琶行》,留下传世名篇。诗歌用词精巧,通俗易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内外兼修,形式与意蕴兼备。下面将逐一例举、分析本文中的修辞艺术。 一、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修辞手法,借代也叫“换名”。在文中,例如:“举酒欲饮无管弦”“终岁不闻丝竹”两句,作者以“管弦”“丝竹”借代音乐;“妆成每被秋娘妒”,“秋娘”借代歌妓或者美女,“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风”借代良辰美景,“门前冷落车马稀”,“车马”借代豪客等等,不胜枚举。在借代的五种基本类型中,作者多用具体代抽象,如以“管弦”“丝竹”代音乐。作者利用上述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这样的换名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了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手法,比喻也叫“譬喻”。以“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基本形式。《琵琶行》主要运用了下列三种形式。 1、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为:像、如、似、仿佛、犹如等喻意明显的词。例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将大弦的铿锵有力比作急雨,

Aristotle and the Theory of Rhetoric(亚里士多德和修辞学)

Aristotle and the Theory of Rhetoric 1 The introduction of Aristotle Aristotle was born to Greek parents in the Macedonian town of Stagira. At that time, Plato was opening the Academy in Athens. When he was seventeen, he went to Athens and entered the academy. He stayed on as a teacher and left twenty years later on Plato’s death. 2 The theory of Aristotle (1)the definition : Rhetoric refers to the faculty of observing in any given case the available means of persuasion. (2)the classification of oratory (according to the topics and occasions ) A.deliberative/political oratory: it urges us either to do or not to do something and aims to distinguish the beneficial and harmful. It concerns with the future and is about things to be done hereafter that he advises, for or against. B.epideictic/ceremonial oratory: it either praises or censures somebody and aims to judge whether a matter or a person is respectful or shameful.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esent, the state of things existing at the time. (Also, people sometimes often find it useful to recall the past and to makes guesses at the future.) C.forensic oratory: it either attacks or defends somebody and aims to distinguish the justice and injustice.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ast. (3)two major categories of rhetoric

我眼中的修辞学

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 摘要 本文章主要从我对修辞的认识,讲述了修辞学、语言、受众、修辞人格、修辞三段论、修辞权威、调动受众情感、价值观等,修辞的一些基本知识,并介绍我在生活中发现到的运用相关修辞的例子,阐述了我所发现的现实中的修辞。以及我所发现的修辞与心理,还有修辞与人的行为动作的一些联系。一、修辞学是什么? 修辞学是研究修辞的学问,就是研究将语言用以说服人。修辞是加强言辞或文句效果的艺术手法。自语言出现,人类就有修辞的需要。修饰自己的文章、语言,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加深别人的印象和抒情效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对言语的修饰,吸引人们注意,达到我们说话的目的。[1] 在日常表现中,我们所说的,“谢谢”、“对不起”、“打扰一下”,“请问”等礼貌性的用语,其实就是一种修辞。我们通过礼貌、文明的方式,去向别人问候,此刻你就是在对别人的修辞,“通过说别人想听的话,而满足受众,使受众接受我们想达到的目的”。 你所说的话,要么起+1的作用,要么起-1的作用,不会是0的作用。即语言要么是好的,要么是坏的,不会是中性的。相信这个观念,我们以前并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想,现在你就可以好好对这个观念思考一下。 我们在这里所阐述的修辞,就是如何运用好的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语言让人接受。 二、受众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讲究“受众中心论”。即要从受众出发去讲授你所要讲的东西。受众有三种:真受众,虚受众,所说。 真受众:就是你讲话的真正对象、真正听你所说的话的人。 虚受众:就是你在讲话时候,和真受众一样在场在听你讲话,但是他们对你讲的根本没有兴趣,他们的注意点并不是你,对你说话说要达到的目的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并不是你讲话的对象。 所说:就是不在你讲话的考虑人群范围中,但是在你说话时,他们因为各种原因在你讲话的时候也在场,但是他们并没听你所讲,他们在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他们是你可以完全不在乎的听众。 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 举个例子来说,在外面很多超市、大卖场经常在做一些活动的促销,特别是日常用品的促销。之前我曾在南平大剧院外面看到捷龙超市在促销某个牌子的酱油,工作人员在展示摊前卖力地讲着,“这个酱油味道很鲜美、可口”,“XX酱油是用什么材料经过怎样加工制作,这些工序十分精良、安全”...展示摊前很多人在围观,其中包括着在剧院前散步的老太太、老大爷们,还有在超市购物完或正要购物的人,还有马路路过围观的普通民众,包括我们这些放假来这边走走的学生。这些人当中真受众,就是那些拥有购买力、家里需要酱油的,以及真正关注着活动介绍的酱油的人。而像那些想买酱油,而没有购买力的人,以及陪着老婆来,看有购买力,但并不想买这酱油的先生们,则是虚受众。像我们路过凑个热闹的学生以及没拥有购买力的人来说,就只是所说,对于那位工作人员那时所要达到的修辞目的来说,我们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一类人。 就刚才所讲到的销售的例子,是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要运用到修辞的一类人。他们的修辞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推销出产品,说服人们购买。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修辞的意图过于明显,受众就不太会接受。从人类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分析,大部分研究者发现,

关于读书交流心得体会5篇(通用)

关于读书交流心得体会5篇 关于读书交流心得体会(1) 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正能量》读后感,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感谢党总支对年轻人的关心,为我们订阅了《正能量》这样一本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的心灵成长之书。工作之余,怀着激动的心情抓紧拜读完这本鲍耶所著,从苏格拉底到乔布斯一直受用的六度空间,心中感慨无限。 阅读这本书,是从疑惑、好奇和心中无限的期待中开始的,还没开卷,便被书名所打动——《正能量》,到底什么是正能量?怎样获得正能量?又怎么样才能运用正能量打造全新的自己?随着阅读的一点点深入,跟随着作者的文字,内心仿佛也变得越来越光明与积极起来。 书中所说的正能量,就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工作、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通过种种实验和数据,鲍耶严谨又趣味十足地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六度空间”原理,实现能量突破的“六度空间”,从失败中走出,下一站就是成功。运用“六度空间”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得更加自信、充满活力,破除了我们过去秉持的“性格决定命运”、“情绪决定行为”等认知,更好地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工作中,我们需要正能量来不断激励自己。尽管有时辛苦,有时沮丧,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作是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如何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发挥自我的正能量,实现自身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就拿自己来说,在后勤服务的岗位上工作一年多时间,感受颇多。 后勤服务工作琐碎且繁杂,集广泛性、服务性、时效性、协调性于一体。需要时刻绷紧神经,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去完成,不能耽误,更不能有差错。压力当然是有,责任也很重大。正因如此,就更需要自己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紧迫感与使命感,不断学习各方面知识,不断总结工作规律,不断向自己提出更高地要求,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进步。这中间必定会经历痛苦,如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6709037.html, 浅析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作者:陈琼 来源:《教育界·C》2020年第02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不仅对当时的西方修辞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为现当代修辞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在西方修辞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他的修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该书中。文章立足于《修辞学》,简要概述了其体现出的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思想,进一步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观。 【关键词】《修辞学》;亚里士多德;修辞学思想 一、前言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自然科学等各门学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各领域的著作颇丰。在修辞学方面,他的《修辞学》一书是最古老且最具有影响力的修辞学专著,正如温科学学者所评价的“他对西方修辞学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这里要强调的是他在《修辞学》(Rhetoric)中的卓越见解”,“《修辞学》被认为是西方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即使在当代,也常常被认为是写作和言语交际学科的基础”(温科学,2006:7)。亚里士多德在西方修辞学史上首次把修辞学系统化,系统地总结了修辞技艺,他的修辞学理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修辞学》一书中。 二、对修辞的本质属性提出了独特和深刻的表述 1.对修辞进行定义 修辞学在古希腊中指演讲艺术或“雄辩术”,所谓的修辞学家就是指演说家,其目的在于说服人,比如当今西方世界的总统选举演讲,或者议员选举演讲,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克林顿等都是伟大的演说家,他们无一例外地具备了强大的雄辩能力。在古希腊,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哲学家都以语言作为武器来追求真理,雅典的民主政治使得民众得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讨论。因此,时代及社会的需要使得当时的演讲和论辩的风气日盛流行,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专门收取学费以传授演讲技艺的人,例如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高尔吉亚(Gorgias)等,这些人被称为“哲辩师”(sophist)。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过分强调了煽情的演讲而忽视了问题的实质,因此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428B.C—348B.C)对修辞学进行了评判和 攻击,把“辩证”(dialectic)和“修辞”对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严谨和认真,但在修辞学的观点方面,他与柏拉图持有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强调修辞学要以事实为根据及需要通过逻辑的说服论证,他指出修辞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历时比较与思考

论文关键词东西方修辞传统传播秩序社会发展公平与公正论文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和古希腊修辞学传统以及19世纪以来中国、日本、美国等修辞学研究的简要历时考察,阐释了东西方修辞学传统差异的社会根源,论述了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平幸福生活是人类的理想之一。如何实现社会的发展,如何建立和维护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是实现人类幸福生活追求的必要途径。作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秩序在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修辞是提高传播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和意志社会化、统一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建立公平、公正的传播秩序、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修辞秩序的不同反映了社会传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状况,反映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态势。这一点在人类修辞学研究的历史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本文中,我们试图从学术史的角度,透视人类传播秩序的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有所助益。 1 东西方修辞学传统的回溯1.1 中国的修辞学传统在中国,“修辞”一词可以追溯到《周易》上记载的孔子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大意是“修饰文辞和言语,确立至诚的感情,是营修功业的根基。”(秦颖,1993:8)这里的“修辞”是两个词,与今天的“修辞”有一定差异。当时,“修辞”并没有现代的意义,很难说是一个研究客体。先秦时期,诸子著作中有许多相关的论述,都蕴涵了一定的修辞道理。这些修辞思想有关于口语的,也有关于书面语的。后世的修辞论多散见于相关的文论著作中,比如王充的《论衡》、刘向的《说苑·善说》、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序》、陈骙的《文则》、严羽的《沧浪诗话》等等。这些著作多是关于文章修辞的。我国的现代修辞学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末趋于成熟、完善。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著作有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龙伯纯的《文字发凡》、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唐钺的《修辞格》、陈介白的《修辞学》和《新着修辞学》、徐梗生的《修辞学教程》以及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等。50年代后,先后出现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张志公的《修辞概要》、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等著作。80年代后又涌现出许多修辞学著作,比如倪宝元的《修辞学》、王德春和陈晨的《现代修辞学》、郑远汉的《言语风格学》、黎运汉的《汉语风格学》、王希杰的《修辞学通论》、张炼强的《修辞理据探索》以及陈汝东的《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认知修辞学》、《当代汉语修辞学》等。这些修辞学著作多不区分口语修辞和书面语修辞,但并不专门探讨演讲或演说修辞。我国古代修辞论关涉的多是语词修饰,以及修辞格、文体、风格等。我国的现代修辞学初创时期,也主要研究修辞手段的结构和功能。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开始研究语体、语境以及其它言语规律。但是,中国修辞学没有形成西方修辞学研究中的演说和论辩传统。人们对修辞的定义多着眼于“修饰”、“调整”、“调适”、“美化”、“技巧”等,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修辞学研究的深入,人们也开始从言语行为、传播行为等方面界定修辞。 [!--empirenews.page--] 1.2 日本的修辞学传统日本修辞学开始于何时,认识不一。有人认为在1950年之前,日本不存在劝服意义上的修辞学。比较通行的观点认为,日本修辞学开始于明治时代。这种意义上的修辞学是指积极的表达艺术。(Massimiliano Tomasi,2004:27) 19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日本修辞学主要以文章做法、修辞格、论辩、美文等为研究对象。其修辞研究立意重在文章的内涵、结构、类型、文体、风格以及修辞手法、修辞技巧。日本修辞学在词面上有“修辞学”、“文章学”、“美辞学”、“雄辩学”以及用片假名“しトリツク”等不同形式。其中,“美辞学”是Rhetoric的意译,是“修辞学”的旧称。日本明治修辞学可概括为以下四种形式:一是研究文章或作文法的,如五十岚力的《文章讲话》、《新文章讲话》、加藤熊一郎的《应用修辞学:演说文章》等。二是研究美辞的,也就是修辞的。比如高田早苗的《美辞学》、坪内逍遥的《修辞学》、岛村抱月的《美辞学》、《新美辞学》等。美辞及华文(Belles-lettres)是18世纪英国修辞学的主要内容。明治时代,这种修辞学思想被引介到日本后,与当时的语文教育趋势形成默契,

修辞学知识整理(修辞例子 +修辞效果)

【一】描绘类辞格 一、比喻 比喻的变式: (一)倒喻 1、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2、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周总理)的笑容,葱郁耸立的名山就是您的身影。这种变式喻由喻体推想到本体,更能突出本体的特征。 句1以前面的“神姿仙态”(喻体)比喻后面的“桂林的山”(本体),极其形象地突显了“甲天下”的桂林青山秀颀、娇美的姿态,令人心驰神往。 句2以前面的“百合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笑容”(本体),以前面的“名山”(喻体)比喻后面的“您的身影”(本体),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周总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生。 (二)反喻 1、这些作风不正,并不像冬天刮的北风那样,满天都是。 2、鲁迅是参天耸立的大树,不是左右摇摆的小草。 句1采用否定语气构成反喻。 句2先用暗喻,后用反喻,通过正反对比,更突出了“大树”这个喻体,加强了比喻的效果。(三)回喻(迂喻) 1、乘坐飞机,倚窗鸟瞰,但见地球母亲衣服上美丽的飘带,不,那不是飘带,那是地球广袤的胸怀中一条条蜿蜒的河流;仰望苍天,只见宇宙女神那神秘的眼睛,不,那不是眼睛,那是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2、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向西瞧,朵朵白云山上来,不是云,原是钻井公房。 3在正对面的山腰上,有一大块白云,人仔细一看,那不是白云,而是羊群。 句1先肯定是“飘带”“眼睛”,接着笔锋一转,用“不,那不是飘带(眼睛)”加以否定,最后再肯定是“河流”“星星”。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否定,又突地一扬再肯定,回环跌宕,使表意深刻透彻,描写绘形绘色,收到了良好的修辞效果。 句2表面上否定“新开公路”如“带”,“钻井公房”如“云”,实际上是更巧妙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比喻关系。 (四)互喻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例(1)中,前一比喻中,“街灯”是本体,“明星”是喻体,相似性是街灯和明星的亮。后一比喻中,“明星”是本体,“街灯”是喻体,相似性是明星和街灯变亮的过程。通过“街灯”和“明星”互喻,使二者浑然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五)博喻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句1、句2用“眼睛”“星星”比喻本体“野花”,用“明珠”“星星”“美人”比喻本体“白花”,从不同角度,全面地说明了本体的各种特征。 (六)较喻 就是用比较的形式构成的比喻。它将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本体、喻体之间有程度上的差别,常以“于、比、不如、赛过、比不上”等充当喻词。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语言学心得

语义研究历史分期中的语文学时期 专业:英美文学学号:20140601012 姓名:任雪娇 自1897年法国学者Michael Breal(布雷尔,1832-1915)发表的《语义学探索》以来,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宣告成立。此后,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们就开始注意语义研究。那么,首先,什么是语义学呢?语义学又叫词义学,它是以词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词义的性质,词义的发展、演变以及词语词义之间的种种关系,并揭示词义的一般规律。 而我今天将要对语言学时期中的一个时期——传统语言学时期,也就是语文学时期的发展与演变做一个简要的梳理。 (一)语文学时期的四个阶段 在欧洲大陆,语文学时期指的是整个18世纪以前的语言研究。同时,在这一时期,语言学家及哲学家们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学作品也进行学术研究,这包括以文学文献为基础的文化研究。从历史上看,“语文学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历史时期,它包括一下几个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时期的前夕。 古希腊罗马时期 首先,我们都知道欧洲语言学始于希腊。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语文学主要是在哲学框架内进行的,因此对语言的本质问题、词源问题、修辞问题以及语音、语法等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种语言学流派,例如:斯多葛学派、亚历山大学派等等。中世纪时期 语法是中世纪学术语言的基础,也是七艺(语法、雄辩术、修辞学、音乐、几何、算术、天文)之一。对于语言学历史来说,中世纪的后半期,也就是我们称为“经院哲学时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经院哲学非常重视语言学研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它兴盛时期的研究成果很多,比如说思辨语法(思辨语法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明确而特殊的阶段,它受到当时基督信仰的加强,同时又反过来加强了基督信仰,它把人类知识所有的分支和学科都统一在它的体系里,是理性的主张与宗教的信仰可以在这一体系内和谐一致。)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可以看作是一场发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向外扩展,特别是在欧洲向北扩展的运动。文艺复兴时期学术方面最重要的部分--从意大利开始的对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的研究得到了恢复。文艺复兴时期的语法家中,最著名的是彼得罗·拉穆斯,他被称为现代结构主义的先驱。他积极提倡用人文主义方法教授古典语言,主张通过文学作品,而不是通过经院哲学的亚里士多德学说进行教学。 现代时期前夕 到18世纪,欧洲语言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起源问题在那时已不是“哪种语言最古老”或者“上帝用什么语言跟亚当说话”而是对语言最终发展为现代如此有力和灵活的交际系统所处的条件,以及所经过的发展阶段,进行带有更多人类学性质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威廉·冯·洪堡特就是至今也很著名的语言学家,他认为语言能力具有普遍性,还认为没种语言都是历史的产物,但作为思维和工具的模式,有些语言则比别的语言发达的多。 经验主义 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不同源自哲学领域的思想纷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哲学领域的量大思潮,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语言学研究方法。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来自感官对外间事物的感觉,其带有唯物主义倾向,同时,经验主义也包含着神学唯心主义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曾说过“面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经验主义学派强调各种语言的特殊变化,根据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