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课堂实录

观沧海 课堂实录
观沧海 课堂实录

《观沧海》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师:请同学们读背这首诗。

点评:这首诗不太难,就要求教师用最经济的手段传达最丰富的内容;,就这首诗来看,教学目的明确,探究问题深刻,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在这一堂课中,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理出总问题,这既疏通了诗的疑难点,也抓住了主线,产生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观沧海》导学案 (县优质课)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之上鉴赏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情感态度以及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所流露的人生情感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sōu)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閴(qù)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我”眼中的曹操: 二、基础积累 1.朗读诗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萧瑟()沉没()竦峙()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全句。 (1)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秋风萧瑟 ..涌起 ..,洪波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

它的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刘桢、应玚)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

《观沧海》课堂实录完美版

《观沧海》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诵读,然后请两位学生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情感。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诗人感到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美好的图画啊!看到太阳、月亮的运行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理解: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句中虽没有写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那种勃勃英姿。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关于《观沧海》教学实录

关于《观沧海》教学实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堂实录《观沧海》,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同学们,有谁能讲一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生:我知道,他是一很坏的人,他逃跑的时候杀了他的救命恩人。 生: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想篡位当皇帝。 生:他多疑,而且很凶残,杀死华佗,自己脑颅里长毒瘤死了。 师:看来,曹操在同学们的眼里没有好的印象。其实,曹操是一位大英雄,而且是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并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大诗人。我们现在开始一起学习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谁知道的信息最多。 ( 学生读书三遍。) 生:我从诗句知道这首诗写了如下内容: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生:不是花草,而是百草。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 生:老师,我认为还有歌,好像曹操在唱歌。 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不过我有一个疑问,曹操是什么时候看沧海,是白天还是夜晚? 生:肯定是白天,哪有漆黑晚上去看大海的事? 生:不对,是白天和晚上都看过,因为诗中说“日月之行”,就表明两个时候都去过。 师:看来曹操真是一个诗人,很有雅兴的。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暂且不评价。我还有疑问:太阳和月亮是从哪里出来的呢?银河又从哪里出来的呢? (学生沉默。) 生不太清楚…… 师:假如诗中有答案,你能找出来吗? 生:(读课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和银河都是从沧海中来。

师:同学们,你们对宇宙有了解吗?日月和银河都是从地球的沧海中出来的吗? 生:不是的,诗中说沧海能装下日月和银河,是错误的。老师,您说曹操是一位诗人,怎么连这个常识都不知道? 师:是的,诗人连常识也不知道,是有些名不副实吧!不过,我们知道有一句熟语: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什么意思?你们思考一下。 生:是宽宏大量的意思,就是不怕别人说闲话。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了什么? 生:我想宰相肚可能比作“江河湖海”,因为只有江河海洋里才能行船。 师:既然能用“江河湖海”来比喻人博大胸怀,那么,涛中是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 胸怀的? 生:日月和银河。 生:不对,应该是沧海,因为诗中不是说日月银河出自于沧海吗?既然沧海能吞吐日 月银河,沧海就比日月银河大,所以,诗中用沧海比喻诗人的博大胸怀。 师:看来,我们前面讨论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争辩白天与夜晚,都没有多大的意义。这四句诗根本不是诗人眼前的景物,那又是什么呢? 生:是诗人的感觉。 生:是诗人的想像。 师:分析不错,哪些又是诗人所见到的实在景物呢?请渎课文。 生:(齐读)“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师:这首诗既有实景也有虚境,虚实结合。全首诗条理清晰,一日了然。读到这个时候,我们也解决了最后两句诗的问题。 生:因为课文上有说明,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观沧海教学设计公开课

《观沧海》教案 导入: 读以下诗句,划出节奏。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五言)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五言)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五言) 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六言) 5、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七言) 6、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七言)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七言) 总结: 四言诗节奏:二二;五言:二三、二二一;六言:二二二; 七言:二二一二、四三、二二三 请翻到教材14页,今天我们学习曹操的《观沧海》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品味赏析诗句,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激发为理想而奋斗的豪情壮志。(重点)作者及作品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统一了北方。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望海,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篇。 默读曹操的《观沧海》然后给诗句划出朗读的节奏。 二二节奏: 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朗读诗歌,注意字音。 见课件 诗文解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各种草木长势丰茂繁密。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波澜壮阔的海水不断涌起。

观沧海 省一等奖优质课

、古代诗歌四首 湖北襄阳襄州古驿一中张海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奇妙的海底之旅 ——《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凡尔纳和《海底两万里》。 2、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海底旅程的奇妙。 3、用心品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海底旅程的奇妙。 2、用心品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研讨法 一、导入:同学们,湛蓝、深邃而神秘的大海是许多人梦想亲近的事物。浪花飞扬,海涛拍岸,也引发了无数诗人澎湃的诗情。你能搜索自己的记忆,分享自己知道的关于大海的诗歌吗? 看来同学们的积累还是很丰富的,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大海的名句,请大家齐读一下。 (屏幕)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李白 ?3、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鹊楼》 师导:在法国有这么一个人,他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不过由于父亲发现及时,这次旅行以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告终,他躺在床上流着泪说:“以后保证只在幻想中旅行。”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促使他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他就是凡尔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他的《海底两万里》,感受一次奇妙的海底旅程。

3、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凡尔纳和《海底两万里》。 b)品析精彩片段,领略海底旅程的奇妙。 c)用心品读,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旅程第一站:与作者相遇 1.(课件)介绍凡尔纳的概况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作家,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奇异的漫游》一举成名。代表作为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 2、凡尔纳的小故事 (1)凡尔纳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一直伏案写到晚上8点。在这15个小时中,他只在吃饭时休息片刻。当妻子来送饭时,他搓搓酸胀的手,拿起刀叉,很快填饱肚子,抹抹嘴,又拿起了笔。他的妻子关切地说:“你写的书已不少了,为什么还抓得那么紧?”凡尔纳笑着说:“你记得莎士比亚的名言吗?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哪能不抓紧呢?”在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记了上万册笔记,写了104卷小说,共有七八百万字,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 ⑵1865年,他特地买了一艘捕鱼船,实地考察了布列塔尼和诺曼底海岸线的情况。1868年,他将这艘渔船装修一新,取名“圣米歇尔”号,再次进行海上考察。同年9月“圣米歇尔”号航行到格雷夫森德,他这样写道:“刚完成了《海底两万里》第一卷···景色美极了,给想象填补不少燃料。面对众多“天才”的赞扬,他的妻子也如此说道:“要是儒勒老是不去了解,怎能写出这么多海上奇迹?” 通过对凡尔纳的了解,你喜欢这个作家吗?喜欢他的什么? 生答:珍惜时间、刻苦勤奋、不懈探索、大胆想象 师:正因凡尔纳的这些性格特点,所以他的作品 (屏)●《海底两万里》既有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又有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 ●作者将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 ●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的语言令人读来趣味盎然。 四、旅程第二站:与内容相识

观沧海《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4、有情感的背诵诗文。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都看过《三国演义》,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我们同学从历史或文学作品中认识了曹操,你认为他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及作品: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是汉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农汉清 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2班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积极性较高,理解力相对较好,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做浅入深出的引导和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体会诗词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看一样东西(出示一枚一角硬币)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说是硬币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富豪;看到了一角硬币

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你不仅看到了它是硬币还看到了它的面值;同学们它上面有什么?看到了上面刻有花纹了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侦探,因为你关注细节;它是什么形状的?看到它的形状你会想到天上的什么?说到月亮和太阳的同学,恭喜你将来可能成为一位诗人! 那么诗歌是什么?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文人骚客们思想的精华,今天我们将一起进入诗歌的学习。课间大家听到的歌曲所唱的是谁?(曹操)林俊杰的歌声里曹操是英雄,罗贯中的笔下曹操是奸雄,那么曹操的诗中又给我们展现一个什么样的自己呢?今天我们且就《观沧海》一窥曹操的心境。(板书课题:观沧海曹操)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谁可以为我们介绍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曹操的信息呢?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建安时期(196-220)的代表诗人之一。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他去世之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2)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生:曹操的秋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没有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味,一扫文人悲秋惯例,描写出了秋天的盎然以及大海的辽阔壮美,营造了新的境界。 4师:再来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谁能说一说这四句的诗意? 生:这太阳、月亮、银河虽然都无比辉煌灿烂,可是在大海面前,就显得很渺小了,它们的运行又都由大海吐纳。 师:刚才的六句是实景,那么这四句描写的是什么景,有什么意境? 生:虚景,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师:历来文人写景都离不了抒情,都要融情于景,这首诗也不例外,那么写景的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接着作者又用自己丰富奇特的想象描绘虚景,他是在以沧海自比,用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更主要的是抒发诗人统一中国,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师:对比实景和虚景的描写,你更喜欢那个,说出理由。 生:答案不一,例如喜欢虚景,气象宏大,更能表达作者的博大

胸怀。 5师:最后两句我也来说一说,其实就是合乐时所加,每章都有,意思是:庆幸得很,我把它唱出来表达我的志向。这两句与诗的内容无关,不必细说,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六、拓展延伸(多媒体展示) 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尚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七、结束课程 学过《观沧海》,我们理解诗人在诗中运用的写实与想象,我们对曹操也多少有了新的认识,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曹操. 八、作业 曹操诗的特点是古直悲凉,除本诗,他的作品还包括《短歌行》、《龟虽寿》等,我们在课外可以阅读曹操其他诗,然后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观沧海》出自部编本新教材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用一课时授课。 学情分析: 学生对曹操知之不多,存在误解;欣赏诗歌欠缺方法、能力有待提高,人生目标不明确或缺少远大志向。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诵读诗歌;理解诗的内容;欣赏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以此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知人论世,有感情诵读,想象画面,感受意境,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有效利用网络教学。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陶冶情操,培育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感情诵读,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丰富积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教师要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想象与诵读结合,把握融情于景,通过创造一种意境表达胸襟的写法,这是教学关键之所在。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优化课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短歌行》,激趣导入。 1、教师:同学们可能已经猜出画面中的人物了,对,就是曹操。(多数同学看过《三国演义》,一定有 人能说出人物是曹操。) 2、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说一下自己心中的曹操。 3、教师:我们的评价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或民间传说,这里的曹操不代表真实的曹操。那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通过欣赏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来走近曹操,走进曹操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曹操。(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介绍乐府诗 教师:这是一首乐府诗,我们来了解一下乐府诗。 三、知人论世,介绍背景。 教师介绍: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后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曹操在官渡击退了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的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师北上,大败乌桓。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 四、朗读诗歌 1、学生欣赏,体会情感。 2、学生朗读,交流感受。(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推荐读,齐读;教师适时指点示范。) 五、理解内容,想象、描绘画面。(教师设问,师生互动。) 1、统领全诗的一个字什么呢?(观) 2、曹操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沧海、海水、山岛、秋风、洪波、树木、百草、日月、星汉) 3、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结合诗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王家伦老师《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王家伦老师《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师:(出示PPT)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回答得非常响亮,请坐。 师:把我的名字介绍一下(出示PPT),看见了吧?三个字都认识吧? 生:认识。 师:这个认识吧?(出示自己的漫画图像) 生:王老师。 师:为什么?请说。 生1:因为首先是带了眼镜,然后额头有皱纹。 师:请坐,看着很丑,也就是告诉大家这个人出过很大的洋相,我大概是七八年前到杭州去开会,学生请我吃哈根达斯,你们懂吧?我不懂呀,到西湖边上,环境非常优雅,在一颗大樟树下面他们夫妻俩请我吃哈根达斯,让我点,我好意思点贵的吗?我肯定是点最便宜的对吧?点了以后,东西来了放在我面前,我一喝心里一想,太过分了,请我喝白开水呀?他问我:’王老师,味儿怎么样?’我难道好说白开水吗?我不好意思说就说感到很淡雅,最后他说:我来尝一尝,完了之后说:王老师您喝的确实是白开水呀,有一包东西没放进去,为什么?在大树的阴影下看不见呀,西湖边上月亮很美,但是月光照不到我的身上,出了这个洋相,但是当时我明明知道是白开水但是我不好意思说白开水,只能说味道很淡雅,那么我们再请同学看书上第一篇课文,《春》这篇课文学过吧?第四自然段: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请同学们一起读下。 生(齐):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师:这里面。 生:这是一个通感。 师:实际上这是一个“想”对吧,好,请坐,回答很好,所以今天我上的课文是跟哈根达斯故事和这个闭了眼都有一定关系的文章,是哪篇文章? 生:《皇帝的新装》 师:你们知道了,猜出来了,大家知道安徒生吧? 生:知道。 师:把书翻开来,安徒生长得怎么样?看一下,记住他,不要把他变成另外一个外国人,这就是安徒生啊,看见了吧?长得怎么样?认准他然后再看看注释一对安徒生的介绍。 生:(学生看) 师:了解了吧?没必要再读一遍,了解了就可以了,我们小学有没有学过他的课文? 生:学过。 师:肯定从小就听过安徒生的故事对吧,他可以说呢写童话故事是天下第一高手,我请同学

《观沧海》公开课优秀教案

4.《观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 2.通过补充资料,品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 教学重难点 从朗读中把握诗歌大意,品析关键词语,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重点)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天下,雄才大略。他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失败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大家猜猜他是谁? 二、了解古诗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勾结乌桓首领,屡次侵犯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字词疏通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补充词语解释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观沧海》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3、培养学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切实体会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本身和教师的介绍,领会曹操建功立业的抱负,以及他诗歌的创作特点。 课时安排一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使用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看过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的曹操,也都或多或少地讲出一些与曹操有关的历史故事,关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争议很大,想必同学们的评价也不一样,不过可以肯定一点,曹操是伟大的,否则他也不会建立不朽伟业,他有着广博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这一点在他的很多诗中都可见端倪,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代表作之一:《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刚劲有力。 三、写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四、整体感知 带着问题有感情地高声朗自由朗读课文(读几遍、正音) 五、研读课文 1师:先来理解题目,翻译很简单,就是看大海、观大海,那么诗题可不可以换成《观大海》呢? 生:海水色苍,苍指颜色,是暗绿色,“沧海”比“大海”形象

《龟虽寿》课堂实录

《龟虽寿》课堂实录 韩晓旭 教材分析: 本诗是一首富于哲理的诗,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酣畅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诗中“老骥伏枥”四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犹有”“终为”两个词组显得沉着。而“老骥”以下四句,一改“及时行乐”的糜风,语气转为激昂,使这位“自强不息”的盖世英豪的形象跃然纸上。 教学设想: 关于曹操,学生们并不陌生,因为在此之前刚学过曹操的另一首诗《观沧海》。因此学习本课要从旧有的知识入手,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也把各个独立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目标: 1.巩固有关古典诗歌的知识; 2.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把握古典诗歌作品的形象、思想内容; 3.在感受艺术美的同时,接受人生价值教育。 教学重点: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对诗人、诗作的影响,把握诗歌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与社会内涵。课堂教学实录: 师:上课! 生:问好! 师:请同学们回忆下我们学过的曹操的诗作。 生齐答:《观沧海》 师:谁能起来有感情的背诵? 生:纷纷举手。 师:好,我们齐背吧。 生:齐背《观沧海》 师:同学们,背得不错,现在我们来学习《龟虽寿》。 师:你知道曹操有多少? 生:字孟德,我国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师:范读。 生:读两遍。 师:指生读。 师:指生不足,指导注意节奏缓慢 师:好多了,以后继续练习。 师:这首诗第一句起句就不凡。写了滕蛇、神龟,为什么写哪? 生:四人一组讨论,回答 师:明确:为了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万物的生和灭都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即使滕蛇、神龟也不例外。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大意。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体会诗中蕴含的诗人博大的胸襟并结合写作背景说出诗人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大意。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 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认识。现在进入初中学段,应在朗读和感知是个大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学生对诗的思想情感内容有所感悟,并其艺术手法有所领悟,据此我设计了“古诗五步教学法”即:知作者,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思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触景生情”一向是文人墨客们成就美文佳作的契机。比如:朱自清看 见充满生机勃勃的春景时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春光图,而老舍看见济南那薄雪覆盖下的小城美景时又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张张淡雅如水墨画般的冰雪世界,无不令人陶醉令人神往。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时,又会有怎样的心境,留下怎样的佳作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曹操的《观沧海》 二、前提测评:(知作者) 《观沧海》作者字东汉末年、家诗人,他与其子、合称“三槽”。代表作《》、《》、《》。 三、观看《观沧海》朗读视频:简说感受 四、多种形式的朗读古诗,师生共评指导朗读(读古诗) 五、小组合作学习:(解诗意) 借助课下注释和语文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大意 六、汇报交流:根据大屏幕出示的诗句及画面说说你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