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政治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三政治知识点整理
上海高三政治知识点整理

高三《思想政治》基本知识

(一)生活与哲学

1.生活处处有哲理

所谓哲理,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原理。具有“哲理眼光”表示无论对人、对事都善于进行理性思考。

哲理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生活与哲理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不能倒置的。

“哲理”与“哲学”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蕴涵着客观世界和人生奥秘的原理。但是,“哲理”只是从局部、从某个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认识,而“哲学”是系统化的“哲理”,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更全面、更深刻因而也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哲理”的升华。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哲学所研究和涉及的问题不是关于世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的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同时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人们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

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知识。具体科学研究的都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某一局部的问题,揭示的是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特殊本质和规律。

哲学是把整个世界作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世界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和最一般的规律。哲学同具体科学知识又有密切的联系。

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任何哲学,归根结底都源于社会生活。而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是具有历史阶段性的。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这种深刻的时代烙印,也必然在哲学思想上反映出来。因此,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5.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又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它的创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所谓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阐明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规律,给人们提供了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所谓实践性,在于它以改造世界为目的,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服务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引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

线,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永远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6.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哲学是探究世界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学哲学、用哲学,应该是学习应用它的原理,学习应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

立场,或称立足点,指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所处的地位和由此所抱的态度。观点,是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它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从而成为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

7.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一是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二是用于认识自己,认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就是了解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探索整个世界运动的规律。人类认识世界是为了利用和改造世界,让自身能更好地生存、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会更加自觉,取得更大成效。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有助于深化和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对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将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价值的准则,是真正符合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要求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8.读书思考与实践探究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将读书思考和实践探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首先要认真读书,积极思考,还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探究社会事物和各种问题,这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努力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将它作为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在实践中结合各种问题进行探究,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植根在我们的头脑中,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谱写美好的人生。

(二)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l.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是物质世界。宇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并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时间上没有开始没有终了,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没有尽头。宇宙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整个自然界,从宇宙天体到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物,从非生命到生命,从病毒、细菌到千姿百态的高等动物和植物,都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宠儿”,而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着的。

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科学概括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这是总结科学发展的全部成果,特别是自然科

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所作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物质概念表述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最根本的特性。虽然,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种种具体事物,各有其特有的性质和特点,但是,从哲学上说,它们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的东西。客观实在性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具有的共同特性,而且是它们最根本的特性。

(2)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虽然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但是,这决不是意味着人们不能认识它。世界上只有已被认识的事物和有待于被认识的事物,并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

3.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的意识是自然界经过长期的发展,由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是,纯粹的动物心理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人脑的生成和语言的产生,同时也提供了意识的内容。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离开了社会就没有意识可言。可见,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类之所以有意识,因为人类有着人脑这个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没有高度发达的人脑的神经生理系统,就不可能有意识的产生。如果人的大脑受到损伤,或者某种疾病使大脑组织受到破坏,人的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可见,人的大脑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3)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而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同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把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反映到人脑而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凡是人的意识里的东西,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客观世界,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反映。区别只是在于它是真实的、正确的反映,还是错误的、歪曲的反映,或者是虚幻的反映罢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具体和抽象之别。人脑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具体、生动的外部形象,还能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以抽象的形式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抽象的概念,从其来源来说都是来自客观世界,是人脑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而获得的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其起源来说,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生理基础来说,它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其形式来说,它是精神性的;而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它是客观的。

4.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的意识不仅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而且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发展的规律性。

意识具有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人们能够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知识为指导,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采取正确的行动,做好工作,对事物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而要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还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使客观世界发生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的改变,从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

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即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即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物质世界,是一条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即从客观实际出发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精神世界,是一条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即从意识、精神出发的认识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而它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6.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人类世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我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在对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地加以夸大和绝对化,把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夸大为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把物质派生出来的意识夸大为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这是唯心主义的深刻的认识根源。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必须正确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同时,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在自然、社会和思维的领域中,都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7.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我们懂得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按实际情况办事,反对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是从单纯的主观愿望出发,从抽象的原则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即一切从书本的条文出发;二是经验主义,即一切从自己狭隘的局部经验出发。这种主观主义的态度,是唯心主义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有求实的精神,无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工作,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8.实际生活中怎样从实际出发

要尊重客观事实。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首要前提。

要重视调查研究。只有对客观事物的现状和历史作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要出以公心。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与人民利益。

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讲究实际,注重实效,努力使自己的愿望和行动符合实际情况。

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我们青年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道路上健康成长,也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习贯彻十七大有关精神

1.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刨造力、感召力。

2.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三)探索规律实事求是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离的。(1)宇宙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中的一切形态的物质,无一例外地都处在永恒的、不停息的运动中。 (2)宇宙中也没有离开物质的“纯粹”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其主体都是物质,或者说,都有其相应的物质承担者。脱离了任何物质主体的“运动”只能是一种虚构。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万事万物都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运动之中.它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是没有的。所以说,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并不是事物绝对地不运动、不变化的状态,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处于相对稳定和暂时平衡的状态,因而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情形称之为静止:一是事物运动的平衡状态,即某种事物相对予;一定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二是事物运动的稳定状态,即事物保持着自身的性质,尚未变成他物。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绝对的动中;包含着暂时的、相对的静,相对的静中又包含着永恒的、绝对的动。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把相对意义的静止绝对化,认为事物是绝对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否认相对静止,片面夸大事物的运动的绝对性,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运动形式是多样性的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姿百态的,因而其运动形式也是无限多样性。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宇宙中各种运动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大体可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等基本形式。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运动形式的认识将更加丰富。

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所以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

是说,不管人们认识它还是不认识它,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喜欢他还是不喜欢它,尊重它还是不尊重它,它都照样存在着,并且不可抗拒地发生作用。规律的客观性是规律最重要的特点。

(2)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联系,但并不是所有的联系都可以称之为规律。规律不是表面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

(3)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必然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联系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只有确定不移的、必定如此的联系,才能称之为规律。

(4)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联系就必然重复出现。规律性的联系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再重复,表明了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隐藏在同类现象中的“共性的东西”,因而能在一定范围内普遍起作用。

5.科学认识的任务是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物质世界的运动具有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在实践中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科学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

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任何一门科学都以研究某种规律或规律群为己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实际上是科学群。每一个科学群中,不仅有基础科学,而且包含技术科学、应用科学,其中大大小小的各分支科学,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共同构成了科学体系。科学体系本质上是规律体系的理论反映。

6.探索规律是一个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过程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是深藏其内的,而现象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但本质和现象又是紧密联系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也都是本质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事物的现象及其与本质的联系是错综复杂的,要把握本质必须学会分析和鉴别。一般说来,现象表现为“多”,而本质表现是“一”,即同一个本质由多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来表现它。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以歪曲、颠倒的方式从反面表现本质。虽然真象和假象都表现本质,但由于假象具有欺骗性,所以要注意识别。

认识客观事物,既不能抛开现象直接认识本质,也不能使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把握规律。

7.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和实践的结果,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过程和实践的深度、广度也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活动,能够给客观世界打上人类意志的“印记”,即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不断地把原有的东西改造成新的东西,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东西。(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要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社会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生产实践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调整与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最本质的社会关系,因此调整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在剥削阶级基本消灭的社会,则主要表现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推进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科学实验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

分化出来的,带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8.认识来源于实践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同外界接触,才能接受事物发出的信息,外界事物才能反映到人脑中来。一个人如果闭目塞听,不通过实践与外界事物打交道,不参加变革事物的实践,外界事物及其本质就不可能反映到人脑中来,认识也就不会产生。

所谓灵感并非是人脑所固有的,他们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如果以为单靠灵感就能有重大的科学发现,否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9.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等于说每个人获得知识的具体途径只能是实践。实际上,一个人既可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读书、听讲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大部分知识是间接经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全部知识。但这不等于说直接经验就不重要。因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相对而言的。在我为间接经验的东西,在前人或他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最终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直接经验。

10.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青年学生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书本知识,属于间接经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尽可能多地获得直接经验,尤为重要。首先,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深刻理解书本知识;其次,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对所学的书本知识进行验证;再次,青年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11.寻求真知有一个过程

真知必然要经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多次反复,逐渐深入的复杂过程。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在实践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等同外界事物打交道,使事物的外部状态和特征等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由此形成的认识就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以生动、丰富、具体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它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但是,它只是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还没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去把握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从表面上看,它似乎离开了具体事物,好像是不可靠的,其实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从而也更可靠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一方面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提供的感性材料,就不可能形成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否则,就不能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3.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认识便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飞跃。(1)要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要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只有掌握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正确的概括。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必须合乎实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2)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在已经具备丰富的感性

材料的前提下,能否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成为能否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关键。所谓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从而透过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14.寻求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在实践中获得的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加以修正、补充和发展。对于一个复杂事物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认识通常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物质结构的层次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无限性,寻求真知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不断发展过程。

15.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实践的结果才能检验主观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服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认识的发生、发展、受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有它自身的内在根据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在不具备其根据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为地要求某个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可能的;而当某个规律的根据和条件具备的时候,要人为地废除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也是办不到的。

(1)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尊重它,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

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认识并利用规律,可以借助于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其变害为利。

(2)认识和利用规律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理性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计划、方案等指导人们的行动。而且,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自觉地创造条件,才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方式,使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人们在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才能坚持不懈地去夺取胜利。

(3)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主动能动性能否正确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以及符合客观规律的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不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将求实精神和革命热情结合起来,既反对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和听天由命的宿命论,又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

1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叫做“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是彻底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

18.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概括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它的各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因此,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过去我们进行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19.青年学生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青年学生要积极参加实践,科学地认识和掌握规律;要尊重客观规律,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学会具体分析,努力做到按规律办事。

学习贯彻十七大有关精神

1.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四)把握联系促进发展

1.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联系。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它总是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在事物内部的各个方面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既表现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同其周围事物发生着横向联系,又表现为事物自身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纵向联系。事物的联系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普遍的性质。

(2)联系的客观性,即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真实的,不是人们强加的,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

(3)联系的多样性,即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复杂多样、各有特点。 3.用联系的观点观察问题

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必须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

(1)要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任何事物或现象的发生都有原因,任何事物或现象发生后

也必然会得到一定的结果。因果联系的链条是把世界上许许多多事物或现象彼此联系起来的一种基本形式。把握因果联系是正确认识事物现象的重要一环。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不能混淆、颠倒。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提高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的预见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全过程。部分是指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发展全过程的某一阶段。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两者不能混淆。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高于部分,部分是隶属于整体的。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的,两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整体和部分是相辅相成的。

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要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办事情也要重视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我们既要通观全局,又要抓好局部,特别要抓住关键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4.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物质世界是一个永恒地变化发展着的世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我们的认识都在不断的发展中。

发展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5.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量是指事物数量方面的规定性。事物的质和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度”这个概念就是体现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我们在实践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事物的“度”。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中实现的。事物的发展首先是从量的变化开始的。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飞跃。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引起质变,只有质变才能巩固量变的成果,才能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量变引起质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事物数量的变化引起质变;另一种是事物成分在排列组合方面的变化引起质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构成事物无限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使事物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地向前发展。

6.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1)要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加以考察。世界上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事物的发展作为过程历史地加以考察,我们才能真正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不但要了解事物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的,因而,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通过分析研究其历史和

现状,科学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为事物发展创造一切必要条件。

(3)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我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总得不断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只有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我们才能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1)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

(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着的双方相互对立,因而自始至终存在着相互排斥的斗争性;矛盾双方又是统一的,不仅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而具有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的结果。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8.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对事物发展的不同作用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的外因。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1)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根据,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根本原因,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原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中,外因能够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增强内部矛盾的一个方面,制约其另一个方面而发生作用,并不是撇开内因而单独地起作用的。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每一事物内部包含着的矛盾是不同的,因而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3)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首先,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其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10.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多种情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其中的两种重要情形。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着决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是,次要矛盾反过来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来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或者基本解决了,这时原来处于次要矛盾地位的某种矛盾就会突出起来,成为主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也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起着次要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事物的性质就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用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即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的矛盾,揭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途径。我们要理解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实质,离不开矛盾分析法,揭示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也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

(1)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都要树立全面的观点,运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分析事物的矛盾。

(2)观察和分析问题要分清主次。在分析矛盾和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抓住重点和关键,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同时也要注意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起来。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12.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讲究思维方法。我们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必须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主要是指辩证的思维方法和符合逻辑的思维方法。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反映和再现客观事物的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等等。学习科学思维方法,重要的是把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注意把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有机结合。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需要采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就是在不断分析、不断深入,又不断综合、不断提高这样一个分析与综合的转化过程中前进的。

(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归纳就是从许多同类的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原则,获得对一般事物的认识;演绎就是运用一般性原理、原则,推导出新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活动,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活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是

人类的认识运动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

13.增强创新意识

从思维方法来看,创新意识就是创造性思维。刨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1)树立创新意识离不开辩证思维。科学思维活动在本质上是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活动是指在理论、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内,产生新的理论、发现、发明、构思的思维活动。

创新思维活动要取得成果,必须重视辩证思维,重视唯物辩证法的运用。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观察问题,反对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问题。实践表明,无论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还是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在创新思维活动中,人们要在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需要正确解决如何对待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的问题。创新固然是对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突破,但决不是简单的否定。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肯定和否定作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肯定之中包含善否定,否定之中包含着肯定。因此,科学和技术上的创新,决不是对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的简单否定,而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否定,郎“扬弃”,就是既克服现有的科学和技术成果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和科学实验的新情况的不合理的东西,又继承和保留其有积极意义的合理成分,并使其发展到新的阶段。

具有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对新的事物和现象特别的敏感,才能乐意去发现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

(2)树立创新意识,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尊重知识,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仓Ⅱ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努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适应祖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学习贯彻十七大有关精神

1.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发展的基础上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

果。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5.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增强发展协调性,其实质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台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台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高考必背政治[人教版]高中政治考点汇总(必修_选修)_框架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一、货币 二、价格 三、消费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五、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如何成功经营 六、投资与理财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八、财政与税收 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科学发展观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十一、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一、公民 (1)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人民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3)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4)公民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5)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选举 决策的方式和意义 管理 监督的渠道和意义 二、政府 (1)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原则 (2)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 (3)公民救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4)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 对政府权利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和方法 (5)政府的权威的表现和确立 三、政治制度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的权力: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人民代表的义务 人民代表大会实行集中制原则(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2)我国的政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领导核心地位、执政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容和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政策 信仰自由;依法管理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 2、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基本目标、宗旨、立场、基本准则 2、我国如何走和平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上海市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直线运动 知识点拨: 1. 质点 用一个只有质量没有形状的几何点来代替物体。这个点叫质点。一个实际的物体能否看作质点处理的两个基本原则:(1)做平动的物体。(2)物体的几何尺寸相对研究的距离可以忽略不计。 2. 位置、路程和位移 (1) 位置:质点在空间所对应的点。 (2) 路程: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它是标量。 (3) 位移:质点运动位置的变化,即运动质点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 向线段。它是矢量。 3.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是时间轴上的一个确定的点。如“3秒末”和“4秒初”就 属于同一时刻。 (2) 时间: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间隔,即是时间轴上两个不同的时刻之差。 21t t t =- 4. 平均速度、速度和速率 (1) 平均速度(v ):质点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即v = s t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s 的方向相同。在S - t 图中是割线的斜率。 (2) 瞬时速度(v ):当平均速度中的Δt →0时,s t ??趋近一个确定的值。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运动方向。在S - t 图中是切线的斜率。 (3) 速率:速度的大小。它是标量。 5. 加速度 描写速度变化的快慢。它是速度的变化量与变化所用的时间之比值,即:

a =t v ??。 它是矢量,它的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 方向一致时,质点作加速运动;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质点作减速运动。 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特点:加速度是一个恒量) (1)基本公式: S = t + 12 a t2 = v0 + a t (2)导出公式: ① 2 - v02 = 2 ② S t - a t2 ③ v == 2 t v v + ④ 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S Ⅱ-S Ⅰ=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可导出: - =(M -N) ⑤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⑥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注:无论是匀加速还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均有: 2 < 2 ⑦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内的位移之比为: S Ⅰ:S Ⅱ:S Ⅲ:……: = 1:3:5……:(21); 1、 2、3、…… ⑧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1:( )21-:()23-……(n n --1); 1、2、3、 7. 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全部考点)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 1、《记金华的双龙洞》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上个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 2、《万年牢》作者是新凤霞;《小英雄雨来》的作者是管桦;《生命生命》的作者是杏林子;《花儿的勇气》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写的。 3、海伦·凯勒是一位盲人作家,她的作品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4、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很多古希腊神话中的神,有众神之王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等,关于他们的传说很多,如:金羊毛的故事,特洛亚战争的故事。 5、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 6、《渔夫的故事》选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这本书又叫《天方夜谭》,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的“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著名的《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的故事》、《三个苹果的故事》都出自这本书。 二、课文理解及原文填空。 1、《桂林山水》一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居第一位的意思。 大海——波澜壮阔西湖——水平如镜泰山——峰峦雄伟香山——红叶似火 作者用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样的山指奇、秀、险的山,这样的水指静、清、绿的水。 2、《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3、《中彩那天》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4、做人要做万年牢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个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8、人们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青蛙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蛙眼”;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流线型船体,这样的科学就叫仿生学。 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表现了中国孩子热爱和平的思相感情。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10、读了《触摸春天》一文,我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在政治的考试中,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很多的知识点是必考的内容,针对这些知识,我们应该使自己必须记会,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变得简单。今天来看看高中政治考试必背的90个知识点,或许会对你有用哦! 经济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属性:价值和交换价值 1.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 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 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 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 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_________ 边 _______________ ,半保留___________ 复制 条件:模板DNA 两条链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 _________ 、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脱氧核苷酸____________ 。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吟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____________ 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 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吟(A)、尿嘧啶(U)、鸟嘌吟(G和_ 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 (胸腺嘧啶),而有U (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mRNA 、tRNA _、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______________ 模板:DNA —条链 __________________ 原料:核糖核苷酸 ________________ 产物:mRNA _______________ (2)翻译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总结 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最重要的考试。其中政治学科的复习,需要学生们掌握好每个知识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个人收入的分配(1)我国的分配制度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⑴按劳分配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⑵地位: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因为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⑴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⑵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②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

管理.等。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①:公平的含义:这里说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公平的收入分配的作用: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提高经济效率,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才能实现社会公平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正确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财政与税收(1)国家财政财政及其作用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集中力量办大事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上海高中生物会考知识点整理下(全)

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一、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时间: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基因突变就发生在该期) 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 条件:模板 DNA两条链、原料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酶、能量意义:遗传特性的相对稳定(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例:下图是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5 〕脱氧核苷酸。 (2)若〔3〕为胞嘧啶,则〔4〕应是鸟嘌呤 (3)图中〔8〕示意的是一条多核苷酸链的片断。 (4)DNA分子中,由于〔6 〕碱基对具有多种不同排列顺序,因而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5)DNA分子复制时,由于解旋酶的作用使〔 7 〕氢键断裂,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 二、RNA分子 R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由于组成核糖核苷酸的碱基只有4种:腺嘌呤(A)、尿嘧啶(U)、鸟嘌呤(G)和胞嘧啶(C),因此,核糖核苷酸有4种: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尿嘧啶核糖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和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由于RNA没有碱基T(胸腺嘧啶),而有U(尿嘧啶),因此, A-U 配对, C-G 配对。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通常是单链结构,我们所学的RNA有 mRNA 、 tRNA 、 rRNA 等类型。 三、基因的结构与表达 1、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基因携带遗传信息,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转录和翻译 (1)转录 场所:细胞核 模板: DNA一条链 原料:核糖核苷酸 产物: mRNA

最新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2020年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 必修一《经济生活》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1)影响价格的因素: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②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③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反之,其替代 品需求量减少,互补品需求量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2、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措施? ①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决定消费。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 ③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念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通 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5、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解决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 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的要求。 (2)措施:大力发展生产力:①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②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加快科技发展;④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企业经营成功的重要因素?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④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社会责任。 ⑤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⑥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转变企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管理者、经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者的素质;实行“强强联合”; 8、为什么重视就业?解决措施? (1)重视就业的原因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党和政府 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最新上海高中生命科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会考)全)

主题一走近生命科学 1.1 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学习内容 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生命科学的早期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及西方国家的科学家对生命科学早期研究的重要成果。 ?春秋《诗经》北魏贾思勰《齐 民要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 目》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对动植物广泛观察 ?古罗马盖仑解剖动物 2.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研究手段。 ?早期——描述法与比较法 ?后期——实验法,以孟德尔、摩尔根等 为典型 3.生命科学发展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 ?17世纪显微镜发明——生命科学进入 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林耐“生物分类法则”,制定生 物命名的方法 ?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人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提出“进化论” ?1865年奥地利人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 试验》,建立遗传学 ?美国人摩尔根进一步研究分子遗传学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发展方向——宏 观:生态学微观:分子生物学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 结构——生物学进入分子水平 ?我国合成具有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蛋 白质)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tRNA) ?多利羊的意义——通过高度分化的体 细胞(乳腺细胞)来克隆动物 ?人体胚胎干细胞研究——生命科学“阿 波罗登月计划” ?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具 体内容为人类基因组的碱基对序列的 测定 4.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经济、生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5.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6.21世纪生命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脑科学未解之谜最多 ?转基因技术 ?后基因组计划 ?自己总结 1.2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学习内容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新的疑问 2.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重视观察和实验 3.“细胞的观察和测量”实验。 ?显微镜操作注意点:对光明亮先低 倍镜观察再高倍镜高倍镜下只能 使用细调节器,如果光暗,可以调节聚 光器和光圈转换物镜要使用转换器 ?两个保卫细胞之间是气孔 主题二生命的基础 2.1 生物体中的化合物 学习内容 1.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作用、存在 形式。 ?含量最多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组 教材分析: 第一组课文包括三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编者精心地挑选文章,带领孩子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在教学中,紧紧地围绕“走遍千山万水”的专题,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 力。

第1课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 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

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忆江南》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第2课《桂林山水》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本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最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点,作者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第3课《记金华的双龙洞》重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语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也不要着急,等学习了课文内容后,再回头来,理清顺序就容易了。在学习的过程,可以设计一些语言训练,用“时而……时而……”,“即使……也……”这些词说话,在训练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天上的、地上,远的、近的都可以联系起来,给孩子们的思维拓展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学习才有意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B、必须用于交换。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产生: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原因: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需现实的货币,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3、金属货币与纸币

区别联系 货币货币是商品;货币有价值;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纸币是价值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纸币纸币不是商品;纸币没有价值,有使用价值;纸币只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注: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上涨。物价总水平全面地持续地下跌。 表现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纸币发行过多;社会需求旺盛;成本上升等。纸币发行过少;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使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和生活水平下降,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短期内适度的通货紧缩使得纸币升值,物价上涨,居民的购买力增强,给居民带来实惠。但从长远看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措施紧缩型财政政策(增加税收、减发国债、减少财政支出); 紧缩型货币政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发行量)。扩张型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增发国债、增加财政支出); 扩张型货币政策(降低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发行量)。 5、结算有哪两种方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及优点是什么? 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上海版高中地理系统复习(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复习 第一篇宇宙和地球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天体系统 1、宇宙的范围:150亿光年 2、宇宙的特点: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 3、宇宙的组成:天体,弥漫物质 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4、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二:太阳系 1、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恒星(中心天体)、大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 恒星(中心天体):太阳 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质量小,密度大中心有铁核) 木星,土星:巨行星(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最大:木星 最多卫星:土星 矮行星:谷神星、冥王星、卡戎、2003UB313(齐娜) 2、太阳系的运动:运动速度:250千米/秒,周期:2.5亿年 八颗行星绕日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3、太阳 (1)基本特点 组成成分: 氢和氦 (2)太阳的外部结构

(3)太阳活动 主要标志:黑子和耀斑 周期:11年 太阳活动的对地影响:气候变化(降水、气温)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 太阳风在极地形成极光 三、地球宇宙环境的意义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日地距离:1.5亿千米(一个天文单位)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的表层环境与运动 1、微弱的引力 2、月球地貌 平原、盆地 高原、山地 环形山 3、月球的运动 公转与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与自转周期:27.32天(恒星月) 二、月相 月相——因日地月三者位置不同而产生的。 月相:新月,上娥眉月,上弦月,上凸月,满月,下凸月,下弦月,下娥眉月朔望月:从一次新月到下一次新月所经历的时间29.53 天。

最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⑵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管,叫做减法 加数 + 加数 =和被减数-减数=差 和-加数=加数被减数-差 =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2、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⑴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⑵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管,叫做除法 因数×因数 =积被除数÷除数=商 积÷因数=因数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3、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4、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5、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 加减法。 6、算式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 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二、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 = 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a×c+b×c (a-b)×c=a×c-b×c 三、简便计算 1、常见乘法计算:25×4=100 125×8=10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 3、加法结合律简算: 4、乘法交换律简算: 50+98+50 488+40+60 25×56×4 =50+50+98 =488+(40+60)=25×4×56 =198 =588 =5600 5、乘法结合律简算: 6、含有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 99×125×8 65+28+35+72 =99×(125×8)=(65+35)+(28+72) =99000 =200 7、含有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简算: 8、乘法分配律简算: 25×125×4×8(一)、分解式 =(25×4)×(125×8) 25×(40+4) =100×1000 =25×40+25×4 =100000 =1100 (二)、合并式(三)、特殊1 (四)、特殊2 135×12—135×2 99×256+256 45×102 =135×(12—2)=256×(99+1)=45×100+45×2 =1350 =25600 =4590 (五)、特殊3 (六)、特殊4 99×26 35×8+35×6—4×35 =(100—1)×26 =35×(8+6—4) =100×26—1×26 =35×10 =2574 =350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汇总

2016考前文化生活必背答题术语 文化与生活(第1课、第2课) 1、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 文化作用 1、文化与社会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4)文化起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怎么办) 2、文化与个人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但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的过程。)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一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2、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3、4两个问题经常结合一起)

上海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最全)

. 精品 目录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二、不等式 三、函数概念与性质 四、基本初等函数 五、函数图像与方程 六、三角函数 七、数 列 八、平面向量 九、复数与推理证明 十、直线与圆 十一、曲线方程 十二、矩阵、行列式、算法初步 十三、立体几何 十四、计数原理 十五、概率与统计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运算 全集U :如U=R 交集:}{B x A x x B A ∈∈=且 并集:}{B x A x x B A ∈∈=?或 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3.集合关系 空集A ?φ 子集B A ?:任意B x A x ∈?∈ B A B B A B A A B A ??=??= 注:数形结合---文氏图、数轴 4.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原命题?逆否命题 否命题?逆命题 5.充分必要条件 p 是q 的充分条件:q P ? p 是q 的必要条件:q P ? p 是q 的充要条件:p ?q 6.复合命题的真值 ①q 真(假)?“q ?”假(真) ②p 、q 同真?“p ∧q ”真 ③p 、q 都假?“p ∨q ”假 7.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M, p(x )否定为: M, )(X p ? M, p(x )否定为: M, )(X p ?

. 精品 二、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若0>a ,02 =++c bx ax 有两实根βα,)(βα<,则 02 <++c bx ax 解集),(βα 02>++c bx ax 解集),(),(+∞-∞βα 注:若0a 情况 2.其它不等式解法—转化 a x a a x <<-?a x a x >或a x - 0) () (>x g x f ?0)()(>x g x f ?>)()(x g x f a a )()(x g x f >(a >1) ?>)(log )(log x g x f a a f x f x g x ()()() >--x x x f x f f(x)减函数:? 注:①判断单调性必须考虑定义域 ②f(x)单调性判断 定义法、图象法、性质法“增+增=增” ③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同 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反 3.周期性 T 是()f x 周期?()()f x T f x +=恒成立(常数0≠T ) 4.二次函数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加法和减法是互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3)乘法和除法是互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 (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 (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 (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 (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 (7)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a=0 (8)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a÷a=1(a不为0) 4、四则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 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1、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 船,如果船没坐满,就再进行调整;2、尽量不空座或少空座。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 一、加减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c=a+(b+c) 3、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 - b - c= a - (b+c) 。 二、乘除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 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a×b )× c = a× (b×c )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补充:(a-b)×c=a×c-b×c 4、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 ÷b ÷c= a ÷(b×c) 。 三、简便计算 常见乘法计算:(1) 25×4=100 125×8=1000 25×8=200 (2)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3)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50+98+50 488+40+60 =50+50+98 =488+(40+60) =100+98=198 =488+100=588 (4)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5)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