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改造

提质改造
提质改造

湖大社区老旧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受历史局限,小区规划方案简单,从设计建造,到配套设施建设,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缺少公共照明、环卫设施、消防设施、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下水道年久失修、路面损毁严重、火灾隐患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同时,老旧小区周边公共厕所、农贸市场等公共设施配套不足,有的布局不合理,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而且,老旧小区大多数为单位福利房,业主基本未交纳房屋公共部位维修基金,也没有交纳过物业管理费。目前,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市、县两级的财政投入,能够受益的老旧小区数量不多,满足不了广大市民的需要。

面对此情,街道组织有关部门多次调研,多次会议,拿出具体方案和专项施工方案,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确保工程安全有序进行,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此次提质改造的主要内容是重点解决已严重影响广大居民基本生活和存在安全隐患的基础设施老化和功能缺失问题。诸如屋面漏水、墙体渗水、雨污水管道堵塞、二次供水系统老化、电梯维修等,其次是考虑小区道路、路灯、监控、绿化、停车位、健身设施的完善提升,最后兼顾环境整治,治理脏乱差。通过改造,以期恢复小区居住基本功能,美化宜居环境。

在改造治理中难度也很大。老旧小区居民受“福利制”的思维影响,认为老旧小区改造主要是政府的事情,自己不用花钱,缺乏“共建共治共享”和“购买服务”的观念,居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同时,由于老旧小区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管理,消防通道被占用、公共用地变身菜园、乱搭乱建严重、线缆布线随意的现象不是个案。在以往的小区改造过程中,部分居民认为改造损害了自己利益,存在较大抵触情绪,使得改造和管理的难度加大。

在改造治理中,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探索居民、市场、政府多方共同筹措资金机制,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原则,采取居民、原产权单位出资、政府补助的方式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通过财政资金以奖代补、原产权单位赞助、社会捐资、业主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减轻财政资金压力。

对老旧小区实行分级分类的改造。根据老旧小区设计年限和使用现状,分级分类、因地制宜开展改造。对于条件较差的“功能达标型老旧小区”,改造后达到灯明、水畅、路平、有监控的基本目标。对于“功能完善型老旧小区”,改造后达到停车规范有序、文体设施俱全、门禁监控齐全、架空线路入地的目标。对

于“功能提高型老旧小区”,在完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规划绿地景观,增设小区文化墙。并且,细化老旧小区改造和治理内容,以利民惠民为出发点,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要求,科学规划、统筹考虑相邻街区,合理划分小区范围,市政和管线改造同步实施,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围绕水电气、出行等功能性问题,脏乱差等环境性问题和基层社会治理能力问题“三管齐下”。探索健全一次改造、长期保持的管理机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