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心理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心理学

徘徊于爱与不爱之间——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

班级:09z文秘学号:078305023 姓名:张宁

[摘要] 莎菲内心深处充满了对真正爱情的感悟和渴望。本文将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出发,心理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对文本进行分析,力图探索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键字]莎菲;女性自主意识;精神分析

心理学分析方法

1.隐藏在“人格面具”后的软弱无助与自恋情节。

荣格提出,“人格面具”是构成“集体无意识”诸多的“原型”(原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范式,是一种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它决定着人类知觉、领悟、情感、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致性。人自身有其两面性,一面符合社会文明的规范,另一面则比较黑暗。人们在公开场合中表现出来的是自身良好人格的一面,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而那些不符合社会文明的一面则被掩盖起来。作为一个社会人,或多或少的需要这种“人格面具”,但如果过分关注强调,则会导致人格分裂。

从作品中我们知道,莎菲常常掩盖自己内心的想法,愈是如此,她的“人格面具”就愈膨胀。这突出表现在对苇弟与凌吉士的态度上:莎菲不愿接受苇弟的爱,可是她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苇弟掩饰了起来,始终对他表现出“姐姐”的态度;对待凌吉士,当她看清凌的卑劣灵魂时,却没有坦白的表现出自己内心的鄙夷,反而依然“笑”着用“很柔顺”的态度去面对。深藏在“人格面具”背后的温顺其实是最大的软弱与无助,不敢爱亦不敢恨,不敢接受亦不敢拒绝,梦醒了却无路可走。莎菲这种刻骨铭心的无助,从一定程度上说具有严重的自恋趋向。

自恋一词源自古希腊神话:一位英俊的青年那西斯,当他看到水中自己的面容时,就疯狂地迷恋上了它,不肯离开半步以至变成了一株水仙花,永远在水边欣赏自己的影子。心理学用自恋症来描述这类过分自我迷恋的人。自恋型的人过分看重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渴望成为焦点人物,甚至达到不惜手段的程度。莎菲的自恋是复杂的,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一方面又在心理上自我怀疑、自我歧视。莎菲幻想自己即将死亡时“能睡在一间极精致的卧房的睡榻上,有我的姊姊们跪在榻前的熊皮毡子上为我祈祷,父亲朝着窗外叹息,我读着许多封从那些爱我的人儿们寄来的长信,朋友们都纪念着我,流着忠实的眼泪……”这

个场景里,所有的人都把爱给了莎菲,所有人的目光也都聚集在莎菲身上,这是严重自恋的表现。可是,当凌吉士看到莎菲留给他的字条几天不来找她时,她立刻怀疑自己,内心的自卑暴露无遗“我不会打扮,不会应酬,不会治事理家,我有肺病,无钱,他来我这里做什么!”膨胀的人格面具与自恋情节使莎菲的人格严重分裂,从而加重她内心的烦恼和不安。

2.在本我、自我、超我的较量中走向心灵的自由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面:“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人格结构最基本的层次,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与“超我”的矛盾,按“现实原则”行动。“超我”相当于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社会道德对个人的规范作用,它压抑本能冲动,也不顾现实的得失,按“至善原则”活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总是充满了矛盾斗争,本我诱使自我,超我警告自我,自我则根据实际环境调和本我与超我的要求,作出合常理的行为决定。

莎菲同样摆脱不了这种心理,几乎在她每一次产生本我欲望的冲动时,总有一个“超我”的声音对本我实施谴责,这主要表现在她与凌吉士的亲疏关系上。莎菲被他的仪表吸引住了,对他产生强烈的欲望,但“超我”警告她:社会是不准许她所要的。莎菲只得装成不看他,显出一副傻傻呆呆的乡下人模样;白天,莎菲高兴地与凌相处,但到了夜里,“超我”从道德的角度开始谴责自己在白天对凌吉士的爱慕和在凌面前的一些过于放肆的行为,觉得自己不是个正经女人;当发现凌吉士的卑劣内心时,“本我”还是那样狂热的爱着凌吉士,而来自“自我”乃至“超我”的力量又使这种本能受到抑制。最后凌吉士吻了莎菲,“本我”喜不自禁,可“超我”又出来谴责自省:“单凭了一种骑士的风度,就能使我堕落到如此地步吗?这种本我与超我的较量造成了莎菲精神上的焦虑,欲罢不能,欲说还休。但最终,本我做出了让步,莎菲选择南下来打破感情上的矛盾状态,走向了心灵的自由。

我对文章的分析

我们都知道绝对完美的爱情是不存在的,大多数人只能放弃某些要求,接受适度的、并不完美的现实。而莎菲拒绝适度、拒绝妥协,表现了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与坚定

在爱情观上,莎菲具有自愿平等原则,莎菲在爱情上的自主意愿表现为她先后拒绝了苇弟和凌吉士两个男人的追求。苇弟与凌吉士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得到莎菲,但对莎菲而言,这是一个被爱的三角关系,这种被动处境背离了莎菲自主的人格,莎菲的爱情理想不是被爱,而是自我的爱的主动实现,是独立人格在两性关系中的确认。苇弟的痴心征服不了莎菲,她清楚的看到苇弟的愚钝、狭隘与缺少男人气概。可是在接受凌吉士的同时看到他华丽外表下掩盖着的俗气、丑恶的灵魂,最终亦拒绝了这份感情。渴望获得真爱的莎菲坚持自主选择,在爱情关系中也排除了利益因素,仅从情感上理解和寻求爱情,莎菲爱得简单,爱得纯粹。

莎菲的爱情追求要求精神上的相互沟通。莎菲以整个心灵去实现自我对爱情的理解、感悟和期待,她坚信爱情的前提是相互理解、心心相印。“如若不懂我,我要那些爱做什么?”男女双方不能在相互“懂得”的层次上相爱,也就无爱情可言。西蒙波娃也曾说,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两个自由人的彼此了解和认识上。两性间的真正了解和认识,需要大体平衡的精神境界(包括思想、教养、气质、人格、情趣等诸多因素)。莎菲对苇弟与凌吉士的选择评价,也就是一种精神境界对另一种精神境界的选择评价。笨拙的苇弟以为有了忠心就可以使女性得到满足,他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莎菲不为他的痴心所动,于是便归罪于莎菲另有所爱,他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与莎菲的差距,更没有想过如何在这个层次上缩小与莎菲的差距。凌吉士则把女性当成男人的玩弄对象和工具而毫无爱情的忠诚。正因为精神境界的严重失衡,两个男人无法与莎菲进行爱情中最重要的沟通——精神交流。

面临缺少理想男人的困扰,莎菲宁可守着孤独,也不违心选择。想爱而不能爱,想爱而不敢爱,是因为这个世上没有所想要的那种爱,那种天荒地老、一心一意的爱,那种相亲相知、永不言弃的爱,或许有,但莎菲无幸得到。

莎菲从爱情理想出发,既渴求心灵的沟通,也钟情于外表的爱悦,这是对完美化爱情的追求。人与人的最初交往,外貌往往是第一印象的关键,其次才是在交往过程中了解对方的内心。莎菲第一次接触凌吉士,就被其外表形象深深的吸引了,那修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嘴唇、柔软的头发、惹人的眼角,都引起她强烈的冲动。莎菲并不掩饰爱情中的本能欲求,她嘲笑云霖和毓芳的禁欲主义,认为肉体接触在爱情中是正常而自然的。

莎菲追求完美爱情的同时也不断地追求自我、肯定自我。“通常人们认同的爱情标准叫‘郎才女貌’,而‘貌’是通过魅力来展示的,于是女人们便会对自己的容貌、身材及服

饰打扮等方面费尽心思,以期使自己被爱,想通过增强对周边人的影响来赢得周边人的认可。”,她所要求的是自我爱的实现,是两性间的平等互爱,而不是单方面的被爱。她决不为取悦男人而失去自己的本色,而是以本真自我面对一切。自主意识也使莎菲产生了对男性的审视能力,她不仅充当男性的审视对象,同时也把男性视为自己的审视对象,在相互审视选择中决定爱与不爱。

莎菲把自主的爱看作是至高无上、超乎一切的理想,因为肯定自我所以拒绝束缚、拒绝虚伪。

【参考文献】

[1]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弗洛姆.爱的艺术[M].萨茹菲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

[3]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txt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txt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Literatures 《泰戈尔文集》 《卡夫卡文集》 《书与你》(毛姆) 诗疗馆丛书: 《古诗我的能量补给》 《宋词我的忧郁抗体》 《元曲我的压力解药》 《植物我的精神导师》 Novels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 《心理分析派小说集》part1 part2 Chinese Philosophy 《庄子》 《星云禅话》 《佛教经典》 《西藏生死书》 《禅--心的效能训练》 《禅与中国》 West Philosophy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

《忏悔录》(奥古斯丁) 卢梭: 《爱弥儿》 《忏悔录》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文集》 叔本华: 《悲观论文集》 尼采: 《悲剧的诞生》 《偶像的黄昏》 《尼采作品集》 克尔凯郭尔: 《百合·飞鸟·女演员》 《非此即彼》 《勾引家日记》 《基督徒的激情》《克尔恺郭尔哲学寓言集》《恐惧与颤栗》 《论怀疑者哲学片断》 《十八训导书》

《致死的疾病》 《重复》 《或此或彼》(上,下) 克尔凯郭尔镜像: 《孤独人格——克尔凯郭尔》林和生《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信仰》《克尔恺郭尔爱的伦理学:神的命令和道德义务》 《不幸与幸福》 黑格尔: 《纯粹人格》 《小逻辑》 《精神现象学》 《美学》 《哲学讲演录》 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 《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念》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part1 part2 part3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part1 part2 part3 part4 萨特: 《存在与虚无》part1 part2 part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文集》(1-8卷) 福柯: 《疯癫与文明》 《不正常的人》 《性史》 《福柯集》part1 part2 《哲学问题》(罗素)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 《德里达》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part1 part2 《我的大学》(池田大作) 《人类幸福论》(约翰·格雷) 《人类学》(爱德华·泰勒) 《享受安宁》(贺伦) 《分裂的自我》莱恩 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美]威廉·巴雷特《Existent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史记的创作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史记》的创作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呕心沥血写出了历史著作《史记》,也使得司马迁这个名字流传千古。《史记》这部著作融入了司马迁太多的感情,这部著作在忠实记录历史的同时,也将司马迁的悲欢感情融入作品中,在他的人生历史舞台上吟唱着自己的灵魂之歌。 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每个人心中都是存在潜在的欲望或者说是追求。从某个角度来说,《史记》是司马迁的一部心史,是司马迁对现实的描写,对社会的映射。弗洛伊德就认为,“艺术乃是人类为了忍受生活的困苦而提供的缓冲措施之一。人类的生活太艰难了,其中的痛苦极多而欢愉甚少,为了是人能够生活下去,就不能没有缓冲措施,而艺术就是这种措施之一。”司马迁就是在社会的压抑之下发奋著书,将自己的无数情感倾注于自己的作品之中。 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是大汉帝国的繁荣时期,国力空前强盛,全国经济繁荣,在文学上汉武帝实施独尊儒术的政策,兴建文学立博士,在政治上粉碎王国叛乱,强干弱枝,实行“推恩令”解决同姓国的问题,击败匈奴,筑朔方城,派遣大使远赴异域。大汉的声势发展到空前强大的地步,然而汉武帝的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使得朝廷上的能人忠臣都不敢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士为知己者死”是司马迁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司马迁特意所记载豫让的话语:“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君主应当对臣子能容其过,从大局考虑,而不能只依据自己的喜好。司马迁本人,就因为为李陵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遭到汉武帝的厌弃及酷刑的镇压。司马迁为战败的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认为李陵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以李家世代名将,必然是要寻机报国的。然而武帝却认为司马迁别有用心,是诋毁贰师将军李广利。武帝派李广利出征匈奴,只是为了给他封侯找机会,现在司马迁称颂李陵战功,为他辩解,岂不显示了李广利的无能。而显示李广利的无能不就是讽刺皇帝任人不当,讽刺了皇帝本人的无能。武帝顷刻勃然大怒,把司马迁关进大牢。司马迁为李陵说公道话,却得到了“污蔑皇帝”的罪名,这本身就是极其荒谬的。武帝的高压政治,大用酷吏,以一言好坏定人生死,全体朝臣都昧着良心无一人敢为司马迁辩说。这可以说是汉武帝的一大败笔,任人唯自己的喜好。司马迁不能够直接描写这一现象,就在史记中写到了智伯之能得豫让,严仲子之能得聂政,他们正是因为懂得倾听,才获得贤士的倾力辅助。也是因为李陵之祸,使得司马迁身心遭受双重打击。“李陵之祸”是司马迁命运转折的重大事件,也是他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李陵之祸”让他更清楚的了解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看清了统治阶级的本质,让他更能客观地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看待历史,也正因为“李陵之祸”,他受到了摧残肉体和精神的宫刑。“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點耳”,“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戮笑”。受宫刑后,他在《报任安书》中,用“见笑”、“为天下观笑”、“重为乡党所戮笑”来比表达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为天下观笑”,流露出司马迁作为一个有“浩然之气充塞天地之间”的史官,却沦为“刑余之人”,被天下人耻笑的悲愤;“重为乡党戮笑”更显示出司马迁在乡党之中沦为笑料,没有丝毫地位、尊严的凄怆。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官场中的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身为朝廷重臣,一心为国,却遭受此祸,情何以堪!人生的重大变故并没有改变司马迁编写史书的初衷,逆境更加激发了他的斗志,政治上的受挫也让他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史记》的创作当中。 文艺心理学中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的创作动机既复杂又多样,当归根到底是由生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书目 “心理学史”: 1、《现代心理学史》[美] 杜.舒尔茨人民教育出版社 2、《心理学史导论》[美]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心理学史》[美]黎黑浙江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上下M艾森克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BR赫根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心理学思想的流变-心理学名人传》张春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7、《美国的心理学界》李绍昆著商务印书馆 “普通心理学”: 1、《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文化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导论》黄希庭人民教育出版社 4、《心理学与生活》理查德?格里格等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 1、《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广东教育出版社 2、《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 1、《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 2、《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3、《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 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1、《释梦》商务出版社 2、《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 3、《少女杜拉的故事》 4、《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1、《精神分析入门》查尔斯?布伦纳杨华渝等译北京出版社 2、《精神分析治疗指南》罗伯特?尼萨诺著杨华渝译北京出版社 3、《心灵的激情》上下欧文?斯通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后现代精神分析》诺曼?N?霍兰德著潘国庆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贾晓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1、《荣格心理学入门》霍尔等著冯川译三联书店 2、《神秘的原型》施春华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荣格:灵魂的现实性》河合俊雄著赵金贵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4、《千面英雄》约瑟夫?坎贝尔著张承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5、《破译心灵》詹姆斯?希尔曼著蒋书丽等译海南出版社 弗洛姆的著作: 1、《逃避自由》 2、《爱的艺术》 3、《健全的社会》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 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 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在断奶问题上可能会发生3种偏差: 1、断奶过早使婴儿口欲不足,于后来可能成为儿童贪食症与异食癖的心理根源,也可能成为成年后贪食、嗜饮(酒)与吸烟癖的心理根源。 2、断奶过迟与给婴儿长时间的塞吸奶瓶,使其口欲过度满足,可能成为幼儿与青少年神经性厌食与神经性呕吐的心理根源。

122部心理学电子书下载

122部心理学电子书下载 一.阿德勒 1.《超越自卑》阿德勒: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space/file/romell/-300a-8d85-8d8a-81ea-5351-300b-963f-5fb7-52d2.rar/.page 2.《理解人性》阿德勒: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space/file/romell/-7406-89e3-4eba-6027-963f-5fb7-5 2d2.txt/.page 3.阿德勒《西方的智慧+-+伟大书籍.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space/file/romell/-ff08-7f8e-ff09-963f-5fb7-52d2-300 a-897f-65b9-7684-667a-6167-002b-002d-002b-4f1f-5927-4e66-7c4d.pdf/.pag e 4.理解人性阿德勒.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space/file/romell/-005b-5965-005d-963f-5fb7-52d2-3 00a-7406-89e3-4eba-6027-300b-9648-521a-8bd11991.pdf/.page 5.阿德勒疗法.doc: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space/file/romell/-963f-5fb7-52d2-7597-6cd5.doc/.pa ge 6.生活的科学.pdf: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space/file/romell/-751f-6d3b-7684-79d1-5b66.pdf/.pa ge 7.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对一个女人生活故事的观照与审视阿德勒.txt: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space/file/romell/-751f-547d-5bf9-4f60-610f-5473-77 40-4ec0-4e48-5bf9-4e00-4e2a-5973-4eba-751f-6d3b-6545-4e8b-5fb7-89c2-7 167-4e0e-5ba1-89c6-0020-0020-963f-5fb7-52d2.txt/.page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心理学经典文献选读作业 孙晓燕 1410014128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SeymourBruner,19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研究和思想,受到拉什利、詹姆斯、杜威、格式塔心理学派、各种社会人类学家和当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思想影响,主要从事人的知觉、学习、思维、记忆等一系列研究。 杰罗姆·西摩·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出生于纽约。1937 年获杜克大学学士学位,1938 年转哈佛大学主修心理学,1941 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到盟军最高司令部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担任心理福利事务工作。1945 年返哈佛大学,1952 年升任心理学教授。20 世纪60 年代初期,积极参加美国教育改革的领导和指导工作。1960 年协助建立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并任主任。1965 年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72 年至1980年任英国牛津大学瓦茨实验心理学教授。1980年返回美国任纽约大学的人文学科新学院院长之职。 布鲁纳十分重视认知发展的研究。他强调说:“一个教学理论实际上就是关于怎样利用各种手段帮助人成长和发展的理论。”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讨论教学问题的基础。在教学时,如果忽视认知发展以及它的各种制约因素和可能利用的机会,那确实是会出馊主意的。 在认知发展上,布鲁纳受到皮亚杰的影响。他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连续性的阶段性发展,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但是,他反对皮亚

杰派以儿童的生理年龄划分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布鲁纳构想出“再现表象”这一心理术语,并把它作为衡量认知发展的指标。 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表演式 一是表演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主要是借助于动作去学习。它是以学会作出某种反应和形成习惯的动作为基础的。布鲁纳强调说:“对于年龄最小的儿童来说,各种主要的事情或客观事实的定义是按照他的面前展现的动作来解决的。……一个客观事物就是人对之有所动作的东西。” 映像式 二是映像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开始具有一种表象系统。它依靠视觉或其他感觉组织和各种概括化映像的作用。布鲁纳强调说:“映像发展成了一种有独立状态的东西,它们成了动作的高度概括者。”在他看来,这一时期儿童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无力透过事物表面变化来认识教育守恒现象。 象征式 三是象征式再现表象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带有符号的性质,即具有符号系统的一些特征。布鲁纳强调说:“一种语言或任何符号系统都有形成的变换方式的各种规则,它们能超越动作或映像所可达

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弗洛伊德《爱情心理学》浅析 《爱情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与《性学三论》、《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不安》三者构成了“泛性论’的核心。所谓“泛性论”就是一切从性谈起,一切归结于性。但是,当我们把弗氏的大部分著作阅读之后,就不难得到一个印象,他所指的“性”,除窄义的男女之事外,实具有更深远的涵义。 原欲(即力必多—libido),作为一种生物的本能需要,如同饥饿一样,它需要获得满足,但不同的是,其满足的方式远比单一的饮食广泛得多。由原欲所迸发出来的能量,作为性欲冲动,可直接进行发泄和满足,但也可以经转化而升华为动力,成为文化与文明的创造源泉。然而,这种原欲所积累的能量,不一定都能顺利地满足或升华,在某种情况下,由于遇到阻力,则可变为畸形发展或是倒错,甚至出现性心理发育的反向退化或停滞现象,这些都会反映在人们对爱情选择、爱的对象和目的以及性满足的方式方法上,于是在心理学上形成一组特殊的变态病;或由于过分的压抑而形成各种心理症。这就是《爱情心理学》所涉及的中心内容。 由此可见,弗氏所著《爱情心理学》并不是一本谈情说爱的心理学,也不是就正常爱情过程做心理上的探讨和阐述。它的出发点旨在通过各种性变态以及心理症,对人类性心理发展做出反证——由病态推论正常的发展过程。现实中存在着这么多的变态者,长期以来,医学家、心理学家找不到合理的科学解释,弗氏则基于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终于创造性地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进而形成一个独特完整的精神分析学体系。因此,当我们阅读《爱情心理学》时,万不可从中找出自己可效法的规律。它只能帮助我们去较好地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而不能把它作为爱情的指南,更不能依此来片面分析自己或他人的爱情生活,并从中为某种行为寻找什么心理的依据,因为,不懂精神分析技术,很难对人对已做出正确的评价。 浅析(一) 什么是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结构”? 精神机制亦即心理机制。我们说任何一种精神现象或行为方式都具有其心理背景。表面上看是一哭一笑、一言一行,但其心理活动可能是极其错综复杂的,正如制作一颗螺丝钉,成品是那样轻而易举地掉下来,可是其生产工序流程的每道环节都要为形成这颗螺丝钉做准备。螺钉是受机械制约的,人的行为则受心理过程的制约,但这种心理过程,不仅在你的意识控制之中,有时连行为者自己都难以党察到,此即所谓的潜意识(弗洛伊德在研究歇斯底里患者时,发现他人的症状是受着一种患者本人也意识不到的力量所支配。通过催眠疗法,能使患者暴露出这种支配力量的内容,一旦患者意识到其内容,症状便会消失。于是他得出结论说,在人的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隐藏着的东西,这就是潜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们意识到的心理过程仅仅是整个心灵的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意识不到的潜意识,它是一个特殊的精神领域,如同冰山下的海洋,冰山是可见的突起,而海洋则是无尽的辽阔。潜意识是人类本能冲动的源泉,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下去的不能满足的欲望的总仓库。为了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发泄,需要进行大量的秘密的心理工作,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机制”。由于这种机制有其自己独特的表达和反应方式,所以不能以人们所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去衡量。例如做梦和一些不可思议的变态心理症便是如此。即使是在正常人的精神活动中,有的也难免要流露出自己也不能理解的言与行。一位议长,在众议院致开幕词中,

医学心理学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第二章参考文献: 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市: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杨治良.内隐记忆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学报,1991,23卷,2期,113-119. 杨治良(主编).记忆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杨治良(主编).基础实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郑昭明.认知心理学.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3. 孟昭兰.人类情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胡德辉.现代心理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Atkheim.R.(1972). Psychology today: all introduction(2nd).Del Mar: CRM. Coon,D.(1977).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West. Izard,C.(1977).Human emotions. New York: Plenum Press. 第三章心理健康 朱敬先. 2002年.《健康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梁宝勇. 2002年.《心理卫生于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南开大学出版社, 洪炜. 1996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第四章变态心理 ⒈李心天主编 1998年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397-458 ⒉沈渔邨主编 2001年精神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26-435,512-519,524-529 ⒊陈彦方主编 2001年 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43-259, 278-287,313-325 ⒋翟书涛相德森主编 1998年人格形成与人格障碍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42-336 ⒌范肖冬等译 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0-116,156-173 ⒍丁宝坤 2002年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见: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84-196 ⒎张伯源陈仲庚 1986年变态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8 ⒏江达开 2002年变态心理见:李建林主编医学心理学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94-114 ⒐丁宝坤 1987年变态心理学见:李鸣杲、金魁和主编医学心理学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114-222 ⒑(美)伯纳德·D·贝特曼岳冬梅李晓白译丁宝坤李鸣杲审校 1995年心理治疗技巧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8-128 第七章参考文献 1.倪青.睡眠—人生的三分之一.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txt

100本重要的心理学电子书Literatures 《泰戈尔文集》 《卡夫卡文集》 《书与你》(毛姆) 诗疗馆丛书: 《古诗我的能量补给》 《宋词我的忧郁抗体》 《元曲我的压力解药》 《植物我的精神导师》 Novels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 《心理分析派小说集》part1 part2 Chinese Philosophy 《庄子》 《星云禅话》 《佛教经典》 《西藏生死书》 《禅--心的效能训练》 《禅与中国》 West Philosophy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忏悔录》(奥古斯丁) 卢梭: 《爱弥儿》 《忏悔录》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 《笛卡尔文集》 叔本华: 《悲观论文集》 尼采: 《悲剧的诞生》 《偶像的黄昏》 《尼采作品集》 克尔凯郭尔: 《百合·飞鸟·女演员》 《非此即彼》 《勾引家日记》 《基督徒的激情》 《克尔恺郭尔哲学寓言集》 《恐惧与颤栗》 《论怀疑者哲学片断》

《十八训导书》 《致死的疾病》 《重复》 《或此或彼》(上,下) 克尔凯郭尔镜像: 《孤独人格——克尔凯郭尔》林和生《克尔凯郭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与信仰》《克尔恺郭尔爱的伦理学:神的命令和道德义务》 《不幸与幸福》 黑格尔: 《纯粹人格》 《小逻辑》 《精神现象学》 《美学》 《哲学讲演录》 胡塞尔: 《纯粹现象学通论》 《现象学的方法》 《现象学的观念》 伽达默尔 《哲学解释学》 《真理与方法》part1 part2 part3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part1 part2 part3 part4 萨特: 《存在与虚无》part1 part2 part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萨特文集》(1-8卷) 福柯: 《疯癫与文明》 《不正常的人》 《性史》 《福柯集》part1 part2 《哲学问题》(罗素) 《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 《德里达》 《自杀论》(埃米尔·迪尔凯姆)part1 part2 《我的大学》(池田大作) 《人类幸福论》(约翰·格雷) 《人类学》(爱德华·泰勒) 《享受安宁》(贺伦) 《分裂的自我》莱恩 存在主义: 《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美]威廉·巴雷特《Existential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Humanism-Existential Psychology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文秘班0801402024 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 引言: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 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张爱玲是官宦家族的后裔,她的祖父张佩纶,同治进士,之妻是李鸿章之女李菊耦。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即张佩纶之子,娶的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儿,也就是张爱玲的母亲。显赫的家世使得张爱玲拥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体现到生活中,便是她对衣服夸张地爱恋。她要求衣服要极度的突出个性,并且要雍容华丽,这都是在展现自己,展现自己的贵族气。她是十分爱恋自己的,因此爱穿上短衣长裤,古典的绣花装束,走到大街上去,无视行人的注目,只使自个儿陶醉、倾倒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魅力。甚至去参加亲友的婚宴,在当时上海流行西式婚礼,女佩白纱男佩西装的结婚进行曲中,她却是穿了一套前清老样子的绣花袄裤前去道喜,自然是一片哗然,十分抢眼。 这种优越感导致的自恋不仅是表现在生活中,作品中的人物也是如此。例如《小团圆》中的邵之雍,这个人物是直接以“情种”的形象出场的,他有才情、有事业、擅长言辞与表达、更懂得如何与女人相处。他的“自恋”是与生俱来的,因为“自恋”而极度自信,从他带着轻蔑的眼神对九莉说出:“你十分爱我,我也十分知道”时,我们便能非常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面对众人的鄙斥、奚落依然自我欣赏着,她不顾一切的去寻范柳原,但在他和他的朋友面前却依旧保持着一幅孤芳自赏的姿态。除此以外,《金锁记》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 ——《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这次心理学文献阅读报告,我阅读的是一篇关于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的文献,该文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的朱磊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郭秀艳和杨治良于2010年六月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论文,其题目为《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 摘要人们总是会根据他们对记忆工作模式的原有假设或图式来进行源检测, 这使得图片—文字源检测测验中出现图片偏向, 即人们更多倾向于将以文字方式呈现的项目错误归源于视觉图像形式呈现, 而不是将图像形式呈现的项目归于文字形式呈现。实验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 考察了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学习次数的增加, 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越发明显。 关键词记忆源检测; 图片偏向; 证人证词; 学习次数。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指出其目的是通过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并指出很多研究都已证明了记忆源检测的先验性图片偏向和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的正确性,但很少有研究出于控制证人证词记忆受误导的目的,直接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以及如何降低记忆源检测的图片偏向。本研究要证明的假设是增加学习次数会降低源检测的图片偏向。 如果是我来做这个实验,我会采取被试间设计的方法,以图片和文字两种形式交替呈现材料,并将不同的信息呈现不同的次数。 方法部分研究者采用标准的源检测范式,在学习阶段分别以图片和文字两个方式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项目,有些项目呈现一次,有些项目呈现两次。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进行图词源检测,即判断项目的呈现方式,此间还有再认任务与源检测任务交替出现。自变量是学习次数和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因变量是学习次数对记忆源检测图片偏向的影响,控制变量是学习次数变量的有效性。 本实验选取了此前未参加过类似的实验的27名被试。采用2×2 被试内实验设计。第一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包括图片和文字两个水平; 第二个自变量为学习材料的呈现次数, 包括一次和两次两个水平。此外, 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的测量指标, 再认和图词源检测两种测验。本实验所用的材料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CRL-IPNP(Center for Research in Language-International Picture Naming Project)图片库,从该图片库中随机选择192 张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其中,144 张作为学习材料, 另外48 张作为再认测验的新项目。144 张学习材料中, 72 张图片保留其图片形式, 而另外72 张图片转换成其所对应的中文名称(由2 到3 个字组成)。 从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基础心理学课程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2. 墨顿. 亨特著,李斯译. 心理学的故事·上卷.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 3. 邵郊. 生理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4. 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 叶奕乾等.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郭秀艳. 实验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7. 杨治良. 实验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8.王甦,朱滢等. 当代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彭聃龄,张必隐. 认知心理学. 台北市:东华书局, 1997 10.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11. Dennis Coon. 心理学导论.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理查德 .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13.孟昭兰.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4.彭聃龄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 15.叶奕乾主编. 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16.曹日昌主编. 普通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17.车文博. 心理学原理.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18.高玉祥. 健全人格及其塑造.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黄坚厚. 人格心理学. 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 20.简. 斯特里劳著,阎军译. 气质心理学.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1. 高觉敷.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22.高觉敷. 西方心理学的新进展.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3. 秦金亮,郭秀艳. 论心理学两种研究范式的整合趋向[J]心理科学, 2003,(1). 24. 张雷. 进化心理学的相关概念、理论与历史.心理学报,2007,(3) 25. 陈昭燃,张蔚婷,韩济生. 经颅磁刺激:生理、心理、脑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生理科学进展, 2004,(2). 26. 单志艳,孟庆茂. 心理学中定量研究的几个问题. 心理科学, 2002,(4). 27. 林志成. 眼睛注视:独特的还是不独特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8. 吴健辉, 罗跃嘉. 盲人的跨感觉通道重组. 心理科学进展, 2005,(4) 29. 刘强, 陈安涛,王琪等.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心理学报, 2008,(1)

常用参考文献类型

常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及例子 按照GB/T7714-2005国家标准执行。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及字母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二、常用参考文献格式举例: 1.书籍:[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版本,第一版不标注)[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举例:[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期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 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举例:[2]郭俊锋,肖江南.旅游集散地形成与演化的系统学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7(5):520~523. 3.论文集中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举例:[3]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4.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4]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光明日报,1998-12-27,(3) 5.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EB/0L].发表或更新日期(加圆括号)、引用日期(加方括号)和网址. 举例:[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6118245276.html,/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 998-10-0

心理学与文学

心理学与文学——荣格荣格著 显然,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成,另一方面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因此,心理学家就面临着两种独特的、彼此有区别的任务,并且必须以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考察它们。 就艺术作品而言,我们必须考察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这种产物带有明显的意图和自觉的形式;而就艺术家来说,我们要研究的则是心理结构本身。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应尝试从心理学角度对某一明确限定的、具体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活生生的、富于创造性的人类当作一种独特的个性来加以分析。尽管这两项任务紧密相关甚至相互依存,但谁也不能为对方提供所寻求的解释。要通过艺术作品对艺术家作出结论,或者反过来,要通过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作出结论,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些结论不可能是绝对的,它们最多是可能的臆测或碰巧的猜想而已。知道歌德和他母亲之间的特殊关系,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懂得浮士德的叫喊:“母亲们——母亲们——听起来是多么奇怪哟!”然而这并不足以使我们明白,从哥德对母亲的依恋中,如何能产生出浮士德戏剧本身,虽然我们从哥德这个人身上可以准确无误地感觉到在这两个人之间确有一种很深的联系。同样,从相反的方向来推论也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功。尽管尼伯龙根所生活的充满英雄气概的男性世界,与瓦格纳身上具有的某种病态的女性气质之间,确实存在着某些潜在的联系,

但在《尼伯龙根的戒指》这部作品里,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使我们辨认和推断出瓦格纳偶尔喜欢穿女人服装这一事实。 心理学目前的发展状况,还不允许我们建立起我们希望一门科学应该具有的严密的因果联系。只有在心理生理本能和心理生理反应这一领域内,我们才能自信地运用因果联系的观念。心理学家应满足于从精神生活的起点上,也就是说,在一种更具复杂性的层次上,对所发生的心理事件作不同程度的广泛描述,对错综复杂的心理脉络作生动的描绘。在这样做的同时,他还必须避免把任何一种心理过程孤立地抽象出来,说成是一种“必然的”过程。如果实际情形不是这样,如果心理学家真能发现艺术作品内部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因果联系,他就会使艺术研究失去立足之地,把它降低为他自己那门学科中的一个专门的分支。当然,心理学家绝不会放弃要求在复杂的心理事件中研究和建立因果联系的主张,因为这样做就会否认心理学有存在的理由。然而他又绝不可能在最完满的意义上实践这一主张,因为生命中创造性的一面(它在艺术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挫败了一切希望建立理性程式的企图。任何一种对刺激的反应,都可以从因果性上去作出解释;但是,创造性活动与单纯的反应是完全对立的,它将永远使人类难以理解。我们只能描述其表现形式;它可能被朦胧地感受到,但不可能被完全把握住。心理学和艺术研究将永远不得不相互求助,而不会是由一方去削弱另一方。心理事件是可以推导的,这是心理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心理产物是某种自在自为的东两而不管艺术作品或艺术家个人有什么问题,这是艺术研究的—条原理。这两条原理,尽管是

心理学文献的检索

心理学文献的检索 1.数据库傻瓜搜索 使用CNKI搜索中文文献,web of science搜索英文文献。数据库里文献毕竟有限,所以现在我已经很少很少使用了。 2.google人肉搜索法 而且google学术较为方便,直接输入想要搜索的关键词即可,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将一个词组作为一个关键词,那么搜索的时候需要加上引号,例如你要搜索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那么你应该输入(“conflict adaptation effect”)。当google学术搜索到某篇文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无法下载的情况,这是由于你所在的学校没有购买相关的数据库,这时你可以尝试着搜索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很多老外都会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放在自己的主页上供大家下载。同时,也可以尝试着去一些论坛求助,比如愚愚学园,我自己想要的文献95%以上都可以在此论坛求助成功。 3、经典文献顺藤摸瓜法 Google学术搜索固然强大,但是有时会出现海量的文献,那么如何从海量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想要的而又不遗漏掉重要的文献这就需要下点功夫了。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是,可以先找到一篇本领域较为经典文献。如果此文发表的年代较早,那么可以去搜索这篇文献的被引文献,这个直接在google学术里就可以做到,直接点击此文被引XXXX次那里,这时你就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发表后有哪些文章引用过它;如果是年代较近的经典文献,可以直接搜索其参考文献中列举的本领域较为重要的文献。通过这种搜索“引用”和“被引”的方法,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本领域重要的文献打捞上来,效率较高。 4、杂志社alerts法 前面将的是如何搜文献,这里讲讲如果获得最新的一些文献信息。每一本杂志都会有一个叫做alerts的服务,也就是你可以再主页订阅新杂志的目录,每当一期新杂志出版的时候,出版社就会将这期杂志最新的目录发到你邮箱里。一般情况,将本领域重要的杂志全部锁定,然后每期新杂志出版的时候你都会收到最近目录,这样本领域的新进展你就可以尽在掌握了。 如何读文献 1.列举一些重要的杂志:science、nature、PNAS,这些是顶级的综合类杂志,上面会偶尔 有些心理学的文章,全部值得认真学习。 2.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psychological review,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这些是心理学领域比较不错的综合类杂志,各人可以找到和自己领域相关的文章好好学习; 3.各人有必要去寻找自己领域好的杂志,然后学习上面的文献

心理科学进展参考文献要求

《心理科学进展》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著者-出版年制)详细要求 本刊参照文献要求基本参照了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0) 第6版的相关规定,中文文献有细节上的特殊要求。 总体要求 1 正文中引用的文献与文后的文献列表要完全一致。 文中引用的文献可以在正文后的文献列表中找到;文献列表的文献必须在正文中引用。 2 文献列表中的文献著录必须准确和完备。 3 文献列表的顺序 先列中文文献,后列英文文献。 文献列表按著者姓氏字母(或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姓相同,按名的字母顺序排列;著者姓和名相同,按出版年排列。 相同著者,相同出版年的不同文献,需在出版年后面加a、b、c、d……来区分,按文题的字母顺序排列。如: Wang, M. Y. (2008a). Emotional…… Wang, M. Y. (2008b). Monitor…… Wang, M. Y. (2008c). Weakness…… 4 缩写 chap.chapter章 ed.edition版 Rev. ed.revised edition修订版 2nd ed.second edition第2版 Ed. (Eds.)Editor (Editors)编 Trans.Translator(s)译 .No date无日期 p. (pp.)page (pages)页 Vol.Volume (as in Vol. 卷 4) 卷 vols.volumes (as in 4 vols.) No.Number第 Pt.Part部分 Tech. Rep.Technical Report技术报告 Suppl.Supplement增刊 5 元分析报告中的文献引用 元分析中用到的研究报告直接放在文献列表中,但要在文献前面加星号*。并在文献列表的开头就注明*表示元分析用到的的文献。

心理学文献综述

心理学文献综述

积极情绪与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在希腊语中,“健康”一词是指“完整”、“完全”,这与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关于健康的定义相吻合: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功能的协调状态”。而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所做的描述也是:有充沛的精力,有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心胸开阔等。《心身健康—一枚硬币的两面》.汤宜朗。因此,真正的身心健康就必须具备积极的情绪。 关键词:心理健康 情绪状态标志着个体适应环境时的生物性动力状态,每一种情绪都代表着某种适应性动力《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郭晓艳王振宏)。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包括快乐、满意、兴趣、自豪、感激和爱。快乐让我们更轻松的生活,满意让我们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兴趣可以激发我们去探究新事物的欲望;自豪来源于我们的成就感;而感激和爱是个体对外界表现出的回报。因此,积极情绪是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积极情绪之所以对一个人很重要,不单单是他为个体带来的价值,还有他对个体以外的外界事物及事件所带来的意义。 研究表明,乐观和希望对于健康非常重要,在心脏移植手术后,积极的期望预示着更佳的健康。外科手术和其他疾病之后也发现乐观者比悲观者回复得快,一些对幸存者的研究也表明积极情绪在康复中的作用;当然,积极情绪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也具有重

要影响。乐观的、焦虑少的成人比悲观的、多焦虑的成人表现出更低的不稳定血压和更多的积极心境;还有,人的主观幸福体验能通过人的免疫系统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一个对外界事物充满兴趣和感激的人往往能为集体带来巨大的财富。 而所谓社会适应,就是指人们怎样去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个过程既是个体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潜能,树立自我形象的个性化过程,也是个体通过掌握各种社会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的行为模式的社会化过程,更是个体在必要的时候协调自我的需要与外在环境要求的关系的过程。 那么,个体适应社会环境,达到心理健康的共同人格成分都有哪些具体内容呢?从社会适应的过程来看,社会适应的人格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体要有理解和控制所处社会环境的心理优势。这具体表现为控制感、自信心、自主性等几个方面。具有心理优势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成就感、信服感,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容易达到积极的心理状态;而那些缺乏控制性、自信心和自主性的人则更容易情绪低落、成就感低,甚至更容易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其次,个体应该拥有足够的心理资源以应对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一方面是认知资源,即能够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另一方面是人格资源,即个体能够充分挖掘自己的人格潜能,发挥人格优势,从而解决现实问题。第三,社会适应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人际适应,因此个体还应该拥有适应人际环境的一些人格特征、比如乐群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