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统编)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课件PPT(20210303112107)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总课时序数: 《短文两篇》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Array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 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 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 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 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 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 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27.短文两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进一步感知文意,品味语言。 2、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们面对逆 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复习导学】 1、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选自《 》,作者 ,字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字_______,号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 _______、弟弟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 (消散) B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 (争相跳) C 、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和)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 少闲人(只是) 3、翻译下列的句子。 ⑴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合作研讨】 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如下问题: 1、《答谢中书书》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2、《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答谢中书书》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4、找出《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5、《记承天寺夜游》中“月色入户”很有人情味,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2020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word教案-精

2020春鲁教版语文七下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 word教案-精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哪位同学来读给大家听?(找一生读作者简介) 师: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和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无标点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无标点课文,生尝试诵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有个性特色,下面请听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师:老师读完了,文中还有两处停顿要注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屏幕显示,生齐读两遍。)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在诵读声中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然后,同组之间合作解决疑难问题;5分钟后,我们进行释文对抗赛。老师先把比赛规则说一下: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红组和蓝组),第一名站起来的同学为发问方,可以从另外一组中任点一名同学就文中字、词、句的翻译进行提问。回答正确的同学可以在向另外一组发问。如果回答不准确,就由本小组同学帮助回答,但发问权归另外一组所有。(生翻译,合作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生兴致高昂,积极踊跃) 师:好,准备开始! 生1:“遂至承天寺”中的“遂”是什么意思? 生2:“于是,就”的意思,“于是就到承天寺”。 生3:“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是什么意思? 生4:覆盖,遮盖。 生5:应该是“原来”的意思,“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6:“月色入户”的“户”怎么解释? 师:不是。“户”在文中不是指窗户,而是指门。大家知道“足不出户”这个成语吧? 师:这里的“户”就是指门,我们总不能从窗户走出去吧?(生笑,在课本上写下正确释义。)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怎么翻译? 生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翻译? 生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师:真是你方问罢我登场,你问我答,你来我挡;友谊对抗,兴致高昂呀!同学们表现真棒!文章内容我们有了初步感知,那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1:文章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27-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同学们好! 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 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 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 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读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苏轼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游承天寺?他在承天寺都看到 了什么美景?承天寺夜里的景色很美吗?) 师:大家看到题目就提出了直观的问题,主要是: 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让我们走进作品,诵读,玩味,解解这个迷。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细读文章,思考并作出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 教学预设: 方案一:引导体会作者的“清闲”以及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苏轼去承天寺是为了欣赏月亮)板书:清闲遇月 师:好了,同学们谁先来解这个谜? 生:我觉得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晚上睡不着,而后又被外面的月光所吸引,所以打算观赏月亮,才想起邀请自己的朋友张怀民到承天寺去的。 师: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判断,读一读? 生朗读相关的句子。 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捕捉信息引导学生理解的深入。 1. “解衣欲睡”学生读得缓慢。 师:刚才老师听到你读这四个字时读得很是缓慢?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 生:因为作者似乎不想睡觉,所以很不情愿的要休息了。 师:苏轼那时是不是无事可做呢,看一段资料? (推荐资料:苏轼历经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也就是作者写此文的四年前,苏轼被诬陷用诗诽谤朝廷,这场文字狱,将苏轼抓进乌台,被捕入狱后获释出狱,总算保得一命,被贬至黄州做了一个无实权的团练副使的小官,不得签署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行动还受到监禁。) 师:可见被贬黄州的苏轼是清闲的? 生:恩,是很清闲。 师:清闲的苏轼,这里我们就就得用稍缓的语调来读出此句来了,大家一起试试:元丰六年……,读 生:读。 2.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学生的朗读重音放在“欣然”一词上。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第27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初二上)3 1.填空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有?________?。 2.默写课文。 __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 3.判定以下讲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看起来明白得这位迁客的孤寂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安慰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明亮的月光。作者采纳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叹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会到的人一辈子哲理,在痛楚中又得到某种安慰的心情。〔〕 〔一〕语段点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讲明以下句子中加粗的词。 ①遂至承天寺:________。②积水空明:________。 ③盖竹柏影也:________。④但少闲人: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是一个比喻句,从前后文来看,那个比喻句的本体是________。3.文中写〝竹柏影〞,实际上是从侧面描写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有何显著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动,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假设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那么千转不穷,猿那么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给加粗字注音。 缥碧〔〕夹岸〔〕轩邈〔〕 鸢飞〔〕经纶〔〕窥谷〔〕 2.用原文语句填空。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教案教学设计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教案教 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第一稿: 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月夜风光和古人咏月的诗句。“月亮”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因为它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黑客借月抒怀,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有人认为这其中苏东坡对承天寺那一轮明月的描绘,堪称咏月的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阅读《记……》,去欣赏美丽的月景,感悟作者的情怀。 一、读懂文章意思 1.自读。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不通或读不准的地方请做好标记。 2.听读。关注你标记的地方,特别要注意画线的四个字的读音和两个句子的停顿。(“柏”“寢”“荇”“相与”;“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齐读。 4.指读。 5.译读。(1)读得准确流畅。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文章读懂。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先独立理解文意,画出疑难字词,再小组合作解决。对于课下没有注释的词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帮助理解。 (2)质疑问难 (3)课堂练习一。合上书,把答案写到练习本上。(对了吗?不对的改正。) (4)翻译。念无与为乐者,遂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这里“为乐”课下翻译为取乐,你觉得合适吗?实际意思指什么?(赏月)要是有人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色将是多么地惬意啊。于是“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第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27.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语的用法。 2.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3、理解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用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预习导学】 ●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是南朝齐梁时期 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又是养生家,他斋戒自摄,修炼诚笃,寿至 81岁。他推崇道家养生思想,提倡调神、养性、保精、导引、按摩 等方法。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 县)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 画都是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 ● 基础积累 1、初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棱.( )陵 与.其奇者( )荇. ( ) 寝.( ) 夕日欲颓.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 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 (3)如吾两人者耳. ( ) (4)月色入户. ( ) (5)但. 少闲人( ) (6)晓雾将歇. ( ) (7)沉鳞竞跃.. ( ) ● 文体常识 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性 文体。多记事陈情,具有 和 相结合的特点。 ● 整体感知 反复读文,思考解决如下问题 4、《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表达了作 者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的得意之感。 5、《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 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 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 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合作研讨】 ● 疏通文意 1、反复读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27《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编写人:陈晓莉审核人:编写时间:2014-10-10 班级______ 组别_______ 组名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4.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在写景文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方法: 一.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如地名、人名、年号等删(删除) 补(增补)换(替换)调(调整语序) 二.合作交流 1.会说:思路清晰 2.会听:抓住要点 三.课堂探究 (一)探究指引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文学作品中的写景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渗透了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探究内容 1.情:深度2.景:特征 (三)探究方法 情在于悟,景在于品 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另精通书画。有“雄视百代”的称誉。我们曾学过他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三.介绍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四.意境 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五、“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唐·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唐·李白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北宋·苏轼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 8.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 六、格言警句:旷达乐观的诗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免费教案(可打印修改)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 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 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与:参与,这里指欣赏。(8)奇:指奇山异水。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落实常用文言文字词,分析文章精彩的描写尤其是景色描写,并体味其意境。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闲人”含义,体会作者自嘲自解乐观旷达的心境以及达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欣赏这张明月图,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哪些咏月诗句呢?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梁文道《但少闲人》中对本篇文的描述:就拿苏轼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他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你看它的修辞有很华丽吗?也不。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 二:自读翻译 1. 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查找资料,扫除字词障碍。同桌之间交流,解决疑难,不能解决的存疑。 老师进行释义补充,解(脱下)、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遂(于是)、盖(连词,表原因,原来是)。 2.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天才,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作品背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生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提示:(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生译读,师巡回质疑)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 ..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采者:(思考、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练习新人教版

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之《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字,号,时期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词人。他与其父、其弟,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有:、、、、、、、)。除了本文以外,我们还学过他的两首词《》《》。 (二)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月色入户 6、欣然起行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回答以下问题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用文中词语) 欲睡→起行→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绘景→抒怀。 2、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3、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4、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关系亲密③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6、“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新人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 1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赏析月下美景,理解作品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编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望月抒怀”单元的一篇文章,在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大量的咏月诗,但是却没有接触过苏轼的文章,对苏轼本人也了解甚少。《记承天寺夜游》是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4字,却描绘了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情。因此在本课学习中,学生要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领略苏轼精美的文笔,进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所以本课设计我从咏月诗词积累大比拼入手,承接本单元之前的内容,又以苏轼被贬的经历,激起学生对苏轼的好奇和敬意。感情朗读是本课设计线索,分初读、读懂文意、读出美感、读出情感、读出苏轼的人生观几个层次。课堂中充分展现我校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品读、交流、质疑。老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适时为学生补充学习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整堂课以有形与无形,苏轼那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的人生观润物细无声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西北农村学生阅读量少,视野狭窄、思维不活跃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因素,所以笔者充分挖掘名家作品的写作技巧,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体味生活,将写作难度分化于每堂课。在本课中苏轼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再一次为学生指点迷津,老师顺势以本校校园夜景为题材激发学生写作灵感,即兴练笔,领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赏景悟情。 【教学难点】品悟“闲人”一词当中饱含的复杂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阅读兴趣。 1、课前播放孙祖英的《望月》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2、老师激励学生:“明月寄情思,很多诗人借月抒怀,你知道哪些咏月的诗句?”小组竞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赏析 《记承天寺游记》中风景的描写令人惊叹,此篇成于苏轼被贬官的时期,由 此可引发出对蕴含于景色之中情感的讨论。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最令人惊诧的,莫过于他对月夜风景的塑造了。 全文仅百字规模,第一句是对时间的交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第二、三句是对地点和事件的简述,即“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第四句纯粹是景 色的描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接下来便是两 句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最后总结一句, 以为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一问一答,将全文的主旨交付到了一个“闲”字之中,也为前文清明的 月色涂抹上了一层情感的色彩,使之成为了一种心情的外化。原来风景的发现, 只缘一个“闲”字而来,景语情语,皆自一体。然而,这景色的发现,在苏轼处 有什么意义呢?他又是在什么样的场合之下完成对这风景的发现呢?又是如何拥 有了这般“闲”的心情? 这需要我们从本文的第一句话, 即所描述的时间开始谈起。 “元丰六年十月 十二日”,这个时间点前后,苏轼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元丰三年乙未,“七月 二十八日, 苏轼被捕, 乌台诗案开始。 元丰二年, 二月苏轼罢徐州任, 改知湖州, 四月二十日到达湖州, 七月二十八日就突然被朝廷派人逮捕。 ”同年十二月, “二 十六日(庚申),苏轼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 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元丰三年庚申,“正月,苏轼赴黄州贬 所,有《子由自南都来陈三日相别》:夫子自逐客,尚能哀楚囚,奔驰二百里, 径来宽我忧。”时间至元丰六年癸亥,“四月,十一日(丙辰),曾巩卒。沈辽, 苏辙,孔仲武,秦观 ,陈师道皆有祭挽之作”,而且,“传苏轼与曾巩同日化去”;“七月,十 三日(丙辰),罢苏辙兼权筠州州学教授”,“十月,十二日(甲申)夜,苏轼与张 怀民游承天寺,撰《记承天寺夜游》”。 三年时间,接连经历罢官,贬黜,良友离世,亲人受连一系列磨难,此刻突 出一个“闲”字,是否有别样的心情?文中出现的张怀民,身世也别有韵味,据 考:“张怀民,字梦得,又名倔栓,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 至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②试想,两位同病相怜的人,一般“闲”的心
1/7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通过尝试朗读、品味词句和对话体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隐含在文字深处的独特 心境。 ⑵通过品读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修炼的宁静欣悦的心境从而感悟苏轼豁达超然的人生 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体验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苏轼和杭州的情缘,为深入了解苏轼做一个铺垫。 ⒈由对联导入苏轼 先出示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幅对联的上下联都涉及了一位大文学家,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他有很多身份,大家了解吗? 大诗人、大词客、大散文家、大画师、大音乐家、大美食家…… 二、紧扣游记的体式,整体感知课文,初探苏轼的心境 ⒈导入课文 我们来读一读题目《记承天寺夜游》(板书),现在老师先请一个同学来讲讲看这则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个? (夜游的“游’字) ⒉初步了解游记这一文体 对,这是一篇游记。同学们能否说说什么是游记?(简单地说,游记就是将旅途的所见所闻描述下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文体。)这篇游记散文非常短,全文只有85个字,同学们可以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把读不懂的字圈出来,并请思考多媒体里表格中的空该怎么填写。 (多媒体展示)

⒋试读课文,初探苏公心境 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你能尝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可能出现的答案 ①愉悦,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真情流露中感受到。 ②孤独,从“念无与为乐者”中的知音难求中感受到。 ③沉醉,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写意描述中感受到。 ④悠闲,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中的不胜感慨中可以感受到。 …… 二、知人论世,了解夜游的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