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第四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第四部分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概述:物质的迁移可通过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进行,在气体和液体中的物质迁移一般是通过对流和扩散来实现的;但由于固体中无法对流,扩散则是固体物质的唯一物质迁移方式。扩散是固体材料的一个重要现象,诸如金属铸件的凝固及均匀化退火、冷变形金属的回复与再结晶、陶瓷或粉末冶金的烧结、材料的固态相变、高温蠕变,以及各种表面处理等都于扩散密切相关。固体中的物质迁移属于动力学范畴,固体按原子的键合情况可分为金属(金属键)、陶瓷(离子键)和高分子(共价键)材料。不同键合情况导致固体中原子的运动方式不同。研究扩散有两种方法:①表象理论-根据所测量的参数面描述物质传输的速率和数量等;②原子理论-扩散过程中原子是如何迁移的。 第一节 表象理论 1.菲克第一定律 dx

d D

J ρ-= J (s

m

kg 1

2

--??

): 扩撒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x 的单

位面积的质量 D(

s

m 1

2

-?):扩散系数

ρ(m

kg 3

-?):扩散物的质量浓度 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质量浓度方向相反,此公式仅适用于稳态扩

散(即质量浓度不随时间改变) 2.菲克第二定律

)(x

D

x

t

????=

??ρρ 当D ,ρ无关时,可简化为:

x

D

x

2

2

?

=???

ρ

ρ

该公式的导出原理:第一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过程:在垂直于物质运动方向x 上,取一个横截面积为A 、长度为dx 的体积元,设流入和流出此体积元的通量分别为

J

1

J

2

则有:积存质量=流入质量-流出质量,积存速率=流入速率-流出速率 设流入速率为

A J 1,由微分公式得dx x

A J A A J J ???+

=

),(12,即积存速率=dx x

J A

??-,另外积

存速率也可以用体积元内扩散物质质量随时间的变化速率表示:

dx x

J A

Adx t

??-=??ρ

x

J ??-

=

将第一定律代入即可。

化学扩散:指由浓度梯度引起的扩散

自扩散:指不依赖于浓度梯度,仅由热振动而产生的扩散。

自扩散系数定义:)

lim(0

x

J

D x

s

??-→??=ρρ

3.扩散方程的解(注:此处均假设D ,ρ无关)☆ 误差函数解(两端成分不受扩散影响的扩散偶): 导出过程:①引入中间变量Dt

x 2=

β代入第二定律得通解A

A d 2

2

1)exp(+

-=

?

βρβ

β

②由初始条件??

??

?=<=>=ρ

ρ

ρρ2

1,0,0,0x x t ,边界条件??

??

?=-∞==∞=≥ρ

ρ

ρ

ρ2

1,,

,0x x t 定A 1,A 2。

③引入误差函数βπ

ββ

βd erf ?

-=

2

)exp(2

)( ④得出误差函数解:)2(

2

2

),(2

1

2

1

Dt

x erf t x ρ

ρ

ρ

ρ

ρ-+

+=

注:由此可得一端成分不受影响的扩散体的解。解此类题问题的关键为第一步即通解的得出。 格林函数解(高斯解/衰减薄膜源):

)4exp(2),(2

Dt

Dt

M t x x

-

=

πρ 此公式精确适用的条件:w D

t w

,22

>

:扩散源的浓度

此公式的应用:示踪原子法测金属的自扩散系数,M :扩散物质单位面积的质量。 正弦解(成分偏析的均匀化):

)exp(),2

(

2

2

max

λ

πρ

ρ

ρ

λ

ρt

D t o

o

-

=-

-

由此公式可得出给定温度下,均匀化退火时间与枝晶间距或晶粒大小的关系:D

A t λ

2

=

4.置换型固溶体中的扩散

柯肯达尔效应:由于置换固溶体中溶质和溶剂原子扩散系数的不同,导致扩散偶中标记面的迁移现象。说明:在柯肯达尔现象中标记面向D 大者移动,空位亦向D 大者移动。 达肯方程的导出:☆ ①由

υ

t

(原子相对于标记的速率)=

υ

m

(标记速率)+

υ

D

(原子扩散速率)可得

υρυ

ρυρD

t

m

J

1

1

1

1

1

1

+

=

?=

υρυ

ρυρD

t

m

J

2

2

2

2

2

2

+

=

=

②由dx

d D

D

ρρ

υ

=,且标记面净通量为零得:

02

1

=+

J

J

dx

d

dx

d

D

D

m ρ

ρ

ρ

ρυ2

2

1

1

2

1

)(+

=

+

③由

ρ

ρ

1

1

=

x

ρ

ρ

2

2

=

x

12

1=+x

x 得:dx

d

dx

d

x

D

x

D

m 2

2

1

1

+

=υ,式中

x

i

为组分i 的

摩尔分数。

④将x

i

-

1代入上式得:

dx

d

x

D

D m

2

1

2)

(-=υ

;将上式代入

v

J

D

m

ρυ

ρ1

1

1

+

=

得:

dx

d D

dx

d

dx

d

dx

d

x D x D D

D D x J ρ

ρ

ρ

ρ

2

1

12211

1

1

2111

)

()

(-=+-=-

-

=

;同理可得:

dx

d

D

J

ρ

2

2

-= x

D x

D D 1

2

2

1

+

=

??

?

??+=

+x D x D x D x D dx d dx m 12212

211υ D :互扩散系数

5.D ,ρ相关时,扩散方程的解(玻尔兹曼-俣野图解法)、

①引入参变量t

x =

η将偏微分方程

x

x

D t

????=

??)

ρ转换为全微分方程:

)(2

dx

d D d d ρρη

=-

②解此全微分方程得:,21)(

1

1

1

?

=

-

ρρ

ρ

ρ

ρxd t

D d dx 此式中所有未知数均可通过一定t 时的

x -ρ曲线求得,关键是确定0=x 的坐标面。

③俣野面(0=x )的确定原则,扩散偶中通过俣野面的两组元的反向通量相等。 第二节 原子理论 1.扩散机制

固体中原子的扩散机制有:①交换机制(直接交换机制、互交换机制)②间隙机制③空位机制④晶界扩散和表面扩散,多晶材料中存在体扩散(

D

L

)、晶界扩散(

D

B

)、表面扩散(

D

S

)后两者又称短路扩

散(缺陷中进行的扩散)。说明:柯肯达尔效应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支持空位扩散机制 2.原子跳跃和扩散系数

原子跳跃频率(Γ)和扩散系数(D )的关系式: D=Pd 2Γ P:原子跳跃频率 d:跳跃步长 间隙扩散机制中,扩散系数的表达式: )exp()exp(

2

kT

U k

S vZ P

D d

?-

?= U ?:扩散内能又称扩散激活能(Q )(扩散激活自由能之

内能部分) Z :间隙配位数 说明:上式中可令

)exp(

2

k

S vZ P

d

D

o

?= )

kT

Q

-

空位扩散机制中扩散系数表达式:

)exp()exp(

2

kT

U

k

S

v P

D U S

Z d v v

o ?+?-

?+?

=

对比二式知空位扩散中除需扩散迁移能,还需扩散形成能 因此可将二式均写成)exp(RT

Q D D o -

=形式,但对不同的扩散机制D o 、Q 代表的含义不同。

注:由)exp(RT

Q D D o -

=

o RT

Q -

根据T

D 1ln -

线性关系可求知D o 和Q ,进而推断扩

散机制;扩散系数只与扩散机制和材料相关,D 具有温度敏感性,温度越高,D 越敏感。 第三节

扩散热力学分析

扩散的驱动力为化学势梯度,决定上坡扩散和下坡扩散。 扩散热力学因子的导出:x

r i

i ln

ln 1??+

①由扩散的驱动力为化学势梯度x

F ??-

=μ,扩散的平均速率BF =υ

②由扩散通量的两种形式相等得x

x

D

i

i

i

i

B

??

-

=??

-=μ

ρρ

ρυ ρ

μ

i

i

i

B

D ln

??=

x r a

i i i

kT kT ln ln ln

?+?=?代入上式得)ln

ln

ln

(

ρ

i

i

i

i x

r

B kT D ??+?=,又因

x

i

i

ln

ln

?=?ρ

)ln ln

1(x

r

B i

i i kT D ??+

=此式又称爱因斯坦—能斯特方程。

可能引起上坡扩散的其它因素:

①弹性应力作用 ②晶界内吸附 ③场不均一性(温度场、电场等) 第四节 无规行走与扩散距离 原子跃迁的均方根位移与步长的关系:

d n n

R =2

注:此式常用于与D=Pd 2

Γ结合求均方根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Dt n

R 62

=

第五节 影响扩散的因素☆

1.温度:影响扩散速率的主要因素,作用对象D

2.固溶体类型:影响扩散机制,进而影响D

3.晶体结构:晶体结构不同、致密度不同、溶质溶解度不同,进而影响浓度梯度;晶格各向异性决定了扩散系数的各向异性。

4.晶体缺陷:影响扩散激活能;晶界、表面、位错等缺陷起着快速通道的作用,利于晶体扩散,但由于位错与间隙原子发生交互作用,也可能减慢扩散(所以位错在间隙固溶体中阻碍扩散,在置换固溶体中促进扩散);晶界扩散也呈各向异性。

5.化学成分:基体组元的特性决定其结合键的强弱进而影响激活能;溶质浓度直接影响扩散系数;第三组元或杂质可改变原子化学势梯度。

6.应力作用:应力可以提供扩散驱动力,外加应力使材料内产生弹性应力梯度,促使原子向点阵伸长的部分迁移。

反应扩散:扩散过程中牵涉相变的扩散;在n 元系的反应扩散层中,渗层组织中最多可存在n-1相共存,

因为欲使扩散持续进行,必有

0≠??

x

i

μ

第六节 离子晶体中的扩散(陶瓷)

在金属和合金中,原子结合是以金属键方式,因此,扩散原子可以跃迁进入临近的任何空位和间隙位置。陶瓷中的原子结合以离子键为主,在离子晶体中,扩散离子只能进入具有同电荷的位置。在离子晶体中缺陷的产生是以保持电荷中性为条件的,因此需要形成不同电荷的两种缺陷。如一个阳离子空位和一个阴离子空位组成的肖特基缺陷及一个阳离子空位和一个阳离子间隙原子组成的弗仑克尔缺陷。当化合物中离子化合价发生变化时或在化合物中掺杂的离子,化合价不同于化合物中的离子时,为了保持电荷中性,就会出现阳离子空位或阴离子空位。

离子晶体中电导率与扩散系数的关系(高温):☆

间隙机制:

kT

i

c q D

T

2

=

σ

空位机制:

fkT

i

c q

D

T

2

=

σ

c :单位体积内某种离子数

q i :离子电荷

σ:电导率 f:空位机制扩散相关因子(f<1)

说明:由于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结合能一般大于金属键结合能,故扩散激活能较大;另外,由于半径大小的缘故,阳离子的扩散系数通常大于阴离子 第七节 高分子的分子运动 1.分子链运动的起因及其柔顺性

分子链的运动起因于主链中单键的内旋转;由于单键内旋转导致了原子排列方式不断变换,产生了分子在空间的不同形态,称为构象;单键的内旋转是导致高分子链蜷曲构象的原因,内旋转越自由,蜷曲的趋势越大,表明高分子链柔顺性越好。 可用链段长度表征高分子链的柔顺性:

)exp(

kT

l l

p

ε?= 而链的静态柔顺性则可用链段长度与整个分子

链长度之比x 表示:nl

kT

l L

x l

p

)

exp(

ε?=

=

2.分子的运动方式及其结构影响因素

高分子是通过链段的逐步跃迁来实现整个大分子链的位移 影响分子链柔顺性的结构因素:

①主链结构②取代基特性③链的长度④交联度⑤结晶度 3.高分子不同力学状态的分子运动解说

对于线型非晶态高分子,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 g 以下呈玻璃态,其原因是热能只能激活比链段更小的运动单元,如:链节、侧基等,而当温度高于T g 而小于粘流温度T f 时,热能只能激活链段及链段以下单元运动,此时呈现高弹态,但热能尚不能激活高分子链整体运动;只有当温度高于T f 时,整个分子链出现相对位移,才呈现粘流态。

对于体型非晶态高分子,由于它是一种立体网状交联结构,分子链不能产生相对质心运动,因此无粘流态,

仅有玻璃态和高弹态,并且随着交联度的增大,可能不出现高弹态。完全结晶的高分子是不存在的,事实

上,都会有相当部分的非晶区存在。不完全结晶高分子的高弹态被分为橡胶态和皮革态(以T

m 为界,T

m

—T

g

间为皮革态)。

形变温度曲线(热机械曲线):用于分析高分子力学状态的曲线。

量子理论

量子理论 量子理论 量子理论是能够微观世界规律的物理学理论。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量子理论提供了新的关于自然界的表述方法和思考方法。量子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为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它能很好地解释原子结构、原子光谱的规律性、化学元素的性质、光的吸收与辐射等。 量子理论-简介 量子理论 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中能量是连续变化的,可以取任意值。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发现很多物理现象无法用这一理论解释。1900年12月14日,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Planck,1858-1947)提出:像原子作为一切物质的构成单元一样,“能量子”(量子)是能量的最小单元,原子吸收或发射能量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后来,这一天被认为是量子理论的诞生日。 1905年,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把量子概念引进光的传播过程,提出“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提出光同时具有波动和粒子的性质,即光的“波粒二象性”。20世纪20年代,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P.L.de Broglie,1892-1987)提出“物质波”概念,即一切物质粒子均具备波粒二象性;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W.K.Heisenberg,1901-1976)等人建立了量子矩阵力学;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E.Schr?dinger,1887-1961)建立了量子波动力学。量子理论的发展进入了量子力学阶段。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P. A.M.Dirac,1902-1984)完成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之

间的数学转换,对量子力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两大理论体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成功地结合起来,揭开了量子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量子场论的序幕。量子理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之一,为从微观理解宏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量子理论-发展历程 量子理论 量子理论的初期: 1900年普朗克为了克服经典理论解释黑体辐射规律的困难,引入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奠下了基石。随后,爱因斯坦针对光电效应实验与经典理论的矛盾,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并在固体比热问题上成功地运用了能量子概念,为量子理论的发展打开了局面。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量子化概念,提出玻尔的原子理论,对氢光谱作出了满意的解释,使量子论取得了初步胜利。随后,玻尔、索末菲和其他物理学家为发展量子理论花了很大力气,却遇到了严重困难。旧量子论陷入困境。 量子理论的建立: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将波粒二象性运用于电子之类的粒子束,把量子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1925年-1926年薛定谔率先沿着物质波概念成功地确立了电子的波动方程,为量子理论找到了一个基本公式,并由此创建了波动力学。 几乎与薛定谔同时,海森伯写出了以“关于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论的重新解释”为题的论文,创立了解决量子波动理论的矩阵方法。1925年9月,玻恩与另一位物理学家约丹合作,将海森伯的思想发展成为系统的矩阵力学理论。不久,狄拉克改进了矩阵力学的数学形式,使其成为一个概念完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1926年薛定谔发现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从数学上是完全等价的,由此统称为量子力学,而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由于比海森伯的矩阵更易理解,成为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1900年,Planck假定能量是由独立的微粒组成的,或者说量子。 1905年,爱因斯坦把能量和辐射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量子化工作。 1924年,Louis de Broglie 指出在能量和物质的构成和行为方面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在原子或亚原子级别上的行为像微粒或者像波。这里理论被称为波-粒二元性原理。能量和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行为,依赖于周围环境,可能像微粒也可能像波。 1927年,Werner Heisenberg 提出精确的、同时测量两个互补的值,像亚原子微粒的位置和能量,是不可能的。与传统物理学原理不同,对他们同时进行测量一定会出错:较精确的值被正确的测量了,易出错的值成了测成了其它值得。这一理论就是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由此也产生了爱因斯坦的著名论断,“上帝不赌博。” 量子理论-力学发展

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

工程材料中的原子排列 本章介绍了决定材料性能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原子间的结合键和晶体结构。 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时,原子间产生的相互作用力,称为结合键。根据电子围绕原子的分布方式不同,可将结合键分为5类: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分子键及氢键。重点讨论了前四种键的特性及他们和材料性能间的关系。根据结合键的不同,我们通常把工程材料分为金属材料、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及陶瓷材料3类。 除结合键外,晶体结构是决定材料性能的又一根本性问题。在晶体材料的理想状态中,原子有着规则性的排列。因此,首先建立了晶体结构与空间点阵、晶格、晶胞等概念;并讨论了晶体中晶面和晶向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指出了金属中常见的bcc,fcc,hcp三种典型的晶格类型,陶瓷中常见的氯化钠型结构和金刚石型结构。 但是,实际晶体中的结构远远不是理想的,而是存在好多类型不同的缺陷,尽管这些缺陷很少,可能在1010个原子中只有1个脱离其平衡位置,但这些缺陷极为重要。按照几何特征,晶体中的缺陷可分为点缺陷(包括空位和间隙原子)、线缺陷(错位)和面缺陷(包括晶界、亚晶界等)。 点缺陷是热力学上一种稳定的缺陷。任何温度下,都有一定浓度的点缺陷存在;但过饱和的点缺陷,可使材料的屈服强度升高。点缺陷是扩散及与扩散有关的塑性形变、化学热处理、相变等过程的基础。 位错是晶体缺陷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缺陷。主要讨论了错位的特征(分类)、柏氏矢量的性质、作用在位错上的力及位错的运动、位错周围的应力场与应变能、位错的增殖、交割等。对于实际晶格中的位错,以面心立方点阵晶体为例进行了分析。 在面缺陷中,主要是认识晶界的结构和特性,因为晶界对材料的力学、腐蚀、冶金性能等影响很大。 基本要求: . 认识材料的3大类别(金属、聚合物、陶瓷)及其分类的基础。 . 建立单位晶胞的概念,用以想象原子的空间排列。 . 熟悉常见晶体中原子的规则排列形式,特别是bcc,fcc和hcp;还有NaCl结构和金刚石结构。 . 掌握晶面、晶向指数的标定方法。若给出晶体中具体的晶向、晶面时会标注“指数”;若给出具体的“指数”时,能在三维空间图上找出其位置。 . 认识晶体缺陷的基本类型、基本特征、基本性质。注意位错线和柏氏矢量,位错线移动方向、晶体滑移方向与外加切应力之间的关系。 . 了解位错应力场的特点及应变能的计算;位错的增殖、塞积和交割。 . 了解晶界的特性和分类。

第二十一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

第二十一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 1897年,J.J.汤姆孙发现电子(1906奖)并确认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1913年,玻尔提出氢原子结构及量子理论(1922奖) 1914,夫兰克-赫兹实验证实(1925奖 1924年,德布洛义提出了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929奖) 1925,海森堡建立矩阵力学(1932奖) 1926,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1933奖) 1927,戴维孙和G.P. 汤姆孙,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粒子的波动性(1937奖) §21-1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一. 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 1. 原子的有核模型 原子是中性的,稳定的;核外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 2.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① 综合经验公式: ???++=-=,m ,m n ,)n m (R ~211 122ν 17100967761-?=m .R 1=m ,赖曼系;2=m ,巴尔末系;3=m ,帕邢系;4=m ,布喇格系;5=m ,普芳德系; ② 里兹并合原理 )n (T )m (T ~-=ν 式中:)n (T ),m (T 称为光谱项 氢原子光谱:谱线是分裂的,线状的;原子光谱线的波数,由光谱项之差确定。 二. 经典电磁理论遇到的困难 卢瑟福原子模型+经典的电磁理论,必将导出: 1. 光谱连续 2. 原子不可能是稳定的系统; 与事实不符! 三. 玻尔理论 1. 基本思想: ① 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 ② 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 ③ 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原子系统中

2. 玻尔的三条假设 ① 原子系统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态(电子绕核加速运动,但不发射电磁波的能量状态,简 称能态) ② 处于稳定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n ,nh h n L 3212==? =π ③ 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 态时,放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 足 m n E E h -=ν 3. 讨论: ① 轨道量子化,稳定轨道半径公式 ,,,n ,mZe n h r n 3212 2 20==πε 对氢原子,Z =1 ,,,n ,me n h r n 3212 220==πε nm .r ,n 0529011== )nm (n .r n r n 21205290== ② 能量量子化-能级(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公式) ,,,n ,n h me E n 3211 822 2 04=? - =ε eV .E ,n 61311-== eV n .n E E n 221613-== 能级:量子化的能量状态(数值) ③ 氢原子光谱 h E E m n -= ν ④ 当n 很大时,量子化特征消失,玻尔结果与经典结果同 02 1122 1== --=-= ∞ →-n )n (n E E E E E n n n n n n ?

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结构化学基础-周公度第四版

第五章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 (1)组成分子的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次序、相对位置,(1)组成分子的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次序相对位置,通常由键长、键角、二面角等参数描述构型和构象。分子的几何结构可用衍射方法(包括X 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 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测定。 (2)分子的电子结构、化学键型式和相关的能量参数,通(2)分子的电子结构化学键型式和相关的能量参数通常由分子轨道的组成、性质、能级高低和电子排布描述。分子的电子结构可用谱学方法(包括分子光谱、电子能谱和子的电子结构可用谱学方法(包括分子光谱电子能谱和磁共振谱等)测定。

51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5.1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 ?VSEPR :V alence S hell E lectronic P air R epelling 1940年提出,用来解释许多化合物的几何构型。 年提出用来解释许多化合物的几何构型?价电子对 ·成键电子对(bp) ·孤对电子对(lp) p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 原子周围各个价电子对之间由于互相排斥作用,在键长一定的条件下,相互间距离愈远愈稳定。

·价电子对之间排斥力的根源 1. 是各电子对之间的静电排斥力; 2. 是Pauli 斥力,即价电子对之间自旋相同的电子互相回避 的效应。 ?判断分子几何构型的规则: 1. 为使价电子对间斥力最小,可将价电子对看作等距离地排1为使价电子对间斥力最小可将价电子对看作等距离地排布在同一个球面上,形成规则的多面体形式。 中心原子周围存在m个配位体L及n个孤对电子对E时, ★当m+n=2 时,分子为直线形; ★当m+n 3 时,分子为三角形; m+n=3 ★当m+n=4 时,分子为四面体形; ★当m+n=5 时,分子为三方双锥形; m+n=5时分子为 ★当m+n=6 时,分子为八面体形。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原子结构分子结构 一、是非题 1.所谓原子轨道就是指一定的电子云。 2.价电子层排布为ns1的元素都是碱金属元素。 3.当主量子数为4时,共有4s、4p、4d、4f四个轨道。 4.第一过渡系(即第四周期)元素的原子填充电子时是先填充3d轨道后填充4s 轨道,所以失去电子时也是按这个次序先失去3d电子。 5.原子在基态时没有未成对电子,就肯定不能形成共价键。 6.由于CO2、H2O、H2S、CH4分子中都含有极性键,因此都是极性分子。 7.形成离子晶体的化合物中不可能有共价键。 8.全由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只能形成分子晶体。 9.在CCl4、CHCl3和CH2Cl2分子中,碳原子都是采用sp3杂化,因此这些分子都呈正四面体。 10.色散力只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之间。 二、选择题 1. 在氢原子中,对r=53pm处的正确描述是() A.该处1s电子云最大B.r是1s径向分布函数的平均值 C.该处的H原子Bohr半径D.该处是1s电子云介面 2. 3s电子的径向分布图有()。 A.3个峰B.2个峰C.4个峰D.1个峰 3. 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是( ) A.其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密度的大小B.表示电子在该处出现 C.其疏密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的大小D.表示电子 4. N,O,P,S原子中,第一电子亲合能最大的是( ) A.N B.O C.P D.S 5. O、S、As三种元素比较,正确的是() A.电负性O>S>As , 原子半径O<S<As B.电负性O<S<As , 原子半径O<S<As C.电负性O<S<As , 原子半径O>S>As D.电负性O>S>As , 原子半径O>S>As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第四章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第一节原子结构 自然界的物质种类繁多,性质各异。不同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是由于物质内部结构不同而引起的。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起变化的只是核外电子。要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有必要先了解原子结构,特别是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一、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我们知道,地球沿着固定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地球的卫星(月球或人造卫星)也以固定的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些宏观物体运动的共同规律是有固定的轨道,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内同时准确地测出它们的运动速度和所在位置。电子是一种极微小的粒子,质量为9.1×10-31 kg,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快(接近光速)。因此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不同。和光一样,电子的运动具有微粒性和波动性的双重性质。对于质量为m,运动速度为v的电子,其动量为:P=mv 其相应的波长为: λ=h/P=h/mv (4-1) 式(4-1)中,左边是电子的波长λ,它表明电子波动性的特征,右边是电子的动量P (或mv),它表明电子的微粒性特征,两者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 实验证明,对于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来说,不能同时准确地确定它在空间的位置和动量(运动速度)。也就是说电子的位置测得愈准时,它的动量(运动速度)就愈测不准,反之亦然。但是用统计的方法,可以知道电子在原子中某一区域内出现的几率。 图4-1氢原子五次瞬间照像

图4-2若干张氢原子瞬间照片叠印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各区域出现的几率是不同的。在一定时间内,在某些地方电子出现的几率较大。而在另一些地方出现的几率较小。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为了在一瞬间找到电子在氢原子核外的确切位置,假定我们用高速照相机先给某个氢原子拍五张照片,得到图4-1所示的五种图象,⊕代表原子核,小黑点表示电子。如果给这个氢原子照几万张照片,叠加这些照片(图4-2)进行分析,发现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在核外空间各处都有出现的可能,但在各处出现的几率不同。如果用小黑点的疏密来表示电子在核外各处的几率密度(单位体积中出现的几率)大小,黑点密的地方,是电子出现几率密度大的地方;疏的地方,是电子出现几率密度小的地方,如图4-3所示。像这样用小黑点的疏密形象地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几率密度分布图象叫做电子云。所以电子云是电子在核外运动具有统计性的一种形象表示法。 图4-3氢原子的电子云图4-4氢原子电子云界面图 从图4-3中可见,氢原子的电子云是球形的,离核越近的地方其电子云密度越大。但是由于离原子核越近,球壳的总体积越小,因此在这一区域内黑点的总数并不多。而是在半径为53pm 附近的球壳中电子出现的几率最大,这是氢原子最稳定状态。为了方便,通常用电子云的界面表示原子中电子云的分布情况。所谓界面,是指电子在这个界面内出现的几率很大(95%以上),而在界面外出现的几率很小(5%以下)。 二、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电子在原子中的运动状态,可n,l,m,ms四个量子数来描述。 (一)主量子数n

原子的量子理论123402

第二十一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 1913年,玻尔提出氢原子结构及量子理论(1922奖) 1914,夫兰克-赫兹实验证实(1925奖 1924年,德布洛义提出了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929奖) 1925,海森堡建立矩阵力学(1932奖) 1926,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1933奖) 1927,戴维孙和G.P. 汤姆孙,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粒子的波动性(1937奖) §21-1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一. 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 1. 原子的有核模型 原子是中性的,稳定的;核外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 2.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① 综合经验公式: 1=m ,赖曼系;2=m ,巴尔末系;3=m ,帕邢系;4=m ,布喇格系;5=m ,普芳德系; ② 里兹并合原理 式中:)n (T ),m (T 称为光谱项 氢原子光谱:谱线是分裂的,线状的;原子光谱线的波数,由光谱项之差确定。 二. 经典电磁理论遇到的困难 卢瑟福原子模型+经典的电磁理论,必将导出: 1. 光谱连续 2. 原子不可能是稳定的系统; 与事实不符! 三. 玻尔理论 1. 基本思想: ① 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 ② 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 ③ 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原子系统中 2. 玻尔的三条假设 ① 原子系统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态(电子绕核加速运动,但不发射电磁波的能量状态,简 称能态) ② 处于稳定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③ 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放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 3. 讨论:

① 轨道量子化,稳定轨道半径公式 对氢原子,Z =1 ② 能量量子化-能级(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公式) 能级:量子化的能量状态(数值) ③ ④ 当n 很大时,量子化特征消失,玻尔结果与经典结果同 例(P241,例题21-1) 四.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 成功之处 ① 能较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和类氢原子光谱; ② 定态能级假设; ③ 能级间跃迁的频率条件。 2. 局限性 ① 以经典理论为依据,推出电子有运动轨道、确定的空间坐标和速度 ② 人为引进量子条件,限制电子运动 ③ 不能自洽。对稍微复杂些的系统,如氦和碱土金属的光谱(谱线的强度、宽度、偏振)等均无法解 释 例1.动能为2eV 的电子,从无穷远处向着静止质子运动,最后被俘获形成基态氢原子,求: 1. 在此过程中发射光波的波长? 2. 电子绕质子运动的动能是多少? 3. 势能?角动量?动量?角速度?速度?* 例2. 用13.0eV 的电子轰击基态的氢原子, 1) 试确定氢原子所能达到的最高能态; 2) 氢原子由上述最高能态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子可能的波长为多少? 3) 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至少用多大能量的电子轰击氢原子? §21-2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 粒子性:热辐射,光电效应,散射等 同时具有,不同时显现 二. 德布罗意假设 1. 假设:质量为m 的粒子,以速度v 运动时,不但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粒子性:可用E 、P 描述 νh mc E ==2, λ h mv P = = 波动性:可用νλ,描述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 ↑ ↓ ↓ ↓ ↑ ↑ ↑

固体中的原子键合习题+答案

第七章 《固体中的原子键合》习题 1. 是否有与库仑力无关的晶体结合类型? [解答] 共价结合中,电子虽然不能脱离电负性大的原子,但靠近的两个电负性大的原子可以各出一个电子,形成电子共享的形式,即这一对电子的主要活动范围处于两个原子之间,通过库仑力,把两个原子连接起来。离子晶体中,正离子与负离子的吸引力就是库仑力。金属结合中,原子实依靠原子实与电子云间的库仑力紧紧地吸引着。分子结合中,是电偶极矩把原本分离的原子结合成了晶体。电偶极矩的作用力实际就是库仑力。氢键结合中,氢先与负性大的原子形成共价结合后,氢核与负电中心不在结合,迫使它通过库仑力再与另一个电负性大的原子结合。可见,所有晶体结合类型都与库仑力有关。 2. 如何理解库仑力是原子结合的动力? [解答] 晶体结合中,原子间的排斥力是短程力,在原子吸引靠近的过程中,把原本分离的原子拉近的动力只能是长程力,这个长程吸引力就是库仑力。所以,库仑力是原子结合的动力。 3. 晶体的结合能,晶体的内能,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有何区别? [解答] 自由粒子结合成晶体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或者把晶体拆散成一个个自由粒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晶体的结合能。 原子的动能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之和为晶体的内能。 在OK 时,原子还存在零点振动能。但零点振动能与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的绝对值相比小得多。所以,在OK 时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的绝对值近似等于晶体的结合能。 4. 原子间的排斥作用取决于什么原因? [解答] 相邻的原子靠得很近,以至于它们内层闭合壳层的电子云发生重叠时,相邻的原子间便产生巨大排斥力。也就是说,原子间的排斥作用来自相邻原子内层闭合层壳电子云的重叠。 5. 原子间的排斥作用和吸引作用有何关系?起主导的范围是什么? [解答] 在原子由分散无规则的中性原子结合成规则排列的晶体过程中,吸引力起了主要作用。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原子间的距离缩小到一定程度,原子间才出现排斥力。当排斥力与吸引力相等时,晶体达到稳定结合状态。可见,晶体要达到稳定结合状态,吸引力与排斥力缺一不可。设此时相邻原子间的距离为0r ,当相邻原子间的距离0r r > 时,吸引力起主导作用;当相邻原子间的距离0r r <时,排斥力起主导作用。 6. 共价结合为什么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解答] 设N 为一个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对于ⅣA ,ⅤA ,ⅥA ,ⅦA 族元素,价电子壳层一共有8个量子态,最多能接纳(8—N )个电子,形成(8—N )个共价键,这就是共价结合的“饱和性”。 共价键的形成只在特定的方向上,这些方向是配对电子波函数的对称轴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交迭的电子云密度最大。这就是共价结合的“方向性”。 7. 共价结合,两原子电子云交叠产生吸引,而原子靠近时,电子云交叠会产生巨大的排斥力,如何解释? [解答] 共价结合,形成共价键的配对电子,它们的自旋方向相反,这两个电子的电子云交迭使得体系的能量降低,结构稳定。但当原子靠得很近时,原子内部满壳层电子的电子云交迭,量子态相同的电子产生巨大的排斥力,使得系统的能量急剧增大。 8. 试解释一个中性原子吸收一个电子一定要放出能量的现象。

如何看待《原子物理学》中的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

第20卷 第2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 o l.20N o.2 2002年6月JOURNAL OF TA I YUAN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Jun.2002如何看待《原子物理学》中的 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 赵秀琴1, 贺兴建2 (1.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31;2.太原市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 要:《原子物理学》在物理学的教育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量子论建立初期的知识体系,是物理学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典范,通过量子论建立过程的物 理定律、公式后面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原子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的思想 和方法。 关键词:原子物理学;玻尔理论;量子力学 中图分类号:O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601(2002)022******* 《原子物理学》在物理学的教育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量子论建立的初期知识体系,是物理学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典范,通过不断地提出经典物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来解释并提出新的结论和预言,再用新的实验检验、修改或推翻,让学生掌握这种常规物理学的发展模式和过程。通过量子论的建立过程的物理定律、公式后面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原子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特别是近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一、玻尔理论的创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物理学的观察和实验已开始深入到物质的微观领域。在解释某些物理现象,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固体比热等时,经典物理概念遇到了困难,出现了危机。为了克服经典概念的局限性,人们被迫在经典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与经典概念完全不同的量子化概念,从而部分地解决了所面临的困难。最先是由普朗克引入了对连续的经典力学量进行特设量子化假设。玻尔引入了原子定态概念与角动量量子化规则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预言了未激发原子的大小,对它的数量级作出了正确的预言。它给出了氢原子辐射的已知全部谱线的公式,它与概括了发射谱线实验事实的经验公式完全一致。同时,它还包括那些在建立理论时尚未知的谱线,它用几个物理量解释了里德伯经验常数。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系统(尽管有点冒险),并且对与发射有关的事件建立了一种物理秩序。玻尔模型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原子上,一方面给普朗克的原子能量量子化的思想提供了物理根据,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经典物理学回答不了的电子轨道的稳定性问题。 收稿日期:2001206212 作者简介:赵秀琴(1966-),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②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如:Fe 、Cu 、Al、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固态单质(如:C、P、S、Si )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6、原子的构成: 带正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中子 (不带电) 原子 带负电荷)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但所占质量很大,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7、原子的分类:以核电荷数(质子数)为标准可分为100多类原子及100种元素。 8、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才有原子的相对质量。 国际上以碳12原子(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2112 / 由此可见,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量≈质子数+ 种子数 知识点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 电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是因为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复习题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套量子数合理的是 (a)3. 1. 2. + (b)3. 2. 1. –(c)2. 0. 0. 0. (d)2. 2. 1. ( ) 2、BBr3分子的空间构型为 (a) 平面三角形(b) 三角锥形(c) V形(d) 正四面体。) 7\ 收集22 ()3、下列物质中,不能形成氢键的是 (a)H2O (b) HF (c) C2H5OH (d) HBr ( ) 4、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sp3杂化的是 (a) PCl3 (b) NCl3 (c) CCl4 (d) BeCl2 ()5、苯和CCl4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是哪种类型? (a ) 色散力(b)取向力(c)诱导力(d)氢键 ()6、下列元素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a)Be (b)B (c)N (d)O ()7、下列分子中,含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a)P4 (b)SO2 (c)HCl (d)NH3 ()8、电子云的形状由哪个量子数来确定? (a)主量子数(b)角量子数(c)磁量子数(d)自旋量子数 ( ) 9、下列关于氧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氧分子中只有σ键(b)氧分子中只有π键 (c)氧分子的键级是3 (d)氧分子中有单电子 ( ) 10、与CO32–互为等电子体的是 (a)SO3 (b)O3 (c)SO42–、(d)CO2 二、填空题 1、第24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________区; 其符号和名称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 。 2、写出N2+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键级为________、在磁性上表现为________。 3、HCl和SO2分子之间存在的范德华力有、、。 4、某元素-2价阴离子在最外层n=4,l=0的轨道上有2个电子; n=4,l=1的轨道上有6个电子,该元素的名称为________; 其原子的价电子构型为_______ 5、分子轨道是由线性组合而成的,这种组合必须符合的三个原则是、、。 6、卤化氢中,HF 的沸点最高,原因是。 7、某电子处在3d 轨道,其轨道量子数n为______,l为______,m可能是_________。 8、按分子轨道理论,O2分子中最高能量的电子所处的分子轨道是、 O2分子中有个未成对的电子,在磁性上表现为。 三、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 说明原子序数为12、16、25 的元素原子中,4s和3d轨道哪个能量高? 2. 比较CH3CH2OH和CH3OCH3的熔沸点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固体中原子及分子运动

第4章固体中原子及分子的运动 物质的迁移可通过对流和扩散两种方式进行。在气体和液体中物质的迁移一般是通过对流和扩散来实现的。但在固体中不发生对流,扩散是唯一的物质迁移方式,其原子或分子由于热运动不断地从一个位置迁移到另一个位置。扩散是固体材料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诸如金属铸件的凝固及均匀化退火,冷变形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陶瓷或粉末冶金的烧结,材料的固态相变,高温蠕变,以及各种表面处理等等,都与扩散密切相关。要深入地了解和控制这些过程,就必须先掌握有关扩散的基本规律。研究扩散一般有两种方法: ①表象理论一根据所测量的参数描述物质传输的速率和数量等; ②原子理论一扩散过程中原子是如何迁移的。 本章主要讨论固体材料中扩散的一般规律、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扩散机制等内容。 固体材料涉及金属、陶瓷和高分子化合物三类; 金属中的原子结合是以金属键方式; 陶瓷中的原子结合主要是以离子键结合方式为主; 而高分子化合物中的原子结合方式是共价键或氢键结合,并形成长链结构,这就导致了三种类型固体中原子或分子扩散的方式不同,描述它们各自运动方式的特征也是本章的主要目的之一。 4.1表象理论 4.1.1菲克第一定律 当固体中存在着成分差异时,原子将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扩散。如何描述原子的迁移速率,阿道夫·菲克(Adolf Fick)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在1855年就得出:扩散中原子的通量与质量浓度梯度成正比,即 该方程称为菲克第一定律或扩散第一定律。式中,J为扩散通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x的单位面积的扩散物质质量,其单位为kg/(m2s);D为扩散系数,其单位为m2/s;而r是扩散物质的质量浓度,其单位为kg/m3。式中的负号表示物质的扩散方向与质量浓度梯度 4.2扩散的热力学分析 菲克第一定律描述了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现象,扩散的结果导致浓度梯度的减小,

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的结构

分子与原子及原子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 分子 1、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表示的就是一种微观概念,大部分物质就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直接由原子构成) 2、分子的定义: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一种)微粒。 3、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质量与体积都很小,肉眼就是无法瞧到的 ②分子总就是在不断的运动着:温度升高运动速度加快。 ③分子间有间隔: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可以压缩。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⑤分子由原子构成,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构成不同,可分三种情形: a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b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 c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个数都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高中学习) 4、分子理论的应用: (1)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2)用分子观点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知识点二原子 1、定义: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的体积与质量都很小。(2)原子在不断的运动(3)原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 3、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数目可能改变,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一定不变。 注意:分子一定比原子大不?答:不一定! 金属单质(如:Fe 、Cu 、Al、Hg ) 5、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非金属固态单质(如:C、P、S、Si ) 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6、原子的构成: 带正电荷) 体积很小,约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 不带电) 原子 带负电荷) ———在核外一个相对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 ,在原子中占的体积很小 ,但所占质量很大 ,电子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 7、原子的分类:以核电荷数(质子数)为标准可分为100多类原子及100种元素。 8、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原子的实际质量很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才有原子的相对质量。 国际上以碳12原子(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与 6 个中子)的质量的 1/12 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用公式可表示为: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 12112 / 由此可见,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一个比值 ,不就是原子的实际质量。相对原子量≈质子数+ 种子数 知识点三核外电子排布: 1、电子层: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的区域内运动,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的这种分层运动的现象叫做核外电 子的分层排布。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就是因为电子的能量各不相同,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导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为第一层时,只能容纳2个电子)。 核外电子总就是从最内层开始依次向外排布。(从内到外依次用K、L、M、N、P、Q来表示电子层)

高中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及习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哑铃形 #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下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3)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比如,p3 的轨道式为,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 6、d 10、f 14)、半充满(p 3、d 5、f 7)、全空时(p 0、 d 0、f 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 54s 1、29Cu [Ar]3d 104s 1 。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1。 、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 ↑ 、 ↑ ↑ ↑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精)

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等组成的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所构成的。有与胆汁和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与核外电子运动的状态,因此,在化学中研究原子结构主要在于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我们对于核外电子排布,只要掌握一般排布规律,按电子在核外各亚层中分布情况表示即按 ,5,7,6,5,4,6,5,4,5,4,4,3,3,2,2,114221014261026262622f s p d f s p d s p s p s p s s 例如:原子序数为18的Ar 的电子排布为6 262233221p s p s s 。 又如:原子序数为24的Cr 的电子排布为51626223433221d s p s p s s 而不是 42626223433221d s p s p s s 根据光谱实验得到的结果,可归纳为一个规律:等价轨道在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的状态是比较稳定的,也即下列电子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半充满753f d p 或或; 全充满14106f d p 或或 全 空0 00f d p 或或 几种杂化轨道示意图: 图一:sp 轨道杂化过程示意图(sp 过程.jpg) 图二:sp 杂化轨道及2BeCl 分子的构型示意图(sp.jpg) 图三:2sp 杂化轨道及3BF 分子的构型示意图 图四: 3sp 杂化轨道及 4CH 分子的构型示意图

分子间力(又称范德华力)是指除了原子间较强的作用力之外的在分子之间存在的一种较弱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力可分为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三种。 一般来说,分子量越大,分子所含的电子数越多,分子间的色散力越大。 分子的极性强度越大,分子变形性大,分子间距离小,诱导力就大。 分子的极性越强,分子间的取向力越大。 在非极性分子之间只存在色散力;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间存在着色散力和诱导力;在极性分子之间,存在着色散力、诱导力和取向力。 对于类型相同的分子,其分子间力常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变大。分子间力阅读阿,物质的熔点、沸点和硬度就越高。 氢键的强弱与X和Y元素原子的电负性大小及半径有关。X和Y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形成的氢键就越强。 氢键的存在,强烈地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熔点、沸点和较低的蒸气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