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幕墙玻璃热传导的U值和K值、R值

建筑幕墙玻璃热传导的U值和K值、R值
建筑幕墙玻璃热传导的U值和K值、R值

建筑幕墙玻璃热传导的U值、R值和K值的区别

热导率(k值)

热导率是用来度量材搜索料传导热量的能力,热导率愈高,热量在该材料的损耗就越少。热导率定义为单位截面、长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下和单位时间直接传导的热量,公制单位是瓦/米·开尔文(W/m-K)。通常用k或λ来表示热导率。不同单位制下热导率的换算公式如下

1 BTU/ft hr F = 1.73 W/m-K = 1730 mW/m-K

12 BTU-in/ft2 hr F = 1 BTU/ft hr F = 1.73 W/m-K

1 BTU-in/ft

2 hr F = 0.144 W/m-K = 144 mW/m-K

和热导率相对应的是热阻率,用来表示材料阻止热量在某方向上传导的能力。热阻系数的单位是米·开尔文/瓦(m-K/W)

热阻值(R值)

热阻值R的定义是:在指定的温度下,某种材料在单位面积上阻止热量穿过的能力。材料的R值越高,就越适合作为保温材料。

热阻值的单位是 m2·K/W(英制:ft2·hr·F/BTU)

材料厚度/k值 = R值

连续的绝热材料的R值可以相加

R值和材料厚度具有线性关系

R/in = 144/k (mW/m-K) -> 12 mW/m-K 相当于每英寸厚度R值 = 12

和热阻值对应的是热导系数,单位是W/m2·K,在系统中这个值通常被称为总传热系数(OHTC)。

热阻值常常被用在建筑工程中,用来评价材料或者系统的相对保温能力。

热导系数(U值)

U值用来度量导热能力,表示材料在单位面积上允许热量通过的能力,单位为W/m2·K。U值为R值的倒数,即U=1/R。

U值越低说明材料保温性越好(和k值概念很类似)

OHTC和U值常常被认为是同义的。

U值与K值的区别

概念和定义相同。

U值和K值都是衡量材料隔热性能的物理量,即传热系数。

建筑玻璃的U值和K值都定义为:在标准条件下,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的玻璃组件一侧空气到另一侧空气的传输热量。

U-值:

U- 值主要用来量度穿过玻璃系统的传热量,计算方式是华氏一度的温差下每小时穿过一平方英尺玻璃的热量。

单位制为BTU/h.ft2. ℉这里BTU为英制热量、h 为小时、ft2 为平方英尺、℉为华氏温度。

K-值:

K-值主要用来量度穿过玻璃系统的传热量,这个数值是一个温度函数。计算方式是摄氏一度的温差下每小时穿过一平米玻璃的热量。

单位制为w/m2.k,其中w为热功率、m2为玻璃面积、k为摄氏温度。

换算公式为:1 BTU/h.ft2.℉= 5.68 w/m2.k

由此看出,

U值和K值的概念和定义是完全相同的。

但实际上K值和U值完全不同

现在美国是有标准的U值,也有中国的标准的K值

比如说美国的U值,拿中国的K值的标准来衡量是有问题的。

美国冬季U值与夏季U值,冬季U值的测试环境为外部温度-20 ℃,部温度21℃,风速3.3m/s,相当于夜晚环境;夏季U值测试环境为外部32 ℃,部23.8 ℃,风速6.7m/s ,相当于有照射下的环境。

中国的测K值的测试环境为外部温度2.5℃,部温度17.5 ℃,风速4m/s,无直接照射(相当于夜晚环境)。

这个值测出来是不一样的。

用南玻的一款玻璃举例说明,以6CEB21+12A+6C为例,中国K值为1.68,美国冬季U值为1.77 ,夏季U值为1.95,结果是:中国K值<美国U值。

导热系数与热导率的区别

导热系数:在稳态条件下,1m厚的物体,两侧表面温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

热导:稳定传热条件下,平板材料两表面温差为1K,单位时间(1h)通过单位面积(1m2)的传热量;

传热系数: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1K),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

K值只有经试验确定,试验方法上有计算公式

热流系数应该就是两侧温差为1K单位时间通过的热量

热阻值(R值)与导热系数(U值)R值和U值是用于衡量建筑材料或装配材料热学性能的两个指标。R值代表建筑材料阻止热量穿过的能力。R值越高,材料的阻热和隔热性能越高。

U值的意义则与之相反。U值代表不同材料表面之间的热传导量。U值越低,表示热传导量就越低,材料的隔热效果就越好。

基本材料的热导率

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有各自的热导率,热导率的单位是W/Mk。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的传热条件下,单位截面、厚度的材料在单位温差和单位时间直接传导的热量,单位是"瓦/(米·开

尔文)。

材料的热导率越低,代表产品的隔热性能越好。岩棉是最理想的隔热材料之一,其热导率很低,因而产品隔热效果良好。

材料的热导率(用K或λ表达),有不同的标准,比如欧盟标准(EN),美国标准(ASTM)以及其他国际或地方标准。利用K值可以衡量材料或的热阻值(R值)和热导系数(U值)。

R值(热阻值)

热阻值(R值)与材料的厚度和热导率有关。需要注意的是,在热导率恒定的前提下,材料厚度越高,热阻值也越高。

R = d / k

其中:

R 表示热阻值

d 表示材料厚度(单位米)

k 表示热导率

材料的热阻值(R值)会影响房屋及屋顶的建造效果。传统的建筑材料通常是砖、水泥、瓦片、钢筋和木头,这些材料的热阻性能不是很好。

采用特殊材料进行隔热处理,效果非常良好。采用岩棉隔热,同等厚度岩棉的隔热效果超过砖头的隔热效果20倍,同等厚度岩棉的热阻性能是水泥热阻性能的40倍以上。第三方独立研究显示,采用隔热材料改善能效是最可行的方法。

U值(热导系数)

建筑物的热导系数(U值)表示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单位面积的建筑截面材料,两表面在单位空气温差和单位时间直接传导的热量,单位是"瓦/(米2·开尔文)。

U = 1 / Rt

其中Rt代表材料总的热阻值:

Rt = Ro + d1 / k1 + d2 / k2 + ........... dn / kn + Ri

在该等式中:

Ro 代表外表面的空气薄层热阻单位(m2K/W)

Ri 代表表面的空气薄层热阻单位(m2K/W)

k 代表基本材料的热导率单位(W/mK)

d 代表基本材料的厚度单位(米)

建筑材料的U值越低,代表抗热性越好。

空气薄层的热阻

物体间的热传递会通过空气进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物体表面空气薄层的流动性会影响热量传导。空气流动性会对热传递产生阻碍,导致热量在传导过程中温度降低。

空气薄层热阻受风速影响,因此不同环境下的空气薄层热阻值不同,其表达如下:

Ro 代表外表面空气薄层热阻(空气流动状态)

Ri 代表表面空气薄层热阻(空气静止状态)

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C),在1秒,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用λ表示,单位为瓦/(米·度),w/(m·k)(W/m·K,此处的K可用℃代替)。

防火标准

关于非可燃性的测试标准多种多样,诸如英国标准(BS467:第四部分),美国标准ASTM (ASTM E136)、澳大利亚标准(AS1530.1)等。

在这些标准中,绝大多数都参照或者采用ISO标准(ISO1182)中的主要方法与原理来进行非可燃性测试。

欧洲已经将非可燃性测试方法标准化,制定了新的EN标准。这一EN标准覆盖了主要的遇火反应情况,并且已经开始实施。

英国标准BS476标准:

A1 非可燃

A2-s3, d2一定的可燃性——BS476标准没有该等级

B-s3, d2 0级

C-s3, d2 1级

D-s3, d2 2、3级

E4级

F无

s3 代表冒烟的级别,根据大火中的冒烟量以及冒烟速度判定

d2 代表燃烧焰滴的释放等级

按照上述判定标准,所有的建筑材料(地板除外)可以分为7类。最安全的产品定为A1级,其次是A2 和B 级。

建材的防火等级有几个呢?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防火标准,防火材料划分等级都是不一样的。

国标GB8624,德国标准DIN 4102-1,英标BS 476,法国标准NF P92-501等等。

GB8624中国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6级。

GB8624在实施的十多年中,作为中国建筑材料及建筑物部使用的部分特定用途材料燃烧性能分级的准则,对进行材料防火性能评价、指导防火安全设计、实施消防安全监督、执行防火设计规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材料防火等级有5个:

A 级:不燃性建筑材料:几乎不发生燃烧的材料。

A1级:不燃,不起明火

A2级:不燃,要测量烟,要合格。

B1级:难燃性建筑材料:难燃类材料有较好的阻燃作用。

其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难起火,不易很快发生蔓延,且当火源移开后燃烧立即停止。

B2级:可燃性建筑材料:可燃类材料有一定的阻燃作用。

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会立即起火燃烧,易导致火灾的蔓延,如木

柱、木屋架、木梁、木楼梯等。

B3级:易燃性建筑材料:无任何阻燃效果,极易燃烧,火灾危险性很大。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GBJ16-1987)(2001年修订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