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曹顺庆

本文由xiaxianming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学大纲及主要笔记 曹顺庆《比较文学》教学大纲及主要笔记
绪 论
无所不在的比较 绪论概述 比较文学的基点是比较, 在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对比较文学 定义的争论,但是这些都是学科发展的必然。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都形成了自己 系统的理论体系,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中国学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 些缺憾。比较文学具有跨国、跨学科和跨文明的特点,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 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 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期研究领域主要有实证性的文学 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绪论知识点 知识点1: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 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 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 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 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知识点2: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与互补性。 知识点3: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跨越性)和四大研究领域(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 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 知识点 4: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在很多教材中都没有将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之中, 但是总体文学 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跨 文明异质性与互补性研究入手,探讨多种文明间的异质性、变异性与互补性的问 题;二是跨文明阐发研究问题;三是跨文明对话研究问题;四是从比较诗学到一 般诗学的研究;五是文学人类学的研究。 绪论小节
比较文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 比较文学的定义也就不一样, 这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在现阶段比较文学具有了跨文 明的性质,其可比性是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这就使得比 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包含了实证性的文学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 体文学研究等内容,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更为深刻的体会比较文学的发 展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实证性影响研究 第一节 本节概述 流传学(Doxologie)也称誉舆学,属于影响研究范畴。它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 文化渊 源,在 19 世纪前半叶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即成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最早的研 究方法,后来则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 系”研究。因此,它的特征表现为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它的研究 范畴是以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为基础,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 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它的研究模式有直线式影响、辐射 式影响、焦点式影响、交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等等。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流传学定义、渊源和发展 (1)流传学定义:流传学(Doxologie)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 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 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 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2)流传学的渊源和发展:流传学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秉承歌德提 出的“世界文学”理念,同时又接受了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斯塔尔夫人的某些观 点,在 19 世纪的实证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思潮中形成并迅速发展;1931 年,法 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流传学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从此它就成为 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美国学派的 崛起,流传学方法受到强烈的挑战而不断更新。因此,今天的流传学已不同于传 统的“法国学派”模式。 知识点 2: 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研究范围及类型: (1)流传学的实证性特征: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因此, 它的特征表现为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即以“事实”为依据,就必 流传学
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 既注意文学现象、 观念、 作品、 文类的纵向发展、 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也就是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2)流传学研究的范围: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的范围:从放送 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以及 从精神、人格、技巧、主题、题材、形象等不同层面组成多种研究类型。 知识点 3: 流传学研究的模式: 流传学研究是以影响发生的一定的方向和路线为基点,从起点出发,指向终点; 其影响的方式从关系量上区分可分为“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一” 的方式;从影响的路线来看又可分为直线

式影响、辐射式影响、焦点式影响、交 叉式影响、循环式影响等五种研究模式。 本节小结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属于影响研究范畴。它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 19 世纪的实证主义思潮与浪漫主义思潮中形成并迅速发展; 世纪 50 年代随着 20 美国学派的崛起,流传学方法受到强烈的挑战而不断更新。流传学是“实证性” 的“文学关系”研究。 因此, 它的特征表现为具有实证性, 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 即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 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也就是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些特征也同时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范围:从放送 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以及 从精神、人格、技巧、主题、题材、形象等不同层面组成多种研究类型,其影响 的方式从文学关系量上区分可分为“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一”的 方式;从影响的路线来看又可分为直线式影响、辐射式影响、焦点式影响、交叉 式影响、循环式影响等五种研究模式。 第二节 渊源学 本节概述 渊源学(Crénologie),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主要 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 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 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渊源学的定义和特征 (一)定义
渊源学(Crénologie),又称为源流学或源泉学,属于影响研究的范畴。它主要 是指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探寻放送者的影响,也就是在比较文学视野中, 揭示某一文学现象或作家的主题、题材、人物、情节、风格、语言等的外来因素, 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 (二)特征 首先,它是强调对跨国影响渊源追溯的研究。 其次,渊源学必须以实证性研究为根基,强调对实证性资料的收集、鉴别、分析 和论证。所以说,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寻不是一种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 关系“想象”,而是必须建构在翔实的资料考证基础上的实证性文学关系研究。 知识点 2:渊源学和流传学的区别 渊源学和流传学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 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而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 其终点是明确的,但是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 是需要研究者给以考证和

追溯的。 知识点 3: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一)从影响的方式来来分析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从印象角度来对文学渊源进行追溯研究;“印象”对作家自身来说是比较直 接的一种体验,这会进而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所以说,一个文学作品的最初源 头往往会来自于作家对别国“生活”的一种“印象”,一种直接的体验。 2、其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还包括对口传渊源的研究。渊源学是研究通过口 头传播方式而造成的文学影响和渊源关系, 也就是研究外国的神话、 传说、 故事、 歌谣、谚语等对作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和渊源关系。 3、再次,从影响的方式来说,它的最后一个形式就是对笔述渊源的研究。所谓 笔述渊源,也就是见之于文字的渊源研究。 (二)从影响的发送者角度来分析渊源学的研究方式 1、孤立的渊源。又被称为是“直线式的渊源”,它的研究目的“是在于从一件 作品中重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根源”, 2、集体的源流。它也被称为“圆形的渊源”,即研究一个作家如何接受许多外 国作家作品影响的, 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他接受一部外国作品或者一国文学影 响的研究上。 本节小结
渊源学是一种对跨国影响渊源的实证性追溯和研究。首先,从影响的方式上面来 看,可以将渊源学研究分为印象、口传和笔述等几个研究方式;其次,从影响的 发送者角度来看, 又可以将渊源学研究可以分为孤立的渊源和集体的源流两个研 究方式。当然,在渊源学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往往是把不同的研究方式复合为一 体而加以运用的。 第三节 媒介学 本节概述 媒介学是站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学中间起交流、影响与传递的中介作用、把一 国文学作品乃至文学思潮介绍传播给另一国的中间活动。 在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 发生相互关系的“经过路线”中,从“发送者”到“接受者”,往往是由媒介者 来沟通的。媒介学研究外国作品进入本国的方式,表现在 1. 语言知识或语言学 家;2. 翻译作品或译者;3. 评论文献与报章杂志;4. 旅游与观光客;5. 一种 因为地理与文化特殊情况,所造成的国际公民。因此,媒介学研究是关系研究的 一部分,重在事实联系,即重在史实性研究,重在影响过程的研究,是比较文学 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 媒介学的学科归属 比较文学诞生以来, 媒介学就已经为学者们所关注。 法国学者梵·第根在他的 《比 较文学》一书中第七章专门谈“媒介”,认为“在两国文学交换之形态间”,媒 介“是一个重要的地位”。可见“媒介学”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中一个独立

分 支,作为一种方法,有自己的研究的范围、对象、任务。媒介学研究,离不开比 较文学中的影响、源流、文体、风格等,显然它应归属于比较文学学科。媒介学 与渊源学、流传学、译介学等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研究范围、对象、任务和功能, 但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知识点 2: 媒介学在比较文学中的地位。 媒介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分支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它通过 对媒介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比较文学中相互影响的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但它 本身必须建立在对跨文明的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知识点 3: 媒介学应有的品格 媒介学作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它考证产生 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是研究者从传递到接受的中间环节的一门学问。媒介者 的品格和出发点,是他为两国或两国以上的文学之间的交流、影响起传播媒介作 用。首先,他通过对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评论,使得外国文学对我国文学产 生重大影响。 其次, 团体媒介, 即指一种外国文学的环境媒介, 如外国文学学会、
沙龙和开发城市的媒介等。再次如报刊、文学杂志等文字与材料媒介,以及文学 家的旅行对文学媒介都有重要意义。旅行者常常成了外国文学的传播者。 知识点 4: 媒介学的价值取向 媒介学的价值取向首先表现在语言方面。我们必须尽量保留人类文化的多元化, 保留本国民族语言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是在影视媒介的交流上也要保持民族文化 的多样性。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关系研究是媒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 播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传统的人物、社会环境、地理 和事物等,传播媒介本身也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本节总结 媒介学是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和接受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因而是比较文 学理论中一个专门的课题。一般把媒介分为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 料媒介三类。在传播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其研究对象已经由传统的人物、社会 环境、地理和事物等发展到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传媒的多样化以及技术手段日 新月异的提高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传播媒介本身和传媒手段都将是媒介 学研究的对象。对传播媒介的研究,如对互联网、影视艺术、广播电视等这些时 代的最有影响的媒体的研究,都将超越传统媒介学的范畴,为国内外学术界强烈 关注。 第二章 变异研究 第一节 文学变异与文化过滤 本节概述 文化过滤是跨文明语境下贯穿于文学交流和对话过程

中的制约机制, 也是决定对 话和交流之结果和表现的前提条件, 而变异性则是文化过滤的显性表现和具体体 现。 文学变异学范畴内纳入文化过滤这一范畴, 并把它们的关系确立为: 文化“模 子”的不同造成接受屏幕的限隔,透过屏幕的接受必然是一种文化过滤,而过滤 就意味着接受的过程必然要留下什么或扬弃什么, 它既不是简单的原文学文本主 体的被动接受,也不是本我文化主体的简单归化接受。本节明确主张,文化过滤 必然导致文学变异。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 文学变异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学变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本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 是语言层面变异学。 2) 是民族国家形象的文学变异研究。
3) 是文学文本变异学研究。 4) 是文化变异学研究。 知识点 2:文化过滤的定义与内含: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 改造、移植、渗透的作用。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接受方的创 造性接受而形成对影响的反作用。围绕这一定义,我们将厘析出文化过滤所具有 的三个方面的内含: (1) 接受者的文化构成性。 (2)接受者的个体差异性。 (3)在文化交流中,影响不仅要通过接受主体而发挥作用,而且有作用也就有 反作用。 知识点 3: 文化过滤的理论基础 (1)接受美学理论。 (2)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中形成的“前见”,如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和民族 心理特征等,正是理解得以可能的条件。 (3)“文化过滤”的另一个理论来源无疑是文化相对主义。 知识点 4: “文化过滤”的作用机制 (1)现实语境、传统文化因素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2)语言差异对文学影响的“文化过滤”; (3)接受者文化心理结构对外来文学的“文化过滤”。 知识点 5:文学误读 误读是“文化过滤”过程诸因素合力的产物。 (1)接受者或阅读者的主体性因素。 (2)从语言层面上来看,任何外来文学作品,译者或读者只要是在目标语中加 以“再现”或“再生产”原文, 他就必然要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制于目标语的规 范和读者语言阅读习惯。
(3)从理解的历史性来看,一部作品进入另一种文化语言之中,不仅是空间地 域上的差异,也同时意味着跨越历史时空的错位。错位所导致的偏见,必然对传 入的文学发生误读性影响。 (4)文学误读与创新。 本节小结 文化过滤概念的提出以及引入比较文学研究之中, 对于传统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由 A 到 B 的单向影响研究,是一次根本性的矫正。“文化过滤”,就是在文化传播 过程中影响与接受双方的相互作用, 从而把“

外在”的“他者”转化成“为我存 在”的具体体现,是接受者主体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学在经 过“传播”这个中介时,必然产生变异、走样、变形、耗损、误读和误译的原因 所在,因此影响与接受的过程也就是文化过滤的过程。
第二节 译介学 本节概述 翻译是跨语际文学交流活动的重要途径;而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价 值更加突出。目前,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翻译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以致关于 文学翻译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文学中一个自成体系、不可或缺的分支,这就 是所谓的“译介学”。关于译介学的通常定义是,它是比较文学中研究文学翻译 的分支学科;但本教材却尝试从变异学的角度出发,重新界定译介学。正如“绪 论”中已经提到的, “当下视野中的译介学研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语词翻译研究 的范畴,所强调的已不是传统的‘信、达、雅’,而是‘创造性的叛逆’”,所 以译介学的重点在于研究翻译中发生的这种种“叛逆”也就是“变异”现象。 本 节将在文学变异学的理论视野内,就译介学的兴起、研究范畴、学科前景诸问题 作简要描述。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译介学的兴起 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对翻译的研究成为比较文学媒介学的一个重要领域。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译介学渐渐脱离媒介学而独立。 同时, 翻译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欧洲的兴起。 翻译研究理论对于翻译这一媒介特殊性的揭示, 使得比较文学的文学翻译研究逐 渐从媒介学中分离出来,最终成为比较文学下的独立学科。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 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中就出现“译介学”这一名称。1999 年,谢天振的《译 介学》出版,标志中国译介学突破了媒介学的研究框架获得自主性,成为独立学 科。译介学的前提是误读和误译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翻译必然产生变异。
知识点 2:译介学的研究范畴 译介学包括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文本研究、翻译史研究。其中,翻译理论研究关 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定义翻译”。译本研究包括译本与原文的对照、不同译本 的比较、译本的变异等方面。译介学的翻译史研究,包括通过重新检视翻译的历 史,重建译文与原文的关系;关注在怎样的语境下一种异域文学被引入,翻译如 何在意识形态、文学批评、外语教育、出版机制、文化市场的“赞助”下建构了 这种文学的本土经典序列,如何通过翻译文学再现并固定了源文化的形象。 知识点 3:译介学的“文化转向” 1990 年,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

内特共同呼唤翻译研究的“文化转 向”,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 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 化的理念。 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 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节小结 译介学是比较文学中一个新兴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国,如果以第一本专题教材的 出版为起点的话,其历史不到十年。但是在文化交流日益紧密的时代,随着翻译 的价值被重估,译介学在跨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目前,在比较文学 领域里,译介学虽然年轻,但充满活力,生机勃勃。在跨文明研究日显重要的今 天,以文学变异性为特征的译介学,其广阔的前景值得期待。要掌握译介学的兴 起、研究范畴以及文化转向及其意义。 第三节 形象学 本节概述 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 它的研究对象是异国的 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应从变异性与综合性两个层面来理解和 把握。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 系来展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文本外部研究和文本内部 研究两种。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形象学的定义及特点 1、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的研究对象是异 国的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应从变异性与综合性的层面来理解 和把握。 2、形象学的变异性
从研究方法看,传统的形象研究重心在被注视者一方,与之相对应,它注重的是 实证研究。而与之相反,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重心已转向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 一方,与之相对应,它重视的是形象制作主体或注视者一方对他者的创造式的阅 读和接受。 3、形象学的综合性 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是在文学和文化互动关系中生成的形象,要全面、 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他者的形象,就不能不将其置于被扩展了的社会、历史、文化 等领域去考察。 知识点 2:形象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1、注视者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2、他者 3、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 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 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 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知识点 3:形象学的研究方

法及前景 1、文本外部研究 比较文学形象学外部研究又可以区分为社会集体想像物、作家、作家想象的异国 形象与客观的异国关系三个层面。 2、文本内部研究 这种文本内部的研究主要在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三个层面展开。 3、发展前景 随着形象学研究的日趋深入, 形象学研究呈现出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是因为, 首先, 形象学具有十分充足的实践资源。 其次, 形象学具备十分充足的理论资源。 本节总结 比较文学形象学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形象研究,它研究的 “是异国的 形象,是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
创作出的形象”。简言之,形象学是作家及集体想象物对作为他者的异国和异民 族的想象。“正因为它是一种想象,所以必然使得变异成为必然。比较文学对于 这个领域的研究显然是要注意这一形象产生变异的过程,并从文化/文学的深层 次模式入手,来分析其规律所在”。这意味着,这种形象学实际上是一种变异学 研究中的形象学,这种形象学的“形象是描述,是对一个作家,一个集体思想中 的在场成分的描述。这些在场成分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替代了它, 也置换了一种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对这种混合物,必须了解其在感情和意识形 态层面上的反映,了解其内在逻辑性,也就是说想象所产生的偏离”。在想象和 变异理论观照下,他者形象不是再现而是主观与客观、情感与思想混合而成的产 物,生产或制作这一偏离了客观存在的他者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制作方或注视方 完全以自我的文化观念模式对他者的历史文化现实进行变异的过程。 第四节 接受学 本节概述 比较文学接受学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它从比较文学诞生 之日就已经存在了,因此,这种研究方式成为比较文学经典的研究范式之一。比 较文学接受学与文艺理论上的接受学存在很多相同的地方, 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同 的地方,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是多样 的,它对传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既有突破也有创新。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定义及其学科渊源 比较文学接受学,又称接受研究,是建立在西方当代接受美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 新的比较文学变异研究的研究模式,主要研究一个国家的作家作品被外国读者、 社会接受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出现接受研究是在接受理论出现之后,受到接受理论的影 响。 知识点 2: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影响研究 (一)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

理论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但二者又有所区别。接受理论极为重 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 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 并没有设定限制。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二)接受学与影响研究
从理论关系上讲,二者是相辅相成,有因果承袭关系的。接受学虽然与影响研究 都关注影响的“接受者”,二者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表里,但区别也是非常 明显的。首先,接受学和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其次,接受学与影响研 究的理论重心不同。再次,由于各国文学都产生于本国的文化土壤之中,有着适 合本国民众审美习惯和阅读趣味的特点,因此,当它传播到其他国家的时候,就 很难被他国的读者所接受。 知识点 3: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研究内容有: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意义理解所产生的认识差异的研究、对将不同 时代、不同民族对异域文学作品的接受的探究、对不同作家对不同异域作家作品 和思潮的接受对研究、 对异域文学进入本土后是如何被本土作家改写和再创造而 终至发生变异的研究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接受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大的方面上讲,接受学打 破了孤立研究作品文本,割裂作品与社会、作家、读者联系的片面学术思维的困 扰,通过横向的“水平接受”和纵向的“垂直接受”所构成的坐标点上研究作 品、读者、作家、社会的关系。 知识点 4:接受学对传统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 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其次,接受学打破了传统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仅仅将理论关注点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颇, 从文学作品接受 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作品意义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样性和历史性。 再次,接受学的求“异”思维,有助于推进和深化比较文学研究。 本节小结 比较文学接受学是比较文学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兴起受到接受理论的影 响,但是比较文学接受学与接受理论又存在着区别,只有弄清楚这些区别才能更 好的理解比较文学接受学。同时,比较文学接受学与影响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恬淡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区别。比较文学接受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都是多种多 样的,它对原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既有突破之处也有创新的地方。 第五节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本节概述 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应该从文学他国化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他国化的现实性和可能 性、文学的他国化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文学

他国化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建设上的意义等几个方面来理解。目前,在国内的比较文学教材中,文学的他国 化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被正式纳入比较文学教材之中,但是,文 学的他国化现象的确存在,因此,本教材将文学的他国化列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内 容,并认为,文学的他国化在文学交流和传播过程中为学最为深层次的变异。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1:文学他国化的定义和特点 文学的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学在传播到他国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 一种更为深层次的变异, 这种变异主要体现在传播国文学本身的文化规则和文学 话语已经在根本上被他国——接受国所化,从而成为他国文学和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他国化,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就是指对这种现象的研 究。 文学过滤、译介、接受虽然存在着文学变异的问题,但其本身的话语没有改变, 仍然具有传播国文学本身所具有的话语特点。因此,文学的他国化现象与文化过 滤、译介及接受等过程中发生的文学的变异的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在文学他国 化的过程中传播国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方式改变了。所以,我们说,文学的他 国化是比译介学、接受学以及形象学更为深刻的变异层面,文学的传播、译介、 接受还仅仅是他国化的初步或序曲。 知识点2:文学他国化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我们知道,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其欣赏习 惯,因此,当一国文学传播到他国之后,由于传播国与接受国各自的文化背景不 同,接受者必然对传播的文学进行适当的改造,因此,在跨文明的语境中,文学 的他国化就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的他国化是由长期而深入的文化传播所形成的。其次是一国文学对别 国文学的改造也有其自身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那就是文学自 身的内需和社会的内需。 知识点3:文学的他国化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文学的他国化研究中必须注意一些问题,那就是:首先,文学的他国化研究作 为变异学研究的一部分,应当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并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文学 的他国化在具备了上述条件之后,他国化的进程却并非是易如反掌的。其次,文 学的他国化并不是说任何文学或者文学之间的对话都能够实现文学的他国化, 因 为文学的他国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化与被化的过程, 有的文学之间发生的可能有一 个化他国的过程,而不是始终的他国化。这就是说,文学的他国化实际上是立足 于接受国文学的文学传统及其文学理

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规则为主来对传播国 的文学进行的本土化改造,否则,对于接受国文学而言,只能实现被外国文学淹 没,尤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西方化。 知识点 4:文学他国化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上的意义 文学的他国化是文学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长期没有受到重 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中更是没有人提到过,以往的比较文学教材中文学
的他国化研究更是无人提及, 本教材在文学变异的理论前提下将文学的他国化研 究纳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之内,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节小结 文学的他国化是文学传播和交流中的一种现象, 它对于一国文学的更新具有重大 的意义,但文学的他国化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一直得不到重视。文学的他国化 既有现实性也有着可能性,但并非所有的文学交流都会产生文学的他国化现象。 在文学的他国化研究中必须把握住一点的是必须是以接受国文学的文化规则和 话语规则为主,这样才是真正的文学的他国化。 第三章 平行研究 第一节 类型学 本节概述 类型学是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在世界文学的历 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 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 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 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 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 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 要素。类型学的研究方式表现出了充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整个比较文学学科 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在寻觅总体文学发展通则和规律的同时,深入 挖掘出各种相似文学现象的内在异质构成, 这是在跨文明语境下比较文学发展新 阶段的类型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重大课题。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 :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 俄苏学派批评了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研究局限于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文学现象上 的做法, 认为应该把相互间并无直接联系而在相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发生的类似 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强调历史类型学研究应该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 位,既估计到文学发展的平行现象和由它引起的文学类型的相似,也考虑到存在 着受这种平行现象制约并与它紧密相联的国际间文学相互作用。就整体而言,俄 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 从较 宽泛

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 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
知识点 2: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 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1.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世界各民族没直接历史接触的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内容题材相似甚至近乎雷同的现象,这是类型学研究中一个颇为引人入胜的领 域。 2.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世界文学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生平遭际相类似的 情况不胜枚举,如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 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3.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有着较 丰富的形态构成,如背景的设置、意象的营造等,《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 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 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 4.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 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欧洲各国出现于十七世纪初的一系列著名文学流派,如西 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 在着共同的“巴罗克”式的类型学的相似。
知识点 3: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问题与前景 在打通类型学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 类型学研究的新特色。如果我们不能清醒地认识并处理中西文学中的异质性问 题,就很可能使异质性相互遮蔽,而最终导致其中一种异质性的失落。这种“异 质性的失落”的危机在中国的东西比较文学类型学研究中大致有两方面的体现。 一是一度颇为流行的被称为“X+Y 式”的东西方文学的浅度比附,把西方文学 思潮流派或文学理论中一些特定的类型学术语牵强生硬地套用来阐发中国文学 ——这是中国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以求同思维为中心 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 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 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投向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比 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 多的是而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 跨文明 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重心已由相似性转移到了差异性之上。
本节小结
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对产生于不同时空

、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加 以联类比照, 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 次的文化差异。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 “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 但绝大多数 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 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俄苏 学派倡导历史类型学研究,极大地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学科范围。类型学的基本研 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在打通类型学 相似的前提下强调研究对象的“异质性”——这是跨文明语境下类型学研究的 新特色。以求同思维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摸式,针对广义上同属单一文明范畴 之内的西方文学时有很实际的应用性,然而,当我们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投向 不同的文明体系中的文学比较时,就会发现除了一些基本的文学原则大致相同 外,更多的是文学的不同,更多的是而对同一个文学对象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学表 达形式或观念的变异。
第二节 主题学
本节概述 主题学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 是对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 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的作家对相同母题、 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是对不同国家即使没有事实联系的作品的 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因 此,它归属于平行研究。主题学与同属平行研究的类型学的区别在于,类型学是 研究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虽未构成内在动因,但却存在或明或 隐的共通处的文学现象进行联类比较,主题学是对不同时空的文化、民族、语言 背景下的具有相同性的主题进行比较。两者研究的范畴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均 在文学的可比性下面作文章均要探讨文学发展带规律性的东西。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主题学的发展 主题学的产生主要是德国的民俗学研究,19 世纪末,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思 莱格和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等对民俗学开始进行研究,这为主题学的产生 开辟了通路。主题学在美国的发展作为里程碑的是 1968 年美国著名学者哈 利·列文发表的专论《主题学和文学批评》。同年,美国著名学者韦斯坦因在其 专著《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中专门辟出“主题学”一章。之后弗朗索瓦·约斯 特在其专著《比较文学导论》中对主题学专门进行了深刻论述。很快,主题学

在 美国比较文学学界立住脚。主题学在国内的发端也是民俗学。1924 年,顾颉刚 在《北京大学歌谣周刊》上发表《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文章。此外,钟敬文的《中
国印欧民间故事之相似》、赵景深的《中西童话之比较》等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中 外民间故事进行研究,使我国主题学研究在 20 年代的民俗学研究的基础中发展 起来。70 年代以来,我国的主题学研究日趋活跃。80 年代以来,我国主题学作 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主题学在发展中也遭到国内外学者的质疑。 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认为所谓主题 学研究是旧批评最喜爱的题材。 法国比较文学巨擘巴尔登斯贝格认为主题学研究 缺乏科学性。但是,就在上述的一片非议声中,法国、美国的主题学研究逐渐发 展为比较文学的一个领域。法国著名学者基亚说得好,主题学的领域为许多学者 提供了资料来源,可以在其中找到结实的机会为思想史和感情史做出贡献。
知识点 2:主题学研究范畴 (1)母题研究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范畴。母题与主题的区别在于:母题是具体的, 主题是抽象的;母题具客观性,主题具主观性;母题是基本叙事句,主题是复杂 句式。母题是具体的无随意性的,采取叙事的核心句就能归纳出同样的母题。而 主题却不同了,它因概括者的视角、语境、立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阐释余地, 并且同一母题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因问题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主题意义。 (2)情境研究 情境有时译作形势、局面。在比较文学中,情境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 品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文革”时期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种种典型的格局。 (3)意象研究 主题学中的意象,指某一民族、某一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 象。它们在历代文学中都具有深层意义。
知识点 3:题材研究 (1)典型场面的题材。如为了天职、不忠、复仇、嫉妒而死。 (2)地理题材。 (3)描定对象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等所组成的题材。 (4)世界文学中常见的各类人物形象的题材。 (5)传说中的典型构成的一组组独特的题材。
本节总结 主题学归属于平行研究,它是不同国家的不同作家对相同主题的不同处理,是对 并无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之间中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它强调的是不同国家 的作家对相同母题、情境、意象、题材的不同处理。主题学是对不同国家即使没 有事实联系的作品的相同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文学发展中带 有规律性的东西。主题学研究范畴一是母题研究,即对主题材料的最小部分的

研 究; 二是情境研究, 即对不同民族、 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常见的典型的格局研究; 三是意象研究,即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中具有的特定意义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 象研究。主题学题材研究分为以下五类:典型场面的题材;地理题材;描定对象 题材;世界文学中常见人物形象题材;传说中的典型构成的独特的题材。
第三节 文体学
本节概述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是平行研究范畴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也涉及影响 研究和变异性研究。中西方在文体划分标准上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每种分类标准 都有相应的渊源和代表人物。除对文体进行划分以外,与此相对的缺类现象研究 也受到关注。从平行研究的角度考察文体样式和特点时,可知同一文体在中西方 文学中有鲜明的异同性;从影响研究的角度考察文体发展时,文体在跨国、跨文 明流传中也会产生较大变异和发展。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比较文学文体学的定义与学科发展 比较文学文体学是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 文学体裁, 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 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 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随着比较文学学科的兴起, 文体学也从国别文学的范畴中走出来,开始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中进行研究, 在学科归属上,它同时涉及了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以及变异性研究,这些为文体 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知识点 2: 文体的划分及缺类现象研究 文体划分是文体学研究中最基本和最基础的问题,比较中西方文学分类的理论, 是文体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较易于接受文体划分的三分法,即把文学作品分 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的三分法。在中国,有韵文与无韵文一直是中国传统
文学的中心文体。直到“五四”以后,才有了三分法与四分法(小说、戏剧、散 文、诗歌)的并驾齐驱。同时,与文体划分相对的是缺类现象的研究。缺类现象 指的是一种文体在某国或某民族文学中存在但在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学中却没有 的文学现象。 知识点 3:文体的平行研究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中西方文体发展不尽相同,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文 体,也会有不同的样式和特点,从平行研究的角度考察时,同一文体在中西方文 学中的差异表现得就很明显,因此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文体从跨越国界、跨越 异质文明时的流变和差异,也是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 知识点 4:文体的影响研究 在多元化语境中, 各国文学相互借鉴, 促成各自的繁荣, 文体的发展也在进程中。 在比

较文学研究中,文体的发展演变研究无法排斥实证性的影响研究,也无法忽 视文学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的思考。一种文体在一国向他国流传过程中,不可能 完全保持其原有形态,总会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有所变化,甚至产生出新的文学 种类和体裁。
本节总结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比较文体学的研究,即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 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 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 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 在文体学研究中最 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文体的划分以及缺类现象的研究。 在文体学的学科归 属问题上,将文体学放在了平行研究中更为合适,但同时也必须肯定比较文学文 体学也会涉及到影响研究和变异性研究, 这些研究都会引领文体学研究走向成熟 和完善。
第四节跨学科研究
本节概述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跨越性的文学研究,跨国与跨学科,成为其跨越的两大基本方 面。跨学科研究以文学为一端,以其它艺术门类、学科为另一端,在对其相互关 系的梳理中,一方面揭示在人类文化体系中不同知识形态的同质与异质;另一方 面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本节对跨学科研究作了历史回顾,探讨了跨学科 研究的内涵,跨学科对话的途经,及其如何在跨文化视野中进行跨学科研究。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跨学科研究的历史回顾 如果说美国学派将跨学科研究引入了比较文学, 使其正式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 个独立的领域。而要追溯“跨学科研究”的渊源,可谓源远流长。但中西方的不 同知识背景,决定了其“跨学科”比较的差异。
知识点2: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就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而言,人类各种艺术、各学科之间,曾经具有一种同源共 生的关系,而在人类知识进化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域,相互 间具有了异质性,但仍然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促进。对这种 复杂关系的发掘、清理,便成了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的起点。各种艺术、各门 学科往往是相通的,区别只在于把握对象的方式、媒介、侧重点的不同,这便构 成了跨学科研究的学理依据。
知识点3:跨学科对话的途经 各种艺术和各学科,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把握、表达,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文 学与其它艺术、学科在言说方式上是有差异的。由此,在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中,在探讨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时,理解与沟通的前提是对各学科知识体系中的 概念范畴、话语规则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实现不同学科间的对话。其次,在对

各 学科的概念范畴、话语规则和文化架构的清理的基础上,运用其它学科的方法、 话语来阐发文学,或以文学方法、话语来阐发其它艺术和学科,这种科际间的双 向阐发, 各种话语交错共生, 可以使各种艺术门类、 各学科之间真正地实现互证、 互动、互补。
知识点4:跨文明视野中的跨学科研究 不同学科, 在人类文化的知识架构中拥有各自的领域, 有着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 话语规则,但同时相互间又有相通之处,如何在对各自“话语”、“知识体系” 的清理中,实现跨文明、跨学科的对话,便成为我们深化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 重要步骤。 跨学科对话的实现,首先需要在跨文明的背景上,对各自知识体系的的清理。其 次,跨学科对话,需要在清理不同文明各自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弄清文学、艺术 及其它学科在人类文化知识架构中的位置及其演变。第三,跨学科研究,需要在 跨文明的视野中,去考察文学、艺术体系在异质文化的冲击、融合中的变迁。
第四章 总体文学研究 第一节 从单元到多元的总体文学研究
本节概述 知识点 1:总体文学的概念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 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 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 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目前,学界 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知识点 2: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的局限 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理论意在架设各国家、各民族文学相互交流、沟通的桥 梁,可这座桥是架设在西方各国之间的。这种“总体文学”仍是欧洲中心的,是 西方一元的。这体现了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的特点。真正多元的跨文明的 “总体文学”研究时代的到来, 只能是在东方学者, 特别是中国学者的加盟之后。 跨越东西方文明的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知识点 3:跨文明的总体文学研究 真正多元意义上的总体文学的定义应该是: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 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 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其追求的 内容是:探讨跨越中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学碰撞、文学浸透、文学误读,并寻求这 种跨越异质文明的文学对话、 文学沟通, 以及文学观念的汇通、 整合与重构。 “总 体文学

”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总体文学不是追求某一种原则或标准,而 是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二、总体文学所寻求的共同 点、差异性,只能在不同文明、文学的真正平等对话中展开;三、在不同文明纷 纷走上历史舞台的多元化时代,强调和追求总体文学,其实质就是要求异质文明 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互相的理解与沟通。
本节小结
总体文学研究再比较文学诞生的时候就产生了, 对总体文学的追求一直是比较文 学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总体文学”研究的争论却一直存在,法国学 派和美国学派对“总体文学”都作了不同的界定并且在各自的学派内部对总体 文学的态度也不一样。但是,在长期的总体文学研究中却一直存在着一种共同的 倾向,那就是西方中心的总体文学研究,忽视了东方文学的独特性。在跨文明语 境下,总体文学研究应该是在跨文明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不同文明、文学中展开 真正的平等对话,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点,实现异质文 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互相的理解与沟通。
第二节跨文明异质性对比和互补研究 本节概述 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问题成为比较文学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因 为不同文明的文学之间在根本质态上的相异性,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内涵将不 同于法国学派那种对同源性的探究, 也与美国学者注重类同和综合的研究路向判 然有别。跨文明研究重在探索不同文明体系间的异质性及其在文学中的表现,并 在异质性的基础上追寻不同文学之间所具备的互补性, 从而进一步推进不同文明 系统的文学的交融,促进世界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概括地讲,本节将主要探讨什 么是跨文明的异质性,探讨它在当下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意义和学术价值,探讨进 行异质性对比和文化寻根的必要性, 并对文学的跨文明互补和融会的具体研究途 径加以分析。
本节知识点 知识点 1:异质性的界定和研究异质性的重要意义 所谓异质性,是指不同文明之间在文化机制、知识体系、学术规则和话语方式等 层面表现出的从根本质态上彼此相异的特性。 这种彼此相异的特性在不同文明的 文学中都可得以体现。例如中西文论之间的异质性。任何一种文明都会有自身独 特的品格,不同文明体系的文学自然也各有特色,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来。面对 这种异质性,面对异质文学之间彼此激荡的局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异质性他者存 在的重要价值,在对话中达成互识、互证和互补,进而促发文学新质的形成,促 进世界

文学的发展。 在当今时代,体认不同文明间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 跨文明研究不可规避的题域合情合理;在跨文明的视野中进行异质性研究,是中 国学者立足于国际文化的当下语境,审时度势而采取的一种文化策略;在跨文明 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成为比较文学可比性的主要内容,但研究异质性的最终 目的在于达成不同文明和文学间的互补性, 将不同文明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结合 起来,以求得不同文明系统的文学之间相互融会、整合和共同发展。
知识点 2:跨文明研究中的异质性对比与文化寻根 这种跨文明视野下的异质性对比研究,与美国学派的平行研究有着明显的区别。 作为学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就是将不同文明 之间的异质性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异质性对比成为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异质 性对比注重对同的探究,更注重对异的追寻。在跨文明的视野下,对不同文明的 文学进行异同比较和辨析, 奠定了跨文明研究不同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基本 特征。互为异质的不同文学之间彼此参照对比,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就一定能 够促进文学的交流、沟通和整合,就一定能够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异质性探寻的重要性愈益获得认同,我们必然从不同文化的‘异’出发,揭开这 些‘异’背后的真相,考察其背后的文化模式问题,而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研究离 不开文化寻根。如果从不同文明的文化根源上着手,进行文化“模子”的寻根探 源,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自然会开花结果,取得新的突破。文化寻根,可以消 除比较文学研究实践中曾盛行一时的“X+Y”式的比附研究。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超越了学科发展史上的法、美学派,在不同文明的文学之间进行“跨越”和“沟 通”, 使比较文学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若使这种研究不致流于肤浅的比附, 从而将其纳入正确发展的轨道,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文化上的返本探源。
知识点 3:文学的跨文明互补与融会 我们要在异质性的基础上求得互补,进而达到某种总体性,将不同文明的文学共 冶一炉,融会贯通,探索异质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文学现象与规律,并进而建构起 具有更大阐释能力的世界性和全球性理论框架。异质文明间的互补和融会,是比 较文学跨文明研究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比较文学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异质性 研究的必然结果。对于不同文学之间的这种互补和融会,跨文明研究提供了以下 几种具体的研究途径:归类法、附录法、引证法、混用法和融合法。
本节总结 在跨文明研究的新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