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发热

西医诊断学-发热
西医诊断学-发热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区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为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拴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肿瘤坏死、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以及慢性心力衰竭而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①物理性,如中暑;

②化学性,加重度安眠药中毒;

③机械性,加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上述各种原因可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

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性范畴。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①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亲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较小,多在0.5℃以内。

②感染后低热:由于病毒、细菌、原虫等感染致发热后,低热不退,而原有感染已愈。此系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所致,但必须与因机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③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发生。

④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临床表现

(一)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

低热37.5—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39.l—41℃

超高热 41℃以上

(二)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发热的临床经过一班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痈、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或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抠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筋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

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伴有惊照。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1)骤降:是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2)渐降:指体温在致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如下:

1.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它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体温骡升达高海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朗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持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成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伴随症状

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钧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2.结膜充血常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3.单纯庖疹口唇单纯庖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脑脊髓膜炎、问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4.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

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5.肝牌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及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6.出血发热伴皮肤枯膜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7.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8.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买类中毒等。

问诊要点

①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程度(热度高低)、频

度(间歇性或持续性)、诱因;

②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③应包括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肌肉关节痛等;

④患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食欲、体重改变、睡眠及大小便情况;

⑤诊治经过(药物、剂量、疗效);

⑥传染病接触史、疫水接触史、手术史、流产成分娩史、服药史、职业特点等。

诊断思维程序及线索

1.急性短程发热

感染性疾病占绝大多数。

(1)伴有咳嗽、咳痰、胸痛,胸部检查发现阳性体征,胸透示肺纹理重或有阴影出现,应考虑气管炎、肺炎、胸膜疾病。

(2)伴有流涕、咽痛、全身疼痛,考虑上感、扁桃体炎。

(3)伴有尿痛、尿频、尿急、腰痛、尿化验异常,考虑泌尿系感染。

(4)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考虑肠道、胆道、腹腔感染。

(5)伴有头痛、神经精神障碍,考虑各种脑炎、脑膜炎。

(6)伴有皮疹,考虑发疹性传染病(如麻疹、风疹、猩红热、水痘)和变态反应性疾病。

(7)伴有皮下出血点、瘀斑,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病。

(8)伴有局部皮肤红、肿、热、痛,考虑疖、痈、丹毒、蜂窝组织炎。

(9)伴有寒战、大汗,考虑败血症;体温呈间歇型,考虑疟疾。

2.长期中高热

随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感染性疾病虽不断减少,但仍占有相当的比例,应引起注意。而风湿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性疾病比例相对增多,发热持续时间越长,此种趋势越明显。

感染性疾病中以粟粒型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各种细菌性败血症最为常见,其次为脓肿形成(阑尾、肾或肾周、肺、肝、脑、腰大肌、胆道系统、脓胸、膈下及肛周脓肿)。肿瘤中以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引起的发热最常见。

(1)伴有寒战,全身中毒症状重,多系统损害,应考虑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粟粒型肺结核。

(2)体温呈阶梯样上升伴有表情淡漠、听力减退、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白细胞减低、嗜酸细胞减少,考虑伤寒。

(3)伴有淋巴结肿大,考虑淋巴结核、淋巴瘤、白血病、结节病、药物热。

(4)伴有关节疼痛,考虑风湿性疾病、药物热、结节病、肺部燕麦细胞癌。

(5)伴有皮下出血(紫癜、瘀斑),考虑细菌性败血症、急性白血病。

(6)伴有腰背疼痛,考虑椎旁脓肿、肾周脓肿、多发性骨髓瘤。

(7)伴有肝脾肿大,考虑感染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肝癌。

(8)缺乏感染灶的菌血症而有器质性心脏病者,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

(9)虽然高热持续时间较长,但患者一般情况好,无特异症状,考虑药物热、变应性亚败血症。

(10)发热伴有白细胞减少,考虑病毒感染、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非白血性白血病。

(11)伴有出汗、烦躁、失眠、大便次数增多、心动过速,考虑甲状腺功能亢进。

3.超高热

(1)重症脑病的超高热:是一种脑病后引起的中枢性高热,常伴有明显的意识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是预后较差的征兆。

(2)各种原因所致的癫痼大发作或持续状态,体温通常急剧上升,在抽搐停止60~90分钟后,体温则逐渐下降。

(3)各种严重感染或是临终前的一种特征性表现。

(4)体温调节功能衰竭:产热过多,如甲亢危象;散热障碍,如中暑、烧伤、严重脱水。

4.长期低热

有些高温作业的人,孕妇或女性排卵期,体温可较正常略高,但如离开高温环境或分娩后、排卵后,体温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可称为生理性高体温。

长期低热一般可分为器质性与功能性两大类,其中以器质性为最常见,病因又以感染为最多。

(1)感染性低热:常见的疾病有结核病、慢性局灶性感染(口腔、鼻腔、耳部感染)、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病毒性肝炎、性传播疾病。

(2)非感染性低热:常见的疾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间脑综合征。

(3)功能性低热:女性多见,一般不超过38℃,热型多有相对的规律:日间温差不大(相差0.5℃左右)。晨间、午前往往较下午、晚间略高,体力活动时体温可不升或有时反而下降。此外,病者常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体格检查和各种化验检查大多正常。另有少数年轻人每年于炎热夏季出现。

总之,根据发热病因出现的概率,“三大类”疾病(感染占40%以上,肿瘤占20%,风湿性疾病约占15%)是构成所有发热的最常见的原因。所以,每遇发热者都应首先考虑是否系感染所致。即使可能暂时缺乏感染的某些证据(如外周血象中白细胞不高,或一次血培养阴性等),也不应轻易放弃对感染的诊断,除非临床已经获得非感染性疾病的确凿证据。如果临床上已有感染的充分证据,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热或其他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反趋加重时,切勿随意动摇,更改或放弃感染的诊断,此时最大的可能性要考虑是否有感染部位的脓肿形成(如肺炎合并肺脓肿或脓胸、急性肾盂肾炎合并肾周脓肿、胆囊炎合并胆道系统的积脓、腹腔感染后合并膈下脓肿等)。其次才是考虑是否系抗菌药物的剂量不足或对病原菌不敏感,最后才考虑是否系药物热所致,后者的诊断有时可以成为临床医生感到最为棘手的问题,因为感染本身的发热,再加上应用某种抗菌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相互重叠,可以造成临床上的混淆。药物热病人一般情况好,无全身中毒及衰竭表现,而且停药后3-7天,体温可降至正常。

鉴于恶性肿瘤的发热仅次于感染的发生率,所以对中老年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热且在短期内进行性消瘦,或除发热外始终找不到任何感染的依据,或经系统的抗感染治疗后症状无显著改善者,都应高度警惕肿瘤的可能性。除了全面细致的体检外,早期诊断最好的办法是X线和活组织检查。当感染和肿瘤性发热同时出现难以鉴别时,要注意一般感染性发热患者通常随热程的终止其一般情况即可迅速好转,而肿瘤患者感染控制后其消耗和衰竭的症状常无改善或继续加重。

发热误诊病例分析

病例一肝炎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女性,29岁,因发热1周就诊。患者因淋雨后着凉引起发热,体温37~38℃,自觉畏寒,头晕,无力,伴有轻度咳嗽,食欲减退,去医院检查除咽部充血外未发现阳性体征。化验白细胞正常,胸透正常,肝功能正常。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上感),给予阿司匹林(APC)、青霉素治疗,效果不好,仍有低热,患者自觉疲乏无力加重,四肢酸软,恶心,未呕吐,大、小便正常,仍诊断为上感,改为中药治疗,2周后再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28U,胆红素256.5μmol /L,HBsAg阳性而确诊为病毒性肝炎。

1.误诊原因

(1)病人一般表现为上感症状。

(2)体格检查未发现肝脾肿大。

(3)最初化验肝功能正常,故误诊为上感。

2.误诊教训

凡感冒持续l周以上,发热,明显疲乏无力,有或无消化道症状,都应想到肝炎的可能,尽管最初肝功能正常,可疑肝炎时应复查肝功能。

病例二恶性淋巴瘤误诊为肝炎

患者,男性,62岁,因发热3周住院。病人3周前无何诱因开始发热,最初体温在37~38℃,以后逐渐上升,近1周来体温达39~40℃,开始时除感疲乏无力外无其他任何症状;食欲尚好,大、小便正常,经门诊做各种化验均正常,胸透正常,腹部B超示脾大。按一般感染治疗,效果不好,病人逐渐出现腹胀,食欲减退,大便次数增加。查体发现脾大,左肋下5cm,再次查肝功能明显异常,诊断为肝炎。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脾逐渐增大达脐水平,而且出现明显黄疸、体温持续在39℃左右,全身情况逐渐衰竭,2个月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尸检证实为恶性淋巴瘤。

1.误诊原因

(1)患者最初症状轻微,无特异性。

(2)随着病情发展,脾大突出,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而诊断为肝炎。

(3)未注意检查淋巴结情况(本病人存在颈部淋巴结肿大,当时未检查)。

2.误诊教训

恶性肿瘤是老年人常见发热原因之一,特别是发热持续在1个月左右,一般抗感染治疗无效时要警惕肿瘤的可能,特别是恶性淋巴瘤。要做细致的体格检查,尤其不能忽视淋巴结的检查,一旦发现肿大的淋巴结而临床又怀疑肿瘤时,要及时做淋巴结活检。

习题

A型题

1、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B 变态反应

C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D 病原体感染

E 体温调爷中枢功能失调

2、吸收热见于:

A 风湿热

B 败血症

C 疟疾

D 大面积烧伤

E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稽留热常见于:

A 风湿热

B 败血症

C 疟疾

D 结核病

E 大叶性肺炎

4、弛张热常见:

A 伤寒

B 麻修

C 败血痘

D大叶性肺炎

E疟疾

5、体温39C以上,日温差大于2C属于

A 稽留热

B 弛张热

C 间歇热

D 不规则热

E 以上都不是

6、发热的最终致热原是:

A 病原体致热原

E 抗原抗体复合物

C 类固醇致热原

D 白细胞致热原

E 以上都不是

7、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常表现为

A 低热

B 中等度热

C 高热

D 超高热

E 弛张热

8、间歇热伴寒战常见于:

A 大叶性肺炎

B 败血症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溶血

E药物热

9、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淋巴结肿大常见于:A病毒性肝炎

E斑疹伤寒

C败血症

D急性白血病

E胆道感染

10、由于产热过多所致发热,可见于:

A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E 血清病

C 风湿热

D 脱水

E 以上都不是

11、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

A 流行性乙型脑炎

B 斑疹伤寒

C 中毒性菌痢

D 脑出血

E 中暑

B型题

13—16共用备选答案

A稽留热

B 弛张热

c 间歇热

D波状热

E不规则热

13、大叶性肺炎

14、伤寒

15、化脓性炎症

16、急性肾盂肾炎

17—20共用备选答案

A流行性出血热

B流行性乙型脑炎

C脑出血

D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急性胆囊炎

17、发热伴肝脾肿大

18、发热伴结膜充血、皮肤粘膜出血

19、先发热后昏迷

20、发热伴寒战、有上腹部绞痛

X 型题

21、非感染性发热见于:A变态反应

B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

D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E 病原体浸入机体

22、弛张热常见于:

A大叶性肺炎

B 风湿热

C重症肺结核

D化脓性炎症

E 急性肾盂肾炎

23、感染性发热病原体包括:

A 细菌

B 抗原抗体复合物

C 病毒

D 肺炎支原体

E 真菌

24、变态反应性发热见于:A皮炎

B血清病

C风湿热

D药物热

E急性心肌梗塞

25.热型变为不典型的原因有:A应用抗生素

B应用解热药

c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D个体反应不同

E病程中出现并发症

西医诊断学1发热

第一章常见症状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体征(sign)是指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改变。这些改变有多种形式,有些只有主观才能感觉到的,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客观检查也能发现的,如发热、黄疸、呼吸困难等;也有主观无异常感觉,是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的,如粘膜出血、罗音、杂音、肝脾大等;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质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瘦、多尿、少尿等,需通过客观评定才能确定的。凡此种种,广义上均可视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体征。 症状学(sympomatology)研究症状的识别、发生机制、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是医师向思者进行疾病调查的第一步,是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主要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疾病的症状很多.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疾病又可有某些相同的症状,因此,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作出错误的诊断。 本章仅对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部分症状加以阐述。 第一节发热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一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食后体温也可赂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在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稍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稍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如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家(L1)、肿瘤坏死因子(TNF)相干扰素等。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特选内容)

第一节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②稽留热型() 弛张热型()

稽留热型() 不规则热型() 波状热型()回归热型()驰张热型()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6.低热是指37.3—38℃。() 7.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型题 问题(1—7) 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型 D.不规则热E.波动型 1.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得分度就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 ;超高热。 2.引起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得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与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 ;② ;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常见得功能性低热有: 、、、。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 ;② ;③、 8。无菌性坏死物质得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10.发热得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② ;③。 11.临床上常见得热型有: 、、、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抗生素得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得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得强弱无关。( )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 ②稽留热型( ) 弛张热型( ) 稽留热型( )

不规则热型( ) 波状热型( ) 回归热型( ) 驰张热型( ) 4.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5。多数患者得发热就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与内源性两大类。( ) 6、低热就是指37.3—38℃。( ) 7、高热就是指39.1—41℃。( )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得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得疾病就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就是错误得: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 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 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型题 问题(1—7) ?A.稽留热???B、弛张热??C。间歇型 D.不规则热??E.波动型 1.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 ) ?2。败血症( ) 3。疟疾 ( ) ?4、支气管肺炎( ) 5.布鲁菌病( ) 6.结核病 ( ) 7.化脓性炎症 ( ) 问题(6-21) A.发热伴寒战?????B.发热伴皮疹? C。发热伴淋巴结肿大?D.发热伴肝脾肿大 E、先发热后昏迷 ?8、中毒性菌痢 ( ) ?9、中暑( )

诊断学 常见症状学

常见症状 习题 一、选择题 A1型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请选择) 1.正常人腋测法体温为: A.36.5~37℃ B.36~37℃ C.36.3~37.2℃ D.36.5~37.5℃ E.36.5~37.7℃ 2.6岁男孩,发病第1天体温为37.5度,伴咽痛,未予治疗,第2天体温达41度,伴神志恍惚及抽搐,经输液,抗生素等治疗,第3天体温降至38.2度,其体温变化过程: A.低热→超高热→中等热 B.中等热→高热→中等热 C.低热→高热→高热 D.中等热→超高热→中等热 E.低热→高热→中等热 3.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 A. 颅脑损伤 B.变态反应 C.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D.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E.感染 4.感染性发热最常见的病原体是: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肺炎支原体 E.立克次体 5.弛张热一天内温差为: A.1℃以上 B. 2℃以上 C. 3℃以上 D.1℃以下 E. 2℃以下 6.发热伴皮肤粘膜出血、淋巴结肿大常见于: A.病毒性肝炎 B.斑疹伤寒 C.败血症 D.急性白血病 E.胆道感染 7.先昏迷后发热常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流行性出血热 B.脑出血 C.败血症 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流行性乙型脑炎 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A.心力衰竭 B.恶性肿瘤 C.风湿热 D.支气管肺炎 E.脑出血 9.伤寒的常见热型为:

A.张弛热 B.波状热 C.稽留热 D.间歇热 E.不规则热 10. 中等度热的口温范围是 A. 37.3℃-38℃ B. 38.1℃-39℃ C. 39.1℃-41℃ D. 41℃以上 11.引起发热的病因中,下列哪项属非感性发热: A.立克次体 B.变态反应 C.肺炎衣原体 D.螺旋体 E.病毒 12.体温上升期的表现一般不会出现下列哪一些? A.肌肉酸痛 B.面色苍白 C.大汗淋漓 D.寒战 E.疲乏无力 13.出现持续压榨性或窒息性胸部闷痛,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肌梗死 B.肋间神经痛 C.食管炎 D. 自发性气胸 E.心包炎 14.胸痛并向左肩左前臂放射,最可能的诊断是: A.急性心包炎 B.纵膈疾病 C. 急性胸膜炎 D.心绞痛 E. 食管炎 15.腹痛位于右上腹部,并向右肩部放射,提示: A.肠炎 B.阿米巴痢疾 C.胃炎 D.胆囊炎 E.胰腺炎 16.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饭后疼痛,服碱性药物可缓解,提示: A. 胃溃疡 B.十二指肠溃疡 C. 食道炎 D.胰腺炎 E.胆囊炎 17.女性病人停经后突发剧烈腹痛应首先想到: A.急性肾盂肾炎 B.肝破裂 C.脾破裂 D. 异位妊娠破裂 E.急性膀胱炎 18.头面部阵发性电击样或撕裂样疼痛多见于: A.脑供血不足 B. 三叉神经痛 C.偏头痛 D.肌紧张性头痛 E.高血压病 19.阑尾炎的疼痛特点: A.上腹痛 B.转移性右下腹痛 C.左下腹痛 D.右下腹痛 E.下腹痛 20.上腹进行性疼痛伴黄疸可见于:. A.消化性溃疡 B.胰腺癌 C.胆囊炎 D.胰腺炎 E.慢性胃炎

诊断学发热部分试题

第一节发热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 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 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7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 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②;③。 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 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等。 二、判断题 1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 () 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 6. 低热是指 3 7.3 — 38 C 。() 7. 高热是指 39.1 — 41 Co () 三、 名词解释 1 .发热(fever ) 2. 稽留热(ontinued fever ) 3. 弛张型(remittent fever )或败血症热型 4. 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 5 .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 7.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 选择题 A 型题 1. 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 感染性发热疾病 B. 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 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 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 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 39 — 40C 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C B. 稽留热指体温常在 39C 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C, 且都在正常 水平以上 C. 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 歇期)可持 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 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 39 C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 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E. 不规则热指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性。 B 型题 问题(1 — 7) A 稽留热 B .弛张热 D.不规则热 E 波动型 1. 斑疹伤寒或伤寒高热期 () 2. 败血症 () 3. 疟疾 () 4. 支气管肺炎 () 5. 布鲁菌病 () 6. 结核病 () 7. 化脓性炎症 () 问题(6-21 ) 波状热型() 回归热型() 驰张热型() C.间歇型

诊断学 症状学 发热

【发热】 →发热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 →体温特点:(1)体温有个体差异。 (2)日变化:下午体温高于早上,剧烈运动、劳动、进食后体温可略升高,但波动小于1℃。 (3)妇女月经前、妊娠期体温稍高。 (4)老年人体温稍低于青壮年(因老年人基础代谢率较低)。 (5)在高温环境下体温可略高。 →临床体温升高 一、问诊要点:是否发热?分度?起病情况?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波状热、不规则热) 诊治过程?药物热? 伴随症状? 一般状况? 传染病接触史? 二、发热机制: Ps.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不能通过BBB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嗜酸性粒细胞,使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从而引起发热。Ps.EP一方面可以通过BBB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setpoint上升,体温调节中枢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收缩,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

三、病因与分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如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急慢性、局部或全身性的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ps.药物热:由用药所致的发热,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过敏反应是最普遍的机制。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特征为:如果首次用药,发热可经7~10天左右的致敏期后发生;再次用药发生的药物热发生快,易联想到与用药有关;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40℃。但患者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 3、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Ps.结缔组织疾病:泛指结缔组织受累的疾病,包括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巨细胞动脉炎及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具有某些临床、病理学及免疫学方面的共同特征,如多系统受累(即皮肤、关节、肌肉、心、肾、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等可同时受累),病程长,病情复杂,可伴发热、关节痛、血管炎、血沉增快、γ球蛋白增高等。广义的结缔组织病还包括一组遗传性的结缔组织病,即由于先天性的缺陷使结缔组织中某种成分(如胶原、弹性蛋白或糖胺聚糖)的生物合成或降解发生异常而引起的疾病。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异常及病毒感染等有一定关系,是多因性疾病。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发现多数结缔组织病均伴有免疫学的异常,如抑制性T细胞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多数结缔组织病有自身抗体存在,故也将这组病归入自身免疫性疾病。 4、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肢体坏死等。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 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无菌性炎症而引起发热,称为吸收热。 5、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都可能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而恶性淋巴瘤为高热。 6、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7、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大面积烧伤及重度安眠药中毒等。 8、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9、皮肤病变:皮肤广泛病变致皮肤散热减少而引起发热,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慢性心力衰竭使皮肤散热减少也可引起发热。 10、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11、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的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多为低热, 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于功能性发热。 (1)原发性低热: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体温调节障碍或体质异常,低热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热型较规则,体温波动范围小,多在0.5℃内。 (2)感染治愈后低热:原感染已愈,由于体温调节功能仍未恢复正常,低热不退。需与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潜在的病灶如结核活动或其他新感染所致的发热相区别。 (3)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于夏季,秋季自动退热,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且多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出现。 (4)生理性低热:如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月经前、妊娠初期可出现。 四、临床表现: 1 2、发热的临床过程:

(完整版)诊断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1.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 2.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 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 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 布氏杆菌病。 6.间歇热:体温聚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 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舒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0.体征(sign):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1.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 12.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 13.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 14.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 15.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 16.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 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17.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18.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淤血加 重,因这种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故称. 19.呕血(hematemesis):是上消化道疾病(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或全 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口腔呕出. 20.腹泻(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1.黄疸(juandice):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症状和体征. 22.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形成尿胆原,小部分经肠道吸收,通过门静脉血回 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又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23.少尿(oliguria):正常成人如果24小时尿量小于400毫升,或每小时尿量小于17毫升,称为少尿. 24.无尿:正常人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称为无尿。 25.多尿: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超过2500毫升者称为多尿(polyuria). 26.尿三杯试验:患者一次排尿,将最初10~20毫升尿液留于第一杯中,中间30~40毫升尿液留在第二杯中,终末5~10 毫升留在第三杯中. 若第一杯尿液异常,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尿道;第三杯尿液异常,病变在膀胱或后尿道;若三杯尿液均异常,病变在膀胱颈以上,称. 27.膀胱刺激征:膀胱区或后尿道病变,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也称尿道刺激征. 28.晕厥(faint):由于一时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 29.眩晕:是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识障 碍。 30.抽搐(tic):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地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31.惊厥(convulsion):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收缩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时,称为惊厥. 32.意识障碍(disturbance of consciousness):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于高级神 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引起. 33.心悸(palpitation):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发生时,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并伴有心前区不适 感. 34.嗜睡(somnolence):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呈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经刺激可唤醒,醒后能回答问题,能配合体格 1

诊断学常见症状,绝对考题

常见症状 发热 一、填空题 1.发热的分度是:低热;中等度热;高热;超高热。 2.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而以为多见。 3.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和两大类。 4.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②;③。 5.各种病原体如等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可以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感染。 6.常见的功能性低热有:、、、 。 7.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包括:①;②;③。 8.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这包括:①损害;②引起内脏器官或肢体坏死;③。 9.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原因:①。②抗原-抗体反应。③内分泌代谢障碍。④。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⑥。 10.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 ②;③。 11.临床上常见的热型有:、、 、 、、。 12.稽热型常见于、、等疾病。 13.弛张热型常见于、、、 等疾病。 14.间歇热型可见于、等疾病。15.波状热型常见于。 16.回归热型可见于、、 等。 二、判断题

1.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糖皮质激素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规则。() 2.热型与患者个体反应性的强弱无关。() 3.请对下列热型进行判断 ①弛张热型() ②稽留热型() 弛张热型()稽留热型()不规则热型()

波状热型()回归热型()驰张热型() 4.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为多见。()5.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6.低热是指37.3—38℃。() 7.高热是指39.1—41℃。() 三、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2.稽留热(ontinued fever) 3.弛张型(remittent fever)或败血症热型 4.间歇热型(intermittent fever) 5.波状型(undulant fever) 6.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7.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发热的病因甚多,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病是: A.感染性发热疾病 B.皮肤散热减少性疾病 C.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性疾病 D.心脏、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 E.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性疾病 2.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弛张热指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 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B.稽留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C.间歇热指体温升高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D.波状热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 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诊断学常见症状总结

一、发热 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C左右。在24h内下午比早晨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也略高,一般不超过1C。 2.病因与分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不论急慢性,局部或全身性,均可引起发热。(2).非感染性: 血液病: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 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内分泌代谢疾病:甲亢,甲状腺炎,痛风 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通常称为吸收热 颅内疾病:脑出血,脑震荡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引起的发热为产热过多。 皮肤病变:散热减少而发热,见于广泛性皮炎 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可引起发热 物理及化学性质损害: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大面积烧伤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产热大于散热,而发热,多为低热。属功能性发热:原发性低热,感染治愈后,夏季低热,生理性。 3.临床表现: (1).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临床过程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分为骤升型和缓升型。高热期:皮肤发红,灼热感,呼吸快而深,开始出汗并增多。 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分为骤降型和渐降型。 4.热型及临床意义: (1).稽留热: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 (3).间歇热:体温骤升发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如此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又升高,如此反复。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体温急剧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又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几天后规律交替。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则,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二、皮肤黏膜出血: 1.皮肤黏膜出血:机体止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所引起,通常以全身性或局部性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难以止血为临床特征。 2.病因: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 (1)血管壁功能异常:毛细血管无法正常收缩发挥止血作用,而致皮肤黏膜出血。见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过敏性紫癜,单纯性~,老年性~或机械性~;严重感染,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及代谢障碍,维C或维B3缺乏,尿毒症,动脉硬化。

临床诊断学 症状学 复习笔记

症状学 一发热 1.发热: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 2.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中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3.临床表现:<1>体温上升期: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其中骤升型常伴寒战、缓升型常无寒战<2>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3>体温下降期:出汗多,皮肤潮湿。 4.热型:<1>稽留热: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2>驰张热: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不规则热:癌性发热。 二水肿 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2.心源性水肿:<1>从下到上<2>对称性、凹陷性<3>颈静脉怒张、肝大、静脉压升高<4>严重时有胸水、腹水。 3.肾源性水肿:<1>从上到下<2>发展迅速<3>软而移动性大<4>高血压、蛋白尿、管型尿、眼底改变。 4.肝源性水肿:腹水为主要特征。 三腹痛 1.腹痛部位:胃十二指肠溃疡——中上腹部;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右上腹部;急性阑尾炎——右下腹麦氏点;小肠疾病——脐部、脐周;结肠疾病——下腹或左下腹部;膀胱炎、盆腔炎及异位妊娠——下腹部。 2.腹痛性质:剧烈刀割样痛、烧灼样痛——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上腹部持续钝痛或刀割样痛呈阵发性加剧——急性胰腺炎;阵发性绞痛——胆石症或泌尿系统疾病;剑突下钻顶样疼痛——胆道蛔虫;持续广泛腹痛——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诱发因素:胆囊炎、胆石症——进油腻食物史;急性胰腺炎——酗酒、暴饮暴食史;机械性肠梗阻——腹部手术;剧烈腹痛伴休克——肝、脾破裂。 4.发作时间:餐后痛——胆胰疾病、胃部肿瘤或消化不良;周期性、节律性痛——胃十二指肠溃疡;月经周期相关——子宫内膜异位腹痛;月经间期——卵泡破裂。 四腹泻 1.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临床表现:急性感染性腹泻——糊状或水样便,次数可达每日十次以上;慢性腹泻——可为稀便,亦可带粘液、脓血(痢疾、炎症、结肠癌、直肠癌)。 五便血 1.便血:消化道出血,由肛门排出。 2.临床表现:出血量多、速度快则呈鲜红色;出血量小、速度慢,可呈暗红色。 3.腹痛伴里急后重:提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直肠炎及直肠癌。 六黄疸 1.黄疸: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TB为0.1~1mg/dL,胆红素在1~2mg/dL为隐形黄疸,大于2mg/dL为临床可见黄疸。 2.胆红素代谢:血红蛋白→血红素→胆绿素→胆红素(UCB)→胆红素葡萄糖醛酸(CB)。 2.发生机制:<1>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导致UCB增加<2>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的大量破坏导致UCB、CB均上升<3>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道梗阻导致CB返流入血。 3.临床表现:<1>溶血性黄疸: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2>肝细胞性黄疸:皮肤、黏膜浅黄至深黄色<3>胆汁淤积性黄疸:皮肤呈暗黄色,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样便。

诊断学考试重点最新版

诊断学重点内容 绪论 1、症状概念: 患者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头痛,发热,眩晕等. 主诉: 迫使病人就医的最明显,最主要的症状或体征及持续时间,也就是本次就诊的最主要原因 体征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 2、体格检查: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对患者进行检查,称为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1)症状诊断,包括问诊和常见症状; 2)检体检查,包括视.触.叩.听.嗅; 3)实验诊断,如三大常规:尿常规;血常规;粪常规; 4)器械检查;包括心电图诊断;肺功能检查;内镜检查; 5)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放射性核素诊断; 6)病历与诊断方法 一问诊作用 向病人询问病史,是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也是医生接触病人的第一步 询问出典型病史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任何时候问诊都是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 二、问诊的技巧 1从礼节的交谈开始②问诊一般由主诉开始,逐步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 ③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④避免重复提问 ⑤避免使用有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⑥注意及时核对疑问.问诊的重要 三、问诊方法 应直接询问对自己病情最清楚体会最深刻的病人 采集病史时,一般不应打断病人的陈述 若陈述病情过于简单,需启发帮助 切忌暗示性提问或有意识地诱导 随时加以补充 四、问诊注意事项 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态度必须和蔼庄重 体贴耐心 避免用医学术语 恶性疾病的诊断,对病人应保密 对某些问题可婉转探询,如精神病或性病史 对危重病人,简单地询问主要症状后给予急救处理 其它医疗单位诊断证明或病情介绍可供参考 病人的隐私应为其保守秘密 问诊的内容: 五、问诊内容 8.一般项目 1.姓名 2.性别甲状腺疾病.癔病.女性好发 3.年龄肺结核多见于青年动脉硬化、癌肿多见于中年以上 4. 结婚与否妊娠、流产、宫外孕 5.籍贯、民族长江流域的血吸病东北、陕西的克山病牧区的布氏杆菌病 6. 职业如坑道作业和矿井工作与矽肺等可能有关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 发热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一节发热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 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 pyrogrn),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一方面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⑴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 发热

第八版诊断学之症状学(发热) 第一节发热 发热(fever)是指机体在致热源(pyrogen)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另外,在高温环境下体温也可稍升高。 【发生机制】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1.致热源性发热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exogenous pyrogen):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etiocholanolone);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又称白细胞致热源(1eukocytic pyrogrn),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一方面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setpoint),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前者多见。 1.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⑴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⑵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⑶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溶血反应等。 ⑷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⑸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和肢体坏死,通常称为吸收热(atisorption

诊断学基础症状学题库

诊断学基础症状学 1.1、下列发热的病因中,哪项属变态反应性发热答案:血清病 2.2、关于热型的说法,错误的是答案:弛张热是指体温在39℃以 上,一天内波动不超过2℃ 3.3、稽留热常见于答案:伤寒 4.4、弛张热常见于答案:败血症 5.5、高热是指体温在答案:39.1℃~41℃ 6.6、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答案:体温昼夜有变化,但24小时不 超过2℃ 7.7、关于热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间歇热多见于细菌性痢疾 8.8、突然呼吸困难,一侧呼吸音消失,见于答案:自发性气胸 9.9、反复发作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见于答案:支气管哮喘 10.10、突然出现的吸气困难,常见的病因是答案:气道异物或梗阻 11.11、下列哪项不是咯血的常见病因答案:支气管哮喘 12.12、咯血的原因有下列几种,但不包括答案:脾破裂 13.13、急性腹痛的常见病因是答案:肠梗阻 14.14、慢性腹痛的常见病因是答案:结核性腹膜炎 15.15、关于腹痛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答案:急性阑尾炎疼痛多 在右下腹 16.16、中枢性呕吐的常见病因是答案:脑出血 17.17、胸骨中上段后方疼痛,向左肩部放射,最可能的疾病是答案: 心绞痛

18.18、抽搐不伴有意识障碍最可能的原因是答案:癔症 19.19、吸气性呼吸困难的主要病因是答案:喉头水肿 20.20、严重肺气肿的呼吸困难表现为答案:呼气性呼吸困难 21.21、咳嗽气短,咯粉红色泡沫痰,最可能的疾病是答案:急性左 心衰竭 22.22、犬吠样咳嗽多见于答案:急性喉炎 23.23、咯血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答案:鼻出血 24.24、昏迷患者,深大呼吸,呼气中有烂苹果味,提示为答案:糖 尿病酮症酸中毒 25.25、进食后出现的上腹部疼痛,呕吐后腹痛明显减轻,不发热。 最可能的病因是答案:麻痹性肠梗阻 26.26、意识障碍伴瞳孔缩小见于答案:有机磷农药中毒 27.27、关于意识障碍的说法,下列哪项不正确答案:尿毒症很少发 生意识障碍 28.28、头痛伴颈强直、凯尔尼格征阳性,常见于答案:蛛网膜下腔 出血 29.29、胸痛伴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右下肺呼吸音消失,多见于 答案:肺炎球菌肺炎 30.30、胸痛,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可能的病因是答案:胸膜 炎 31.31、下列哪项不是腹膜炎症所致腹痛特点答案:加压或改变体位 疼痛可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