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文化》说课稿

《体味文化》说课稿
《体味文化》说课稿

《体味文化》

高二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文化生活》

茂名市实验中学王虹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体味文化》,选自《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对本课的教学构思,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做简短分析。

1.本框地位与作用。《体味文化》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是学“文化”的入门课,相关的文化理论,尤其是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是《文化生活》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掌握好本框题的内容将为学好《文化生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材内容。本框题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力量”三个部分的内容,在结构上线条清晰,逻辑关系逐层推进,而且教材资源丰富。

3.教材处理。紧扣主干知识,充分利用教材经典资源,适当调整补充了一些从时间感和生活感上都更接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鲜活素材;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赏文化”、“谈文化”、“研文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了解文化的形式,分析理解文化

的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多样性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力量;

依据: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以及文化的力量是学习《文化生活》的理论基础,也是高考的考试范围,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将其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依据:文化内涵是《文化生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理解文化内涵对于学好文化意义重大,但是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多达上百种之多,对于高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来理解文化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将文化内涵的理解界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攻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体味文化》可呈现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课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服务

于教法学法,利用多媒体的图文、音像呈现文化的多样性,融入时代精神、开阔学生视野,使课堂活动有“声”有“色”!

(1)教法: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文化的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归纳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讲解归纳,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设定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合作探讨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最终生成新知。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知识结构清晰,突出重点。并注重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导入新课。(赏文化)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化“万花筒”:

北京奥运福娃、图腾牛、舞狮舞龙、国内外各地特色建筑、南北方的饮食文化、各民族特色节日、各民族服饰、世界著名文化遗产、绘画艺术、网络文化。

设疑:图片表现了文化的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文化形式多样性;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2)讲授新课。(谈文化、研文化)

①谈文化:引导学生说出一些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感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设疑: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文化现象?

说说你参加过的一些文化活动以及感受。

②研文化:

第一、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区分文化现象与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政治现象;在探讨文化与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个人修养的关系中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像、音像效果感受文化的力量。通过激昂的音乐《相信自己》和激人奋进的诗歌《年轻的战场》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主要内容,并简单扼要、条理清晰地做好板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基础上,较快地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能较快地将知识转化为个人素质。

(4)课后作业。

针对学生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5)板书。注重直观、系统,体现本课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掌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的支持!

体味文化生活 教案

第一课1框体味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明确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重点难点】 1、重点:文化的内涵 2、难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年春晚,蔡明和潘长江共同演了个小品,叫《想跳就跳》,受到了人们的喜爱。问题:你认为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是什么?(如:你口味真重!) 学生:…… 老师: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文化”这个词语我们非常熟悉,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味文化。讲授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请同学们欣赏课本第4页的几幅图片,这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几种艺术形式,舞蹈、杂技、歌唱。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学生:不赞同。 老师:除了艺术,文化的形式还有哪些?下面我提出一个具体问题请同学回答,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并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 学生: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仅如此,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如见面相互间的称谓,我们这里见面常称呼“大哥”“大姐”,江西人见了面相互称“老表”“”表哥“表妹”。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1范文整理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新课标要求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内涵。 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引入新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进行新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 在。

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 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各种文艺节目的分析和归类讨论,借助文化现象来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对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学习,懂得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对不同区域文化的对比,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不同特色;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人的文化素养要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培养; 3.认识文化对个人、民族和国家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课堂探究活动的方式,和学生加强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

感,了解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感受文化氛围。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文化的概念 2. 文化的力量 (二)教学难点 从生活现象中理解文化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

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新知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引导学生思考。 A.2020年春节联欢晚会舞曲。 B.央视热播剧《人民的名义》。 C.综艺节目《青春有你》剧照。 D.京剧选段《贵妃醉酒》剧照。 提出问题:你经常欣赏这些文化艺术节目吗?除此之外还有哪些?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发表见解。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或者到电影院等场所欣赏文化艺术节目,这些艺术节目主要包括舞蹈,歌,杂技,影视,戏曲,绘画,小品等。 (二)承上启下合作探究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doc

第一课《第1节体味文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 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 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相近, 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处理练习题]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九寨沟的自然风光 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④大汶口文化遗址 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⑥克隆技术 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 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2、文化的特征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 体味文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化教案体味文 化优质课教案整理 体味文化高中思想政治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 2、明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

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3、树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 2学情分析 本框理论性较强,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的作用。 第一目,用“学案”导学;第二目,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过程】 :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有别于经济、政治,同时三者又密不可分。那么,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本课时,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探究:P9 归纳:有的内容难以归类,正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经济越发展,政治越进步,越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1—2,做

《体味文化》说课稿

《体味文化》 高二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文化生活》 茂名市实验中学王虹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体味文化》,选自《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对本课的教学构思,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做简短分析。 1.本框地位与作用。《体味文化》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是学“文化”的入门课,相关的文化理论,尤其是文化的内涵和作用是《文化生活》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因此,本框题在《文化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掌握好本框题的内容将为学好《文化生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材内容。本框题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文化的力量”三个部分的内容,在结构上线条清晰,逻辑关系逐层推进,而且教材资源丰富。 3.教材处理。紧扣主干知识,充分利用教材经典资源,适当调整补充了一些从时间感和生活感上都更接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鲜活素材;将教材内容稍作调整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赏文化”、“谈文化”、“研文化”。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了解文化的形式,分析理解文化

的力量;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文化现象,理解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多样性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力量; 依据: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以及文化的力量是学习《文化生活》的理论基础,也是高考的考试范围,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将其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依据:文化内涵是《文化生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理解文化内涵对于学好文化意义重大,但是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多达上百种之多,对于高二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来理解文化存在一定难度,所以将文化内涵的理解界定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攻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谈一下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体味文化》可呈现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课堂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服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1.1体味文化优质教案+导学案课时合集(含预习案习题及答案)

教学设计】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体味文化》 一、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 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

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节体味文化》教案.doc

第一节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懂得文化素养的培 养与体现。 2、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懂得文化现象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阐释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2、学会分析文化的价值,提高学生文化欣赏和主动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 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化的力量,从而懂得文化建设,发展先进文化的意义。 2、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运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与力量 【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方法】尝试“学案”导学,用好《第二教材》,引导学习先自学,做填空题,然后有重点地讲解,夯实基础的同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归纳总结,并当堂演练、点评,切记“先学后教”,“授之以渔”,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前者从时间上讲(古代→现代);后者从空间上讲

(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 2、文化现象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表明文化现象具有特殊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有不同的 文化生活。 ※文化现象是文化本质和规律的外部表现,我们知道了文化现象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那么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二)文化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2,做填空题。 1、文化的内涵: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性质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 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把握这一概念,需注意以下几点: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而 不是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经济、政治活动。 (2)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3)文化包括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动态:精神活动;静态:精神产品。 (4)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有鲜明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5)还要注意区分“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 文明相近,用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运动。例 如考古学中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文化生活”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 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中特社义文化中的“文化”。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张艳峰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伊春区二中张艳峰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伊春区二中张艳峰 【教学内容】: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经历中收集、整理信息,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使学生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和表现方式的多样性,明确文化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探究,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针对本课的主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学会合作交流(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的情感,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并制成课件。 2、学生准备:①了解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 ②收集有关文化概念的资料。

高中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案

高中第一课第一框体味 文化教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NO:1 编写者:孙凌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文化的涵义 三、【方法点津】: (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三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高中思想政治《体味文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壱、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化的形式和现象;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 践的产物;理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提炼文化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 导学生观察、讨论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弐、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分析讨论,提炼出知识;自主学习法和小组讨论法。 参、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文化素养的获得,培养学生自觉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意识; 2、通过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使学生意识到文化的作用,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强国的 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2、教学难点:文化的内涵。 重难点突破:从学生的身边的文化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与“文化”有关的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教师在学生已有答案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归纳和总结。 【教学方法】 现象分析法、讲授法、分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多媒体播放歌曲《论语》。 导入新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哪些形式?文化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就在这优美的旋律中一起走进文化生活,体味文化。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 多媒体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带着目标自主预习5 分钟。 壱、文化“万花筒”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们知道文化有哪些形式? 多媒体展示图片。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化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传播手段的不断改进,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从什么时候出现了文化现象?哪里见到文化现象? 多媒体展示图片。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提问: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那究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多媒体展示图片。 泰山日出是不是文化现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 ①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1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高州市石鼓中学卢锦波 【教学内容】: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情分析】: 以前,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体会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进入文化生活的学习。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就如钱钟书说过的一段话“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那究竟什么是文化,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一框的学习,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讲授新课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优质公开课教案:第01课 第01节 体味文化 Word版含解析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学资源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的概念 ◇理解:文化的内涵 ◇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情感及态度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2、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文化的内涵(广义、狭义) 三、教学设计 【知识体系】(板书设计)

【知识要点】 1、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意识形态: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世界观。非意识形态:指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如:语言学。 2、特点: (1)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与个人的关系: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3)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的表现形式: (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4、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影响个人,也影响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常考、易错点提示】 (1)文化的广义和狭义:我们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与经济、政治相区别的领域。 (2)文化与文明: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文化发展中的精华、积极成果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本课使用的资源 1、下面属于文化现象的有哪些?( 2、 3、5、6、7) (1)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2)参加学校运动会 (3)参加演讲会、辩论会 (4)购买蔬菜水果 (5)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6)合唱团、舞蹈队、时装表演队 (7)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8)某国议员竞选 2、思考: 1、大自然的山水是文化吗? 2、画家笔下的山水是文化吗? 3、两者有什么区别? 3、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体味文化优质课一等奖

体味文化优质课一等奖 2016-01-26 12:02 880次 体味文化高中思想政治人教2003课标版 【学习目标】 识记:文化生活的特征;文化的内涵;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本质 理解: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力量 二、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 第一框“体味文化”包括“文化‘万花筒’”、“文化是什么”和“文化的力量”三目。 第一目“文化‘万花筒’”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二是不同地区的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该目是活动导入。教材选择了《大河之舞》《科技灵光——晃圈》《长征组歌》《天鹅湖》等几组镜头,并设置了三个问题: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你 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 这种看法?可以看出,这三个问题旨在拉近学生与文化生活之间的距离,有意识地引导学 生对 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归类,帮助他们感悟“文化的含义”,以与下一目相衔接。该探究活动旨 在引导学生体会到:文化是无时不在的,从人成为人那一刻起,文化就与人类不可分离了;生活中,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 接着,教材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指出: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加以拓展,引导学生回味校内校外的各种文化生活,如参加学校的辩论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上网,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生活对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活动的感受吗?”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每个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在教 学过程中,请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对我们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后面讲“文化的力量”、“文化对人的影响”等内容作铺垫。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 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析】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设计思想】 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017高中政治 体味文化教案1

第一框体味文化 【新课标的要求】 (一)识记1、识记文化的内涵。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然而“熟知并非真知”,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钱钟书,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第一框体味文化(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从现象)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师: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你能举个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是文化活动吗?在假期你参加过哪些文化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他们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家有家庭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比如:东方用筷子西方用刀叉,东方聚西方分),穿衣有“服饰文化”(比如中国唐装,日本和服),,住房有“建筑文化”(比如古代有宗教建筑、园林、宫殿、楼阁,现代北京四合院)出行有“旅游文化”,晚上有“网络文化”,而这些都属于文化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师:那同学们再思考:这些文化现象是不是只存在今天,千年前那些前辈们,你们猜猜看,他们有文化生活吗?大概是怎样的呢?(设置悬念,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并回答)个人: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社会:龙文化-儒家文化-信息高速公路社区文化校园文化(黑板报、桌凳、宣传栏、校报)企业文化-快男网络文化,这又证明了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特色:不同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师:生活在农村和生活在城市文化生活一样吗?比如在都市、乡镇、偏远的村落 3、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师:我们都生活在这个繁华的社会,用我们雪亮的眼睛来窥视着种种文化现象。在我们的校园中,将要进行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校文艺演出、演讲比赛、蓝球比赛、上课、自习、作业、上网、交友、聊天……),结合教材P8页总结。 过渡:我们在日常用语中会说:你真有文化或是你这人咋这没有文化呢?在这里,我们把知识等同于文化,文化就是知识,有知识就是有文化。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我看到有的同学摇头)那究竟什么是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细细体味,来真切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必修3《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高丽 【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作 为全书的起始,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 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因此学好本课,才能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 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 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 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 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具备一定文化素养、身体力行着文化活动,但是 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同学生 一起透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各种文化现象,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 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要求课堂教学从以教为本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 与为主,教学方式要求从单向灌输转变为情境建构,注重学生体验。基于此, 本框题教学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从生活中引出问题,再创设问题情境,最后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程序,按照“品文化→识文化→析文化”的线索安 排教学流程。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使学生感受现实生 活浓郁的文化气息,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叙述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使文化 融入生活,也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感性认识。紧扣“文化”这个主题,引导学生 进行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了从感性 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后,以生活实例为切点,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践行理念,实现知、情、行的统一。 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使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整合教材资源,力将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借助文化现象了解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学会归纳文化丰 富的表现形式,阐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2、能力目标:

体味文化 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主要内容:文化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文化与精神活动、社会、物质活动及文明有什么关系?如何区别?文化有什么作用? 2 、【学生分析】学生对身边的“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也有所了解,但是并不知道“文化”的真正内涵,无法给“文化”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也往往忽视了文化重要意义。 3 、【设计思想】首先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借助多媒体这个现代“万花筒” ,向同学们展示五花八门的文化,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述说各自家乡的特色文化,使文化融入生活。接着进入“领悟”阶段,扣住“文化” 这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合作学习,使他们在主动思维的过程中,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发现” 阶段,让学生自行辩论,激活学生思维,谈谈独到的见解和感受,教师因势利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也就水到渠成。 4、【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化的概念,理解文化的内涵,分析文化的力量;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体察生活环境中的文化价值;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幻灯片及基本教具展示情景材料,让学生回归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适时加以引导,采用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认同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懂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提高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5、【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6、【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1)“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2 )我们常说中学生要做四有新人, 其中之一就是“有文化” 那么我们是不是有文化的人? 究竟什么是“文化”? (1) 分析钱钟书的话,说明文化有什么特点? (2) 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你是怎么看? 通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 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1.1-2 文化的内涵; 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A 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答案】D 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自然科学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⑤选举人大代表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