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法印

大乘和小乘,是佛教的两大宗派。小乘的教义,是以四阿含经为依据,说的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盘寂静。而无常无我的道理,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世界一切诸法的总则。无常就是生灭相续的道理,他不但包括一刹那一刹那生灭不停的意思,而且也包括因果相续的道理。佛教说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生老病死,万物有生住异灭,而且是时时刻刻在那里新陈代谢,刹那刹那的在那里变化迁移,这就叫做无常。什么是无我呢?无我也就是对于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诸法之中,没有一个我,能够主宰一切的道理。也找不到一个我可得,这就叫做诸法本无我。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明四相皆空,无我可得。众生因有妄想执著的心,于诸法无常,执为真常,于诸法无我,妄执有我,因此就产生了我见、我痴、我慢、我爱、颠倒梦想的四种妄心,所以造业受报,依因感果,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之中。我们要解脱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轮回,那就要用无常无我的观点,发心修道,断苦恼因,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到了功行圆满,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偏真涅盘境界。断见思烦恼惑,了分段生死苦,这是小乘圣人三法印的道理。

在这里我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舍全身而求半偈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以前,有一世做一个独觉,在深山穷谷之中,修学苦行。在静坐用功的时候,忽然间听到远方传来说话声音。仔细的一听,原来是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位独觉,听了以后,仔细想了一想,这二句话的道理,对于修行的人来说,真是非常重要。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是生灭之法,就像空中之华、梦中之境、幻化无常、生灭变易。他听到这稀有难得的法语,心中感到非常欢喜,但是认为单是这二句话,其中道理只有一半,下面还有二句。就去寻找这位说话的人,可是找了好久找不到,后来就在深山大树林中,看见一个暴牙赤目的鬼王,在那里找东西吃。这位独觉就问他:‘鬼王,你刚才有没有看见什么人在这里讲话?’鬼王说:刚才念两句偈子的就是我。独觉说:我认为你念的这二句道理不完整,只有一半,一定还有一半,能不能请你把下面二句再念给我听听?鬼王说:你想再听后面二句,哈哈!没有那么容易,你知道佛法是难闻的。你想再听后面二句,那么你就应该发供养心,我才说给你听。独觉为了迫切要求再听下面二句的真理,就对鬼王说:‘深山之中,偏僻无人,我在这里勤修苦行,吃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你且暂等一下,我到山中去采些水果,来供养你吧!’鬼王说:我不吃水果,我要吃活血的动物。独觉说:嗳!这太为难我了,活血的动物,我不能找给你吃。如果将活血东西来供养你,我要犯了杀戒,这实在办不到。鬼王说:你办不到,还有二句最最主要的妙法,我也不说了。这位元独觉正在为难情况之下,想了一想,这应怎么办呢?为了求法心切,只好不惜身命。于是对鬼王说:好吧!你要吃活血东西,你现在就说给我听,等我听了以后,把我的身体来供养你吃,既新鲜又活血,你可满意了吧?请你快说。鬼王又说:我不相信,你会把自己的身体给我吃,哪有这么好的人!等我将下面二句佛法说了以后,你逃走了,我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独觉说我是修道的人,言重如山,从来不打妄语,你说给我听,我一定供养你。鬼王就把后面二句法语说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位独觉听了以后,当即开了大悟,深明这首偈子的根本道理。是说修行的人,能够觉悟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无我的,就可以用功修行,把生灭的妄想执著灭掉,即是生灭灭已,当下就证得不生不灭的寂灭涅盘的安乐境界。因此感到法喜充满,得未曾有的殊胜法益。于是就请鬼王坐下,自己跪在地上,把头伸了出来,请鬼王吃吧!顷刻之间,鬼王摇身一变,出现一个天人相,合掌恭敬地对独觉说:‘善哉,善哉。道人,你是善行菩萨之道,是真精迸,是名真法供养’。这几句赞叹的话,讲了以后,这位天人已不见了。但是他所说这几句话,就是过去诸佛所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静为乐’的偈子,其中的奥理,就是佛教的根本真理,也正是三法印的道理。

什么叫做涅盘寂静呢?涅盘意译为圆寂,是真无不圆,妄无不寂的意思;又译为灭度,灭了烦恼障和所知障二种惑障,了脱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二种的苦果。涅盘即是佛教修行的

人所证到的道果,共有四种不同,第一自性清静涅盘,人人具足,个个不无的清净本然,不生不灭的自性,在佛、菩萨、辟支佛、罗汉的四种圣人方面,也不会增加一点,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的六道中,也不会减少一点。平等平等,没有一点差别和不同的地方,这叫做自性的清静涅盘。第二是有余依涅盘,我们修行,用智慧的火焰,来烧掉烦恼之薪。虽然已经断了见思烦恼的子缚,但是那色身的果缚,仍然存在。因为还有这个身体的躯壳存在,作分段生死的依靠,这就是有余依涅盘。第三是无余依涅盘。我们修行,用智慧的利剑斩断烦恼的毒蛇,把见思二种烦恼斩尽。无因不会感果,这个余依果缚的身体,当然也是要消灭掉。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是众苦的根本,身体没有了还有谁来受苦?二乘圣人能够灰身泯智,灭色归空。这是罗汉、辟支佛二乘圣人所证的涅盘,叫做无余依涅盘。第四是无住处涅盘。我们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一方面运用智慧,来断尘沙烦恼,可是又不住于不生不灭的涅盘,另一方面运用慈悲来普度众生,菩萨虽然经过在三界六道中教化众生,可是又不住于生死。这真是:‘任运随缘无挂碍,涅盘生死等空华’。这是菩萨所证的涅盘,称为无住处涅盘。小乘三法印中涅盘寂静的道理,就是指第二有余依涅盘与第三无余依涅盘。

=================

三法印:(成就者亲证,初修者信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四法印:(成就者亲证,初修者信仰)

一切存在都是暂时的,

一切暂时的存在都是各种条件和因缘构成的,合成的,

执着于建立在这之上的一切情感,感受,感知,色形,都是痛苦的(对五阴的执着)超越一切,舍离一切,无执着于一切,包括涅磐这一概念本身也要被超越。

=================

三明:(成就者亲证,初修者信仰)

知道宿世生活

知道因果轮回

知道苦集灭道

=================

三明中各明的关系:

知道宿世生活

通过深刻的去品味,去理解

知道因果轮回

通过深刻的去品味,去理解,

知道因果轮回实是苦,

知道因果轮回的起因(八邪道所产生的贪,嗔,痴),

知道因果轮回的灭除可能,

知道因果轮回灭除的方法(八正道,与集谛相对)。

==================

什么是无明?(与三明,三法印,四法印对应):

“一切痛苦都产生于无明,人由于无知而产生了偏见与固执,苦也就由此产生了。”

佛陀说:

什么是无明呢?佛陀在杂阿含里对无明有详尽的描述!

佛陀说:“什么是无明呢?

不知过去、未来,

不知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不知内、外,

不知内与外的关联;

不知行为、后果,

不知行为与后果的关连;

不知佛、法、僧,

不知终止苦的方法;

不知苦、集、灭、道,

不知止息痛苦的实践;

不知因和因所引起的后续一切……

不知善、恶、有罪、无罪、习常或不平常;

不知好、坏、污、净的分别缘起

全都不知。

对于六种感官所引发的后果没有如实知。

对于每一个发生缘起而引起的自我、痛苦、

渴望、爱欲的原因

不知、不见、或只知其一

不能全部洞然明白,

这些痴暗、无明、大冥,

就叫做无明。”

【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parama^rtha- 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sam!vr!ti-satya,巴利语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兹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说:(一)原始佛教之经典如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又于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二)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

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三)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盘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四)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之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有主张苦、集、灭三谛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与胜义二谛。

(二)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盘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则为世俗谛。

(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之说,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吾人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盘。

(三)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现。

(四)三论宗之说,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展开之后,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家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说,即:(1)二谛之体为一,(2)二谛之体个别,(3)二谛之体为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论卷一揭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各种二谛之教说。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1)‘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分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2)‘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空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

称为‘教真谛’。上记之本末二种‘于二谛’,与‘教之二谛’,合称三种二谛。

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说。(2)第二

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指成实家之说。(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4)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如下表所示:

吉藏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以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五)法相宗之说,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表解于后。

详言之:(1)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会崩坏(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

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之存在。(2)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

谛。(3)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盘,但须假藉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4)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义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而观,故有所别。

(六)地论宗之说,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

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2)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于小乘中之深说。(3)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浅说。(4)显实宗,系指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出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深说。

(七)天台宗之说,天台大师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1)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法’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2)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3)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4)圆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5)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6)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7)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为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论及者。参见本文末之表解。

(八)末法灯明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承袭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面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

大乘庄严论卷二、成实论卷二无相品、卷十五见一谛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摩诃止观卷三上、四教义卷一〕

【三昧印】

住于寂然不动三昧之相。又作三摩地印、三昧印。于密教中,五部各异:(一)佛部为法界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置于左手之上,拇指互拄,乃胎藏界大日如来之印,故又称大日定印。(二)莲华部为妙观察智印,以二手之拇指、食指相捻,二手缚仰置脐下,即弥陀所契之印相。(三)金刚部为三昧印,二手缚仰,二拇指互拄。(四)宝部为三瓣宝珠定印,先结弥陀之定印,再以二食指拄二拇指之第一指节,作三瓣宝珠状。(五)羯磨部为羯磨印,左右两手外缚,各以大、小指之端相拄,安于膝上。

上记五部之印相虽有别,然各部实不二而一,故于五部之常法中皆用法界定印,或诸印可互

相通用。惟胎藏界法一般用法界定印,金刚界法则用金刚部定印。〔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卷上、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念诵法〕

《灌顶经》佛云:若能持五戒者,有二十五位善神设卫其身,在人左右,守于空宅门户之上,使万事吉祥也。观此表可知,人能好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卫谈左右,自然灾消福至,一切吉祥。又何必痴痴然,到处乞神问卜,舍近求远耶?

1.不杀戒五善神

(1)茶刍毗愈陀尼→护持戒人身,辟除邪鬼。

(2)输陀利输陀尼→护持戒人六情(即眼、耳、鼻、舌、身、意)悉令完具。

(3)毗楼遮那世波→设持戒人腹内,使五脏平调。(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4)阿陀龙摩坁→护持戒人血脉,悉令通畅。

(5)娑罗桓尼和婆→护持戒人爪指,无所毁伤。

2.不盗戒五善神

(1)坁摩阿毗婆驮→护持戒人出入往来,使得安宁。

(2)阿须轮婆罗尼→护持戒人所啖饮食,悉使甘香。

(3)婆罗摩?雄雌→护持戒人睡梦平安,觉悟欢悦。

(4)婆罗门地鞞多→护持戒人,不为蛊毒所中。

(5)那摩呼多耶舍→护持戒人,不为雾露之毒所害。

3.不邪淫戒五善神

(1)佛陀仙陀楼哆→护持戒人,口如斗诤不行。

(2)鞞耶薮多婆→护持戒人,不为瘟疟鬼所持。

(3)涅坁醢陀多耶→护持戒人,不为县官所得。

(4)阿罗多赖都耶→护持戒人,舍宅四方,驱逐凶殃。

(5)波罗那佛昙→护持戒人,平定舍宅。

4.不妄语戒五善神

(1)阿提梵者珊耶→护持戒人,不为冢墓鬼所娆。

(2)因台罗因台罗→护持戒人门户,辟除邪恶。

(3)阿伽风陀罗多→护持戒人,不为外气鬼神所害。

(4)佛昙弥摩多哆→护持戒人,不为灾火所延。

(5)多赖叉三密陀→护持戒人,不为偷盗所侵。

5.不饮酒戒五善神

(1)阿摩罗斯兜嘻→护持戒人,若入山林不为虎狼所害。

(2)那罗门阁兜帝→护持戒人,不为伤亡所娆。

(3)萨鞞尼干那波→护持戒人,除恶鸟鸣狐鸣。

(4)阇鞞门毗舍罗→护持戒人,除犬鼠变怪。

(5)迦摩毗那阁尼→护持戒人,不为凶注(阴司注写凶恶之事)所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