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资料

最新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资料
最新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资料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做课程计划时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3)组织与实施。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4)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校本课程的优势及其开发的意义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校本课程的优势极其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它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1.教师的积极参与;

2.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

3.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4.凸现学校自身特色。

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逐渐成为了新课改的重点。但是在各中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问题,主要有:

一、教师的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长期以来实行中央统一的单一课程体制,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观念未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仍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陷于陈旧的课程思想习惯性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对校本课程的涵义一知半解,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不到位,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据调查,目前许多学校在校教师中知道校本课程含义的不超过50% ,他们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是那些有专长教师的事情。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外籍教师开设的口语课等其实都是校本课程。这种传统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以及课程开发意识。但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而且长期以来我们推行的是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少有过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为此,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任务,教师没有充分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准备。加上校本课程在全国各地刚刚起步,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等问题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成型的和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因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

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三、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四、忽视学生需求,盲目进行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然而学校往往为“开发”而“开发”,缺乏调查研究个体需求和整合校内课程资源的思想意识。这就导致了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不是按学生兴趣特长而开设,而是按教师“特长”来开设,教材编写往往是“师自为本”,谁有特长谁来开,学生围绕教师转,而为了修满学分,不少学生不得不被迫选修某一课程,按这种思路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也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有的学校还强行“摊派”,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承担一门任选课或活动课的教学任务,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质量。

五、缺乏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资源,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课程开发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能够用于支持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不多,有的学校的现有设施、经费投入上还是比较紧张的,对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等存在一定的制约,造成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捉襟见肘,苦不堪言。

六、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评价包括学生学业评价和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即课程原型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然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了了解学校的各位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成效,学校就罗列一大堆评价指标,教师和学生们在这些指标上打打勾,进行量化排名。正因为多数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仅仅停留于学生反馈、教师自评与互评这样的经验水平上。这些评价往往忽视了本来最需要关注的每个学生个体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的价值,忽视了本来最应体现的学生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忽视了

本来最应进行的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环节中往往简单了事,教师与学生们都只是为了应付,因此存在着评价过程不严密、评价结果真实性差等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顾及到它对学生未来发展和对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要确保它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这就需要学校设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否则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盘散沙,造成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七、升学压力引发的异化

因考试、升学的压力,有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只存在于课表上,校本课程的课时被占用,在校本课程的时间里进行高考科目补习,使高考辅导的课外“加餐”堂而皇之地变成了课内“加餐”。校本课程在考试的冲击下被淡化、异化成高考科目补充和强化,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八、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矛盾”,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达到“少课时、轻负担、高质量”,减少国家课程比例,给学校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促使教师得到发展,办出学校特色。但是,新课改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把要求和内容降下来,编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各学科专家,存在“科本位”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做足了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充实,还增加了许多课外信息查找的任务,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本减不下来,教师也普遍感受到课时太少,课外占用时间太多。这样,国家课程负担减不下来,而校本课程又处于起步阶段,其开发的滞后与开发条件的不成熟,也就注定它抵挡不住国家课程的“冲击”,每周的校本课程出现被挤占挪用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措施

(一)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会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对学生需求的分析应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因材

开发”。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并非“闭门造车”,搞自给自足,应当考虑学校、地区和社会的需求,考察学校、地区及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学校、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需求分析的方法可用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网络信息分析法、地区发展报告分析法等;开发的主题可以是环境保护、地方文化建设、地方经济发展、消费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策略,以及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对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内容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发展等。

(二)借助课程专家,进行联合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应是学校自主开发,但是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在进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搞联合开发,然后以“类”推出(这里的以“类”应注重学校的办学实力之间的差异),供区域学校选择使用。在此基础上,各个学校再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的决策中心,但并不意味着课程决策和课程编制都要全部由学校来完成。校本课程要体现自主性、多样性,同时也需要课程开发的相互引进和相互交流,在借鉴中完善和发展,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个性特色。而不应是“校自为本”的自我封闭。因此,校际之间的联合开发试验更符合实际,也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生命力,在充分开发各校的校本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研讨,能够较好地推进校本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课程理论水平。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广大教师包括学校行政人员,首先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同时学校不能期望等到教师素质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以及一般教师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放心”地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而是要积极创设条件,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对实施校本课程的教师进行集中或个别辅导、引导阅读课程理论书籍、开设教师好书介绍会和校本课程沙龙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的课程理论修养,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提高自身课程开发能力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所属地区师范院校教育系及教育机构课

程专家的力量,让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远见卓识帮助教师实现对自身教育哲学的概括和提升,从而和课程开发主要参与者的一线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

(四)营造民主开放的课程开发环境。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在表面上似乎是国家赋予学校权力的结果,而实质上更是学校自己的教育宗旨或教育哲学的产物。因此,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体现自身教育宗旨的教育环境,以营造一种教师分担责任、积极推进教育革新、勇于追求成功的氛围。自然,这个教育环境必须是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而非强权政治。这就对学校校长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有与上级行政部门和中介机构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又有与教职工不断对话和鼓励合作创新的能力,必须能够对课程开发行动研究所有成员赋予尊重与理解。从此意义上讲,能够进行好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必然要有能够有效开发学校相关人力资源的校长,没有这样的校长,校本课程开发将非常艰难。

(五)尽快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以学校课程资源为基点,以开发与实施过程为主线,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既要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内容,又要评价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体验,还要评价校本课程作为教育信息、载体在学校发生的作用。

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围绕校情——目标——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在教师方面,既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管理者与评价者。在评价上,可以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学校对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评价。它着重对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理念和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由此达成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第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自我反思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应着重对其自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促进教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学生方面,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也应是校本课程

的评价主体之一。

在学生评价上,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评价可以从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过程的行为表现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个性知识品质等方面的整体发展进行考查。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采用多样的方法,既要有行为观察,又要有成长记录;既要有表层的作业,又要有深层的学习日记,使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以便更清晰、更准确反映学生的发展事实。值得强调的是,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学校可以和编制课程的专家探讨,设计一些调查问卷,让学生对课程和教师进行评价,以便获得第一手评价资料来调整和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同时,学校在设置评价指标体系中必须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样化和综合化,从而真正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从课程资源理论与政策的角度进行分析:1999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我国确立了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课程改革的现实也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际就是在走向决策分享,而我国中小学课程长期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使得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与办学思想设计与开发符合本学校特点的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从教师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繁重的工作量,使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够。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形式,大部分教师不再将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练习册等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在来源、范围、形式与采用方式上都得到了扩展与再认识,但仍然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解存在偏差,为数不少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主要就是指条件性课程资源或显性的课程资源,她们经常不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资源等同于校本教材或教学用的材料。因而在开发中往往只关注这一类课程资源的开

发。且不太注意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经常就是一些知识与活动的机械拼凑。 3、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我校座落在胶南东部新城区,临近胶南市政府、新华书店、教师进修学校,濒临美丽的大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我校2001年10月刚刚建校,一方面,社区群众对优质教育具有较高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家长素质等不能很好地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正就是发挥学校优势,促进学校发展的一剂良药。 4、从当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课题前期论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 ①教师课程资源意识与开发能力欠缺,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与运用能力。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注重国家与地方规定好的的课程资源,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③教师课程资源的整合、开放意识缺乏研究,学校周围及社区的课程资源利用率低。 ④校内的硬件资源作用不能发挥最大限度,被闲置与浪费。 ⑤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⑥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二)、研究目标 1、理论层面的目标:从校本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资源扩展与开发的角度,通过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进行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勺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

整合资源,构建特色校本课程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个性化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建设汇报材料 新课改理念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为学校实现动态化、立体化、层次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校本课程建设“以校为本”的理念,为建设个性化学校特色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建设创造了条件。 一、校本课程建设的历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指向的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尊重学校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也必然会受到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影响。这些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整合教育教研成果,形成校本课程之“精” 把学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点。几年来,我们一直引导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把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基础,坚持以研究课题为抓手,开发校本课程。现已编制成系列化的校本教材,比如《衡南一中德育》、《生命与健康教育》、《平安校园》,正在学校校本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校尚有7个省级课题在研,这将为我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注入新的活力。 2、整合综合实践,扩展校本课程之“容”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给予了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使得学校从课程的使用者转而成为课程的生产者、开发者。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的整合开发,最大限度地充实校本课程的内涵,拓展校本课程的外延,展示学校的个性和特色。我们主要抓好两方面工作。(1)加强校本课程“指导群”建设。这里指组建能引领指导校本课程发展的专家团队,他们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宝藏和最强有力的支撑。他们包括对地方历史文化了如指掌、阅历丰厚的民俗专家(比如民间收藏爱好者、地方史专家等),有学业精深、学有特长的教师群体(比如书法、集邮、插花等),还有来自各行各业、人数更为庞大的家长,他们可能是某一兴趣的爱好者,可能某行业的管理人员,也可能是技术熟练的工人或阅历丰富的长者(比如拉丁舞教练、京剧票友、医生、市场营销人员、丝绸检验、印染人员等)。流水般更替的学生带来活水般源源不断的家长资源。目前,我们还在收集校友资料筹建校友资源库。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指导群”的建设,既可以解决专职教师不足的困难,也为校本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储备更多的指导人才,更希望把社会的“三百六十行”中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精华,逐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对家乡的历史、社会的现状、身边的生活有更真切的感受。(2)充实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内涵。校本课程体现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自编教材,也可以是非教材形态的,甚至一张节目单、一份计划书、一条建议都能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生活中许多活动式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发,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我们通过主题策划、组织实践等方式,努力实现校本课程与活动既从属又独立的目标。校园生活包括学校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实践基地活动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课程建设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努力成长为新时代的人民教育家》一文中曾提到:“一定要把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让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莘县教育局(2010)29号等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实验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建设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教研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导,调动学校自主开发课程和自主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我校和社会的课程资源,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研究、开发校本课程并逐步形成适应地方、学校和学生特殊需要的,体现学校办学特点的学校课程体系。 二、前期论证 (一)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已经成为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当前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现在也应成为我们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存在着的7 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加德纳认为这7 种智力在现实生活中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正是这7 种智力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 (二)自我评估 我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品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宗旨,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隐性课程,已基本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内部设施完善,微机室、多媒体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教室齐全,图书、音像资料完备。 现有任课教师19名,大专学历达标率100%,40岁以下教师占88.8%,且素质较高。经过理论培训,外出学习,课题研究,教师思想观念先进,具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教学管理、科研能力、业务水平居全县上游,具有初步的课程开发实施能力。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研究水平逐渐增强,学校特色日渐突出。在信息技术、科研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英语教学、语文读写同步运行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开发的目标 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和本校实际,制定本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目标如下: 1、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珍惜时间,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交流,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 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从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 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 6、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导读:范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进步,科教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三、实施内容: 、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组长:蒋志敏 副组长:乔磊赵春丽 组员:班主任、自然、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关教师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冈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什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力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日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利网络化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上述三种类型的划分有其理论的依据,但大多是学校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只要是便于学校对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采用何种方式划分都有其合理性。总体上说,三种课程资源的划分都比以前更能够反映课程改革的实际,课程资源的范畴更大,也更科学。但目前一些研究者和学校有将课程资源无限扩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程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就是对我们思品课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新的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课程改革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同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地区和城乡的不同特点。”就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而言,有很多内容并不适应农村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如在教材编写上没有处理好城市和农村的关系。同时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补充大量的课外资料用于教学,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就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所以从实际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开展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重要的途径,是落实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有效推进新课程发展的重要形式和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的目的:通过课题研究,改变以往认为农村校本课程资源贫乏的认识和目前课程过 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及当地文化传统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在研究中紧密结合地方及学校实际,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通过引导学生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和科技创新 2、研究的意义: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重要 组成部分,这对于改革思想品德教学理念、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保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着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开发与利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校本课程资源尤为重要,它有利于农村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贯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立和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农村学校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思品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加深农村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激发农村中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德育新途径,达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内化作用,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 实施策略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和实施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 ??? 要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概念,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错误认识:一是把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显然是曲解了校本课程;二是认为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三是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四是认为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肤浅对待了校本课程。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 ???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校本性、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 1、校本性 ???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办学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取向和起点。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学校的教育风格。当然,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课程的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班级、人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课程的大致走向。这种大致的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因为这是关键性的起点。 2、综合性 ??? 校本课程的综合性,既指学科知识的综合,又指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既指认识能力的综合,又指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一种学习对另一种

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小学校本课程《山水古诗文赏读》开发方案 一、开发的目的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山水古诗文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将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本土化的校本课程:《走进山水古诗文》,并努力将古诗文教育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高尚情操、优秀品格的人文教育有机地融合,着力培养一代“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3、提高学生的言语感知与领悟能力;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5、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6、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二、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教材内容既选取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篇目,也选取大量外籍名人诗篇。学生们不仅能读到《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篇,还能读到许多虽不知名的优美的诗篇。 我校古诗文教育的宗旨就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体系。因此在总结平时开展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可以在每篇诗文之后,根据教材内容,提供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实践活动方案,如安排“请您画一画”、“请您填一填”等。这些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方案,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提高诵读的效果。 三、课程内容框架

为适合学生阅读,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共编写低、中、高三册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采取按年级、按内容分单元编排,努力做到循序渐进。 1、具体内容 1、《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2、《浪淘沙》【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3、《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就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4、《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5、《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7、《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早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9、《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题天柱峰》【唐】白居易 太微星斗拱琼台,圣祖琳宫镇九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玉光白橘相争秀,金翠佳莲蕊斗开。时访左慈高隐处,紫清仙鹤认巢来。 11、《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12、《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 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环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环保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环保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研究报告一、课题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学校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素材都可以看作是课程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开发和实施课程资源是推行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指出:?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21世纪的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一书说:?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校本课程开发者要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育学

生正确理解环境、能源与人的生活方式的动态关系,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对当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及人们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组织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湘西自治州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开发程度低,于民众环保观念淡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严重,长期以来,自然资源受到无情掠夺。近年来,为了搞活经济,缺乏科学技术的本地民众不惜毁灭性地向自然界直接索取资源,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1 长此下去,必将对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教育好下一代保护美化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一项重任。那么,在少数民族地区,将?环保?作为一项校本课程资源来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二小是湖南省?新课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利用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衡东五中谭振武 [内容摘要]: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的实施,使学校对课程的开发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学校要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地域特色创造性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将从学生的需要、具备的条件、具体的策略等几方面对本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家乡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充分挖掘学校课程资源的同时,要研究和分析地方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利用衡东县的地域特色,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了解学生需要,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找准目标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资源,还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资源需要评估,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学生各方面的实践能力,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家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这几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庭教育资源也不够丰富;学生吸收信息的渠道不是很多;家长的观念虽然近几年来因为所在地的经济有了快速地发展而有所改变,但还是跟城市里的家长有着一定的距离——只注重孩子成绩单上的数字却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使得学生、家长的素质更加参差不齐。总之,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我们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所以我们急需通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 二、盘点家乡地域资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奠定基础 我们的家乡衡东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风光旖旎。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也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土菜名县”。 衡东山奇水秀,峰险洞幽,文化源远流长,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山有四峰山、杨山、灵山、二童攻书山,山林深处,斜阳阡陌,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学校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长葛市第十四中学校本课程课程 开发方案 为了切实推进课程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设置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建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得课程体系,特制订本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目标: 1、充分利用学校得课程资源与人力资源,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学生生活得联系。 2、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提高学生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得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得情感,增强对地方与社会发展得责任感、使命感。 4、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得课程意识,鼓励教师组合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5、通过教师培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得能力,打造系统得校园文化,进而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二、组织保障: 1、成立校本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新课程作出正确决策与部署,在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保障,对实验过程予以指导与调控。 2、成立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开发与实施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学校特点得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并对教师所实施得校本课程进行督导与评价,适时给出指导性意见。

3、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各年级得课程计划形成建议并组织反馈;优化整合现有资源,开发建设新型课程资源。 4、学校有完善得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定期交流研讨,全面落实学校各级教学任务。 三、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得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得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得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得开发要从我校得实际与学生得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得特色,发展学生得个性特长与需要。 (二)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得综合性与多样性。 2、通过校本课程得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3、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得教师。 4、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得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得主人。 5、培养学生得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修养与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三)开发得内容类别: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特点与开发资料讲解

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特点与开发 长阳渔峡口镇中心学校覃章成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三级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为农村中小学兴办特色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一个超越性发展的机遇。我们知道,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成功与否。而在我们县,校本课程资源就其总量而言是充足的,且有大量的优质资源,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在分析了本县校本课程资源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类型 校本课程资源是指形成校本课程的要素来源,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本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校本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校本课程资源仅指校本课程的直接来源。本文所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校本课程资源概念,是指形成校本课程的因素来源与相关的实施条件。根据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分布与存在状况,我将其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和网上资源三类。 1.校内资源 校内资源是校本课程内在的物质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开发、利用校外资源和网上资源的媒介作用。包括:(1)学校教育哲学。学校的办学方向、理念和所追求的特色化目标构成学校教育哲学,发挥着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思想的作用。(2)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教师的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自主权、个性特长等综合体现教师资源的价值。(3)学生。作为校本课程的消费者,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需求、个性特征等因素,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4)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实力。学校的图书馆(室)、网络设备、体育设施、音乐器材、实践实习基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和对校本课程的经济投入能力,对校本课程开发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5)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责任人,校长的办学理念、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熟悉程度、对教育科研的熟悉程度、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等因素,决定着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6)学校管理文化。学校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制度条文等形成的学校管理文化,对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等产生重要影响,关系着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自愿程度、价值追求。 2.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是校本课程外在的物质基础。包括:(1)自然环境。气候、海拔、地形、地貌等因素及其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2)人文景观。(3)本土文化。一定区域内的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形成了本土文化。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是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使命。(4)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居民富裕程度、社会文明程度等因素综合反映了一个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并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水平,也形成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大环境。(5)社区成员结构。社区成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期望、教育热情等因素,影响社区成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和参与程度。 3.网上资源 网上资源是校本课程弹性化的物质基础,能对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起辅助、补充、拓展甚至是品质提升的作用。网上资源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优质化程度高。 二、农村学校校本课程资源的特点 就我县而言,校本课程资源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在这里,我想就校本课程三类资源的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