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醛、酮化学反应归纳

原创——醛、酮化学反应归纳
原创——醛、酮化学反应归纳

原创——醛、酮化学反应归纳

醛、酮化学反应归纳

一、与RMgX加成

甲醛产生一级醇,其他的醛生成二级醇。

酮生成三级醇。

羰基两旁的基团太大

时,酮不能正常地反应。

会发生烯醇化反应或还原

反应:

烯醇化反应:

还原反应:

当格式试剂反应结果不好时,用烷基锂反应可以得到较好的结果。

Cram规则一:大基团L与R呈重叠型,两个较小的基团在羰基两旁呈邻交叉型,与格式试剂(包括氢化铝锂等)反应时,试剂从羰基旁空间位阻较小的基团S一边接近分子,故(i)是主要产物,(ii)为副产物。

R与L处于重叠型为最有利的反应时的构象。

二、与HCN反应(碱性条件下)

生成的,—羟基腈可用于制备,—羟基酸,羟基酸可进一步失水变为,,,—不饱和酸(如有机玻璃)。

氢氧根可以增加氰离子的浓度,但碱性不能太强。

该反应符合Cram规则一。

Cram规则二:当醛、酮的,—C上有—OH,—NHR时,由于它们能与羰基氧形成氢键,反应物主要为重叠型构象,发生亲核加成反应时,亲核试剂主要从S基团的一侧进攻。

Strecker(斯瑞克)反应:羰基化合物与氯化铵、氰化钠生成,—氨基腈、再水解制备,—氨基酸的反应

三、与炔化物的反应

四、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

A、与NH或RNH反应(与一级胺生成亚胺,又称西弗碱)(弱酸性条件) 32

亚胺在稀酸中水解,可得原羰基化合物与胺:

故该反应可用来保护羰基。

B、与RNH反应(生成烯胺) 2

要使反应完全,需将水除去。

在稀酸水溶液中烯胺可水解得到羰基化合物与二级胺。

可发生氮烷基化与碳烷基化反应。

C、与氨衍生物的反应

a.与羟胺的反应(生成肟)

肟与亚硝基化合物发生互变异构。

亚硝基化合物与酮肟的互变异构:

亚硝基化合物与醛肟的互变异构:

亚硝基化合物在没有,氢时是稳定的,有,氢时有利于平衡肟。肟的Z构型一般不稳定。

Beckmann(贝克曼)重排反应:酮肟在酸性催化剂中重排生成酰胺的反应

催化剂:HSO、多聚磷酸、PCl、PhSOCl(苯磺酰氯)、SOCl (亚硫酰氯)24532 反应特点:离去与迁移基团处于反式;基团的离去与迁移是同步的;迁移基团在迁移前后构型不变。

可根据水解产物推导原料肟的构型。

b.与肼的反应(生成腙)

c.与氨基脲反应(生成缩氨脲)

d.上述生成的产物都为碱性物质,一般制成盐酸盐保存。反应时,用弱碱(如醋酸钠)将盐分离。很多这样的亲核加成是酸性催化反应,但不能用强酸,因为氢离子虽然可以和羰基生成 (钅羊)盐增加亲电性,但氢离子与氨基结合,形成铵离子的衍生物,丧失了胺的亲核能力。

e.Girard(吉拉德)试剂:

Girard试剂中含有一个极性很强的四级铵盐基团,和醛、酮生成的衍生物溶于水,可以和其他杂质分开。在实验时常把醛、酮制成上述的一种衍生物(衍生物多半是固体,易结晶,可以鉴别醛、酮)。五、与HO反应(酸性条件) 2

醛水合物酮水合物水和醛、酮的加成是可逆反应,平衡大大偏向于反应物方面。

甲醛在水溶液中几乎全部变为水合物。

羰基与强吸电子基团相连,羰基的亲电性增强,可形成稳定的水合物。

应用实例:

六、与醇反应

半缩醛(酮) 缩醛(酮)

某醛(酮)缩一某醇某醛(酮)缩二某醇机理中的一系列反应均可逆。

缩醛(酮)在酸性水溶液中不稳定,但对碱与氧化剂稳定。缩醛(酮)能够在无水的酸性条件下形成,但能被稀酸分解。

醛的反应正向平衡常数较大,而酮在分水器(如图)中可以使平衡右移。也可以用原甲酸酯和酮在酸催化下制缩酮,产率较高。

五元和六元环状缩酮的产率较好。

该反应可用于保护羰基与羟基化合物。

七、与NaHSO反应 3

某醛亚硫酸氢钠加成物该反应不需催化剂,亚硫酸氢钠溶液需过量饱和。反

应可逆。

只有醛、脂肪族的甲基酮、环酮能发生此反应。

反应体系需维持弱酸性。

产物为盐,不溶于乙醇溶于水,可利用这个反应把醛从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中分离出来。反应可用来制,—羟腈(避免使用HCN):

八、与RSH加成

缩硫醛(酮) 此反应不能用来保护羰基,但可以用此反应将羰基还原成亚甲基:

将缩硫醛(酮)恢复羰基结构可用如下方法:

九、,,,—不饱和醛、酮的加成

加成类型:

碳碳双键上的亲电加成碳氧双键上的亲核加成 1,4—共轭加成卤素、HOX不发生共轭加成,只在碳碳双键上发生1,2—亲电加成:

HCN、NH及NH的衍生物等、NaHSO,HX, HSO等质子酸以及HO,ROH在酸催化下与,,,—332423

不饱和醛酮的加成为1,4-共轭加成:

醛与RLi,RMgX,炔钠反应时以1,2—亲核加成为主。与RCuLi反应,以1,4—加成为主: 2

酮与RMgX反应时,如有亚铜盐如CuX做催化剂,主要得1,4—加成产物,如无亚铜盐做催化剂,发生1,2—加成还是1,4—加成,与反应物的空间结构有关,羰基与较大基团相连时发生1,4—加成:

Michael(麦克尔)加成反应:一个能提供亲核碳负离子的化合物(给体)与一个能提供亲电共轭体系的化合物(受体)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发生亲核1,4—共轭加成的反应

A,A’=醛基,酮基,酯基,硝基,氰基等

常用的催化碱:三乙胺,六氢吡啶,氢氧化钠(钾)、乙醇钠、三级丁醇钾、氨基钠及四级铵碱等。

反应可逆,提高温度有利于逆反应。

该反应主要用于合成1,5—二官能团化合物。

Ribbison(鲁宾逊)增环反应:环己酮及其衍生物在碱存在下,与曼氏碱的季铵盐作用产生二并六元环的反应

十、Clemmensen(克莱门森)还原法:醛或酮与锌汞齐和浓盐酸一起回流反应(酸性条件下将C=O还原成CH) 2

此法只适用于对酸稳定的化合物。

十一、Wolff L—Kishner—Huang minlon(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反应(碱性条件下将C=O还原成CH): 2

常用二甲亚砜作溶剂。此法为选择性还原,对碳碳双键无影响。

十二、缩硫酮氢解法(中性条件下将C=O还原成CH): 2

十三、催化氢化(还原选择性差,双键、叁键、硝基、卤素、氰基被还原):

有些反应需要在加温、加压或有特殊催化剂才能进行。

最常用的溶剂是醇、酸等。如羰基两侧的立体环境不同,催化剂通常从空阻小的一侧被吸附,顺式加氢,形成羟基直立取向的异构体。

当碳碳双键与羰基不共轭时,还原活性为RCHO,C=C,RC=O;当两者共轭时,先还原碳碳双键,2

再还原羰基。

十四、用氢化铝锂还原(双键、叁键不受影响):

反应一般在醚中进行。

当羰基和一个手性中心连接时,反应符合Cram规则一。

空阻差别大时,主要得从空阻小的方向进攻的产物。空阻差别不大时,主要得稳定产物(醇为平伏键)。烷氧基取代的氢化铝锂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还原,如用三(三级丁氧基)氢化铝锂可不还原酯基:

oo十五、用硼氢化钠还原(主要还原醛、酮、酰氯的羰基、2RX、3RX):

必须在质子溶剂中或有机锂离子存在下反应。很多反应在醇溶液中进行。

空阻差别大时,主要得从空阻小的方向进攻的产物。空阻差别不大时,主要得

稳定产物。十六、用乙硼烷还原(生成硼酸酯,水解得醇):

反应为顺式加成。C=C 、C,C对反应有干扰。反应时先还原羰基,再还原碳碳

双键。十七、Meerwein—Ponndorl(麦尔外因—彭杜尔夫)反应(用异丙醇铝还原):

相当于Oppenauer醇的氧化的逆向反应。异丙醇铝反应生成丙酮蒸出。

只需催化量得异丙醇铝就可完成反应。

该反应在还原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时特别顺利,且硝基不发生变化。

异丙醇铝在高温下,可以将羰基还原成为亚甲基:

十八、活泼金属的还原

醛用活泼金属如钠、铝、镁在酸、碱、水、醇等介质中作用,可以顺利地发生

单分子还原生成一级醇:

在钠、铝、镁、铝汞齐或低价钛试剂的催化下,酮在非质子溶剂中发生双分子

还原偶联,生成频哪醇:

活泼金属不能还原孤立的碳碳双键,但可以还原,,,—不饱和酮中的碳碳双键。若试剂过量,共轭体

系中的碳碳双键被还原后,羰基能继续被还原。

十九、,—H的卤化(酸或碱催化)

只要加极少量的酸,因为反应一开始就会产生酸,此酸就能自动起催化作用。

对于不对称的酮,卤化反应(酸)的优先次序是:(关键是形成烯醇式)COCHR> COCHR > COCH 223

酸中:V> V> V通过控制卤素的用量,可将卤化反应控制在一元、二一元卤化二元卤化三元卤化;

元、三元阶段。

碱催化时碱,用量必须超过1mol,因为除了催化作用外,还必须不断中和反应中产生的酸。对于不对称的酮,卤化反应(碱)的优先次序是:(关键是夺取,-

H)COCHR< COCHR < COCH 223碱中:V< V< V卤化反应不能控制在一元卤化阶段。一元卤化二元卤化三元卤化;

二十、卤仿反应

用碘仿反应来鉴别甲基酮类化合物或在反应条件下氧化成甲基酮类化合物(碘仿是不溶于NaOH的黄

色沉淀):

二十一、羟醛缩合反应

a.醛的自身缩合(酸或碱催化)

b.酮的自身缩合

在酸性及强碱性条件下易失水,一般的碱性条件,加热时失水。所以,如要制备,

—羟基醛、 ,—羟基酮,通常采用弱碱性催化剂,温度较低的反应条件。为使反应顺利进行,通常在索氏提取器中进行。

羟醛缩合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温度低有利于正向反应,加热回流有利于逆向反应。正反应的操作条件是:低温、在碱性条件下缩合。

逆反应的操作条件是:在水中加少量-OH,加热回流。

插烯作用:羰基对,-H的活化作用可以沿共轭链传递

环酮的缩合反应易于进行:

若分子内既有羰基又有烯醇负离子,则羟醛缩合也可以在分子内发生得到关环产物。 c.交叉羟醛缩合反应

a)甲醛的羟甲基化反应

b)Cannizzaro(康尼查罗)反应:没有,—活泼氢的醛在强碱作用下,发生分子间的氧化还原而生成相应醇和相应酸的反应。

c)Claisen—Schmidt(克莱森—施密特)反应:一种无,—H的芳香醛和一种有,—H的脂肪醛或酮,在NaOH和乙醇的混合体系内,进行混合的缩合,得到产率很高的,、,—不饱和醛酮的反应:

d.醛酮的定向缩合

在碱性无质子溶剂中反应时,主要产物是(iii)。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产物是(iv)。

e.Perkin(普尔金)反应

f.Knoevenagel(克脑文格)反应

催化剂:吡啶、六氢吡啶、一级胺、二级胺等。

g.Darzen(达尔森)反应

h.Reformatsky(瑞福马斯基)反应

i.Benzoin(安息香)缩合

二十二、Favorski(法沃斯基)重排反应:,—氯(溴)代酮在醇钠、氢氧化钠、氨基钠等碱性催化剂的作用下失去卤原子重拍成同碳数的羧酸之酯、羧酸、酰胺的反应

可用此法合成张力较大的四元环。

二十三、二苯乙醇酸重排:二苯乙二酮在NaOH(70%)溶液中加热,重排成二苯乙醇酸的反应

二十四、,—烷基化与酰基化反应(强碱或二级胺催化)

催化剂:NaNH、PhLi、RLi、RNH (22)

二十五、ylide(叶立德)的相关反应

a.磷叶立德的制备:用四级鏻盐在强碱作用下失去一分子卤化氢制得

生成物是黄色固体,对水与空气不稳定。磷叶立德也称Wittig(魏悌息)试剂。

b.Wittig反应:磷叶立德与醛或酮的羰基亲核加成生成烯烃的反应

发生Wittig反应时,与醛反应最快,酮其次,酯最慢。

该反应可用来制备烯烃。当磷叶立德很活泼时,得到顺反异构体的混合物:

当磷叶立德比较稳定时,往往含羰基的基团与,碳原子上较大的基团位于反式位置:

c.Wittig—Horner(霍纳尔)反应:Wittig—Horner试剂与醛、酮生成烯烃的反应用亚磷酸酯代替三苯基膦制备的磷叶立德称为Wittig—Horner试剂:

Wittig—Horner易与醛、酮发生反应:

生成的O,O—二乙基磷酸钠溶于水,易与不饱和酸酯分离。

Wittig—Horner试剂的立体选择性很强,产物主要是E构型。

d.硫叶立德的反应

硫叶立德的制备:

硫叶立德可与非共轭醛、酮反应得到环氧化合物:

硫叶立德与,,,—不饱和酮反应可得环丙烷的衍生物:

二十六、氧化反应

a.醛的一般氧化(KMnO,KCrO,HCrO,RCOOOH,AgO,HO,溴水等) 422724222

b.醛的自氧化反应

c.Cannizzaro反应

Cannizzaro反应也可在分子内发生:

d.酮的一般氧化(强氧化剂)

e.Baryer—Villiger(拜耳—魏立格)氧化重排:酮类化合物被过酸氧化,与羰基直接相连的碳链断裂

插入一个氧形成酯的反应

不对称酮中基团的迁移能力顺序:

该反应常用于由环酮合成内酯。

f.银镜反应(用土伦试剂:Ag(NH)OH,鉴别醛、酮) 32

g.与Fehling(菲林)试剂反应(CuSO,KOOCCH(OH)CH(OH)COONa、NaOH,鉴别脂肪醛、芳香4

醛,检测糖尿病)

(完整版)高中化学有机总结汇总

目录 一、从无机物的角度研究有机反应P2 二、各类烃的代表物的结构、特性P4 三、烃的衍生物的重要类别和化学性质P4 四、有机物的鉴别P6 五、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除杂)P7 六、有机物的结构P8 七、具有特定碳、氢比的常见有机物P10 八、重要的有机反应及类型P11 九、某些重要的有机反应对比P13 十、有机化学计算P14 注:打印时请选择A4纸并选择灰度打印!切记切记!

一、从无机物的角度研究有机反应 1.能使溴水(Br2/H2O)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 ①通过加成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C—的不饱和化合物 ②通过取代反应使之褪色:酚类 注意:苯酚溶液遇浓溴水时,除褪色现象之外还产生白色沉淀。 ③通过氧化反应使之褪色: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有水参加反应) 注意:纯净的只含有—CHO(醛基)的有机物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通过萃取使之褪色:液态烷烃、环烷烃、苯及其同系物、饱和卤代烃、饱和酯 (2)无机物 ①通过与碱发生歧化反应 3Br2 + 6OH- == 5Br- + BrO3- + 3H2O或Br2 + 2OH- == Br- + BrO- + H2O S2-、SO2、SO32-、I-、Fe2+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 (1)有机物:含有、—C≡C—、—OH(较慢)、—CHO的物质 与苯环相连的侧链碳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与苯不反应) (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 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 ...COOH的有机物反应 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 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 2 (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 (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 (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 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NaHS + NaOH == Na2S + H2O (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 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 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 (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 (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 (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 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含答案 一、化学反应原理 NH ClO为白色晶体,分解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复合火箭推进剂的重要成1.高氯酸铵() 44 分。 ()1高氯酸铵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_。 ()2高氯酸铵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会产生H() O g和三种单质气体,请写出该分解反应的化 2 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设计如下装置检验高氯酸铵分解的产物。该小组连接好装置后,依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入试剂、通干燥的惰性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将导管末端移入盛满水的试管E、通入气体产物。(已知:焦性没食子酸溶液用于吸收氧气) ①装置A、B、C、D中盛放的药品可以依次为__________(选填序号:Ⅰ、Ⅱ或Ⅲ)。 .碱石灰、湿润的淀粉KI试纸、氢氧化钠溶液、Cu Ⅰ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红色布条、氢氧化钠溶液、Cu Ⅱ .无水硫酸铜、湿润的淀粉KI试纸、饱和食盐水、Cu Ⅲ ②装置E收集到的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4经查阅资料,该小组利用反应NaClO4(aq)+NH4Cl(aq)90℃=NH4ClO4(aq)+NaCl(aq)在实验室NH ClO,该反应中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制取44 ①从混合溶液中获得较多粗NH ClO4晶体的实验操作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和过 4 滤、洗涤、干燥。 ②研究小组分析认为,若用氨气和浓盐酸代替NH Cl,则上述反应不需要外界供热就能 4 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小组通过甲醛法测定所得产品NH4ClO4的质量分数。[已知:NH4ClO4的相对

高中化学竞赛,醛和酮,亲核加成

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 醛和酮 醛和酮都是分子中含有羰基(C=O双键)的化合物,羰基与一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称为醛,与两个烃基相连的称为酮。 1.醛、酮的分类: 2.醛、酮的命名:选择含有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编号,例如: 碳原子的位置也可用希腊字母表示,例如:

3.醛、酮的结构:醛、酮的官能团是羰基,要了解醛、酮的性质先了解羰基的结构。 C=O与C=C相似,C=O双键中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大,所以π电子云的分布偏向氧原子,故羰基是极化的,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即。 从羰基碳的正电性分析,反应活性:HCHO>RCHO>>RCOAr>ArCOAr。 形成氢键的能力:RCOOH>ROH>RCOR、(H)。 4.醛、酮的化学性质 醛、酮中的羰基由于π键的极化,使得氧原子上带部分负电荷,碳原子上带部分正电荷。氧原子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氧负离子,它较带正电荷的碳原子要稳定得多,因此反应中心是羰基中带正电荷的碳。所以羰基易与亲核试剂进行加成反应,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此外,受羰基的影响,与羰基直接相连的α-C原子上的氢原子(α-H)较活泼,能发生一系列反应。亲核加成反应和α-H的反应是醛、酮的两类主要化学性质。 醛、酮的反应与结构关系一般描述如下: 4.1亲核加成反应 (1)与含碳亲核试剂的亲核加成,含碳亲核试剂有:炔化物、金属有机化合物、HCN等。 a.与炔化物加成: b.与金属有机化合物亲核加成: 此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如: 这类加成反应还可在分子内进行。例如;

当RMgX无β-H,RMgX与空间位阻大的酮反应时, 当RMgX有β-H,RMgX与空间位阻大的酮反应时, c.RLi的亲核性强,酮的空间阻碍大,也可生成3级醇。 d.与氢氰酸的加成反应: 反应范围:醛、脂肪族甲基酮。ArCOR和ArCOAr难反应。 α-羟基腈是很有用的中间体,它可转变为多种化合物,例如: 总结:含碳亲核试剂的亲核性:RC≡CNa>RLi>RMgX>HCN。(2)与含氧/硫亲核试剂的亲核加成 a.与H2O反应: b.与醇的加成反应:

最新整理高中化学必修二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学习资料

绝大多数含碳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少数化合物,由于它们的组成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因而一向把它们作为无机化合物。 有机物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 甲烷 ①氧化反应(燃烧) CH4+2O2――→CO2+2H2O(淡蓝色火焰,无黑烟) ②取代反应(注意光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产物有5种) CH4+Cl2―→CH3Cl+HCl CH3Cl +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在光照条件下甲烷还可以跟溴蒸气发生取代反应, 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烯烃: 乙烯 ①氧化反应(ⅰ)燃烧 C2H4+3O2――→2CO2+2H2O(火焰明亮,有黑烟) (ⅱ)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②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能使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在一定条件下,乙烯还可以与H2、Cl2、HCl、H2O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H2――→CH3CH3 CH2=CH2+HCl-→CH3CH2Cl(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制乙醇) ③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聚乙烯) 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常利用该反应鉴别烷烃和烯烃, 如鉴别甲烷和乙烯。 苯 ①氧化反应(燃烧) 2C6H6+15O2―→12CO2+6H2O(火焰明亮,有浓烟) ②取代反应 苯环上的氢原子被溴原子、硝基取代。 +Br2――→+HBr +HNO3――→+H2O ③加成反应 +3H2――→ 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比较。 概念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同位素 定义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 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 子团的物质 分子式相同而结 构式不同的化合 物的互称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 同单质的互称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 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 子的互称 分子式不同相同元素符号表示相同,分 子式可不同 —— 结构相似不同不同—— 研究对象化合物化合物单质原子 6、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把烷烃泛称为“某烷”,某是指烷烃中碳原子的数目。1-10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11起汉文数字表示。区别同分异构体,用“正”,“异”,“新”。 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2)系统命名法: ①命名步骤:(1)找主链-最长的碳链(确定母体名称);(2)编号-靠近支链(小、多)的一端; (3)写名称-先简后繁,相同基请合并. ②名称组成:取代基位置-取代基名称母体名称 ③阿拉伯数字表示取代基位置,汉字数字表示相同取代基的个数 CH3-CH-CH2-CH3 CH3-CH-CH-CH3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纳

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归 纳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专题一: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反应热。包括燃烧热和中和热。 电 离 : 注意: 水解 : 吸热反应的发生不一定需要 常见的吸热反应: 铵盐与碱的反应:如NH 4Cl 与Ba(OH)28H 2O 加热才能进行。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aCO 3== CaO + CO 2 生产水煤气:C + H 2O == CO+H 2 碳和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2CO 燃烧反应 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 常见的放热反应: 酸碱中和反应 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CaO(Na 2O 、Na 2O 2)与水的反应 浓酸与强碱溶于水 2、焓变: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反 应的焓变。 符号:用ΔH 表示 单位:kJ/mol 放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吸热反应:ΔH= +QkJ/mol ;或ΔH>0 3、反应热产生的原因: 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键断裂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生成所放出的能量不同,ΔH=____________ 二、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能表示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的注意点 (1)需注明ΔH 的“+”与“—”,“+”表示 ,“—”表示 ;比较ΔH 的大小时,要考虑ΔH 的正负。 (3)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g 、 l 、s 、aq 注意: 放热反应不一定常温下就自发进行,可能需要加热或点燃条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及现象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方程式归纳 一.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方程式及现象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点燃2MgO 现象:剧烈燃烧、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点燃Fe3O4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的固体 3、铝在氧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2Al2O3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点燃2H2O 淡蓝色的火焰 6、硫粉在氧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 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 现象:剧烈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O 9、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点燃2CO2 蓝色的火焰 10. 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 O 11. 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 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 O 二、实验室制氧气原理:(氧气的物理性质、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检验、验满) 12、2H 2O 22H 2O+O 2↑ 13、2KClO3MnO2 △ 2KCl + 3O2 ↑ 14、2KMnO4 △ K2 MnO4 + MnO2 + O2 ↑(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水的电解(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收集方法、验纯及用途) 15.2H2 O 通电 2H2 ↑+ O2↑(正氧负氢体积比V正:V负=1:2 质量比m氧:m氢=8:1) 可燃性: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O2点燃2H2O 淡蓝色的火焰16. 还原性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 Cu+H2O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在氢气中加热逐渐变成红色,并有水珠产生。 四、碳在空气中燃烧(碳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的化学性质) 2C + O2 点燃 2CO(氧气不足)C + O2 点燃 CO2 (氧气充足) 五、碳的还原性 MnO2

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

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归纳与整理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第三节化学平衡 第四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归纳与整理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归纳与整理 第四章电化学基础 第一节原电池 第二节化学电源 第三节电解池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归纳与整理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初三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及现象总结

初三化学相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及现象总结(按元素归类归纳) 注:这个总结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你应对初三化学的推断题,也就是所谓的框图题的。当你在做框图题的时候应该看到某一物质时能立刻联想到跟它相关的所有反应,以及反应现象来,从中挑选出符合题目的反应,进而一步步解题。希望这个小总结能够为你的化学学习带来一点帮助,那我也就满足了。因为是按元素来分类,一些反应有重复,还望见谅。 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Mg+O2点燃====2MgO 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S+O2 点燃====SO2 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O2点燃====CO2 现象:生成能够让纯净的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 现象:燃烧现象外,其他现象不明显 4P+5O2点燃====2P2O5 现象::生成白烟 3Fe+2O2点燃====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H2O2MnO2====2H2O+O2↑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2HgO△====2Hg+O2↑现象:生成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2KClO3MnO2====2KCl+3O2↑现象:生成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KMnO4△====K2MnO4+MnO2+O2↑现象:同上,—————————————————分割线———————————————— 跟氢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Zn+H2SO4==ZnSO4+H2↑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 Mg+H2SO4==MgSO4+H2↑现象:同上 Fe+H2SO4 ==FeSO4+H2↑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 2Al+3H2SO4 ==Al2(SO4)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Zn+2HCl==ZnCl2+H2↑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现象:有气体生成 △ H2+CuO====Cu+H2O 现象:由黑色的固体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 高温 2Fe2O3+3H2 =====2Fe+3H2O 现象:有水珠生成,固体颜色由红色变成银白色 ————————————————分割线—————————————————— 跟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氧气充足的情况下) 现象:生成能让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 现象:不明显 高温 C+2CuO=====2Cu+CO2↑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并减少,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高温 3C+2Fe2O3=====4Fe+3CO2↑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黑色的固体减少,有

大学有机化学第九章醛、酮、醌

第八章 醛、酮、醌 用IUPAC 及普通命名法(如果可能的话)命名或写出结构式 a.(CH 3)2CHCHO b. CH 2CHO c. H 3C CHO d. (CH 3)2CHCOCH 3 e. (CH 3)2CHCOCH(CH 3)2 f. CHO OH 3C g. h. (CH 3)2C=CHCHO CH 2=CHCHO j.CH 3CH 2CH=CHCH 2COCH 3 i.CH 3COCH 2CH 2COCH 2CH 3k.(S)-3-甲基-2-戊酮 l. β-溴丙醛 m. 1,1,1—三氯代—3—戊酮 n. 三甲基乙醛 o. 3—戊酮醛 p. 肉桂醛 q. 苯乙酮 r. 1,3-环己二酮 答案:a. 异丁醛 2-甲基丙醛 b. 苯乙醛 c. 对甲基苯甲 醛 d. 3-甲基-2-丁酮 e. 2,4-二甲基-3-戊酮 f. 间甲氧基苯甲醛 g.3-甲基-2-丁烯醛 h. 2-丙烯醛 i. 2,5-庚二酮 j. 4-庚烯-2-酮 O O CCl 3CH 2COCH 2CH 3 k.(CH 3)3CCHO l.CH 3CH 2COCH 2CHO m. CH=CHCHO n. C CH 3O o.p. C 2H 5 COCH 3 H CH 3 BrCH 2CH 2CHO q. r. 写出任意一个属于下列各类化合物的结构式。 a .α,β-不饱和酮 b. α-卤代酮 c. β-羟基酮 d. β-酮醛 答案:CH 2=CHCOCH 3 CH 2CH 2COCH 3 XCH 2CHO a. b. c.OH d.CH 3COCH 2CHO 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性质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归纳 1.颜色的规律 (1)常见物质颜色 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 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 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红色:Fe(OH)3固体 Fe(OH)3水溶胶体等 <2>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 黄色:难溶于水的金碘化银磷酸银硫磺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 溶于水的FeCl3 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等 浅黄色:溴化银碳酦银硫沉淀硫在CS2中的溶液,还有黄磷 Na2O2 氟气 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3>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 碘水浅棕色碘酒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等 <4>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 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硝酸铜溶液淀粉与碘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 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浅蓝色:臭氧液氧等 蓝色火焰:硫化氢一氧化碳的火焰甲烷,氢气火焰(蓝色易受干扰) <5>以绿色为基色的物质 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绿色:浓CuCl2溶液 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 深黑绿色:K2MnO4 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 <6>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 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 K+离子的焰色(钴玻璃)等 <7>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

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怠氧化铜四氧化三铁硫化亚铜(Cu2S) 硫化铅硫化汞硫化银硫化亚铁氧化银(Ag2O) 浅黑色:铁粉 棕黑色:二氧化锰 <8>白色物质 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 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 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3,PbSO4; 难溶于水的但易溶于稀酸:BaSO3,Ba3(PO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S,Fe(OH)2,Ag2SO3,CaSO3等; 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 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 不完全反应的:MgO <9>灰色物质 石墨灰色鳞片状砷硒(有时灰红色)锗等 2.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颜色 水合离子带色的: Fe2+:浅绿色; Cu2+:蓝色; 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l4(H2O)2] 2-; MnO4-:紫色 :血红色; :苯酚与FeCl3的反应形成的紫色 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 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 (3)主族金属单质颜色的特殊性 A的金属大多数是银白色 铯:带微黄色钡:带微黄色 铅:带蓝白色铋:带微红色

高中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第一章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现象

一.两个置换反应规律 1.酸+金属==盐+氢气 反应条件:①酸不能用强氧化性酸,如硝酸、浓硫酸,(常用稀硫酸、盐酸) ②金属必须位于氢以前(常用Mg、Al、Zn、Fe) Mg+ 2HCl==MgCl2+H2↑Mg+ H2SO4==MgSO4+H2↑ 2Al+6 HCl== 2AlCl3+3H2↑2Al+3 H2SO4== 2Al2(SO4)3+3H2↑ Zn+ 2HCl==ZnCl2+ H2↑Zn+ 2H2SO4==ZnSO4+ H2↑ Fe+ 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2.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反应条件:①盐(反应物)必须溶于水 ②金属单质(反应物)比盐中金属活泼,不用钾、钙、钠 Fe+CuSO4==FeSO4+Cu 2Al+3CuSO4==Al2(SO4)3+3Cu Zn+CuSO4==ZnSO4+Cu Cu+2AgNO3==Cu(NO3)2+2Ag Cu+Hg(NO3)2==Cu(NO3)2+Hg 二.三个分解反应规律 1.酸(含氧酸)==非金属氧化物+水 H2CO3 === H2O+CO2↑ 2.碱(难溶性)== 金属氧化物+水 Cu(OH)2CuO+H2O 2Fe(OH)3Fe2O3+3H2O 3.碳酸盐(难溶性)==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 CaCO3CaO+ CO2↑ 三.四个化合反应规律 1.金属+氧气== 金属氧化物 2 Mg+O22MgO 3Fe+2 O2Fe3O4 2Cu+ O22CuO 2.金属氧化物+水== 碱(可溶性) CaO+H2O==Ca(OH)2 Na2O+H2O==2NaOH 3.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S+O2SO24P+5O22P2O5C+O2CO2 (碳充分燃烧) 2 C+O22CO (碳不充分燃烧) 2H2+O22H2O 4.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CO2+H2O==H2CO3 SO3+O2==H2SO4 SO2+O2== H2SO3 四.五个复分解反应规律(亚硫酸)1.酸+碱==盐+水 Cu(OH)2+2HCl==CuCl2+H2O Al(OH)3+3HCl==AlCl3+3H2O Cu(OH)2+H2SO4==CuSO4+2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2.酸+盐==新酸+新盐 反应条件: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实际反应条件很复杂) CaCO3+2HCl==CaCl2+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 AgNO3+HCl==AgCl↓+HNO3 Na2CO3+H2SO4==Na2SO4+H2O+CO2↑H2SO4+BaCl2==2HCl+BaSO4↓ H2SO4+Ba(NO3)2==2HNO3+BaSO4 ↓ 3.盐+碱==新盐+新碱 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Na2CO3+Ca(OH)2==2NaOH+CaCO3↓CuSO4+Ba(OH)2==Cu(OH)2↓+BaSO4 ↓4.盐+盐==新盐+新盐 反应条件:反应物都溶于水,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前溶后沉) NaCl+AgNO3==NaNO3+AgCl↓Na2SO4+BaCl2==2NaCl+BaSO4 ↓ Na2SO4+Ba(NO3)2==2NaNO3+BaSO4 ↓

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总结52994

高中化学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一、重要的物理性质 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 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醛、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 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 ② 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 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③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 。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 ④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⑤ 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2.有机物的密度 小于水的密度,且与水(溶液)分层的有:各类烃、酯(包括油脂) 3.有机物的状态[常温常压(1个大气压、20℃左右)] (1)气态: ① 烃类:一般N(C)≤4的各类烃 注意:新戊烷[C(CH 3)4]亦为气态 ② 衍生物类: 一氯甲烷(.....CH ..3.Cl ..,.沸点为...-.24.2....℃.). 甲醛(...HCHO ....,沸点为....-.21..℃.). (2)液态:一般N(C)在5~16的烃及绝大多数低级衍生物。如, 己烷CH 3(CH 2)4CH 3 甲醇CH 3OH 甲酸HCOOH 乙醛CH 3CHO

★特殊: 不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植物油脂等在常温下也为液态 (3)固态:一般N(C)在17或17以上的链烃及高级衍生物。如, 石蜡C12以上的烃 饱和程度高的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如动物油脂在常温下为固态 4.有机物的颜色 ☆绝大多数有机物为无色气体或无色液体或无色晶体,少数有特殊颜色 ☆多羟基有机物如甘油、葡萄糖等能使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溶解生成绛蓝色溶液; ☆淀粉溶液(胶)遇碘(I2)变蓝色溶液; ☆含有苯环的蛋白质溶胶遇浓硝酸会有白色沉淀产生,加热或较长时间后,沉淀变黄色。5.有机物的气味 许多有机物具有特殊的气味,但在中学阶段只需要了解下列有机物的气味: ☆甲烷无味 ☆乙烯稍有甜味(植物生长的调节剂) ☆液态烯烃汽油的气味 ☆乙炔无味 ☆苯及其同系物芳香气味,有一定的毒性,尽量少吸入。 ☆一卤代烷不愉快的气味,有毒,应尽量避免吸入。 ☆ C4以下的一元醇有酒味的流动液体 ☆C5~C11的一元醇不愉快气味的油状液体 ☆C12以上的一元醇无嗅无味的蜡状固体 ☆乙醇特殊香味 ☆乙二醇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丙三醇(甘油)甜味(无色黏稠液体)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原理 1.三草酸合铁酸钾K 3[Fe(C 2O 4)3]·3H 2O 是一种绿色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光照或受热易分解。实验室要制备K 3[Fe(C 2O 4)3]·3H 2O 并测定2- 24C O 的含量。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I .FeC 2O 4·2H 2O 的制备 向烧杯中加入5.0g(NH 4)2Fe(SO 4)2·6H 2O 、15mL 蒸馏水、1mL3moL/L 的硫酸,加热溶解后加入25mL 饱和H 2C 2O 4溶液,继续加热并搅拌一段时间后冷却,将所得FeC 2O 4·2H 2O 晶体过滤、洗涤。 (1)制备FeC 2O 4·2H 2O 时,加入3mol /L 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 .K 3[Fe(C 2O 4)3]·3H 2O 的制备 向I 中制得的FeC 2O 4·2H 2O 晶体中加入10mL 饱和K 2C 2O 4溶液,水浴加热至40℃,缓慢加入过量3%的H 2O 2溶液并不断搅拌,溶液中产生红褐色沉淀,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然后滴加饱和H 2C 2O 4溶液使红褐色沉淀溶解。向溶液中再加入10mL 无水乙醇,过滤、洗涤、干燥。 (2)制备过程中有两个反应会生成K 3[Fe(C 2O 4)3],两个化学方程式依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3K 2C 2O 4+3H 2C 2O 4=2K 3[Fe(C 2O 4)3]+6H 2O 。 (3)H 2O 2溶液完全加入后将混合物加热煮沸一段时间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2-24C O 含量的测定 称取0.22g Ⅱ中制得的K 3[Fe(C 2O 4)3]·3H 2O 晶体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 蒸馏水和15mL3mol /L 的硫酸,用0.02000mol /L 的标准KMnO 4溶液滴定,重复3次实验平均消耗的KMnO 4溶液体积为25.00mL 。 (4)滴定时KMnO 4溶液应盛放在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判断滴定终点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 (5)滴定终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硫酸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K 3[Fe(C 2O 4)3]·3H 2O 样品中2-24C O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抑制2Fe +的水解(答案合理即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分解过量的22H O (答案合理即可) 酸式滴定管 最后一滴标准4KMnO 溶液滴入后,溶液变为浅红色且30s 不再改变 ()244243K SO MnSO Fe SO 、、 50% 【解析】 【分析】 (1)制备242FeC O 2H O ?时,加入3mol/L 硫酸的作用是抑制2Fe +的水解; (2)根据信息第一个生成K 3[Fe(C 2O 4)3]的化学方程式是 ()()2422422324336FeC O 6K C O 3H O 404K Fe C O 2Fe OH ℃??+++↓??;

初中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归纳

初中化学方程式及相应现象归纳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O22MgO白色信号弹 现象:(1)发出耀眼的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白色固体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O2Fe3O4 现象(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2)放出热量(3)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注意:瓶底要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3、铜在空气中受热:2Cu + O22CuO 铜丝变黑,用来检验是否含有氧气 4、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2Al2O3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有白色固体生成。 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 O22H2O 高能燃料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6、红(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O22P2O5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现象:(1)剧烈燃烧生成大量白烟(2)放出热量(3)发出白光 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SO2 现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8、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2CO 煤炉中常见反应空气污染物之一煤气中毒的原因 10、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C + CO22CO(是吸热的反应)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 + O22CO2 煤气燃烧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2、CO2和水反应(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O2 + H2O===H2CO3 现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注意:酸性氧化物+水→酸 如:SO2 + H2O=== H2SO3SO3 + H2O H2SO4 13、生石灰溶于水:CaO + H2O=== Ca(OH)2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现象:白色块状固体变成粉末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有灼热感 注意:碱性氧化物+水→碱Na2O溶于水:Na2O + H2O==2NaOH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醛》知识梳理

第二节 醛 答案:(1)烃基与醛基 (2)醛基 (3)C n H 2n O (4)一元醛、二元醛、多元醛 (5)脂肪醛、芳香醛 (6)无 (7)刺激性气味 (8)小 (9)水、乙醇 (10)CH 3CHO +2Ag(NH 3)2OH ――→△ CH 3COONH 4+2Ag↓+3NH 3+H 2O (11)CH 3CHO +2Cu(OH)2――→△ CH 3COOH +Cu 2O↓+2H 2O (12)2CH 3CHO +O 2――→催化剂 加热 2CH 3COOH (13) 1.醛的结构和分类 (1)醛的结构 醛是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简写为R —CHO 。醛类的官能团为醛基,醛基 可写成或—CHO ,但是不可写成—COH ,且醛基一定位于主链的末端,如 饱和一元醛的通式为C n H 2n O 。 破疑点 醛和酮的结构比较: ①醛是由烃基或氢原子和醛基相连构成的化合物,醛一定含有醛基;但是含有醛基的物 质未必都是醛,如将要学到的甲酸、甲酸甲酯、葡萄糖 等都含有醛基,但它们都不是醛。 ②酮的官能团是羰基(),是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的化合物(),R 和R′

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饱和一元酮的通式是C n H 2n O 。最简单的酮是丙酮 。 ①根据醛分子中醛基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醛、二元醛、多元醛等; ②根据醛分子中烃基类别可以分为脂肪醛和芳香醛; ③根据醛分子中的烃基是否饱和可分为饱和醛和不饱和醛。 或HCHO 或

解析:醛的结构为R —CHO ,其中R 为H 或烃基,A 项物质不含—CHO ,B 、C 、D 项中含—CHO ,但B 项物质—CHO 连接的不是H 或烃基,B 为甲酸乙酯,不属于醛类,所以B 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2.乙醛 或CH 3CHO 从图中可以看出只有两个位置有吸收峰,说明分子中有两种氢原子;由两个峰的高度比约为1∶3可知:两种H 原子的个数比为1∶3,分别对应甲基和醛基的氢原子,其中峰值面积大的是甲基的氢原子,峰值面积小的是醛基的氢原子。 (2)乙醛的化学性质 从结构上看,乙醛可以看成甲基跟醛基(─CHO)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由于醛基比较活泼,所以乙醛的化学性质主要由醛基决定。 ①乙醛的氧化反应 a .乙醛的银镜反应 滴加氨水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加入乙醛并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试管内壁出现一层光亮的银镜 乙醛具有还原性;+1价的银被还原成金属银,乙醛被银氨溶液氧化银氨溶液配制过程的反应方程式:

初三化学方程式总结

1 初三化学方程式及其现象 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Mg+O2点燃====2MgO 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S+O2 点燃====SO2 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O2点燃====CO2 现象:生成能够让纯净的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 现象:燃烧现象外,其他现象不明显 4P+5O2点燃====2P2O5 现象::生成白烟 3Fe+2O2点燃====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H2O2MnO2====2H2O+O2↑ 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2HgO △====2Hg+O2↑ 现象:生成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2KClO3MnO2====2KCl+3O2↑ 现象:生成能让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2KMnO4△====K2MnO4+MnO2+O2↑ 现象:同上, 跟氢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Zn+H2SO4==ZnSO4+H2↑ 现象:有可燃烧的气体生成 Mg+H2SO4==MgSO4+H2↑现象:同上 Fe+H2SO4 ==FeSO4+H2↑现象:变成浅绿色的溶液,同时放出气体 2Al+3H2SO4 ==Al2(SO4)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 Zn+2HCl==ZnCl2+H2↑ 现象:同上 Mg+2HCl==MgCl2+H2↑现象:同上 Fe+2HCl==FeCl2+H2↑ 现象:溶液变成浅绿色,同时放出气体 2Al+6HCl==2AlCl3+3H2↑ 现象:有气体生成 △ H2+CuO====Cu+H2O 现象:由黑色的固体 变成红色的,同时有水珠生成 高温 2Fe2O3+3H2 =====2Fe+3H2O 现象:有水珠生成,固体颜色由红色变成银白色 跟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氧气充足的情况下) 现象:生成能让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 现象:不明显 高温 C+2CuO=====2Cu+CO2↑ 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并减少,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高温 3C+2Fe2O3=====4Fe+3CO2↑现象:固体由红色逐渐变成银白色,同时黑色的固体减少,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O2+C 高温====2CO 现象:黑色固体逐渐减少 3C+2H2O=CH4+2CO 现象:生成的混和气体叫水煤气,都是可以燃烧的气体 跟二氧化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O2点燃====CO2 现象:生成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CaCO3+CO2+H2O===Ca(HCO3)2 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溶解 Ca(HCO3) △====CaCO3↓+CO2↑+H2O 现象:生成白色的沉淀,同时有能使纯净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Cu2(OH)2CO3△====2CuO+H2O+CO2↑ 现象:固体由绿色逐渐变成黑色,同时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2NaOH+CO2===Na2CO3+H2O (也可为KOH ) 现象:不明显 CaCO3高温====CaO+CO2↑ 现象:有能使纯净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跟一氧化碳有关的,但同时也跟二氧化碳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