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车辆工程《装甲车辆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装甲车辆工程《装甲车辆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装甲车辆工程《装甲车辆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装甲车辆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0742085

课程英文名称: Armored Vehicle Examination and Diagnoses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28 实验: 4 上机:0

适用专业:装甲车辆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5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装甲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装甲车辆故障及故障诊断参数等基础知识,并掌握装甲车辆基本性能和技术状况的检测与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诊断设备等方面的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目标所提及的范围内,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装甲车辆检测与诊断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装甲车辆基本性能和技术状况的检测与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诊断设备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具有正确检测与诊断装甲车辆使用性能并进行故障分析及加以解决的基本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讲课要联系实际,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手段:该课程的教学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及图片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车辆检测与诊断内容,同时安排实验环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轮式装甲车辆构造, 轮式装甲车辆理论,控制工程基础与信号处理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安排一定的习题练习,并以讲、练、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每次课的内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布置习题,或与有关工程实际的思考题。

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传动系统及车辆噪声方面检测和诊断的内容的理解和学习。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2.考核目标: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能力、故障检测与诊断能力。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占1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视具体情况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成绩由实验老师参照相关规定按百分制给出,实验无成绩或实验不及格,取消期末考试资格,总成绩直接以不及格计(七)参考书目

《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戴耀辉,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赵英勋、刘明,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3.

《汽车检测与诊断(上册)》,陈焕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

《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刘仲国,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7.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是装甲车辆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课程通过对装甲车辆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础知识,检测方法、标准,诊断方法以及装甲车辆检测设备的原理和应用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装甲车辆检测的基本知识,发动机、底盘及整车技术状况的检测方法和装甲车辆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侧重检测和诊断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大纲内容

第1部分车辆检测诊断基础知识(讲课2学时)

总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具体内容:

1)检测与诊断的目的和作用

2)检测诊断的常用传感器

3)测量的基本概念

4)诊断标准分类及常用标准

5)常用检测诊断参数分类及与测量方法关系

重点:

检测诊断标准分类方式,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分类及主要应用,测量基本原理

难点:

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习题内容:

按照检测标准的适用范围的不同,检测标准分为哪四级?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部分发动机技术状况检测诊断

总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第2.1 部分发动机特性、性能指标、功率及密封性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

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

3)发动机强化指标

4)功率检测方法

5)气缸压力检测

重点:

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指标的定义,动态测功方法,气缸压力测试及压力表的使用

难点:

发动机排放污染物的形成机理,动态测功原理,气缸压力测试仪的测量原理,气缸压力泄漏位置查找的方法

习题内容:

评价气缸密封性的主要参数是什么?如何检测?

第2.2 部分起动系、点火系及燃油供给系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启动系检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2)点火系检测方法

3)点火系检测波形分析

4)点火提前角检测

5)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故障诊断

6)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故障诊断

重点:

启动系检测参数,点火系故障波形分析,点火提前角测试方法,柴油机检测参数的测量方法,柴油机供油压力波故障分析

难点:

根据启动电压、电流判断故障,点火系统初级和次级波形分析,正时仪原理

习题内容:

柴油机的供油系统主要检测内容有哪些?如何检测?

第2.3部分润滑系、冷却系及发动机性能试验(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机油压力检测

2)机油消耗量检测

3)润滑油品质检测

4)气缸和冷却系密封性检测

5)水泵等部件的检测

6)发动机台架试验方法

重点:

机油消耗量标准,润滑油品质分析方法及标准,冷却系统主要部件的检测方法,发动机主要性能试验方法。

难点:

不透光法及滤纸油斑试验法的基本原理,发动机台架测量有效转矩、转速、油耗的原理习题内容:

润滑系统检测主要参数有哪些?

第3部分底盘技术状况检测诊断

总学时6学时讲课4学时实验2学时上机0学时

第3.1部分传动及制动检测(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具体内容:

1)传动系的技术要求

2)离合器行程检测

3)传动系游动角度检测

4)传动系齿轮故障检测

5)制动性能检测评价参数

重点:

指针式游动仪测量传动系游动角度方法,传动系齿轮故障检测方法

难点:

离合器打滑测定仪原理,传动齿轮故障波分析

习题内容:

离合器打滑过重,会造成什么影响?

实验:

齿轮故障检测诊断(2学时)

第3.2部分转向及行驶系统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转向盘自由转动量检测

2)转弯参数检测

3)车轮定位参数检测

4)车轮不平衡量检测

5)悬架装置技术检测

6)侧倾稳定角检测

重点:

转向盘自由转动量测试设备及方法,车轮定位参数测试方法,悬架检测设备结构、检测方法及性能指标

难点:

力角仪测试原理,四轮定位仪测量原理,主销内倾和后倾的基本测试原理

习题内容:

四轮定位仪可以检测哪些参数?

第4部分电子控制系统检测诊断

总学时6学时讲课6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学时

第4.1部分电子控制系统检测诊断的程序与分类(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检测诊断的一般程序

2)故障诊断检测方法分类

3)自诊断系统的组成

4)自诊断系统的工作情况

重点:

自诊断测试基本流程,自诊断系统操作基本方法

难点:

自诊断系统工作原理

习题内容:

自诊断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第4.2部分传感器及执行器的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空气流量计的检测

2)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检测

3)氧传感器的检测

4)爆震传感器的检测

5)电动油泵的检测

6)怠速控制阀的检测

7)点火系统的检测

重点:

各传感器检测时诊断仪的连接方法及测试方法,根据诊断仪检测结果判断传感器是否正常工作。

难点:

根据电路图理解各传感器故障的测试原理

习题内容:

如何检测温度传感器?

第4.3部分发动机及变速器系统的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故障基本检测程序

2)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疑难故障检测诊断

3)发动机典型故障分析

4)电控自动变速器性能测试

5)电控自动变速器主要部件检测

重点: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检测流程,典型故障的检测分析方法,自动变速器失速,锁止离合器,强制降档功能的检测方法

难点:

根据主要部件的测试结果判断故障原因

习题内容:

如何检测“发动机不能启动且无着车征兆”的故障

第5部分整车性能检测

总学时12学时讲课10学时实验2学时上机0学时

第5.1部分车辆基本性能(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车辆动力性

2)车辆燃油经济性

3)车辆制动性

4)车辆操纵稳定性

5)车辆行驶平顺性

6)车辆通过性

重点:

车辆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标准和方法

难点:

行驶阻力构成,制动时车轮受力分析,制动跑偏原理

习题内容:

汽车平顺性评价指标有哪些?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5.2部分行驶动力性能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台架检测动力性

2)路试检测动力性

重点:

底盘测功机结构及功能,台架测试方法、路试测试方法及测试要求

难点:

测功机工作原理,校正系数计算,空间频率传感器原理

习题内容:

动力性检测道路试验的项目有哪些?如何进行试验?

第5.3部分燃油经济性能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油耗仪工作原理

2)碳平衡法

3)路试检测经济性

4)台架检测经济性

5)道路运输车辆燃油消耗量检测

重点:

容积式及质量油耗仪结构及工作原理,碳平衡法测量油耗基本原理,路试检测经济性项目及方法,台架检测经济性工况

难点:

通过碳平衡法测量结果计算油耗,乘用车15工况循环的构成

习题内容:

燃油经济性路试的试验项目有哪些?其检测标准有哪些?

第5.4部分制动性能检测(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台架检测制动性

2)道路检测制动性

重点:

台架测试常用制动检测设备、台架测试制动性能的检测方法,道路检测制动性能的方法及标准

难点:

制动力测量原理,滚筒反力式制动检测台检测原理

习题内容:

台架检测制动性能常用的检测设备有哪些?其检测标准有哪些?

第5.5部分排放污染物与噪声检测(讲课2学时,实验2学时)

具体内容:

1)车辆排放污染物与噪声的危害

2)排放污染物检测

3)车辆噪声检测

重点:

排放污染物及噪声检测标准,排放污染物检测设备及流程,噪声检测设备及检测方法难点:

排气分析仪检测原理,稳态工况试验循环,噪声的分析方法

习题内容:

定置噪声测试中传声器的布置位置有哪些要求?

实验:

车辆车内噪声检测(2学时)

《 软件构造》课程教学大纲汇总

GDOU-B-11-213 《软件构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教学内容 软件构造是软件工程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也是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以软件复用为目的学习和构造软 件构件,不仅仅限于源代码,而是将软件构件技术扩充到需求分析、需求规 约、构架、文档、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数据等 主要内容包括:构件表示、构件模型、构件库的设计与检索、构件适配技术、构件组装技术、软件服用、模式与框架、网格计算与Web Service、移 动Agent等。 修读专业: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先修课程:计算系统基础,软件工程 教材:王志坚费玉奎娄渊清《软件构件技术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2004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计算机学科的软件工程专业中是一门专业方向课,也可以面向计算机类的其它专业。其任务是讲授软件构造的基本原理,在传统软件工程的 基础上,掌握软件嘎欧造的基本原理、软件过程、开发方法、硬功技术以及 系统框架等。从而全面掌握软件构造思想。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从设计模式和代码级设计掌握软件构造,并掌握目前主流的构件技术,通过实验环节了解主流设计模式和组件等。 三、修读专业 软件工程、计算机类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以计算系统基础,Java语言,软件工程等为先修课程,在学习本课程之前要求学生掌握先修课程的知识,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将数据结构、 Java、软件工程等课程的知识融入到本课程之中。

五、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软件构件技术及其演变 软件构件的认知过程(A);构件技术的发展(A)。 第二节: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 CBSE的特点(A);CBSE的意义(A);CBSE与OO技术的联系和区别(A);CBSE 的生命周期(A);CBSE的主要设计原理(B) 第三节:构件的定义与特性 构件的定义(A);构件基本特征(A) 第四节:构件技术研究的内容和目标(A) 第五节:本书的组织(A) 第二章:构件表示(2学时) 第一节:构件特征表述 信息描述(B);外部特征(B) 第二节:构件接口 构件交互作用建模(B);构件接口定义模型(B) 第三节:构件规约 构件接口(B);构件协议(B);构件实现(B);青鸟构件模型对构件的规约(B) 第四节:构件交互操作的形式化描述 自动机的概念及其扩展(B);调用接口(B)、应用接口(B) 第五节:基于软Petri的构件框架描述 P/T网(B);构件网(B);双向模拟分支(B);框架(B);组合(B)第六节:小结(A) 第三章:构件模型(4学时) 第一节:COM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习时间:课程类型:0110098测试技术与控制工程32选修英文名称:课程成绩:课程性质:预存课程:课程系:检测技术与控制工程2专业课程电气与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机电工程学院应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及自动化课程术语: 1、第六学期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的状态: 测试技术和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介绍机电系统中传感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应注重设计理念、创新意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本课程的目标是: 1.学生获得传感器、自动检测方法、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将所学的自动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灵活地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产实践。本课程的任务: 1.掌握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2.具备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和特点; 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技术; 5.初步形成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以前的课程:电气和电子技术,C语言编程。后课程:创新机械设计等。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言 教学要求: 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典型产品和发展趋势。要点: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难点: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3)机电系统的分类(4)机电系统的特征 第二节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产品(1)机电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基础(2)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3)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 第三节机电一体化的历史和趋势(1)机电一体化的历史(2)机电一体化的趋势 第二章传感器和检测技术 教学要求: 理解传感和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应变和应力、压力、位移、流量、温度等典型物理量的检测技术及相应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要点: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的测量原理。难点: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和选型。教学内容: 第1节传感和检测技术概述(1)检测技术基础(2)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教学文案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非独立设课) 课程编号:006A1340 实验学时:18 一、课程教学对象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以及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类、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等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是信息学院教学平台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教学对象为五邑大学信息学院各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共有9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占用2学时,共18学时。它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是学习程序设计课程至关重要的环节。学习程序设计语言不能只停留在学习语法规则上,而是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正掌握该语言。通过上机调试程序,会发现很多想不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提高实际编程能力。基本调试技术是深入学习本课程的基础,也是取得实际编程能力的前提。因此实验应以调试技术、基本算法、基本数据结构和综合编程为核心内容,以提高学生基本调试技术和实际编程能力为目的。 三、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先修课为《计算机导论》,通过《计算机导论》课的学习,应达到如下水平: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熟练掌握常用操作系统、文字编辑软件的使用。 四、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后,应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报告。《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内容: (1)实验名称 (2)实验目的 (3)实验内容 (4)测试数据和预期结果(必要时应准备多组数据) (5)算法分析和流程图 (6)源程序(应加适当的注释,可读性好) (7)程序运行结果 (8)小结(出错及解决方法,上机调试的结果和体会) 五、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Soft Engineering) 课程编号: 学分:3 学时:48 (其中:讲课学时:42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6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 后续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工程监理、信息系统测评技术、软件工程实训 适用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 开课部门:专业数学教研室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软件工程》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如何把工程化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以及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程标准。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软件生产工程化的具体思想、要求和方法均有较全面的了解, 为今后独立从事软件系统的开发打下相应的工程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单元软件工程学概述(3学时) [知识点] 软件的发展过程、软件危机、软件工程及开发方法。 [重点] 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内容和软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基本任务。 [难点] 软件过程模型 [基本要求] 1、识记:软件、软件危机、软件工程、软件工程方法学; 2、领会:软件工程过程模型的定义及其特点; 3、简单应用:软件危机的产生原因; 4、综合应用:解释软件工程产生的原因,结合不同的软件特点对其开发应

当采用的软件过程模型。 [考核要求] 1、软件工程的定义; 2、软件生命周期的定义及其各个开发阶段的任务; 3、软件工程方法学定义及经典软件过程模型。 第2单元可行性研究(5学时) [知识点] 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及研究过程,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重点] 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的画法。 [难点] 可行性研究中的上层数据流图的构成方法。 [基本要求] 1、识记: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 2、领会:如何画出所需的系统流程图; 3、简单应用:分析所需的数据字典并根据数据字典定义方法定义相关词条; 4、综合应用: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分析系统流程图,总结其数据字典,画出上层的数据流图。 [考核要求] 1、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任务; 2、数据流图的定义及画法,能够分析并画出可行性研究中的上层数据流图; 3、数据字典的组成及其符号定义方法。 第3单元需求分析(5学时) [知识点] 需求分析的任务、与用户沟通获取需求的方法、分析建模与规格说明、实体—联系图、状态转换图、其他图形工具、数据规范化。 [重点] 实体-联系图的概念及画法、状态转换图的定义及画法和常用图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难点]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01 总学时:48学时(讲课38学时,实验10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测试技术是进行科学研究、验证科学理论必本可少的技术。本课程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和补充,广博的理论性和丰富的实践性是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合理地选用测试装置并初步掌握静、动态测量和常用工程试验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获取有用的信息,然后将其结果提供给观察者或输入给其他信息处理装置、控制系统。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建立明确的信号的频谱结构的概念;掌握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数字信号分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测试装置基本特性的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的条件,并能正确地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掌握一阶、二阶线性系统特性及其测定方法。 3、了解常用传感器、常用信号调理电路和显示、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并能够较正确地选用。 4、对动态测试工作的基本问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于机械工程中某些参量的测量和产品的试验。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1、本课程的学习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概念,建立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比较完整的概念。 2、本课程教学中应突出理论内容的物理意义和工程应用,可将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在主要内容讲解结束后,可考虑安排一次测试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如转子系统运行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课堂讨论,讨论内容涉及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应用。 3、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实验,从而受到应有的实验能力的训练,获得关于动态测试工作的完整概念,并初步具备处理实际测试工作的能力。实验学时应不少于8学时。实验大纲见附录。 4、建议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并将内容尽可能利用Matlab进行演示。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机、电结合较紧密的课程,需要的知识面较广,涉及数学中的“积分变换”、“概率统计”知识;涉及物理中的电、磁、声及振动内容;涉及电工学中的“谐振”、“相敏检波”等典型电路。本课程宜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之后开设。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本章讲授要点: 1、理解测试技术的作用、任务、内容和特点 2、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概况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Software Engineering Course Design 课程编码:070472 学分:3 参考学时:3周实验学时:3周上机学时: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 大纲执笔人:系(教研室)主任:李震 一、课程目标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软件工程》课程的辅助教学课程。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CASE工具和软件开发文档规范,完成一个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系统(DBAS)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软件开发技术和流程;独立完成所有程序、文档的编写和调试工作;开发一套基于C/S或B/S结构的基于数据库的应用系统。形成数据库设计开发的基本能力;提高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要求 1、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按项目分组进行,每个项目组由10人左右组成,可根据分组情况分别担任项目经理、技术经理、软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配置管理员、数据库管理员等角色。 2、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个小型项目的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交付的全过程,要求按照软件企业的正规开发流程组织实施,并按照给定的文档规范标准撰写相关文档。 3、每组完成一个项目,题目可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网上购物系统、超市管理系统等,也可自拟题目,但要经教师审核。 4、项目实训集中在机房进行,每天考勤,学生每天填写工作日志,每周进行周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 1、实训内容 (1)选题并制定项目开发计划1天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easure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2 实验:8 上机: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适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本科(四年学制),是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机械制造领域,无论是在机械系统研究过程分析还是机械自动加工控制系统中,工程测试技术应用及其普遍,所以掌握必要的测试技术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对做好机械制造专业的工作尤为重要。 2.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侧重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非电量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常用的传感器、中间变换电路及记录仪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静、动态特性的评价方法;测试信号的分析、处理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根据测试目的选用合适的仪器组建测试系统及装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进行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位移、振动、温度、力、压力、噪声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和应用方法;掌握计算机测量系统、虚拟仪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能了解掌握新时期测试技术的更新内容及发展动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好基础。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要求掌握物理学上的电磁学理论知识、控制工程基础中的系统分析方法、电工学的电路分析理论。 2.要求掌握电工实验独立动手能力和仪器的操作能力。 3.掌握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检测技术工程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能应对生产和科研中遇到的测试系统设计以及传感器的选型、调试、数据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初步形成解决科研、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研究对象为机械工程中常见动态机械参数,主要讲授有关动态测试与信号分析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测试装置的工作原理、选择与使用。为后续专业课、选修课有关动态量的实验研究打基础,并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有关振动噪声、力、温度等参量的测试中。 1.从进行动态测试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出发,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具备下列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信号的时域和频域的描述方法,重点阐述建立明确的频谱概念,掌握信号强度的表达式、频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功率谱密度函数及应用和数字信号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白波形图、频谱图的含义,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读取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 (2)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掌握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特性的描述及测试方法,掌握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条件,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分析和选择。

《软件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软件体系结构》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软件体系结构》是根植于软件工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已经成为软件工程研究和实践的主要领域。体系结构在软件开发中为不同的人员提供了共同交流的语言,体现并尝试了系统早期的设计决策,并作为相同设计的抽象,为实现框架和构件的重用、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主要系统地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践,全面反映软件体系结构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既讨论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理论知识,又介绍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和工业界应用实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软件工程”。 二、课程目标 1.知道《软件体系结构》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等。2.理解该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等。 3.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建模方法、描述方法,通过对不同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掌握,能够采用正确的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开发。 4.能够把所学的原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软件工程导论》是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必修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建造软件系统的基本方法、技术、流程、工具及规范等。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用的开发方法和技术;了解软件工程各领域的基本内容和发展动向;学习用工程化的方法开发软件项目,初步掌握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本门课程为将来从事软件开发学生的软件工程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对象、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适用于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从事软件开发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学目的、要求: (一)从教学内容上,应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软件与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软件危机与软件工程。掌握个人软件开发过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软件开发模型及结构化软件设计方法,以及软件质量保证基本内容。(二)从能力方面,应使学生通过对软件工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学习和课后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化个人开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来设计和开发软件。 (三)从教学方法上,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学生可以理解的软件开发素材,通过一边实践一边讲解的方法,讲解软件过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学生完成与实践结合的作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逐步植根于学生头脑中。 三、相关课程及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等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应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编程能力基础上进行。本课程为后续的“软件制造工程”和“软件设计工程”等课程打下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总学时:32学时 (一)绪论1学时 1、软件工程及其重要性 2、软件开发需要软件工程 3、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架构(需要什么软件工程) 、课堂的组织、学习方法、章节安排与考核4. 要求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起源,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了解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二)软件与软件工程4学时 1、软件及软件分类 2、软件工程的由来及概念 3、软件生命周期 4、软件开发与软件开发方法 5、软件工程工具和环境 6、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介绍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检测技术与控制仪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1331116 总学时数:51(理论45,实验6) 总学分数:2.5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在阐述测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各种传感器如何将非电量转换为电量,并对相应的测量转换电路、信号处理电路及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作介绍,同时也适当的介绍误差处理、弹性元件、抗干扰技术、信号的处理与变换及仪表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转换电路、主要性能和特点以及自动检测技术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使用相应仪器。 课程涉及光、机、电等多方面知识,应用到统计、数值分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内容,因而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把握全书的重点和各章的重点,有助于在理论上得到提升。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对待试验环节,才能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基本内容包括: 1. 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1)检测仪表控制系统及基本概念 (2)误差分析基础及测量不确定度 (3)检测技术及相关方法介绍 2. 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1)温度检测 (2)压力检测 (3)流量监测 (4)物位检测 (5)机械量检测 3. 仪表系统分析 (1)仪表系统及其理论分析 (2)变送单元 (3)显示单元 (4)调节控制单元 (5)执行单元 4. 系统控制技术 (1)计算机仪表控制系统 (2)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5. 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1)虚拟仪器介绍及LabVIEW软件 (2)软测量方法及技术

(3)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 (4)传感器网络 基本要求: (1)掌握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2)熟悉误差分析过程及方法 (3)了解检测技术及方法 (4)熟悉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5)熟悉仪表控制系统 (6)了解系统控制技术 (7)了解现代检测与仪表技术 三、实践环节和要求: 实验1:电参数型传感器实验,学习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信号检测。 实验2:仪表的调试与校验,学习测温仪表的调试与校验。 实验3:热电偶的校验,学习常用热电偶的校验。 要求: 1.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固化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培养其创新意识。 四、教学时数分配: 五、其它项目(含课外学时内容):无 六、有关说明: 1、教学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考查课,考试方式为闭卷。由平时(60%)、考试(40%)两部分综合评定。 2、习题: 每次上完课后,布置2-3道习题。对于比较难的知识点,安排习题课。 3、能力培养要求: 理论课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实验课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正式版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正式 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名: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全校本(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数据结构,大学数学,离散数学,计算机算法设计。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软件开发是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软件工程学把软件开发纳入工程化的轨道,而软件工程学是用以指导软件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的科学。《软件工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内容框架,注重贯穿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性应用,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语言作为核心,密切结合软件开发的先进技术、最佳实践和企业案例,力求从“可实践” 软件工程的角度描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管理,使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开发软件项目的工程化的方法和技术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学生应能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以及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为学生参加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软件工程中的相关原理和概念,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规范的各项软件开发文档。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三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目的及开课对象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方向)本科生。 二、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四、学时分配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8学时,实验10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 (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概念 传感器的组成、分类及发展动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重点: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目的和意义。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和现场认识教学相结合。 (二)传感器的特性 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2.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及其响; 重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性质。 难点:工艺计算与平面布置;微机联网控制系统。 广度:本章主要讲述传感器特性的基础知识。 深度:主要讲述传感器的特性,不涉及复杂的内容。 教学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强化实际操作。 (三)电阻式传感器 1.电位器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其应用 2.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3.应变片式电阻传感器的主要特性及应用 重点:理解电位器式传感器、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了解其常用结构形式及应用。 难点:线性与非线性电位器的测量原理,应变片式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111209 英文名称名:Software Engineering 总学时:64学时 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先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大学数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工程性基础课程,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软件开发是建立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环节,人们通过软件工程学把软件开发纳入工程化的轨道,而软件工程学是用以指导软件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维护和管理的科学。《软件工程》已成为高等学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以IEEE最新发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为基础构建内容框架,注重贯穿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系统性认识和实践性应用,以当前流行的统一开发过程、面向对象技术和UML 语言作为核心,密切结合软件开发的先进技术、最佳实践和企业案例,力求从“可实践” 软件工程的角度描述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以及软件开发管理,使学生在理解和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当前软件工程的方法、技术和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开发软件项目的工程化的方法和技术及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的流程、准则、标准和规范等;学生应能掌握开发高质量软件的方法,以及有效地策划和管理软件开发活动,为学生参加大型软件开发项目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软件工程中的相关原理和概念,并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整个软件开发过程的能力,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软件工程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并按软件工程的要求完成规范的各项软件开发文档。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1章软件工程学概述(4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和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如软件和软件工程的定义、等),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及消除的途径,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学,软件的生存期,几种主要的软件开发模型等。

《J2EE架构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J2EE架构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J2EE架构与程序设计课程名称(英文)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学时学分 课程负责人开课学期 一、课程说明(60字以内) 本课程是J2EE平台中的实训项目类的前期的技术课程,主要分为J2EE的体系架构的介绍和J2EE Web程序设计开发等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其中的J2EE Web程序设计开发又包括标准的Web组件技术和Struts框架的技术应用和实现。 二、课程目的与基本要求(200字以内) 由于目前的大三阶段的学生主要是欠缺 (1)实际的企业级项目开发的体验和锻炼 (2)当然作为一位职业程序员所应该具备的软件规范化方面的体验不多。 本课程将系统地讲解J2EE的体系架构以及J2EE Web组件技术和表示层的Struts框架技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 1)注重软件工程的思想和原则、J2EE系统的架构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2)体验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3)把握设计模式的思想和具体应用 4)牢记“多层架构和松藕合”的原则 同时应用开放源码技术来构建灵活健壮的轻量级架构的J2EE系统。更有效地应用标准J2EE组件和J2EE服务;最后设计和开发出一个支持可伸缩、灵活、可扩展、可个性化和支持国际化的J2EE架构的应用系统。 三、内容简介(125字以内) 本课程以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模拟版本的实现作为教学的任务目标。在实现过程中,按照应用系统中的表示层、控制层、业务处理层和数据访问层等相关的技术实现来展开讲解并逐步实现。前四周为Java 语言及面向对象技术、J2EE体系架构、JSP、Servlet、

JavaBean、Filter、Listener等标准的J2EE Web组件技术;后四周为Struts框架技术及项目应用开发实现。 课程将以此过程为主线,并相应地扩展出相应的与软件工程相关的知识,然后讲解这些方面的知识。 四、课程主要内容 1、Java及J2EE技术概述 1)Java2的主要技术特点 2)Java平台中的主要技术 3)Java技术发展的方向 2、J2EE体系架构 1)Web容器和EJB容器 2)轻量级的J2EE系统 3)开源框架在J2EE平台中的应用 3、表示层JSP技术 1)JSP中的通用语法规则 2)JSP中的指令 3)脚本元素 4)JSP中的动作 5)JSP的内置对象 4、Java及OOP 1)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2)Java中的类编程技术 3)继承与派生的编程技术 4)Java中的接口 5)Java多态性 6)Java中的包 5、控制层Servlet技术基础 1)Java Servlet及其特点 2)JSP和Servlet在应用上的区别

信息专业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课程类别:选修课 适用专业:信息所属实验室:计算机 实验学时、学分: 17学时 0.5 学分 一、实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实验,加深对软件工程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的科学态度,使学生熟悉软件工程的规、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开发,为后继的毕业设计和未来的科学研究及软件开发的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要求 所有实验在实验室的环境下进行,要求学生能把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软件的实际开发和设计中,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 (一)指导教师应认真负责,加强对学生课程设计过程的监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学生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适当的预习或准备,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步骤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深入思考、分析、讨论,在课堂外再进行一定时间的练习,按各个实验的具体要求完成和提交实验成果。

四、实验考核方式 考查,验收实验报告。 五、实验教学容 实验项目(一):需求分析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利用Visio等工具制作业务流程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结合具体的实例写软件需求分析说明书。 (4)主要仪器: 硬件设备:计算机 软件环境:Windows 系列操作系统, Office系列软件(Word、Project、Visio等),辅助建模工具软件Rose,可视化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等,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等。 实验项目(二):概要设计 (1)项目类别:必做√选做□ (2)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 (3)项目主要目的要求: 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系统的运行环境分析、模块分析,进行系统的结构设计,写作概要设计说明书。 (4)主要仪器: 硬件设备:计算机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教学大纲 前言 软件工程”是面向高年级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学生的专业限选课程。本课程介绍了在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应用软件工程方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介绍了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概念与技术方法。在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与方法的同时,采用实践相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与技能,使学生在接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并加强工程化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教育,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从事计算机大规模软件开发与维护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的要求和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软件工程的相关语境 2.理解与计划、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项目的人员相关的主题 3.掌握传统软件工程的分析、设计和测试方法 4.掌握跨越整个软件工程过程的面向对象方法 [教学容] 1.产品和过程, 2.管理软件项目 3.传统软件工程方法 4.面向对象软件工程 第一部分产品和过程

第一章产品 [目的要求] 1.理解什么是计算机软件的概念 2.了解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建造高质量的基于计算机的系统3.掌握关于软件仍存在什么样的神话 [教学容] 1.计算机软件的概念 2.软件的特征、软件的应用 3.软件危机 4.软件神话 第二章过程 [目的要求] 1.掌握什么是计算机过程 2.了解是否存在一般性的方法评价一个过程的质量 3.掌握软件开发中可以应用什么过程模型 4.了解线性过程模型和迭代过程模型有什么区别 5.掌握各种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教学容] 1.软件工程:一种层次化技术 2.软件过程 3.软件过程模型 4.线性顺序模型

5.原型实现模型 6.RAD模型 7.演化软件过程模型 8.基于构件的开发(自学) 9.形式化方法模型(自学) 10.第四代技术(自学) 11.过程技术(自学) 12.产品和过程(自学) 第二部分管理软件项目 第三章项目管理的概念 [目的要求] 1.理解在一个软件项目中为什么必须对人员、问题和过程进行管理2.了解W5HH原则 [教学容] 1.管理的谱系 2.人员 3.产品 4.过程 5.项目 6.W5HH原则 7.关键实践(自学)

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珠海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计算机软件综合课程设计 适用专业: 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制订时间:2017年6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制

目录 1 《计算机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 《计算机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模板) 3 《计算机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

《计算机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计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计算机综合应用课程设计 课程学时:32学时 课程学分:2.0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二、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检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主干课程完成之后,为了加深和巩固学生对前两年所学理论和应用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 通过本环节学生能够充分把前两年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到实际的编程实践中,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理论。通过实现一个中等规模的应用软件,提高利用计算机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顺利毕业、进入社会打好基础;通过对程序的规范编写,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包括程序结构形式,行文格式和程序正文格式等;并培养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 三、课程设计方式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 采用指导教师提供参考题目与学生自主命题相结合的办法选定课程设计题目。要求不多于4个人一个小组,不得重复,所涉及数据库的基本表至少在5张表以上,在尽量满足数据库设计原则的前提下,允许适当冗余以提高检索的速度。其中学生自主命题需要指导教师严格的审核,看是否满足课程要求,检查是否为重复课题。 2、课程设计任务的完成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021370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Sensors And Measuring Technology 学时:64学分:3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开课学期:6(春) 开课部门:机电工程教研室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电子电工等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戴蓉主编,《传感器原理与工程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年 郁有文等主编,《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贾民平等主编,《测试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Ramon Pallas-Areny等著,《传感器和信号调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而成的专业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信息资源的需要日益增长,要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解决工程、生产及科研中遇到的检测问题,必须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各种传感器。本课程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工程应用,强调实验教学,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为三比一。 本课程主要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专科生重点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结合工程应用实际,了解传感器在各种电量和非电量检测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技巧和能力,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程测量设计方法和实验研究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各类传感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应用传感器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检测中的具体问

题。对学科发展有初步认识,掌握基本的共性技术。 本课程学习基本要求为: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以下知识: (1)传感器、检测系统组成、描述。 (2)自动检测的历史、发展。 (3)传感器测量的共性技术,传感技术的新发展。 (4)传感器的一般工程参数测量方法。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以下知识: (1)传感器分类方法 (2)传感器动、静态特性的定义、测量方法。 (3)不同传感器等效、测量电路。 (4)传感器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方法。 (5)各种物理效应和功能传感器基本特性。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 (1)常用传感器静态性能检测及数据处理方法; (2)电桥测量、线性化处理及检测技术一般共性技术; (3)R、C、L传感器基本原理、测量方法; (4)主要固态传感器工作原理、测量电路; (5)能设计一般工程参数的检测方法。 要求理解不同原理传感器的物理概念,常用的电路搭配;能够对常用传感器的性能进行检测并正确处理检测数据;掌握正确使用传感器的方法。了解传感器技术发展前沿状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软件工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68036 课程名称: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 开课院(系)实验室: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 实验指导书名称:《软件工程实验指导书》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64 总学分:4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20 % 二、课程简介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软件开发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介绍软件工程方法,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软件开发的完整过程和步骤,掌握软件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知识,并能够使用UML进行软件分析和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中小型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和管理的工程化能力,以及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能力,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和从事软件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及学生能力标准 本实验课程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的理解,从而掌握如何把统一建模语言UML应用到基本的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乃至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 软件工程课程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求解软件的基本思想、途径和方法,为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维护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验,掌握软件分析、设计、实现和测试的基本技术,以及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该课程实践,实际运用软件工程的技术和方法,掌握软件项目管理和团队开发的工作方法。 经过软件工程课程的实验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与开发的方法和技术,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工程设计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此外,在实验环节中,还应深入了解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概念,UML 在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中的作用,UML 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学会如何使用UML 对系统建模,掌握软件建模工具Rational Rose 的使用。 四、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本实验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习了解UML的基本概念,实践UML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开发过程。以“网上图书销售系统”为案例,使学生经历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现、测试到维护等各阶段的软件生命过程。 基本要求是:在实验初期,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自学Rational Rose软件的安装、使用和操作方法,并能运用Rational Rose完成课程全部实验内容;在每个实验开始之前,要求学生预先针对课堂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分析、讨论,按实验题目要求给出初步的软件需求分析模型和设计模型;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实验步骤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按各个实验的具体要求完成和提交实验成果。 “网上图书销售系统”功能需求: (1)查询图书信息:顾客登录该系统后,可根据书名对所需的图书信息进行查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